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主支支架治疗后分发生缺血事件的研究

    作者:刘健;刘斌;王伟民;马玉良;王昭;李琪;刘传芬;卢明瑜;赵红

    目的 通过分析单支架“骑跨”术后分支发生缺血事件的冠状动脉分叉病交病例特点,以期获得分支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2014年8月在本院接受单支架“骑跨”术治疗后分支发生缺血事件的7例分叉病变患者,术后进行定量血管造影分析,分析分叉病变的特点并探讨分支发生缺血事件的影响因素.结果 7例患者术前分支血管平均参考血管直径为(2.19±0.33) mm,分支病变平均长度为(4.37±2.47) mm,分支血管开口平均病变狭窄程度为(40.09±18.43)%,主支支架术后分支狭窄程度绝对值平均增加(32.84±13.62)%,分支血管走行平均长度为(20.47±9.19)mm,分叉夹角平均为(36±14.63)°.其中,1例于术后1h出现分支血管闭塞,行“裙裤”技术挽救分支,另外6例术后3~6个月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分支血管狭窄加重,并出现相应心肌缺血症状及临床证据,其中3例于分支血管植入支架.结论 分支血管直径大、供血范围广、分支血管开口狭窄且术后狭窄明显加重、分叉夹角小的分叉病变,单支架“骑跨”术后分支将来发生分支缺血事件的可能性大.

  • 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32例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马郡鸿

    目的:观察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32例患者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0月本院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63例,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对照组(n=31)及观察组(n=32).对照组采用reverse crush支架植入术,观察组采用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统计对比两组手术情况,术后随访1年,统计对比两组再狭窄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用时、X射线曝光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球囊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再狭窄率(3.13%)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6.25%)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Y型支架植入术介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能明显降低术后再狭窄率及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且手术用时较短,操作过程简单.

  • 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

    作者:曹佳齐;郑宏超

    目的 探讨Jailed球囊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分支血管球囊对吻术,观察组患者接受拘禁闭陷球囊技术(JBT),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的手术相关指标,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以及分支血管开口及闭塞发生率.结果 随访结果显示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在分支闭塞和再狭窄发生率、主支血管大狭窄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分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两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观察组的PCI操作时间和曝光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造影剂用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Jailed球囊技术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有效地减少了手术并发症、节省了手术耗材,不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分析其分叉处病变的价值

    作者:李轶;荆晶;刘宏斌;王立军

    目的:以IVUS为参照,研究冠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定量测量的准确性.材料和方法:收集2006-09~2007-07于我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WUS)的24处血管段(12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以IVUS为参考标准,回顾性分析冠脉三维重建测量分叉病变各血管段的参数值,评估其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12处分叉病变的主支、分支参考血管直径、分叉/开口处血管直径及面积狭窄率在冠脉三维重建和IVUS两组测量值之间无差别.以IVUS为标准,三维重建对分支开口狭窄的检出及分叉病变类型的判断各出现1例偏差.结论:冠状动脉造影三维重建对冠脉分叉病变的定量测量及病变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优化的Culotte术式在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作者:苑飞;宋现涛;柳弘;葛长江;田锐;陈欣;吕树铮

    目的:探讨在Culotte技术中优化再导丝化操作(Re-wire),对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研究入选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Medina分型,1,1,1型分叉病变患者146例,其中78例接受传统Culotte术式治疗(传统组),68例接受优化Culotte术式(优化组).随访12个月,并于术后9 ~12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观察入选患者的临床基本特征、手术操作特征、冠状动脉脉造影随访及12个月的临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手术成功率和终对吻球囊扩张率均为100%,在病变处理时间和造影剂用量上两组结果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有109例患者完成冠状动脉造影随访.与传统组相比,优化组分支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LLL)明显降低[(0.32±0.30)vs.(0.20±0.23)mm,P=0.01],分支开口LLL也明显降低[(0.34±0.38)vs.(0.22 ±0.31)mm,P=0.02],分支支架内再狭窄率有降低的趋势(10.9%vs.1.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两组患者随访期间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和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化Re-wire操作明显降低了Culotte技术在分叉病变分支支架内和分支开口的晚期管腔丢失,取得了良好的长期临床疗效,手术成率高,同时并未明显延长病变处理时间.

  • 不同性别老年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介入治疗预后分析

    作者:王芳;左长鹏;纵静;李芳芳;徐路红;雍辉;刘加立;钱文浩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临床特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预后是否存在性别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成功接受PCI的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的老年患者病例资料.总共169例,根据性别分为女性组(71例)和男性组(98例),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征,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预后.结果 女性组吸烟比例(2.8%比49.0%,P<0.001)显著低于男性组,但高脂血症比例[56.3%比38.8%,P=0.024]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病、糖尿病比例略高于男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组患者入院时总胆固醇[(5.41±1.17)mmol/L比(4.42±1.00)mmol/L,P<0.001]、三酰甘油[(1.96±1.14)mmol/L比(1.54±0.73)mmol/L,P<0.001]、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9±1.00)mmol/L比(2.57±0.74)mmol/L,P<0.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41±0.29)mmol/L比(1.23±0.24)mmol/L,P<0.001]均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尿素氮[(5.25±1.96)mmol/L比(5.98±1.64)mmol/L,P=0.009]、肌酸酐[(56.03±14.71)μmol/L比(73.26±23.79)μmol/L,P<0.001]、尿酸[(279.62±86.18) μmol/L比(307.33±71.59) μmol/L,P=0.024]、胱抑素C[(0.87±0.15) mg/L比(0.97±0.22) mg/L,P=0.002]、总胆红素[(12.31±3.85) μmol/L比(13.93±5.10) μmol/L,P=0.026] 均显著低于男性组,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随访中位数时间为17个月,女性组总体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组(25.4%比11.2%,P=0.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老年患者远期预后存在性别差异,女性组不良事件较男性组发生率明显升高.

  • 单环 Culotte 支架术处理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

    作者:陈良龙;范林;钟文亮;张琳琳;陈昭阳;蔡炜;罗育坤;林朝贵;彭亚飞;郑行春;董现峰

    目的:介绍一种新型改良的裙裤(Culotte)技术处理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采用单环 Culotte 支架术处理的15例真性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记录患者手术时间、X 线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定量分析患者病变长度、术前和术后即刻小管腔直径、参考血管直径及直径狭窄百分比,观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见手术并发症和院内 MACE 发生。手术时间为(34.3±9.6)min,X 线透视时间为(18.1±3.8) min,对比剂用量为(112.0±24.5)ml。术前主支病变长度[(26.5±11.2)mm 比(12.2±4.8) mm,P =0.001]、参考血管直径[(3.44±0.60) mm比(2.77±0.43)mm,P <0.001]和直径狭窄百分比[(80.8±11.8)%比(70.3±12.6)%,P =0.002]显著大于边支血管,而小管腔直径显著小于边支血管[(0.64±0.36) mm 比(0.82±0.35)mm,P =0.044];术后主支参考血管直径[(3.54±0.67)mm 比(2.90±0.49)mm,P <0.001]和小管腔直径[(3.18±0.61)mm 比(2.61±0.46)mm,P <0.001]均显著大于边支血管,而直径狭窄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2.5)%比(10.2±5.3)%,P =0.932]。结论单环 Culotte 支架术安全易行,或许优于传统的 Culotte 支架术。

  • 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 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作者:傅向华;耿巍;谷新顺;郝国贞;范卫泽;姜云发;李世强

    目的 评价血管扩张药物干预下经桡动脉入径应用7Fr指引导管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入选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经冠状动脉造影示分叉病变且适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随机分成经桡动脉6 Fr指引导管组(6 Fr组)和7 Fr指引导管组(7Fr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鞘管置入成功率、手术操作成功率、完成PCI操作时间、X线透视时间和对比剂用量.随访住院期间、术后30 d内的入径血管相关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共纳入229例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其中6Fr组113例,7Fr组11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危险因素、临床特征、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 Fr组行常规鞘管置入;7 Fr组先行6Fr鞘管置入,在充分局部麻醉并给予血管扩张药物的基础上更换为7Fr动脉鞘管.6 Fr组有4例患者换用7 Fr指引导管进行手术操作;7 Fr组均成功完成PCI术,无患者转至6Fr组.与6 Fr组相比,7 Fr组完成PCI操作时间更短[(52±9.2) min比(60±10.7)min,P<0.0001],球囊应用数量更少[(2.9±0.6)枚比(3.2±0.4)枚,P=0.002],X线透视时间更短[(24±8.2) min比(28 ±9.4)min,P=0.02].两组对比剂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2 ±25.8)ml比(158±23.5)ml,P=0.20].住院期间6Fr组和7Fr组前臂血肿[4/113例(3.5%)比6/116例(5.2%),P=0.76]及桡动脉闭塞[4/113例(3.5%)比9/116例(7.8%),P=0.26]的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0 d随访,两组桡动脉闭塞的发生率相似[2/99例(2.0%)比4/103例(3.9%),P=0.70],且均未见掌弓循环障碍的临床表现.结论 在血管扩张药物的作用下,桡动脉血管内径增大,可容性增强,利于7 Fr指引导管分叉病变治疗操作,安全可靠,且并未增加血管并发症发生率.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血液流变学的研究进展

    作者:郑绪伟;柳景华

    冠状动脉分叉区域是动脉粥样硬化容易累及的部位,分叉病变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20%。尽管如今处在药物洗脱支架时代,但对于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治疗仍然是一个挑战。心血管介入医师通常会根据分叉病变的解剖学特征(斑块分布、分叉角度、主支/边支血管直径)选择相应的PCI处理策略。与其他病变相比,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PCI治疗具有更高的并发症和再狭窄发生率[1]。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的研究

    作者:何源;张冬;尹栋;徐波;窦克非

    目的:建立预测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及评分系统。方法:本研究对我院2012-01至2012-07连续7007例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患者进行筛选,入选以单支架或临时性双支架策略行PCI的分叉病变患者1545例(共计1601处病变)。根据术中是否发生分支闭塞分为无分支闭塞组(n=1431例)和分支闭塞组(n=114例)。按时间顺序将1601处病变中前1200处作为建模数据集用于构建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风险模型和评分系统,将后401处作为验证数据集进行验证。结果:建模数据集分析显示,术前主支血管斑块与分支血管位置关系、支架置入前主支血管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 )血流等级、术前分叉核直径狭窄程度、术前分叉角度、支架置入前分支直径狭窄程度和术前主支/分支血管直径比是分支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0[95%可信区间(CI):0.75~0.85], Hosmer-Lemeshow法(HL)P=1.00;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0.76(95%CI:0.71~0.82),HL P=0.12。验证数据集检验风险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0.81(95%CI:0.73~0.89),HL P=0.77;评分系统ROC曲线下面积0.77(95%CI:0.69~0.86), HL P=0.58。建模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患者评分系统积分四分位数划分结果显示评分积分≥10分患者分支闭塞发生率明显高于10分以下患者( P<0.001),术中分支闭塞风险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评分系统简便易用,通过定量分析冠脉造影区分出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闭塞高风险患者。

  • 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作者:刘倩倩;张冬;杨浩瀚;徐晗;尹栋;窦克非

    目的:探讨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
      方法:连续入选1171例接受分叉病变行PCI的患者(1200处分叉病变)。所有分叉角度的中位数为52°,以此为界分为低角度组(587例,600处分叉病变)和高角度组(584例,600处分叉病变)两组。分支血管闭塞是指PCI术后分支血流消失或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分级下降。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分支血管闭塞在介入治疗后的影响。
      结果:入选的1200处分叉病变中,在PCI后共有88例病变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为7.33%)。分支血管闭塞在高角度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角度组(10.5%vs 4.2%,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比值比=1.026,95%可信区间:1.014~1.037,P<0.01)。
      结论:血管分叉角度大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分叉角度大的分支血管闭塞风险不能被忽视。

  • 球囊压撬法在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柴志强;卢树苹;乔翠峰

    目的 研究球囊压撬法在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从2017年1月~2017年7月于河北省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接受介入治疗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68例进行研究.根据简单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划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使用传统的介入方法,观察组使用球囊压撬法实施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交换介入技术后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及总手术成功率),手术指标(手术时间、球囊个数及手术费用),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为82.35%,较对照组的58.82%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交换介入技术后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和总手术成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球囊使用个数及手术费用均分别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5.88% vs. 23.53%,P<0.05).结论 应用球囊压撬法对冠脉分支病变实施治疗的疗效较好,能提高球囊进入分支的成功率,安全性较好,在手术遇到困难时还可及时进行介入技术的交换,从而获得满意的介入治疗效果,值得给予推广.

  •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切割球囊预扩张在分叉病变中的应用探讨

    作者:宗雪梅;孙鸿彬;李兵强

    目的 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联合切割球囊预扩张在分叉病变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于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经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的冠脉分叉病变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和对照组(21例),治疗组采用药物球囊联合切割球囊治疗分叉病变,对照组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技术治疗分叉病变,两组主支血管常规置入药物洗脱支架后行球囊常规后扩张处理.比较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冠脉病变特点、术后即刻及6个月随访的主支及分支病变血管小内径(MLD)、分支晚期管腔丢失(LLL)、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等.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临床资料及冠脉病变特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支病变血管MLD[(2.87±0.15)mm vs.(2.91±0.18)mm ]及分支血管MLD[(2.26±0.18)mm vs.(2.36± 0.19)mm ]术后即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主支病变血管MLD[(2.58±0.22)mm vs.(2.69 ±0.17)mm ]术后6个月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支血管MLD[(2.08±0.22)mm vs.(1.67±0.19)mm ]术后6个月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支血管术后6个月随访LLL[(0.22±0.12)mm vs.(0.69±0.15)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1 vs. 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药物涂层球囊联合切割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直径分型法及其指导下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临床观察

    作者:王冠男;张健;石宇杰;李俊峡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分叉主支与分支血管的直径关系并提出一种新的分型方法——直径分型法,进而采用直径分型法指导术式选择并观察介入治疗效果。方法入选2011年3月~2015年4月中国部分北方地区包括北京军区总医院在内的5个心脏中心冠状动脉造影或支架术中观察的361例1080处冠状动脉分叉及分叉病变,于术中测量冠状动脉主支近段血管直径(Dp)、主支远段血管直径(Dd)及分支血管直径(Ds),记录所有直径≥2.5 mm的主支及边支血管情况,观察三者的直径关系及其出现的频次,分为4型,直径分型法1型(ZJ1型):Dp=Dd>Ds;直径分型法2型(ZJ2型):Dp=Dd=Ds;直径分型法3型(ZJ3型):Dp=Dd+Ds 且Dd=Ds;直径分型法4型(ZJ4型):不符合上述分型条件者。其中189例冠脉分叉病变患者按照直径分型法进行了冠状动脉支架治疗,均采用了双支架策略。直径分型法1型采用DK mini-Crush支架术,直径分型法2型采用DK mini-Culotte支架术,直径分型法3型采用SKS/V支架术,观察3组术后1个月及1年的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包括病死率、心肌梗死复发率、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及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结果361例患者1080处冠脉分叉及分叉病变按照直径分型法分型:ZJ1型病变469处(43.4%);ZJ2型病变305处(28.2%); ZJ3型病变248处(23%);ZJ4型病变58处(5.4%)。其中189例分叉病变患者行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手术成功率为100%。随访结果显示,ZJ1型、ZJ2型、ZJ3型病变患者术后1个月三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12.6%、5.4%、12.7%,其中病死率分别为2.3%、0%、2.1%;心肌梗死复发率分别为4.6%、3.6%、6.4%;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3.4%、0%、2.1%;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2.3%、1.8%、2.1%;术后1年三组MACE发生率分别为28.7%、23.6%、23.4%,其中死亡率分别为8.0%、9.1%、6.4%;心肌梗死复发率分别为10.3%、7.3%、8.5%;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分别为4.6%、3.6%、4.3%;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5.7%、3.6%、4.3%。结论直径分型法简便、直观、操作性强,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术式选择随访心脏事件发生率低,对于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 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作者:余志敏;张芳芳;郑雅芬;张丽娟;王智泉

    目的:系统评价单支架与双支架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 (2014年11期)、CNKI、VIP和WanFang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起截止2015年8月,搜集相关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偏倚风险评价后,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5个RCT,共3932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总死亡率(RR=0.71,95%CI:0.44~1.13,P=0.15)、靶病变血运重建率(TLR)(RR=1.14,95%CI:0.91~1.43,P=0.26)、支架内血栓形成率(RR=0.67,95%CI:0.41~1.10,P=0.11)、主支血管再狭窄率(RR=1.23,95%CI:0.89~1.69,P=0.21)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RR=1.41,95%CI:0.95~2.09,P=0.0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单支架组心肌梗死(MI)发生率显著低于双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0.68,95%CI:0.55~0.84,P=0.0004)。真性分叉病变的亚组分析表明:单双支架策略治疗的TLR、主支及分支血管再狭窄率无差异(P均>0.05),但双支架组MI发生率仍高于单支架组(RR=2.47,95%CI:1.49~4.08,P=0.0004)。结论现有证据表明,单支架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安全性优于双支架策略,其有效性不劣于双支架策略。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所限,上述结论尚需开展更多高质量RCT予以验证。

  • PCI简单与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5年随访结果的Meta分析

    作者:张俊蒙;李宇;郭德天;李海宴;任学军;张宇晨

    目的 系统评价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简单和复杂策略治疗冠脉分叉病变的远期临床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NKI等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从建库至2017年7月,收集PCI简单和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者独立检索和评价相关文献,用Stata12.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 纳入4个RCT研究,共145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全因死亡率(RR=1.50,95%CI:0.98~2.29,P=0.065)、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RR=0.97,95%CI:0.62~1.51,P=0.889)、心源性死亡率(RR=1.09,95%CI:0.49~2.44,P=0.832)、心肌梗死发生率(RR=1.69,95%CI:0.92~3.09,P=0.090)、靶病变血运重建发生率(RR=0.92,95%CI:0.53~1.61,P=0.774)和支架内血栓发生率(RR=1.00,95%CI:0.47~2.14,P=1.00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PCI简单策略相比,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并未增加远期不良临床事件发生率;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及冠状动脉真分叉病变而言,PCI复杂策略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可能是一种合理选择.

  • 分支血管球囊预埋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

    作者:乔勇;鄢高亮;王栋;王婧;孔文杰;马根山;汤成春

    目的 观察分支血管球囊预埋技术治疗老年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老年冠脉分叉病变患者111例,其中行分支球囊预埋59例,行分支单纯导丝保护52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分支血管血流及置入支架情况,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及12个月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6个月冠脉造影血管血流情况. 结果 两组患者基础临床特征、冠脉病变分布、主支血管及分支血管病变长度及内径、主干与分支之间的夹角、主支血管置入支架长度和个数、住院期间、术后6个月两组MA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主支及分支血流急性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3级、主支残余狭窄>25%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预埋组分支血管残余狭窄>50%者、分支需要置入支架者低于导丝保护组8.5% (5/59)与23.1% (12/52)及42.4% (25/59)与61.5% (32/52),均P<0.05.术后6个月冠脉造影显示,两组主支血管血流TIMI3级,主支残余狭窄>25%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球囊预埋组分支血管的血流TIMI3级者高于导丝保护组90.2%(37/41)70.6%与(24/34)(P<0.05),残余狭窄>50%者低于导丝保护组7.3%(3/41)与23.5%(8/34)(P<0.05),分支血管的狭窄程度、晚期管径丢失及支架再狭窄率均低于导丝保护组(P<0.01).术后12个月球囊预埋组MACE发生率低于导丝保护组11.9%(7/59)与26.9%(14/52)(P<0.05).球囊预埋组手术相关费用更低,(55 113±968)元与(61 023±1 311)元,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分支血管球囊预埋技术治疗老年冠脉分叉病变是安全的,其近远期疗效优于行分支单纯导丝保护技术.

  • 双对吻挤压与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前瞻性、随机、多中心研究

    作者:陈绍良;张俊杰;叶飞;陈韵岱;吕树铮;Tan Huaycheem;Tejas Patel;Kawajiri Kenji;Israel Tamari;单守杰;朱中生;林松;田乃亮;李晓波;刘志忠;Michael Lee;魏盟;徐亚伟;袁争白;钱均;孙学文;杨松;陈金国;何奔;Sumitsuji

    目的 比较双对吻挤压(DK crush)和经典挤压技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311例真性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入DK crush组(n=155)和经典挤压组(n=156),随访时间8个月.一级及二级终点分别为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和靶病变血运重建)和血管直径再狭窄及晚期丢失.结果 DK crush组糖尿病患者较多.经典挤压组及DKcrush组终对吻扩张(FKBI)成功率分别为76%和100%(P<0.001).DK crush术式的不足包括造影剂用量大(P=0.04)、球囊数量多(P<0.01)、手术时间长(P<0.001),但是对吻扩张不满意率显著减少(27.6%比6.3%,P<0.01).临床随访率为100%,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率为82%.经典挤压组累计再狭窄率为32.3%,而DK crush组为20.3%(P=0.01),经典挤压组分支血管再狭窄率高(24.4%比12.3%,P=0.01),而两组间主干血管再狭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的累计MACE发生率为24.4%(FKBI失败组为35.9%,FKBI成功组为19.7%),显著高于DK crush组(11.4%,P=0.02).经典挤压组血栓栓塞率为3.2%(FKBI失败组为5.1%,FKBI成功组为1.7%),而DK crush组为1.3%(P>0.05).经典挤压组术后8个月时无靶病变血运重建生存率为75.4%(FKBI失败组为71.2%,FKBI成功组为77.6%),而DK crush组为89.5%(P=0.002).结论 DK crush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较佳术式.

  •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特点、分型和治疗策略

    作者:杨跃进;高展

    由于血液涡流及血管壁受到的剪切力增加,冠状动脉的分叉处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主支、分支部位分别或同时存在的严重狭窄的病变,约占所有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6%,欧洲分叉病变俱乐部~([1])对分叉病变的定义是:冠状动脉病变邻近或累及较大分支口部,分支血管对于该患者有明显功能价值(与症状有关、存在大量存活心肌、提供侧支循环以及对左心功能意义重大等),在介入治疗过程中不可以丢失.显然强调了分支的重要性和不可丢失性.

  • 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作者:唐胜惠

    冠状动脉(冠脉)分叉病变经皮冠脉介入治疗过程较为复杂,且容易产生边支丢失情况,还容易导致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出现心肌梗死事件,另外,介入治疗还增添了术后靶血管重建的几率.因而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一直是医疗事业中的一项难题.本文首先对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边支受累机制和治疗中实施的保护措施进行了详细综述,进而探讨球囊保护在冠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和展望.

56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