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短节段或单节段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愈合的疗效分析

    作者:安毅;李晶;郭玉芬

    目的 探讨采用短节段或单节段内固定结合经椎弓根伤椎植骨对胸腰椎骨折愈合的疗效.方法 对34例胸腰椎骨折,应用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短节段或单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结果 术后随访12~26个月,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0.7°恢复至术后平均3.7°.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的平均55.3%,恢复至术后平均86.6%.伤椎复位效果好,无明显相邻椎间隙过度撑开.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复位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脊柱前中柱的力学结构,获得了稳定性,同时获得有效的椎间盘高度,容纳复位后的髓核,减少伤椎上终板的塌陷,可明显减少内固定断裂、术后Cobb角丢失等并发症.

  • 解剖学因素在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意义

    作者:张剑刚;丁文元;申勇;徐佳欣;安志辉;杨少坤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DlS)的解剖学危险因素.方法:以2009年7月-2010年9月在我院确诊的60例DLS患者为观察对象(滑脱组),男20例,女40例,年龄51~75岁,平均65.3±7.8岁,L4滑脱42例,L5滑脱18例.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DLS的6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照组).在腰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angle,LLA)、骶骨水平角(sacral horizontal angle,SHA)及滑脱节段(对照组取相应节段)的椎体指数(lumbar index,LI)、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DA)、椎间盘高度(disc height.DH),在腰椎正位X线片上测量L5横突的长度(the leng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L)和宽度(the width of transverse process of L5,TPW).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应用Logistic 逐步回归分析影响退变性腰椎滑脱的解剖学危险因素.结果:滑脱组患者LLA、SHA、LI、DA、DH分别45.83°±10.42°、28.35°±11.16°、0.85±0.13、7.24°±3.83°、9.12±2.73mm:对照组分别为47.48°±10.75°、23.16°±10.68°、0.96±0.10、9.68°±5.54°、10.54±2.48mm,两组间SHA、LI、DA、DH有显著性差异(P <0.05),LLA无显著性差异(P>0.05).滑脱组TPL、TPW分别为2.15±0.43cm、1.64士0.41 cm,对照组为2.06±0.39cm、1.57±0.32cm,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DLS与LI、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1.693、-1.406.结论:DlS患者的LI下降,DA减小,其可能是DLS的危险因素.

  • 腰椎节段形态对峡部、小关节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刘耀升;陈其昕;唐小君;李方财;廖胜辉;余世策

    目的:探讨腰椎形态结构变化对峡部裂性滑脱及小关节退变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改良的"非种子区域分割方法"及非平行"佳切割平面"等一系列新型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方法精确建立包括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改变的L4~L5活动节段有限元模型;在2700N轴向压缩载荷条件下,分别对各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小关节接触力以及椎间盘负载进行测试.结果:压缩载荷下,腰椎活动节段峡部、小关节等效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随椎间盘高度的减小而减小,随小关节角的增大而增加,随椎间盘前凸角的增加而减小.结论: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形态结构变化对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峡部、小关节应力及小关节接触力有明显的影响.提示腰椎峡部应力性骨折及小关节退变的发生与椎间盘高度、腰椎小关节角、椎间盘前凸角等解剖形态因素有关.

  • 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变化与椎间盘摘除及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的关系

    作者:汪凌骏;顾勇;冯煜;张弛;车纯庆;陈亮

    背景:腰椎间盘摘除后患者复发风险较高,再次手术治疗的方式有多种,但目前对复发患者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研究并不多。目的:对比研究椎间盘摘除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对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方法:61例腰椎间盘突出椎间盘摘除后再发病例,按再次修复方式分为2组,椎间盘摘除组30例;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31例。在站立位脊柱侧位X射线片上测量两组治疗前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并对两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结论:摘除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变化(P>0.05);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治疗后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及骨盆投射角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 <0.05);治疗前两组间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未见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组椎间盘高度、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较摘除组明显增加(P <0.05)。结果证实,椎间盘摘除不能显著改变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较椎间盘摘除对再次手术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面形态的影响更大。

  • 有限元分析:椎间盘退变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李斌;赵文志;陈秉智

    背景:颈椎的生物力学表现较为复杂,选择合适的生物力学模型和研究方法是探求颈椎损伤的诊断评估机制和治疗预后判断的重要途径.目的:椎间盘退变后颈椎生物力学变化及对稳定性的影响.方法:①以一健康男性志愿者的颈椎为研究对象,利用CT扫描成像、CAD造型软件Solid-Works2015、HyperMesh软件、ANSYS11.0软件,建立全颈椎正常有限元模型,椎间盘高度降低合并严重退变有限元模型,分析其对颈椎的生物力学指标运动范围和椎间盘应力的影响.结果与结论:①整个模型共有97705个节点和372896个单元组成,远远超过了以前所建立的模型的单元数与节点数,并建立了韧带、关节囊等组织结构,而且在关节突关节等处采用了面-面接触单元,结构完整,空间结构的测量准确度高;②颈椎间盘退变时颈椎的运动范围及受力与正常颈椎节段相比均增加,并在统计学上有差异(P<0.05);③椎间盘退变引起椎间盘及运动节段的角度增加,椎体边缘可形成骨赘;椎间盘退变引起颈椎不稳,同时不稳又加重椎间盘退变.

  • 兔腰椎间盘髓核穿刺抽吸后的影像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作者:刘航涛;王万明;林智军;陈国仙;林国叶;李平生

    背景:髓核摘除后椎间盘会随时间出现什么样的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变化,目前尚不明确。
      目的:观察兔腰椎间盘髓核穿刺抽吸术后影像学及组织病理学的变化。
      方法:32只日本大耳白兔,用21号针头行L3/4椎间盘后外侧穿刺抽吸出部分髓核组织,L2/3椎间盘作为正常对照椎间盘,于抽吸后2,4,8,12周时按照分组取8只兔子行腰椎侧位X射线检查,测量L3/4、L2/3高度并计算椎间盘高度指数,行正中矢状位MRI检查及椎间盘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果与结论:髓核抽吸后2,4,8,12周椎间盘高度呈逐渐降低趋势,但8-12周变化减小,与正常对照组椎间盘相比,各时间点椎间盘高度指数显著降低(P<0.05)。抽吸后2,4,8,12周的髓核信号强度随时间逐渐降低,8周时已达改良Thompson分级标准的4级。抽吸后凝胶状髓核组织随时间逐渐出现裂隙,形态逐渐紊乱,12周时呈现明显的纤维化表现,髓核4周时出现较多的类软骨细胞,呈现活跃状态,髓核细胞明显减少,抽吸后8,12周髓核内纤维样细胞增多,类软骨细胞数量减少,纤维环随时间逐渐出现扭曲,排列紊乱,突起,出现分层、纤维断裂现象。说明后外侧纤维环穿刺髓核抽吸后,兔腰椎间盘X射线高度、MRIT2加权信号强度随时间逐渐降低、减弱,椎间盘组织逐渐出现退变病理改变,但8-12周其变化趋于缓和。

  •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颈椎融合器的临床研究(14例临床初步报告)

    作者:胡玉华;石志才;李家顺;贾连顺;侯铁胜

    目的:研究由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成的螺柱状颈椎融合器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56例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单节段前路环锯减压,试验组14例行颈椎融合器植入,原位自体碎骨片充填.对照组42例取自体髂骨移植.结果:术后3月X线平片检查试验组手术节段椎间高度增加(1.2±0.7)mm,而对照组降低(1.5±0.8)mm;结论:由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成的颈椎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能有效地恢复颈椎高度,促进颈椎融合.

  • 全腰椎椎体及椎间盘在退变性腰椎滑脱中的形态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曲德鑫;廉伟;张璐萍;李磊;黄飞

    目的 探讨在退变性腰椎滑脱(LDS)中全腰椎椎体及椎间盘形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在某院CT诊断的LDS(L4)患者为研究对象(滑脱组),随机挑选60例,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51~89岁,平均(67.9±7.5)岁,以性别和年龄匹配无LDS的60例受检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0例,女30例,年龄45~85岁,平均(64.6±9.6)岁.在CT图像正中矢状位上,分别测量腰1-5椎体(前柱 、中柱 、后柱)的高度(VBH)、椎间盘(前 、中 、后)的高度(IVDH)、腰椎前凸角(LLA)、椎间盘的角度(IVDA);在CT图像横轴位上,分别测量腰1-5椎体上 、下终板的长度(BVL)和宽度(VBW).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滑脱组与对照组间各测量值的差异.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全腰椎椎体及椎间盘的角度与LDS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女性LDS椎体的变化:L1 VBH中柱 、L3 VBH前柱和中柱高度变矮,L5下终板的VBL变长,L2上 、下终板以及L3上 、下终板的VBW变宽,L5 LLA变小;椎间盘的变化:L1/2后份IVDH、L2/3后份IVDH、L3/4后份IVDH、L4/5前份及中份IVDH、L5/S1前份及中份IVDH变矮.L1/2 IVDA、L3/4 IVDA变大 、L5/S1 IVDA变小.男性LDS中椎体的变化:L3 VBH中柱高度变矮,L2上 、下终板以及L3上 、下终板的VBW变宽,L1 LLA变小,L4 LLA变大;椎间盘的变化:L3/4中份及后份IVDH、L4/5前份 、中份及后份IVDH、L5/S1前份IVDH变矮.L2/3 IVDA变大 、L4/5 IV-DA变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DS与L4 LLA、L2/3 IVDA、L3/4 IVDA、L5/S1 IVDA有显著性相关关系,回归系数分别为0.718、1.330、0.900、1.093.结论 L4 LLA、L2/3 IVDA、L3/4 IVDA、L5/S1 IVDA的变化与LDS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

  • 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生物力学影响的有限元分析

    作者:刘耀升;陈其昕;廖胜辉;余世策;吴浩波;唐小君

    目的:分析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首先采用一种新型CAD方法精确构建腰椎L4~5活动节段正常高度椎间盘(NHD)、单纯高度降低椎间盘(PHDD)、椎间盘高度降低合并严重退变(DHDD)三种有限元模型.垂直压缩载荷下,分别对3种有限元模型的生物力学参数进行测试.结果:椎间盘高度降低及退变对腰椎活动节段轴向移位、后外侧椎间盘膨出、纤维环纤维应力大值有明显的影响,DHDD模型的椎体-终板界面应力分布与NHD和PHDD模型明显不同.结论:高度降低后椎间盘刚度明显增加,DHDD不易发生内层纤维环纤维破裂,关节突关节间隙与轴向移位比值是决定椎间盘承载力大小的关键因素,退变椎间盘对压缩应力有明显分散传递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