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建立脊髓横断模型大鼠的系统评价

    作者:金昕;周宾宾;李波霖;杨程程;张鸿升

    背景:建立一种成功率较高、安全可靠的标准脊髓横断模型是研究脊髓修复的前提条件。目的:评价大鼠脊髓横断模型制备的价值及椎板切除对脊髓的影响。方法: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数据库中所用关于大鼠脊髓横断模型的随机对照研究。结果与结论:11篇随机对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英文2篇,中文9篇),共394只大鼠纳入研究,脊髓半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下肢运动功能评分(BBB 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2.86,95%CI-16.10至-9.62,P<0.01)、(WMD=15.36,95%CI11.36-19.36,P<0.01),半横断组6周后BBB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10.28;95%CI-24.20-3.64;P=0.15);脊髓全横断组与椎板切除组1-6周内BBB评分、4周内电生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WMD=-18.83,95%CI-20.64至-17.01,P<0.01)、(WMD=-11.21,95%CI-16.35至-6.08,P<0.01)。椎板切除组与正常组4周内BBB评分与电生理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WMD=-0.00,95%CI-0.01-0.01,P=1)、(WMD=0.43,95%CI-0.35-1.21,P=0.28);大鼠脊髓横断组和椎板切除组死亡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D=0.05,95%CI -0.03-0.13;P=0.26)。说明脊髓横断法是一种稳定性好、可复制性强、存活率高的脊髓损伤研究模型,但其横断的准确性、术后护理及对照组的设立有待商榷。

  • 慢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突触可塑性与N-甲基-D-天门冬氨酸型受体

    作者:王璐;霍帅;王亚飞;赵琳;刘伯锋;阮彩莲;惠雪枫

    背景:N-甲基-D-天门冬氨酸型受体是与神经突触可塑性密切相关的离子型谷氨酸受体,且由 N-甲基-D-天门冬氨酸型受体启动突触的可塑性调节。目的:探索N-甲基-D-天门冬氨酸型受体亚单位N-甲基-D-天门冬氨酸型受体亚单位2A(NR2A)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型受体亚单位2B(NR2B)在脑缺血后对神经突出的可塑性调节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随机等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脑缺血组大鼠依据改良型2VO模型方法构建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大鼠不结扎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结果与结论:慢性缺血后0-12 h大鼠大脑海马中NR2A表达水平逐渐降低,而NR2B慢性缺血后4 h达到峰值,且在脑缺血的情况下,无论低频或高频刺激均不能诱导长时程增强的形成。提示NR2B对条件刺激诱导的长时程增强形成有抑制作用;而NR2A对条件刺激长时程增强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 高压氧治疗促进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再生微环境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作者:孙晶晶;宋乃光;张耀龙;高淑焕;孙彩悦;薛建;贺永贵;习瑾琨;张国彬

    背景:大量临床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区域的微环境通过高压氧可获得显著改善,但高压氧对脑损伤微环境有何影响呢?目的:观察高压氧治疗对大鼠脑梗死区神经再生微环境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构建大脑中动脉阻断制作局灶性脑梗死模型大鼠,并进行高压氧治疗,设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作对照,假手术组不结扎颈内动脉不干预,模型组造模后模拟除压力和氧浓度以外的其他高压氧治疗过程及环境条件。结果与结论:与模型组相比,治疗后第16天高压氧组的大鼠肢体功能评分、术后14 d脑梗死区组织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均升高(P<0.05),术后24 h梗死灶体积均降低(P <0.05)。结果证实,高压氧治疗促进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再生微环境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 以线栓法构建脑梗死模型大鼠的微血管新生及电针干预效应

    作者:金哲峰;石磊;杜元灏

    背景:脑梗死发生后缺血半暗带存在的状态决定了终梗死灶的体积,在这一区域出现的选择性基因表达、蛋白合成减少、乳酸中毒和细胞毒性水肿,对神经细胞的抢救性治疗以及对神经血管单元的持续调节,成为后期神经功能恢复的结构和生理基础。目的:以脑梗死后微血管新生过程为研究切入点,探索微血管新生随时间延续呈现的基本规律以及电针干预对局部血管增殖产生的影响。方法:96只Wistar 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电针干预组,以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电针干预组在造模后即刻针刺人中穴,给予15 Hz,1 mA 的电刺激,持续20 min。模型对照组同样抓取固定,但不进行任何治疗。在脑梗死后不同时间(3,6,12,24,48 h 以及3,7,12 d)采用vWF、Ki67免疫荧光双标记检测血管的新生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大脑中动脉梗死后3,6,12 h,模型对照组梗死区周围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24 h 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殖,48 h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增加,3 d 时达到高峰,7 d 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水平下降,12 d 时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在大脑中动脉梗死后3,6 h,电针干预组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12 h 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增殖,24,48 h 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进一步增加,3 d 时达到高峰,7 d 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水平下降,12 d 时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与模型对照组比较,电针干预组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出现时间提前,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数量多于同时相模型对照组,而两组所有时相梗死区和梗死灶对侧半球均无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标记。结果表明电针干预可促进大脑中动脉梗死模型大鼠梗死区周围脑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并将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出现时间提前,由此可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 建立放射性脑损伤兔模型及磁共振参数选择

    作者:郎晓燕;邵国良;孙晶晶;石磊;范林音

    背景:放射性脑损伤是近些年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动物实验研究,国内外研究显示,磁共振成像检查放射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尚无统一扫描参数,文章通过行家兔颅脑磁共振成像,确定磁共振扫描各序列参数。目的:建立新西兰兔放射性脑损伤动物模型,并利用 LOOP7线圈获取兔颅脑磁共振(MR)图像,为深入研究放射性脑损伤早期磁共振诊断提供基础。方法:使用LOOP7线圈分别行T2加权成像、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波谱分析及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多次扫描,确定每个序列的佳扫描参数。建立放射性脑损伤兔模型,于右半脑分别接受40,80,120 Gy的6 MV X射线单次大剂量照射,观察实验兔的日常表现和动态的颅脑磁共振征象,当磁共振检测出现异常或随访20周后取脑组织行病理学检查。结果与结论:40 Gy组仅1例发生硬膜下出血,其他未见异常;80 Gy组T2WI均可见异常信号,病理证实为散在神经元变性和中性粒细胞浸润;120 Gy组磁共振检查均可见随时间逐渐扩大的异常信号影,病理证实为放射性脑病。结果证实,通过放射治疗系统制定放疗计划,制作放射性脑损伤兔模型,能很好的模拟放射性脑损伤的发生过程,且该模型能适用于临床常规LOOP7线圈的磁共振检查。

  • 亚低温条件下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神经再生微环境及运动功能的变化

    作者:张建军;史焕昌;杨卫山;王东

    背景:临床研究证明全身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近年来,有关亚低温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也相继开展。目的:观察脊髓损伤后亚低温对神经再生微环境的影响,探索其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再生和功能恢复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67只大鼠中随机取2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采用改良Al en打击法于T9节段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剔除剔除模型失败3只及模型制作后死亡4只大鼠后,随机等分为脊髓损伤组和亚低温组,各20只。假手术组和脊髓损伤组大鼠置于常温操作台上,使其肛温保持在(37.0±0.5)℃,维持72 h。亚低温组大鼠置于冰毯机上,使其肛温保持在(34.0±0.5)℃,维持72 h,室温下自然复温。结果与结论:与脊髓损伤组相比,亚低温组大鼠损伤脊髓组织中凋亡指数降低,水通道蛋白4/9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下降,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和波幅恢复,运动功能评分在增加。说明亚低温治疗通过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和降低水通道蛋白4/9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对脊髓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 虾青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林良烽

    背景:研究发现虾青素有良好的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对于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损伤中的治疗作用,目前尚无相关报道。目的:构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模型,观察虾青素对其产生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作用的途径。方法:从98只7 d龄的SD乳鼠中随机取30只作为假手术组,其余大鼠结扎左颈总动脉2 h后,置于体积分数92%的特种标准气体、8%的氧气缺氧舱2 h建立缺血缺氧性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颈总动脉,不予缺血缺氧处理。将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缺氧组和虾青素治疗组,各30只。虾青素治疗组大鼠在脑缺血缺氧模型建成后立即通过腹腔注射80 mg/kg虾青素。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相比,脑缺血缺氧组大鼠缺血损伤区顶叶皮质中p-Akt、p-GSK3β、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显著减少(P <0.05);与脑缺血缺氧组相比,虾青素治疗可以显著减少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P <0.05),显著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水平(P <0.05),明显减少凋亡细胞的数量(P <0.05)。提示虾青素可以显著改善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预后及作用途径与上调Akt/GSK3β信号通路相关。

  • 大鼠脑缺血模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化增加及紧密连接蛋白逐渐降解

    作者:梁佳;戚智锋;师文娟;刘克建

    背景:在脑卒中后急性期脑损伤过程中,基质金属蛋白酶破坏血管基膜的完整性,促进中性粒细胞和炎性因子的迁移,引起继发性脑损伤。目的:观察大鼠局部脑缺血模型中不同缺血时间下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性及紧密连接蛋白的降解规律。方法:将3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缺血(脑卒中)模型,即分离颈外动脉,采用经颈外动脉插入线栓进入颈内动脉终到达大脑中动脉的方法,3组缺血时间分别为3,5,7 h,再灌注后2 h,测试各组Zea-Longa和Ludmila Belayev神经功能学评分,脑组织梗死面积、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性及紧密连接蛋白5的降解。结果与结论: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脑梗死面积逐渐增大,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中枢神经系统损伤逐渐加重,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基质金属蛋白酶2/9的活性逐渐增强,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紧密连接蛋白5的表达逐渐减少。说明长时间缺血后,脑组织的进行性损伤引起基质金属蛋白酶2/9活化的逐渐增加及紧密连接蛋白5的逐渐降解。

  • 抑黑素对癫痫模型大鼠海马区GluR2表达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作者:徐妍;田子良;庞斌

    背景:目前研究数据显示癫痫患者常伴有认知障碍等并发症,近年来研究表明抑黑素对癫痫起抑制作用,但其机制不明。目的:探讨抑黑素对癫痫模型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区GluR2表达的影响,进而研究抑黑素抗癫痫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氯化锂-皮罗卡品诱导构建慢性癫痫大鼠模型,分别腹腔注射适量的生理盐水和抑黑素进行对比观察,并设置对照组。结果与结论:造模后第4,6周,癫痫+抑黑素组大鼠海马区GluR2表达量高于癫痫组(P <0.05);造模后第4,6周,对照组及癫痫+抑黑素组大鼠海马CA1区突触膜蛋白中GluR2的表达量高于癫痫组(P <0.05);造模5 d后,与癫痫组和癫痫+生理盐水组相比,癫痫+抑黑素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运行时间、主动回避潜伏期、被动回避潜伏期都显著降低(P <0.05),正确率和主动回避次数显著增高(P <0.05)。结果证实,抑黑素能够通过上调癫痫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突触膜上GluR2的表达来改善其认知功能损害。

  • 经椎-基底动脉插管建脑梗死模型:beagle犬脑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表现

    作者:韦文姜;肖承江;李立恒;肖可喜;赵芝香;许光;唐迎红

    背景:因犬颈内动脉入颅之前弯曲度大,呈螺旋形,难以超选择插管,目前犬脑梗死模型往往从颈内动脉灌入自体血栓、明胶海绵等栓塞物质,这种方法建立的模型与人类的脑梗死发病机制相差甚远。椎动脉造影可以清晰显示大脑血管结构,可能会为犬急性脑梗死模型的建立提供新的条件。目的:探索用介入技术经椎-基底动脉途经超选择插管制作beagle犬急性脑梗死模型的可行性。方法:将5只beagle犬分为血栓组(n=3)与对照组(n=2)。血栓组犬经股动脉穿刺插管分别行主动脉弓、颈总动脉与椎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将2.7F微导管经椎-基底动脉超选择插管至左侧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交通处,注入1条自体血栓条。对照组犬注入适量对比剂。结果与结论:5只犬左、右侧颈总动脉造影可清晰显示粗大的颈外动脉(10/10)及其分支,但只有5条(5/10)颈内动脉在颈总动脉造影时隐约可见显影。颈内动脉管径较细并形成一螺旋形血管袢。左、右椎动脉(10/10)造影可清晰显示椎-基底动脉、“Wil is”环、双侧大脑后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前动脉。均能将微导管经椎-基底动脉超选择插管至左侧后交通动脉与颈内动脉交通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显示,造模后3 h与6 h血栓组犬左侧大脑颞叶出现局部高信号。说明用椎动脉造影的方法选择经椎-基底动脉途径将微导管超选择插管至beagle 犬的左侧大脑中动脉行自体血栓栓塞可成功制作 beagle 犬急性脑梗死模型,这为选择插管精确栓死beagle犬大脑中动脉提供新方法。

  • 高压氧干预脑梗死模型大鼠脑水肿及神经功能变化

    作者:田烜

    背景:研究认为,高压氧有较好保护脑神经和脑细胞的作用,应用高压氧可使氧分压快速弥撒到相对缺氧的脑组织中,增加脑组织的血氧含量,促进脑水肿及脑神经功能的恢复。目的:观察大脑中动脉阻塞造模后高压氧干预对大鼠脑梗死组织水肿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脑梗死大鼠神经功能保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65只,造模成功60只,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脑梗死组、高压氧组,每组20只,按照线栓线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脑梗死模型。造模后3 d,通过TUNEL法检测各实验组大鼠脑梗死区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伤后72 h通过RT-PCR、Western blot检测脑梗死区周围AQP4/9、基质金属蛋白酶9/2基因转录和蛋白的表达,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脑梗死区病理组织形态学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量,高压氧干预后24 h,3 d及伤后1、2周行Longa行为学评分,检测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高压氧组Longa行为学评分在治疗后1,2 d均较脑梗死组显著降低(P <0.05)。②造模后3 d高压氧组细胞凋亡指数均明显低于脑梗死组(P<0.05)。③造模后72 h,与脑梗死组相比高压氧组AQP4/9、基质金属蛋白酶9/2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显著降低(P<0.05)。结果提示高压氧治疗通过减少大鼠脑梗死区神经细胞的凋亡和降低脑组织水肿,对脑梗死起到保护作用。

  • 重复磁刺激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大鼠脑梗死区微环境及神经功能的变化

    作者:刘沛;刘宝斌

    背景: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使皮质兴奋性产生较刺激时间更加持久的改变,为磁刺激应用于脑梗死后康复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但其远期临床疗效与安全性尚需进一步研究。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脑梗死大鼠对神经再生微环境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刺激组及重复经颅磁刺激组(80%运动阈值(MT)组、100%MT组和120%MT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制模24 h后各重复经颅磁刺激亚组给予20 Hz相应强度磁刺激,假刺激组则给予假磁刺激,模型组制模后未给予特殊处理。结果与结论:造模后7 d,重复经颅磁刺激组的脑梗死体积显著小于模型组及假刺激组(P <0.05)。RT-PCR、Western blot检测显示,造模后72 h,重复经颅磁刺激组水通道蛋白4/9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增高(P <0.05)。与造模后第1天比较,造模后第15天重复经颅磁刺激组(100%MT)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到明显改善(P <0.05)。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各重复经颅磁刺激亚组缺血半暗带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与模型组比较均显著减少(P <0.05)。结果证实,重复经颅磁刺激可减轻脑梗死模型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通过诱导脑缺血耐受、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和降低水通道蛋白4/9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改善神经再生微环境。

  • 远隔缺血后处理对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注损伤炎性反应相关信号的影响

    作者:王宁;李晓欧;巴晓红

    背景:虽然目前已有一些研究表明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但是具体的机制尚不明了.目的:探讨远隔缺血后处理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应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进行远隔缺血后处理,同时设假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作对照.于缺血再灌注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检测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RT-PCR检测缺血周围区脑组织内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Bcl-2和Bax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远隔缺血后处理组神经功能评分有所降低,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梗死范围和脑组织含水量显著降低(P< o.05).远隔缺血后处理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大鼠缺血周围区脑组织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和Bax蛋白表达降低(P<0.05),Bcl-2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果证实,远隔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产生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减轻炎性反应有关.

  • 缺血后处理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相关通路以及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

    作者:李志行;吕敬雷;陈萍;赵仁亮

    背景:缺血后处理能够激发内源性保护作用,抑制缺血再灌注后的炎症反应,但具体机制目前尚不明确.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以及白细胞介素8表达的影响,进一步阐述缺血后处理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将11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和缺血后处理组各50只,将大鼠按照Zea-Longa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再进行缺血后处理,即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进行3个循环的再灌注15 s/缺血15s,设模型组和假手术组作对照.对各组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脑组织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和白细胞介素8蛋白表达,原位杂交法检测其mRNA表达.结果与结论:模型组、缺血后处理组大鼠都出现神经行为学缺失及缺血侧大脑半球梗死.再灌注6,12,24,48,72 h,与模型组相比,缺血后处理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显著改善(P<0.05)、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少(P<o.05).模型组和缺血后处理组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白细胞介素8蛋白和mRNA表达于再灌注6h时已升高,24 h达峰值.再灌注6,12,24,48,72 h,与模型组各对应时间点亚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上述各因子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结果证实,缺血后处理可抑制缺血再灌注引起的炎症反应,通过抑制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信号转导通路和下调白细胞介素8的表达,以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X染色体上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敲除模型小鼠针刺长强穴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表达的影响

    作者:吴强;陈丽云;张学君

    背景:X染色体上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敲除小鼠海马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表达低于野生型小鼠.目的:观察针刺长强穴对X染色体上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敲除小鼠学习记忆及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X染色体上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敲除纯合子小鼠雌雄各5只,一雌一雄合笼饲养.所繁殖幼鼠经基因型鉴定为X染色体上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敲除纯合子小鼠者,随机分为模型组、长强组、非穴组,各10只,另取野生型小鼠10只作为空白组.长强组小鼠采用平补平泻,行提插手法针刺长强穴1 min,频率160-200次/min,1次/d,连续治疗10d;非穴组刺激小鼠右肋弓低点上1 cm处;模型组及空白组每日只进行模拟抓取.结果与结论: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小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而与模型组相比,长强组小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表达率增加(P<0.05);而非穴组小鼠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及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表达率与模型组接近(P>0.05).且针刺X染色体上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敲除小鼠长强穴后其海马CA1区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阳性细胞率与逃避潜伏期呈负相关(r=-0.554,P=0.001).提示针刺长强穴可改善X染色体上脆性X智力低下基因1敲除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上调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α1亚基在海马CA1区的表达.

  • 灯盏花素对创伤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蛋白激酶C-γ表达的影响

    作者:尹延庆;方琦;廖壮槟;林亨;黄梓雄;梁远生;许成杰

    背景:防止创伤性脑损伤后继发性损伤具有重要意义,也是脑保护性治疗的目标.目的:通过观察灯盏花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脑组织蛋白激酶C-γ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灯盏花素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65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5)、假手术组(n=20)、模型组(n=20)及灯盏花素组(n=20).模型组及灯盏花素组采用落体撞击制备脑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切开头皮打开骨窗后即缝合.灯盏花素组伤后立即腹腔注射灯盏花素0.4 mg/(kg·d),模型组和假手术组分别腹腔注射0.4 mL/(kg·d)生理盐水.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蛋白激酶C-γ蛋白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创伤性脑损伤后蛋白激酶C-γ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在24 h到达高峰;灯盏花素能明显减少创伤性脑损伤后蛋白激酶C-γ蛋白表达(P<0.05).结果说明灯盏花素对创伤性脑损伤后的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

  • 环氧化酶抑制剂对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核转录因子κB及CD4+/CD8+的影响

    作者:辛志强;潘锰;王京亮;郑泉鑫;许宜栋;皮安平

    背景:塞来昔布治疗急性大鼠脊髓损伤,较目前通用的甲强龙具有不良反应少、价格低廉等优点,但是剂量尚无法准确把握.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环氧化酶抑制剂对急性不完全脊髓损伤核转录因子κB及CD4+/CD8+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方法建立大鼠T8及T9段脊髓不完全损伤模型.将60只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等分为4组:单纯损伤组,不使用任何药物;塞来昔布小、中、大剂量组,分别于脊髓损伤30 min后灌胃塞来昔布25,50,100 mg/kg.结果与结论:塞来昔布治疗后,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明显改善,脊髓中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外周血中CD4+和CD8+T细胞数量明显减少,且小剂量的效果更佳.提示不同剂量的塞来昔布均可治疗急性创伤性脊髓损伤,且小剂量(25 mg/kg)的效果更佳.

  • 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模型大鼠脑中EphA5表达及DNA甲基化的调控

    作者:李岩松

    背景: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肝细胞受体(erythropoietin-producing hepatocyte receptor,Eph受体)及其ephrin配体极有可能成为疾病治疗的药物靶标.目的:探讨EphA5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大鼠脑中的表达情况及DNA甲基化调控.方法:取交配后的孕C57BL/6大鼠,随机分为甲减组、T4治疗组和对照组.甲减组和T4治疗组从G9开始给予母鼠含0.02%甲巯咪唑的清洁饮用水直至仔鼠全部处死.对照组大鼠一直给予清洁饮用水.T4治疗组从P7开始每日对仔鼠实施腹腔皮下注射T4(0.02 μg/g).结果与结论:在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大鼠脑中,EphA5基因和蛋白水平均下调;EphA5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甲减组海马、大脑皮质及小脑中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甲减组、治疗组、对照组的EphA5基因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在海马高、大脑皮质其次、小脑低,且在甲减组的海马中表达水平下降幅度大;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大鼠海马神经元中,EphA5启动子CPG岛DNA甲基化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相关性分析,发现与EphA5 mRNA表达水平均呈明显负相关(r=-0.937;P<0.05).提示EphA5信号通道可能参与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大鼠神经元的突触发生障碍;DNA甲基化参与了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大鼠海马中EphA5表达的调控,去甲基化治疗可上调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大鼠海马神经元中EphA5的表达.

  • 不同脊髓损伤模型大鼠行为学及形态学的变化

    作者:宋伟;段红梅;饶家声;赵璨;杨朝阳

    背景:在脊髓全断模型中有切割伤模型、切除伤模型,为了更好地选择脊髓损伤修复研究的全断动物模型,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型进行比较及探讨.目的:分析不同脊髓损伤模型的行为学及病理变化,选择适用于再生研究及治疗的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方法:将16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2组,分别制作切割型脊髓损伤模型与切除型脊髓损伤模型,术后1,2,4,8,10,20,30,50周内进行后肢行为学BBB评分及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损伤区残余纤维情况;术后4,10,26,52周分别在大鼠脑皮质运动区与颈髓注射BDA-FITC示踪剂,观察损伤区残余纤维的连续性.结果与结论:切割脊髓损伤模型组大鼠术后2-50周双后肢的BBB得分明显高于切除脊髓损伤模型组(P<0.05);切割脊髓损伤模型组在损伤区残存大量组织和神经丝、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纤维,而切除脊髓损伤模型几乎没有残存纤维;不论是切割脊髓损伤模型还是切除脊髓损伤模型,皮质脊髓束均不能通过损伤区,终止于损伤区的头端;在切割脊髓损伤模型中,脊髓固有束重新进入尾侧端的宿主脊髓组织中,而在切除脊髓损伤模型中脊髓固有束终止于损伤区的头端.表明切除脊髓损伤模型更适用于脊髓损伤后再生效果及治疗手段或药物的筛选与评价.

  • 电刺激脊髓损伤模型兔肛周皮肤调控神经源性膀胱内压

    作者:闫鹏;郑伟东;谭云冰;邓小明;杨小玉

    背景:以往研究表明通过不同频率电刺激阴部神经及其分支会抑制膀胱逼尿肌的过度活动,从而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基于此,能否通过电刺激阴部神经分支来抑制逼尿肌过度活动呢?目的:探讨电刺激脊髓损伤兔肛周皮肤调控神经源性膀胱内压可行性.方法:选择成年雌性兔1 0只,在T9-T1o水平横断脊髓,饲养4周后开始进行实验,电刺激采用一对钩状电极刺激肛门周围的皮肤,在膀胱内插入双腔球囊导管注入生理盐水,测量膀胱内压力.结果与结论:当膀胱灌注量高于排尿容积阈值时,以低于10 Hz的频率电刺激肛周,会显著抑制膀胱逼尿肌过度活动;当膀胱灌注量低于排尿容积阈值时,刺激频率在20-50 Hz时,会引起膀胱收缩.佳抑制刺激(6 Hz)能显著增加膀胱容积(30±10)%,佳的兴奋刺激(25 Hz)能引起大幅度(超过25 cm H2O即24.5 kPa)、长时间(20 s)的膀胱收缩.结果表明电刺激脊髓损伤兔肛周皮肤可以有效调控神经源性膀胱压力.

2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