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临床疗效的性别差异

    作者:李晶;李毅;裘淼涵;陈玉山;王贺阳;荆全民;庞文跃;王志方;金哲

    目的 观察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12个月缺血及出血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其性别差异.方法 本研究对1 423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进行I LOVE IT2的老年亚组分析,其中老年女性患者583例,老年男性患者840例.主要终点为靶血管失败(TLF),定义为心性死亡、心肌梗死或靶病变血运重建.结果 12个月随访时,两组患者TLF发生率分别为老年女性组6.35%,老年男性组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老年女性患者发生BARC出血(bleeding academic research consortium,BARC)(1~5级)的风险较老年男性患者显著增高(7.72% vs 4.52%;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老年女性是PCI术后出血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84,95% CI:1.19~ 2.84,P=0.006).结论 老年女性与老年男性相比,PCI术后TLF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出血风险显著高于老年男性.

  • 老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及其防治

    作者:韩雅玲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近年发展迅速的冠心病治疗手段,具有安全性高、创伤小、适应证广、恢复快等优点,但由于其针对冠状动脉血管腔内进行操作,因此发生各种并发症在所难免,如不及时妥善处理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危害.全国第二次(1997~1998年)和第三次(1999~2001年)PCI注册登记资料结果显示,PCI围术期重要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1.0%和6.9%,病死率分别为0.37%和0.31%.全军第三次(2003~2004年)PCI注册登记资料结果显示PCI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约4.2%.尽管随着PCI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其并发症有下降趋势,但仍有一定的发生率.老年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多较重,且常合并全身其他脏器疾病,其PCI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亦高于一般人群.因此,了解和掌握PCI常见并发症的原因、表现及其防治策略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老年PCI的疗效和安全性.

  • 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的临床对照研究

    作者:陈全福;张敏州;郭力恒;李凡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因发病急、变化快、病情重,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冠状动脉介入技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一项非常有效的手段,近几年随着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已经有很多的临床研究是对于中青年患者群体的观察,而对于高龄患者的临床应用的评价相对较少,本文回顾我院心脏中心近年来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高龄患者(≥75岁)的资料,并以同期中青年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了相关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在高龄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是否与中青年患者一致,并探讨心血管危险因素的与冠状动脉造影之间的相关性,同时评价介入治疗对于高龄患者的安全性.

  • 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救治中的实践

    作者:张丽云

    目的 探究全程无缝隙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救治中的实践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急诊科接诊的84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给予常规急救护理的40例为对照组,在其基础上给予全程无缝隙护理的44例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急救总时间、急救成功率、存活患者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 研究组分诊评估时间、连接心电监护时间、建立静脉通道时间、急救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A-MI再发率、院内再PCI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全程无缝隙护理在AMI急诊救治中的实践应用可缩短急救时间、住院时间,提升急救成功率,降低AMI再发率、院内再PCI率.

  • 高龄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作者:罗晓娟;林琦

    目的:评价高龄冠心病(年龄≥75岁)患者接受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收治接受冠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208例.按年龄分高龄组(年龄≥75岁)52例和非高龄组(年龄<75岁)156例.比较两组冠脉病变情况、即刻手术成功率、完全血运重建率、手术相关并发症、院内死亡率.结果:高龄组女性比例,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肾功不全比例,ACS发生率均高于非高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多支病变比例、C型病变比例高于非高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组完全血运重建率明显低于非高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冠心病患者进行PCI治疗是安全、有效的,但其完全血运重建比例明显减少.

  • 药物洗脱球囊在冠状动脉特殊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分析

    作者:王吉佳;李晶瑶;徐华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球囊在冠状动脉特殊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对药物洗脱球囊的型号进行选择,根据药物洗脱球囊治疗的具体要求完成各项操作.结果:药物洗脱球囊应用于支架内再狭窄病变20例,应用于分叉病变20例,应用于小血管病变10例,应用于支架内闭塞病变10例.结论:药物洗脱球囊在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分叉病变、支架内闭塞病变以及再狭窄病变等方面的治疗中有比较突出的安全性优势.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正信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支架内再狭窄(ISR)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7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冠心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对10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分入治疗,并根据治疗结果是否存在ISR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为非ISR患者,共84例,观察组为ISR患者,共20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比较两组各项指标情况、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三酰甘油(TG)、脂蛋白(a)Lp(a)、总胆红素(TBIL)、尿酸(UA)等指标相互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胆固醇(TC)、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尿素氮(BUN)等指标相互比较,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为纤维蛋白原(FIB)、Lp(a)、TBIL、UA.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ISR相关因素有许多种,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的实际诊断情况,根据影响的相关因素,制定预防措施,有效改善了症状,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

  • 冠状动脉介入与抗凝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

    作者:姚春华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冠状动脉介入与抗凝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依据不同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抗凝治疗,观察组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为90%,对照组为92.5%,两组患者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心绞痛复发率上,观察组为7.5%,对照组为4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症状缓解时间、住院时长等方面,观察组显著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通过冠状动脉介入与抗凝治疗都可以达到较高的治疗有效性,但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可以有效减少心绞痛复发率,加快症状恢复速度,减少住院时长,促进患者恢复.

  • 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远期心功能改善作用分析

    作者:张新莲

    目的:探究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患者的远期心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8月我院心内科接受治疗的老年冠心病患者118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相应的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且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术后随访,同时对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情况进行相应的观察记录,对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结果:118例患者均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功能均有显著的改善(P<0.05),患者手术治疗前左室舒张期内径(LV DD)为51.6mm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为57.9%,手术治疗后LVDD为44.5mm和LVEF为68.4%,同时没有患者出现血管不良反应,并且没有出现二次手术和死亡的情况.结论;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经皮穿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对患者的治疗效果有很好的保障,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急诊冠状动脉介入对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石泉

    目的:探讨并评价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微循环产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1.5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大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观察组凝血因子TF与vW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的PT与AFTT之间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能够争取更多时间以防止大量心肌细胞发生永久性坏死,有效解除心肌微循环障碍,明显降低无复流现象.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李战华;綦翠霞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作为冠心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逐渐成为诊治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手段,介入检查、治疗、术前术后的护理也在不断加强完善.自开展介入治疗以来,通过对22例患者的观察和护理,体会到术前准备和及时观察术后并发症是整个护理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并发急性肺栓塞1例

    作者:刘黎霞

    病历资料患者,男,56岁,因发作性心前区疼痛3年再发加重3小时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病史,血压控制不理想,高达240/120mmHg.入院查体:BP 150/100mmHg,神志清,表情痛苦,双侧颈静脉未见充盈,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啰音,心率100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肝脾未触及,双下肢不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Ⅱ,ⅢAVF,V3~V6导联ST段压低0.1~0.2mV.

  •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作者:张保敏;郭艺芳

    虽然近年来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介入治疗技术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合理的药物治疗仍然是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基石.大量研究显示,遵循指南原则实施合理的药物治疗,对患者预后的改善作用至少不亚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包括两方面,一是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生活质量;二是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危险性,改善患者预后.根据现行国内外相关指南原则,治疗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药物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即改善预后的药物和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

  • 对比经桡动脉和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临床研究

    作者:肖大刚;马野;刘双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和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从本院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选出冠心病患者130例,以随机数字法重组为两组。其中75例采用桡动脉介入治疗法,数据记A组;75例则采用股动脉介入治疗法,数据记B组。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7.33%(73/75),高于B组86.67%(65/75),同时A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率均低于B组(P<0.05)。结论:以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效果更好。

  • 经股动脉途径与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临床比较的研究

    作者:何峰;张寰;李焕明;刘勇;邢晓春;顾秀峰;罗芝宽

    目的 比较经股动脉途径和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60例患者随机分为经股动脉介入(TFI)组和经桡动脉介入(TRI)组,观察分析术后两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征、可行性因素(介入治疗成功率、穿刺时间、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血管病变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TFI组和TRI组介入成功率分别为97.78%和96.67%,两组的介入治疗成功率、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两组的平均穿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经股动脉途径和桡动脉途径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成功率相当;但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并发症较少,安全性高,在临床上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微循环损伤的中西医结合治疗

    作者:刘庆荣;刘红旭;邢文龙;张海彤;周琦;张洪亮;宋光远;吴永健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冠脉微循环损伤的有效性.方法 选取接受择期冠脉介入治疗且发生PCI术中冠脉微循环损伤的患者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试验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中药丹红注射液1周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丹红注射液改善患者PCI治疗术后冠脉微循环损伤的有效性,并于药物治疗后7天和6个月分别复查冠脉脉微循环阻力指数(IMR).结果 PCI术后药物治疗1周,对照组患者冠脉IMR均值降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2±2.85VS22.47±2.83,P=0.066);试验组患者冠脉IMR均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3 ±3.60VS16.58±6.03,P<0.001).PCI术后6个月复查,对照组患者的冠脉IMR均值较基线均值有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4.52 ±2.85VS22.96 ±2.08,P=0.054);试验组患者的冠脉IMR均值较基线均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73 ±3.60VS18.51 ±4.15,P=0.009).术后1周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的冠脉IMR的组间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47 ±2.83VS16.58 ±6.03,P<0.001).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改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冠脉微循环损伤.

  • 冠心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再狭窄患者中医证型分析

    作者:刘涛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患者中医证候特点,探讨PCI术后再狭窄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方法选择62例冠心病PCI术后患者,于术后6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再狭窄组和无再狭窄组,并观察其中医证候表现。结果再狭窄组21例,无再狭窄组41例,再狭窄率为33.87%。2组本虚证辨证均以气虚证为主要证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阳虚证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P<0.05)。标实证辨证无再狭窄组以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再狭窄组以痰浊证为主要证型,血瘀证和痰浊证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 PCI 术后再狭窄患者中医证型以气虚证、痰浊证为主,气虚痰浊可能为冠心病PCI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病机之一。

  • PCI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预防和护理

    作者:时芳莉

    经桡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是目前PCI治疗的主要途径之一.桡动脉痉挛是为常见的并发症,但为提高患者在围手术期的舒适度,减小并发症的发生,经桡动脉介入治疗越来越受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关注,因此,探讨有效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临床治疗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 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应用动脉止血压迫器的护理

    作者:谢宝莲

    目的:探讨使用动脉止血压迫器进行桡动脉穿刺点压迫止血的护理措施.方法:对88例经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患者使用压迫器的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结果:使用动脉止血压迫器压迫挠动脉穿刺点止血,可减少并发症,出血少,痛苦小,操作简单,术后不受限制.提高患者舒适度等优点.

  • 痰浊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重要病机之一

    作者:王大英;金惠根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的再狭窄发生率较高,已经证实中医药治疗有防治再狭窄作用,本文从冠脉造影结果、血脂、血黏度、纤溶系统、自由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胰岛素抵抗等多方面证据说明痰浊与冠脉介入后再狭窄有直接关系,因而指出痰浊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再狭窄的重要中医病机之一.

813 条记录 1/41 页 « 12345678...404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