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尼麦角林对慢性脑缺血鼠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阳性表达的影响

    作者:薛慎伍;徐玲玲;张兆岩;王辉;王娜;赵斌

    目的 了解尼麦角林在幔性脑缺血治疗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阳性表达的意义,为早期慢性脑缺血防治寻找对策.方法 采用颈动脉线结扎离断法制作大鼠的局灶性慢性脑缺血模型,脑缺血2周给尼麦角林1mg/kg、尼莫地平1 mg/kg,腹腔注射1次/d.分别于缺血后4、8、12、16周观察脑组织中BDNF和NGF的阳性表达细胞数.结果 尼麦角林和尼莫地平治疗后在大脑额叶皮质、海马CA1区BDNF和NGF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缺血组,P<0.01.对照组和缺血16周时缺血组、尼莫地平组、尼麦角林组BDNF阳性表达细胞数额叶皮质分别为9.31±0.52、8.73±0.96、14.62±1.52、17.35±1.31,海马CA1区分别为8.26±0.47、7.56±1.47、13.46±1.92、15.52±1.59;NGF阳性表达细胞数额叶皮质分别为10.54±1.65、8.73±0.96、13.08±1.52、15.54±1.31,海马CA1区分别为8.35±0.87、8.22±1.47、13.46±1.92、16.38±1.59,,且尼麦角林组又较尼莫地平组明显,P<0.05.结论 慢性脑缺血后大脑额叶皮质、海马CA1区BDNF和NGF阳性表达细胞数增多,有利于减少细胞凋亡,保护受损神经元.尼麦角林和尼莫地平均有上调BDNF和NGF蛋白表达作用.

  • 补肾通腑法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机制探析

    作者:郝纪婷;常诚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是指由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或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及不明显脑血管病(如白质疏松和慢性脑缺血)引起的从轻度认知障碍到痴呆的一类综合征[1]。叶天士在《临证医案指南》中提及“中风初起,神呆遗尿,老人厥中显然”就是因血管因素所致的痴呆,属于VCI。本文根据补肾通腑疗法治疗VCI的相关文献探析其应用价值。

  • 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春霞;孙远征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认知功能和海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探讨头针抗慢性脑缺血的可能机制.方法:32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另设8只大鼠为假手术组.头穴丛刺组于术后第5周起,取“百会”和“百会”左右旁开2 mm3个穴位针刺,留针30 min,每日1次,治疗4周.尼莫地平组于术后第5周起给予尼莫地平灌胃,每天1次,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HE染色,光镜下观察海马细胞形态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VEGF蛋白表达.结果:术后8周,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大鼠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与模型组相比,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变性的神经细胞较模型组明显减轻.模型组、头穴丛刺组、尼莫地平组均可见VEGF蛋白表达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穴丛刺组和尼莫地平组VEGF表达较模型组升高(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认知功能,可能是通过上调VEGF蛋白表达,从而对慢性脑缺血后新生血管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进而促进神经元恢复.

  • 葛根素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NGF表达的影响

    作者:侯永春;严孜

    目的:观察葛根素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1区N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84只体重在200 ~ 300 g的健康雄性大鼠,其中随机挑选20只,分成2个亚组,分别为30 d(1月组)空白组和90 d(3月组)空白组(正常对照),其余64只大鼠使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慢性脑缺血模型并随机又分成3个组,分别为模型组、雌二醇组和葛根素治疗组,每组又分别分成30 d(1月组)和90 d(3月组)2亚组.雌二醇组使用雌二醇ip治疗大鼠慢性脑缺血(1 mg·kg-1 ·d-1);葛根素治疗组使用葛根素灌服治疗大鼠( 50 mg· kg-1·d-1);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用于模型组大鼠.各组分别在30,90 d后处死.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生长因子(NGF)的表达,应用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结果:30 d模型组,雌二醇组、葛根素组与正常组比较,海马CAl区可见NG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雌二醇组、葛根素组与模型组比NGF的表达明显升高(P<0.05).90 d(3月组)模型组、雌二醇、葛根素组大鼠海马CAl区NGF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NGF的表达上调(P<0.05),与90 d模型组比较,雌二醇大鼠海马CAl区NGF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葛根素组大鼠海马CAl区的NGF表达明显上调(P<0.05).结论:葛根素可能通过上调NGF水平,发挥对脑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 天智颗粒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神经胶质细胞增生的影响

    作者:张博爱;陈烈冉;高林;吴卫平;刘洪波;方树友

    本实验通过构建慢性脑缺血的大鼠模型,研究模型大鼠脑组织中胶质细胞的变化以及天智颗粒对其的可能影响.

  • 中药对慢性脑缺血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价值探讨

    作者:余敏

    慢性脑缺血是指因脑部慢性血供不足,而导致脑功能衰退,引起持久或进展性认知功能障碍[1],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2-4]、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 AD)[5-7]和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inswanger disease)[8-9]等多种引起认知功能障碍疾病的共同致病因素之一.

  • 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HIF-1ɑ表达的影响

    作者:王春霞;许娜;王雅青;徐军;孙远征

    目的 通过观察头穴丛刺法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HIF-1α表达的影响,探讨头穴丛刺治疗慢性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方法 26 只大鼠采用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2VO)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假手术组(A 组)、模型组(B 组)和头穴丛刺组(C 组).C 组采用头穴丛刺法,A 组和B 组不予治疗.术后8 周采用Morris 水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额叶皮层、海马HIF-1α蛋白表达.结果 术后8 周B 组和C 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均明显延长,跨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与A 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C 组与B 组相比,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程明显缩短,跨越平台次数增加,差异显著(P<0.05).免疫组化A 组偶见HIF-1α阳性细胞表达,B 组和C 组均可见HIF-1α表达增高,与A 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C 组较B 组表达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 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功能,其可能通过促进HIF-1α表达来提高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电针不同时间介入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局灶性脑血流、认知功能及炎性损伤的影响

    作者:韩德雄;刘喆;冯培培;吴泽民

    目的 观察电针不同时间介入对慢性脑缺血(CCI)大鼠局灶性脑血流(rCBF)、认知功能及炎性损伤的作用.方法 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7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1 0只,手术组27只.手术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法复制CCI模型,再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4周组、电针1周组3个组,各组均选取8只,假手术组亦取8只.电针4周组电针干预4周,电针1周组后1周进行电针干预.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造模前、造模后、处死前rCBF,Morris水迷宫评定大鼠认知功能,ABC-ELISA法检测海马IL-6、TNF-α和IL-1β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术后rCBF显著下降,且低于本组术前(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rCBF水平降低,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减短,第2~5日逃避潜伏时间明显增长,IL-6、TNF-α和IL-1β水平增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4周组rCBF水平升高,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长,第3~5日逃避潜伏时间缩短,IL-6水平增加,IL-1 β水平下降(P <0.05,P<0.01);电针1周组第5日逃避潜伏时间缩短(P<0.05).与电针1周组比较,电针4周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增长,第5日逃避潜伏时间缩短(P<0.05).结论 电针能改善CCl大鼠rCBF和认知功能,减轻炎性损伤,早期干预作用更显著.

  • 丹参酮ⅡA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的保护机制

    作者:李斐;蒋李园

    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保护机制.方法:10~ 12月龄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慢性脑缺血组和缺血保护组.假手术组和慢性脑缺血组大鼠在手术次日腹腔注射4ml 0.9% NaCl;缺血保护组术后次日腹腔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16mg/kg加0.9%NaCl稀释到4ml.4w后,测定三组大鼠认知能力;GFAP免疫组化染色,鉴定阳性细胞数目.结果:缺血保护组大鼠脑组织损伤恢复较好,慢性脑缺血组大鼠脑组织损伤严重恢复差,二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丹参酮ⅡA通过减轻慢性脑缺血导致的神经损害,达到保护脑组织的作用.

  • 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老年慢性脑缺血的实验研究

    作者:李鲁杨;任国华;梁济乐

    复方中药养血清脑颗粒具有养血活血,平肝潜阳的功效,临床在改善老年慢性脑缺血患者头晕、记忆力减退等自觉症状方面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 山楂叶总黄酮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及TNF-α、IL-1含量的影响

    作者:李宝华;吴晓光;檀荣方;封献敬;曹慧;王姣

    目的 探讨山楂叶总黄酮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含量的影响.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山楂叶总黄酮组和尼莫地平组,每组8只.采用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山楂叶总黄酮140 mg/(kg·d),连续灌胃给药36 d.采用八臂迷宫评价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放射免疫法检测脑组织TNF-α、IL-1水平含量.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记忆障碍,学习记忆和工作记忆错误系数显著增多(P<0.01),脑组织TNF-α、IL-1含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山楂叶总黄酮能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障碍,减少大鼠学习记忆和工作记忆错误次数(P<0.05),降低脑组织TNF-α、IL-1含量(P<0.05);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山楂叶总黄酮组大鼠学习记忆和工作记忆错次数减少,脑组织TNF-α、IL-1含量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山楂叶总黄酮通过降低TNF-α、IL-1含量,减轻脑组织炎症反应,从而提高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能力.

  • 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疗效分析

    作者:杨敏

    目的 分析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10年2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68例由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但观察组加用奥拉西坦;分析两组治疗1个月后的效果,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1个月的Barthel指数量表(BI)、长谷川评分(HDS)和简易精神状态评分(MMSE)及血浆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并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7.06% vs.82.35%,P<0.05),显效率高于对照组(67.65% vs.35.29%,P<0.01);治疗后的BI评分、HDS评分和MMSE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血浆NSE水平低于对照组,除治疗后1个月的BI评分(P<0.01)外,其余均为P<0.05;除观察组的2例胃肠道反应外,两组均未见其他的不良反应.结论 奥拉西坦治疗慢性脑缺血引起的痴呆的效果较好,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治疗中推广.

  • 改良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与传统法制备的大鼠慢性脑缺血模型比较

    作者:吴章福;高晓平;李光武

    目的:比较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与传统的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法)制作的大鼠慢性灌注不足引起的血管性痴呆(VD)模型的学习记忆能力、海马区及纹状体形态学和大鼠术后的死亡率变化.验证是否改良的2-VO法优于传统的造模方法.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造成大鼠永久慢性大脑灌注不足导致的VD模型.雄性2月龄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传统2-VO组20只,改良2-VO组20只和假手术组8只.传统组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改良组先结扎右侧颈总动脉,1周后再次结扎左侧的颈总动脉.在术后48h和60d记录各组的存活率,2个月后进行水迷宫试验来测定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和运动能力.水迷宫试验结束后处死大鼠,观察海马和纹状体的形态学变化.结果:改良组与传统组大鼠术后48h及60d的死亡率比较都明显降低(P<0.05).两种模型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两种模型大鼠组间学习记忆功能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两种模型组大脑海马区及纹状体均发生明显病理形态学改变.结论:改良2-VO法可以复制大鼠大脑永久性慢性灌注不足引起的VD模型,引起与记忆有关的海马及纹状体损害,而运动功能未见损害.改良2-VO法和传统的方法在VD造模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但大鼠的存活率明显提高.

  • 跑台训练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Notch1和突触素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雅碧;郑彩霞;陆敏

    目的:研究跑台训练对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Notch1和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跑台训练对慢性脑缺血的康复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选取雄性的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9组,3个假手术对照组(7d、14d、28d)、3个模型组(7d、14d、28d)和3个跑台训练组(7d、14d、28d),每组10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不结扎.跑台训练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跑台训练,1周训练6d.在各个时间点,应用Western-blot和免疫组化分析各组大鼠海马区Notch1和突触素表达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同时段的假手术组相比较,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海马组织Notch1蛋白含量和表达在28d时都发生明显降低(P< 0.05);其中,模型组对比跑台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模型组和跑台训练组较假手术组突触素(synapto-physin,SYN)蛋白含量和表达也发生降低.其中,跑台训练组Notch1和SYN蛋白含量和表达在28d时要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跑台训练可以增加慢性脑缺血大鼠海马区Notch1和突触素的表达.

  • 施普善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影响

    作者:宋红梅;邓方;韩晶;韩东;薛晶;冯加纯

    有研究观察到脑缺血再灌注后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升高,特别是海马部位持续性增高,表明它在中枢神经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而在慢性脑缺血过程中,iNOS是否持续表达,其细胞来源如何,及其在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慢性脑缺血损伤后大鼠脑组织中的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舒敏;章军建;张端莲;刘汉兴;周艳

    氧化应激是急性脑缺血损伤的重要机制,氧化应激反应增强导致反应性氧自由基过多并导致相应区域神经元保护功能减弱.大鼠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2.5 h脑血流量减少25%~50%,并可持续数月之久,是研究慢性脑缺血及人类痴呆病理生理及评价药物疗效的有效模型[1].我们于2002年8月至2003年4月观察了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术后大鼠脑组织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氧、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酶歧化(SOD)活性等与氧化应激有关的指数变化,探讨氧化应激在慢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中的作用机制,为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 丰富康复环境对慢性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

    作者:彭博;裴文斌;张晓明

    目的:研究慢性脑缺血大鼠在丰富康复环境的下学习记忆能力的恢复状况。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5只,体重200±30g,双侧颈动脉结扎建立慢性脑缺血大鼠模型。将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NG)、标准环境组(SE)和丰富环境组(EE)。术后2天,EE组置于丰富环境笼饲养,NG组和SE组置于标准笼饲养。干预1天、4天、7天、10天分别使用Morris水迷宫对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进行评测。结果:慢性脑缺血大鼠造模后记忆能力下降,搜索隐藏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径明显延长;学习记忆能力明显损害,寻找移动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及游泳路径比正常大鼠明显延长(P<0.01或P<0.05)。丰富环境干预后,大鼠搜索隐匿平台的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路径均有不同程度的缩短( P<0.01)。结论:丰富康复环境干预可改善慢性脑缺血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 慢性脑缺血神经保护机制及药物研究进展

    作者:曾晓莉;张文娟;赵博;何治

    脑缺血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相应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其中慢性脑缺血作为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伴发于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老年性痴呆(Alzheimer's disease,AD)等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进程中,其主要包括慢性脑供血不足(chronic cerebral circulation insufficiency,CCCI)、缺血导致的脑白质损害或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及脑萎缩.缺血后的病理损伤机制复杂,尤其是长期病理损伤可能导致进展性或持久性认知功能及神经功能障碍.目前脑缺血的临床防治主要集中在急性缺血性卒中,且以组织纤维蛋白溶酶原活化剂为主要溶栓药物.

  • 慢性脑缺血神经胶质细胞损伤与血管性痴呆的研究进展

    作者:滕厚军;赵瑛

    慢性脑缺血是指各种原因引发的长期脑血流灌注不足,是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D)、Binswanger病等多种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共同病理过程.

  • 慢性脑缺血小鼠脑血管形态学变化的活体动态观察

    作者:楠迪;郭淮莲;何其华;宋江曼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脑缺血模型,活体动态观察慢性脑缺血后小鼠脑血管形态学变化。
      方法 Tie2-GFP转基因小鼠7只,左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结合右侧颈总动脉短暂结扎方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分别在脑缺血前(D0)和脑缺血后7 d(D7),利用颅窗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活体观察小鼠脑缺血前后皮层毛细血管、细动脉及细静脉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缺血前和脑缺血后7 d毛细血管直径分别是(6.62±0.75)μm和(12.50±3.29)μm,脑缺血后毛细血管直径较缺血前扩张(P<0.001);②脑缺血前和脑缺血后7 d毛细血管密度分别为每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11.67±1.72)个和每ROI(11.08±2.06)个,差异无显著性(P=0.0583);③脑缺血前和脑缺血后7 d分支毛细血管、网状毛细血管、集合毛细血管及细动静脉直通支直径分别为(6.33±0.94)μmvs (12.36±3.20)μm,(6.87±1.10)μmvs (12.37±2.78)μm,(6.37±0.52)μmvs (11.41±3.10)μm及(6.35±0.92)μmvs (13.91±6.17)μm,脑缺血后均扩张(P分别为<0.01,<0.01,<0.01及<0.05),其中细动静脉直通支扩张显著;④细静脉直径在D0和D7时分别为(19.59±8.74)μm和(24.81±6.25)μm,脑缺血后细静脉显著扩张(P=0.0054);而细动脉直径在D0和D7时分别是(12.71±2.10)μm和(13.20±3.09)μm,无显著性改变(P=0.2947);⑤可见细动静脉迂曲、吻合支开放及毛细血管走行改变等血管重构现象。
      结论慢性脑缺血后皮层血管发生毛细血管扩张、细静脉扩张等改变,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调节脑血流量。

230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