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腘动脉逆行穿刺治疗股腘动脉闭塞症

    作者:王盛;陈忠;刘晖;杨燎;唐小斌;寇镭;吴章敏;郑焕勤;赵雅萍

    目的 探讨盲穿法腘动脉逆向穿刺治疗股胭动脉闭塞的效果.方法 对2014年9月-2016年6月收治的22例股胭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盲穿法胭动脉逆向穿刺完成腔内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膝上腘动脉穿刺18例,膝下胭动脉穿刺4例.术后患者症状均获得改善,ABI较术前平均增加0.57,2例患者胭动脉穿刺点局部血肿,其他围手术期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1例、肾功能不全2例.平均随访时间(13±5)个月,8例患者(36.4%)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术后6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6.4±0.07)%,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70.7±0.12)%,无大肢体截肢及死亡.结论 盲穿法腘动脉逆向穿刺治疗股腘动脉闭塞安全、有效.

  • 肢体缺血性溃疡患者膝下动脉血运的重建

    作者:谢辉;叶猛;薛冠华;陈佳佺;曾庆坛;张岚

    目的 分类分析重症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性溃疡膝下动脉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成功实施angiosome概念指导下膝下动脉血运重建的CLI缺血性溃疡患者152例(152条下肢)的临床资料行回顾性研究,根据踝下流出道数(runoff),术后造影伤口呈色(wound blush,WB)情况,angiosome血运重建方式,足部动脉弓情况等不同条件分组,比较各分组临床疗效的差异.结果 12个月再干预率(reintervention or amputation,RAO)runoff0组高于runoff>1组(P<0.05)和runoff1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个月保肢率WB(+)组显著高于WB(-)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溃疡愈合率、18个月保肢率间接供血无侧支(in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without collaterals,IRw)组均低于直接供血(direct revascularization,DR)组(P<0.05)和间接供血经侧支(indirect revascularization through collaterals,IR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RAO率IRw组均高于DR组(P<0.05)和IRc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溃疡愈合率、18个月保肢率无足部动脉弓(non-pedal arch,NPA)组均低于完全足部动脉弓(complete pedal arch,CPA)组(P<0.05)和不完全足部动脉弓(incomplete pedal arch,IPA)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个月RAO率NPA组均高于CPA组(P<0.05)和IPA组(P<0.05).结论 WB(+)者有较高的保肢率,但并没有增加溃疡愈合率.IRc血运重建可以获得与DR血运重建相当的溃疡愈合率和保肢率.CPA与IPA患者溃疡愈合率和保肢率均优于NPA者.

  • 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或联合弹簧圈治疗前循环大型及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随访观察

    作者:周宇;杨鹏飞;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李强;方亦斌;赵瑞;杨志刚;刘建民

    目的 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 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 mm,平均(21.6±7.1) mm.共置入Tubridge 支架 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内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 Tubridge 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

  • 血管内治疗与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作者:侯永革;王菁;刘燚隆;王冬欣;柳晓锋;杨茜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颅内动脉狭窄1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或家属意愿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2例和药物治疗组73例,分别行血管内治疗手术(使用Gateway球囊、Wingspan支架、Apollo支架)或药物治疗(阿司匹林100 mg /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40 mg/d),随访观察1、3、6、9、12个月的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再狭窄率(以狭窄率>50%为标准),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结果(1)血管内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成功置入支架70枚,支架置入成功率为98.6%(70/71);血管内治疗组共发生并发症7例(9.9%),其中合并出血2例,饮水呛咳、声音嘶哑、眩晕、头痛、兴奋各1例;1例脑出血病情恶化死亡,其他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均痊愈出院,未遗留严重后遗症。(2)血管内治疗组治疗后12个月卒中复发率为8.4%(6例,均为TIA),药物治疗组为26.0%[19例,其中16例(占84.2%)为小卒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52,P<0.01);治疗后12个月两组再狭窄发生率或狭窄加重发生率分别为5.6%(4例)和6.8%(5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1,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与药物治疗比较,疗效更显著,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优于药物治疗。

  • Silk血流导向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

    作者:毛之奇;张鹏;叶明;凌锋

    目的 探讨Silk血流导向支架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2010年4月1日-2011年10月30日应用Silk支架治疗3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为29~71岁,平均(51.7±11.7)岁.30例动脉瘤患者有31个动脉瘤,30个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除1例患者床突上段有两个动脉瘤为小动脉瘤(分别为3 mm×4 mm和2 mm×2 mm)外,其余均为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大径 >15 mm),左椎动脉颅内段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结果 ①30例患者中3例置入2枚Silk,1例置入3枚Silk,其余患者置入1枚Silk.1例(3.3%)支架未能到位,治疗失败,1例(3.3%)第3天出现蛛网膜下腔出血,停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3个月复查DSA,显示同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治疗后第19天消化道出血,停用抗凝药物后出现脑梗死.②17例(56.7%)患者获得了6个月的DSA随访,动脉瘤完全或几乎消失2例(11.8%),动脉瘤及颈内动脉同时闭塞的患者3例(17.6%),动脉瘤部分显影的患者12例(70.6%).结论 对使用常规弹簧圈难以致密栓塞的大型动脉瘤、宽颈动脉瘤或不规则形状的动脉瘤,Silk支架提供了一种治疗方法,但短期内动脉瘤闭塞率较低,其远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的随访.

  • 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的短期疗效和技术探讨

    作者:张合亮;郭再玉;侯延伟;赵伟;田思思;李博;张洪武;张文龙

    目的 探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及其安全性、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泰达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行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的13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血管内再通技术及与再通成功密切相关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 13例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成功开通12例,技术成功率为92%;除1例症状性脑出血和1例无症状性脑出血外,无其他并发症发生,该2例患者预后良好.7例术后进行了CT灌注成像复查,灌注延迟现象均明显改善.术后13例患者有效随访3个月至1年,随访期内无一例缺血性事件发生,症状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开通患者的症状改善率为100%.结论 初步应用血管内再通技术治疗非急性期颈内动脉闭塞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术前评估和个体化的开通技巧有助于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血管内治疗(附17例报告)

    作者:巨清;于加省;陈如东;杨洪宽;厉华;胡威

    目的 探讨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临床特征、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法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3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的17例大脑后动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其预后.17例患者共计18个动脉瘤,其中囊状动脉瘤11个(61%),梭形或夹层动脉瘤7个(39%).动脉瘤位于大脑后动脉P1段4个,P1与P2交界区1个,P2段9个,P3段及以远段4个.8个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囊内栓塞,保留载瘤动脉;6个动脉瘤行弹簧圈栓塞,同时闭塞载瘤动脉;1个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1个动脉瘤行球囊辅助栓塞,2个动脉瘤未予处理.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随访时间为1 ~5年.结果 18个动脉瘤中,予以处理的15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栓塞完全.1例术后出现颅内再出血后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7例患者中,16例获得随访,1例失随访.予以处理的动脉瘤随访期内均未见动脉瘤复发.16例患者中,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分12例,1分2例,3分2例.结论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多位于P2段,夹层或梭形动脉瘤较其他类型更为常见.根据动脉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血管内栓塞治疗方案,其治疗过程安全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 Navien导引导管在颅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魏凡策;周小兵;赵业禹;桂勇平;李文强;汪阳

    目的 探讨Navien导引导管在颅内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及其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6年4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连续应用Navien导引导管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8例,其中前循环动脉瘤43例,后循环动脉瘤18例,动静脉畸形5例,动静脉瘘1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1例.分析其技术应用、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68例患者中,Navien导引导管到达颈内动脉岩骨水平段45例(66.2%),颈内动脉海绵窦段2例(2.9%),椎动脉V2段13例(19.1%)、V3段7例(14.7%)、V4段1例(1.5%).术中未发生出血和缺血并发症.1例(1.5%)大脑中动脉动脉瘤患者因导引导管引起严重的血管痉挛,局部使用尼莫地平后完全缓解,后改为开颅手术夹闭.结论 Navien导引导管能够安全地进入颅内血管,为血管内治疗提供安全和稳定的操作平台.

  •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

    作者:李辉;段传志;李西锋;何旭英;张炘;方钦锐;王泽群

    目的 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 ~10 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 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0分7例,1分1例.结论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 LVIS支架辅助栓塞小型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

    作者:李立;李天晓;王子亮;白卫星;薛绛宇;朱良付;冯光

    目的 总结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小型颅内动脉瘤(大径≤5 mm)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纳入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2014年8月至2015年4月接受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小型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共21例.回顾性分析动脉瘤的栓塞率、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影像学随访结果等,总结使用技巧.结果 21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动脉瘤Raymond Ⅰ级栓塞16例(76.2%),RaymondⅡ级栓塞4例(19.0%),RaymondⅢ级栓塞1例(4.8%);载瘤动脉完全保留.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无神经功能障碍.支架释放过程中尾端打开不良者2例,1例给予Gateway球囊扩张,另1例行导管按摩后支架张开,贴壁好.术后3~6个月影像学随访18例,结果与术后即刻影像相一致,无复发患者.无症状性支架内再狭窄3例.术后6~12个月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均为0~1分.结论 LVIS支架治疗小型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对提高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及降低动脉瘤复发风险可能有所帮助.

  • 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早期皮质分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王川川;方亦斌;杨鹏飞;赵瑞;李强;刘建民;黄清海

    目的 总结大脑中动脉(MCA)早期皮质分支动脉(ECB)动脉瘤的特点,探讨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35例(146个)MCA动脉瘤患者的血管造影资料,筛选出ECB动脉瘤.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脑血管造影结果、治疗过程及随访结果.结果 筛选出32例患者共33个(22.6%) ECB动脉瘤(包括1例双侧早期分支动脉瘤),其中早期额支动脉瘤21个、早期颞支动脉瘤12个,27个(81.8%)为宽颈动脉瘤.所有患者治疗均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治疗17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3例.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9个(27.3%),瘤颈显影4个(12.1%),瘤体显影20个(60.6%).术中动脉瘤出血1例(3.1%),行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治疗后好转.21例(65.6%)患者影像学随访3~14个月,平均(5.7±3.5)个月,其中15例达到完全栓塞,3例进一步血栓形成,3例瘤颈复发,均未再治疗,予继续观察随访.31例(96.9%)临床随访10~ 42个月,平均(20.3±8.9)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或动脉瘤再出血.结论 ECB动脉瘤有别于分叉部动脉瘤,其形态复杂、位置特殊;血管内治疗在技术上是安全可行的.

  • VFC弹簧圈在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徐翔;郑宇;王大永;刘东;裴剑;高云鹤

    目的 探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在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DSA确诊的32例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6个动脉瘤.其中32个动脉瘤(共32例患者)应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进行栓塞,4个动脉瘤采用其他弹簧圈成篮栓塞.随访时间为术后6个月.结果 术后即刻DSA检查结果显示,应用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的32个动脉瘤中,完全栓塞28个(88%),次全栓塞3个(9%),部分栓塞1个(3%).32例均获随访.术后6个月复查DSA显示动脉瘤完全栓塞26个(81%),次全栓塞5个(16%),部分栓塞1个(3%).术中和术后未出现与弹簧圈相关的并发症.结论 VFC弹簧圈作为成篮圈可使颅内不规则形动脉瘤达到均匀、致密的栓塞.

  • 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李彤;孙永全;顾征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在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及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2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神经外科行血管内治疗的21例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均采取血管内治疗,其中行单纯弹簧圈栓塞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10例,覆膜支架置入8例.随访时间为3 ~ 24个月.结果 21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除1例死亡外,其余20例动脉瘤瘤腔均完全闭塞,并获得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0分13例,1分7例.8例采用覆膜支架治疗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提示动脉瘤均不显影,复查有1例发生支架远端狭窄,但患者无任何症状;其余7例未见复发及其他并发症.3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的患者中,2例动脉瘤完全栓塞;1例动脉瘤复发,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效果满意,再次复查未见复发.10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均栓塞满意,术后1例因动脉瘤破裂出血死亡,其余9例随访未见复发.结论 通过合理选择治疗创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手术方案,血管内治疗可以取得安全有效的治疗结果.

  • 血管内治疗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徐兴国;杨振兴;陈一笑;万定;张斌;王伟;黄德俊;李宗正

    目的 探讨行血管内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3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 Fisher分型、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动脉瘤的大小、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入院至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栓塞程度、术后并发症以及血钠水平.所有病例均行血管内治疗.随访时间为18个月.采用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对可能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果 93例患者均获随访,其中68例(73%)预后良好,25例(27%)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CTFisher分型、术后并发症以及血钠水平可能与患者的预后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Ⅲ级(OR=14.724,95% CI:1.520 ~ 142.644,P=0.020)、HuntHess分级Ⅳ级(OR=99.350,95% CI:6.819 ~ 1447.563,P=0.001)以及术后并发症(OR=13.420,95% CI:3.021~ 59.624,P=0.001)为影响行血管内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入院时Hunt-Hess分级和术后并发症能够影响行血管内治疗的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预后.

  • Y形双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分叉闭塞

    作者:李子付;杨鹏飞;张永巍;文婉玲;黄清海;洪波;许奕;邓本强;刘建民

    目的 观察使用“Y”形双支架取栓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分叉闭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采用“Y”形双支架取栓术治疗7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支架,大脑前动脉闭塞使用Revive支架.结果 6例(6/7)取栓后再通成功,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达到2b~3级,其中5例为完全再通(mTICI 3级);1例未成功,mTICI为2a级.穿刺到再通时间为38 ~97 min,平均(57.1 ±21.6)min.术中出现新发栓塞1例,颅内占位性血肿1例,术后死于肺部感染1例.随访3个月期间无新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死亡事件,无再次闭塞发生.结论 使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T”形分叉闭塞安全可行,血管再通比例较高.

  • 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黄志伟;李学东;覃军;陆建吾;黄河清

    目的 探讨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破裂动脉瘤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14年4月广西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使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56例急性期宽颈破裂动脉瘤患者,共58个动脉瘤.针对年龄、性别、动脉瘤特征、Hunt-Hess分级、支架类型、支架置入方式、是否行侧脑室外引流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找寻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结果 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共9例(16%),其中血栓形成6例(11%),出血3例(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P =0.001)、动脉瘤部位(P =0.001)、支架类型(P=0.012)、支架技术(P =0.009)可能是影响术后并发症的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大脑中动脉动脉瘤(OR值:20.103,95% CI:3.182 ~54.365,P=0.012)、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OR值:7.230,95%CI:1.953 ~ 22.152,P=0.022)与支架补救途径技术(OR值:1.819,95%CI:1.164~2.065,P=0.048)为支架辅助栓塞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发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颅内动脉瘤发生于大脑中动脉、术前Hunt-Hess分级Ⅳ~Ⅴ级以及采用支架补救途径技术的急性期颅内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

  • 双微导管技术在颅内不规则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高歌;张扬;晁迎九;陈昱;余舰;顾大群;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目的 总结应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探讨其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7例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7例均采用双微导管技术行血管内治疗,其中单纯以双微导管技术治疗33例,支架辅助双微导管技术治疗4例.以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评估患者预后.术后随访时间为6个月.结果 37例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栓塞35例,近全栓塞2例.所有患者均恢复良好(GOS分级Ⅴ级),无并发症,无一例死亡.6个月后DSA随访24例,显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无复发.13例失随访.结论 双微导管技术对于颅内不规则形复杂动脉瘤疗效较好,具有可行性.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作者:马综综;陈如东;杨洪宽;历华;胡威;陈豪;于如省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1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16个动脉瘤.2例采用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单纯夹闭术l例;其余13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平均随访11个月(3~22个月).结果 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的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失访.1例行单纯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死亡.13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均达完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随访期内瘤颈处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0分5例,1分6例,4分1例.结论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总体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 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张广;亓敬涛;吴培;周配权;徐善才;史怀璋

    目的 探讨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血管内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并总结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血管内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3年11月至2016年11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22例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其中男3例(14%),女19例(86%).总结分析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并发症及随访结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预后,以Raymond分级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22例未破裂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均应用支架辅助栓塞,其中19例(86%)动脉瘤术后即刻达到Raymond Ⅰ级栓塞,3例(14%)为RaymondⅡ级栓塞.1例动脉瘤术中支架内局部形成血栓,经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无神经功能缺失.10例患者1年后复查,其中9例达到Raymond Ⅰ级栓塞.所有患者出院及6个月mRS评分均为0分.结论 颈动脉窝动脉瘤患者以女性较为多见.血管内治疗是颈动脉窝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并选用柔软、顺应性强的微导管可有利于颈动脉窝动脉瘤的治疗.

  • LVIS支架辅助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于嘉;邓剑平;张登文;李江;张涛;陈虎;方伟;闫忠军;赵振伟

    目的 探讨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6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动脉瘤的部位及大小、术后即刻Raymond分级、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行术后定期随访,以评估手术疗效.结果 62例患者共78个动脉瘤,其中68个采用单LVIS支架辅助栓塞,6个采用双LVIS支架辅助栓塞,3个采用LVIS 3支架辅助栓塞,1个采用Neuroform支架+LVIS支架呈“Y形”辅助栓塞.术后即刻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78个动脉瘤中,Raymond Ⅰ级39个(50.0%),Ⅱ级23个(29.5%),Ⅲ级16个(20.5%).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8%(3/62).术中1例患者动脉瘤破裂出血,对症治疗后恢复良好;1例患者穿支血管破裂,术后继发支架内血栓形成死亡.术后1例患者非动脉瘤性出血死亡.60例患者随访时间为4 ~ 13个月,平均(7.2±3.1)个月.影像学随访32例(44个动脉瘤),完全栓塞率达70.5% (31/44).1例(2.3%)轻度复发,继续临床观察.电话随访28例(32个动脉瘤),临床症状均恢复良好.结论 应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治疗安全有效,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75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