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鼻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

    作者:陈永成

    目的 探讨提高顽固性呢逆临床治疗的有效方法.方法 鼻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46例.结果 总有效率95.65%.结论 鼻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良好,值得推广.

  • 大鼠穴区注射干细胞因子抗体对肥大细胞数量和脱颗粒的影响

    作者:宋晓晶;罗明富;蒋瑾;张金铃

    目的:观察穴位干细胞因子(SCF)抗体注射及电针后大鼠穴区组织内肥大细胞(MCs)分布及功能变化,探讨电针过程中SCF对大鼠穴区MCs活性的影响.方法:将3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电针组、注射抗体+电针组,每组10只.电针组选取左侧"胃俞""足三里"穴给予电针,强度0.1 mA,频率2 Hz/15 Hz,针刺25 min.注射杭体+电针组先给予左侧"胃俞""足三里"穴1:200 SCF抗体稀释液0.1 ml.封闭,然后进行电针刺激25 min,其它参数同电针组.乙酰胆碱醋酶组化染色并甲苯胺兰复染法观察各穴区组织内MCs的分布,比较各组"胃俞""足三里"穴区内MCs总量和脱颖粒的差异.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电针组"胃俞"穴区、"足三里"穴区组织MCs总数均升高,注射杭体+电针组两穴区MCs总数均下降,注射抗体+电针组"胃俞,,"足三里"穴MCs总数与电针组、正常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O.05).结论:SCF杭体穴区注射及电针后,穴区MCs显著减少,SCF是电针过程中促进MCs向穴区迁移、幕集的重要因子.

  • 盐酸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治疗手术后胃瘫综合征随机对照观察

    作者:董万斌;刘斌;罗冰清;席江伟;朱红霞;苏心镜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对术后胃瘫综合征(PGS)患者临床症状及疗效的影响,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该病的新途径.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腹部PGS患者46例,按接受治疗的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穴位注射组及肌肉注射组,每组23例.两组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穴位注射组交替选取双侧足三里穴和胃俞穴,每穴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5 mg,肌肉注射组采用上臂三角肌或臀大肌肌肉注射盐酸甲氧氯普胺10 mg,均为每日1次,共14次.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穴位注射组低于肌肉注射组(均P<0.05);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穴位注射组高于肌肉注射组.结论:常规治疗配合盐酸甲氧氯普胺穴位注射能显著改善PGS的临床症状.

  • 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健康受试者胃扩张状态下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的影响

    作者:蔡荣林;管媛媛;武红利;徐春生;李传富;胡玲;申国明

    目的:观察胃俞募配穴针刺与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对胃扩张受试者静息态脑功能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影响及其与胃运动变化的相关性,探讨胃俞募配穴的中枢整合机制.方法:采用交叉试验设计,将24例健康受试者分3次先后纳入胃俞组、中脘组和胃俞配伍中脘组(配穴组),每次每组纳入8例,每组共纳入24例受试者,在水负荷胃扩张状态下分别接受胃俞穴、中脘穴和胃俞配伍中脘穴针刺,每次针刺前后分别进行胃电图检测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扫描,对针刺前后胃运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采集的fMRI图像均进行ReHo值计算,分析比较各组针刺前后和各组间ReHo变化;对针刺前后胃运动情况和ReHo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针刺后,各组受试者胃电图振幅均明显低于针刺前(均P<0.01),胃电图频率均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胃俞组及中脘组胃电图振幅均高于配穴组(均P<0.05).②与针刺前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大脑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针刺可引起右颞下回、左侧丘脑、楔前叶、后扣带回ReHo显著增高(均P<0.05),右侧颞极颞中回、距状沟、楔前叶ReHo明显减低(均P<0.05).与单穴组比较,胃俞募配穴针刺均引起了后扣带回ReHo值增高和颞极ReHo值减低(均P<0.05).③相关性分析显示,配穴组后扣带回、丘脑、楔前叶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正相关,颞极ReHo变化与胃运动振幅变化呈负相关.结论:胃俞募配穴针刺及胃俞、中脘单穴针刺引起了不同的脑区ReHo变化.胃俞募配穴较单穴针刺可引起某些新的脑区ReHo变化,丘脑、后扣带回、楔前叶等脑区可能是胃俞募配穴针刺调节胃运动效应的重点整合脑区.胃俞募配穴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作用与丘脑、边缘系统和默认网络部分脑区密切相关.

  • 电针胃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背核N-甲基-D-天冬氨酸和血清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柳;申国明;王浩;胡梦洁;姚永传;叶树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与不规则喂养法两种经典方法联合应用建立FD大鼠模型.中脘+胃俞组、胃俞组、中脘组相应选取"中脘"+"胃俞""胃俞""中脘"穴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胃肠压力换能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幅度及频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NMDAR)亚基N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窦运动幅度降低,DMV区NR1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胃窦运动幅度增高,DMV区NR1表达增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窦运动幅度、DMV区NR1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中脘+胃俞组、中脘组比较,胃俞组NO含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电针各组胃窦运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DMV区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发挥作用的.

  • 足三里梁门胃俞穴区红外辐射与慢性胃痛的相关规律及其应用

    作者:常小荣;严洁;易受乡;岳增辉;林亚平

    目的:探讨足三里、梁门、胃俞三穴区红外辐射与慢性胃痛的相关规律及临床运用.方法:采用人体热能辐射测试仪检测慢性胃痛患者足三里、梁门、胃俞穴区红外辐射值,并与健康人及以咳嗽为主症的肺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健康人左右两侧经穴红外辐射基本平衡,而慢性胃痛患者左右两侧经穴及背俞穴红外辐射不对称( P<0.05或0.01). 三穴区红外辐射与慢性胃痛密切相关, 其表现为三穴区左右两侧红外辐射不对称( P<0.05或0.01), 足三里与梁门二穴区红外辐射两侧均低于健康人( P<0.01).结论:穴位区域红外辐射检测可作为研究针刺疗效的一个手段. 针刺能够使降低的红外辐射升高, 从而调节经气使之趋向正常.

  • 穴位导管针埋线法治疗胃脘痛

    作者:于生志;李金才;安迪光

    目的胃脘痛(包括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是消化学领域常见而难以根治的慢性病.目前新的药物不断出现,疗效不断提高,但是在抗复发上仍是一个棘手的课题.我自1977年以来,应用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该病560例,现随机随访100例,取得满意效果.方法采用硬膜外导管针、高压灭菌,将医用羊肠线剪成1 cm长的线段.取穴:胃俞、中脘、足三里,常规消毒、穴位局麻,持导管针刺入穴达一定深度,得气后将肠线适量送入针内,用针芯推至深部,外贴创可贴.术后处理,停服所有胃药,口服痢特灵,0.1 g/次,3次/d,2 wk停药.4 d内穴位及经络有酸胀感,全身低热,不必处理.40 d内禁服水杨酸等刺胃药,戒烟酒,保持心情舒畅,进软食.结果治疗前后均经电子内镜检查,并符合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1983年<胃脘痛诊断、疗效评定标准>,本组100例.痊愈:治疗后18mo以上无复发,内镜检查病变消失或减轻,计72例(72%).好转:治疗6mo以上症状明显减轻,内镜复查病灶明显减轻,计20例(20%).无效:治后症状无减轻,内镜检查病灶无改善,计8例(8%),总有效率92%结论胃脘痛导管针埋线疗法方法简便、易行、治愈后不易复发.

  • 复合式针型氧传感器的研制及在体测量的应用研究

    作者:吴丽平;史丽英;郭义;王繁臻;张立民;郭永明;赵培莉;尹飞

    [目的]从参比电极测试仪器等对研制的复合式针型氧传感器进行了改进,测试其性能,用于在体监测氧分压.[方法]以不锈钢注射针为参比电极,将指示电极穿人注射针内与针灸针柄复合成微型针灸针型氧电极;进一步研制了智能型四通道氧分压测试仪与计算机连用,实现智能化数据处理,并对实验性胃损伤家兔胃俞穴处的氧分压进行了监测.[结果]改进后复合式氧传感针可以更好的实现连续在体、定点、微创、动态实时监测活体组织深部氧分压变化;并集传感器与执行器功能于一体.在体测量表明,实验性胃损伤家兔胃俞穴处的氧分压存在特异性变化.[结论]改进后复合式氧传感器可以更好的实现连续在体、定点、微创、动态实时监测活体组织深部氧分压变化.

  • 针刺治疗呃逆临床观察

    作者:郭莉娜

    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呃逆的疗效.方法:采用辨证取穴方法取内关、合谷、太冲、中脘、足三里、膈俞、胃俞、脾俞等穴.结果:38例患者中,治愈36例,有效率94.7%,无效2例.结论:针灸治疗呃逆效果显著.

  • 针刺背俞穴治疗更年期抑郁症临床观察

    作者:董艳

    目的 观察针刺背俞穴为主治疗更年期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背俞穴为主的针刺治疗,主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胃俞、肾俞,针刺补法;对照组口服尼尔雌醇(2 mg,每半月1次)加盐酸氟西汀胶囊(20~40 mg,1次/d).10 d为1个疗程,2组分别观察3个疗程.采用HAMD量表为评定工具,分别于患者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各评定1次,评价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 2组HAMD总分均逐渐下降,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1、2、3个疗程后的HAMD总分分别为:(26.97±5.13)、(23.59±6.15)、(16.13±6.93)、(11.73±5.58),对照组的HAMD总分分别为:(27.15±3.69)、(23.18±4.56)、(19.08±1.30)、(15.32±3.86),在2、3个疗程后,治疗组的总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的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86.6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 针刺背俞穴为主从补益与调理脏腑入手,改善更年期抑郁症患者的症状.

  • 针灸治疗胃溃疡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朱重炫;周丹;王富春

    近年来针灸治疗胃溃疡的临床研究增加,多采用毫针、电针、艾灸、穴位注射等对治疗方法对胃溃疡治疗,也有采用针药结合、针刺结合离子导入、拔罐合中药等疗法进行治疗,并发现针灸治疗胃溃疡常用的穴位有中脘、足三里、脾俞等腧穴.

  • 针药结合治疗萎缩性胃炎48例

    作者:王立新;缪卫华;崔恒德;顾晴

    笔者运用针刺疗法和中药益气养阴活血通络等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48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 大鼠中脘穴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分布规律

    作者:哈丽娟;崔建;刘晓娜;李铁

    目的 用Alexa荧光素488和594结合霍乱毒素亚单B(Alexa Fluor 488,594 conjugated cholera toxin subunit B,AF488/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揭示大鼠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神经元的特异性分布规律.方法 用微量注射器将0.1% 的AF488-CTB和AF594-CTB 2种示踪剂各4 mL分别注入5只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相当于人体的中脘和左侧胃俞穴的部位.灌流固定后取出颈、胸、腰部脊髓和脊神经节,并制成组织切片,然后直接用荧光显微镜系统观察和记录被标记的神经元.结果 在AF488-CTB标记的与"中脘"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胸(T)9为中心分别呈对称性分布在T6-T13的脊神经节中和T5-T10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后内侧部;同时,在AF594-CTB标记的与胃俞穴相关的神经元中,其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均以T12为中心分别分布在注入侧的T8-腰(L)2脊神经节中和在T10-L1的脊髓前角第Ⅸ层的前部.结论 应用AF488-CTB和AF594-CTB荧光双标记示踪技术成功揭示了与中脘和胃俞穴相关的感觉和运动神经元在脊神经节和脊髓均有其各自对应的节段和区域,这一规律性分布特征,为在细胞水平上深入研究两者的关系提供了神经解剖学依据.

  • 胃俞募穴与胃特异性联系通路的荧光双标法研究

    作者:童晨光;谷世喆;衣华强;郭长青;项晓人;徐斌

    目的探求胃与其俞募穴之间的神经联系通路.方法应用荧光双标记法进行研究.结果胃俞-胃组、中脘-胃组、胃俞-中脘组分别在T9-T13、T8-T12、T9-T12脊神经节内出现双标细胞.结论脊神经节中存在可双重支配胃和体表的神经元.实验表明了针刺穴位的感觉冲动是通过分支的传人轴突影响到内脏的功能和感觉或对某些脏器的活动产生影响;进而揭示中医经络学中气街可能的现代生物学本质,并为临床应用胃俞募穴治疗胃病提供了形态学理论根据.

  • 电针胃俞募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下丘脑和血清神经肽Y的影响

    作者:尹刚;申国明;王浩;方正清;许冠荪

    目的 观察电针胃俞募穴对单纯性肥胖大鼠脂代谢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用清洁级SD雄性大鼠80只,随机选10只为空白组,采取普通饲料喂养,其余大鼠采用高脂饲料饲养.6周后,筛选40只单纯性肥胖大鼠,将其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脘组(电针中脘)、胃俞组(电针胃俞)、胃俞募穴组(电针中脘配胃俞),持续电针3周.计算Lee指数,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下丘脑和血清NPY含量.结果 模型组大鼠Lee指数,血清TG、TC、LDL-C水平,以及下丘脑和血清NPY含量均较空白组显著升高(P<0.01).两因素析因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针刺中脘和针刺胃俞对降低Lee指数,血清TG、TC、LDL-C水平,及下丘脑和血清NPY含量的主效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中脘和针刺胃俞对降低Lee指数、血清TG及下丘脑和血清NPY的交互作用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单独电针中脘和胃俞均具有显著的减肥降脂作用,其机制与降低下丘脑和血清NPY有关,俞募配穴对减肥及降低血清TG和下丘脑、血清NPY具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 穴位埋线治疗痤疮临床研究

    作者:王光安;陈树涛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3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6例。埋线组采用肺俞、膈俞、脾俞、胃俞为主进行穴位埋线治疗。药物组采用红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配合维甲酸霜外敷。结果:埋线组与药物组治疗1个月后其症状均有显著改善,埋线组治愈率为80.30%,药物组治愈率为18.18%;药物组有效率为83.85%,埋线组有效率为98.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痤疮效果显著。

  • 针刺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高位颈髓横断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

    作者:雍春燕;陈姝;陈恒;初晓;张超;谭程;叶兰;李江山

    目的 比较和探讨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对高位颈髓横断后模型大鼠胃内压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通过在大鼠胃部安置球囊的方法记录胃内压,对大鼠C3颈髓节段进行横断脊髓的处理后,观察针刺其足三里、内关、胃俞三个不同神经节段腧穴后大鼠胃内压的变化.结果 (1)针刺前后比较:横断前针刺足三里穴组、内关穴组,胃内压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穴组,胃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位颈髓横断后,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胃内压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胃内压降低,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2)横断前后差值比较:针刺足三里组、内关组,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差值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胃俞组,与横断前相比,胃内压差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位颈髓及脊髓上中枢对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这种差异可能与不同神经节段腧穴调节胃内压的神经传导途径不同有关.

  • 药穴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2例

    作者:张志杰;谢胜;杨文革;张云波

    目的:观察药穴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2例给予药穴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48例给予多潘立酮口服治疗,疗程均为15天,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4.23%,对照组总有效率81.2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药穴指针疗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具有疏肝解郁、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功效,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 应用俞募配穴法治疗妊娠剧吐30例疗效观察

    作者:马娟哲;孟令坡

    目的:探索治疗妊娠剧吐佳疗法.方法:将60例妊娠剧吐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各组均给予全静脉营养,治疗组再针刺中脘、胃俞(双).结果:治疗5天,治疗组有效率96.7%,对照组总有效率7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针刺中脘、胃俞治疗妊娠剧吐疗效显著,无不良反应.

  • 针刺背俞穴对慢性胃炎患者血清CD4+、CD8+的影响

    作者:左甲;杨改琴;黄丽萍;秦彩娟;张晓霞

    目的:观察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胃炎的疗效及对血清CD4+、CD8+ 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胃三联疗法)、针刺组(针刺背俞穴),采用中医症状积分、流式细胞检测技术进行评定.结果:针刺组总体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两组均能改善中医症状积分(P<0.05);组内比较,两组均能改善CD4+、CD8+、CD4+ /CD8+比值(P<0.05);组间比较,针刺组改善CD4+、CD4+ /CD8+比值均优于西药组(P<0.05),针刺组改善CD8+不优于西药组(P>0.05).结论:针刺背俞穴治疗慢性胃炎疗效确切,可明显改善中医症状积分,该临床效应可能是通过提高血清CD4+含量及CD4+ /CD8+比值,降低血清CD8+含量实现的.

28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