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流导向装置与弹簧圈联合治疗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作者:高卉;程云章

    血管内弹簧圈(coil)栓塞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成为目前普遍应用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体现为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动脉重塑治疗理念的转变,为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FD与弹簧圈的数值模拟方法,然后列出常见的影响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详细说明了FD孔率、弹簧圈填塞率与壁面切应力对改善瘤囊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作用,后结合FD与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二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使用FD治疗巨型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更多的研究表明FD联合疏松弹簧圈栓塞治疗时,动脉瘤的延迟破裂率与复发率更低.结论进一步说明了FD与弹簧圈栓塞巨型颅内动脉瘤的发展方向.

  • 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或联合弹簧圈治疗前循环大型及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随访观察

    作者:周宇;杨鹏飞;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李强;方亦斌;赵瑞;杨志刚;刘建民

    目的 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 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 mm,平均(21.6±7.1) mm.共置入Tubridge 支架 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内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 Tubridge 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

  • DSA血流定量分析软件评价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性

    作者:吴一娜;杨鹏飞;方亦斌;韩静峰;Janina Beilner;黄清海;刘建民

    目的 探讨DSA血流定量分析软件评价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后的血流特性改变,以分析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2013年4月采用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Microport,上海)治疗的颅内大型动脉瘤患者15例.以相同标准采集所纳入患者治疗前后常规造影图像,并通过DSA血流定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通过生成的时间密度曲线,分析载瘤动脉远端显影延迟时间、动脉瘤瘤体内血流达峰时间、瘤体内血流曲线下面积以及瘤体内血流大斜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的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100%,通过DSA分析软件术后即刻分析发现,与术前相比,载瘤动脉远端延迟时间缩短中位数(M)1.031 s(范围0.324~2.143 s),动脉瘤瘤腔内血流曲线下面积(相对值)以及大斜率(相对值)分别减少57±15和49±25.结论 Tubridge支架置入前后载瘤动脉远端显影时间延迟、瘤腔内血流曲线下面积及瘤腔内血流大斜率的下降,证实采用血流定量分析方法评估血流导向装置对于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即刻治疗效果是有效的,但其对于远期疗效的评估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诸德源;赵普远;方亦斌;闫亚洲;段国礼;黄清海;刘建民

    血泡样动脉瘤( 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 BBA)主要指一类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部的动脉瘤,因在术野下呈"血泡"样外观而得名.BBA较为罕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 . 3% ~1 . 7%,占破裂动脉瘤的6. 6% [1]. 因BBA瘤壁菲薄,极易破裂出血,故一旦发现BBA就应及时治疗. 目前除闭塞颈内动脉外,无论选择何种治疗方式,术中及术后再出血风险均很高. 因此,针对BBA的佳治疗策略仍存争议. 随着神经介入器械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血流导向装置( flow diverter,FD)作为一种密网孔支架逐渐被运用于 BBA 的治疗,获得了一定效果,现将进展综述如下.

  • 血流导向装置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作者:吕楠;黄清海

    近年来,血管内栓塞已成为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但对于巨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及复杂动脉瘤,单纯通过弹簧圈栓塞存在着术后易复发、治疗费用昂贵等问题.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及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逐步深入,具有高金属覆盖率、低孔率特征的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应运而生.目前临床应用的血流导向装置主要有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se(PED,美国)、Silk flow diverting stent(SFD,美国)和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中国).

  • 置入虚拟及真实血流导向装置后兔动脉瘤模型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

    作者:徐瑾瑜;邓本强;方亦斌;于瀛;程吉勇;王奎重;黄清海;刘建民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研究虚拟血流导向装置(FD)与基于微型CT机重建真实FD对兔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4只,利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右侧颈总动脉瘤模型14个.于造模后3周,行DSA检查重建三维动脉瘤模型,并在载瘤动脉内置入FD.置入FD后3个月处死动物,切取包含FD在内的整段载瘤动脉.用微型CT机扫描所有标本,计算出瘤颈处FD的金属覆盖率(MC).根据微型CT扫描FD数据,重建真实FD三维模型,运用 Solid Works 软件绘制虚拟三维FD模型.运用计算机软件将真实FD模型和虚拟FD模型分别置入兔动脉瘤三维DSA模型中,并将FD模型与动脉瘤融合.运用CFD的方法,比较虚拟释放FD与真实释放FD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结果 ①14个真实FD模型中,MC≥35%组8个,MC<35%组6个.14个虚拟FD模型的MC为29.4%~31.1%.②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的入射血流量、入射血流速度及归一化的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虚拟FD模型,相对滞留时间长于虚拟FD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壁面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与虚拟FD模型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真实FD模型中,MC≥35%组的归一化的平均WSS低于MC<3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虚拟FD模型中,MC≥35%组与MC<35%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微型CT重建的真实FD模型,在MC≥35%时,与虚拟FD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差异.在两种模型的MC接近时,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提示采用虚拟FD释放技术可用于评估FD置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作者:冯明陶;曹伟;李嘉楠;杨鹏飞;方亦斌;许奕;洪波;黄清海;刘建民

    目的 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大型、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1月至2016年5月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经DSA或头部CT血管成像(CTA)或头部MR血管成像(MR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33例,并对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 结果 33例患者共35个动脉瘤,均成功释放PED,其中10个动脉瘤采用单纯PED置入,25个采用PED置入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包含2个采用Pipeline桥接技术).围手术期出现1例(1个动脉瘤)血栓栓塞事件并出血转化,1例(1个动脉瘤)因致死性动脉瘤延迟出血而死亡.临床随访31例(33个动脉瘤),随访时间为术后4~18个月,无出血或血栓栓塞事件发生.18个动脉瘤获术后短期影像学随访(3~5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10个瘤颈残留或瘤体显影,8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19个动脉瘤获术后中期影像学随访(6~16个月,增强MRA或DSA),其中2个瘤颈残留,17个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结论 PED治疗颅内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血流导向装置置入后颅内出血的并发症不可忽视,其相关机制需进一步研究.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突破与挑战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重大突破,体现出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动脉重塑治疗理念的转变,为复杂性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国际动脉瘤治疗研究 (International Study of Aneurysm Therapy,ISAT)和近发表的Barrow破裂动脉瘤研究(The Barrow Ruptured Aneurysm Trial) 均已证实,在经过选择适应证的病例中,血管内治疗优于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

  • 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Pipeline十年回顾与展望

    作者:黄清海;刘建民

    自从2008年第1篇血流导向装置( flow diverter, FD) Pipeline 栓塞装置( Pipeline embolization device, 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文献报道以来[1] ,经过近10年的临床使用,经验不断积累, PED已逐渐成为治疗复杂动脉瘤(大型、巨大型动脉瘤及复发动脉瘤等)的重要方法 . 当前PED治疗技术已在国内外广泛开展,相关临床研究亦被不断推进. 但在临床使用中,依然是获益与风险并存,如何把握适应证与围手术期的个性化管理,尚需要更多的研究评价.

  • 不同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单中心经验

    作者:陈岩;杨鹏飞;周宇;黄清海;洪波;赵文元;许奕;刘建民

    目的评价不同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有效性、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情况。
      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自2001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不同介入方法治疗的134例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患者接受介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4组,其中载瘤动脉闭塞术11例,单纯弹簧圈栓塞20例,支架辅助下弹簧圈栓塞78例,血流导向装置治疗25例,随访时间6~44个月。影像学结果依据改良Raymond评分,临床症状依据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系统评价,分别评价4组患者出院时的预后良好率、末次随访时动脉瘤的治愈率、复发率,预后良好率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载瘤动脉闭塞组出院时的预后良好率是100%,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7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91%,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10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30)。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治愈率是63.6%,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5.6%,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37.2%,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72%,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2)。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的复发率为0%,单纯弹簧圈栓塞组为83.3%,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30.8%,而血流导向装置组为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01)。载瘤动脉闭塞组末次随访时预后良好率为100%,单纯弹簧圈组为75%,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90%,血流导向装置组为100%,四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209)。载瘤动脉闭塞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7.3%,单纯弹簧圈组为30%,支架辅助弹簧圈组为14.1%,血流导向装置组为0%,四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650)。
      结论在颅内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介入治疗中,单纯弹簧圈栓塞复发率高,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可降低复发率,载瘤动脉闭塞组预后良好率及复发率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偏高,血流导向装置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

  •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 id ge)治疗颅内大型复发动脉瘤1例

    作者:周宇;杨鹏飞;黄清海;许奕;李强;刘建民

    1病例介绍
      患者,女,54岁,因“左侧眼动脉段复发动脉瘤术后复查”于2010年8月9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7月因“头痛”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眼动脉自瘤颈处载瘤动脉发出(图1A),予以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术中共植入弹簧圈10枚,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瘤体残留(图1B)。2007年11月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随访,结果显示动脉瘤复发(图2A),瘤体显影较前明显增大;为降低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对该动脉瘤进行了第二次治疗,术中使用Neuroform支架(Boston Scientific/Target, Fremont,California)辅助弹簧圈栓塞(图2B),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少量残留(图2C)。术后患者无明显不适,现术后为进一步复查收入院。

  •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应用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陈俊凡;杨新健;刘健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是近年来产生的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新材料.FD设计是通过改建血流的方式将动脉瘤排除在循环系统之外从而重建载瘤动脉,因此FD为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临床报道该治疗方式的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可达90%以上.目前FD应用逐渐广泛,本文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出发针对FD的血流导向能力,以及颅内动脉瘤经FD治疗后影响预后的因素进行了总结.

  • 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Meta分析

    作者:叶耿帆;张萌;邓林;王云彦

    目的 通过Meta分析,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法,通过Medline数据库、Embase数据库、Cochrane系统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检索截至到2015年2月的文献.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筛选.采用观察性流行病学研究报告规范(STROBE)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对各研究患者及颅内动脉瘤的基线特征、PED术后闭塞率、安全事件发生率及相应人数、病死率及相应人数等数据进行析取.采用STATA 12.0软件对闭塞率进行Meta分析,采用x2检验判断动脉瘤的类型与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 纳入的29篇文献包括1 371例患者、1 562个动脉瘤.纳入文献的STROBE评分为14.9分.PED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6.4个月,动脉瘤闭塞率为82.5%(95% CI:78.3 ~86.8;I2=74.2%),脑神经相关发病率为8.3%(114/1 371),脑神经相关病死率为2.0% (27/1 371).自发性破裂的发生率为1.6% (22/1 371),脑实质出血的发生率为2.1%(29/1 371),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4.2% (58/1 371).巨大型动脉瘤术后脑神经相关发病率高于小型和大型动脉瘤2 =40.42,P<0.05),病死率高于小型和大型动脉瘤(2=15.32,P <0.05);后循环动脉动脉瘤术后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高于前循环动脉动脉瘤(x2 =8.50,P <0.05).闭塞率发表偏倚用Begg秩相关法,矫正后P值为0.011. 结论 Meta分析研究结果总体支持PED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和可行性.PED术后有较高的闭塞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但是巨大型颅内动脉瘤存在较高的脑神经相关发病率及病死率,后循环动脉动脉瘤存在较高的缺血性卒中风险.

  •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的长期疗效

    作者:周宇;杨鹏飞;李强;杨新健;姜除寒;赵瑞;黄清海;洪波;许奕;刘建民

    目的 评价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在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前瞻性连续纳入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神经外科2010年1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患者,其中16例患者的16个动脉瘤采用Tubridge FD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1例患者的11个动脉瘤采取单纯TubridgeFD治疗,据此将患者分为FD+弹簧圈置入组和单纯FD置入组.术后行门诊或者电话随访,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及行影像学检查.结果 本组27例患者的27个动脉瘤共置入38枚Tubridge FD,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26例患者行临床症状随访,随访时间为7~76个月,平均(49.8±15.4)个月;其中15例患者临床症状消失,5例症状改善,6例症状无变化,临床症状的缓解率为77% (20/26),无缺血性或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单纯FD置入和FD+弹簧圈置入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25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磁共振血管成像随访,随访时间为6 ~48个月,平均(22.8±13.1)个月;其中20个动脉瘤(20/25,80%)完全闭塞,4个动脉瘤(4/25,16%)进一步血栓形成,1个动脉瘤(1/25,4%)为无症状性载瘤动脉闭塞;支架覆盖的分支均保持通畅.结论 TubridgeFD治疗大型和巨大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患者的长期疗效满意,占位效应缓解率高.

  • Pipeline栓塞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短期疗效

    作者:卢昊;胡鹏;张鸿祺;李桂林;张鹏

    目的 探讨Pipeline栓塞装置(PED)治疗颅内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使用PED治疗42例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短期临床疗效总结和影像学随访评估.结果 42例患者的44个动脉瘤共放置49枚PED装置,其中4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瘤腔内对比剂滞留,另外2个动脉瘤术后仍可见对比剂充盈.4例出现围手术期并发症.接受影像学随访的31例患者共32个动脉瘤,随访时间为2 ~12个月,平均(6.6±1.9)个月,动脉瘤完全闭塞24个(24/32,75%),近全闭塞6个(6/32,19%),1个(1/32,3%)动脉瘤未闭塞,1个(1/32,3%)动脉瘤复查发现颈内动脉闭塞.结论 初步应用PED栓塞颅内未破裂动脉瘤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周宇;杨鹏飞;李强;杨新健;姜除寒;赵瑞;黄清海;洪波;许奕;刘建民

    目的 评价应用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检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PubMed、EBSCO以及Web of Science有关血流导向装置的文献,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评价文献并提取资料,采用Stata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以评估应用血流导向装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 53篇文献被纳入分析,包括4 458例患者,共计4 973个动脉瘤.在末次随访时,动脉瘤总体的完全闭塞率为79% (95% CI:75% ~ 82%);血流导向装置输送到位并成功释放的手术成功率为97% (95% CI:95%~ 99%).总体致死率为2% (95% CI:2% ~ 3%),致残率为3%(95%CI:3%~4%).治疗后出血性卒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实质出血及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95%CI:1% ~3%)、1% (95% CI:0% ~ 1%)、1% (95% CI:1% ~ 1%)以及4% (95% CI:3% ~5%).随访时支架内狭窄和载瘤动脉闭塞的发生率分别为5%(95% CI:3%~7%)和2% (95% CI:1%~4%).对不同亚组的致死、致残率的分析显示,Silk血流导向装置组的致死、致残率(12%,95% CI:9% ~15%)高于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组(4%,95% CI:3%~6%)和Surpass血流导向装置组(7%,95%CI:1% ~ 17%).大型和巨大型动脉瘤组的致死、致残率高于总体.结论 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有较高的完全闭塞率,其治疗总体安全,但并发症不可忽视.

  • 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患者一例的围术期护理

    作者:任春晖;薛媛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患者围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在我院神经外科行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的1例患者,给予充分的术前准备、全面的术中配合、精心的术后护理,以保证手术安全、顺利地进行.结果 成功植入1枚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术后第1天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示右侧小脑半球少量渗血,但无临床症状,功能恢复良好,无后遗症.结论 对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治疗椎动脉V4段动脉瘤的患者,全方位的围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

  • 颅内巨大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术后再破裂出血1例

    作者:李航;李天晓;白卫星;贺迎坤

    患者女,39岁.以“间歇右侧头部胀痛3年,右眼视力下降3周”于2016年7月22日入住我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饮酒史.查体右眼视力下降,右眼指数20 cm,余无明显异常.2016年7月28日头部CTA扫描发现右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巨大动脉瘤(图1①).入院后,给予患者阿司匹林100 mg/d联合氯吡格雷75 mg/d口服5d后于全麻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右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栓塞术及血流导向装置植入术:DSA脑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大小约22 mm×25 mm,瘤颈约10 mm(图1②),术中使用了7枚弹簧圈和1枚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ev3/Covidien,Irvine,California,USA),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瘤腔部分栓塞,瘤腔内对比剂仍明显渗漏,载瘤动脉通畅(图1③).术后继续给予双抗血小板治疗.

  • PipelineTM栓塞装置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

    作者:李航;白卫星;贺迎坤;李天晓

    近年来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发展迅速.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TM栓塞装置(PED)以重建载瘤动脉血流分布为创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是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然而由于其金属覆盖率高,流量转移治疗后出现动脉瘤破裂、自发脑实质出血、分支动脉闭塞等并发症并不少见,且致残致死率较高,临床上须引起足够重视.该文就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并发症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血流导向装置在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蒋春雨;王建波

    介入治疗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且随着介入器械和材料的不断更新,其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近年来,随着载瘤动脉重建概念的提出,一种新型的血流导向装置应运而生,引起广大临床医生的极大兴趣.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stent,FDS)是一种低网孔率支架,将其置于载瘤动脉内可实现对载瘤动脉的血流动力学重建,诱发动脉瘤内自发性血栓形成,终达到治愈动脉瘤的目的.现对血流导向装置综述如下.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