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是由中国科技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一本面向糖尿病患者、全科医生、护士及糖尿病教育工作者发行的国家级权威杂志。是目前国内惟一一本由行业学会主办的糖尿病科普教育杂志。
1个月内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
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
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
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
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
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
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
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
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
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糖尿病文摘杂志影响因子
糖尿病文摘杂志发文量
糖尿病文摘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糖尿病文摘杂志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目前已停刊。
糖尿病文摘的影响因子值是0。
糖尿病文摘是国家级权威杂志。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说到糖尿病的危害,无论是“糖友一族”还是健康人,都能长篇大论说出很多,但若说到关于糖尿病的谣言,比如,哪个医生能根治,哪个偏方有特效,还真有人相信,还真有人上当.近日,一则“翻白草能治愈糖尿病”的微信,在朋友圈里广泛传播.糖尿病患者冯先生现身说法,并把翻白草称为救命草……
“糖尿病的饮食疗法很重要,如果做得得当,它能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即所谓‘食来运转’.”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副院长翁建平教授对记者表示,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五驾马车”中,他认为饮食疗法非常重要.
对于糖尿病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但不少人对糖尿病的认知只停留在“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层面上,认为只有出现以上四种情况就是糖尿病,对此专家指出这并不是糖尿病的所有症状,其实还有其他症状,近期一则案例关于腹痛检查后是糖尿病,对此大家也要小心.
与1型糖尿病单一的胰岛素缺乏病因不同,2型糖尿病病因除了胰岛素缺乏,还有胰岛素抵抗.不论何种病因,只要被确诊为糖尿病就使用胰岛素的做法是错误的.胰岛素不是万能药目前,在糖尿病患者中普遍存在一种观点,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终级药物,对身体无害且早晚要用,晚用不如早用.这种错误的认识神化了胰岛素的功能.殊不知,胰岛素只对胰岛素缺乏的患者有效.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不仅仅要通过药物控糖,更重要的是饮食控制.由于来源信息五花八门,甚至口耳相传,造成糖尿病患者在饮食上经常陷入误区.接下来就让我们看清饮食误区,找寻正确的饮食原则.
身边的一些小事,可能就预示着身体可能会出现大问题,比如说口腔异味或者干燥等,可能是你的身体内部出了问题,那么你知道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吗?下面就赶紧来和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尽管口腔异味和牙齿发黄并不是病,但这些症状却是身体健康出现问题的信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的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截至2013年的统计,我国成年糖尿病患者已高达近1亿人.而饮食健康对糖尿病的发生率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健康的饮食是否应该“视糖为虎”,“饥饿疗法”是否真的科学,对此,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戴武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吃东西根本停不下来很多人都还记得,在电影《瘦身男女》中,女主角遭受失恋打击后暴饮暴食,体重迅速增长,从原来的苗条少女变成了大胖子.其实,这并非完全是艺术夸大,现实生活中也时有发生.下面就是一个真实的案例.
任何一位糖尿病患者,在任何时间内不仅需要控制饮食,进行饮食治疗,还要注意日常饮食中的各种细节,搞清楚哪些食物可以吃?吃多少?要遵守饮食原则,尽可能把血糖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我国糖尿病教育专家向红丁教授建议广大糖友尽量少吃下面这八类食物.饼干(1)有糖饼干热量高并富含淀粉,食用后极易导致血糖升高.
今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健康生活与糖尿病.记者了解到,我国糖尿病患者超过1亿,积极预防降低糖尿病发病率迫在眉睫.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金晖介绍,适当运动加饮食控制可有效降低血糖,但目前糖尿病患者运动、饮食控制误区很多,导致血糖不降反升.
近日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2015年会上公布的《全球2型糖尿病早期对话调查——中国报告》显示,一半以上的中国糖尿病患者未依从专业建议,尤其是在药物使用方面,其依从性明显低于其他国家.另外,八成医生面临没有时间进行咨询、患者缺乏持续的行为改变、很难说服患者进行自我管理等挑战.专家建议从心理、教育、治疗三方面入手,实现患者和医生“两轻松”.
60岁的刘大妈在近一次体检时发现空腹血糖为6.5毫摩尔/升,刘大妈着急了,这是患上糖尿病了吗?刘大妈赶紧到内分泌科咨询专家,医生告诉刘大妈,这种情况是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但只要积极干预,通过饮食、运动、生活方式和药物等综合治疗,就可以避免成为一名“真正”的糖友.
2015年12月9日,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的冉兴无教授对“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进行了精彩的演讲.我国2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的比例高达59.8%,且在6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其比例高达77.3%.糖尿病患者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不佳,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2015年12月9日,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上,来自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的曾龙驿教授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管理”进行了精彩的演讲.糖尿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素,与非糖尿病患者群相比,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糖尿病管疾病的风险增加2~4倍,而心血管疾病(CVD)又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导致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从轻度的足部麻木,到严重的溃疡、感染,糖尿病足的“杀伤力”不容小觑.那么哪些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糖尿病足呢?他们都有哪些特征?1.有神经病变倾向比如下肢麻木、刺痛、疼痛等(尤其夜间发作),足部感觉迟钝不灵敏甚至完全丧失,都属于神经病变的征兆,处理不好会引发糖尿病足.
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疾病都有季节性高发的特点.冬季是各种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这些早已广为人知.事实上,由于冬季生活方式的改变、寒冷应激的影响或是激素替代剂量调整不当,使得某些内分泌疾病容易在冬季发作或加重,如何做好这些内分泌患者的冬季防护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做好足部护理呢?
家住上海市静安区的刘女士是一位2型糖尿病患者,今年48岁的她,酷爱各种各样的高跟鞋.近她发现自己的大脚趾内侧有一个很小的胼胝,一开始她也没怎么注意,可时间长了胼胝虽然没有变大,周围也没有红肿,但她的脚趾却越来越痛无法走路.百思不得其解的她找到了医生询问究竟.
腿沉、腿酸、腿痛……许多人会把这些症状当成是“老寒腿”,其实出现这些症状对于常人来说可能是一般的疾病.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却是极其危险的“糖尿病足”信号.近日,记者走访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发现糖尿病足的患者比往常多了许多,不少医院的内分泌门诊专家表示,冬季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比以往多出三四成.
近来因为天气寒冷,糖尿病足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大部分糖尿病患者中并发症发病率高的尤属糖尿病足,在此,唐山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一病区中医学博士刘颖介绍说,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及患病人数的增加,糖尿病足的患病数也呈逐年上升趋势,所谓糖尿病足,特别是糖尿病足溃疡的早期,主要是以周围血管和周围神经并发症为基础.
12月10日下午,2015版《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以下简称“新版指南”)发布会在本届CDS(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大会上举行.CDS主任委员翁建平教授、侯任主任委员贾伟平教授、副主任委员朱大龙教授、血糖监测学组组长陈莉明教授等出席了发布会,共同见证和启动了新版指南的发布.
由中华医学会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办,江苏医学会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会议于12月9日在江苏苏州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召开,12月10日会场热闹非凡.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教授分享了其荣获第十六届“吴杨奖”的心得及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早期预警生物标志物的前沿进展.
2015年11月29日下午在加拿大温哥华召开的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区(IDF-WPR)理事会上,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当选为IDF-WPR候任主席.这是在IDF-WPR历史上中国大陆学者首次当选此重要职务.两年后,纪立农教授将转任IDF-WPR主席.
活了五十几岁,落下一身的病,家住重庆潼南的沈丽华不便外出,于是她找到了媒体,目的是想感谢一位一直帮助她的成都小伙.“我们非亲非故,从去年到现在,他一直在给我寄胰岛素注射针头.”初,记者有些诧异,“寄什么呢,针头?”“是的,我为了节省费用重复使用针头,他怕我这样会感染,所以一直在帮助我.”
家住江北的尹大爷身患糖尿病多年,近年病情加重,每天早上都要打胰岛素才能控制住血糖.一个周六上午起了一个大早,打完胰岛素后的尹大爷看天色还未亮,早饭没吃就回到被窝继续睡回笼觉.谁知这一睡竟让尹大爷晕倒在家,幸亏当时装修师傅王先生打来电话,让意识模糊的尹大爷稍微清醒,装修师傅和物业赶紧赶到尹大爷家,并及时拨打120,这才稳定住了尹大爷的病情.
浙江宁波一位20岁小伙因糖尿病酮酸中毒,不幸身亡.据悉,小伙不知道自己身患糖尿病,近每天至少喝掉十多瓶可乐,送到医院测血糖时,血糖仪爆表了.医生说,小伙本身就有2型糖尿病,大量喝可乐导致了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内分泌专家提醒,我国糖尿病患者中93%~94%是2型糖尿病,而且年轻化趋势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跟生活方式有关系.
自1892年首次明确妊娠期高血糖和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后,良好控制血糖即成为妊娠合并糖尿病的主要治疗目标.传统研究多以模拟正常妊娠的血糖值为目标,希望藉此获得与正常妊娠相似的妊娠结局.然而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妊娠合并糖尿病妇女即使血糖控制达标,也常常不能避免巨大儿的发生.
2015年12月,NICE(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发布2型糖尿病指南更新(以下简称指南),共包括6大要点,专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助力成人2型糖尿病管理.指南更新关注于调整建议和个体化治疗,考虑患者合并症,重新评估患者需求.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12月1日在“2015年世界糖尿病大会”上新发布的第7版尿病概览,世界范围内共有4.15亿成年人患有糖尿病,即每11人中便有1人患有糖尿病.该新版结合了糖尿病类型,显示自从201 3年发布的上版概览以来,全世界共增加了3.1千万的成年糖尿病患者.
胰岛功能特性决定我国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比例高糖尿病是当前威胁全球人类健康的重要的代谢性疾病之一,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统计,2011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达3.7亿,其中80%在发展中国家,估计到2030年全球将有近5.5亿糖尿病患者.2007~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展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糖尿病患病率为9.7%,糖尿病前期的比例为15.5%.研究显示,与其他种族相比,包括中国在内的亚裔人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更差,β细胞功能异常以早相分泌缺失为主.
区别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1936年,Harold Himsworth提出“许多糖尿病患者并非是胰岛素缺乏而是存在胰岛素抵抗”.是否依赖胰岛素治疗也一度成为区分1型和2型糖尿病的标志.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并降低了2型糖尿病患者对于胰岛素治疗的接受程度,部分医务工作者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的使用持相当保守的态度.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许多疾病也随之而来,其中糖尿病就是常见的一种.而且,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病,极其容易诱发一系列并发症.怎样才能及早发现糖尿病、防止并发症出现呢?记者就此采访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东海院区)内分泌科陈晓毓副主任医师.
赵先生近一运动、一着急就牙痛,吃了止痛药也不见好转.结果做全面检查时发现他患有冠心病,吃了治冠心病的药之后,牙痛也渐渐消失了.赵先生十分纳闷:“都说冠心病的信号是胸痛、胸闷、气短,我也没这些症状啊?难道牙痛也是冠心病的表现?”
糖尿病会带来全身多系统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肾病(以下简称糖肾)、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以下简称糖网)等.其中糖肾是糖尿病的重要并发症,据调查,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慢性肾病的比例可高达64%.糖肾是导致肾功能衰竭的常见原因,但在早期阶段通过严格控制血糖与综合干预,可防止或延缓糖肾的发展.糖肾有以下4个早期信号可供糖友参考.
随着冬季来临,北方的天气让越来越多的候鸟老人选择来三亚过冬.12月3日晚,糖尿病患者杨大妈刚刚皮下注射完胰岛素,突然口角歪斜,猝然倒地不省人事.经解放军四二五医院神经内科专家的抢救,杨大妈才恢复了意识.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血糖监测学组组长陈莉明教授专门对新发布的《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2015版)》做了解读.陈莉明教授指出,血糖监测是糖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了糖尿病治疗与疗效评估的全过程,对糖尿病的急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然而,现状调查显示我国目前的血糖监测情况不容乐观,原因在于糖尿病患者缺乏针对血糖监测的系统指导和教育,此种状况亟待改进.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尹士男教授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详细讲解了动态血糖监测的意义与方法.血糖监测的历史尹教授指出,在糖尿病治疗中,一方面要使血糖达标,另一方面又要大限度的减少低血糖风险.其中,血糖监测是有效的手段.两个世纪前,医生通过尝试尿液去判断患者体内葡萄糖的浓度,随后出现了尿糖试纸.1968年出现了糖化血红蛋白监测技术,1977年血糖仪进入中国市场.2007年,一种更新的实时(CGM)系统问世,标志着糖尿病管理新时代的到来.
张工在一家设计院工作,平时工作很忙,每天都在办公室埋头苦干.前段时间单位组织体检,张工拿到报告单,发现血糖结果后面有一个“小箭头”,这让他有点坐立不安了.“我40岁还不到,这个年纪就得糖尿病了?”体检报告上有这个“小箭头”的不少都是糖尿病吗?该怎么办呢?首先,大家应该明白一点,高血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但糖尿病一定是高血糖.在临床上,糖尿病以血糖值作为诊断标准——静脉血浆血糖检测中,空腹血糖达到7.0mmol/L或更高;服糖后两小时血糖达到11.1mmol/L或更高.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明年我们将会暂时分开了.在2015年的后一期,卷首语破例由我们编辑部来自己撰写,在这里首先要感谢大家长期以来的支持.十年之前这本杂志在2006年创立,今年正好是第十个年头,也算是功德圆满了.当初创立这本杂志的初衷,是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去伪存真地博览文章,因为从那时候起,糖尿病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糖尿病相关文章,这其中有很多文章的质量很低,传达的知识有很多错误,毕竟这些文章的编辑、作者自己对糖尿病也不十分了解,甚至有些根本就是一些变身的虚假广告.所以,通过这本杂志,大家能够轻松获取到近期刊登在各种报刊杂志和各大网站的优秀文章.之所以想要做这样一本杂志,还有一个考虑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年纪比较大,不会上网浏览信息,要想订阅很多报刊又不现实.
12月12日闭幕的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第19次全国学术会议首次设立“祖国医学与糖尿病”专场,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就“中药治疗糖尿病的循证医学研究”发表演讲,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现在很多人重视养生,铺天盖地的养生信息让大家应接不暇,市面上的各类补品让人眼花缭乱,大家也纷纷接招,不管自身体质如何,照搬照做,什么补身体就吃什么.中医有个基本观点叫“同症不同证”,意思是生病的症状相同但可能导致该病的原因不同,所以在治疗时要对“证”下药.
据2013年的统计,我国有1.39亿糖尿病患者,为世界第一糖尿病大国.糖尿病的可怕在于并发症,而且对于有其他疾病的患者而言,糖尿病是不折不扣的“搅屎棍”.临床上,常遇到有糖尿病患者想通过中医来治疗糖尿病,专家认为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其积极作用,好比上坡路上推你一把.
年 | 期数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08 | 08 |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