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影响及意义

    作者:肖军;王洪叶;陈小刚;季春燕;王德水;许洪玲;杨爽;杨庭树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浆脑钠肽(BNP)影响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急诊经皮冠状动脉腔内介入治疗术(PCI)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2组: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2组术后2h、6h、12h、24 h、2d、4d及7d血浆BNP值及术后2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和局部室壁运动指数(RWMI),比较2组术后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与常规PCI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浆BNP水平在术后2 d[(270.3±82.4) ng/L vs (315.4±90.6) ng/L,P< 0.05]、4 d[(370.7±89.5) ng/Lvs(419.5±94.1) ng/L,P< 0.01]及7 d[(120.2±43.5) ng/Lvs (178.6±54.8) ng/L,P< 0.01]低,术后2周LVEF高[(50.6±4.2)% vs (47.5±5.3)%,P<0.01],LVESVI[(31.3±5.1) ml/m2 vs (35.7±7.2) ml/m2,P< 0.01]、LVEDVI[(57.5±5.3) ml/m2 vs (61.8±5.9) ml/m2,P< 0.01]及RWMI [(1.51±0.46) vs (1.73±0.52),P<0.05]低.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 缺血后处理降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2d、4d、7d血浆BNP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心室重构和预后.

  • 缺血后处理及药物后处理对再灌注损伤心肌保护研究进展

    作者:李爱勇;尚菊菊;刘红旭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冠状动脉内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等方法的广泛应用,再灌注治疗成为急性冠状综合症的重要治疗方法.

  • 缺血后处理联合水蛭注射液后处理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的影响

    作者:胡跃强;唐农;吴林;孙淑荣;易灿辉;苏锦勋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联合水蛭注射液后处理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 β(p-GSK3 β) 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MCAO组)、缺血后处理组(IPOC组)、缺血后处理+水蛭注射液后处理组(P-L组)4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MCAO模型及IPOC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p-GSK3β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SO组有少量p-GSK3 β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MCAO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h缺血半暗带p-GSK3β表达较SO组明显增高(P< 0.01,P<0.05);IPOC组二者的表达水平较MCAO组明显升高(P<0.01,P<0.05);P-L组能较IPOC组进一步升高其表达(P<0.05).结论:脑缺血后处理可能通过诱导p-GSK3β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水蛭注射液后处理可进一步促进其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 缺血后处理减轻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损伤

    作者:何燕;曾志羽;李金轶;钟国强;李薇;李伟科;柯红红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对在体兔心肌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和线粒体结构与功能的影响以及可能机制.方法 80只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组)、缺血后处理组(PC组)以及缺血后处理加5-羟葵酸(5-HD)干预组(PC+5-HD组).用TUNEL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用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的超微结构,用荧光法检测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测线粒体Ca~(2+)浓度、丙二醛(MDA)浓度、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 与IR组比较,PC组和IP组兔心肌细胞凋亡减少,心肌及线粒体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减轻,线粒体跨膜电位、SOD活性明显升高、线粒体Ca~(2+)浓度、MDA浓度均下降(P<0.05),5-HD部分降低上述作用.结论 PC可能通过提高线粒体跨膜电位、降低线粒体氧自由基水平、减轻线粒体钙超载而减轻心肌细胞损伤,其机制可能与线粒体功能损伤有关.

  • 心肌缺血后处理减轻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损伤

    作者:方军;陈良龙;吴黎明;崔花花;张绍洁

    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是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效的方法.Zhao等[1]近提出的缺血后处理,即心肌缺血后再灌注前反复短暂开通及再闭冠脉,与缺血预处理一样可降低心肌梗死范围及心肌酶释放,但其对心肌细胞凋亡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国内、外报道较少,尚未见同时从亚细胞水平及细胞凋亡改变评价的报道.

  • 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

    作者:张雷;刘学刚;唐震;王祖义;刘以尧;李小军;刘戈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HD)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中改良缺血后处理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30例CHD患者按病种随机均分为两组.实验组在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完成后,实施改良缺血后处理;对照组行常规CPB主动脉阻断心内直视手术.分别于术前(T1)、主动脉开放前(T2)、主动脉开放后30 min(T3)、术后6 h(T4)、术后24 h(T5)、术后72 h(T6)、术后6 d(T7)各时点采集静脉血,测定红细胞压积(HCT)、心肌肌钙蛋白I(cTnI)、磷酸肌酸激酶(CK)、丙二醛(MDA);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心脏自动复跳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结果:(1)对照组在T3~T6时点cTnI、CK含量及T3~T4时点MDA含量高于实验组(P<0.05);(2)实验组多巴胺等正性肌力药物使用率及呼吸机应用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缺血后处理能够很好地保护心肌,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值得推广应用.

  • 小鼠脑皮质p-Akt、p53在缺血再灌后处理脑保护机制中的作用

    作者:冉芳;崔颖;高俊玲;田艳霞;李冉;刘媛媛;崔建忠

    目的 观察p-Akt、p53在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及缺血后处理(IPO)后在脑皮质区的表达规律,探讨p-Akt、p53与IPO保护作用的关系.方法 采用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栓塞的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将272只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I/R)组、PI-3K/Akt抑制剂LY294002(LY)组和缺血后处理(IPO)组.I/R组、LY组与IPO组均实施缺血90min之后再灌注,IPO组在持续再灌前采取再灌15s、缺血15s、再灌15s的循环,共3个循环.于再灌后30min、1h、3h、6h、24h、48h分别取材,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法测定脑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p-Akt,p53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皮质区p-Akt和p53蛋白表达量.结果 Sham组、I/R组和IPO组的非缺血脑半球皮质p-Akt有微量表达.与Sham组相比,I/R组再灌后30min缺血区皮质p-Akt增加,1h达高峰,6h逐渐降低,24h降至Sham组水平并持续;p53再灌后6h增加,24h达高峰,48h回落.各相应时间点IPO组较I/R组p-Akt增高(P<0.05),p53降低(P<0.05).LY组p-Akt低于I/R组(P<0.05),p53高于I/R组(P<0.05).顶叶脑组织的免疫印迹分析结果与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规律一致.结论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p53表达及增强p-Akt表达有关.

  • 缺血-再灌注损伤防治的新方法——缺血后处理的研究现状

    作者:祝筱梅;刘秀华

    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 I-postC)是近年发现的一种重要内源性保护机制,即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前短时间内反复短暂再缺血处理,可明显减轻缺血组织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a/reperfusion, I/R)损伤.I-postC可在组织器官缺血事件发生之后实施,因而具有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本文对I-postC实施方法、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的现状作一总结.

  • 米诺环素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从刚;曾秋棠;李睿;邹永光;何荣华;毛晓波;黎明;胡威;熊蓉

    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指在缺血事件发生后,完全恢复再灌前采取的一系列减轻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措施.2003年,赵志清研究小组证实了在闭塞的冠脉再灌注早期,反复短暂性堵塞冠脉,随后恢复冠脉持续血流可显著减少梗死范围,正式提出了缺血后处理(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的概念.在IPoC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了药物后处理(pharmacologic postconditioning,PPC)和远程缺血后处理.通过药物模拟内源性主动保护机制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达到后处理的保护效应称为药物后处理.由于药物应用简单,可控性好,受限制因素少,开发后适应药物用于临床,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米诺环素(minocycline)作为抗生素,已成功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30年有余,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非常低,约1/100万[1].多数不良反应表现轻微,勿需特殊处理或停药[2].近年来,发现它对神经元、脑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动物试验也证实了米诺环素对肾脏及心肌的缺血-再灌注也有保护作用[1,3-6].但是米诺环素作为后适应药物的临床研究尚无报道.

  • 缺血后处理减轻脑皮质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詹丽英;赵博;夏中元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脑皮质缺血-再灌注期间神经元凋亡及磷酸化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的影响,探讨其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实验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动物实验中心进行,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n=10):假手术组(S)、缺血-再灌注组(I/R)及后处理组(IPost).采用4-VO法建立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IPost组分离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0 min,开放30 s,夹闭10 s,反复3次.于术后2d处死大鼠,取出脑组织,采用TUNEL法检测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TTC法检测大鼠脑部梗死面积;光谱法检测磷酸化GSK-3β水平;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 test方法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GSK-3β活性与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脑部梗死面积的相关性.结果 与S组相比,I/R组和IPost组皮质神经元凋亡和梗死面积显著增多(P<0.01),p-GSK-3β水平降低(P<0.01);与I/R组相比,IPost组皮质神经元凋亡和梗死面积显著减少(P<0.01),p-GSK-3β水平增高(P<0.01);p-GSK-3β与大鼠皮质神经元凋亡、脑部梗死面积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 缺血后处理使p-GSK-3β水平增高,脑皮质神经元凋亡和梗死面积减少,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缺血后处理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作者:刘克玄;李云胜;李偲;李毅;廖东江;黄文起

    目的 研究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抗大鼠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c/reperfusion injury,IL/R)损伤后肠黏膜的蛋白质变化,探讨其可能的肠保护机制.方法 1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IL/R组和IPo组.IL/R组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再开放60min,IPo组在阻断肠系膜上动脉60 min后行三个循环灌注30 s/,阻断30 s,余同IL/R组.再灌注结束即刻在距回肠末端5 cm处取20 cm小肠刮取肠黏膜,利用高分辨双向电泳对肠黏膜组织进行蛋白质分离,Image Master 2D Elite 5.0图像软件进行分析,应用基质辅助电离解析飞行时间质谱获取肽质量指纹图谱,检索数据库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明确其生物学功能.结果 研究发现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其中6个在IPo组中表达上调,4个表达下调.9个通过鉴定及功能分析,其中醛糖还原酶、醛脱氢酶与抗氧化应激和抑制凋亡相关.结论 建立了重复性较好的IPo与IL/R损伤后肠黏膜组织的双向电泳图谱.IPo的肠保护机制可能与其上调醛糖还原酶和醛脱氢酶的表达,从而抑制氧化损伤及细胞凋亡有关.

  • 心肌应变成像技术评价缺血后处理对犬顿抑心肌功能的保护作用-与缺血预适应比较

    作者:马春燕;李玉宏;任卫东;章志伟;张立敏;陈昕;唐力

    目的 采用心肌应变成像技术(SI)评价缺血后处理(IPostC)对犬顿抑心肌功能的作用,并与缺血预适应(IPreC)比较.方法 21只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阻断15 min,再灌注120 min,随机分3组:对照组(Con组),无干预;缺血后处理(IPostC)组,再灌注开始前进行3次再灌注30 s,缺血30 s;缺血预适应(IPreC)组,阻断前进行4次缺血5 min,再灌注5min.在基础状态、缺血后及再灌注阶段进行应变成像技术(SI)检查.结果 3组顿抑心肌收缩期峰值应变(Ssys)及峰值应变(Speak)减低,收缩后应变值(Spss)及收缩后应变指数(PSI)增大,峰值应变延迟时间(TPS)延长.再灌注后各参数逐渐恢复,IPostC组比Con组恢复的快,且与IPre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IPostC具有与IPreC相似的保护犬顿抑心肌功能的作用.SI可准确评价局部心肌功能.

  • 应变率成像评价缺血后处理对犬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保护作用及与氧自由基的关系

    作者:马春燕;周立平;任卫东;唐力;张立敏;陈昕;章志伟

    目的 采用心肌应变率成像(SRI)评价缺血后处理(IPostC)对犬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作用,及与氧自由基的相关性.方法 14只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阻断180min,再灌注120min,随机分两组:对照组(Con组),无干预;IPostC组,再灌注开始前进行3次再灌注30s,缺血30s.在基础状态、缺血后和再灌注后进行SRI检查,并检测血清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结果 再灌注后IPostC组心肌收缩期纵向峰值应变率(LSRs)和径向峰值应变率(RSRs)显著大于Con组,同时MDA含量小于Con组,SOD活性则大于Con组(P<0.001). LSRs和RSRs与MDA显著负相关,与SOD显著正相关.结论 SRI可准确评价IPostC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局部心肌收缩功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与降低氧自由基活性有关.

  • 心肌声学造影评价缺血后处理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与钾离子通道的关系

    作者:马春燕;唐力;任卫东;杨欣;张立敏;佟玉章;陈昕

    目的 采用心肌声学造影(MCE)评价缺血后处理(IPostC)对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K+ATP通道的作用.方法 21只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阻断180 min,再灌注120 min,分3组:对照组(Con组),无干预;IPostC组,再灌注前给予3次再灌注30 s-缺血30 s过程;格列苯脲组(Gli+IPostC组),再灌注前给予K+ATP通道阻断剂Gli,其余同IPostC组.MCE评价心肌血流灌注及坏死面积.结果 再灌注后与Con组比较,IPostC组低灌注区MCE峰值强度和曲线下面积增高,峰值减半时间缩短,坏死心肌面积减小.Gli+IPostC组各参数介于另2组之间,3组差异显著.结论 IPostC可以减少犬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开放K+ATP通道有关.MCE可检测心肌坏死面积,定量心肌血流灌注,评价IPostC的心脏保护作用.

  • 复灌/停灌时间对缺血后处理抗兔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影响

    作者:陈谦谦;薛恩生;张宇;王羽;梁荣喜;陈舜;林礼务

    目的 探讨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的复灌/停灌时间对其减轻兔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54只雄性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组)6只、轻度缺血组(A组)24只、中度缺血组(B组)24只.超声监测下制成睾丸缺血模型:A0、B0组直接复灌,A1和B1组、A2和B2组、A3和B3组恢复灌流前实施3次短暂复灌/停灌循环,时间间隔分别为15 s/15 s、30 s/30 s、45 s/45 s.恢复灌注前行超声造影,3d后测量术侧睾丸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行Johnsen's评分、凋亡指数(A1)分析.结果 再灌注前,A、B组各造影参数较S组有显著差异(P<0.05); A、B组组内两两比较各造影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A2组SOD、Johnsen's评分高于AO组,MDA、A1低于A0组(P<0.05).B2组SOD、MDA及A1与B0组有显著差异(P<0.05),B1组仅SOD与B0组有显著差异(P<0.05).A3与A0组,B3组与B0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睾九缺血程度及后处理复灌/停灌时间对后处理抗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有一定影响,缺血程度越轻作用越明显,复灌30 s/停灌30 s后处理作用较理想.

  •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缺血后处理及预适应对心肌顿抑犬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春燕;章志伟;任卫东;张立敏;刘伟;陈昕;唐力

    目的 探讨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技术评价缺血后处理(IPostC)及缺血预适应(IPreC)对顿抑心肌犬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作用.方法 21只犬左冠状动脉前降支(LAD)阻断15 min,再灌注120 min,随机分3组:对照组(Con组),无干预;IPostC组,再灌注开始前进行3次再灌注30 s,缺血30 s;IPreC组:阻断前进行4次缺血5 min,再灌注5 min.RT3DE检测左室整体(EDV)和局部舒张末容积(rEDV)、收缩末容积(ESV和rESV)及射血分数(EF和rEF).结果 再灌注后120 min左室EDV、ESV和EF恢复至基础值,但顿抑心肌节段的局部rEDV、rESV和rEF未完全恢复.IPostC 组比Con组恢复的快,且与IPreC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IPostC具有与IPreC相似的促进犬顿抑心肌局部收缩功能恢复的作用.RT3DE可以定量检测左室局部收缩功能.

  • 心肌声学造影评价缺血后处理对犬顿抑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春燕;张立敏;任卫东;唐力;李玉宏;杨欣;陈昕

    目的 探讨心肌声学造影(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MCE)技术评价缺血后处理(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C)对犬顿抑心肌冠状动脉微血管内皮功能保护作用的价值.方法 14只健康成年杂种犬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后处理组.对照组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15 min,再灌注120 min;后处理组结扎15 min后,使用动脉夹,再灌注30 s,缺血30 s,反复3次,然后再灌注118 min 30 s.分别于缺血和再灌注阶段行MCE检查.在不同时间观测点经主动脉根部注射乙酰胆碱(ACH),在注射前和注射后40~50 s重复MCE,以注射ACH后与注射前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峰值强度(PI)和曲线下面积(AUC)的比值Pir和AUCr作为观察指标.结果 两组顿抑心肌的PI和AUC均小于正常心肌,后处理组比对照组更快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在再灌注的不同时间点PI和AUC高于对照组.再灌注后两组顿抑心肌的Pir和AUCr均减低,并逐渐恢复,后处理组比对照组更快恢复至正常水平,且在再灌注的不同时间点Pir和AUCr高于对照组.结论 顿抑心肌存在微血管内皮功能损害,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低,缺血后处理对顿抑心肌微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MCE能够定量评价IPC的保护作用.

  • 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氧自由基的影响及意义

    作者:肖军;王洪叶;陈小刚;郭奉洁;王德水;许洪玲;杨爽

    目的:探讨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根据急诊经皮介入治疗术(PCI)是否设置心肌梗死后处理方式,将10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分为缺血后处理组(46例)和常规PCI组(55例),比较两组术后4 h、8 h、12 h、16 h、20 h、24 h、36 h和48 h血清SOD及MDA动态变化,比较两组PCI后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酶峰,术后10 d核素心肌显像计分以及30 d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与常规PCI组比较,术后缺血后处理组血清SOD值明显升高(P<0.01),MDA值明显降低(P<0.001);SOD谷值明显增高(P<0.01),MDA峰值显著降低(P<0.001);TIMI血流3级和TMPG 3级患者均增多(P<0.05);血清CK-MB峰值明显降低(P<0.01);心肌显像计分降低(P<0.05)。术后30 d内缺血后处理组心脏事件发生率低于常规PCI组(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救治中,缺血后处理能升高PCI术后血清SOD浓度,减少MDA产生,改善心肌灌注,减小梗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 依达拉奉与缺血后处理对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作者:张永明;王禹;刘秀华;张大为;张威;张国明;杨菲菲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进行药物后处理对急性心肌所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简称"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简称"后处理组")、依达拉奉动脉给药组(简称"动脉途径组")和依达拉奉静脉给药组(简称"静脉途径组"),每组8只.建立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描记术中心电图变化,于再灌注末检测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血清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及丙二醛(MDA)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采用伊文思蓝和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方法确定梗死以及缺血的心肌范围.结果 与再灌注组相比,后处理组、动脉途径组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减小,CK-MB、MDA的水平明显降低( P<0.01),SOD活力增加( P<0.05);静脉途径组与再灌注组相比,心肌梗死范围减小,CK-MB、MDA水平降低,SOD活力增加( P<0.05).上述指标后处理组、动脉途径组和静脉途径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对于急性缺血的心肌,在再灌注前注射依达拉奉进行药物后处理可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强度与机械性缺血后处理接近,有效清除氧自由基、提高机体抗氧化应激能力是两者的共同机制;主动脉根部-冠脉注射途径给药的保护效果不逊于静脉注射途径.

  • 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HIE-1α的影响

    作者:李苏童;王汉民;李嫚;刘广厚;何丽洁;陈光磊;张鹏

    目的 观察缺血后处理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RI)大鼠肾脏缺氧诱导冈子-I 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72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组),每组24只.S组结扎右肾动脉,暴露左肾45min后关闭腹腔;IR组结扎右肾动脉并完全阻断左侧肾动脉45min后恢复血流;IPO组在IR模型的基础上,恢复血流前给予反复10次20s供血-20s缺血处理.每组分别在造模后0.5h、1h、3h、6h、12h、24h、48h、72h留取血和肾组织标本,检测血肌酐和血尿素氮,并对肾组织行免疫组化染色和单盲评分;Western blot检测HIF-Iα的表达强度.结果 HIF-1α主要在小管上皮细胞中表达,肾小球中末发现阳性染色.各组HIF-1 α表达情况:与S组相比IR组HIF-1 α在1h表达开始显著升高,6h达到高峰,12h开始下降.而IPO组HIF-1α在3h表达开始升高,6h达到高峰,儿高峰水甲显著高于IR组,24h后HIF-1α开始下降,48h其表达水平与IR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后处理能增加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肾脏HIF-1 α表达并延长其表达高峰时间,从而减轻缺血缺氧对肾脏的损伤.

595 条记录 1/30 页 « 12345678...293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