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手法复位治疗耳石症

    作者:王建军

    50多岁的马女士,近几个月来经常眩晕,天旋地转,物体晃动,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为了查找病因,在当地多家医院做了经颅多普勒、颈动脉彩超、脑核磁共振、颈椎核磁共振、心脏彩超、以及冠状动脉CT等各项检查,没有找到病因.采用了口服治疗、静脉输液、中药、西药多项治疗也不见好转.眩晕使她心神焦虑,久治不愈而来到卫生部北京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技师高波为她做了检查治疗.

  • “妈妈,我还不想去天堂”

    作者:俞娴;王俊聪

    希望这一天永远在我的人生里抹去,彻彻底底地消失,2012年11月14日……1那天上午,微风徐徐,阳光灿烂,洒在润润的脸上显得格外充满希望.我和润润只等看完检查报告后,就离开医院.善良的王医师带着一如往常平静的表情进来了,我赶忙迎上去:“报告如何?”心里想着:“多就是脑膜炎吧?或者脑水肿?反正严重不过开刀,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王医师却没有任何回答,看着我的双眼欲言又止,后干脆带着我去看我完全看不懂的核磁共振报告,在一堆润润的脑部片子里解释着,该是黑色的地方全是白色,这是问题所在.“那然后呢?”我耐不住性子忍不住脱口而出.

  • 介入治疗新动向

    作者:王茂强

    作为一门微创伤医疗技术,介入治疗已在我国的大中型医院普及应用,其中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介入医学领域的主要工作.介入一词来自英文"Interventional",原意含"插入、干涉、调停、斡旋"等表述.介入治疗是指在医学影像技术(如X线透视、CT、超声波、核磁共振)引导下,用穿刺针、导丝、导管等精密器材进行治疗和获取病理材料的过程,其核心是以微小的创伤获得与外科手术相似的或更好的治疗效果.它的特点是损伤小,绝大多数无须全身麻醉,成功率高,术后患者恢复快.

  • 莫因害羞拒绝直肠指诊

    作者:北京友谊医院外科

    体检中的直肠指诊实际上是临床常用的一种简便而又重要的检查方法,是诊断疾病极为重要的手段.虽然目前已有了胃镜、肠镜等各种内窥镜及CT、核磁共振等先进检查设备,但都不能代替直肠指诊的作用.

  •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25例临床与CT分析

    作者:朱来武;唐志昌

    血管性进行性皮层下脑病,又称Binswanger痴呆(简称BD),过去东西方神经教科书一直认为罕见.近年随着CT与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发现在高龄者中相当常见.本文现将我科1992~1998年住院患者中,25例皮层下脑病的临床及CT特点进行报告.

  • 老人摔跤要当心多管齐下早预防

    作者:张乾

    生活中常有这样一些患者:老人家在摔了一跤后,着地的那一侧,往往会很疼,病情严重的话还需要到医院进行拍片治疗,这种情况往往会被医生诊断为"骨折",而且大部分患者的治疗到此为止,但是,打了石膏,或者做了手术后,突然发现病人的一侧不能动了.怎么回事?赶紧去做个头颅的CT或者核磁共振,一看,发现中风了.这是临床上很容易发生误诊的地方,需要引起大家尤其是家人的重视.

  • 以呃逆为首发症状的延髓背外侧综合征1例

    作者:孙霖

    1.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32岁。因呃逆1wk入院。患者于1wk前因情绪波动后出现频繁呃逆,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眩晕,行走似醉酒步态,向左倾斜,经用阿托品,安定及利多卡因治疗未见好转而入院。查体:T 36.4℃,P 88次/min,R 18次/min,BP 17.5/10.5kPa,神志清楚,语言流利,扶入病室,查体合作,左侧Horner征阳性,左上肢肌力V级,右下肢轻瘫试验阳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偏身痛觉减退,左手轮替试验阳性,左跟膝胫试验不准,闭目难立征阳性,病理征未引出,颈软,心肺,腹均无异常。核磁共振报告:延髓背部外侧部梗塞,诊断左侧延髓背部外侧综合征。经给予甘露醇降颅压,脉栓通扩血管治疗,呃逆逐渐缓解,行走自如,但遗有左瞳孔略缩小左颜面部少汗。

  • 麻醉运用于婴幼儿核磁共振检查的风险与护理观察

    作者:张志花;贺小红

    磁共振成像在婴幼儿检查与诊断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婴幼儿麻醉是其核磁共振检查 时的必要手段,由于患儿的生理特征增大了麻醉的风险,因此规范和科学的护理工作在此过程中必不可少.本文对麻醉运用于婴幼儿核磁共振检查的风险与护理观察作出概述.

  • 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作者:李欣

    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技术是基于原子核磁性的一种波谱技术,是一种快速、无损、未侵入式的新型检测方法,所需样品量很小,近年来在食品科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核磁共振技术初主要应用于研究食品中水分的流动性、存在状态,随着核磁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油脂和蛋白质结构、玻璃化相变、碳水化合物的分析以及食品无损检测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

  • 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脊柱脊髓损伤中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刘少春

    目的脊柱脊髓损伤中使用核磁共振成像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抽取抽取我院近两年诊治的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共96例,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38例,对其行核磁共振,患者取仰卧位.行矢状位、横断位及冠状位.所有病例均有X线平片,30例行CT扫描.结果损伤部位颈段36例,胸段42例,腰段28例,其中多节段损伤10例.2例伴颅脑硬膜外、硬膜下血肿,行开颅术;4例伴多发肋骨骨折;2例伴肺挫伤;2例合并跟骨骨折.单纯压缩骨折无脱位12例;压缩骨折伴脱位34例;爆裂性骨折并脱位40例;无骨折无脱位10例.结论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越早越好,正确诊断其损伤程度对临床治疗和预后估计意义极其重要

  •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作者:李运广;高冰凌

    目的:分析对比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优势.方法:研究时间:2017年4月-2018年4月,研究对象:140例本院收治的股骨头坏死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对照组(n=70)、研究组(n=70),研究组:核磁共振诊断,对照组:CT诊断,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检出率、分期检出结果.结果:研究组检出率(93.06%vs73.61%,=13.058,P=0.000)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分期检出Ⅰ期检出11.94%,Ⅱ期检出43.28%,Ⅲ期检出29.85%,Ⅳ期检出14.92%;对照组分期检出Ⅰ期检出9.43%,Ⅱ期检出33.96%,Ⅲ期检出37.73%,Ⅳ期检出18.87%.结论:在分析对比股骨头坏死患者实施CT和核磁共振诊断的优势中,核磁共振诊断检出率较高,可以提高临床上对其病理分期的诊断,对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 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对比观察

    作者:景元彬;张锋

    目的:观察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对比.方法:研究对象为股骨头坏死患者,例数9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90例进行分组,患者收取时间在2017年6月10日到2018年6月10日,分为观察组一组(4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对照组一组(4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分别实施核磁共振诊断和CT诊断,将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检出率93.33%(其中阴性患者3例、阳性患者42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I期、Ⅱ期、Ⅲ期、 Ⅳ期等方面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将CT和核磁共振诊断股骨头坏死的效果进行对比后,核磁共振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能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依据.

  • 核磁共振及CT检查在急性颅脑损伤中的临床价值分析

    作者:刘颖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为探讨针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两种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手段核磁共振与CT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为比较法,随机抽取我院2018年收治的确诊为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共70例,分为核磁组与CT组,每组35人,对应进行核磁共振诊断与CT诊断,通过对两种诊断手段的结果分析与归纳,结果:为核磁组与CT组的诊断准确率为91%、82%.数据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出结论,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用核磁共振手段检测无论在准确率或者对病情的评估方面相对于CT检测均有显著优越性,对患者的预后提供更好保障.

  • 纳米铜经口染毒大鼠尿液的代谢组学研究

    作者:雷荣辉;杨保华;吴纯启;马华智;原野;王青秀;廖明阳

    目的 研究纳米铜经口反复染毒大鼠尿液的代谢表型改变,探讨纳米铜的毒作用特征,并寻找早期损害的代谢标志物.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42只,每组6只分别经口给予溶剂羟丙甲基纤维素(1% HPMC),微米铜(200mg/kg),纳米铜(50、100和200 mg/ks),连续染毒5 d,核磁共振(NMR)分析不同时点收集的24 h尿液,并作血液生化分析和肝肾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纳米铜200 mg/kg连续染毒5 d,大鼠血清丙氨酸转移酶、天冬氨酸转移酶、三酰甘油、总胆红素、总胆汁酸、肌酐和尿素氮均明显升高;肝细胞呈点状或局灶性坏死,肾小管上皮细胞弥漫性坏死;毒性明显重于其余处理组.尿液代谢组学分析表明纳米铜200 mg/kg染毒早期可诱导大鼠尿液中肌酐、牛磺酸和N-乙酰葡糖苷酶水平升高;染毒5 d,尿液中柠檬酸、乳酸和醋酸盐、糖、氨基酸和N-氧三甲胺水平明显升高,肌酐水平降低;纳米铜200 mg/kg组大鼠停止染毒一周,尿液代谢轨迹不能回到处理前状态.结论 肝脏和肾脏是纳米铜的靶器官,细胞能量代谢紊乱可能是纳米铜诱导肝肾损害过程中的重要事件,代谢组学分析可作为纳米材料在体毒性评价的技术平台之一.

  • 血清结核杆菌Hsp10检测和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军;张小刚;周涛;陈富春;白正发

    目的 探讨血清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10(Hsp10)水平检测和核磁共振(MRI)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67例可疑脊柱结核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包括确诊的43例脊柱结核患者和24例非脊柱结核患者,另选取35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实施结核菌素(PPD)试验;检测三组受试者静脉血结核杆菌Hsp10水平;并对观察组患者分别进行CT、MRI影像诊断,然后对其临床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脊柱结核组血清结核杆菌Hsp10水平明显高于非脊柱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而非脊柱结核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血清结核杆菌Hsp10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81.40%,特异度为70.83%,均高于PPD试验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62.79%)和特异度(54.17%).CT、MRI检查对骨质椎间盘损伤、椎旁损伤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MRI检查对硬膜囊肿、脊膜强化、韧带扩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T检查(P<0.05);CT检查对钙化的检出率明显高于MRI检查(P<0.05).MRI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为93.02%,特异度为87.50%,均高于CT诊断脊柱结核的灵敏度(44.19%)和特异度(79.17%).结论 血清结核杆菌Hsp10水平检测和MRI对脊柱结核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若能够将两者联合则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

  • MR系统扫描床只进不出的故障原因分析

    作者:张海洋;侯冠成

    故障现象我院核磁共振诊断系统为GBS-Ⅱ型,在一次正常扫描过程中,医护人员突然发现扫描床带着患者鬼使神差般自动向磁体内部缓缓移动,一直到顶时才停下来,此时按出床键也没有丝毫反映,只能用手动状态(紧急救护)将床拉出,一旦将手动状态切换为定位状态时,床就自动向里进,直到终停下来.

  • GE1.5T核磁共振维修1例

    作者:王晓华;邹萍

    故障现象 GE1.5T核磁共振.用头线圈扫描,图像颗粒粗,信噪比为2000:70.正常信噪比为2000:50.用其它线圈扫描,图像清晰.

  • GE1.5T核磁共振射频信号接口板故障维修

    作者:王晓华;邹萍

    故障现象GE1.5T MRI用头线圈扫描,在寻找中心频率时,扫描停止.故障提示信号太小.换用手动扫描,R1、R2只有0.4%左右.正常值应为20%~30%.有时自动扫描可以找到中心频率,但图像信噪比低,没有清晰的脑室结构.将头线圈拔下重新插接,然后扫描,图像清晰,一切正常.该故障在使用头线圈扫描时反复出现.

  • GE 1.5T核磁共振冷却系统维护

    作者:王晓华;岳凤斌

    GE公司生产的核磁共振的磁场线圈工作于超导状态.使磁场线圈处于超导状态的是液氦.同时用一监视器测量并显示磁体内液氦百分比及压力.正常状态下要求液氦百分比不得少于60%,液氦压力保持于(3.9~4.1)psi(1psi=1ppsi=6.89476×103Pa)之间.当压力降到3.9psi时,由监视器送一个信号给磁体,磁体给液氦加热,液氦压力开始上升.当液氦压力达到4.1psi时,监视器再送一个信号给磁体,加热停止.

  • MR的环境要求及电磁屏蔽

    作者:石曦;李勇;陈伟宁

    本文以GE Signa TwinSpeed 1.5T核磁共振(MR)为例,详细阐述了核磁共振对机房环境和电磁屏蔽的要求.

2284 条记录 1/115 页 « 12345678...1141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