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血管内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作者:孙奉刚;许学明;樊庆胜;孙筱璐

    脑动静脉畸形(AVM)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颅内血管畸形,近年来随着微导管技术和栓塞材料的发展,AVM经血管内治疗的指征不断被拓展.氰基丙烯酸正丁酯(NBCA)是比较理想的永久性栓塞材料[1,2].作者就2002年4月至2007年6月我院采用NBCA栓塞治疗21例脑AVM的临床资料及疗效,探讨其操作方法、治疗效果及并发症预防.

  • 双微导管技术在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应用

    作者:李卫;黄驰文;黄锦庆;张震宇;张柏林;骆飞

    目的:探讨双导管技术在血管内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中的效果.方法:经l根导引导管同时放置2根微导管.根据3D-DSA提供的3D图像选择能全面观察载瘤动脉和动脉瘤的佳角度做路径图,在路径图引导下,将微导管和微导丝塑型为相应的形状后经导引导管第1个Y形阀小心地送至动脉瘤腔内的合适位置,并使之稳定停留.然后经第2个Y形阀按常规送入第2根微导管,将微导端送入动脉瘤腔内.结果:在Hunt-Hess分级Ⅳ级以上的4例患者中,1例术后死于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及肺部感染,其余3例患者及Hunt-Hess分级Ⅲ级以下的11例患者随访6个月一1年,没有发生再出血,.结论:双微导管技术对于部分颅内宽颈动脉瘤,有着较好的疗效.

  •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作者:李平安;罗小林;杨国清;朱飚;李冲

    目的总结经动脉途径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经验.方法采用Magic-BDTE球囊导管和带标记乳胶球囊,在X线电视屏幕监视下,经股动脉插管,在球囊内注入适量等渗非离子造影剂闭塞瘘口.结果6例均1次栓塞治愈,颈内动脉通畅率100%,无并发症.结论本方法可作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 邻近躯干动脉损伤的内止血带联合手术治疗

    作者:蔡贤华;陈庄洪;徐峰;刘曦明;徐永年

    目的:探讨内止血带联合手术治疗邻近躯干动脉损伤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内止血带联合手术救治邻近躯干动脉损伤32例.结果:所有病例均治愈,随访0.5 13年,无脑、肢体缺血及复发.结论:内止血带是直接手术的一种可靠辅助措施,内止血带联合手术是救治邻近躯干动脉损伤的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但应尽量缩短球囊充盈的时间.

  •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急诊治疗

    作者:王芃;李铁男;黄山;郎晓峰;李挪;刘伟;张铁岩

    目的:探讨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急诊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147例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急诊血管内治疗84例85个动脉瘤,显微手术组63例64个动脉瘤,以出院mRS分级0~2级为预后良好,结合年龄及Hunt-Hess分级对比两种术式预后。结果:两种术式总体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患者≥65岁时,血管内治疗预后良好率显著好于显微手术(P<0.05);当患者<65岁时预后良好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无论Hunt-Hess 1~3级和4~5级,两种术式预后良好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治疗总体并发症及癫痫发生率显著低于显微手术。结论:显微手术和血管内治疗是破裂颅内动脉瘤急诊治疗的有效方法,血管内治疗手术风险更低,尤其适合老年及后循环动脉瘤。

  • 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

    作者:隋健美;杨华;董明昊;陈益民;任儒学

    目的:探讨神经系统疾病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其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9.4~2002.12月共收治神经系统疾病328例均经血管内治疗的病例.结果: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0.61%,常灌注压突破为0.30%.症状性血管痉挛发生率对照组为2.68%,凯时和尼膜通组为1.49%,对照组略高于凯时和尼膜通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管内治疗是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安全,并发症发生率低,术中应用扩血管的药物有助于减少症状性血管痉挛的发生率.

  • 脑血管病急诊血管内诊断治疗围手术期护理体会

    作者:林金岩;姜华

    目的:总结脑血管病患者经神经外科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脑血管病经急诊血管内治疗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中、治疗后的护理并积极给予康复指导.结果:根据患者疾病特点,熟悉术前、术后护理观察,及时更新知识,掌握先进技术,进行有效护理,减轻病痛,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结论:争诊血管内诊断治疗是脑血管病有效方法,围手术期优质护理能有效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 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经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分析

    作者:张翀

    目的:分析颅内动脉瘤行弹簧圈血管内治疗方案的老年患者术后脑血管痉挛的治疗情况.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高龄患者92例,按照血管内治疗方案不同分组,实验组以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共47例,对照组45例,以开颅脑动脉夹闭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1个月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术后并发症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后变化.结果:术后,实验组MRS评分(3.27±1.0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06±1.28)分(P<0.05);实验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26%)和并发症率(8.51%)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3.33%)、(20.00%)(P<0.05).结论:弹簧圈血管内治疗对高龄颅内动脉瘤患者预防脑血管痉挛有显著意义,可明显改善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降低并发症.

  • 心脏病介入疗法你知道多少

    作者:李茗茗

    心脏病介入疗法是指在X-线透视下,通过导管等特殊器材进入人体心脏和大血管内治疗心血管病的一种方法,仅需局部麻醉,操作简便,不需开胸手术和全身麻醉,患者痛苦小、风险小,手术后恢复快.※心脏病介入疗法效果随着介入心脏病学的迅速发展,全国数千万心脏病患者多了一种治疗选择.相对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对人体的创伤微小,术后恢复快,不留疤痕,不损伤劳动力,解除了很多患者的疾苦.

  • 颅内微小破裂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护理观察

    作者:苏艳玲;希奉菊;陈琳;何雪华;林锦乐

    目的:探讨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手术的观察及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20名患者临床资料。结果20例病人中总共19例致密栓塞,其中18例术后3~6个月再次入院行DSA检查未发现动脉瘤复发,2例因其他原因死亡;经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瘤体深度及体颈比例与患者结局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01( P<0.05)、0.658(P<0.05);动脉瘤形态与手术时间呈现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68,P<0.05),提示动脉瘤越不规整,则需花的手术时间则越多;随之将影响术后转普通病房还是重症医学科的选择,相关系数分别为0.52(P<0.05)、0.632(P<0.05)。结论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是安全的、可靠的,但对护理配合要求高,需配合医师充分评估动脉瘤形态,记录手术角度及路径,配合医师完成术中微导管塑型,配合弹簧圈填塞过程,密切观察,发现术中动脉瘤再破裂情况,同时需重视术后护理。

  •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李晓玲;陈艳;张紫寅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采用血管内治疗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男11例,女性12例,年龄33 ~ 73岁,其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18例,5例为未破裂动脉瘤.H-H分级:0级5例,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6例;16例窄颈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再塑形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宽颈动脉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的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本组中19例动脉瘤100%栓塞,90%以上栓塞3例,90%以下栓塞1例.所有患者均于栓塞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20例同栓塞时无明显变化,3例患者有复发,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治疗是处理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外科夹闭术.

  •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破裂期的立体影像诊断与治疗

    作者:罗开俭;杨华;刘健;赵兵;宋世宾;SONG Shi-bin

    目的 评价多发性颅内动脉瘤(MIA)所致的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立体影像诊断与治疗的效果.方法 对2000年12月至2006年8月收治的133例颅内动脉瘤中21例MIA(共48个动脉瘤)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在行3D-DSA或3D-CTA检查后,应用3D工作软件进行三维重建处理作出诊断,据后处理图像来拟定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方案.结果 (1)21例多发性动脉瘤伴SAH患者行3D-DSA或CTA检查(共48个动脉瘤),小于15 mm者35个(72.9%),15~25 mm者9个(18.8%),大于25 mm者4个(8.3%).微小动脉瘤、子动脉瘤(动脉瘤壁上的小阜)、瘤体穿动脉(动脉瘤壁上的小动脉)、瘤颈和载瘤动脉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均可清楚显示.(2)根据我们制定的MIA所在部位的区域分级标准,Ⅰ级9例(占42.9%),Ⅱ级10例(占47.6%),Ⅲ级2(占9.5%),Ⅳ级0例.级别越高者,多倾向于选择血管内治疗.本组17例,共40个动脉瘤进行了血管内治疗,其中24个100%闭塞、12个90%以上闭塞、4个因动脉瘤小导管不能到位未治.显微外科手术2例,共4个动脉瘤,3个显微镜下全部夹闭、1个术中未发现,未治2例(4个动脉瘤).结论 3D-DSA或CTA能够提高自发性SAH的MIA检出率,清楚显示MIA的三维形态和空间关系,对指导治疗有很大帮助.MIA笔者多倾向于血管内治疗,必要时栓塞治疗和外科治疗联合应用.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支架治疗

    作者:丁宁;梁熙虹;陈光利;秦朝晖;孙林;王虔;余华峰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5例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行血管内自膨式支架置放术,术中选用保护装置27例,行球囊预扩22例,行后扩5例.结果全部患者操作顺利,共置放支架42枚,影像学评价残余狭窄<20%.临床治愈29例,好转6例.随访1~36个月,症状无复发,无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置放术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一种有效方法,术后再狭窄有待于长期随访.

  • 急性脑血管病的神经介入治疗

    作者:胡未伟;刘伟国;沈宏;傅伟明;张建民;陈高;赵学群;郑秀珏;蒋定尧

    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作为"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在被广泛地应用于颅脑疾病,尤其是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过程中.本文对1997年3月至2002年8月间行血管内治疗的87例急性脑血管病作一回顾分析.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机械再通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朱余友;王国平

    急性缺血性卒中如今已成为我国人口死亡的常见原因,静脉溶栓对大血管闭塞尤其是颈内动脉闭塞的患者再通率低,治疗效果有限。血管内机械再通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现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治疗方法和研究热点。本文就近年来国际上大型的多中心血管内机械再通试验进行综述。

  • 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的比较研究

    作者:米玉霞;张广玉;王艳玲;苏海涛;丁健;吴婧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的卒中复发率。方法选择椎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取的治疗方式分为血管内治疗组(73例)和药物治疗组(43例)。血管内治疗组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药物进行治疗,药物治疗组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12~24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狭窄程度、再狭窄率、卒中复发率、卒中量表NIHSS评分情况。结果末次随访时,血管内治疗组患者血管狭窄率为[11.26(8.43,48.16)]%,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的[72.37(58.49,91.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6.853,P =0.000);末次随访时血管内治疗组NIHSS评分为[0(0,1)]分,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的[1(0,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 =3.726,P =0.014);随访期间血管内治疗组脑卒中的发生率为17.33%,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的37.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6,P =0.038)。结论与单纯的药物治疗比较,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重度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疗效更为显著,可以明显降低卒中复发率。

  • 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傅铭港;梁健刚;陈广源

    目的:探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6例难治性鼻出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鼻内镜下鼻腔电凝止血术,观察组采取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及复发率。结果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9%,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采用超选择性颈外动脉分支栓塞术治疗难治性鼻出血可降低复发率,提高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许占新;王海霞;王瑜;张伟

    目的 探讨颅内宽颈动脉瘤介入治疗围术期的护理方法,为临床提供指导和依据.方法 临床应用支架或球囊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15例宽颈动脉瘤患者,术后采用常规及抗凝治疗方法.结果 15例患者有2例因颅内其他血管破裂出血死亡,其余病例治疗效果满意.结论 术前准备充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有效且针对性地抗凝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证.

  • 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

    作者:谭玉林;张阳;石士奎;华元人;袁牧

    目的 探讨血管内治疗对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 16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患者,经DSA造影证实为假性动脉瘤3例、岩部巨大蛇性动脉瘤及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各1例以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1例,分别采用可脱落球囊、电解可脱式弹簧圈(GDC)或带膜内支架对损伤部位进行动脉内栓塞治疗.结果 对3例假性动脉瘤及1例岩部巨大蛇性动脉瘤患者以可脱落球囊闭塞患侧颈内动脉成功.9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在保持颈内动脉通畅的情况下采用球囊成功栓塞瘘口,1例CCF 予以GDC填塞海绵窦;其余1例CCF两次球囊栓塞均失败,但术后24 h患侧凸眼明显回缩,间断按压患侧颈内动脉1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1例颈内动脉起始部动脉瘤行带膜内支架成功植入,动脉瘤被旷置,颈内动脉保持通畅.结论 血管内治疗是外伤性颈内动脉损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时机与并发症防治

    作者:宋锦宁;刘守勋;王拓;鲍刚;陈景宇;张明;张晓东;徐高峰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在其破口周围所形成的假性动脉瘤与真性动脉瘤(TAN-FAN)复合体的血管内栓塞时机及并发症防治方法.方法 采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对58例TAN-FAN复合体进行血管内栓塞.结果 58例TAN-FAN复合体中24例(41.4%)为出血后7天内进行栓塞,20例(34.5%)为出血后7天~2周内进行栓塞,14例(24.1%)为出血后2周~1个月内进行栓塞.58个动脉瘤均被成功栓塞,其中真性动脉瘤腔100%闭塞者46个,95%闭塞者9个,90%闭塞者3个;13例A型与31例B型假性动脉瘤腔均未行弹簧圈填塞,14例C型中11例仅用弹簧圈疏松填塞假性动脉瘤腔,另3例用3D-GDC仅栓塞真性动脉瘤腔部分.术中并发动脉瘤破裂1例;并发脑血管痉挛2例;并发脑梗死3例.1例复发者经二次补充GDC栓塞而治愈.其治疗结果根据Glasgow预后评分:I级43例,II级11例,III级3例,全组死亡1例,死亡率1.7%.术后随访3~60个月均无再出血.结论 对动脉瘤破裂后形成的TAN-FAN复合体应早期进行血管内栓塞;只有根据TAN-FAN复合体不同的类型采用不同的栓塞方法进行个体化治疗,并具有丰富的动脉瘤栓塞经验,才能大限度的降低并发症.

986 条记录 1/50 页 « 12345678...495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