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灸治疗颈性眩晕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雪梅

    近年来随着对颈性眩晕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方法亦有所不同且各具特色。结合已有文献对颈性眩晕的常用治法综述如下。
      1 单纯针刺
      郭严[1]运用刺法治疗颈性眩晕78例,取穴以风池、风府和颈椎夹脊穴为主,头晕伴视物不清加百会、头痛加太阳,手指麻木取后溪、合谷,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48%。陆菁等[2]取穴风池、太冲、合谷、百会,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05~1寸,太冲、合谷直刺,百会平刺,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891%。管怀玉[3]采用腹针治疗眩晕42例,主穴为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辅穴为水分、滑肉门,再配体穴百会、内关、三阴交、足三里,体穴为每次取2穴配合治疗,主穴和辅穴每次治疗必取,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3%。于颂华等[4]采用"调理脾胃"针法治疗颈性眩晕33例,治疗组单纯采用针刺治疗,上午仰卧位取中脘、曲池(双)、合谷(双)、足三里(双)、阴陵泉(双)、丰隆(双)、三阴交(双)、太冲(双)、血海(双),下午侧卧位取风池(双)、颈夹脊穴,对照组采用葡萄糖注射液加盐酸培他啶静脉点滴,口服眩晕停,结果显示针刺改善程度优于药物组。姜布平等[5]采用毫针、刃针联合治疗颈性眩晕,毫针取穴为双侧的血管舒缩区、双头维穴、双中渚穴、双肩井穴、双太阳穴等穴,刃针取穴为双风池穴、哑门穴和大椎穴,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25%。陈煜民等[6]采用通阳五针法治疗颈性眩晕,主穴为大椎、百会、风池、内关,配穴为颈部肌紧张明显时加双侧肩中俞或颈百劳;一侧头晕头痛明显时加同侧角孙或头维,交替使用;颈肩部畏寒者大椎加温针灸,结果显示总有效率为958%。

  • 胃脘痛辨治心得

    作者:魏昌伟

    胃脘痛系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而言,脘者即上腹部近心窝处上下左右是也.盖贲门为上脘,幽门为下脘,上下脘之间为中脘,此三脘部通称为胃脘.在正常生理情况下,当胃脘充盈之时其3/4位于左季肋下,而1/4位于上腹部及偏右肋下.若以内脏投影在体表相应位置而言,则其范围更大.故前人根据病因病位不同,而立"九种心痛"之说,泛指上腹痛症,其实皆指痛在胃脘之部位而言.但<内经>之真心痛、厥心痛乃仲景所云之胸痹心痛,与胃脘痛绝非一症.

  • 按压至阳穴治疗顽固性呃逆27例体会

    作者:卢光;衣华强

    呃逆是临床常见的病,以气逆上冲,喉见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证.本证古称"哕",又称"哕逆",现代医学称之为"膈肌痉挛".本证病因可以归结为饮食不节、情志失和、正气亏虚等,总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在临床上,针灸治疗呃逆时常取的穴位有内关、足三里、中脘、攒竹、天枢等穴位.笔者在临床上遇到多例顽固性呃逆患者,在常规取穴不效后,通过按压至阳穴而止住呃逆.2003~2006年来,采用按压至阳穴共治疗呃逆27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温针灸治疗胃肠神经官能症验案3则

    作者:刘琴;刘锦

    胃肠神经官能症又称"胃肠功能紊乱",是由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同时伴有多种全身性的精神症状,而在病理解剖方面不能发现明显器质性病变.其主要临床表现有顽固性呃逆、频繁呕吐、反复嗳气、吞咽不利、厌食、胃脘痛或胀、痞满、腹泻、便秘等,常伴有倦怠、失眠、抑郁、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

  • 电针天枢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

    作者:王荣;白海霞;冀来喜;金晓飞;闫丽萍

    目的:通过观察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溃疡性结肠炎(UC)结肠黏膜的保护作用,筛选治疗UC活动期较佳的腧穴处方.方法: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天枢组、电针天枢+中脘组、电针天枢+上巨虚组、电针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每组10只.观察各组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血清一氧化氮(N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变化.结果:模型组溃疡溃疡较大,充血、水肿明显,黏膜损伤指数较高,各电针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黏膜损伤指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MDA、NO明显增加,SOD明显减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各电针治疗组均可明显降低MDA、NO,提高SOD的含量,但各组间存在差异,以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效果明显.结论:电针天枢加不同配穴对UC大鼠结肠黏膜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以天枢、中脘、上巨虚三穴配伍疗效优.

  • 针刺"内关""中脘""足三里"对背侧网状亚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

    作者:冀来喜;闫丽萍;王海军;李亮;何伟;贲卉;朱兵

    目的:观察腧穴"胃病方"即"内关""中脘""足三里"的针刺信号在背侧网状亚核传导与整合的途径.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10%乌拉坦腹腔注射麻醉,人工呼吸.立体定位仪固定头部,暴露菱形窝,玻璃微电极记录延脑背侧网状亚核(SRD)神经元细胞放电.首先记录30 s的神经元背景活动,然后施以手法(捻转角度120°、频率80次/min)刺激"内关"30 s,同时记录SRD神经元的反应;刺激结束,待细胞放电恢复后,再用相同手法分别刺激"中脘"与"足三里"穴.结果:刺激"内关"穴后,放电频率从(1.67±0.35)个/s增加到(17.55±1.40)个/s;刺激"中脘"穴后,放电频率从(2.35±0.43)个/s增加到(16.96±1.83)个/s;刺激"足三里"后,放电频率从(1.83±0.37)个/s增加到(17.39±1.58)个/s.结论:SRD可能为腧穴"胃病方"3穴在中枢传入信息聚合的部位之一.

  • 电针中脘对阴虚体质人群任脉上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的影响

    作者:沈慈敏;许金森;郑淑霞;潘晓华;兰彩莲;朱小香

    目的:探讨电针中脘穴对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对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在校学生进行体质问卷,共收集到阴虚体质志愿者15例(女9例,男6例).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监测其常态下、电针中脘穴20 min、取针后10 min,任脉线上膻中穴、下脘穴及气海穴浅表微循环血流灌注量(MBPU).结果:电针阴虚体质受试者中脘穴20 min:①膻中穴浅表MBPU显著降低,与电针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下脘穴浅表MBPU较针前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气海穴浅表MBPU有所下降,与电针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电针中脘穴20 min相比,取针后10 min3个穴位上浅表MBPU的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中脘穴能降低阴虚体质受试者任脉线上浅表MBPU,尤以膻中穴MBPU下降明显.

  • 针刺配合药物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

    作者:刘累耕;刘岚;吕鸣;王超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地塞米松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疗效.方法:68例住院及门诊患者,男31例,女37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及对照组(33例).治疗组选用阳明经穴位:肩、手五里、手三里、外关、髀关、伏兔、足三里、阳陵泉、关元、腰阳关、心俞、中脘,针刺得气后施以电针30 min,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同时服用地塞米松片,每次15 mg,3次/日,1周后用量递减,在20天内递减至0.对照组只服用地塞米松,用量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35例,治愈25例(71.43%),显效5例(14.29%),有效4例(11.43%),无效1例(2.86%),总有效率97.14%.对照组33例,治愈14例(42.42%),显效13例(39.39%),有效3例(9.09%),无效3例(9.09%),总有效率90.90%.治疗组的痊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针刺配合地塞米松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其治愈率高于单纯使用地塞米松.

  • 中脘穴的古今应用与研究

    作者:战文翔;刘春波;李红;余安胜

    中脘穴在《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千金方》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并且因其临床效果显著而被广泛应用.通过查阅古今医籍、参阅现代实验研究、结合临床报道,本文介绍了其解剖、功能、主治、现代研究及应用进展等,并列举了典型病例的治疗.进一步论证出,中脘穴尤其适宜于治疗脾胃功能失调、心神被扰所致病症.

  • 针刺中脘、四关穴为主配合呼吸补泻手法治疗抑郁症疗效观察

    作者:谢肄聪;李育红

    目的:探寻治疗抑郁症的较佳疗法.方法:将120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60例)采用以中脘、四关穴(太冲、合谷)为主穴,百会、四神聪等为配穴,同时配以呼吸补泻手法的治疗方法.西药组(60例)口服盐酸氟西汀,每天20 mg.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第8周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采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5.0%,西药组总有效率为91.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MD评分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间TE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组基本无不良反应,西药组表现为恶心、厌食、腹泻等.结论:针刺中脘、四关穴为主配合呼吸补泻手法治疗抑郁症与服用盐酸氟西汀疗效相当,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 针刺中脘治疗消化性溃疡: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牛红月;杨铭;强宝全;郭庆捷;杨兆钢

    目的:验证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病例276例,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针刺组138例,选用中脘穴,长针深刺;对照组138例,口服泰胃美,共观察6周,通过临床症状及胃镜疗效两方面进行疗效观察.结果:针刺组对于快速改善胃脘疼痛及食少的症状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针刺组总有效率为90.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4%,针刺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考虑中心效应,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随着时间推移,两组症状均改善明显(P<0.01),但组间疗效无差异(P>0.05);两组胃镜疗效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穴治疗消化性溃疡疗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穴位埋线治疗慢性胆囊炎疗效观察

    作者:宋宏杰;宋洪涛;宋永贵

    将临床99例慢性胆囊炎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65例,取阳陵泉等穴埋线1次为一疗程;服药组34例,口服消炎利胆片30天为一疗程,进行疗效对比观察.1疗程后埋线组有效率98.5%,服药组有效率82.4%,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2疗程后埋线组治愈率78.3%,服药组治愈率38.5%,差别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 芒针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疗效观察

    作者:刘文秀;谢妮娜;牛红月

    目的:观察芒针、毫针、药物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中风后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芒针组、毫针组与药物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予"醒脑开窍"针刺法及内科常规治疗.芒针组接受125 mm长芒针直刺深刺中脘、梁门、天枢穴;毫针组直刺中脘、梁门、天枢穴20~30 mm,每日1次,每周针刺6次,共4周;药物组口服多潘立酮(吗丁啉),10 mg/次,3次/日,共4周.使用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DQ)、尼平消化不良指数生活质量(NDLQI)、抑郁自评量表(SDS)、不良反应量表(TESS)作为评价指标,并比较各组消化不良症状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各组治疗7、14、28 d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LDQ、SDS积分均明显下降(P<0.05,P<0.01),NDLQI积分明显增加(均P<0.05).治疗28 d,芒针组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积分、LDQ积分低于毫针组和药物组(P<0.05,P<0.01);药物组SDS积分低于芒针组和毫针组(均P<0.05),3组NDLQI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芒针组总有效率为90%(18/20),毫针组、药物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0%(14/20)、75%(15/20),3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芒针深刺能改善中风后消化不良中医症状,疗效优于毫针组、西药组.

  • 艾炷灸防治肺癌顺铂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疗效观察

    作者:李宛璎;李柳宁

    目的:观察艾炷灸5-HT受体拮抗剂与单纯5-HT受体拮抗剂治疗肺癌患者使用含顺铂化疗后所致恶心呕吐的临床疗效差异及安全性.方法:将58例接受含顺铂化疗方案的肺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29例).两组均于化疗第1~3天采用5-羟色胺(5-HT)受体拮抗剂预防恶心呕吐,观察组于化疗前1~3d于百会、中脘穴行艾炷灸,每天1次,每穴5壮,3d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于化疗后0~24 h、24~48 h、48~72 h及72~96 h 4个时间段采用罗德恶心及呕吐指数评估量表(index of nausea and vomiting and retching,INVR)评估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程度,观察两组患者上述各时间段恶心呕吐发生率及乏力程度,并评估安全性.结果:化疗后0~24 h、24~48 h、48~72 h、72~96 h,观察组恶心呕吐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 0.01).观察组上述时间段恶心发生率分别为37.9%(11/29)、62.1%(18/29)、60.7%(17/28)、17.4%(4/23),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93.1%(27/29)、89.7%(26/29)、89.3%(25/28)、52.0%(13/2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组上述时间段呕吐发生率分别为10.3%(3/29)、31.0%(9/29)、32.1%(9/28)、13.0%(3/23),对照组发生率分别为37.9%(11/29)、79.3%(23/29)、82.1%(23/28)、44.0%(11/2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5).化疗后0~24 h、24~48 h、48~72 h、72~96 h,观察组患者乏力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 0.01).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均未出现皮肤不良反应、腹泻、发热、过敏等不良事件.结论:艾炷灸结合5-HT受体拮抗剂能有效减轻接受顺铂化疗的肺癌患者恶心呕吐的程度及发生率,疗效优于单用5-HT受体拮抗剂,无明显不良反应.

  • 针灸辅助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回顾性研究

    作者:石世华;王超;张芮浦;范洋;肖元阳;宋启明

    目的:评价针灸辅助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回顾分析,将80例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禁食水、胃肠减压、肠外营养、抗生素预防抗感染、灌肠通便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艾条灸左阳池、中脘、气海、关元,每日1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患者平均治疗天数、手术中转率、距首次自行排气时间、排便时间及进食固体食物时间.结果:观察组平均治疗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中转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自行排气时间、恢复排便时间及进食固体食物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均P< 0.05).结论:针灸辅助治疗不完全性肠梗阻疗效显著,可以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手术中转率,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 针刺与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随机对照研究

    作者:刘迈兰;周芝根;李波;杨茜芸;刘灿;常小荣

    目的:观察针刺疗法与艾灸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FD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艾灸组,针刺组剔除1例,艾灸组脱落3例,终针刺组29例、艾灸组27例纳入统计.两组均取中脘和足三里穴,针刺组予以针刺治疗,艾灸组予艾灸治疗,均每日1次,连续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4个疗程,共20次.分别于治疗前后观察利兹消化不良问卷(LDQ)与尼平消化不良指数(NDI)量表评分,并进行安全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LDQ症状总积分均降低(均P<0.01),针刺组降低程度大于艾灸组(P<0.05);在上腹痛、早饱、上腹灼烧感症状改善上,针刺组优于艾灸组(均P<0.0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NDI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增加(均P<0.01),两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和艾灸疗法均能改善FD症状,且针刺优于艾灸.

  • 艾灸合药物治疗小儿厌食症30例

    作者:孙敬青;张海文;王骜;薛立文

    小儿厌食症是临床常见病,笔者采用灸中脘、胃俞配合口服药物的方法治疗本病30例,取得满意效果,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药物疗法,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 脐囊肿案

    作者:刘德福;王桂琴

    刘×,女,44岁.初诊日期:1988年11月19日.主诉:脘腹胀痛,脐部剧痛,时轻时重,常呈窜痛或攻痛,每随情绪波动而增减,伴有嗳气、肠鸣、纳少.近日来,脐中逐渐生长一约0.7 cm×0.4 cm囊性肿物,色黑尖褐黄,腹围82 cm,脉弦滑,舌质淡,苔白兼薄黄.辨证:气滞湿阻挟湿热.治则:理气疏滞、化湿清热.将针刺穴位与针具常规消毒.选用6寸毫针针刺下脘穴,得气后,将针提于皮下,再扳倒毫针,按15~30度角刺入中脘,得气后,将针提于皮下,再斜刺天枢穴(双侧),得气后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连针5天后自诉:脘腹胀痛,脐部剧痛明显减轻,食欲有增,矢气通畅,自觉腹部松软诸症减半.

  •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健康受试者胃扩张状态下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作者:蔡荣林;管媛媛;武红利;徐春生;李传富;胡玲;申国明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入胃俞组、中脘组和胃俞配伍中脘组(配穴组),每次每组纳入8例,每组共纳入24例受试者,在水负荷胃扩张状态下分别接受胃俞穴、中脘穴和胃俞配伍中脘穴针刺,每次针刺前后分别进行胃电图检测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对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采集的fMRI图像均进行ReHo值计算,分析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和各组间ReHo变化;对针刺前后胃运动情况和ReHo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针刺后,各组受试者胃电图振幅均明显低于针刺前(均P<0.01),胃电图频率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俞组及中脘组胃电图振幅均高于配穴组(均P<0.05).②与针刺前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大脑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右颞下回、左侧丘脑、楔前叶、后扣带回ReHo显著增高(均P<0.05),右侧颞极颞中回、距状沟、楔前叶ReHo明显减低(均P<0.05).与单穴组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均引起了后扣带回ReHo值增高和颞极ReHo值减低(均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配穴组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颞极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结论: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脑区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较单穴针刺可引起某些新的脑区ReHo变化,丘脑、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重点整合脑区.胃俞募配穴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丘脑、边缘系统和默认网络部分脑区密切相关.

  • 电针不同腧穴组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的调节作用

    作者:张国鑫;苗晋玲;张中原;王海军;冀来喜

    目的:观察电针不同腧穴组方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及动脉粥样硬化指数的调节效果,初步筛选治疗高脂血症的佳腧穴组方.方法:将105只清洁级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9组,即正常组、模型组、曲池组、中脘组、丰隆组、曲池+中脘组、曲池+丰隆组、中脘+丰隆组、曲池+中脘+丰隆组,正常组17只,其他每组各11只.正常组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均予以高脂饲料喂养3周制备高脂血症模型,均自由饮水.造模成功后正常组自由喂养,不干预;模型组每天捆绑、固定;其他各组均给予捆绑、固定并电针相应腧穴刺激,选用疏密波,每次20 min,每天1次.4周后取大鼠腹主动脉血液,检测各组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计算各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结果:治疗结束后,与模型组相比,各针刺组TC、TG、HDL-C、LDL-C含量及AI均降低,除曲池组TC、AI外,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TC:三穴组较单穴组、曲池+中脘组降低(均P<0.01);TG:各针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DL-C、AI:三穴组与其他针刺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DL-C:三穴组与曲池组、中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曲池+中脘+丰隆”在调节高脂血症大鼠血清中HDL-C、LDL-C的含量及改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方面更具优势,有一定的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209 条记录 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