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多种黏附因子基因mRNA在原发性肝癌的表达

    作者:褚忠华;闵军;刘建平;吴智勇;赵海燕;区庆嘉

    目的探讨多种黏附因子基因在原发性肝癌种的表达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取64例患者标本,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癌黏附因子的基因表达情况.结果 (1)CD44与其他黏附分子表达率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CD44与E-Cadherin、β1的表达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黏附分子间基因表达的相关性显示:E-Cadherin与CD44的表达正相关,与ICAM-1,α5的表达负相关;ICAM-1与α5,β1的表达正相关,与E-Cadherin与CD44的表达负相关;CD44与E-Cadherin的表达正相关,与ICAM-1,α5的表达负相关;α5与ICAM-1、β1的表达量正相关,与E-Cadherin、CD44的表达负相关;β1与ICAM-1、α5表达正相关.结论在肝癌黏附分子的基因mRNA的表达存在明显的差异,CD44表达缺失率高,且各黏附分子的表达相关.

  • 供体特异性输血对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的保护作用

    作者:周峰;万赤丹;熊炯炘;王春友

    目的探讨供体特异性输血(DST)对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的保护作用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对施行胰十二指肠移植治疗糖尿病的大鼠进行DST,观察大鼠胰腺移植过程中发生的病理生理变化,包括血糖、丙二醛(MDA)含量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结果胰腺移植术后24 h,糖尿病大鼠血糖恢复正常.与对照组相比,DST组的移植胰腺急性排斥反应程度较轻,MDA含量基本正常.DST组的移植胰腺,白细胞介素(IL)-4、IL-5、肿瘤坏死因子(TNF)-α表达的增强不同程度受到抑制,而IL-6和干扰素(IFN)-γ的表达反而增强.结论 DST对移植胰腺具有保护作用,细胞因子表达的变化与此作用关系密切.

  • 缓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微球对膜引导性骨再生的作用

    作者:段宏;沈彬;王光林;裴福兴

    目的评估缓释碱性或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微球对于膜引导性骨再生(MGBR)的作用.方法取6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以聚-DL-乳酸(PDLLA)膜建立兔桡骨MGBR模型,根据PDLLA膜管内注入的不同成分将其分为微球组、bFGF组和生理盐水组.术后2、4、8、12周分别处死动物,大体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和图像分析以及骨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术后2周,微球组骨断端已有较多的新生骨形成,术后12周新生骨的改建和重塑基本完成,髓腔已基本再通.微球组在2、4周,骨小梁直径和面积的平均值均优于其余两组(P<0.05).8、12周时,微球组的骨生物力学指标均显著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bFGF微球通过持续释放有活性的bFGF,能够明显促进MGBR,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关键词: 缓释 bFGF 微球
  • 阻塞性黄疸大鼠肝细胞凋亡及蛋白激酶C信号通道的调控作用

    作者:王剑明;邹声泉

    目的探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调控机制.方法采用胶原酶原位肝灌注法获取大鼠肝细胞,行原代培养,用蛋白激酶(PK)C激动剂帕斯酶埃(PMA)、拮抗剂切勒斯埃作用于肝细胞,再用50 μmol/L甘氨鹅脱氧胆酸钠(GCDC) 作用后行流式细胞术(FCM)及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dUTP)缺口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肝细胞凋亡情况.结扎大鼠胆总管后3、7、14、21 d处死大鼠,用TUNEL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阻塞性黄疸大鼠肝脏组织细胞凋亡状态及PKC蛋白的表达.结果随PMA浓度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增加,随Chelerythrine的增加,肝细胞的凋亡明显减少.大鼠胆总管结扎后随结扎时间的延长细胞凋亡指数(AI)增加,结扎14 d后AI达高峰.PKC表达越强,AI就越高.结论 PKC信号通道参与了阻塞性黄疸肝细胞凋亡的调节,并在阻塞性黄疸肝损害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脂质胞壁酸诱导的延迟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马世玉;吴基良;罗五金;马业新

    目的探讨脂质胞壁酸(LTA)诱导的延迟预适应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作用.方法采用局灶性脑缺血2 h,再灌注12 h或24 h的方法,预适应组大鼠缺血前24 h腹腔注射LTA 1 mg/kg),检测脑组织再灌注24 h后组织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再灌注12 h后大鼠神经症状、组织中一氧化氮(NO)的含量,同时用TUNEL染色法检测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I/R组脑组织中SOD和MDA的含量分别为(2.72±0.38) kU/g蛋白和(1.83±0.33) μmol/g蛋白,LTA预适应组SOD活性和MDA的含量分别为(3.68±0.40) kU/g.蛋白和(1.27±0.21) μmol/g蛋白,与I/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I/R组NO含量和凋亡百分率为(34.4±6.3)%、(0.852±0.090) μmol/g蛋白,而LTA预适应组神经细胞的凋亡百分率和脑组织中NO含量为(7.2±3.2)%、(0.594±0.078) μmol/g.蛋白均较I/R有显著降低(P均<0.01).结论 LTA诱导的延迟预适应能显著减少大鼠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减少组织坏死和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与减少脑I/R后自由基和NO毒性作用有关.

  • 野生型和突变型RASSF1A基因对人肝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作者:薛万江;钱海鑫;管洪庚;周晓俊;秦磊;余水长

    目的探讨野生型/突变型RASSF1A基因的表达对人肝癌细胞株QGY-7703在体内外生长的影响.方法构建突变型RASSF1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法将野生型/突变型RASSF1A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及空载体转染肝癌细胞株QGY-7703,G418筛选稳定表达株,并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进行鉴定.通过细胞生长曲线、软琼脂集落形成试验和裸鼠致瘤性试验对各稳定表达株的生物学行为进行检测.结果成功建立稳定表达野生型和突变型RASSF1A基因的肝癌细胞株.以转染空载体的QGY-7703细胞为对照,野生型RASSF1A基因的表达可明显抑制肝癌细胞在体外的生长,显著降低肝癌细胞在软琼脂中形成的克隆数目(P<0.01)和大小,显著减慢裸鼠皮下瘤的生长速度和重量(P<0.01).突变型RASSF1A基因的表达对肝癌细胞的生长影响不大.结论野生型RASSF1A的重表达有助于QGY-7703恶性表型的逆转;野生型RASSF1A基因是一个肝癌相关的抑癌基因.

  • 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陈雷;林建华;张声

    目的检测骨肉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 -9、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1的表达,探讨它们与骨肉瘤侵袭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70例骨肉瘤、15例骨软骨瘤和15例正常骨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60例病例随访资料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MMP-9与TIMP-1在骨肉瘤中呈普遍阳性表达,明显高于骨软骨瘤及正常骨组织;MMP-9与TIMP-1的表达与肿瘤浸润软组织及预后存在相关性;MMP-9阳性而TIMP-1阴性者发生软组织浸润的比率高,预后差.结论 MMP-9、TIMP-1在骨肉瘤中呈普遍表达,可作为骨肉瘤侵袭的分子生物学标志和骨肉瘤诊断的辅助指标.MMP-9、TIMP-1的表达与骨肉瘤的软组织浸润有关,直接或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

  • 肢体缺血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的动员与组织血管新生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喜成;何延政;李跃武;刘勇;陈一尘

    目的探讨肢体缺血因素对骨髓内皮祖细胞(EPC)的动员及肢体血管新生的影响.方法切除、结扎单侧股总、股浅动脉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另设对照组.1周后通过细胞培养,观察外周血EPC数量的变化,4周后检测缺血组织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外周血EPC(48.6±7.5)个/mm2较对照组(23.1±4.3)个/mm2明显增加(P<0.01);组织MVD(224.84±5.87) n/mm2显著高于对照组(136.30±4.52) n/mm2(P<0.01);实验组缺血组织VEGF表达明显增强(吸光度值A:0.162±0.018),对照组仅少量表达(A:0.055±0.006);外周血EPC与组织MVD、VEGF吸光度之间有非常显著相关(P<0.01).结论肢体缺血通过动员骨髓EPC,促进缺血组织的新血管生成,改善局部供血,达到部分代偿目的.

  • 蟾毒灵抗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整体药效学研究

    作者:韩克起;顾伟;苏永华;黄雪强;王喜;凌昌全

    目的探讨蟾毒灵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的抗肿瘤作用.方法建立肝原位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5组,每组15只,蟾毒灵3组分别给予1.5、1.0、0.5 mg/kg体重,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用法同蟾毒灵组;阿霉素(ADM)组按8 mg/kg体重给药.用药后第11天每组分别处死10只荷瘤鼠,测量肿瘤大小,取瘤组织行病理学检查和瘤细胞超微结构观察.剩余各组观察带瘤生存期.结果蟾毒灵组肿瘤大小均较NS组明显缩小(P<0.01);中、大剂量的蟾毒灵组带瘤生存期较NS组明显延长(P<0.05,P<0.01).大、中剂量的蟾毒灵瘤组织以中重度坏死为主,小剂量以轻中度坏死为主.电镜下大、中剂量蟾毒灵组可见肿瘤细胞凋亡征象.结论蟾毒灵对小鼠原位移植性肝癌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可能是蟾毒灵的抗肿瘤机理之一.

  • 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原代成人皮肤成纤维细胞研究

    作者:周建大;陈道谨;陈勇;李萍;李高峰;贺全勇;陈铁夫;朱颉;彭浩;夏昆;罗成群

    目的将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hVEGF)基因导入原代离体成人皮肤成纤维细胞,验证转基因细胞分泌hVEGF情况,探讨成人自体细胞基因修饰后移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酶消化法获取成纤维细胞,以杜氏改良培养基(DMEM)传代培养.以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1(+)/hVEGF121导入成纤维细胞,培养48 h后取细胞作逆转录-多聚酶链式反应(RT-PCR),上清行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LISA)检测、MTT测定和Mile's实验.结果转基因细胞经RT-PCR扩增出一条约444 bp条带, ELISA显示转基因细胞培养上清VEGF浓度约(12.32±0.39) μg/L,MTT显示上清明显促内皮细胞增殖,Mile's实验显示上清明显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结论质粒pcDNA3.1(+)/hVEGF121成功转染成人皮肤成纤维细胞,转基因细胞能表达分泌有生物活性的VEGF121蛋白.

  • 携带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基因的腺病毒载体的构建及体外抗肿瘤活性的研究

    作者:刘永靖;徐志飞;苏长青;薛惠斌;崔贞福;李林芳;钱炎珍;钱其军

    目的构建携带人肿瘤坏死因子相关的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的腺病毒载体,评价TRAIL对人肺癌、肝癌细胞的基因治疗功效.方法构建携带人TRAIL基因的腺病毒Ad-hTRAIL,感染人肺癌细胞株H460、A549,人肝癌细胞株Hep3B、HepGII以及人正常肝细胞株WRL-68,人正常成纤维细胞株MRC-5,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TRAIL的表达,并进行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效能.结果成功构建携带人TRAIL基因的增殖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hTRAIL,感染H460、A549、Hep3B、HepGII、WRL-68细胞,72 h后上清中TRAIL表达量分别为32.75、24.53、34.02、32.89、17.08 μg/L.在MOI=1时,Ad-hTRAIL即可引起肿瘤细胞明显凋亡,而在MOI=100时对正常细胞WRL-68、MRC-5也没有明显杀伤作用.结论腺病毒载体携带人TRAIL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方面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 一氧化氮合酶在肝癌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作者:赵佐庆;陈洪茂;刘福兰

    目的研究缺血再灌注后肝癌组织中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建立肝脏肿瘤和缺血再灌注模型,除测定NO和NOS含量外,并以荧光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观察其细胞凋亡情况.结果缺血再灌注后,两种组织中的NO均呈下降趋势,而总一氧化氮合酶(NOS)明显升高(P<0.01),肝脏组织中的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含量明显降低,但肝癌组织中iNOS含量明显升高(P<0.05).肝癌组织的凋亡细胞明显多于肝脏组织(P<0.01).结论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组织和肝癌组织的NO、iNOS的改变是造成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且对肝癌组织的影响更为显著.

    关键词: 肝癌 再灌注 凋亡
  • 乳腺癌中HER2基质金属蛋白酶-2和9的表达及其相互关系

    作者:程波;仇登波;帅晓明;李治

    目的研究乳腺癌中HER2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的表达情况、与临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114例乳腺癌组织标本中HER2、MMP-2、MMP-9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HER2、MMP-2、MMP-9的表达阳性率分别是46.49%、78.95%、68.42%.HER2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原发肿瘤>2 cm或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其MMP-2、MMP-9表达明显高于原发肿瘤≤2 cm或无淋巴结转移的患者(P<0.05),且MMP-2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HER2表达与MMP-2、MMP-9表达相关(P<0.05).结论 HER2、MMP-2、MMP-9的阳性表达提示乳腺癌有较强的浸润转移能力,这3种蛋白的表达在乳腺癌浸润转移过程中可能起协同作用.

  • 用白蛋白纳米粒做基因载体的体外研究

    作者:张阳德;郭妍;刘蔚东;潘一峰;翟登高;赵劲风

    目的评价白蛋白纳米粒做为p53基因载体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复凝聚法制备白蛋白纳米粒,连接上p53基因,制备成p53-白蛋白纳米粒.将p53-白蛋白纳米粒,同剂量的p53-脂质体微粒阳性对照组与裸DNA的阴性对照组分别转染至培养的HepG2细胞中,用逆转录-多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 blot测p53的表达.结果 (1)白蛋白纳米粒呈均匀分散的球形颗粒,平均粒径为98 nm.(2)白蛋白纳米粒能有效结合p53基因.(3)白蛋白纳米粒能将p53基因高效地呈递到HepG2细胞中并表达,作用优于阳性对照组,而阴性对照组无表达.结论制备了粒径较小的白蛋白纳米粒,能有效连接上p53基因片段,并能转染HepG2细胞.

  • 组织工程化软骨修复兔骺板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蔡林;张爱明;陈振光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生物载体复合物修复兔骺板损伤的可行性.方法于8周龄兔胫骨上端骺板缺损模型中,A、B、C 三组分别植入组织工程化软骨、单纯外消旋聚乳酸(PDLLA)、空白对照,术后4、8、16周时对双下肢行X线摄片、组织学检查.结果 4、8、16周时双侧胫骨长度、胫骨角之差A组与B、C组相比,短缩与成角畸形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显示缺损区呈薄层骺软骨细胞样结构;B、C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定向诱导分化为软骨细胞;组织工程化软骨细胞植入可减轻骺板损伤后肢体短缩与成角畸形.

  • 脑损伤大鼠脑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及亚低温的影响

    作者:徐海涛;周波;黄书岚;陈谦学;陈治标;叶应湖

    目的实验性脑损伤大鼠脑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及亚低温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进的Marmarou's法制作脑损伤模型.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常温组(37~38 ℃)、低温组(32~33 ℃)及对照组.观察不同时相的VEGF变化.结果 (1)受伤24 h后常温组各时相VEGF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2)在伤后24 h以后低温组各时相VEGF水平与常温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温下实验性脑损伤大鼠脑内VEGF水平升高,亚低温可抑制这种趋势.

    关键词: VEGF 脑损伤 大鼠 低温
  • 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葛莲英;刘剑仑;黎丹戎;张贵年

    目的探讨端粒长度及端粒酶活性在大肠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采用Southern blot及端粒重复扩增(TRAP)法检测端粒长度和端粒酶活性水平.结果大肠癌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组织;大肠癌组织端粒长度较癌旁组织及正常大肠黏膜明显缩短,且随大肠癌Dukes分期的进展进一步缩短.结论端粒的短缩和端粒酶的激活可能对大肠癌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 大肠肿瘤 端粒酶
  • 载基因基质材料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作者:刘国辉;郭晓东;郑启新;宋玉林;郝杰;全大萍

    目的评价载基因仿生基质材料能否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并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方法将配体/聚赖氨酸/改性聚(丙交酯/乙交酯)非病毒基因转染体系与TGF-β1基因复合,制备成载基因仿生基质材料,用改良的Friedenstein分层离心法分离培养BMSCs.通过TGF-β1敏感细胞株MV1生长抑制法检测.结果实验组不同时间点之活化上清均使MV1增殖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中以第2、3天为强,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这种载基因基质材料既可以作为特异性地针对BMSCs的非病毒基因转染载体,又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可能为具有多重生物学效应的TGF-β1的持续高效发挥作用提供一种崭新的方法.

  • 终池引流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血管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

    作者:张卫华;黄勤;林广斌;汪宝贞;张继平;彭文辉;陈保忠

    目的探讨终池持续引流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中内皮素(ET)及降钙素基因相类肽(CGRP)含量的影响.方法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2例,随机分成终池持续引流组26例(A组)和常规腰穿组26例(B组).正常对照组12例(C组),用放射免疫法测定A、B两组不同时点及C组的脑脊液(CSF)中ET及CGRP的含量.结果 A组引流量明显多于B组(P<0.01).第1天A、B两组CSF中ET及CGRP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ET含量均高于C组(P<0.05),CGRP含量均低于C组(P<0.05).第3、5天,ET含量B组高于A组(P<0.05),A组高于C组(P<0.05),CGRP含量B组低于A组(P<0.05),A组低于C组(P<0.05).第7天,ET含量B组高于A组(P<0.01),A组略高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GRP含量B组低于A组(P<0.01),A组略低于C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池持续引流较常规治疗方法能更有效抑制CSF中ET含量的上升趋势,能抑制CGRP含量的下降幅度,对减轻脑血管痉挛有一定的作用.

  • 选择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对胶质瘤生长的影响

    作者:吴涛;袁先厚;江普查;文志华;吴志敏

    目的观察选择性环氧合酶(COX)-2 抑制剂塞来昔布对人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生长、细胞周期的影响以及对其凋亡的诱导.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塞来昔布对细胞生长的抑制;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细胞增殖核抗原(PCNA)的表达;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塞来昔布对其凋亡的诱导.结果 MTT检测表明细胞生长抑制率呈现一定的时间、剂量依赖性.PCNA检测发现经塞来昔布处理后PCNA指数明显下降(P<0.05).200 μmol/L塞来昔布处理胶质瘤细胞8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出现典型的凋亡亚二倍体峰,且峰值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细胞凋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呈现增加趋势,方差分析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塞来昔布能有效抑制体外培养的人脑胶质瘤细胞生长,并呈时间浓度梯度;塞来昔布能诱导其发生凋亡.

  • 大鼠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供肝活性的研究

    作者:张研;房学东;任辉;郑泽霖;杨华;钟艳萍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的大鼠心脏停搏供体(NHBD)肝移植中供肝的活性,探讨肝移植应用NHBD供肝的可行性.方法应用氧气极谱法测定线粒体呼吸控制率(RCR);应用荧光法测定线粒体质子ATP酶活性;动脉血气分析;肝功检查;测定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作为应激标志物指标;肝组织形态学检测.结果线粒体质子ATP酶活性与热缺血时间(WIT)呈负相关;在KCL30组RCR值、ATP酶活性和PaO2测定值显著高于OC30组(P<0.05);在心脏停搏30 min时,血清ALT及LDH值两组都显著增高,KCL60组ALT和LDH明显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移植应用NHBD供肝是可行的,心跳缓慢停止的NHBD模型供肝活性明显优于心脏骤停NHBD.

    关键词: 肝脏 移植 供体
  • 罹患大肠癌大鼠血和组织中原卟啉IX的变化

    作者:张阳德;王绍闯;龚连生;张波;黄林;翟登高;谭亮

    目的研究原卟啉(PP)IX在罹患大肠癌大鼠全血中和组织中含量的变化.方法70只SD大鼠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只,对照组10只.实验组60只SD大鼠以1,2-二甲肼(DMH)腹腔注射,诱导大鼠大肠癌.对照组未做药物注射.采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两组血PPIX含量和实验组组织PPIX的含量.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全血PPIX含量分别为(2.224±0.323)、(1.663±0.092) mg/L,实验组较对照组含量大(P<0.01),实验组和对照组全血PPIX/Hb分别为(25.908±12.540)、(10.609±0.929) μg/g组织,实验组较对照组含量大(P<0.05).早期癌组和进展期癌组织PPIX较正常组织PPIX大(P<0.01),进展期癌较早期癌组织PPIX大(P<0.01).结论大鼠大肠癌发生时候,组织PPIX和血PPIX升高;全血PPIX可作为大肠癌筛查的指标.

  • 重构型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凋亡作用

    作者:张卫强;王云杰;林华;周勇安;程庆书

    目的探讨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基因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方法构建Caspase-3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aspase-3,转染A549细胞株.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转染后A549细胞中Caspase-3基因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电镜、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方法观察Caspase-3对A549细胞的抑制、凋亡作用.结果 Caspase-3基因在A549细胞中有表达;形态学观察证实转染后48 h的细胞株有细胞凋亡;转染Caspase-3后24~48 h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结论重构型Caspase-3基因对人肺癌A549细胞有致凋亡作用.

  • 胃癌耐药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药物适配个体化治疗中的意义

    作者:张爱民;胡佑伦

    目的检测人体胃癌组织中肿瘤抑制基因和耐药基因的表达情况,对不同个体化疗中采用的药物与耐药基因适配与否及疗效进行初步研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6例胃癌组织中p53、P-gp、GST-л、TopoⅡ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相关临床资料的关系.结果 66例胃癌标本中,p53表达与肿瘤的TNM分期无关;P-gp阴性与表达率患者年龄呈正相关(P<0.05);胃癌的浸润深度与GST-л阴性和TOPOⅡ阴性呈正相关(P<0.05).4种被检测基因中p53与GST-π,P-gp与GST-л的表达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目前采用的常规联合化疗方案有效率低,需要改进.根据耐药基因的检测结果针对不同患者,实施科学的、药物适配的个体化化疗方案.

    关键词: 胃癌 化疗 P53 耐药基因
  • 肝癌细胞系SMMC7721蛋白质组学初步分析

    作者:刘博;黄志强;周宁新;肖雪媛;刘丹慧;何大澄

    目的分析肝癌细胞系SMMC7721的蛋白质表达,筛选肝细胞癌的差异蛋白.方法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蛋白质芯片技术检测肝细胞癌细胞系SMMC7721及正常肝细胞L02的蛋白质谱.用PBSII-C型蛋白质芯片阅读机读取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与L02细胞相比,有15个蛋白质在SMMC7721细胞中出现明显的变化,其中6个蛋白在肝癌细胞中高表达,9个蛋白低表达,L02细胞中去磷酸化蛋白17 175 Da表达较多,而在SMMC7721细胞中磷酸化蛋白17 255 Da表达较多.结论 SMMC7721细胞与正常肝细胞L024蛋白表达差异对指导肝癌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蛋白质的磷酸化/去磷酸化有助于了解肝癌发生过程和分子机制.

    关键词: 肝细胞 蛋白 表达
  • Fe2O3纳米磁流体热疗治疗肝癌

    作者:颜士岩;张东生;郑杰;顾宁;王子妤;杜益群;倪海燕;刘东风;张晓明

    目的研究在一定高频交变磁场不同浓度的Fe2O3纳米磁流体热疗对SMMC7721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检测Fe2O3纳米磁流体热疗(MFH)对SMMC7721肝癌细胞株生长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CM)检测凋亡细胞,荷瘤鼠热疗实验检测MFH对肝癌的肿瘤体积抑制率及质量抑制率.结果 SMMC7721细胞经Fe2O3纳米磁流体热疗作用后,细胞增殖受到明显抑制,细胞凋亡率明显增加,且与磁流体浓度呈依赖关系;动物实验显示纳米磁流体热疗对肝癌的体积和质量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 Fe2O3纳米磁流体热疗能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促进其凋亡,并对肝癌显示明显的体积和质量抑制效应,对肝癌的治疗有一定的作用.

  • 黏蛋白芯片在诊断胰腺癌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刘洪一;徐迎新;徐勤生;李力;郭广宏;阎锡蕴;李荣

    目的制备黏蛋白检测用蛋白芯片,探讨该芯片用于胰腺癌血清学诊断的可行性.方法利用黏蛋白MUC1、MUC2及MUC5AC的单抗及多抗,制备黏蛋白芯片,用化学发光原理进行检测,并用CEA作为指示指标,对30例胰腺癌患者及30例健康人进行黏蛋白血清水平的检测.结果胰腺癌组与对照组比较,3种黏蛋白和CEA血清水平均增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黏蛋白中至少两种为阳性的联合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和96.67%.结论应用蛋白芯片联合检测3种黏蛋白,可以提高胰腺癌诊断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且较CEA的检测结果和临床CA19-9的检测结果为高.

  • 凝血酶诱导皮质神经元凋亡及其机制研究

    作者:曾非;余绍祖;陈谦学

    目的研究凝血酶(Tm)诱导大鼠脑皮质神经元凋亡的机制及组织型谷氨酰胺转移酶(tTG)的作用.方法不同浓度Tm单独或与PAR-1受体抑制剂组织蛋白酶(CAT)G一起处理原代培养大鼠脑皮质神经元,流式细胞仪和Hoechest荧光检测细胞凋亡;免疫荧光染色和微量滴定法检测细胞内tTG酶蛋白表达和酶活性.结果 Tm能剂量依赖性诱导脑皮质细胞凋亡,0.625 U/mTm诱导的细胞凋亡率为10.0%,细胞内tTG酶活性为(11.3±0.2) mU/mg;5 U/ml Tm引起的凋亡率增至31.0%,tTG酶活性亦升至(31.1±0.9) mU/mg,同时免疫荧光也检测到酶蛋白表达.结论 Tm通过PAR-1受体诱导脑皮质神经元凋亡,tTG可能参加胞浆内信号传导途径.

  • 转Survivin基因树突状细胞抗消化道肿瘤的免疫效应研究

    作者:孙华文;唐启彬;汤聪;邹声泉;裘法祖

    目的研究转染Survivin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消化道肿瘤免疫效应.方法用脂质体作为介质,将Survivin基因转染入DC,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培养上清Survivin的表达,检测这种DC分泌细胞因子白介素(IL-12)、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功能,以及表面分子CD1a、CD83、MHcⅡ、CD80、CD86表达的高低,用MTT法诱导人特异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能力.结果培养上清中均可以检测到Survivin表达;转基因DC的上清IL-12、TNF-α两种细胞因子含量为(265.2±32.7) ng/L和(437.1±83.5) ng/L明显比单纯DC组高(P<0.05);转基因DC表面高表达CD1a、CD83、MHCⅡ、CD80、CD86;转基因的DC提呈的T细胞对胃癌细胞、结肠癌细胞、胆管癌细胞杀伤率分别为:65%、77%、85%,而未修饰的单纯DC杀伤作用较低.结论 Survivin基因转染修饰的DC能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特异性,显著地提高DC的抗原提呈功能,体外能诱导高效而特异的抗癌免疫效应.

  • 黄芩苷对缺氧缺血性新生鼠脑缺氧诱导因子-1α的影响

    作者:郑湘榕;杨于嘉;万新;屈洪涛

    目的研究黄芩苷(BC)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时缺氧诱导因子-(HIF)-1α mRNA、半胱天冬酶(Caspase)-3及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新生7日龄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缺氧缺血组(HIBD组,n=15)、黄芩苷治疗组(BC组,n=13).BC组在HIBD后当日起给予BC 0.12 mg/g腹腔注射,每日1次,共7 d.观察大鼠体重增长率、左右脑重比值及脑组织病理形态学;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介导的X-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脑细胞凋亡;采用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鼠脑HIF-1α mRNA;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鼠脑Caspase-3蛋白.结果 BC组体重增长率与HIBD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C组左右脑重比值较HIBD组明显增加、脑神经元坏死较HIBD组减轻,脑细胞凋亡数较HIBD组减少.BC组鼠脑HIF-1α基因的表达较HIBD组减弱.BC组Caspase-3阳性细胞数较HIBD组减少.结论 BC可减轻HIBD,减弱HIF-1α mRNA及Caspase-3表达,减少脑细胞凋亡.

  • 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传出神经元递质研究

    作者:李兵;杜茂信;何林生;肖传国

    目的研究大鼠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传出神经递质性质.方法将建立了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的8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2组(n=4),1组大鼠的左侧盆神经节(MPG)内注射荧光金(FG),2组大鼠的尿道外括约肌(EUS)注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FG、HRP阳性标记细胞中的中的胆碱已酰转移酶(ChAT).结果 FG、HRP逆行追踪结果显示,FG、HRP阳性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脊髓L3尾部至L5头侧左侧前角.FG标记和ChAT阳性双标细胞约占FG标记阳性细胞的88%(133/151);HRP标记和ChAT阳性双标细胞约占HRP标记阳性细胞的91%(93/102).结论人工体神经-内脏神经反射弧传出神经元的神经递质主要是乙酰胆碱,体神经和内脏神经(副交感节前神经)吻合后再生神经主要递质没有改变.

  • 蛋白激酶Cα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李德旭;冯剑飞

    目的研究蛋白激酶(PK)Cα在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内的表达,探讨其在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改变中的意义.方法对5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组织和30例正常的肝组织行PKC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并对不同肝功能分级患者肝细胞的PKCα表达进行对照性研究.结果正常肝组织的肝细胞PKCα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阴性或弱阳性,平均吸光度为0.030 1±0.007 9;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组织的肝细胞呈强阳性,平均吸光度为0.068 5±0.008 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肝功能分级的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肝细胞的PKCα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KCα过度表达可能是肝炎后肝硬化肝细胞增生和肝功能改变重要原因.

  • 转基因肝星状细胞株的建立及生物学特性

    作者:王韫芳;南雪;李艳华;张锐;岳文;闫舫;裴雪涛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的肝星状细胞株CFSC/HGF.方法构建携带hgf基因全长序列的重组逆转录病毒pMSCV-HGF,反复感染肝星状细胞系CFSC建立转基因肝星状细胞株.对建立的CFSC/HGF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分别从基因和蛋白水平进行鉴定,并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增殖活性测定,以及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扩散试验等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构建了重组逆转录病毒质粒pMSCV-HGF及包装细胞株PT/HGF,建立并筛选出HGF表达水平分别为0.15、2.23、5.48、9.76 μg/L的4个细胞株CFSC/HGF,细胞表达结蛋白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随HGF表达水平不同,CFSC/HGF细胞增殖活性显示出明显的差别;CFSC/HGF培养上清可使HepG2细胞扩散,生长受抑.结论建立了稳定表达hHGF的肝星状细胞株CFSC/HGF,并对其生物学行为进行了初步鉴定.

  • 非小细胞肺癌中HIF-1α蛋白的表达与多药耐药蛋白相关性的研究

    作者:夏曙;于世英;袁响林;付向宁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乏氧诱导因子(HIF)-1α、P-糖弹白(gp)、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RP)的表达,探讨HIF-1α对P-gp和MRP表达的影响.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7例非小细胞肺癌中HIF-1α、P-gp、MRP的表达情况.结果 (1)HIF-1α、P-gp、MRP在NSCL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7.45%、72.34%、70.21%;(2)HIF-1α、P-gp、MRP在中高分化的肿瘤中的表达率明显高于低分化的肿瘤(P<0.05);(3)在腺癌和鳞癌中HIF-1α、P-gp、MRP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HIF-1α的表达阳性标本中P-gp和MRP表达率和HIF-1α的表达阴性标本中P-gp和MRP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蛋白的表达与P-gp和MRP的表达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 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大鼠膀胱兴奋性自律性以及舒缩功能的改变

    作者:王东文;双卫兵;高俊平;张旭;高宏飞;吴博威;叶章群

    目的研究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大鼠的逼尿肌功能变化情况,为进一步阐明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发病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制造NIDDM大鼠模型,以正常大鼠为对照,分别进行残余尿测定,在体膀胱灌注测压观察膀胱大容量、膀胱顺应性改变和大逼尿肌收缩强度(即瓦特因子)以及采用离体逼尿肌条研究膀胱兴奋性、自律性及收缩力变化.结果糖尿病组大鼠膀胱逼尿肌兴奋性明显低于对照组,自律性呈现先高后低趋势,大收缩力和平均收缩力较对照组降低;膀胱顺应性升高,残余尿增多、膀胱容量增大以及膀胱湿重增加.结论膀胱逼尿肌兴奋性降低是NVUDD的改变早且明显的指标.在糖尿病早期就存在逼尿肌自主节律性的变化.初频率增加的原因可能是于逼尿肌兴奋性降低的代偿所致,其后表现为频率降低则是失代偿的结果.糖尿病对于膀胱收缩、舒张功能均有损害作用,从而导致膀胱顺应性改变.

  • 阿斯匹林联合西米替丁调理感染大鼠蛋白质代谢的观察

    作者:颜荣林;陈学云;李珍;王强;王为民;沈敏;黎介寿

    目的观察联合使用环氧化酶抑制剂阿斯匹林(Asp)和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Cim)对腹腔感染大鼠全肠外营养(TPN)时蛋白质分解的调理作用.方法采用28只成年腹腔感染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TPN组)和实验组(Asp+Cim组).对照组给予常规TPN,实验组在TPN溶液中加入注射用赖氨匹林15 mg/kg*d-1和西米替丁注射液每天80 mg/kg体重,实验持续4 d.测定实验前后体重、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尿素氮和肌苷的浓度;测定每日氮平衡和尿3-甲基组氨酸(3-MH)的排出量,计算累积氮平衡和累积尿3-甲基组氨酸排出量.结果实验组血清学指标实验前后变化的差值比对照组显著减少;累积氮平衡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累积尿3-甲基组氨酸排出量比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结论环氧化酶抑制剂阿斯匹林(Asp)联合组织胺H2受体阻滞剂西米替丁(Cim)可以调理腹腔感染大鼠全肠外营养(TPN)时的蛋白质代谢,减少蛋白质丢失.

  • 血红素氧合酶-1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刘秉乾;武玉东;马腾骧;王广有;李沛寰;李胜芝

    目的探讨钴卟啉(CoPP)诱导的血红素氧合酶(HO)-1高表达对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的保护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肾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动态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超氧化物岐化酶(SOD)、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进行肾组织光镜形态学观察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Western blot分析HO-1.结果对照组BUN、Cr升高,SOD下降,MDA升高,HO-1中度提高(144.5±13.6),肾组织结构紊乱.实验组除HO-1含量大幅提高外(629.4±78.9),尚能显著逆转上述改变,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PP预处理诱导HO-1在肾缺血之前高表达可通过清除氧自由基(OFRs)而减轻大鼠肾IRI.

  • 创伤性休克后血浆黏附分子的变化及不同复苏液的影响

    作者:梅冰;康舟军;霍正禄

    目的探讨创伤性休克兔中性粒细胞黏附分子CD11b、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动态变化及不同复苏液的影响.方法 72只创伤性休克模型兔分为6组,林格氏液组按失血量2倍输入乳酸林格氏液,其他各组按6 ml/kg分别输入右旋糖酐40、706代血浆、7.5%氯化钠和20%白蛋白.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D11b、sICAM-1表达值.结果各实验组休克1 h CD11b及sICAM-1表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于12 h达高值(林格氏液组85.6±12.1,609.3±101.3;高渗盐组77.5±10.3,518.5±87.2;白蛋白组78.2±10.7,522.4±88.3;P<0.01).高渗盐和白蛋白组24、48 h CD11b和sICAM-1分别为59.2±6.9,54.6±5.9;360.1±68.4,274.4±40.1;58.9±6.4,55.0±5.8;352.6±65.3,270.2±38.2,较林格氏液组(72.3±10.1,65.8±8.3;502.6±84.5,342.4±63.1)降低(P<0.05);高渗盐和白蛋白组(8.3%)复苏48 h动物死亡率较林格氏液组(41.7%)低(P<0.05).结论创伤性休克时PMN CD11b和sICAM-1表达增加;采用7.5%氯化钠或20%白蛋白复苏时表达值及死亡率较乳酸林格氏液低.

  • 脾内转染白细胞介素-2和/或12基因增强接种肝癌大鼠T细胞功能研究

    作者:尤天庚;杨家和;沈达明;陈小云;周颍奇;王宏顺;范瑞芳;钱其军;吴孟超

    目的探讨脾内直接注射白细胞介素IL-2、12基因对血IL-2和IL-12,以及T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构建IL-2和或IL-12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载体.含IL-2和或IL-12基因的包装细胞于不同时间进行脾内注射转染脾细胞.比较大鼠血IL-2和IL-12浓度、T细胞活性和毒性反应.结果 IL单基因治疗后血清IL-2或IL-12明显增高.IL-2/IL-12联合基因组中血清IL-2和IL-12增加较单基因组显著.病理示肝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浸润明显增多.IL治疗组治疗后7 d,T细胞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联合基因组治疗后7 d,T细胞功能较IL单基因组增强(P<0.05).结论脾内直接注射IL-2和或IL-12基因可增强T细胞活性,IL联合基因治疗优于IL单基因.

  • 胶质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对侵袭的影响及其与纤维连接蛋白的关系

    作者:林志雄;黄强;杨丽娟;林建华

    目的探讨胶质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对胶质瘤细胞侵袭力的影响及其这种影响与纤维连接蛋白(FN)表达的关系.方法在体外利用Transwell共培养系统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和C6胶质瘤细胞进行共培养;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经和C6细胞共培养下血管内皮细胞上FN的基因转录及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体外快速侵袭力测定法检测C6细胞侵袭力在不同状态的血管内皮细胞作用下的变化及FN抗体对这种变化的影响.结果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经和C6细胞共培养后出现FN的基因转录及蛋白的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C6细胞侵袭Matrigel膜明显,其次是以单纯共培养上清液为诱导剂组,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0.1%BSA+RPMI 1640+血管内皮细胞组,孵育24 h仍未发现C6细胞侵袭Matrigel膜.而在FN抗体封闭下孵育24 h时只有血管内皮细胞+共培养上清液组的C6细胞出现侵袭,但侵袭的细胞数较未封闭的少(P<0.05).结论胶质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相互作用可促进瘤细胞侵袭,这种影响与相互作用后内皮细胞表达FN有关.

  • 胃癌中人端粒酶逆转录酶mRNA的实时定量检测

    作者:胡丽华;陈凤花;李一荣;王琳

    目的建立一种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hTERT mRNA 的表达,探讨hTERT的表达水平与胃癌的关系及其在胃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Taqman技术与LightCycler荧光定量PCR仪对35例胃癌及其相应切缘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进行实时定量检测.将hTERT与GAPDH拷贝数之比的100倍作为标准化hTERT(NhTERT).结果 (1)胃癌及其相应切缘组织中NhTERT分别为6.27±0.89、0.93±0.18,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76,P<0.01).(2)胃癌组织中hTERT mRNA的表达水平与组织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的大小、定位以及pTNM分期无相关性.结论实时荧光定量RT-PCR 方法能对hTERT mRNA进行准确、高效的定量.hTERT mRNA的实时定量检测可能有助于胃癌的早期诊断.

  • 玻璃化法保存家兔股动脉条件的筛选

    作者:魏民;张伯勋;黄靖香;刘郑生;王岩;梁向党

    目的筛选玻璃化法保存家兔股动脉的佳条件.方法 (1)运用正交设计和氯化三苯基四唑(TTC)染色筛选出适合家兔股动脉玻璃化保存和低温冷冻保存的条件.(2)通过细胞培养了解玻璃化动脉的细胞活性.结果 (1)玻璃化动脉的活性为82.67%;低温冷冻动脉为73.29%(P<0.01).(2)二者经培养所得到的细胞为平滑肌细胞.结论玻璃化法保存动脉由于在降温和复温过程中没有冰晶形成,对动脉整体结构和活性影响小,因而玻璃化动脉具有较好的细胞活性.

    关键词: 组织保存 冷冻 动脉
  • 前列腺素E1抑制血吸虫病家兔肝脏星状细胞活化研究

    作者:邹卫龙;杨镇;李岽健;梁志鹏

    目的探讨血吸虫病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过程中,静脉应用前列腺素(PG)E1对肝脏星状细胞(HSCs)活化和胶原含量的影响.方法血吸虫尾蚴皮肤敷贴法感染家兔,构建肝脏纤维化模型,其中7只家兔在感染后60 d开始给予PGE1(2.5 μg/kg.d-1).至120 d透射电镜比较HSCs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窦周围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测定Ⅰ、Ⅲ型胶原纤维含量.结果血吸虫病家兔肝脏纤维化形成过程中HSCs活化增加,收缩特性相关的α-SMA表达增强,胶原纤维含量增高.外源性PGE1可以抑制HSCs活化;显著降低肝窦周围α-SMA表达(P<0.01);肝窦周围胶原纤维含量显著降低,模型组和干预组Ⅰ、Ⅲ型胶原显色面积与单个偏振光显微镜视野面积比例(%)分别为37.25±9.71和13.38±4.24(P<0.01);9.66±3.52和6.23±1.81(P<0.05).结论 HSCs活化是血吸虫病家兔肝纤维化形成的重要环节.PGE1可以有效地抑制血吸虫家兔肝纤维化形成,这种作用至少部分地是通过抑制HSCs活化实现的.

  • 乌司他丁区域动脉灌注治疗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研究

    作者:杜卫东;沈达明;袁祖荣;唐健雄;程爱群;竺越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UTI)对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HNP)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 96只AHNP SD大鼠分成4组,A组:对照;B组:区域动脉生理盐水;C组:静脉UTI组;D组:区域动脉UTI.6、24 h测血清淀粉酶、脂肪酶、磷脂酶(PL)A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内毒素、丙二醛(MDA)、血栓烷(TX)B2、6-Keto-PGF1、可溶性白细胞介素(sIL)-2受体(R)、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IL-8.结果 D组的血清淀粉酶、脂肪酶、PLA2、sIL-2R、TNF-α、IL-6、IL-8、内毒素、MDA和TXB2/6-Keto-PGF1α低于其他组;SOD高于其他组(P<0.05).结论区域性动脉灌注UTI 对AHNP大鼠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能清除释放入门静脉血内的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稳定TXB2/6-Keto-PGF1α的比值,减轻胰腺腺泡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

  •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膀胱癌及其意义

    作者:李文光;钱立新;吴宏飞;王跃国;成兵;施健

    端粒酶(Telomerase)与细胞衰老及细胞分裂过程密切相关,尤其在恶性肿瘤组织中存在异常高的端粒酶活性[1].本实验应用改良的端粒酶重复扩增(TRAP)-微孔板杂交法检测尿液和膀胱冲洗液中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探讨其在膀胱癌诊断方面的价值.

  • 川芎嗪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高卉;万敬之;周水生

    缺血再灌注(I/R)损伤产生的机制主要与氧自由基大量生成导致组织器官脂质过氧化有关[1].本研究旨在探讨川芎嗪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 骨髓干细胞移植辅助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合并心衰患者外科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游庆军

    进行外科治疗的二尖瓣疾病,常常合并有心脏扩大、舒缩能力下降,这样增加了手术风险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1].近年来,我们将骨髓干细胞移植辅助应用于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外科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 己烯雌酚对大鼠睾丸组织干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影响

    作者:钱悦;姜永光;李守宾;曾甫清;肖传国

    雌激素是精子发生过程中关键激素之一,其具体作用机制尚待探讨[1].c-kit受体与其配体干细胞因子(SCF)的相互作用(SCF/c-kit系统)在精子生成中有重要的作用.在成年雄性大鼠睾丸中,编码c-kit的mRNA存在于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圆形精子细胞及睾丸间质细胞,但表达SCF的细胞只有支持细胞[2].所以目前认为支持细胞损伤及恢复与SCF表达水平有重要联系.本实验拟应用己烯雌酚(DES)对2,5-己二酮(支持细胞毒物)导致的大鼠生精障碍模型进行干预,以探索DES与睾丸内SCF表达水平的关系.

  • 生长抑素类似物对肝癌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Smads信号系统的调节

    作者:华赟鹏;李绍强;赖佳明;梁惠珍;梁力建;黄洁夫

    生长抑素(SST)是一种环状的多肽类激素,在人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效应,主要表现为调节生长激素释放、神经冲动传递、免疫细胞活性、抑制内分泌及平滑肌收缩,减少肠系膜血流、抑制肠道对氨基酸的吸收等[1].

  • Ⅰ型胶原对MSCs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及细胞内钙的影响

    作者:刘刚;胡蕴玉;赵建宁;吴苏稼;吕荣;王军

    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及细胞内钙水平对细胞的诸多生理功能产生影响.我们采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和分析Ⅰ型胶原对MSCs细胞骨架肌动蛋白及细胞内钙的动态变化的影响.

  • 蛋白激酶C对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烟碱受体通道电流的作用

    作者:刘继红;陈智;尹春萍

    蛋白激酶(PK) C是一类钙离子-磷脂依赖性的蛋白激酶,在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RAMC)分泌儿茶酚胺的过程中,垂体腺苷酸环化酶活化肽(PACAP)能通过PKC介导的一系列反应抑制大鼠肾上腺嗜铬细胞儿茶酚胺的分泌[1].我们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体外测定PKC活化剂佛波酯醇(PMA)和抑制剂Staurosporine(STA)对烟碱(NIC)诱发RAMC烟碱受体通道电流(INIC)升高的影响,探讨PKC在儿茶酚胺分泌过程中的作用.

  • HSPgp96和p53及Ki67在人肾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研究

    作者:张杰;田波;葛名欢;杨吉伟;张孝斌

    热休克蛋白(HSP)是一组高度保守的蛋白质,作为分子伴侣近年来在抗肿瘤免疫中的活性效应倍受人们关注[1,2].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HSPgp96、p53、Ki67在肾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相关性.

  • 动静脉畸形中神经纤维分布的研究

    作者:袁斯明;欧阳天祥;邢新;倪灿荣;张敬德;杨志勇

    动静脉畸形(AVM)是一种先天性血管畸形,可发生于各部位如颅内、肺部和体表软组织等.我们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神经微丝(NF)作为神经纤维的标志,检测体表AVM中神经纤维的分布情况,并与正常皮肤软组织比较.

  • 胃癌卵巢转移雌激素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舒晓燕;舒晓刚

    胃癌女性患者远隔器官转移以卵巢多见,传统的血行转移,淋巴结转移以及种植转移,难以解释上述现象[1].本研究通过对雌激素依赖型胃癌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与雌激素靶器官关系的分析,旨在探讨雌激素及其受体在器官特异性转移中的作用机制.

  • 异丙酚氯胺酮对烧伤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的影响

    作者:张瑞礼;徐俊涛;江辉

    我们通过测定围术期白细胞介素(IL)-2、6、8、10浓度变化,探讨异丙酚、氯胺酮对大面积深度烧伤早期切削痂植皮术患者促炎性因子与抗炎性因子平衡的影响.

  • 先天性巨结肠内皮素B受体基因的研究

    作者:黄姗;易斌;魏明发

    先天性巨结肠(HD)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病,有研究表明,原癌基因RET,内皮素B受体基因(EDNRB)、内皮素3基因等是HD有关致病基因.我们应用单链构像多态分析技术(SSCP),对我院1998~1999年收治的57例HD患儿的EDNRB基因第5外显子进行分析,以探讨该基因与HD的关系.

  • 一氧化氮对吸入性损伤中性粒细胞在肺内扣押的影响

    作者:齐顺贞;孙卫海;朱玉凤;贺占国;孙志刚;邵世光

    吸入性损伤治疗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氧化氮(NO)降低肺动脉压已有较深入的研究[1],但对中性粒细胞(PMN)在肺内扣押的影响报道较少.我们旨在观察烟雾吸入性损伤后吸入20 ppm的NO对大鼠PMN在肺内扣押的影响.

  • 上皮钙黏蛋白和α-连环素在乳腺癌中的表达

    作者:刘臻;张强;马文锋;王岱;杨栋;刘程伟;亓明

    上皮钙黏蛋白(E-cad)是钙依赖性黏附蛋白家族成员之一,在维持细胞形态和调节细胞间黏附中起重要作用.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cad和α-cat在乳腺癌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的表达,探讨E-cad和α-cat异常表达与乳腺癌分化、增殖、转移和预后的关系.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分化为搏动的心肌细胞研究

    作者:郭启仓;王国臣;张宇;张金风;李占清;刘志勇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是一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的多能干细胞,在特定的条件下可向成骨细胞、软骨细胞、肌腱、肌细胞、脂肪细胞、骨髓基质细胞、心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及神经星状细胞分化[1-3].为此,我们进行了MSCs向心肌细胞的体外诱导分化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 胃癌与Wnt/β-连环素信号通道活化的关系

    作者:于颖彦;朱正纲;严超;计俊;张俊;刘炳亚;燕敏;尹浩然;林言箴

    多种人类癌肿的发生与Wnt信号传导通道活化有关[1,2].我们对胃癌病例进行了β-连环素(Catenin)的胞浆聚集及核定位检测并探讨了与多种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发现β-Catenin作为Wnt信号传导通道的阳性调节因子参与部分胃癌的发生.

  • Connexin43蛋白在良恶性前列腺组织中的表达差异

    作者:戚晓平;钱斌;林考兴;李振江;陈清勇;戴晓纹

    间隙连接(GJ)是细胞膜上的连接通道结构,由整合膜蛋白-间隙连接蛋白(Cx)亚单位构成,它所介导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在细胞间传递信号和能量,调控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和形态发生等内环境的稳定.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检测正常前列腺、良性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组织中Cx43表达规律,探讨Cx43的表达与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

  • 一种新的猪全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李靖;梁平;杨勇;王志刚;黄小兵;李洪艳;韩克强

    因手术操作复杂、难度大、动物死亡率高,使胰腺移植动物模型制作相对困难.本研究紧密结合临床,用小型猪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一种新的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

  • 大鼠气管移植后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模型的建立

    作者:张临友;王俊峰;张学忠;郭晓彤;董晟;杨宝峰

    闭塞性细支气管炎(OB)是肺移植术后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移植后存活3个月以上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本实验通过大鼠的气管异位移植来建立肺移植慢性排斥反应的模型,为国内OB的研究奠定基础.

  • 经尿道局部电切术治疗早期腺性膀胱炎疗效观察

    作者:陈志强;叶章群;杨为民

    目的探讨经尿道局部病灶电切术治疗早期腺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早期腺性膀胱炎18例,膀胱镜下为位于三角区或膀胱颈的单个小滤泡,小颗粒状黏膜凹凸不平和充血.存在下尿路感染征象14例,其中4例有下尿路梗阻表现.活检病理报告囊腺性膀胱炎伴鳞状上皮化生14例,腺性膀胱炎4例.18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经尿道局部病灶电切电灼术,伴后尿道息肉者同时行电灼治疗.定期复查膀胱镜,以患者主观症状改善情况和膀胱镜活检病变复发情况作为疗效判断标准.结果术后随访5~34个月,自觉症状消失2例,无改变10例,加重6例,膀胱镜活检病变复发10例.结论早期腺性膀胱炎单纯行局部电切电灼术不仅不能改善症状,部分患者症状反而加重,病变复发率高.建议治疗上应同时针对下尿路感染、梗阻及下尿路动力学异常进行处理.

    关键词: 腺性膀胱炎 治疗
  • 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和传统经皮肾镜取石术对肾皮质损伤的比较

    作者:曾国华;李逊;何朝辉;单炽昌;袁坚;陈文忠;王露萍;吴开俊

    目的比较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和传统经皮肾取石术对肾皮质的损伤.方法 6只平均体重22 kg的小猪行经皮肾穿刺造瘘术,左侧扩张到16 F,右侧扩张到32 F,扩张后分别留置一16 F和28 F的肾造瘘管于穿刺道,1周后拔除.5周后处死小猪,肉眼观察肾周有无血肿及尿性囊肿.将造瘘道瘢痕切片,数字图像分析技术测量瘢痕面积,分别用圆柱体的和椭圆体的体积公式算出造瘘道瘢痕体积和肾脏体积,并比较二种通道的瘢痕所占肾皮质体积的比率.结果总有11个造瘘道成功施行,处死小猪时均未见肾周血肿和尿性囊肿形成.16 F和32 F的造瘘道的瘢痕体积为(0.42±0.18) mm3和(0.63±0.24) mm3,其占整个肾皮质的体积的比率分别为(0.07±0.03)%和(0.10±0.04)%,二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经皮肾取石术和传统经皮肾取石术对肾皮质损伤都很小,16 F的扩张通道在减少术后肾皮质的损伤方面较32 F并无优势,但大的扩张通道更可能损伤通道旁的血管从而增加术后肾皮质的损伤.

  • 一种快速有效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长希;赵亮;李剑平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有效的大鼠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方法实验组(DA-Lewis)和对照组(Lewis-Lewis)各行20例心脏移植.切取大鼠供心时,留取主动脉和右肺动脉备吻合,而将其余血管分别结扎;植入时,将供心主动脉和右肺动脉分别与受者的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端侧吻合.术后受体和移植心均存活≥ 5 d视为手术成功;术后第6天两组各取10例行组织学检查.结果仅对照组1例失败,手术成功率由传统术式的85%提高到97.5%,供心缺血时间缩短至20~30 min.实验组呈急性排斥反应改变.结论用新法建立模型较传统术式更为快速有效且能明显提高手术成功率.

  • 我国胆道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

    作者:石景森;任予

    作为胆道外科常见的疾病,胆道结石和胆道肿瘤一直是实验研究的主要领域.近年来,随着国内胆囊结石比例逐年增高、胆道肿瘤发病率的明显上升、临床腔镜治疗的方兴未艾以及胆道相关疾病治疗的变化使相关实验研究呈现一些热点,以下拟从胆道结石、胆道肿瘤和其他相关疾病等方面加以概括.

  • 加强统计分析的严谨性,提高实验外科的科学性

    作者:张家放;余松林

    多年以来,《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一直在积极激励和正确引导着广大实验外科研究者努力学习和合理应用统计学知识.特别是近几年,为了加强统计学在实验外科研究中的正确应用,该杂志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剖析了一些论文实例,其目的皆在帮助和提高实验外科的研究水平和研究效果.例如,在2000年第6期的"实验外科中的统计学问题"一文中,周孝思教授列举了一些常见的统计问题和注意事项,包括统计分析对外科实验结果的重要性、正确地选择统计方法、正确地表达实验数据和统计分析结果、正确精心地设计实验等等.

  • 散发性肝外胆管癌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研究

    作者:陈勇军;唐启彬;邹声泉

    目的检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甲基化及各CpG位点甲基化发生率.方法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MS-PCR)和半巢式PCR对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进行扩增,并对扩增产物克隆测序.结果在全部48例肝外胆管癌组织中,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CpG位点甲基化现象的共28例,16个CpG位点甲基化平均发生率为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1.77,P<0.01).结论 RASSF1A基因启动子区域CpG岛甲基化是RASSF1A失活的主要机制,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门奇静脉断流术前后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的改变

    作者:金红旭;吴硕东;张雪峰;陈宪英;张国旭

    目的阐明人迷走神经在Oddi括约肌(SO)运动中的作用.方法应用99mTc-EHIDA肝胆动态显像的方法,检测23例手术前后肠道时间放射性曲线,分析注射99mTc-EHIDA 30 min后的放射性计数(BORC 30)、潜伏期(BOLP)、脂餐后放射性计数快速增加期(BOEP)、增加量(BOEI)、增加率(BOER).结果 Hassab手术组:术后BORC 30 min明显增加(6 159.4±1 751.3 vs 4 257.8±2 423.9,P<0.01),BOLP明显延长(13.86±5.13 vs 2.28±1.65,P<0.01);手术前后的BOEP、BOEI、BOE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术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迷走神经在SO运动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切断迷走神经使消化间期SO张力减低,餐后SO舒张延迟,但不影响SO的舒张程度.

  • 腺病毒介导HSV-TK/CD基因对胆管癌体内体外的杀伤作用

    作者:李梅生;梁力建;黄洁夫;陈祖兵

    目的研究HSV-TK/CD融合基因对胆管癌的杀伤作用.方法腺病毒介导HSV-TK/CD融合基因体外转染胆管癌细胞QBC939,与单自杀基因对照,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比色法测定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旁观者效应;构建胆管癌裸鼠模型,瘤内注射重组腺病毒,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与单一自杀基因转染组对照,双基因组表现出更强的抗肿瘤作用.当给予相同浓度的前体药物时,融合基因组,CD组和TK组的肿瘤细胞存活率分别为3.1%、32.1%、55.2%.体内实验显示,融合基因组的肿瘤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抑制率达70.7%.单自杀基因TK、CD组则分别为41.2%和5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检查可见实验组肿瘤发生明显坏死,这种现象在融合基因治疗组尤为明显.结论与单自杀基因相比,HSV-TK/CD融合基因在体内和体外都具有更强的抗肿瘤活性.

  • 抑癌基因p15对人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作者:傅赞;赵翰林;王若宁;德伟;武正炎

    目的通过构建稳定高表达抑癌基因p15的人胆管癌细胞模型,探讨p15对胆管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将抑癌基因p15的cDNA构建到高效真核表达的质粒载体pcDNA-neo中的EcoRⅠ/XbaⅠ位点,构建成p15真核表达质粒pcDNA3p15;通过脂质体法将pcDNA3p15质粒传染人胆管癌细胞系QBC939,经G418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p15的人胆管癌细胞模型及相应的表达空载体的对照细胞模型,并经Wistern分子杂交分析证实.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15高表达的人胆管癌细胞生长速率明显下降,第4天细胞增殖结果被抑制了38.6%;克隆形成能力降低,克隆抑制率达55%;S期的细胞明显减少,G1期、G2期的细胞均有增加;癌基因c-myc蛋白水平低.结论在人胆管癌细胞中高表达抑癌基因p15抑制了细胞增殖;p15同时阻遏细胞由G1期向S期及G2期向M期转换;癌基因c-myc蛋白水平降低可能是p15抑制作用的分子机理之一.

  • 反义人端粒酶RNA亚基对胆囊癌端粒酶活性及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靳斌;姜希宏;王学浩;王伟;徐克森;刘博;刘贤锡

    目的探讨反义RNA技术对胆囊癌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影响及对胆囊癌细胞生长增殖的作用.方法根据测定的胆囊癌人端粒酶RNA亚基(hTR)基因的序列结果,并根据真核表达载体多克隆酶切位点的物理图谱,体外合成反义RNA及正义RNA的基因序列,并构建入pTriEx-4真核表达载体,酶切鉴定正确后,采用脂质转染法导入胆囊癌细胞.TRAP法检测端粒酶活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及凋亡情况,电镜观察细胞微观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胆囊癌细胞的端粒酶活性较对照组明显减低,正义组、转染空载体及单纯脂质体转染的细胞端粒酶活性与未转染细胞比较则变化不明显.反义RNA基因作用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S期细胞比例明显降低.细胞的分裂、增殖受到明显抑制.反义RNA基因转化后,10 d凋亡率为11.10%.13 d后凋亡率为29.02%.电镜下可见明显凋亡细胞.结论反义RNA技术对胆囊癌细胞端粒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抑制胆囊癌细胞的生长,促进细胞的凋亡;且克服了反义寡核苷酸作用时间短的缺点.

  • 梗阻性黄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凋亡和吞噬功能的改变

    作者:倪勇;高海斌;刘琰;王成友

    目的探讨梗阻性黄疸大鼠腹腔巨噬细胞功能的改变.方法将66只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A)组、假手术(B)组和胆总管结扎(CBDL,C)组,每组术后又分为1、3、7、10、14 d五个时相点;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腹腔巨噬细胞(PMs)的凋亡、吞噬凋亡细胞及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MHC)Ⅱ表达能力的变化.结果 C组大鼠术后各时相点PMs的凋亡指数(AI)显著增高、吞噬能力和MHCⅡ(I-A)类抗原表达能力下降,与A组和B组均有明显差异(P<0.01),且C组各时相点PMs的AI与吞噬能力和MHCⅡ类抗原表达能力改变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CBDL大鼠 PMs的AI明显增高,吞噬能力和MHCⅡ类抗原表达能力降低,可能导致梗阻性黄疸机体免疫机能的紊乱.

  • 可吸收生物缝合线在普外科中的应用

    作者:邬善敏;方伟;赫杰;谭海燕

    目的探讨可吸收生物缝线在普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施行普外科手术患者分为两组,观察可吸收生物缝线和普通丝线对切口愈合的影响.结果可吸收生物缝线组患者切口并发症明显低于普通丝线缝合组(P<0.05).结论可吸收生物缝线是手术缝合材料的一种创新,对减少切口并发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