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管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的研究进展

    作者:于胜军;张世民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血管移植修复掌浅弓血管缺损的研究进展.方法 以"vascular system injuries""superficial palmar arch""vascular grafting""vein grafts""arterial graft"和"血管系统损伤""掌浅弓""血管移植术""静脉移植""动脉移植"作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英文和中文,在PubMed、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2016年12月之前发表的有关掌浅弓缺损后应用血管移植修复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临床上对于严重外伤所致的掌浅弓缺损,主要采用浅静脉移植和小动脉移植两种方式进行重建.不同的修复方式具有不同的优缺点:足部静脉移植多采用端侧吻合的方式,可提供足够多的吻合口,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Y型静脉移植多将移植血管串联桥接,优点是远端可提供多个吻合端口,但手术繁复,桥接后的血管远近端口径与受区血管口径相差较大;前臂静脉网移植可以解决供受区血管不匹配难题,但血管网解剖不恒定,增加了手术切取难度;手背静脉弓形态、口径与掌浅弓相近,手术切取及吻合操作均较容易,而瓣膜阻挡及手背瘢痕明显是其缺点;足背浅静脉弓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可以解决供受区远、近端血管口径不匹配、数目不等难题,但瓣膜阻挡血流一直是困扰着临床的难题;小动脉移植修复掌浅弓缺损,临床效果可靠,缺点是对供区肌肉血供有一定影响.结论 应用血管移植可以重建缺损掌浅弓的连续性,恢复远端手指血液供应;不同部位血管移植修复缺损掌浅弓的手术方式及手术繁易程度存在差异,并均有一定缺陷;临床上寻找一种新的、适宜的血管供区,是血管移植重建掌浅弓缺损的研究方向.

  •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四肢血管损伤患者中的应用

    作者:殷耀斌;童德迪;武竟衡;杨辰;田光磊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sealingdrainage,VSD)在血管损伤患者接受血管吻合后创面应用的治疗效果。方法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治疗的61例四肢血管损伤患者,通过直接吻合或血管移植进行治疗,其中33例血管吻合口周围创面无法一期关闭,以周围组织覆盖血管吻合口后将VSD应用于血管吻合口周围创面及远端减张创面,而另外28例血管吻合口创面可直接关闭,远端减张创面应用VSD覆盖。结果本组61例中,6例因各种原因而保肢失败,终截肢治疗,其余55例创面通过游离植皮或者皮瓣而得到关闭,在应用VSD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血管损伤患者中应用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对血管吻合口以周围组织覆盖后应用持续负压吸引未引发吻合口痉挛或者堵塞。

  •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患者血管神经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

    作者:孙正宇;李箭

    膝关节脱位合并多发韧带损伤( knee dislocation &multiple ligament injury,KDMLI ),指膝关节因创伤导致胫股关节正常的对合关系丧失,伴发多组韧带损伤,同时可合并关节周围的重要结构损伤,损伤形式多种多样,四组韧带结构中不同组合及类型的损伤更具多样性及复杂性。文献报道的 KDMLI 占整个骨科创伤的比例约为0.02%~0.2%,根据国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的数据来看,全世界每年的发病率为1/10万~13/10万[1-3]。尽管 KDMLI 在临床上少见,但由于患者病情严重且复杂多样,常常伴有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因而导致患者下肢功能严重障碍,围手术期并发症多,远期预后较差,有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给患者带来灾难性的影响,因此早期快速准确评估对治疗措施的选择以及预后都至关重要。目前由于 KDMLI中的血管神经损伤的评估方式和治疗方面尚存在较大争议,也缺乏可靠的临床指南,多数临床研究为个案报道,因此还需要更大样本、更高质量的临床证据来寻找和验证膝关节脱位的佳评估方式和治疗方案。

  • 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并发股深动脉动静脉瘘一例报告

    作者:宋迪煜;张树明;乔林;王奎友

    股骨粗隆间骨折并发的医源性血管损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并发症,其发生率约为0.21%[1]。早由 Dameron [2]于1964年报道1例,此后相继有部分病例报道,其损伤形式主要表现为假性动脉瘤或血肿[3]。笔者经治1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 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 )固定术后第8天并发股深动脉动静脉瘘,经积极诊断、治疗,获得满意效果。此病例的特别之处在于其血管损伤类型为动静脉瘘,目前还未见有此类病例报道。

  • VIABAHN支架在治疗下肢动脉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张文夺;魏在荣;张子阳

    目的 评估VIABAHN支架血管腔内置入术治疗髂及股腘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2013年12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髂动脉及股、腘动脉损伤的患者,全身情况差,术前评估无法耐受传统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风险较大者共12例行VIABAHN支架血管腔内置入.记录术中技术成功率.记录术前,术后及随访过程中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搏动情况,监测患肢ABI值.患肢血管彩超及CTA检查以检测血管及支架通畅情况.结果 技术成功率100%,术毕患肢足背动脉及胫后动脉均搏动良好.无术中及术后近期腔内治疗并发症(内漏,支架移位,穿刺点血肿,动脉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和造影剂肾病等)发生.患肢ABI值由术前0.45 ±0.12提高至0.95±0.06.CTA随访检查,仅1例患者术后10个月出现支架近端轻度(<30%)狭窄.术后随访3~18个月,平均(10±4)个月.随访过程中,无一例患者有肢体缺血症状,ABI值均在0.9以上.结论 VIABAHN支架血管腔内置入术治疗外周动脉损伤短中期疗效是肯定的,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 临时阻断夹短暂误夹动脉瘤毗邻分支导致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作者:刘峥;张尚明;陈其钻;金清东;王守森

    目的 探讨临时阻断夹短暂误夹动脉瘤周围毗邻分支导致脑梗死的可能原因,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临时阻断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6年12月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因临时阻断夹误夹载瘤动脉分支或穿支的1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在显微镜下观察分支、穿支血管被损伤的情况和术中操作过程以及术后相应供血区不同程度的脑梗死情况.2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和2例颈动脉分叉部动脉瘤均发现床突上段动脉外膜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误夹脉络膜前动脉、Heubner回返动脉和豆纹动脉,4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和2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误夹A1或A2和M1段毗邻穿支.结果 10例患者术后2~4d复查CT均发现动脉瘤毗邻的分支、穿支供血区有不同程度的脑梗死灶.意识障碍较术前恶化2例,肢体肌力短期内明显减退5例,不完全运动性失语1例,出现脑梗死但是未出现临床症状2例.随访4个月至3年,遗留痴呆2例,肢体永久性偏瘫2例,生活不能自理、需要长期护理3例.结论 临时阻断夹引起分支或穿支血管梗死的原因不仅与夹闭的时限、年龄和血管硬化的情况有关,还与小血管的过度收缩以及临时阻断夹的闭合力相关.因此,在使用临时阻断夹时应高度关注这些因素.

  • 血管腔内治疗隐匿性动脉损伤的临床效果

    作者:刘刚;唐诗添;王军;石波;王陶;李宗原;谢明锐;张定伟;王伯通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治疗隐匿性动脉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自2010年6月至2014年10月血管腔内治疗13例隐匿性动脉损伤的患者资料,男9例,女4例;年龄19~75岁,平均(45.6±15.7)岁;损伤部位:臀上动脉4例,闭孔动脉2例,锁骨下动脉2例,股深动脉2例,股动脉1例,腘动脉1例,肱动脉1例;依据张英泽隐匿性血管损伤分型:B型6例,C型7例.所有患者均行动脉造影以明确诊断,受伤至确诊时间为2~70 h,平均16.0 h,同时选择覆膜支架、弹簧圈、明胶海绵栓塞方法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CTA或DSA检查评估血管功能并记录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3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60 min,平均40 min;治疗期间,10例进行输血,输血量800~14 000 ml,平均3 200 ml.1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24个月,平均为(7.3±5.8)个月.13例中采用覆膜支架治疗5例、弹簧圈5例、弹簧圈联合明胶海绵3例;所有患者动脉出血均得到控制,7例休克患者症状立即得到改善,5例患者术后发生腔隙感染经反复清创后治愈,1例胭动脉断裂患者因热缺血时间较长终行膝下截肢,1例患者术后出现部分臀肌坏死合并MODS,终治愈.至末次随访,13例患者无覆膜支架移位、血管闭塞及内漏现象发生.结论 隐匿性动脉损伤早期具有闭合性、迟发性、不典型性等特点,漏诊率高.动脉造影是诊断的金标准,血管腔内治疗后疗效满意、复发率低、并发症少,是治疗隐匿性B型以及C型非主干动脉损伤的有效手段.

  • 新诊断糖尿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不同部位血管受损情况

    作者:黄国兰;杨卫红;浦柳美

    目的 观察新诊断糖尿病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不同部分血管的受损情况.方法 选取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379例,根据是否合并H型高血压分为单纯T2DM组159例、T2DM+H型高血压组110例及T2DM+非H型高血压11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室结构,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颈动脉,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artery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或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收集晨尿,计算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lb/UCr),并计算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结果 ①T2DM+H型高血压组和T2DM+非H型高血压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均较单纯T2DM组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较单纯T2DM组降低.T2DM+H型高血压组Hcy水平高于T2DM+非H型高血压组,HDL-C低于T2DM+非H型高血压组(P<0.05或<0.01);②T2DM+H型高血压组和T2DM+非H型高血压组LVEF<50%、脑损害、颈动脉增厚发生率高于单纯T2DM组,T2DM+H型高血压组左心室肥厚和肾功能损害发生率高于单纯T2DM组(P<0.05或<0.01);③T2DM+H型高血压组和T2DM+非H型高血压组LVMI、UAlb/UCr及CIMT水平均较单纯T2DM组升高,LVEF水平较单纯T2DM组降低(P<0.05或<0.01),T2DM+H型高血压组LVMI、CCr、UAlb/UCr及CIMT水平较T2DM+非H型高血压组升高,LVEF水平较单纯T2DM组降低(P<0.05).结论 糖尿病患者在新诊断时,不同部位的血管即已经存在损伤,合并H型高血压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血管损伤更严重.

  • 妇科腹腔镜手术中腹腔脏器和血管损伤14例原因分析

    作者:徐晓英;龙雯晴;薛晓玲

    目的:探讨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并发症发生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和上海瑞金医院妇产科施行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发生腹腔脏器和血管损伤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发生腹腔脏器和血管损伤14例,术中并发症发生率0.36%,其中进行子宫切除手术者并发症发生率高,其次为进行附件手术者。血管损伤10例,其中腹壁血管损伤6例,腹腔内出血4例;脏器损伤4例,其中膀胱损伤2例,肠管损伤和输尿管损伤各1例。14例均经及时妥善处理后恢复良好。结论妇科腹腔镜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与手术难度和术者经验有关;加强基本功训练,掌握好手术适应证,术中认真、谨慎操作,可减少其并发症发生率;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相关并发症,一般预后较佳。

  • 有限元分析在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作者:马志坚;白丽萍

    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外伤患者并发血管损伤的情况.深入了解血管损伤的机制有助于理解血管破损和血栓形成的病理过程,便于早期作出血管损伤的预警并采取相应处理措施,降低肢体和器官缺血坏死的概率.

  •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的治疗进展

    作者:孙琪;李俊峡

    主动脉瓣狭窄是老年人常见的瓣膜病,其病因多为退行性主动脉瓣硬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患病率逐年升高。据报道75~85岁发病率为4%,>85岁发病率为6%[1-2]。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方法[3],但对于合并其他疾病、高龄或者身体状况较差的高危患者,手术风险较大。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 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I)为其提供了一种全新疗法,目前全球近40个国家或地区开展了此项技术,约有13万例患者接受了这项治疗[4],成了高危患者主动脉瓣置换术的替代治疗[5]。现对 TAVI现状及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 血管夹对大鼠颈总动脉挤压损伤的研究

    作者:余宽宽;梁向党;孙赓;郭占芳;邹秀强;房卓群

    目的:探讨血管夹对大鼠颈总动脉的挤压损伤。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20只,用改进后的血管夹分别对两组大鼠的左侧颈总动脉给予30 g和90 g的压力进行15 min的夹闭,右侧颈总动脉作为对照,术后正常饮食喂养3周。通过大体观察、超声血流检测、组织形态学观察、血管创伤评分对血管损伤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大鼠左侧颈总动脉损伤修复完好,超声血流通畅,HE染色内膜无明显损伤增生,与右侧颈总动脉比较血管创伤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夹在血管吻合的过程中对血管的损伤不可避免,但这种仅因夹闭造成的暂时性损伤可通过自身修复。

  • 白塞病血管病变41例回顾性临床研究

    作者:邵壮;陆清声;陆方林;赵瑞;田冰;刘崎;赵东宝;蔡青

    目的 分析白塞病血管病变的发病情况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至2017年7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住院诊断为白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血管病变分为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病变组.记录和比较2组间患者的一般资料、疾病活动性评分、其他系统受累情况和实验室检验结果,并分析血管病变的临床特点,计量资料采用tl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连续校正x2检验.结果 在224例白塞病患者中,男性120例,女性104例;其中合并血管病变41例(18.3%),男性34例,女性7例,血管病变发生率男性>女性(28.3%和6.7%,x2=17.388,P<0.01).其中单一血管受累11例(26.8%),多血管受累30例(73.2%);动脉病变24例(58.5%),静脉病变25例(61.0%),同时存在动、静脉病变8例(19.5%).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血管病变组患者的心脏病变发生率(22.0%和3.8%,x2=16.592,P<0.01)、疾病活动性评分[3.0(2.0,4.0)分和2.0(2.0,3.0)分,U=2 609.5,P=0.001]、CRP[14.45(4.97,64.08) mg/L和9.02(3.16,26.53) mg/L,U=2 809,P=0.046]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17.6±7.7) μmol/L和(7.1±2.1) μmol/L,t’=7.894,P<0.01]较高.结论 白塞病血管病变以男性为主,多血管受累、多种病变类型合并发生常见,静脉病变发生率略高于动脉病变,其心脏病变发生率、疾病活动性评分、CRP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可能对于早期预测及诊断白塞病血管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 尼洛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引起的血管不良事件研究进展

    作者:邵金梅;石庆之

    尼洛替尼是第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或加速期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患者.尼洛替尼引起治疗相关血管不良事件(VAEs)的概率大于伊马替尼,表现为外周动脉闭塞性疾病、冠状动脉狭窄、脑缺血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是引发VAEs的危险因素.治疗前对患者进行综合评估,正确选择优治疗药物,治疗过程中监测VAEs危险因素并及早干预是非常重要的.

  • 肿瘤相关的皮肤血管损害

    作者:于灵;冯素英

    肿瘤相关的皮肤血管损害包含副肿瘤性血管损害及皮肤肿瘤直接导致的血管损伤.概述目前肿瘤相关的皮肤血管损害的发病情况、可能的发病机制、分类和临床特点,了解不同皮肤血管损害与肿瘤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在诊治皮肤血管疾患的过程中,对于血管损害慢性持续存在,常规血管炎的治疗抵抗,伴有体重减轻、发热、贫血等全身体征,尤其是老年患者,应及时进行相关肿瘤的筛查.此类疾病的预后多与其对应的肿瘤种类相关,应早期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 血管损害高危因素与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关系

    作者:徐冬;田海军;许丹;刘力

    血管损害与良性前列腺增生(BPH)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该文就近年来血管损害高危因素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关系的研究予以综述,为深入研究BPH的病因以及预防和治疗BPH提供新的思路.

  • 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25例的介入治疗

    作者:肖磊;阚世廉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5例外伤合并下肢血管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动脉损伤行介入手术病人术后患肢血供正常,未见间歇性跛行及其他缺血症状;4例髂动脉覆膜支架病人,未出现动脉支架内再狭窄,1例髂静脉支架发生血栓,予以静脉导管溶栓后好转,未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PTS)表现.结论 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因损伤不易发现及手术处理困难,适合行腔内介入手术,其优点是损伤小,能够快速确定损伤位置,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达到及时救治病人的目的.

  • 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希全;葛世堂;陈众;窦树彬;董戈;郭锋

    目的:探讨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急性肱动脉损伤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急诊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行血管成形术及自膨式裸支架植入治疗.结果:18例急性肱动脉损伤的患者的手术技术成功率100%,平均手术时间为50 (30~90) min.13例接受单层自膨式裸支架置入,5例接受双支架重叠置入术,共置入23枚自膨式裸支架,支架置入后即刻造影显示损伤肱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假性动脉瘤消失,未见支架狭窄及对比剂外溢.无围手术期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18例平均随访20.2个月,17例支架内血流完全通畅或轻度狭窄(未作处理),1例支架腔内狭窄>50%,行球囊扩张治疗后支架内血流恢复通畅;随访期间无支架移位、扭曲及断裂,无缺血坏死,截肢情况.结论:自膨式金属裸支架植入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是安全可行的,近中期效果满意.

  • 胫骨感染及缺损合并血管损伤患者应用腓骨皮瓣交腿修复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丽珠;刘薇;王文杰;樊玲

    目的:探究合并血管损伤的胫骨感染及缺损的患者应用腓骨皮瓣交腿修复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合并血管损伤的胫骨感染及缺损的患者70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进行腓骨皮瓣交腿修复手术治疗,观察两组手术成功率、治愈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研究组成功率(94.29%)明显高于对照组(74.29%),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5.2851,P=0.0215);研究组的平均治愈时间为(6.4±1.8)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的平均治愈时间(12.3±2.5)个月,两组患者治愈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并发症率(8.57%)明显低于对照组(34.29%),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8727,P=0.0088).结论:腓骨皮瓣交腿修复法治疗合并血管损伤的胫骨感染及缺损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可缩短治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产生,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和生存质量.

  • 腔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疗效

    作者:张希全;葛世堂;陈众;董戈;郭峰

    目的 探讨腔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3月-2016年8月收治的16例急性肱动脉损伤患者资料,其中男11例,女5例;年龄27 ~66岁,平均47.9岁.损伤血管部位:左上肢7例,右上肢9例.损伤类型:动脉内膜损伤13例,假性动脉瘤3例.应用腔内介入技术,实施支架置入及球囊扩张治疗.采用造影评估肱动脉血流恢复情况;记录手术时间;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及肢体缺血症状改善情况;随访观察支架阻塞情况,支架内再狭窄>50%者再行介入治疗;观察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间为30~75 min,平均45 min.置入支架后造影显示损伤肱动脉血流恢复通畅,假性动脉瘤消失,未见支架狭窄及对比剂外溢.术后局部疼痛、麻木等症状缓解,远端供血恢复好转,患侧肱动脉及桡动脉恢复强有力动脉搏动.患者均获随访3 ~ 36个月,平均16.7个月.3例假性动脉瘤未复发.2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50%,再行球囊扩张后血流恢复通畅;14例支架通畅(再狭窄率<50%).无一例患者出现缺血坏死、支架移位或断裂等并发症.结论 腔内介入术治疗急性肱动脉损伤技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疗效满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