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天热头晕当心患贫血

    作者:范玉

    很多女性夏天为了保持身材吃得很少或者纯粹素食,基础代谢率比常人要低,因此肠胃运动较慢、胃酸分泌较少,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加上女性每个月的生理期,容易产生头晕、乏力等贫血症状.

  • 316 电针刺激对大鼠生理功能的影响

    作者:高荣慧

    实验研究探讨了电针刺激对体液组成、胃运动以及结肠运动的影响.

  • c-fos在电针调控大鼠胃运动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王景杰;黄裕新;王键;邱建勇

    目的:探讨原癌基因c-fos在穴位电针对胃运动影响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电生理的方法,观察电针刺激"足三里"等不同穴位,c-fos在中枢延髓的孤束核(NTS)及迷走神经背运动核(DMV)中的表达,同时采用浆膜法检测胃电变化情况.结果:电针刺激"足三里"等不同穴位c-fos在NTS及DMV中的表达情况不同,且胃电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结论:穴位电针对胃运动具有调节作用.以c-fos的表达作为激活标志,提示这种调节作用可能是通过对NTS及DMV神经元的激活而实现的.

  • 针刺“足三里”对不同状态大鼠胃运动及中缝大核P物质、胃动素的影响

    作者:颜纯钏;彭艳;林亚平;易受乡;陈平;侯艳玲;史冬梅

    目的:观察针刺“足三里”穴对不同状态大鼠胃蠕动波及胃窦和中缝大核区P物质(SP)、胃动素(MTL)的影响,探讨针刺“足三里”穴调节胃运动与中缝大核的关系.方法:5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胃亢组、胃抑组、胃亢+针刺组及胃抑+针刺组,每组10只.采用尾静脉注射胃复安及阿托品复制大鼠胃运动亢进及胃运动抑制模型.造模后针刺大鼠双侧“足三里”穴5 min.观察针刺前后胃运动波频率及胃运动波幅的变化,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胃窦组织中SP及MTL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中缝大核区SP及MTL的表达.结果:大鼠尾静脉注射胃复安后,与注射前相比,胃运动波幅增高(P<0.05),频率无明显变化(P>0.05);与正常组相比,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上升(P<0.01),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下降,MTL表达上升(P<0.01).针刺“足三里”可使其胃运动波幅下降(P<0.05),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下降(P<0.01),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上升,MTL表达下降(P<0.05,P<0.01).大鼠尾静脉注射阿托品后胃运动波幅下降,频率减慢,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降低,中缝大核SP表达增高,MTL表达下降(P<0.05,P<0.01);针刺“足三里”可使其胃运动波幅增高,频率加快,胃窦组织中的SP、MTL含量上升,中缝大核中SP表达下降,MTL表达上升(P<0.05,P<0.01).结论: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具有明显的双向调节作用.针刺对胃运动的调节可能通过影响中缝大核区SP及MTL表达而发挥作用.

  • 针刺不同穴位对大鼠前庭内侧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作者:梁超;王媛;徐斌;余芝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对前庭内侧核(MVe)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针刺信号是否传入MVe及相应的效应特征.方法:选用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20%乌拉坦麻醉状态下定位右侧MVe,采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的方法,比较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对MVe神经元自发放电影响.结果: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和中脘均能不同程度地兴奋MVe神经元(P<0.01,P<0.05).与足三里、曲池相比,胃俞的兴奋效应更强(P<0.05).结论: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均可不同程度上兴奋MVe,影响MVe神经元自发放电.胃俞对MVe可能具有更强的调节作用.

  • 不同捏脊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的影响

    作者:余啟林;李学超;李建雄;王红

    目的:观察捏脊疗法施术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的影响.方法:通过RM6240C型生理实验系统记录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情况,观察不同捏脊方向(正向:由长强至大椎;反向:由大椎至长强)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运动的影响.结果:捏脊正、反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的胃运动均有促进趋势(P<0.05),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捏脊方向由从长强到大椎对胃运动过缓家兔的促进趋势更好.结论:不同捏脊方向对胃运动过缓家兔胃的胃运动均有促进作用.

  • 电针胃俞募穴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胃运动及迷走神经背核N-甲基-D-天冬氨酸和血清一氧化氮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柳;申国明;王浩;胡梦洁;姚永传;叶树

    目的:研究电针胃俞募穴调节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模型大鼠胃运动的中枢分子机制.方法:选用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胃俞组、胃俞组和中脘组5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大鼠均采用适度夹尾激怒法与不规则喂养法两种经典方法联合应用建立FD大鼠模型.中脘+胃俞组、胃俞组、中脘组相应选取"中脘"+"胃俞""胃俞""中脘"穴进行电刺激,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7 d.空白组与模型组不施加干预措施,模型组抓取固定.采用胃肠压力换能器记录大鼠胃窦部胃运动幅度及频率,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大鼠迷走神经背核(dorsal motor nucleus of the vagus,DMV)区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er,NMDAR)亚基NR1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含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窦运动幅度降低,DMV区NR1表达降低,血清NO含量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各组胃窦运动幅度增高,DMV区NR1表达增高,血清NO含量降低(均P<0.05);与中脘组、胃俞组比较,中脘+胃俞组胃窦运动幅度、DMV区NR1表达均增高(均P<0.05);与中脘+胃俞组、中脘组比较,胃俞组NO含量降低(均P<0.05).模型组和空白组、电针各组胃窦运动频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电针胃俞募穴能够调节FD模型大鼠胃运动,可能是通过改变中枢DMV区NMDAR活性从而调节血清NO含量发挥作用的.

  •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运动和胃动素的影响

    作者:李江山;严洁;常小荣

    目的:观察电针足阳明经穴对胃运动和胃动素含量的影响及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规律.方法:4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即四白组、梁门组、足三里组、非经非穴组和模型组.运用消化道腔外电桥式应力传感器记录法,观察胃运动的变化,以放射免疫法检测胃动素的含量.结果:造模前,四白穴组和足三里穴组电针后,振幅指数显著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造模后,四白穴组电针后,振幅指数显著升高,与针前比较差异显著(P<0.01).电针各组穴位对收缩波数目百分率和胃动素的影响,针前针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提示电针足阳明经四白、足三里穴,可使家兔胃运动振幅指数升高,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 电针天枢及其配伍组合对不同状态大鼠胃运动效应的影响

    作者:于文静;卢明香;曹新;冯虹;余芝;徐斌

    目的 观察不同机体状态下穴位配伍效应的变化,探究腧穴配伍对效应方向及效应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成年SD大鼠,运用胃球囊内压测量方法,观察在胃运动正常、兴奋、抑制状态下,电针(刺激参数为3 mA,2/15 Hz)天枢组、天枢配上巨虚组、天枢配曲池组、天枢配大肠俞组(每组每种状态为10只大鼠)对调节胃运动效应的差异.结果 电针天枢单穴在3种胃运动状态下均为抑制效应(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5.83±1.80、-13.95±4.35、-21.30±2.75),兴奋状态下的效应量高;天枢穴与曲池、上巨虚、大肠俞配伍后,其效应量均降低,3种状态3种组合的9种情况下,7种情况的效应量较单穴效应量的差异(78%)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天枢穴与不同部位腧穴的两两配伍对胃运动的调节呈现拮抗作用.结论 电针刺激不同状态下的天枢穴均呈现抑制效应,机体状态可影响效应量,并不影响效应方向;天枢穴与上肢、下肢、背部穴位配伍,对调节胃运动均呈现拮抗作用,这一作用也不受机体状态影响.

  • 半夏泻心汤及其拆方对胃电节律失常大鼠胃组织缝隙连接蛋白Cx43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翠;张冬梅;娄利霞;赵明镜;李丽娜;陈萌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运动的配伍规律。方法选取90只健康SD雄性大鼠,分为正常组10只和模型组80只。复制大鼠胃电节律失常模型,经胃电生理学指标评价后,根据半夏泻心汤的配伍特点,将其拆分为辛开、苦降、甘补、辛开苦降、辛开甘补、苦降甘补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按相同药物浓度不等体积连续灌胃4周。给药后进行胃电参数分析,采用免疫组化法、RT-PCR检测胃组织Cx43及其mRNA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x43及其mRNA表达升高;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胃电慢波频率变异系数降低,各给药组Cx43及其mRNA表达降低,其中辛开甘补组作用为显著。结论半夏泻心汤调节胃运动机制可能与其降低缝隙连接蛋白Cx43及其mRNA表达有关,从而改变紊乱的胃电节律,达到改善胃运动功能的作用。

  • 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调节胃运动中的作用机制

    作者:王述菊;孙国杰;杜艳军;胡和平;吴绪平;孔立红

    目的 探讨迷走神经中枢孤束核在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障碍大鼠胃内压影响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神经电生理学方法,用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孤束核单个神经元的活动,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及经血管注射抑制胃运动的药物阿托品或促进胃运动的药物胃复安后,观察针刺"足三里"对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及胃内压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针刺"足三里"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并明显促进胃运动.静脉注射阿托品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减少,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不大, 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且静脉注射阿托品后针刺"足三里"能明显促进胃运动.在静脉注射胃复安后,孤束核神经元背景放电增加,但针刺对放电的影响与药物前相比,变化也不大, 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仍有效激活了孤束核神经元放电,而且静脉注射胃复安后针刺"足三里"更明显促进胃运动.结论 针刺"足三里"对胃功能的调节作用以促进胃运动为主,其调节作用与孤束核神经元的激活密切相关,且针刺"足三里"引起孤束核相关神经元放电增加幅度不受周围胆碱能受体阻滞剂阿托品及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胃复安的影响.

  • 葛根素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福文;李杰;胡志力;解砚英

    目的:研究葛根素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浸水束缚应激法建立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气囊法记录胃运动,激光多普勒血流计测定胃黏膜血流量,比色法测定胃黏膜组织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并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葛根素可以明显减轻浸水应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抑制胃运动亢进,尤其是降低胃运动指数、收缩时间百分比和高强度收缩次数;增加胃黏膜血流量;同时增加胃黏膜NO含量,并降低ET含量;胃黏膜组织损害程度显著减轻.结论:葛根素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舒张胃黏膜血管,升高胃黏膜NO水平,同时抑制胃运动亢进,增加局部胃黏膜血流量而产生作用.

  • 半夏泻心汤对正常大鼠胃底条运动的影响

    作者:张胜;史国兵;吴春福;陈立江;关秋;罗锡钢

    目的:采用正交设计法拆方研究半夏泻心汤对正常大鼠胃底条运动的影响.方法:实验选用L16(215)正交表;各味药用量均为1剂半夏泻心汤中之含量,且加药容量固定不变;将实验组随机化,重复5次实验,取平均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直观分析发现,使大鼠胃底条运动张力增加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党参>大枣>甘草;使张力减小的作用大小依次为:干姜>黄芩>黄连>半夏.方差分析可见,党参和大枣对胃底条运动张力具有显著的增加作用(P<0.01);干姜和黄芩则对运动张力具有明显的减小作用(P<0.01);而黄连、甘草和半夏作用不明显;党参和大枣配伍可明显增加胃底条运动张力,干姜和黄芩配伍可明显减小胃底条运动张力.结论:半夏泻心汤对胃肠运动的双向调节作用,与其作用相反的二类组分有关.

  • 针刺不同穴位对大鼠顶核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

    作者:梁超;王媛;徐斌;余芝

    目的 通过观察针刺不同部位腧穴对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神经元自发放电的影响,探讨不同部位针刺信号是否传入小脑顶核及相应的效应特征.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在20%乌拉坦麻醉状态下定位右侧小脑顶核(坐标:AP 11.6 mm,RL1.0 mm,H5.6 mm),采用细胞外玻璃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记录该神经元自发放电作为基线.采用随机顺序依次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与每次针刺前基线比较,观察对小脑顶核神经元放电的影响.结果 与同穴位针刺前比较,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过程中FN神经元放电频率均增高(P <0.01,P<0.05).中脘穴对FN放电反应率为56.00%(28/50),足三里、曲池、胃俞穴反应率分别为35.00% (21/60)、34.62% (18/52)、36.36% (20/55),中脘穴反应率明显高于其他穴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01,P<0.05).结论 针刺足三里、曲池、胃俞、中脘穴均可增高小脑顶核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中脘穴对小脑FN具有优势调节作用.

  • 海马NDMA受体与胃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在慢性应激性胃运动变化中的关系

    作者:乔卉;何娟;饶志萍;徐畅;安书成

    目的 探讨慢性应激对大鼠胃功能和胃肠神经系统的影响,并分析其海马谷氨酸(Glu)离子型受体机制.方法 通过建造慢性应激性抑郁模型大鼠,结合脑立体定位及微量注射Glu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阻断剂MK-801,对实验鼠进行糖水偏爱等行为学检测、胃内压记录及胃内在神经丛的一氧化氮合酶(NOS)阳性神经元表达的组织化学检测.结果 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动物表现出抑郁样行为,且胃运动减弱;海马注射NMDA受体阻断剂MK-801,可以反转CUMS的效应;海马注射Glu,能增加游泳不动时间,但对胃运动无影响.CUMS使胃肌间神经丛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减少[(73.74±16.38 )/LPF,P<0.05],神经节数量减少[(4.25±1.34)/LPF,P<0.05],但每个神经节内神经元数量明显增加(6.55±2.37,P<0.05);海马注射MK-801能改善CUMS引起的神经节数量减少的现象.结论 慢性应激诱发的抑郁样行为与海马Glu及其NMDA受体有关,而胃活动的减弱可能与海马NMDA受体变化影响胃肌间神经丛NOS神经元分布格局有关.

  • 2.38体表胃电活动与消化间期和餐后胃运动的关系研究

    作者:杨春敏;毛高平;曹传平;张映辉;陈英

    目的用红霉素激发狗胃收缩,同时记录体表胃电和胃运动变化,并模拟进餐胃运动状态观察体表胃电活动的变化,以期阐述胃电图与餐前后胃运动的关系.方法健康狗8只,麻醉后通过内窥镜将测压管放于十二指肠,使测压孔位于胃窦部记录胃运动,同时在腹部固定好胃电电极.

  • 2.28多潘立酮增强胃运动作用的中枢机制

    作者:周吕;袁勃;王礼建;张春玥

    目的多潘立酮(Domperidone,Domp)是一种抗呕吐的促胃肠动力药,其抗呕吐作用部位的延髓后区(Area postrema,AP)的促动力作用至今未见报导.本工作旨在研究多潘立酮对延髓后区兴奋胃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作用及其作用途径.

  • 杏仁核外源性胃动素对大鼠胃运动的调节作用及机制

    作者:韩晓华;徐珞;陶尚敏

    目的:观察双侧基底内侧杏仁核(BMA)内注射胃动素对大鼠胃运动的影响,并探讨胃动素作用的神经传导通路化测定等方法探讨胃动素作用的神经传导通路.方法:选用成年♂Wistar大鼠40只,进行实验1:双侧BMA注射胃动素(MT,1μg/侧)或生理盐水(NS,0.5μL/侧),通过胃内球囊-压力换能器-二道生理记录仪观察胃内压(IGP)和胃运动频率(GMF)的改变(n=14);实验2: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后重复实验1(n=12);实验3:BMA注射MT或NS后60 min,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下丘脑室旁核(PVN)c-Fos蛋白表达(n=7);实验4:放射免疫法测定正常大鼠各脑区胃动素含量(n=7).结果:双侧BMA注射胃动素后,大鼠胃运动明显加强,给药10,15,20,25 min后,IGP变化百分率分别为19.7%±6.5%(P=0.023),62.9%±4.7%(P<0.01),45.1%±7.9%(P<0.01),29.3%±10.3%(P=0.029).GMF在给药后15和20 min明显增加,其变化百分率分别为36.7%±8.5%(P<0.01)和19.5%±6.0%(P=0.015).双侧BMA注射NS后IGP和GMF均未见明显改变.大鼠行膈下迷走神经切断后重复实验1,可观察到胃动素促进胃运动的效应完全被阻断(P>0.05).双侧BMA注射MT后,PVN内c-Fos阳性细胞数较NS对照组明显增多(53.4±8.9vs22.5±5.2,P<0.01),c-Fos蛋白表达增强.正常大鼠下丘脑胃动素含量较高(74.3±19.6 mg/kg),其他脑区内胃动素含量为7.8±2.2→17.3±6.6 mg/kg.结论:基底内侧杏仁核外源性胃动素可加强大鼠胃运动,该效应可能通过杏仁核-下丘脑和脑干-迷走神经通路来完成.

  • 下丘脑弓状核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影响

    作者:侯滕菲;徐珞

    目的:探讨下丘脑弓状核(arcuate nucleus,ARC)注射Ghrelin对糖尿病胃轻瘫(diabetic gastroparesis,DGP)大鼠胃运动的调控作用.方法:240只Wistar大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10个大组(每组24只):对照组(C)、生理盐水组(NS)、Ghrelin低剂量组(L)、Ghrelin高剂量组(H)、高剂量Ghrelin合并D-Lys3-GHRP-6(DLS)组(H+D)、糖尿病胃轻瘫大鼠组(DGP)、生理盐水DGP组(DGP+NS)、Ghrelin低剂量DGP组(DGP+L)、Ghrelin高剂量DGP组(DGP+H)和高剂量Ghrelin合并D-Lys3-GHRP-6 DGP组(DGP+H+D).采用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荧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糖尿病大鼠下丘脑ARC中Ghrelin受体(GHS-R)表达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进一步检测GHS-R mRNA在糖尿病大鼠ARC中表达变化;采用在体胃运动记录方法,观察下丘脑ARC注射Ghrelin对糖尿病大鼠胃运动的影响.结果:在DGP大鼠ARC中GHS-R免疫阳性细胞数(10.0/mm2±2.1/mm2)和mRNA相对含量(GH S-R1 a/β-actin:0.48±o.13)与正常大鼠(3.0/mm2±0.7/mm2,0.21±0.10)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正常清醒大鼠胃运动幅度为8.14 g±1.58 g,频率为5.18/min±0.61/min.下丘脑ARC微量注射0.05 nmol和0.5 nmol Ghrelin,胃运动幅度呈量效依赖性增加(L:14.6 g±2.2 g vsNS:8.14 g±1.58 g,P<0.05; H:22.28 g±4.10 g vs NS:8.14 g±1.58 g,P<0.01,vs L:14.6 g±2.2 g,P<0.05),胃收缩频率明显加快(L:7.45/min±0.87/min vs NS:5.18/min±0.61/min,P<0.05; H:10.98/min±1.03/min vs NS:5.18/min±0.61/min,P<0.01;vs L:7.45/min±0.87/min,P<0.05).DGP大鼠胃运动幅度明显下降(2.21 g±0.89 g vs 8.14 g±1.58 g,P<0.05),收缩频率明显降低(1.81/min±0.23/min vs 5.18/min±0.61/min,P<0.05).下丘脑ARC微量注射0.5 nmol Ghrelin,DGP大鼠胃运动幅度显著增加(5.04 g±1.11 gvs 2.14 g±0.23 g,P<0.05),收缩频率明显加快(3.81/min±0.43/min vs1.80/min±0.19/min,P<0.05).GHS-R阻断剂D-Lys3-GHRP-6可完全阻断Ghrelin此作用.结论:糖尿病大鼠胃运动障碍可能与下丘脑GHS-R表达减少有关;Ghrelin在ARC参与糖尿病大鼠胃轻瘫的调控,该作用可能通过GHS-R实现.

  • 外源性NO预防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胃运动的作用

    作者:王福文;李杰;胡志力;解砚英

    目的:研究胃运动在一氧化氮(NO)供体硝普钠预防大鼠胃黏膜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浸水束缚应激法建立大鼠应激性胃溃疡模型.气囊法记录胃运动,比色法测定血清和胃黏膜组织中NO含量,并观察胃黏膜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硝普钠可以明显减轻浸水应激引起的胃黏膜损伤;抑制胃运动亢进,尤其是降低胃运动指数、收缩时间百分比和高强度收缩次数;同时增加血清和胃黏膜中NO含量;胃黏膜病理损害程度显著减轻.结论:外源性NO对浸水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胃运动亢进和增加胃黏膜NO含量来共同实现的.

135 条记录 1/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