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治疗后分发生缺血事件的研究

    作者:刘健;刘斌;王伟民;马玉良;王昭;李琪;刘传芬;卢明瑜;赵红

    目的 通过分析单支架“骑跨”术后分支发生缺血事件的冠状动脉分叉病交病例特点,以期获得分支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单支架“骑跨”术治疗后分支发生缺血事件的7例分叉病变患者,术后进行定量血管造影分析,分析分叉病变的特点并探讨分支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7例患者术前分支血管平均参考血管直径为(2.19±0.33) mm,分支病变平均长度为(4.37±2.47) mm,分支血管开口平均病变狭窄程度为(40.09±18.43)%,主支支架术后分支狭窄程度绝对值平均增加(32.84±13.62)%,分支血管走行平均长度为(20.47±9.19)mm,分叉夹角平均为(36±14.63)°.其中,1例于术后1h出现分支血管闭塞,行“裙裤”技术挽救分支,另外6例术后3~6个月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支血管狭窄加重,并出现相应心肌缺血症状及临床证据,其中3例于分支血管植入支架.结论 分支血管直径大、供血范围广、分支血管开口狭窄且术后狭窄明显加重、分叉夹角小的分叉病变,单支架“骑跨”术后分支将来发生分支缺血事件的可能性大.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的性别差异

    作者:李晶;李毅;裘淼涵;陈玉山;王贺阳;荆全民;庞文跃;王志方;金哲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性别差异.方法 本研究对1 42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I LOVE IT2的老年亚组分析,其中老年女性患者583例,老年男性患者840例.主要终点为靶血管失败(TLF),定义为心性死亡、心肌梗死或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 12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TLF发生率分别为老年女性组6.35%,老年男性组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女性患者发生BARC出血(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1~5级)的风险较老年男性患者显著增高(7.72% vs 4.52%;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老年女性是PCI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4,95% CI:1.19~ 2.84,P=0.006).结论 老年女性与老年男性相比,PCI术后TLF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出血风险显著高于老年男性.

  • 祛瘀化痰泻浊方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观察

    作者:陈可远;汪晓芳;史大卓;吴栋林;陈秀玲

    静脉溶栓和急诊介入治疗方法的普及应用,明显降低了急性心肌梗塞(AMI)并发症的发生及病死率.但如何减少心脏缺血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仍是目前心血管病防治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1996-1998年我们对祛瘀化痰泻浊方和益气活血方治疗AMI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研究,发现祛瘀化痰泻浊方治疗AMI,在减少患者梗塞后心绞痛、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发生等方面有一定优势.现报道如下.

  • 中西医结合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研究进展

    作者:杨传华;陆峰

    静脉溶栓疗法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中的地位已然确立(1).然而,溶栓疗法仍然存在许多亟待解决或有争议的问题,如在全部患者中仅约1/3适于并接受溶栓治疗,而不适于溶栓治疗者病死率更高;"再灌注假象"--实际上溶栓疗法仅能使1/4左右的患者达到冠状动脉(冠脉)充分持久再通,即使给予佳溶栓方案也仅能使54%的AMI患者获得充分再灌注,且早期和晚期病死率仍较高(2),无论使用何种溶栓药物,其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related artery, IRA)开通率的极限为75%~85%;"早期危险"--溶栓后头24h病死率增高;缺血事件复发率较高(15%~20%),约0.3%~1%并发颅内出血,且不可预测等.在AMI溶栓时应用具有我国特色的药物来降低溶栓过程中的副作用,增加溶栓疗效,可能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3).

  • 米诺环素后处理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从刚;曾秋棠;李睿;邹永光;何荣华;毛晓波;黎明;胡威;熊蓉

    后处理(postconditioning)指在缺血事件发生后,完全恢复再灌前采取的一系列减轻缺血-再灌注( ischemia/reperfusion,I/R)损伤的措施.2003年,赵志清研究小组证实了在闭塞的冠脉再灌注早期,反复短暂性堵塞冠脉,随后恢复冠脉持续血流可显著减少梗死范围,正式提出了缺血后处理( ischemic postconditioning,IPoC)的概念.在IPoC动物试验和临床研究中,逐渐发展起来了药物后处理(pharmacologic postconditioning,PPC)和远程缺血后处理.通过药物模拟内源性主动保护机制以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达到后处理的保护效应称为药物后处理.由于药物应用简单,可控性好,受限制因素少,开发后适应药物用于临床,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米诺环素(minocycline)作为抗生素,已成功应用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30年有余,不良反应发生的频率非常低,约1/100万[1].多数不良反应表现轻微,勿需特殊处理或停药[2].近年来,发现它对神经元、脑缺血-再灌注有保护作用.动物试验也证实了米诺环素对肾脏及心肌的缺血-再灌注也有保护作用[1,3-6].但是米诺环素作为后适应药物的临床研究尚无报道.

  • 中药益心汤加康复锻炼对PTCA术后再狭窄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建军;谭杰文

    随着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的广泛应用,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支架治疗后的缺血事件复发均与ISR有关.据统计ISR的发病率约15%-30%[1].因此,如何治疗已发生的ISR,解除患者的病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们用中药益心汤配合康复指导治疗ISR患者.对提高其生活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象为1998年7月-2000年4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ISR患者,共15例,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63.4±2.7岁.心功能分级(NYHA):I级2例,Ⅱ级9例,Ⅲ级4例;有心肌梗死病史6例:前间壁心梗1例,广泛前间壁心梗4例,下壁心梗1例;高血压病9例,糖尿病3例.

  • 不同剂量辛伐他汀治疗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李立杰;关维春;沈莹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是由于冠脉内血栓形成导致严重心脏缺血事件,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我院采用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80例,研究不同剂量辛伐他汀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作者:张佳慧;袁晋青

    血小板活化和聚集在冠状动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因此,积极的抗血小板治疗能使冠心病患者明确获益。目前,经典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是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相关及自发缺血事件的标准指南推荐疗法。新型抗血小板药物普拉格雷、替格瑞洛的出现,也为冠心病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现从抗血小板药物的种类和临床应用特点着眼,阐述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选择。

  • 血小板功能检测指导下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婧;袁晋青

    阿司匹林和P2 Y12受体拮抗剂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和急性冠脉综合征( 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治疗的基石,CAPRIE、CURE、CREDO 等[1-3]多项临床试验已证实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然而,同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产生不同的抗血小板效应,即血小板反应多样性,低反应性者血栓事件可能增加,高反应性者出血事件风险增加。血小板功能检测显示:表现为血小板高反应性的部分患者对药物反应不良,易发生复发心肌梗死、支架内血栓和死亡等缺血事件;另一部分患者对药物过度反应,易发生胃肠道出血,卒中和死亡等出血事件[4-5]。导致抗血小板药物,尤其是经典P2 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反应多样性的现象已经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并开展了各种临床研究和药物代谢机制的探讨[6]。新型P2 Y12受体拮抗剂普拉格雷,其强效抗血小板作用在克服血小板高反应性的同时,也显著增加了出血的风险[7]。因此,通过血小板功能检测以预测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而如何在血小板功能检测的指导下推进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也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热点问题。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的研究新进展

    作者:徐延敏;杜发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急性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血小板的激活在ACS的发病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经药物或介入治疗后缺血事件的复发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PCI术挽救了大量ACS患者,但PCI术后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也成为严重的,有时为致命性的并发症之一,因此充分的抗血小板治疗更为重要.本文旨在探讨ACS患者抗血小板治疗的佳剂量,以寻求ACS患者缺血事件发作和出血风险之间的大化平衡.

  • 国外动态

    作者:

    国外重要心血管杂志论文选编慢性心衰病人高剂量ACEI治疗结果-ATLAS研究ACEI治疗慢性心衰(CHF)可降低病死率和病残率,但因顾虑用药安全性与病人耐受性.不少CHF未用ACEI治疗,或者用药剂量不足.本文研究大剂量ACEI的疗效,安全性与病人耐受性,并与小剂量赖诺普利比较.方法:CHF病人3 164名,NYHA分级Ⅲ~Ⅳ级,LVEF不大于30%.病人首先用平均剂量的赖诺普利 12.5或15 mg/d ,2~4周以后,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5.0 mg/d,一组为35 mg/d.研究副作用发生率、是否需要停药、减量、有无低血压及肾功不全等现象,平均随访46个月.结果:405名病人既往未接受ACEI治疗,其中仅4.2%不能调整剂量到平均剂量,其中2%原因是低血压,2.3%为高钾,90%的大剂量组与小剂量组病人都可以耐受.Archive of Internal Med,2001,161-165.美多心安控释片对心衰病人总病死率,住院次数与生活状况的作用近年研究证明β1-阻滞剂对心衰病人的总病死率可减少34%.但对住院次数、症状、生活质量的情况还不清楚.本文研究控释片美多心安对心衰病人的疗效,共有3 991名病人参加研究,NYHAⅡ-Ⅳ.排血分数40%以下、病情稳定,接受常规治疗(狄高辛、双克、ACEI等).本研究在14个国家313个医院内进行治疗用控释美多心安25 mg/d qd(NYHAⅡ级病人)或12.5 mg/d(NYHAⅢ或Ⅳ级病人).调整剂量期为6~8周,达标剂量为 200 mg/d qd.治疗组1 990名病人,对照组2 001名.研究用随机、双盲,研究期从1997年2月14日到1998年10月31日,平均随访一年.结果:治疗组全部终点指标都较对照组低(包括总病死率、各种原因住院次数);各种事件比数为641比767次,危险性降低19%(P<0.001).总病死率或因心衰恶化的再住院率为311比439次,危险性降低31%(P<0.001) .因心衰恶化住院天数3 401天比5 303天(P<0.001).医师判定的NYHA心功能等级,病人自己评估和总治疗评估分数,在美多心安组都有改善,P<0.003~0.009.结论:美多心安控释片改善有症状心衰病人存活率,减少住院需要,改善NYHA心功能等级,对病人生活质量有改善.JAMA,2001,283:1293.Atorvastatin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复发率的作用急性冠脉综合征后不久,病人死亡率很高,心肌缺血经常发作.目前还不清楚用他汀类药物能否减少这种早近期发作的缺血事件.本文目的在于研究Atorvastatina 80 mg/d,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后24~96小时内开始给药能否减少病死率和缺血事件.本研究为随机、双盲,从1997年5月开始到1999年9月,随访122个临床中心,3 086名18岁以上成人,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急性心梗病人.结果:治疗组发生缺血事件228名(14.8%),对照组269名病人(17.4%),治疗组相对危险比0.84.在死亡危险、非致死性心梗、心脏骤停等方面,Atorvastatin与对照组没有区别.肝功能异常转氨酶>3倍上限,在atorvastatin组较多.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用Atorvastatin降脂疗法使发病后的16周内缺血事件减少,但是多数的再发性症状性心肌缺血都需要再住院.JAMA,2001,285:1711.既往饮酒与急性心梗后死亡率的关系研究证明每天或者隔天饮酒一小杯,能减少急性心梗的发生率,但既往饮酒者对AMI的病死率影响,还不清楚.本文目的在于研究既往饮酒对AMI的长期存活率的影响.本研究共涉及美国45个社区及三级医院,研究时间1989年~1994年,追访平均时间3.8年,共有1 913名病人参加,在这些病人中896人(47%)过去从不饮酒,696人(36%)既往饮酒每周少于7次,321人(17%)>7次/每周.比较少量饮酒与从不饮酒的病人,各种原因病死率为3.4/100人年比6.3/100人年,相对危险比0.55.大量饮酒与从不饮酒者相较,各种原因病死率也比从不饮酒者少(2.4/100人年比6.3/100人年),相对危险比为0.38.矫正对饮酒爱好及其他并存因素后,饮酒依然伴有病死率降低的优点.每周<7次相对危险比为0.79;>7次相对危险比为0.68.饮酒与AMI后远期病死率下降的关系,与性别、饮酒的类别都无关.结论:AMI之前的中等量饮酒与AMI的病死率下降有关.JAMA,2001,285:1965.中年人心血管病危险因子与认知功能下降的关系本文在社区动脉硬化危险研究计划内,对多种族的中年人进行了相隔6年的二次认知功能调查,共有10 963名人参加.首次调查年龄47~70岁,认知评估包括:字的回忆试验(delayed word recall,DWR)、10个字延迟回忆、造句、读字、数字试验(DSS)、首个字母流畅性试验(first letter flowly, WF试验)等.结果证明糖尿病人在DSS与WF试验中得分偏低,高血压在DSS试验得分低,即使在47~57岁的人群中糖尿病的认知功能低下也很明显.吸烟、颈动脉内层-中层厚度、高脂血症与认知功能无关.结论:高血压与糖尿病与6年期间认知功能下降有关.在60岁以前开始对高血压与糖尿病进行治疗,可能对减轻晚年的认知功能低下有帮助.Neurology,2001,56:42.荷兰1944~1945大饥荒时的母亲体内胎儿以后发生冠心病的关系.本文研究荷兰1944~1945年发生大饥荒时母亲在营养不良情况怀孕所生婴儿,日后长成发生冠心病的发病率.饥荒发生在1943年11月到1947年2月,这时有中后期妊娠120人,中期妊娠108人,早期妊娠68人.与饥荒前及饥荒后生下的人,冠心病发病率比较.结果证明饥荒时早期妊娠的68人,以后发生冠心病的发病率8.8%,较未遭遇饥荒的人3.2%高.中期妊娠与后期妊娠遭遇饥荒的胎儿,以后成人冠心病发病率并不高,分别为0.9%或2.5%.冠心病的人生时体重较低3215 g比3352 g.头围较小32.2 cm比32.8 cm.本文例数虽少,但首次证明妊娠早期营养不良对婴儿以后冠心病发生率有关.Heart,2000;84:595.健康人维生素E对脂质过氧化的影响过氧化可能对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影响,抗氧化剂Vit E 的效果很多争议.本文研究健康人补充抗氧化剂对体内脂质过氧化过程的影响.共有38名男女,年龄18~60岁参加研究.分别服用安慰剂或VitE 200,400,800,1200或2000 IU 1天共8周,接下来有8周的清除期,检查3种脂质过氧化指标:尿4-HNE,isoprostanes, iPF2α-Ⅲ,iPF2α-Ⅵ.用气相色谱加质子色谱仪,比较6组(每组5人)在基础状态服药2,4,6,8周及停药后1,3,8周的体内上述指标.结果证明在服药时,血内Vit E增加与剂量相关.但对尿4-HNE或isoprotanes没有任何影响.基础状态与服药8周时iPF2α-Ⅲ在安慰剂组为154±20 pg/肌酐mg vs 168±22 pg/肌酐mg, 200单位Vit E组为195±26 vs 234±30 pg/肌酐mg, 2000单位Vit E组为195±26.7 vs 213±40.6 pg/肌酐mg.iPF2α-Ⅵ的水平基础状态与服药8周时相较,安慰剂组1.43±0.6 vs 1.62±0.4 ng/肌酐mg.200单位Vit E组为1.64±0.3 vs 1.94±0.9 ng/肌酐,服用2000单位组为1.83±0.3 vs 1.94±0.9 ng/肌酐mg.结论:本研究结果认为补充Vit E对健康人不尽合理.JAMA,2001,285:1178.低三酸甘油脂、高HDL-C与缺血性心脏病关系已经证明高TG、低HDL-C(TG≥1.6 mmol/L,HDL-C≤1.18 mmol/L)常伴有高危险度缺血性心脏病(IHD),而低TG-高HDL-C的危险度较小.一般危险因子常与高TG低HDL-C同时存在.我们想检查人群中有一般危险因子(高血压、高胆固醇、吸烟等)的人如果伴有低TG、高HDL-C的IHD的危险性会是怎样?本文共观察2 906名男性53~74岁,入选时没有IHD,在追访8年中,229名男性发生IHD,按LDL的高低(≤4.40 mmol/L或≥4.40 mmol/L),高血压状态(BP>150/100 mmHg或服降压药),体力活动(每周活动>4 h/wk,或≤4 h/wk,),吸烟(吸烟或不吸).把这些人分成高危组与低危组.高危组中有高TG、低HDL-C者,IHD发生率在低危组为9.8%~12.2%,高危组为12.2%~16.4%.而低TG-高HDL-C者在低危组的IHD发生率为4.0%~5.1%,高危组为3.7%~5.3%.计算结果证明假如所有人都有低TG、高HDL-C的话,35%的IHD得以预防.结论:男性即便有一般危险因子,低TG、高HDL也能减少IHD发生.Archive of Internal Med,2001,161,361血浆抗坏血酸浓度与男女总死亡度的关系Vit C对某些慢性病有预防作用,前瞻研究证明Vit C对心血管疾病、肿瘤的关系还不确定.本文目的在于研究血浆Vit C浓度与各种原因、心血管疾病缺血性心脏病、肿瘤的关系.共有19 496名男女,年龄45~79岁,追访4年,研究证明,Vit C浓度与男女各种死因、心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的病死率呈负相关.把血浆Vit C浓度分成4组,高浓度一组,只有低浓度一组的死亡率的一半(P<0.0001).而且这种负相关的关系是连续性的(20 μmol/L相当于食用50 g/d的水果蔬菜)可减少死亡率20%.这种负相关与年龄、SBP、血胆固醇、吸烟、糖尿病者无关.男性中血浆Vit C浓度与肿瘤死亡率呈负相关,但在女性中无关.结论:每天增加少量水果蔬菜对预防疾病有明显效果.Lancet,2001,357:657.

  • 糖尿病的抗血小板治疗:当前治疗策略的效果和局限及未来方向

    作者:安吉奥利洛;刘静

    引言心血管疾病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多个典型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会提高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但是,其他风险因素也可能很重要,如血小板功能异常.事实上,血小板在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栓性并发症中发挥关键作用,而抗血小板治疗可以通过阻断调节血小板活化和聚集过程的一个或多个途径,因此是减少糖尿病患者缺血性风险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发生缺血事件的糖尿病患者目前的抗血小板药物、目前使用的治疗策略的局限性,以及目前正在临床开发的有克服这些限制潜力的抗血小板药物.

  • 沙格列汀:突破2型糖尿病治疗障碍

    作者:姜澜

    亚洲糖尿病学会副主席杨文英教授指出,治疗糖尿病目前存在三大障碍:一上不能遏制随着糖尿病病程的进展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的趋势,导致无法持久控制血糖;二是服药时间有严格要求,需一天服用多次,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三是治疗可导致与心脏缺血事件密切相关的低血糖发生.

  • 欧美出血学术研究会(BARC)关于出血的统一定义

    作者:李世英;柳景华

    抗栓治疗进展及早期介入治疗策略的应用,已经显著减少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缺血事件的复发和死亡.随着ACS抗栓力度增强,缺血事件减少,出血及大出血患者明显增加,而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患者的临床预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在提高抗栓治疗效果的同时,如何面对出血风险,增加患者临床净获益变得十分重要[1].ACS或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患者的出血问题备受关注.

  • 急性心肌梗死385例治疗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宋晓健;王敬萍;安健;王仲朝;杨滨;李保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因其病死率、致残率及并发症发生率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约54万人死于心肌梗死,因其失去劳动能力者更多.发病早期及时开通梗死相关动脉是挽救生命、降低再梗死率、减少心肌再缺血事件的关键[1-2].早期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再通成功率高,并发症少[3].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4]及我国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将急诊PCI定为ⅠA级治疗建议.

  • 缺血后适应干预缺血再灌注心肌相关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大武;刘剑刚;史大卓;陈可冀

    再灌注治疗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濒临死亡的心肌,但随后的缺血再灌注(ischemic reperfusion,I/R)损伤却减弱了再灌注治疗带来的益处.作为再灌注治疗的一种辅助方法,缺血预适应可以缩小心肌梗死范围,然而必须在缺血事件发生前应用才能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这就限制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 冠心病患者替格瑞洛停药原因及停药对临床转归的影响分析

    作者:王绪云;席少枝;刘佳;荆晶;陈韵岱;尹彤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替格瑞洛停药原因及停药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连续募集2014年1月至2015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替格瑞洛抗血小板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42例,分析患者3个月内替格瑞洛停用的发生情况及停药原因。对入选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随访6个月,比较患者3个月内停用替格瑞洛与持续服用该药发生缺血事件[包括主要缺血事件(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卒中、明确或可能的支架内血栓、冠状动脉血管重建)和次要缺血事件(因不稳定型心绞痛再入院)]及出血终点事件[包括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主要和次要出血]的差异。结果本研究中164例(25.55%)患者分别在住院期间(42例,25.61%)、出院当天(7例,4.27%)和出院至随访3个月时(115例,70.12%)停用替格瑞洛。停药患者在不同冠心病诊断中的分布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占78.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占13.41%、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on-STEMI)占4.27%和稳定型冠心病占4.27%。院内或出院时替格瑞洛停用的原因主要为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32.65%)、出血(22.45%)和非复杂病变的PCI术(18.37%);院外停用替格瑞洛的原因主要为当地无法购买替格瑞洛(68.70%)和经济原因(16.52%)。停药后,除10例死亡患者,其余患者均在医师指导下更改抗栓治疗方案,其中153例转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1例单独阿司匹林治疗。对完成6个月随访的PCI术后冠心病患者(n=499)分析发现,3个月内停用替格瑞洛患者发生主要缺血终点事件(4.58% vs0.82%,HR6.62,95%CI 1.17~37.36,P=0.032)及联合缺血事件(11.45%vs 4.89%, HR2.46,95%CI 1.03~5.89,P=0.043)的风险均显著高于持续该药治疗的患者。两组患者联合出血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03%vs 17.12%,HR0.92,95%CI 0.49~1.73,P=0.795)。结论替格瑞洛停药在冠心病患者中多见,院内及出院当天停药主要由于替格瑞洛相关呼吸困难、出血副作用及非复杂冠状动脉病变的PCI术,院外停药主要是无法获取药物和经济原因。与未停药患者相比,冠心病患者PCI术后3个月内停用该药可能增加主要缺血事件和联合缺血事件的发生风险。

  • 住院期间血糖升高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卢燕玲;陈韵岱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合并糖尿病的ACS患者病死率高于没有糖尿病的患者,这一观点已被临床试验证实.但住院期间血糖升高(包括了大部分没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对ACS患者预后的影响还没有定论,本试验就ACS患者入院期间血糖水平与病死率及心脏缺血事件发生率进行观察.

  • 老年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炎性因子变化及意义

    作者:任宏生;朱兴雷;苑海涛;赵勇;褚熙;张兴华;许法运;王勇;唐元升;宋尚明

    研究表明,炎症与免疫贯穿动脉粥样硬化全过程,白细胞介素-18(IL-18)是多效能前炎症因子,与斑块脆性有关;金属蛋白酶-1(MMP-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相互影响,导致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缺血事件[1].

  • 美国心脏学院第50次年会心律失常研究掠影

    作者:胡大一;方全

    美国心脏学院(ACC)第50次年会于2001年3月18~21日在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多市的菊园县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是本世纪ACC的第一次年会,盛况空前.美国新任总统乔治布什于会议闭幕日来到会议中心祝贺.本文就会议期间有关心律失常的研究结果和新观念小结如下.一、心房颤动(房颤)房颤是近年来心律失常的研究重点.Palm-Leis等对234例男性孤立性房颤随访22年的结果显示,一次房颤发作和阵发性房颤转变成慢性房颤的可能性小,仅分别为1%和15%.60岁以前房颤导致脑缺血事件的发生率低,为0.4%/年.无慢性房颤的息者未发生脑缺血事件.

83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