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血压相关脑白质损伤的磁共振弥散张量研究

    作者:管锦群;张熙;蒋田仔;安宁豫;王鲁宁;王奇峰

    目的 联合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感兴趣区(ROI)、基于体素的图像分析技术(VBA)研究高血压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方法 对受试者进行临床和神经心理评估、头颅MRI平扫.13例受试者(高血压组7例、对照组6例)接受DTI扫描,所得DTI影像数据经与标准模板配准后,行全脑全体素分析及ROI,从而确定两组各向异性分数(FA)有差异的脑区.结果 高血压组右侧顶叶自质、左侧枕叶白质、右侧枕叶白质FA值显著低干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与MRI平扫T<,2>加权成像及ROI比较,DTI联合VBA技术可以更敏感、更准确的发现高血压相关的脑白质损伤.

  • 女性盆底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价值分析

    作者:马洪舟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女性盆底肌成像应用中的可行性. 方法 筛选35名无孕育史、无盆底疾病的年轻志愿者(对照组)和35名初产妇(研究组),分别行盆底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和DTI扫描,测量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部分各向异性分数(FA)值,计算其平均值.并使用计算机软件描绘肛提肌和肛门括约肌复合体的三维纤维示踪图. 结果 对照组35名志愿者肛提肌平均FA值是(0.41±0.02),研究组35名初产妇肛提肌平均FA值是(0.34±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肛门括约肌复合体平均FA值为(0.70±0.03),研究组为(0.65±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TI三维失踪成像可清晰显示初产妇肛提肌、肛门括约肌的肌肉形态改变. 结论 DTI可以对女性盆底肌进行量化分析和三维形态学观察,有利于女性盆底肌肉损伤的早期诊断,值得临床推广.

  • 弥散张量成像分析

    作者:吴伟刚;陈秀义;杨杜

    弥散张量成像可用来测量水分子的弥散特性.本文介绍了弥散加重成像( DWI)和弥散张量成像( DTI)的原理,以及如何用小二乘算法从 DWI中获得 DTI,然后再从 DTI中获得其弥散特性指标的方法.

  • 磁共振弥散成像在中枢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的应用

    作者:仲苏玉;李淑宇;李晓光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可造成广泛的感觉与运动功能缺陷.弥散成像技术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可以通过神经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特性,定量反映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及各种病变.本文主要对弥散成像技术在中枢神经损伤与再生中的应用作简要概述.

  • 脑MR弥散加权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可比较图像参数的研究

    作者:李敬玉;刘贵霞;赵君禄;雷立存;郑立冬;谢晋东

    目的 研究正常人脑部弥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扩散系数(ADC)和不同弥散方向个数时的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平均扩散系数的异同.方法 应用相控阵神经血管线圈,随机选择正常健康体检者进行DWI成像检查和6、15、25个梯度方向的DTI检查.各取得数据15例.对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了头颅常规MRI检查,均未发现异常.然后,用DTI分析软件DtiStiduo 2.4对获得的弥散加权像和弥散张量图像进行处理,得到DWI的平均ADC图像.DTI的张量的导出量--张量的特征值λ1、λ2、λ3.各向同性指标ADC、Trace(MD)的图像.对得到的每个研究对象相应图像中选取10+感兴趣区进行测量,得到相应的参数数值.结果 DWI(X、Y、Z三个方向正交扩散梯度)和6、16、25个扩散梯度方向的DTI所获得的ADC值没有显著性差异(P=0.579);DWI、DTI 的ADC值和MD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弥散成像q=DWI和DTI中得到的ADC值具有可比性,可作为临床正常参考值.

  • 基于DTI图像的脑干肿瘤术前路径自动规划设计

    作者:李苗;刘佳;泮长存;汤劼;张力伟;廖洪恩

    目的 本研究提出基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图像的脑干肿瘤术前路径自动规划设计,对重要组织结构的有效规避和减少手术致残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研究将DTI功能像与核磁共振结构像相结合,进行脑干肿瘤术前路径自动规划.首先对DTI图像进行变形矫正,将DTI功能像与核磁共振结构像进行配准,然后提取两种图像的关键区域信息,利用引力斥力模型通过样条曲线插值对术前信息进行路径自动规划设计.结果 该方法提取术前的纤维束与组织结构信息,完成术前自动路径规划,直观的实现了对关键组织大化规避的路径规划设计.结论 该方法通过对术前DTI图像的矫正配准以及区域纤维束的追踪提取,为医生在术中规避重要组织区域提供直观信息.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分析

    作者:耿辉;白玫;彭明辰

    本文介绍了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在弥散张量成像中,每一体素内水分子的弥散用一个张量进行描述.利用张量的几何性质可对脑白质的细微结构进行定量分析,弥散张量成像可用于对脑白质病变进行定量的分析和诊断.

  • 功能磁共振在神经外科手术计划中的应用

    作者:焦玉明;曹勇

    随着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技术的发展,fMRI技术已经在神经外科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保护脑功能进而提高手术预后.本综述对任务态f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静息态fMRI(rs-fMRI)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计划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目前任务态fMRI与DTI纤维束追踪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术前计划中,用以评估病灶与功能区的空间关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及可靠性.rs-fMRI相关研究也表明其在对于神经功能区、神经认知功能区、致痫灶的判断及定位方面的临床应用潜力.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完善,fMRI将进一步提高神经外科手术预后.

  • 功能神经导航及术中磁共振对语言区病变语言保护作用研究

    作者:李昉晔;陈晓雷;侯远征;孙国臣;张家墅;余新光;许百男

    目的 探讨功能神经导航及术中磁共振在邻近弓形束病变手术中提高切除程度、全切率和保护患者语言功能的作用.方法 收集65例病变累及优势半球皮层下语言传导束即弓形束的患者.评价功能神经导航和术中磁共振对手术策略、病变切除程度、全切率及语言功能的影响.结果 65例患者在功能神经导航和术中磁共振引导下行病变切除术,与第一次iMRI结果比较,术者对12例患者切除程度判断不准确,误判率为18.5%.非胶质瘤病变首次iMRI确认全切除.54例胶质瘤中,第一次iMRI证实,21例全切除,33例有肿瘤残留.25例根据术中影像更新手术计划后切除残余肿瘤的平均切除程度从87.3%提高到97.4%,所有胶质瘤患者的平均切除程度从92.1%提高到96.8%.术后2周有15例(23.1%)原有症状加重或新发失语.6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3.2%)存在长期语言功能障碍.结论 功能神经导航和术中磁共振有助于在大化切除病变的同时,小程度损伤患者的语言功能,提高患者术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

  • 弥散张量成像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清勇;吉红月;吉吉喆;张顺;鲁敏霞;吉文飞

    目的:运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中表观弥散系数与各向异性分数定量分析不同程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的脑损伤变化特点。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临床诊断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者45名,依据患者病情程度分为轻度(HIE)组20例与中重度(HIE)组25例,另取同期正常足月出生,无窒息史新生儿20例,3组患儿均行 DTI 检查。分析其表面弥散系数(ADC)图及各向异性分数(FA)图的变化特点,并对各组相同部位的额叶脑灰白质区、顶叶脑白质及灰质区、放射冠脑白质区、基底节层面尾状核、豆状核、内囊前后肢、丘脑等脑灰质区进行 ADC 值及 FA值定量分析,比较各组患者相同部位弥散系数和各向异性差异。结果:DTI 可清晰显示新生儿脑内白质纤维的走形及方向。同一患儿不同解剖部位,其 ADC、FA 值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P <0.05)。随着病情程度加重,患儿脑灰白质区 ADC 值逐渐下降,FA 值也逐渐下降,不同病情程度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相同解剖部位脑灰、白质区 ADC 值及 FA 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ADC、FA 值能准确定量分析不同病情程度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脑灰、白质部位的各向异性特点。利用弥散张量成像可以量化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情程度。

  • 功能磁共振技术在脑肿瘤切除术前计划中的应用

    作者:柳兴军;王健;刘慧权;陈子祥

    脑肿瘤切除以往主要依靠标准解剖定位和经典成像技术.近年来新技术逐渐发展、运用起来,不仅创伤小,而且可呈现患者个性化脑功能图像.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能够实现皮层功能定位;弥散张量成像(DTI)可研究分析活体白质结构.这两种技术结合使用可为术前计划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这些技术极大地改善了神经外科手术预后.目前的研究结果已表明fMRI和DTI技术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赵世君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100例急性期脑卒中病人,入院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检查,并在 DTI -FA 图上取 FA 值。对患者在入院时及4周末进行神经功能评分(FMMS 评分)。结果:A 组共21例患者 DTI 及 DTT 显示皮质脊髓束(CST)完整。B 组共40例患者,DTI 及 DTT 显示皮质脊髓束保持完整,但是受到挤压推移的31例,显示 CST 部分损害的9例,康复组治疗前后FMMS 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未康复组发病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C 组39例 DTT 及 DTI 均显示 CST 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受到大部分破坏,康复治疗前后 FMM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预后差,未康复组发病前后 FMM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DTI 可以很好地预测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DTI结合 DTT 能够对脑卒中病灶对纤维束的损害准确定位,定量。

  • DTI联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卢平;徐玫;杨继贤;黄雯;黄旭;康磊;程璐

    目的:研究和探索扩散张量成像(DTI)联合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应用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临床诊断结果和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新生儿HIE患儿55例作为观察组,另外选择足月的健康儿童5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新生儿进行DTI联合1 H-MRS诊断和检查,观察诊断异常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检出HIF48例,检出率为87.27%;对照组儿童检出HIE0例,检出率为0,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对比具有临床参考价值.结论:DTI和1H-M RS技术结合能够定性和定量地监测新生儿HIE,为临床预后治疗和护理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神经根评价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吉德磊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腰骶神经根评价中的价值.方法:收治腰椎间盘突出患者42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4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腰骶神经根的平均FA以及ADC值的差异性.结果:病变侧神经根的FA值明显低于健侧,病变侧神经的ADC值明显高于健侧(P<0.05);病变侧神经根的FA值低于对照组,病变侧神经根的ADC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能够更加直观地显示出腰骶神经根的走行特点,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早期帕金森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波谱研究

    作者:郑国良;周雁玲;董延江;王珲

    目的:分析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波普对早期帕金森病诊断的作用.方法:收治帕金森病患者50例,其中早期患者25例、中晚期患者25例,选取非帕金森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患者同时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TI)和磁共振波谱(MRS).结果:双侧基底核区FA值从对照组、早期组到中晚期组呈下降趋势;双侧丘脑区和双侧额叶区FA值从对照组、中晚期组到早期组呈下降趋势.NAA/Cr和Cho/Cr值从对照组、早期组到中晚期组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DTI和MRS作为无创性检测方法可以为早期帕金森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为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可靠依据.

  • 特发性全面性癫痫的神经影像研究进展

    作者:罗程;尧德中

    特发性全面发作性癫痫(Idiopathic generalized epilepsy,IGE)是一类没有明显病因和大脑病灶的癫痫,主要脑电图(EEG)表现为突出背景的双侧对称的癫痫放电.现在新兴的无创的神经成像技术改变了以前对IGE的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的研究模式.当前的研究者已经迅速地采用这些新技术研究IGE的脑特征性改变,包括EEG、功能磁共振、同步脑电和功能磁共振、结构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以及结构功能脑网络技术.这些发现表明IGE中皮层-丘脑网络中存在着结构和功能指标的异常,且越来越多的多模态神经成像结果也评估了癫痫活动对大量脑功能网络的影响.将来的研究将集中在多学科的融合和发展多模态神经成像技术,更深入地研究IGE的脑网络机制.

  •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进展

    作者:陆晓妹;张明

    心因性非癫痫性发作(Psychogenic non-epileptic seizures,PNES)是阵发性疾病,临床症状与癫痫十分相似,临床上PNES确诊的金标准是视频脑电图(VEEG).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影像学检查方法也已用于PNES的辅助诊断.回顾近年的相关文献,对PNES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在儿童癫痫中的研究应用

    作者:杨伟明;孙丹;刘智胜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生理机制复杂,一部分患者难以找到病因.核磁共振成像(MRI)是癫痫诊断,尤其在癫痫灶定位方面的一项重要的影像学技术.随着功能磁共振技术(fMRI)的不断进步,在癫痫的诊治中日益突出,可以从生化微结构水平及脑网络方面探讨其发病机制,对明确病因具有重要意义,从而有助于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多模态MRI技术在癫痫领域的应用.

  • 弥散张量成像揭示失神癫痫患儿的默认模式脑区结构异常

    作者:邱文超;王小姗

    目的 儿童失神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是一种很常见的特发性癫痫,少有研究此类患者的大脑结构变化,尤其是默认模式网络脑区的脑结构是否存在异常改变.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可以用来定量评估脑结构的改变.研究将利用该技术探讨CAE患儿的脑结构改变.方法 收集2014年10月-2016年4月于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4例CAE患儿和13名性别、年龄匹配的健康对照组弥散张量成像数据.基于体素对弥散张量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对组间资料进行统计比较.提取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脑区的弥散张量参数,将参数与患儿的临床资料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儿组的表观弥散系数在左内侧前额叶出现了显著性增高(P =0.042),而部分各向异性明显降低的脑区主要位于左侧楔前叶(P =0.01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左内侧前额叶的表观弥散系数与患儿的病程存在正相关(R =0.80,P=0.001).但部分各向异性与病程和发病频率无相关性.结论 CAE患儿的默认模式网络脑区存在结构异常,这将有助于进一步理解CAE患儿神经损伤的病理机制以及癫痫活动对他们的长期影响.

  • fMRI在创伤性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方志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以及各类自然灾害的频发,导致创伤性脑损伤(TBI)的发病率,随着年份不断增长,而通过普通MRI以及CT等常规检测方式,常表现为临床症状同影像学表现,或者阴性非匹配等,造成误诊等情况的出现.当前,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等功能磁共振成像、弥散张量成像(DTI)、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张量成像(DTI)、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等全新医学技术,已逐步应用于此类疾病的诊断中,极大提升了此类疾病的诊断精确度,对治疗此类疾病有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886 条记录 1/45 页 « 12345678...44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