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新战略:逆转录病毒整合酶抑制因子

    作者:曹雪松

    近年来,随着HIV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多种治疗途径的综合运用,已使艾滋病人的预后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虽然目前的治疗可使病人HIV的滴度明显降低,但HIV仍然存在于病人的外周血单核细胞、静止T淋巴细胞等细胞中.针对HIV的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抑制因子已设计、筛选了多种药物并投入临床应用,但同时也导致抗药性病毒的产生,由于存在上述这些问题,有必要寻找新的病毒分子组份以便针对其设计、筛选新的特异、高效的抗HIV药物.HIV-1整合梅(HIV-1 intergrase)即是理想的该类靶分子.本文就HIV整合酶抑制因子类药物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HBVYMDD拉米夫定耐药变异及其检测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春明;张跃新

    主要阐述HBV多聚酶及其逆转录酶区C区的分子结构,YMDD基序及其变异的含义、类型及诱其发生的背景,YMDD变异病毒对拉米夫定耐药的分子机制,目前用于检测HBVYMDD变异的分子生物学方法.

  • 黄花夹竹桃叶中的二氢黄酮苷、黄酮醇苷及其对HIV-1逆转录酶、HIV-1整合酶的抑制活性

    作者:

  • 6种藏族药提取物体外抗HIV-1活性的初步探讨

    作者:高丽娜;贾润清;艾萍;胡秦;林鹏程

    目的:对斑花黄堇、木藤蓼、野棉花、黄花铁线莲、黑心虎耳草和短尾铁线莲6种藏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艾滋病病毒Ⅰ型(HIV-1)病毒活性的评价及其作用机制的初步研究.方法: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细胞毒性实验和HIV-1假病毒单周期感染实验检测提取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和细胞毒性;利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技术、蛋白酶、整合酶和逆转录酶体外活性抑制实验初步探讨药物的作用靶点.结果:在这6种藏药提取物中,木藤蓼、野棉花、黑心虎耳草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HIV-1病毒活性,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分别为(6.47±0.78),(11.97 ±1.09),(11.7±0.79) mg·L-1,且细胞毒性较小,三者均具有较好的体外抑制整合酶活性.结论:木藤蓼、野棉花、黑心虎耳草提取物具有较好的抗HIV-1病毒的作用,其作用机制与整合酶的抑制作用有关.

  • 天然产物中槲皮素类化合物的抗HIV作用研究

    作者:王晓建;王珊;黄胜阳

    目的:综述天然产物中槲皮素类化合物的抗HIV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全面检索、查阅国内外近10年来有关天然产物中槲皮素类化合物抗HIV作用的文献与著作,并按照槲皮素类化合物的不同作用对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槲皮素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具有较强抗HIV活性的一类化合物,主要作用于HIV复制所需的三个关键酶——蛋白酶、逆转录酶、整合酶,从而抑制HIV在体内的复制.结论:天然产物中的槲皮素类化合物在抗HIV方面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该类化合物具有重大意义.

  • 中草药中HIV-1三大酶类抑制剂研究进展

    作者:王晓艳;刘兆梅;王小利;马洪涛;杨怡姝;温瑞兴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所导致的人体防御机能的缺陷(尤其是细胞介导的免疫机能缺陷),患者易于发生机会性感染以及肿瘤的各种临床综合征.

  • 抗HIV药物及其靶点的研究进展

    作者:

    随着AIDS在全球范围内的迅速蔓延,寻找有效的抗HIV药物成为研究的重点任务.作者主要综述了近10年来抗HIV药物作用靶点的研究进展,特别是以侵入融合过程、逆转录酶、蛋白酶及整合酶这几个位点,以及在这几个靶点上的传统中草药中抗HIV的有效成分,和已经用于临床及正在研发的一些抗HIV药物.

  • 拉米夫定治疗后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组RT区和S区变异分析

    作者:钱福初;秦基取;李栋立;王伟洪;戴利成

    为了解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酪氨酸-蛋氨酸-天冬氨酸-天冬氨酸(Tyrosine (Y) methionine (M)-aspartic acid (D)-aspartic acid (D),YMDD)基序变异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逆转录基因(Reverse transcriptase,RT)变异特点及对与之相重叠的表面抗原基因区(Surface antigen region,S)变异的影响,为乙肝的诊断和治疗理论提供依据.本研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对25例发生YMDD变异慢性乙肝患者和30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基因组RT基因进行扩增,扩增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显示发生YMDD变异患者rt204位点变异类型分布以rtM204I为主(20/25,80%),多伴有rtL80I变异(14/20,70%);rtM204V变异同时伴有rtL180M变异(5/5,100%).YMDD变异患者RT区变异发生率高于未治疗患者(P<0.05).YMDD变异患者在5个经典核苷类耐药相关位点(rtL80,rtV173,rtL180,rtM204和rtM250)存在变异.两组患者在其它19个潜在核苷类耐药相关位点存在变异,而YMDD变异患者RT区潜在核苷类耐药相关位点变异频率显著高于未治疗患者(P<0.05),而且还存在对其它(拉米夫定以外)核苷类药物耐药相关位点的变异.发生YMDD变异患者S区变异发生率高于未治疗患者(P<0.05),在YMDD变异患者的S区“a”决定簇中还出现了sM133L和sG145R变异.研究表明拉米夫定治疗后发生YMDD变异患者HBV基因组RT区除发生rtM204I/V变异外还发生了其它耐药相关位点变异,可能导致对其它核苷类的交叉耐药.同时RT区变异影响重叠的S基因区造成HBsAg变异,可能造成对HBsAg检测的影响和免疫逃避的发生.

  • 野生冬虫夏草水提物体外抗HIV-1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朱莹;马莉;胡秦;李劲涛;陈玉龙;贾润清;沈思嗣;曾毅

    研究分析野生冬虫夏草的水溶浸提物抑制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HIV-1)的效果及其抗病毒作用的靶点.研究分别选取新鲜虫体、子座、全草、干燥虫体和子座5种不同组分,获得水溶性提取物,采用CCK-8实验检测水提物的细胞毒性;假病毒单周期感染实验评价水提物的体外抗病毒活性;体外检测水提物对逆转录酶活性的影响,应用表面等离子共振(SPR)技术检测水提物与HIV-1 Vif蛋白的相互作用.这5种虫草水提物均具有显著的体外抗HIV-1病毒活性,抑制HIV-1逆转录酶的活性,新鲜子座水提物与Vif蛋白有良好的体外结合力.本实验明确了野生冬虫夏草的体外抗病毒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和体外Vif蛋白有关,研究将为抗HIV-1病毒药物的研发提供实验基础.

  • 逆转录病毒及逆转录酶检测方法研究评述

    作者:马荣;高英杰;崔晓兰

    逆转录病毒常被作为载体,用于目的蛋白的表达或目的基因的嵌合.尽管,实验室选用的都是非感染性病毒,但并不能排除这些病毒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逆转录病毒的监督和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逆转录酶活性又是逆转录病毒存在活性的重要标志.因此,本文将有关逆转录病毒及逆转录酶检测的方法做一综述,望对研究者有参考意义.

  • 应用双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丙型肝炎病毒

    作者:张舒林;张汴娜;徐兴芳

    常规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患者HBV和HCV需要分别检测,因而操作繁琐,费时费力,且增加了污染的机会,为此,我们建立了双重PCR技术,实现一步法同时进行HBV和HCV的检测。  选取肝病患者血清标本115例,20例正常对照标本采自HBsAg阴性、肝功能正常的献血员。核酸提取采用蛋白酶K消化,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将提取的DNA和RNA复悬于焦碳二乙酯处理过的蒸馏水中,并加入2U RNA酶抑制剂Rnasin。PCR反应在核酸提取管中进行,总体积50μl,反应条件为10 mmol/L Tris·Cl(pH8.3),50mmol/LKCl,2mmol/LMgCl2,0.5μmol/L HBV和HCV引物,0.2 mmol/LdNITP,AMVRT逆转录酶2U,Tag DNA聚合酶2U,RNA酶抑制剂Rnasin 10 U,混匀。

  • 河南省部分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基因型耐药性分析

    作者:李韩平;李宏;杨坤;王哲;鲍作义;辛天义;庄道民;李敬云

    目的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HIV-1感染者抗病毒治疗临床效果,分析服药依从性与治疗效果关系;与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相比较,分析治疗后病毒耐药性突变发生和流行情况. 方法通过问卷调查、CD4+细胞测定评价抗病毒治疗的临床效果;用RT-PCR方法扩增HIV-1 pol区基因,进行基因型耐药性分析. 结果接受抗病毒治疗的人群中,坚持服药的病人55.08%病情明显好转,而未坚持服药的病人仅有6.78%病情明显好转,服药依从性对病情趋势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接受抗病毒治疗的病人CD4+淋巴细胞均值为(429.38±7.89)个/μl,未治疗的病人CD4+淋巴细胞均值为(201.43±8.72)个/μl,治疗后患者CD4+淋巴细胞计数显著高于未治疗的患者(P<0.05);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结果表明,相对于未经治疗的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对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性突变显著高于未治疗的患者(χ2=19.4285, P<0.05);治疗人群与未治疗人群对蛋白酶抑制剂的耐药突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78, P<0.50);耐药性突变主要发生在CD4+淋巴细胞<200个/μl病人中. 结论用国产抗病毒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服药依从性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治疗后耐药性突变发生率显著升高,因此提高服药的依从性、减少耐药性病毒的产生和传播十分重要.

  • 北京市2006年新确认HIV-1感染者耐药突变的流行性研究

    作者:叶景荣;李洋;张启云;黑发欣;陈强;张琴;白立石

    目的 研究北京市2006年新确认HIV-1感染者毒株的耐药突变本底数据.方法 随机选取北京市2006年新确认HIV-1感染者抗凝全血标本50份,提取血浆病毒RNA,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IV-1 pol区基因片段,并进行序列测定及耐药基因型分析.结果 成功扩增出34份标本的pol区基因;在1例样本的蛋白酶编码区检测出1个主要耐药突变,7例样本检测出7个次要耐药突变,主要耐药突变为M46L,毒株是CRF01_AE亚型,次要耐药突变有4种,出现的频率分别为A71T(2个)、A71V(3个)、Q58E(1个)、V11IV(1个).在14例样本逆转录酶编码区检测出一种或多种核苷类和(或)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9例标本检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出现频率分别为:V118I(42.9%)、M184V(7.1%)、A62V(7.1%)、K70T(7.1%)、K65R(7.1%)、K219N(7.1%)、T69d(7.1%)、V75LV(7.1%)、K219R(7.1%);10例标本检出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出现的频率分别为V1061(35.5%)、Y181C(15.4%)、K103KR(7.7%)、K103R(7.7%)、L100LV(7.7%)、V1081(7.7%)、V179D(7.7%)、V179DV(7.7%).结论 北京市2006年新确认HIV-1感染者毒株中已经存在一定比例耐药突变,有必要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研究.

  • 发酵支原体抗HIV-1作用机制的研究

    作者:尚红;姜拥军;王琪;王亚男

    目的研究发酵支原体抗HIV-1作用机制. 方法以发酵支原体PG18为实验菌株,制备支原体培养上清液和支原体菌体蛋白.用高效液相层析纯化发酵支原体PG18培养上清的蛋白,检测各部分逆转录酶抑制活性和核酸酶活性.用ELISA法检测发酵支原体对正常人PBMC及感染HIV-1的人PBMC分泌IL-10的影响及rhIL-10在体外对HIV-1复制的抑制作用. 结果发酵支原体PG18培养上清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Mr)为(67~100)×103和(10~25)×103时,分别具有36%和34%的RT活性抑制作用和部分核酸酶活性.发酵支原体PG18菌体蛋白可显著诱导正常人PBMC及感染HIV-1的PBMC分泌IL-10,且对感染HIV-1的PBMC分泌IL-10的诱导活性更强.rhIL-10可抑制HIV-1在PBMC中的复制,并随剂量的增加而增强. 结论发酵支原体PG18培养上清的逆转录酶活性抑制作用和菌体蛋白对PBMC分泌IL-10的促进作用为发酵支原体PG18抗HIV作用的相关机制.

  • 端粒、端粒酶和端粒保护蛋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梦云;周京国;青玉凤

    端粒是真核细胞染色体末端的串联重复DNA序列和端粒蛋白的复合体,具有独特的帽状结构,能保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同时也是细胞生存期限的关键调控因子[1].端粒酶是一种由RNA和蛋白质构成的特殊的逆转录酶,其主要功能是添加端粒序列,在端粒长度的调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端粒保护蛋白是仅在端粒表达且仅作用于端粒的一组蛋白质,研究发现其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在端粒结构和功能的维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以往针对端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肿瘤、遗传性疾病、衰老等领域,但现在随着人们在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不断深入研究,端粒系统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备受关注,本文就目前在此领域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 一步反转录PCR法从组织及细胞中扩增HEK5

    作者:张晓光;阎小君;苏成芝;聂晓燕;茹晓荣

    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诞生后不久即用于RNA的扩增[1].这种方法需要首先将RNA逆转录(RT)为cDNA链后再进行常规PCR扩增,程序较繁琐,且需逆转录酶及RNA酶抑制剂等成本较高试剂.

  • 我国23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中原发性基因型耐药监测和病毒亚型分析

    作者:韩扬;匡季秋;李太生;邱志峰;谢静;左玲燕;李雁凌;王爱霞

    目的 分析237例HIV/AIDS患者中原发性耐药的发生率和病毒亚型分布情况.方法 从河南、云南、上海等20个地区采集237例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血浆HIV-1进行基因测序,通过病毒亚型分析软件REGA HIV-1 Subtyping Tool确定测序样本的HIV-1亚型,并与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比对确定测序样本HIV-1耐药相关突变位点.采用b-DNA方法检测患者血浆病毒载量,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 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 237例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感染的HIV-1毒株分布为A1、B、C、CRF01-AE、CRF02-AG、CRY7-BC、CRF08-BC、CRF12-BF、G等9个不同亚型,可能的感染时间分布在1990-2006年.237例患者中仅有3例分别对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高度耐药、蛋白酶类抑制剂低度耐药和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高度耐药,原发性耐药的发生率为1.3%(3/237).结论我国部分地区未经抗病毒治疗的HIV/AIDS患者中HIV-1原发性基因型耐药的发生比例处于较低水平,病毒亚型分布在9个亚型.

  • 应用NucliSens Easy Q定量检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RNA

    作者:姚均;潘纲;蒋岩;裴丽健;潘品良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导致的一种致死性疾病.目前,检测HIV-1 RNA的病毒载量主要有3种方法:分枝放大技术(bDNA)、逆转录酶扩增技术(RT-PCR)和核酸序列扩增技术(NASBA).这3项技术具有很好的相关性、敏感性和准确性[1],但是这3项技术的操作较为复杂和费时,且不能实时动态对扩增过程监控.NucliSens Easy Q是一种新的检测HIV-1RNA病毒载量技术.它结合了NASBA的扩增特点和新的分子信标技术[2,3],在本项研究中,我们通过将Nuclisens Easy Q和NASBA对临床样本及其标准血清盘的检测比较,来对这种新方法进行初步评价.

  • HIV分型的分子流行病学和临床意义

    作者:姚均;张福杰

    HIV在病毒分类中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组.由于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其基因有很高的变异特征,①高错误率的逆转录酶,其复制时,不能及时切除错误引入的核苷酸,约每个复制循环中就会发生一个错误使病毒复制时发生随机变异;②病毒快速的复制,估计每天一个HIV感染者要产生并清除100亿个病毒颗粒;③宿主的免疫选择作用,在宿主免疫压力的作用下,使能激发宿主细胞或体液免疫的基因组的变异高于其他部位,如gp120 V3环高变区;④不同病毒株DNA之间的基因重组.迄今为止,全球流行的HIV根据血清学反应和病毒核酸序列测定可分为二型,HIV-1型和HIV-2型.

  • 新一代抗HIV植物蛋白-MAP30

    作者:王临旭;孙永涛;杨为松

    当前,在逆转录酶及蛋白酶抑制剂抗HIV治疗中存在诸多缺陷,如不能完全抑制病毒复制,产生依赖药物剂量的毒性以及迅速出现耐药性等,寻求有效的抗HIV药物已迫在眉睫,而在丰富的植物资源中挖掘新的抗病毒制剂则成为令人瞩目的新领域.

145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