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梁建锋;朱振云;张鸿祺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动脉瘤常位于动脉发出分支处[1],但也有直接从无分支处的动脉壁突出的动脉瘤.大部分位于颈内动脉(ICA)床突上段没有动脉分叉, 也没有动脉分支的部位.由于在术中呈"血泡样"外观,手术过程中及手术后又极易发生破裂出血,所以这类动脉瘤又被称为"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 BBA)[2].

  • 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诸德源;方亦斌;杨鹏飞;黄清海;许奕;洪波;刘建民

    目的 评价LVIS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6例采用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颈内动脉BBA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其脑血管造影和随访结果. 结果 16例患者均成功接受LVIS支架治疗.根据Raymond分级,即刻栓塞结果分为Ⅰ级4例,Ⅱ级5例,Ⅲ级7例;2例出现缺血性并发症.16例患者中,14例经过6~36个月的临床随访,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别为0分5例,1分6例,2分2例,5分1例,预后良好率为13/14,该14例获得3~ 24个月的影像学随访,其中治愈11例,进一步血栓形成2例,稳定1例,治愈率为11/14;其余2例随访时间不足3个月,仅行术后l周血管造影,造影结果均为Raymond Ⅰ级,1个月临床随访mRS评分分别为0分和1分. 结论 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BBA技术可行,可能有助于降低BBA再出血和复发的风险,但仍需大样本的对照研究进一步证实.

  • 显微血管缝合技术治疗血泡样动脉瘤

    作者:石祥恩;钱海;周忠清;刘方军;孙玉明;杨扬;柳成荫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缝合技术治疗血泡样动脉瘤的适应证和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例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5例、大脑中动脉2例、大脑前动脉1例.8例均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Hunt-Hess分级Ⅰ~Ⅱ级7例,Ⅲ级1例.手术根据病变的部位分离病变的近心端,探查动脉瘤的大小、管壁的部位和形态.如有出血,用临时动脉瘤夹旷置载瘤动脉后,清除病灶处出血,找出破裂动脉部位,确定裂口的形态.若病灶大径>3 mm,可将血泡壁切开,沿正常血管壁厚度约2~3倍缝合缘距;若病灶<3 mm,无需切开血泡病灶,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8例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神经功能缺失.4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4例行CT血管成像检查,未出现血管狭窄和动脉瘤残留.8例患者随访1.9~4.1年,其中4例随访3年以上,平均(2.9±0.6)年,未发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其中7例患者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为0~2分,1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术后出现记忆力减退,mRS评分为3分.结论 显微血管缝合技术适用于颈内动脉及其颅内大血管近段仅累及血管周长1/3的血泡样动脉瘤,其治疗效果满意;对于累计血管周长>1/3的病灶,缝合后有血管狭窄的风险.

  •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

    作者:方淳;谭华桥;严烁;封灏;韩洪杰;徐霁充

    目的 评估应用Willis覆膜支架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BBA患者,共13例(15个动脉瘤).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治疗结果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13例(15个动脉瘤)患者共成功置入13枚支架.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2例患者动脉瘤完全闭塞;1例轻度内漏,随访期内内漏自行闭塞.眼动脉闭塞2例,脉络膜前动脉闭塞1例,患者均无相关的神经功能障碍.手术过程中未出现血栓、动脉瘤破裂等并发症.术后13例随访4~6个月,平均(5.5±0.8)个月,血管造影见载瘤动脉通畅,未见动脉瘤复发;2例发生无症状的支架内轻至中度再狭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出血或缺血事件;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8例,1分5例.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破裂BBA安全有效,但仍需更长期的随访和大样本对照研究.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

    作者:刘峥;王守森;王如密;郑兆聪;洪景芳;荆俊杰;魏梁锋;高进喜;张小军;李琦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BBA)的手术技巧.方法 对7例开颅手术夹闭的BBA进行分析,采取额极软脑膜下分离,预先或术中临时阻断载瘤动脉,直接游离瘤颈两侧或载瘤动脉相连续部,分离出能够通过动脉瘤夹闭小空间即可,不必完全显露瘤体;强调选用小弯形动脉瘤夹一次夹闭,如果瘤颈撕裂在载瘤动脉临时孤立无充盈状态下,将瘤颈根部包括载瘤动脉壁连续部部分动脉壁一并夹闭.结果 本组6例术后完全康复;1例术后2周出现大脑半球大面积梗死,肢体偏瘫,痴呆.结论 采用特殊的手术技巧,能够减少BBA的手术风险,提高治愈率.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体会

    作者:马综综;陈如东;杨洪宽;历华;胡威;陈豪;于如省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确诊的1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共16个动脉瘤.2例采用开颅手术,其中行动脉瘤包裹术1例,单纯夹闭术l例;其余13例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以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预后.平均随访11个月(3~22个月).结果 1例行动脉瘤包裹术的患者症状好转,出院后失访.1例行单纯夹闭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再出血死亡.13例行血管内治疗的患者术后造影显示均达完全栓塞,其中1例术后再出血死亡;1例随访期内瘤颈处复发,再次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12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mRS评分0分5例,1分6例,4分1例.结论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总体疗效满意,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柳成荫;石祥恩

    血泡样动脉瘤极容易破裂,在术中及术后更易破裂.一旦发现就应该及时治疗,治疗方法包括直接夹闭、载瘤动脉缝合重建、动脉瘤包裹、颈内动脉闭塞术及血管内治疗等.本文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发病特点、临床转归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 血泡样动脉瘤研究新进展

    作者:黄腾月

    血泡样动脉瘤常发生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未分叉部位,体积微小,直径一般小于10 mm,其血管壁仅有外膜,缺乏有弹性的内膜和中膜,其病因机制尚不明确,临床上诊断、治疗比较困难,复发率高,病死率高,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治疗方案.文章就血泡样动脉瘤的病因、病理学、形态学、诊断及治疗等现状作一综述.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浩;于金录;许侃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是一种位于颈内动脉床突段上段非分叉处、前壁或侧壁、宽颈、壁薄、较脆的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的0.3% ~1%,占颈内动脉瘤的0.9% ~6.5%,由于动脉瘤在术中可见呈鲜红色、血泡样,故称为BBA[1~3].BBA小而无颈,极容易破裂出血,且普通造影检查诊断困难,治疗棘手,术后易再次破裂出血等,本文对颈内动脉床突段BBA病因、形态学特征、诊断及手术治疗进行综述.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奇;刘建民;许奕;黄清海

    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段前壁的血泡样动脉瘤非常罕见,有其独有的特征及治疗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年与之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综合研究了血泡样动脉瘤的形态学、病理学特征、发病原因及治疗策略.关于血泡样动脉的治疗,不同时期选择适合的方法进行综合治疗是有效的.

  • 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后再出血:病例报道

    作者:潘奇;刘建民;许奕;黄清海

    目的 报道1例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宽颈动脉瘤后发生早期再出血的病例.方法 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颈部位置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 支架成功置人,完全覆盖瘤颈,动脉瘤得到人部栓塞(90%以上),载瘤动脉及毗邻的侧支血管保持通畅,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但是术后16 d因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导致死亡.结论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前肇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但应充分认识动脉瘤早期再次破裂出血的风险,短期随访及再治疗非常必要.

  • 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14例

    作者:梁建峰;伍健伟;何伟文

    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是指突出自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近端前壁、上壁或背侧而不涉及血管分叉的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1].该类动脉瘤瘤壁极薄、脆弱,瘤颈较宽或不明显,在手术夹闭、包裹过程中极易发生破裂出血,术后再出血率极高[2].由于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多较小,且瘤颈宽,多呈半球形,不适合直接行弹簧圈栓塞.近年来,栓塞辅助技术的发展使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成为可能.本院2007年1月~2012年6月采用血管内治疗颈内动脉前壁动脉瘤14例,现报告如下.

  • 颈内动脉C6段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1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武永康;陶存山;程诚;王鸿生;齐文涛;彭爱军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策略。方法总结分析1例颈内动脉C6段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探讨。结果本例患者颈内动脉C6段血泡样动脉瘤的手术效果良好。文献报道血泡样动脉瘤治疗的总体致残率为17%,而死亡率为15%。结论对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手术治疗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评估和准备,以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

  •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刘坤;周丹;钟小康;黄红星;邹叔骋;罗宗晚;李创华;朱勇;李凌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显微手术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6月9例血泡样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9例均开颅手术,采用动脉瘤直接夹闭、动脉瘤孤立及动脉瘤包裹等方法,术后6例恢复良好,3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脑梗塞;2例调整动脉瘤夹后顺利夹闭,1例包裹加夹闭,术后脑梗塞,行去骨瓣减压;1例术中出血,包裹后去骨瓣减压后再出血死亡.术后6月随访,5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以内;1例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遗留肢体偏瘫及部分失语;1例失访;1例复发,术后多重支架加弹簧圈栓塞治愈.结论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特殊的颅内复杂动脉瘤,较高的复发率、高死残率,应引起重视,显微手术是一种可考虑的治疗方法,但术前侧支循环评估、精准的显微技巧、完善的术前评估、必备的设备及材料缺一不可.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作者:王冉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是一种位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非分叉处的动脉瘤,病理特点为瘤壁菲薄、脆弱、易破裂,破裂后出血量较大,且短期内再出血风险高,因此一旦发现即应及时治疗;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如显微外科动脉瘤夹闭手术,夹闭联合包裹修补术,载瘤动脉缝合或旁路血管重建、动脉瘤孤立术;随着介入材料及技术的不断发展,支架辅助下的动脉瘤栓塞术、多重支架及覆膜支架置入术,血流导向装置等已经广泛应用;本文通过复习相关文献,综述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治疗进展.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作者:黄鹞;余化霖

    血泡样动脉瘤(BBA)起源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前壁,较为罕见,并发症及病死率高,无确切的佳治疗策略.CT血管成像或脑血管造影仍是诊断BBA的首选方法.BBA的治疗方法多样,有开颅夹闭术、颈内动脉闭塞术、血管内治疗等.

  •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15例临床分析

    作者:冯冠军;胥小波;马俊华;王东海;帕尔哈提;刘伟;杨小朋;吴永刚;吴红星

    目的 探讨Willis覆膜支架系统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15例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患者均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其中11例择期手术,4例急诊手术治疗,共置入Willis覆膜支架18枚.结果 术中18枚Willis覆膜支架均成功置入载瘤动脉,其中11例(11枚)支架置入即刻病变消失,载瘤动脉通畅;1例(1枚)置入即刻有少量造影剂滞留,1周后消失;3例分别植入2枚支架后病变消失,载瘤动脉通畅;术后随访3~6个月,患者均未发生新发梗死、出血等,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13例,1分2例;均无复发,2例载瘤动脉远端轻度狭窄,但患者无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应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疗效确切,术后复发率低,并发症少.

  •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秦杰;潘力;杨铭;黄河;刘鹏;温健鹏;马廉亭

    目的 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BBA)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颈内动脉BBA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成功接受Willis覆膜支架治疗.10例置入Willis支架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2例置入Willis支架后即刻造影有内漏,再次行球囊扩张处理后复查造影动脉瘤不显影.9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2例住院期间并发交通行脑积水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出院时mRS评分2分;1例因肺部感染死亡.术后3~6个月DSA随访10例,动脉瘤均无复发;1例电话随访病情稳定.结论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BBA技术可行,临床效果显著.

  • 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的显微夹闭术效果评价

    作者:陈善文;邢安凤;王硕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法 及其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15例颈内动脉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采取直接夹闭,1例夹闭加周围包裹小片颞肌进行加固,1例多发动脉瘤采取环绕包裹夹闭.结果 2个破裂动脉瘤和1个未破裂动脉瘤术前有生长现象;2个破裂动脉瘤和5个未破裂动脉瘤有子囊形成;9例颈内动脉床突上段有不同程度硬化.1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4分,1年随访mRS评分3分;1例多发未破裂动脉瘤出院mRS评分5分,1年随访无改善;其余13例术后1年mRS评分0分,复查血管造影均未见动脉瘤复发.4例术后发生载瘤动脉狭窄,但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失.结论 破裂和未破裂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可能经历不同的演变,前者先破裂后生长,后者产生子囊进而破裂.显微夹闭术是一种治疗颈内动脉血泡样动脉瘤简便易行的手段,多数病例可以取得良好效果;但是对载瘤动脉严重硬化的动脉瘤,直接夹闭比较困难和危险,应该选择合适的替代方案.

  • 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

    作者:蒋海平;赵世光;史怀璋;韩大勇;王春雷;陈鑫;王开开;田松

    目的 探讨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BBA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9例BBAs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成功实施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即刻影像Raymond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Ⅲ级3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4例,3分2例,4分1例,死亡2例;术后90 d mRS评分0分5例,1分1例,3分1例.7例存活病人影像学随访1周~24个月,动脉瘤均完全闭塞,载流动脉无狭窄.结论 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s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可降低动脉瘤术后复发率,改善病人预后.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