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轮状病毒非结构蛋白NSP4研究进展

    作者:王大燕;于修平;王健伟;洪涛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因.NSP4(nonstructural protein 4)作为轮状病毒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在病毒形态发生和致病性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NSP4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纵隔子宫合并早期妊娠的超声分析

    作者:谢丽珍;陈卫华;杨建勇;陈晓兰;王春秀;刘琴

    子宫畸形人群发生率约为4.3%,子宫纵隔是常见的畸形,约占35%.子宫纵隔多由纤维结缔组织构成,其表面覆有子宫内[1],由于血管形成不好,血供不足,不利孕卵着床,易流产,且纵隔可使子宫腔的对称形态发生改变,并可能干扰正常生育功能,生殖预后差,早期流产率高,反复流产和过期流产发生率增加.超声能准确诊断子宫纵隔,笔者对近期发现的纵隔子宫合并早期妊娠14例的超声图像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 三维超声成像技术用于剖宫产子宫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观察

    作者:吴晓彬;胡晓丽;汪勤

    选择放置与宫腔形态、大小相匹配的宫内节育器(IUD)是减少置器并发症及不良反应,提高IUD效能的关键.剖宫产后由于手术创伤的影响,子宫与腹壁粘连比例明显增加,宫腔形态发生了不同程度改变,狭长、不规则宫腔及高度倾曲位子宫等比率增多,增加了临床医生放置IUD的难度.笔者在放置IUD术前,采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对剖宫产术后的宫腔形态、大小进行全面观测,探讨该方法对提高IUD放置成功率和使用效果中的临床价值.

  • 复方萘普生栓用于剖宫产术后置器困难69例观察

    作者:韩丽英;王玉振

    剖宫产术使子宫腔的位置、大小及形态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导致产后放置宫内节育器(IUD)的难度增大.笔者对剖宫产术后置器困难者使用复方萘普生栓软化宫颈后再置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不同剂量米索前列醇终止瘢痕子宫药物流产临床分析

    作者:吴永红;邱新娇;李俊华;韩春艳

    瘢痕子宫是药物流产的适应证之一[1],但由于子宫瘢痕的存在、血管神经的损伤及与周围组织的粘连,可使子宫的解剖位置和形态发生变化,导致瘢痕子宫的药物完全流产率较低,流产后出血时间较长.本文通过对米索前列醇用药剂量及方法的改进,以期达到提高瘢痕子宫完全流产率,缩短药物流产后出血时间和出血量、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 促宫颈成熟方法的探讨

    作者:王福君;樊婷婷

    宫颈成熟是引产成功的前提条件,本文综述并探讨了各种促宫颈成熟的方法.宫颈成熟的成分宫颈成熟主要指宫颈变软、消失和易扩张.妊娠晚期特别是临产前,宫颈的生化成分、组织形态发生明显的变化.研究发现,这种变化类似炎症反应[1],宫颈局部有较多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嗜酸性白细胞浸润,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其中白介素1β能刺激宫颈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金属蛋白酶基因表达,使胶原酶、弹性蛋白酶释放增加,从而胶原降解、含量降低、平行排列结构及交联大幅度减少,而亲水性强的氨基葡聚糖如透明质酸等增加,使宫颈含水量增多,加上平滑肌细胞凋亡增加、弹性纤维水解增加,使宫颈扩张能力明显降低乃至消失,在宫腔压力作用下,宫颈扩张,完成分娩.

  • 识别遗传病早期合理防治

    作者:渠川琰

    少生优生、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是中国的基本国策,近年来人口出生数量控制已见明显效果,但在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方面尚有大量工作要做.在临床上已知的人类遗传病有几千种,其中约有数百种有结构发育的异常,可以严重致死或致残,危害极大.而很多形态发育的异常临床表现相同或相似但病因不同,能够及早识别进行合理防治极为重要.下面介绍常见形态发生异常的原因、主要类型和区别.

  • 标本兼治,远离慢性心衰

    作者:子布

    慢性心衰由冠心病、高心病、心肌病、风心病等发展而形成的,也就是说许多心脏病终都有可能成为慢性心衰.从表面上看来,慢性心衰的主要问题是心脏舒缩无力,出现水肿和瘀血;其实,慢性心衰的根本在于人体神经内分泌的过度激活,以及心脏变大,形态发生改变,医学上叫"心室重构".

  • 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的研究

    作者:杨淋;胡侃;赵昱;李海峰

    目的:探讨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及植株形态发生的影响条件.方法:研究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的影响,并对无菌萌发过程中植株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佳培养基是Knudson C,种子萌动率和萌发率分别为91.0%,76.7%;B5培养基适宜胚根生长,胚根长(4.567 ±0.251 7) cm.15℃/25℃和20℃/25℃变温培养种子萌动率达81.7%以上;15℃/25℃变温培养能促进种子萌发,种子萌发率高达55.3%,部分种胚能突破种皮生长发育成子叶;20℃/25℃变温培养适宜胚根生长,胚根长为(3.667±0.208 2) cm.750~1 500 lx弱光照培养适宜种子萌发,种子萌动率和萌发率分别在86.7%,58.3%以上;750 lx弱光照培养胚根生长迅速,胚根长达(4.867±0.152 8)cm;3 000 lx强光照对种子萌发和胚根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建立了滇重楼种子无菌萌发胚根和胚芽培养系,为进一步研究无菌条件下滇重楼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发育、生理生化变化提供参考.

  • 滇重楼种子休眠破除及植株形态发生的研究

    作者:李海峰;赵昱;袁朗白;胡侃

    目的:在无菌培养条件下探讨植物激素对滇重楼种子休眠破除及植株形态发生的影响.方法:以滇重楼成熟种子为试验材料,在无菌培养条件下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赤霉素(GA3)、玉米素核苷(ZR)、吲哚乙酸(IAA)及活性炭(AC)对滇重楼种子休眠破除的影响,并对无菌萌发过程中植株形态发生进行观察.结果:滇重楼种子无菌培养过程中种子萌动的佳配比是GA3-ZR-IAA-AC(1.0 mg·L-1∶1.0 mg·L-1∶0.1 mg·L-1∶0.5 g·L-1),种子萌动率达80.00%,4种因子对滇重楼种子萌动率作用大小为IAA> GA3>ZR >AC;滇重楼种子无菌培养过程中种子萌发的佳配比是GA3-ZR-IAA-AC(1.0 mg·L-1∶1.0 mg·L-1∶0.1 mg·L-1∶0.5 g·L-1),种子萌发率达66.66%,4种因子对滇种楼种子发芽率作用大小为AC>IAA >ZR>GA3.结论:培养基添加植物激素GA,ZR,IAA,AC对滇重楼种子休眠破除、种子萌动及萌发有重要影响.

  • 管花肉苁蓉种子萌发和寄生过程的形态学研究

    作者:王华磊;杨太新;杨重军;翟志席;郭玉海

    目的:了解管花肉苁蓉寄生过程.方法:变档体视显微镜观察管花肉苁蓉种子萌发和寄生过程的形态结构.结果:①管花肉苁蓉种子不接触寄主柽柳根,可独立萌发.②种子萌发首先从种孔长出芽管,其顶端与寄主根接触并膨大为吸器,吸器侵入寄主根,使寄主根维管束内充满褐色物质.③管花肉苁蓉幼体撑破芽管而出,其上可见6~7个鳞叶突起的;断裂的芽管、胚乳细胞残留体及种皮脱落.④近茎端的根明显膨大变粗;远茎端的寄主根则逐渐萎缩.结论:寄生过程遵循种子萌发长出芽管,接触寄主根形成吸器并侵入寄主根,管花肉苁蓉幼体出现3个阶段.

  • 延胡索的药用部位形态及组织学研究

    作者:刘守金;刘业飞;武祖发;胡珂;司志鸿

    目的:研究延胡索的药用部位形态构造及其发生发育规律,为正确认识延胡索膨大的地下变态茎类型和正确鉴别延胡索药材提供依据.方法:定期采集和栽培观察,显微切片观察.结果:结合图片描述延胡索药用部位的形态发生和发育规律及其形态结构特征.结论:证实了延胡索的药用部位是鳞茎,纠正了延胡索为块茎的错误概念.

  • 试管地黄形成过程中形态发生的研究

    作者:薛建平;张爱民;柳俊;徐雪峰

    目的:研究试管地黄形成的形态发生过程,比较试管地黄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地黄在形态解剖上的异同.方法:取离体条件下和自然条件下不同阶段形成的地黄块根,染色后制成石蜡切片,于显微镜下观察.结果与结论:试管地黄在形态解剖方面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地黄具有一致性,说明试管地黄在诱导过程中未发生结构上的变化.

  • 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Marc-145细胞的病毒形态发生和细胞超微结构观察

    作者:汪铭书;程安春;刘伍梅;周毅;郭宇飞;袁桂萍;陈孝跃

    以猪生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四川分离株PRRSV-SC1株感染体外培养的Marc-145细胞为模型,通过透射电镜对PRRSV的病毒形态发生学和宿主细胞超微结构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大小约45~65nm,内含直径约25~30nm的核衣壳.病毒感染细胞后以细胞内吞方式进入细胞,在胞浆内复制,装配好的病毒以出芽或细胞外分泌释放到细胞外.感染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细胞胞浆空泡增多,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增生、嵴肿胀、脱落,后空泡化,细胞表面的微绒毛脱落,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特征,并观察到凋亡小体,后整个细胞裂解、破碎.

  • 鸡源和鹅源新城疫病毒在宿主细胞上的蚀斑形成特性及形态发生学比较

    作者:冯新;宋战昀;邹啸环;韩文瑜;丁壮

    通过蚀斑形成试验比较鸡源(F48E9株)和鹅源(NA-1株)新城疫病毒在不同细胞的蚀斑形成能力,结果显示F48E9、NA-1两种病毒在Vero细胞、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鹅胚成纤维细胞(GEF)上蚀斑形成能力存在明显的差异,在GEF上NA-1株的蚀斑形成能力强于F48E9株,而在CEF上弱于F48E9株,在Vero细胞上NA-1株的蚀斑形成能力稍强于F48E9株,表明病毒蚀斑形成特性与宿主种属特性一致.通过电镜观察两株病毒以相同感染量感染Vero细胞后的病毒形态发生过程.NA-1株和F48E9株病毒在Veto细胞中不同时段的形态发生的进程上存在区别,无论从出芽时间还是出芽后病毒囊膜的完整性上,NA-1株均优于F48E9株,提示NA-1株病毒对宿主环境的适应力较强.

  • 人腺病毒41型(HAdV-41)在293TE细胞中的形态发生研究

    作者:宋敬东;王敏;邹小辉;屈建国;鲁茁壮;洪涛

    为研究人腺病毒41型(Human adenovirus type 41,HAdV-41)的形态发生过程,将其接种于293TE细胞,收获细胞制作超薄切片并染色,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结果显示HAdV-41可以通过非网格蛋白陷窝、网格蛋白陷窝及直接穿入的方式进入细胞;细胞微绒毛可参与HAdV-41进入细胞的过程;进入细胞的HAdV-41包裹于囊泡内、溶酶体内或游离于细胞浆内;HAdV-41终以游离状态靠近细胞核核孔,并释放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进入细胞核;子代HAdV-41先出现在细胞核内;在HAdV-41复制过程中出现纤维丝状包涵体、致密包涵体及条索状致密包涵体,包涵体结构与HAdV-41的形态发生过程有关;终,HAdV-41以裂解细胞方式释放.本研究揭示了HAdV-41形态发生的部分过程,进一步丰富了HAdV-41的生物学信息.

  • Dishevelled2和Vangl2蛋白在小鼠腭板发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尹海燕;刘凯;张艳萍

    目的 探讨Dishevelled2和Vangl2蛋白与小鼠腭发育的关系. 方法 将24只孕鼠随机分为8组,每组3只,分别于孕13d上午8时(p13d 8h,以下同)、p13d14h、p13d22h、p14d8h、p14d14h、p14d22h、p15d8h和p15d22h 8个时间点剖宫取胚鼠,常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图像分析方法,检测小鼠发生各个时期腭板中Dishevelled2和Vangl2蛋白的分布状况和变化规律. 结果 两种蛋白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小鼠腭板上皮和间充质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Dishevelled2在腭板上皮和间充质均呈现先上升(p13d8h~p13d22h),而后下降(p13d22h~p14d14h),之后再次上升(p14d14h~p15d22h)的趋势;Vangle2在腭板间充质也呈现先上升(p13d8h~p13d22h),后下降(p13d22h~p14d22h),随后再上升(p14d22h~p15d22h)的趋势,其在上皮中的表达无明显规律.两种蛋白在腭板上皮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其同期间充质的表达水平. 结论 Dishevelled2蛋白和Vangl2蛋白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小鼠腭板的形态发生过程的调节,并且在此过程中两种蛋白均发生着规律性的时空变化

  • 音猬因子和β-连锁蛋白在牦牛蹄缘不同位点毛囊形态发生中的时空表达

    作者:赵云辉;郁枫;王旭强;苏小舟;李静;任强

    目的 探讨牦牛蹄缘不同位点毛囊形态发生的规律及音猬因子(SHH)和β-连锁蛋白(β-catenin)的时空表达. 方法 选择41例胚龄(E)45~248d牦牛蹄缘样品,采用石蜡组织切片、HE染色对蹄缘不同位点毛囊的形态发生过程进行观察分析;用EnVison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SHH和β-catenin的时空表达. 结果 牦牛蹄缘近蹄端毛囊的形态发生约开始于E45d,远蹄端为E55d,形成成熟毛囊的时间约为E120d;牦牛蹄缘近蹄端毛囊的形态发生先于远蹄端,由近蹄端至远蹄端毛囊的发育阶段、毛囊大小和下陷深度呈梯度由近至远依次递减;SHH和β-catenin在牦牛蹄缘毛囊表达的时间顺序近蹄端先于远蹄端;在牦牛蹄缘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SHH和β-catenin在近蹄端和远蹄端毛囊表皮的表达强度均大于间充质;β-catenin在近蹄端间充质中的表达强度大于远蹄端. 结论 SHH和β-catenin在牦牛蹄缘毛囊形态发生的表皮-间充质相互作用中,以表皮为主导;不同位点毛囊形态发生的梯度是由SHH和β-catenin在表皮与间充质中的特殊作用和时空表达规律决定的.

  • 鸡胚房间隔与第二孔的形态发生

    作者:谢小薰;陈维平;徐锦雯

    目的探讨心脏房间隔与第二孔形态发生机制. 方法按Hamburger和Hamilton分期法,选用第20~26期鸡胚,用显微解剖术和扫描电镜方法,观察房间隔与第二孔的形态发生过程. 结果房间隔尚未与心内膜垫融合前,房间隔中央部上皮处出现小孔,小孔随着长突起状细胞的出现而增多.筛状的第二孔形成后,长突起状细胞减少并消失. 结论第二孔形成不是被动破裂的过程,在形成的早期可能与长突起状细胞有密切关系.

  • 淡水涡虫眼点形态发生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作者:董自梅;李小艳;陈静;程方方;陈广文

    涡虫是动物界早出现两侧对称、三胚层、营自由爬行生活的动物类群,在动物系统演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涡虫眼点结构简单,再生能力极强,因此成为研究视觉系统形成、进化及再生的理想模型.我们以日本三角涡虫(Dugesia japonica)为例,对淡水涡虫眼点的结构、形态发生过程及眼点再生相关基因进行概述,重点介绍眼点形态发生过程中与眼点前体细胞分化、视神经纤维生长、视觉系统功能恢复及眼点视杯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及功能分析,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为探索高等动物包括人类的视觉系统的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158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