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健康教育干预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术后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影响

    作者:武文静;李素梅;吴丽;郜玉珍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已被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治疗.PCI手术可以达到血管再通,快速有效缓解症状的作用,但不能阻止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1].如果患者不重视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控制,则会引起支架内再狭窄,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升高.因此,这就需要医护人员加强对PCI术后患者的健康教育,使其引起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重视,并能做到有效控制.本研究采用同期随机对照的方法,探讨综合健康教育对PCI术后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的效果.

  • 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作者:张海良;张学丹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CI)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93例经PCI手术治疗的老年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基于PCI术后是否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将患者分为出现组和未出现组.分析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93例患者中,术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有21例,未出现的有72例,出现率为22.58%.单因素分析显示,出现组的BMI≥24.00 kg/m2、高血压、糖尿病、病变支数≥2、TG≥2.20 mmol/L、FIB≥3.80 g/L占比显著高于未出现组(P<0.05);且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上述因素均为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BMI、高血压、糖尿病、病变支数多、高TG、高FIB是老年急性STEMI患者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危险因素,在临床处理中需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减少支架内再狭窄,改善手术预后.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正信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0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分入治疗,并根据治疗结果是否存在ISR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非ISR患者,共84例,观察组为ISR患者,共2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脂蛋白(a)Lp(a)、总胆红素(TBIL)、尿酸(UA)等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等指标相互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为纤维蛋白原(FIB)、Lp(a)、TBIL、UA.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ISR相关因素有许多种,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诊断情况,根据影响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有效改善了症状,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

  •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和支架再狭窄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海;张志文;陈学明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是一种炎症介质,其功能包括刺激结缔组织细胞的分裂增殖、细胞趋化和血管收缩等,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生和发展,并且对动脉狭窄闭塞性病变行介入治疗术后的再狭窄有着重要的作用,对PDGF的研究成为治疗AS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 多发性大动脉炎致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

    作者:岳红

    病历资料患者,女,49岁,主因反复发作胸痛2个月入院.入院前曾于外院行冠脉造影示:L始部95%狭窄,LAD中段80%狭窄,遂在两病变处各置入1枚支架.术后规律服用药物,但仍反复发作心绞痛,舌下含化硝酸甘油疗效差.入院后测量血压:左上肢120/70mmHg,右上肢118/73mmHg,左下肢208/62mmHg,右下肢205/70mmHg.化验血沉(29mm/小时)轻度增快,CRP(10.5mg/L)轻度升高.复查冠脉造影示:LM近段开口支架内增生50%,LAD中段100%支架内再狭窄,D2近段90%狭窄.

  • 医用不锈钢研究新进展

    作者:杨柯;任玲;任伊宾

    医用不锈钢由于具有良好的综合性能以及成熟的生产加工工艺,已广泛应用于骨科、齿科、心血管介入等医疗领域,以及各类外科手术工具,但仍然存在一些临床问题,并面临着其他生物材料带来的挑战.发展新型医用不锈钢,进一步提高医用不锈钢的使用性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作者团队近年来在高氮无镍不锈钢、抗菌不锈钢、抗支架内再狭窄不锈钢等新型医用不锈钢研究开发方面的重要进展,展现了其临床应用的潜力和前景.

  • 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啶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术后二级预防中的效果评价

    作者:刘雪玲;陈炜;任利辉;徐雪莉;彭建军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PCI术后需应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预防支架内再狭窄和血栓性并发症[1].氯吡格雷作为新型强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2],与噻氯匹啶比较二者在ACS患者PCI术后二级预防中的效果怎样?笔者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间PCI术后应用氯吡格雷或噻氯匹啶的ACS患者进行了12个月的对照观察,以评价各自的疗效及预后.

  • 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影响

    作者:黄永翔;方快发;张亦辉;刘远友;刘文兵;林佩环;曾伟雄

    目的 探讨麝香保心丸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及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6月就诊于惠州市第六人民医院心内科急性心肌梗死并行PCI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麝香保心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疗效以及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浆型脑钠尿肽(BNP)、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治愈及显效人数明显增加,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心胸刺痛、胸部闷窒、短气乏力、心悸出汗等中医症状计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术后6个月及12个月后,观察组患者MBG 2~3级患者明显增多,MBG 0~1级患者明显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血清BNP、GDF-15、IL-6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血清BNP、GDF-15、IL-6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麝香保心丸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内血清因子水平,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

  • 丹红通脉胶囊预防冠脉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

    作者:朱立友;闫瑞;杨振伟;李存富;宋新堂;李铮荣;陈金秒

    目的:观察丹红通脉胶囊防治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方法:138例成功接受冠脉内支架的冠心病患者被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68例)和西药常规治疗加丹红通脉胶囊组(治疗组70例),对2组患者随访观察12个月.结果:治疗组/对照组再狭窄发生率(4.3%/13.2%)和晚期血栓形成发生率(0%/5.89%)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4.3%/14.7%)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通脉胶囊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和晚期血栓形成有一定作用.

  • 参七汤干预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临床研究

    作者:赵华云;王文会;郎江明;陈伟强;罗子幸;余秀兰;贺青军

    目的 观察参七汤对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炎症免疫反应、机体免疫状态以及再狭窄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 冠心病支架植入术后患者88例,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参七汤,疗程6个月,观察再狭窄发生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活化的T淋巴细胞(CD3+/HLA-DR+)、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血瘀证、气虚证积分.结果 治疗组再狭窄率低于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介入术后,CD3+/HLA-DR+较术前降低,SIL-2R、hsCRP较术前升高,治疗组治疗后CD3+/HLA-DR+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1),SIL-2R,hsCRP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1),血瘀证积分和气虚证积分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持续到术后6个月.结论 参七汤能有效减少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减少支架引起的炎症免疫反应,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是其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的机制之一.

  • 丹蒌片预防兔动脉粥样硬化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作者:王贺;李志海;邱承杰;司春婴;解金红;陈玉善;罗明华;朱明军;关怀敏

    目的 观察丹蒌片对兔动脉粥样硬化金属裸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0只日本大耳白兔术前3天予阿司匹林肠溶片25 mg/d,行球囊损伤加高脂喂养制备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4周后动脉造影显示共24只腹主动脉狭窄>30%,病变处置入金属裸支架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丹蒌片组、空白对照组3组,每组8只.常规治疗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50 mg/(kg·d)]、氯吡格雷片[25 mg/(kg-d)]和瑞舒伐他汀钙片[1 mg/(kg·d)]灌胃,丹蒌片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丹蒌片[0.5 g/(kg·d)]灌胃,空白对照组予以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均连续灌胃4周.4周后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检查,血脂、炎症因子指标的检测.处死动物后取材行HE染色、Western blot检测p-AKT蛋白表达.结果 PCI术后4周,常规治疗组和丹蒌片组与本组术前及空白对照组同期比较TG、TC、LDL-C、Hs-CRP及TNF-α均显著降低(均P<0.01),丹蒌片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TC水平降低(P<0.05).OCT和HE染色分析显示常规治疗组和丹蒌片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内膜增生均匀对称、新生内膜的过度增生和管腔狭窄程度减轻(均P<0.01);丹蒌片组的作用优于常规治疗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常规治疗组和丹蒌片组p-AKT蛋白表达均显著性降低(均P<0.01),丹蒌片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丹蒌片预防兔腹主动脉粥样硬化金属裸置入后的支架内再狭窄,可能与降低炎症反应、通过AKT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 支架内再狭窄的痰瘀致病理论探讨

    作者:谢世阳;李彬

    冠心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人们健康.在冠心病的治疗上,除药物和外科手术外,介入疗法目前已成为心肌血运重建的重要手段.

  • 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置入抑制猪TNF-α表达

    作者:刘凯;孙灵敏;刘建文

    支架内再狭窄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术后的主要临床问题.目前研究认为支架内再狭窄是血管对组织损伤的一种生物学反应,早期的炎性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1].

  • 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及支架术后再狭窄

    作者:沈珠军

    绝大部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是由冠状动脉严重狭窄所致,很少一部分冠状动脉狭窄虽不严重,但合并痉挛仍可引起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冠心病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的控制方面近年来发展较快外,冠状动脉的血运重建治疗近二十年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目前经皮冠状动脉球囊成形术(PTCA)已成为与药物、外科搭桥手术并驾齐驱的主要治疗手段。虽然PTCA治疗冠心病即刻临床效果满意,但术后血管再狭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的终效果,并限制了PTCA的发展。近十年冠状动脉内支架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治疗时的急性缺血并发症,同时也使冠状动脉的再狭窄率有所下降。尽管如此,支架植入后的冠状动脉再狭窄率仍超过20%。近年来许多新技术、新器械(如激光成形术、定向斑块切割术、斑块旋磨术等)应用于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虽然对扩大病变适应征有一定的帮助,但并不能降低治疗后的缺血并发症和血管再狭窄。PTCA术后尤其是支架术后的再狭窄问题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研究中的难点和热点。 1 冠状动脉再狭窄的机制 PTCA术即是用球囊牵伸血管壁的弹性成分,并撕裂血管壁和斑块的非弹性成分造成局灶的血管壁夹层,以达到增大血管腔的目的[1]。再狭窄就是增大的血管腔又见缩小,多数学者以随访冠状动脉造影血管狭窄>50%作为再狭窄的诊断标准,如果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出现心肌缺血事件,(主要为心绞痛复发,猝死和心肌梗死较少见),则称为临床再狭窄。球囊扩张后再狭窄的机制是多重的,包括术后早期的弹性回缩、内膜增殖和动脉重塑[2]。如果球囊扩张后能获得“支架类似”的效果,则再狭窄率很低;而大多数病变于球囊扩张后出现一定程度的内膜撕裂,早期的弹性回缩比较明显,很难达到“支架类似”的效果。Benestent[3]和Stress[4]两项试验表明:与单纯球囊成形术相比,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后即可获得更大的血管腔面积,消除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弹性回缩,减少血管再狭窄。因此目前临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支架使用率已达到60%~80%。支架的植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术后再狭窄,但支架内亦可发生再狭窄,其机制具有自身的特点。1.1 支架内再狭窄的机制1.1.1 新生内膜增殖:支架植入减少了介入治疗后的血管弹性回缩,但却增加了血管内膜的增殖,血管内膜的过度增殖已被证实是导致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5]。临床研究发现支架植入后60d,所有支架覆盖的部位显示明显的新生内膜层,新生内膜中含有巨噬细胞,但主要是由平滑肌细胞转型移动而来的梭形细胞构成,平滑肌细胞增殖并分泌出大量细胞基质造成了支架内的再狭窄。动物实验显示[6],支架植入部位的血管损伤程度与新生内膜的厚度成正相关。支架植入术后的局部炎症反应和血栓均与新生内膜的增殖有关。损伤与炎症是相互关联的过程,支架植入后的急性损伤反应和慢性牵拉的慢性炎症反应刺激内膜的增殖[7]。有人认为支架植入后血栓形成的几率及严重程度与支架内再狭窄密切相关,抗血小板及抗血栓制剂达到有效剂量时可降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但是随机双盲的Eraser研究[8]却显示血小板GPIIb/IIIa受体拮抗剂Abciximab并不能降低支架内再狭窄。1.1.2 弹性回缩与组织的挤压:单纯球囊扩张后的再狭窄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弹性回缩;支架植入后支架的支撑力强弱不等,缠绕支架支撑力较弱,回缩较为明显,管状支架早期可以有少量的管腔丢失,慢性回缩现象不明显。1.1.3 再狭窄在术后第一个月和12个月以后很少见,支架内组织的积聚在6个月时达到高峰,此后新生内膜逐渐变薄,血管腔逐渐变大[9]。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远期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剑弟;黄铮

    目的 探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在无明显心力衰竭的急性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并了解其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随机入选我院2012年1月至2016年6月初次发病的急性STEMI并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患者.纳入标准:首次起病的并于12h内行介入治疗的急性STEMI患者,并签署同意书入选.排除标准:手术后慢血流或无复流者,左主干病变,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单纯右室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肾功能不全者(血肌酐>130 μmol/L),高血钾(血钾>5.5 mmol/L),心源性休克者,因其他情况无法规范使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和规范他汀治疗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等基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螺内酯20 mg qd,对照组侧行常规规范治疗.比较两组第7天及1年查超声心动图、血脑型钠尿肽(BNP).1年左右复查冠状动脉造影,了解冠脉有无再狭窄并进行比较.结果 共371例参加研究,42例失访或死亡,329例完成一年随访与研究.观察组159例,对照组17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入院时情况、其他治疗情况等方面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观察组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第7天、一年血BNP呈偏态分布,转换为对数后对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年大于50%的再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血管事件率、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无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在规范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小剂量螺内酯,可降低近期血BNP水平及1年血BNP水平,1年LVEF回升较好,有利于心脏功能的恢复.

  • 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作者:何玉娜;蔺嫦燕

    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是严重且高发的医学事件.局部血流动力学因素,特别是壁面剪切应力(WSS),对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和不均匀性有着重要的影响.近的基础和临床在体研究表明,WSS也可能与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有关.从支架内再狭窄的形成机制出发,分析冠脉支架后的力学环境对再狭窄的作用机制,详细阐述近年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的冠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血流动力学研究进展.

  • 血管支架内再狭窄的研究进展

    作者:潘长江;王进;黄楠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管支架植入治疗已经成为一个标准的血管成形术方法,但是支架内再狭窄仍然是制约其应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据统计,冠状动脉血管支架植入在6个月后的再狭窄率仍然高达20~30%,成为制约支架临床应用的一个主要的问题.本研究综述了血管支架内再狭窄机理以及再狭窄发生过程的研究进展,介绍了金属支架涂层以及高分子血管支架的新研究进展.

  • 术前血清胆红素预测冠心病支架再狭窄价值

    作者:朱玲军;王孝雅;项美香;王建安

    目的 探讨术前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与冠心病支架术后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13-2014年入住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行冠脉造影接受支架植入治疗,并于术后6月到12月之间再次入院行冠脉造影复查的24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支架内有无再狭窄分为支架内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血清胆红素的水平,分析其与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关系.结果 血清总胆红素(TBIL)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组(9.93±3.871μmol/L)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12.08±4.67) μmol/L,(P=0.000),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组(3.17±1.60) μmoL/L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3.89±1.83)μmol/L,(P =0.002),血清间接胆红素(IBIL)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组(6.76±2.82)μmol/L水平低于无再狭窄组(8.17±3.39)μmol/L,(P =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BIL、DBIL、IBIL与再狭窄呈负相关,(P<0.05),血清胆红素越低,再狭窄发生率越高.结论 冠心病再狭窄患者血清TBIL、DBIL、IBIL偏低,再狭窄与血清TBIL、DBIL、IBIL相关性高.术前TBIL、DBIL、IBIL可作为冠心病支架内再狭窄的预测因素.

  • 纤维蛋白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预后的判断价值

    作者:马尚超;张曙光;孙同文;刘子琪;张晓娟;姚海木;吴琼;关方霞;阚全程

    目的 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选取在2009年6月至2010年12月间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成功行PCI术的ACS患者1094例,记录患者入院后24h内空腹FIB及其他基本临床资料.于2012年8月至2012年11月行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一级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事件包括再次PCI,再发心肌梗死,行冠状动脉搭桥术,因心绞痛、心衰、脑卒中再入院.依据FIB四分位数将患者分为四组.G1:PB (FIB) <2.95g/L,G2:2.95 g/L≤PB (FIB) <3.39 g/L,G3:3.39 g/L≤PB (FIB) <4.01 g/L,G4:PB (FIB) ≥4.01 g/L.应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PCI术预后的相关因素,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FIB水平患者生存率的差异.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成功随访990例(随访率90.5%),随访时间为(29.3±4.7)个月.170例发生终点事件(17.2%),死亡27例(2.7%);(2)G1、G2、G3、G4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12.2%,14.9%,20.2%,22.8%,x2=11.937,P=0.008).(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G3和G4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分别是G1组的1.611(OR=1.611,95%CI1.075 ~2.414,P=0.021)和1.616倍(OR=1.616,95% CI1.130 ~ 2.311,P=0.009).(4) 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4组患者未发生终点不良事件的累积生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结论 FIB水平可作为ACS患者PCI术后出现不良事件的预测因子,寻找降低血浆FIB水平的方法可能改善ACS的预后.

  • 胆道支架置入加192Ir内照射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

    作者:吴海江;崔宁;管峦;曹驰;董超;骆勇

    胆道支架置入具有恢复胆汁引流、无须携带引流管、手术创伤小的特点,已成为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malignant obstructive jaundice,MOJ)的首选疗法,然而出现胆道支架内再狭窄或阻塞一直是影响疗效的关键因素.

580 条记录 1/29 页 « 12345678...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