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罕见真性肾动脉瘤1例

    作者:李祎;张光;王福荣

    患者男,56岁.无自觉症状,体检发现左肾占位7天入院.查体:血压正常,腰部无触痛及叩击痛,未扪及包块.血常规、尿常规及血生化均正常,尿脱落细胞未查到癌细胞.排泄性尿路造影见左肾门肿物,致中上组肾盏、肾盂受压向外向下移位.肾脏彩超:左肾盂内可见大小约4.0cm×2.8cm的低回声光团,其内见血流信号,双侧输尿管无扩张.外院CT平扫(图1):左肾盂内见椭圆形肿物,肿块周边有弧形钙化,CT诊断为左肾盂肿物.我院采用GE Hispeed CT/i 螺旋CT机,层厚10mm,层距10mm,并采用高压注射器于肘前静脉团注优维显100ml,速率3ml/s,延迟时间为25s.

  • 免疫组化技术检测膀胱癌尿脱落细胞角蛋白20的临床价值

    作者:罗春丽;蔡晓钟;陈宏础;吴小候

    非侵入性的尿脱落细胞检查对膀胱癌早期诊断、监测复发及预后判断具有实用性,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其敏感性受到一定限制。细胞角蛋白(CK)是一个大家族,其中CK20正用于膀胱癌早期诊断及预后观察的研究。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查尿标本CK20,目前认为是比常规尿脱落细胞(HE)染色更敏感的方法。但RT-PCR需特殊的仪器设备,价格昂贵。免疫组化技术用于细胞学诊断,可以通过直接观察抗原在细胞中的表达来证实和解决许多在常规染色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也克服了RT-PCR的不足。我们以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尿脱落细胞CK20的表达,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检测对象:(1)肿瘤组:40例膀胱癌为本院泌尿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全部病例经病理证实,其中膀胱移行细胞癌Ⅰ级26例,Ⅱ级、Ⅲ级分别为11及3例。初发30例,复发10例。年龄47~79岁。(2)对照组:全部20例病例均为临床明确诊断的住院患者,其中前列腺增生16例,尿路结石4例。 2.方法:免疫组化法使用链霉素亲生物素过氧化物酶连接法(S-P法)。收集晨尿,离心后取沉渣涂片,固定液(无水乙醇∶冰醋酸=3∶1)固定30 min,3%过氧化氢浸泡10 min,胰酶消化10 min,加一抗CK20单抗30 min,加二抗及S-P复合物各10 min,重氮氨基苯(DAB)显色,苏木素复染,各步之间用0.01 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pH 7.2)洗片,以PBS液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结果判断:有棕黄色颗粒着色的细胞为阳性细胞。判断标准,本文分“阳性(+)”“阴性(-)”两级。

  • 尿脱落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mRN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廖贵益;曾甫清;童强松;汪良;陈方敏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mRNA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2例膀胱癌、52例泌尿系统良性疾病患者和10例健康志愿者清晨中、后段尿液,采用RT-PCR法检测尿脱落细胞PCNA mRNA表达,并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比较.结果PCNA mRNA诊断膀胱癌的特异性为64%,低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88%(P<0.05),敏感性为100%,高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69%(P<0.01).膀胱良性疾病患者、Ⅰ、Ⅱ、Ⅲ级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 mRNA表达强度分别为0.5128±0.0307、0.5153±0.0402、0.6560±0.0626、0.8657±0.0266.膀胱良性疾病患者与Ⅰ级膀胱癌患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Ⅱ、Ⅲ级膀胱癌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 mRNA表达强度随膀胱癌分级增加而升高(P<0.05).浸润性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PCNA mRNA表达强度高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P<0.01),分别为0.8040±0.0807、0.5595±0.0447.结论尿脱落细胞PCNA mRNA检测在膀胱癌早期诊断、常规筛查以及术后复发监测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 膀胱放线菌病一例报告

    作者:苏彦慧;张廷继;李健;冯起庆

    患者,女,48岁.因尿频、尿痛、下腹部隐痛1个月于2010年5月26 日入院.查体:耻骨上可触及直径约10 cm质地较硬肿块,表面光滑,较固定,无触痛.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血常规:白细胞7.75×109/L,中性0.63,红细胞4.2×1012/L,血红蛋白118 g/L.尿培养:无细菌生长.结核菌涂片未找到抗酸杆菌.尿脱落细胞未见肿瘤细胞.B超检查:双肾轻度积水,膀胱壁增厚.盆腔CT检查:膀胱壁局部明显增厚.IVU检查:膀胱轮廓欠光滑.

  • 膀胱移行细胞癌与细胞角蛋白20/19

    作者:金百冶;赵鲁杭;许先国;李恭会;姜海

    为了探寻膀胱移行细胞癌(TCC)患者和正常人群CK20的真实表达模式,我们采用RT-PCR和DNA序列分析方法对2002年3月至9月收治的43例初诊TCC患者尿脱落细胞进行检测分析.现报告如下.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尿脱落细胞在TURBt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邱晓拂;胡卫列;吕军;聂海波;王元利;王尉;赵永斌;刘俊;张长征

    2007-2009年我们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检测尿脱落细胞,并与膀胱镜检查结果比较,评估该方法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患者TURBt术后复发监测中的应用价值.

  •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膀胱尿路上皮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袁晓亮;甘卫东;姚林方;燕翔;刘铁石;屈峰;赵晓智;杨荣;李笑弓;张古田;张士伟;郭宏骞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运用于膀胱尿路上皮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例健康志愿者的新鲜晨尿,运用荧光标记的3号、7号、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及9号染色体p16位点探针,对尿液标本中的脱落细胞染色体进行FISH技术检测,建立正常人群的阈值.收集158例怀疑为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新鲜晨尿,在行膀胱镜检查前,同期进行FISH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运用统计学方法,比较FISH技术与尿脱落细胞学检测的敏感性与特异性.结果 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的敏感性分别为84.8%和43.8%,FISH敏感性高于尿脱落细胞(P<0.05),FISH与尿脱落细胞学特异性分别为89.1%和87.0%,两者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不同的肿瘤病理分级中,FISH的敏感性都高于尿脱落细胞,并且FISH敏感性随肿瘤分级逐级升高(P<0.05).结论 FISH技术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作为国人膀胱尿路上皮癌筛查、诊断的新方法.

  • 镜下少量血尿中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临床意义

    作者:龚维坤;邹庆玲;陈杰;张行;魏琴娥;梁华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telomerase activity of urinary exfoliated cells,TUEC)检测在镜下少量血尿(microscopic hematuria,MHU)病人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酶TRAP-PCR ELISA及TRAP-银染法对30例MHU病人、30例健康对照及17例尿路上皮肿瘤行TUEC检测,MHU组还检测膀胱镜.结果慢性膀胱炎中TUEC 16/24阳性,其诊断膀胱炎的灵敏度为66.7%,特异性66.7%.膀胱炎组与肿瘤组中TUEC总体阳性率及定量值均无差异(P=0.607,P=0.645),但两组TUEC阳性值的中位数有差异(P=0.030).结论 TUEC检测结果结合病史分析及其他检查,可使部分病人免做膀胱镜检查而初步诊断为慢性膀胱炎,但当TUEC值较高,肿瘤不能排除.

  • 经尿道电切及后腹腔镜切除肾脏及输尿管全长治疗肾结核12例手术分析

    作者:刘岚冰

    探讨经尿道电切及后腹腔镜切除肾、输尿管全长治疗肾结核的方法和疗效.2010年1月至2011年11月,我院采用经尿道电切及后腹腔镜切除肾、输尿管全长治疗肾结核患者12例.男8例,女性4例,年龄38~57岁,平均42岁;术前通过血、尿结核DNA、尿脱落细胞、尿查抗酸杆菌、PPD、B 超、CT 或MRI、IVP、及同位素肾图明确诊断为单侧肾结核,其中左侧7例,右侧5例,对侧肾功能大致正常,无明显膀胱挛缩.

  • 膀胱癌荧光原位杂交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马春雷;司今;戴聪;张建永;李锦毅

    目的:分析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染色体畸变情况,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膀胱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3、7、17号染色体着丝粒探针和9号染色体p16基因位点探针对56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和20名健康人群的新鲜尿液进行FISH检测,统计染色体的畸变并分析其与病理分级、分期的关系.对所有病例同步进行尿细胞学分析.结果: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核中3、7、17号染色体及9号染色体p16基因畸变率分别为58.9%、39.3%、58.9%和75.0%,各染色体畸变在膀胱癌不同分期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7、17号染色体畸变在不同分级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染色体探针组合诊断膀胱癌的总阳性率为80.4%;膀胱癌尿脱落细胞的FISH检出率明显高于尿细胞形态学.结论:膀胱癌的发生发展与染色体的畸变有关,膀胱癌尿脱落细胞的FISH检测,对膀胱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及复发监测等具有重要价值.

  • 尿液脱落细胞膜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检测临床意义初探

    作者:张和顺;董茜;王锦;张建华

    目的:探讨检测尿液脱落细胞膜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水平作为临床辅助诊断膀胱肿瘤及监控肿瘤复发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快速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检测临床患者尿液中脱落细胞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水平,确诊为膀胱肿瘤术前组22例;术后组20例;泌尿系结石组20例;健康对照组30例.数据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比较.结果:以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浓度超过0.02 μg/μg为阳性,膀胱肿瘤术前组(0.123 4±0.119 9)μg舢g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008 4±0.007 8 )μg/μg (P<0.01),临床诊断阳性率为81.82%,膀胱肿瘤术前组与术后组(0.015 5±0.010 6)μg/μg比较,术前组显著高于术后组(P<0.01),术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尿液脱落细胞膜N-乙酰基神经氨酸蛋白水平可为膀胱肿瘤早期辅助诊断及肿瘤复发监控提供重要的参考指标.

  • 在膀胱癌诊断中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的意义

    作者:刘晓霞;李凤铭;王晓华

    目的:探讨检测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0例膀胱癌患者、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30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阳性例数26例(26/30),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曹明耀;李亚义

    目的探讨检测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TRAP-PCR-ELISA方法检测30例膀胱癌患者、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30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阳性例数26例(26/30),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 尿脱落细胞CK20检测对膀胱癌诊断的意义

    作者:毕长富;张克荣;董浩;王占海;夏增学

    目的 研究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细胞角蛋白20(CK20)的表达探讨及其对膀胱癌的诊断意义.方法 利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47例膀胱癌患者,19例非肿瘤患者及9例健康志愿者尿脱落细胞CK20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47例膀胱癌患者中,尿脱落细胞CK20阳性表达41例,阳性率87.2%;对照组28例中,阳性表达2例,阳性率7.1%.RT-PCR方法检测膀胱癌尿脱落细胞中CK20敏感性为87.2%,特异性为92.9%.Pta~T1期及PT2~T4期膀胱癌,其阳性率分别为85.7%(18/21)和88.5%(23/26),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G1、G2及G3级膀胱癌,其阳性率分别为85.7%(12/14)、85.7%(18/21)及91.7%(11/12),各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K20的表达同膀胱癌的分期、分级无关.结论 CK20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膀胱肿瘤标记物,利用RT-PCR检测尿脱落细胞中CK20可用于膀胱癌的诊断.

  • 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检测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曹明耀;刘延菊;王哲玲;李亚义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探讨检测自排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酶重复序列扩增基础上PCR-ELISA)TRAP-PCR-ELISA方法检测58例膀胱癌患者、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尿脱落细胞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1)58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阳性率为81.0%(47/58),25例良性血尿患者及健康体检者均无端粒酶活性表达.(2)TRAP-PCR-ELISA方法检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与常规尿细胞形态学镜检间的差别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0.01).结论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检测法对膀胱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较常规尿细胞形态学方法高,可用于膀胱癌的早期诊断.

  • 尿脱落细胞XIAP mRNA检测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价值

    作者:杨光天;赵海岩;温峰;杨晋;刘毅

    本研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XIAP mRNA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并与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相比较,探讨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尿脱落细胞XIAP mRNA检测诊断膀胱移行细胞癌的价值

    作者:杨光天;赵海岩;温峰;杨晋;刘毅

    本研究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XIAP mRNA 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并与尿脱落细胞病理学检查相比较,探讨其在膀胱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闫骏;袁亚光

    目的:探讨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作用,寻找一种敏感特异的非介入性方法诊断膀胱癌.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试验(FQ-PCR)和细胞学方法,对3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肿瘤组)、20例膀胱良性疾病患者(对照组)晨尿脱落细胞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肿瘤组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标本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对两种方法检测的阳性率以及病理检查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FQ-PCR法检测肿瘤组患者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为74.4%(29/39),显著高于尿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30.8%(12/39);G1、G2、G3级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自排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阳性率分别为66.7%、77.3%和75%,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中仅1例表达有端粒酶活性,与肿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FQ-PCR法检测晨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操作简便,特异、敏感,可以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诊断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 MCM5在膀胱肿瘤组织和尿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曹冉华;云升;苏乌云;刘彩霞;赵海燕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MCM)在膀胱肿瘤组织和尿脱落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2012年8月—2013年8月住院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尿脱落细胞或膀胱组织标本,对其进行 MCM5检测。结果①膀胱癌患者在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 MCM/β-actin 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②80例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中有71例 MCM5呈阳性表达,与正常对照组和其他泌尿系疾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 MCM5阳性率在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但其表达在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③与尿细胞学相比,尿脱落细胞 MCM5检测诊断膀胱癌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较高,假阴性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二者的特异度、假阳性率及阳性预测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尿脱落细胞中 MCM5检测对膀胱癌诊断意义重大,是对膀胱肿瘤复发检测、预后评价较好的指标,值得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

  • 尿脱落细胞DNA流式细胞术分析对膀胱癌诊断的临床意义

    作者:邱莲女;周永列;林慧君

    目的探讨尿脱落细胞DNA分析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利用流式细胞仪对良性血尿、膀胱肿瘤及膀胱癌患者尿脱落细胞进行DNA倍体和SPF分析.结果良性血尿患者为正常二倍体DNA分析图谱.膀胱肿瘤患者二倍体肿瘤22例,异倍体肿瘤4例;而膀胱癌患者二倍体肿瘤8例,异倍体肿瘤38例;膀胱癌、膀胱肿瘤患者的SPF(15.53±6.54,9.37±5.05)明显高于良性血尿患者(5.67±2.48,P<0.001,P<0.001),而膀胱癌患者的SPF明显高于膀胱肿瘤(P<0.001).结论尿脱落细胞DNA分析可望成为诊断膀胱癌的一种辅助方法.

66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