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外科学 >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urgery 중화실험외과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 中华医学会
  • 影响因子: 0.75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1-9030
  • 国内刊号: 42-1213/R
  • 发行周期: 月刊
  • 邮发: 38-85
  • 曾用名:
  • 创刊时间: 1984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杨镇
  • 类 别: 外科学
期刊荣誉:
  • 新型的病毒-基因治疗系统CNHK500-hγ的构建

    作者:孙立臣;张柏和;苏长青;李根丛;吴孟超;钱其军

    目的研制出一种新的基因-病毒治疗系统.方法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将主要晚期启动子(MLP)调控的人干扰素-γ基因插入腺病毒E1A基因受hTERT启动子调控、E1B基因受HRE启动子调控的增殖病毒载体质粒PXC70-HRE-TP的E1A上游,得到腺病毒质粒pSG500-hγ.通过pSG500-hγ与质粒pBHGE3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得到重组病毒CNHK500-hγ.用TCID50方法测定病毒滴度.通过增殖实验观察重组病毒的选择性增殖能力.利用ELISA法检测人干扰素-γ抗癌基因的表达.结果CNHK500-hγ的病毒滴度为4×109 pfu/ml,增殖实验结果证实CNHK500-hγ可以选择性地在端粒酶阳性的肝癌细胞中增殖,CNHK500-hγ所携带的人干扰素-γ基因在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442μg/L)明显高于携带该基因的非增殖型腺病毒载体(120 μg/L)Ad-hγ(P<0.005).结论CNHK500-hγ是一种具备治疗肝癌潜力的新型基因-病毒治疗系统.

  • 靶向Survivin基因的短发卡RNA对U251细胞生长和凋亡的影响

    作者:甄海宁;章翔;章薇;杨彤涛;白文涛;付洛安;胡世颉;潘灏;高大宽;王西玲

    目的观察Survivin基因特异性短发卡RNA(shRNA)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U251细胞体外生长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对U251细胞,稳定转染Survivin基因shRNA真核表达载体pWH1-SR的U251-SR细胞,以及稳定转染空载体pWH1的U251-P细胞,分别采用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观察各组细胞的体外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定量测定各组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细胞数量;采用HE染色、Hoechst染色和原位末端标记(TUNEL)方法观察各组细胞形态学特征.结果与U251和U251-P细胞相比,U251-SR细胞生长明显减缓(P<0.01),细胞克隆形成明显减少(P<0.01);U251-SR细胞G1期细胞增多,S期细胞减少,凋亡细胞增加至20.9%,并呈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改变.结论靶向Survivin基因的特异性shRNA能够在体外明显抑制U251细胞的生长并诱导其发生大量凋亡.

  • 大鼠神经干细胞与小鼠雪旺细胞混合培养的研究

    作者:冯世庆;孔晓红;孙振辉;周先虎;王沛;陈家童;郭世绂

    目的观察小鼠雪旺细胞体外培养时对大鼠神经干细胞存活及分化的影响.方法获取Wistar鼠坐骨神经并采用组织块法分离和纯化雪旺细胞;体外分离新生乳鼠脑神经干细胞,将雪旺细胞和神经干细胞分别培养扩增后进行共培养.共分5组进行:实验组1(NSC悬浮+SC悬浮+DMEM/F12);实验组2(NSC悬浮+SC贴壁+DMEM/F12);试验对照组1(SC培养基+NSC+DMEM/F12);试验对照组2(EGF/bFGF+NSC+DMEM/F12);试验对照组3(NSC+DMEM/F12).倒置相差显微镜对各组培养细胞每天观察形态和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混合培养细胞特异性标记物的表达:SC采用P0和S100,NS采用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分化神经元分别采用GFAP、GalC、Tubulin-β染色.结果共培养组NF染色阳性神经元样细胞的百分率明显高干其他各组;实验组1克隆球直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其平均直径为8 μm;实验组神经元样细胞突起的长度比对照组的长,3周长度差为26.5~67.3μm.结论大鼠神经干细胞与小鼠雪旺细胞共培养使两者不仅能够共生,而且雪旺细胞能显著促进体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神经干细胞分化神经元突起增长并且有序排列成轴索样结构.

  • 甲状旁腺激素基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

    作者:温济民;钟宇华;孙芸;于春梅;吴全理

    目的观察甲状旁腺激素(PTH)基因和蛋白体外表达情况,并评价其基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模型鼠的作用.方法(1)以脂质体将质粒pcDPG分别1次和多次转染293细胞,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的表达并计算转染率;(2)转染24、48、72和96 h后real-time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PTH基因与蛋白表达,并活性鉴定;(3)建立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症模型,将pcDPG质粒多次肌肉注射治疗,监测血钙和PTH值、存活时间及各器官病理变化.结果转染后24 h即见GFP表达,72 h达高峰,96 h开始减少;多次转染后GFP表达率可达90%以上;PTH cD-NA拷贝数转染24 h为5×103,72 h达高为8×104,多次转染显著增高(P<0.01);Western blot 见48 h和72 h有PTH蛋白表达,其可对抗甲状旁腺切除小鼠抽搐症状;术后第2天血钙与PTH明显低于术前(P<0.05),pcDPG质粒大、中剂量组连续治疗48 h后血钙与PTH值均恢复正常.结论重组PTH基因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模型鼠有较好的疗效.

  • 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对骨内高压神经肽的影响

    作者:吴珊鹏;孔抗美;齐伟力;王新家

    目的探讨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对骨内高压的影响.方法30只新西兰纯种大白兔制作成右胫骨上端骨内高压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行右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术,测量手术前、后两组骨内压及手术后骨髓血中神经肽的改变.结果手术后实验组骨内压值下降明显(P<0.05),对照组与实验组术后神经肽Y(NPY)由(15.32±7.63)ng/L下降至(14.26±8.23)ng/L(P>0.05),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由(25.76±4.97)ng/L上升至(33.89±9.63)ng/L(P<0.05).结论股动脉外膜交感神经网剥脱切除后,血管扩张,骨内压下降.

  • 反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RNA对U251胶质瘤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康春生;浦佩玉;张志勇;王广秀;贾志凡;裘明哲;原续波;常津

    目的探讨反义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方法构建反义EGFR的pcDNA3表达质粒并进行了脂质体介导的U251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基因转染.应用RT-PCR检测EGFR表达水平,应用MTT法、流式细胞术、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和Transwell方法评价肿瘤细胞转染前后的生物学行为.进一步应用裸鼠皮下荷瘤模型观察脂质体介导反义EGFR基因治疗对U251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对肿瘤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EGFR、PCNA和GFAP表达比较.结果脂质体介导反义EGFR可显著抑制U251细胞ECFR表达,MTT法分析显示反义EGFR转染组胞生长抑制率为68%;与对照组和pcDNA3转染组比较,细胞周期分析结果表明p-anti-hEGFR转染组G0~G1期细胞数没有明显变化,进入S期的细胞数较对照组减少了,而进入G2期细胞则增加.Matrigel基质生长实验显示对照组和pcDNA3转染组细胞呈正常形态贴壁生长,而p-anti-hEGFR转染组细胞不能贴壁生长,呈团块状簇集生长.Transwell方法显示肿瘤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显著下降.裸鼠皮下荷瘤模型实验显示反义EGFRRNA可以显著抑制皮下肿瘤生长,组织病理学分析显示治疗组EGFR表达下降而GFAP表达上调.结论反义EGFR可以显著抑制U251细胞的EGFR表达,在体内外对U251细胞生长均产生明显抑制作用.

  • 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促进作用

    作者:李湘竑;汪谦;罗燕;王敏

    目的评价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HIPK1)促进肿瘤坏死因子(TNF)-α诱导的JNK/p38激活及其对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Hepa 1-6细胞,分别感染重组腺病毒rAd-Lacz-V5(107 PFU/孔)和rAd-myc-HIPK1(107 PFU/孔)48 h,荧光显微镜检测Lacz和HIPK1的蛋白表达,TNF-α处理细胞后Western blot检测JNK/p38激活情况;HIPK1的RNA干扰检测HIPK1在JNK/p38激活中的作用;TNF-α处理病毒感染的Hepa 1-6细胞24 h,DAPI染色荧光显微镜下了解细胞凋亡情况.结果荧光显微镜下见Lacz和HIPK1蛋白在Hepa 1-6细胞中表达效率高;HIPK1组中TNF-α介导的磷酸化型JNK/p38的表达明显高于Lacz组,相反HIPK1的RNA干扰组中TNF-α介导的磷酸化型JNK/p38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细胞核形态学检测HIPK1组中细胞凋亡率为(30.72±5.67)%,而Lacz组为(9.82±3.41)%,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HIPK1促进TNF-α介导的JNK/p38的激活并诱导肝癌细胞Hepa 1-6凋亡.

  • 家兔脊髓空洞症致脊柱侧弯发生的机制

    作者:孙国柱;张庆俊;张更申

    目的探讨实验性脊髓空洞症致脊柱侧弯发病机制.方法24只中国白兔,其中12只制作脊髓空洞模型,另12只作对照.定期MR扫描,拍脊柱正侧位片判断侧弯程度,并用光镜观察脊髓和椎旁肌肉标本.结果4~6周时,9只动物中8只出现脊髓空洞,6只出现颈胸段脊柱侧弯;8周以后,空洞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大、受累节段增多,同时脊柱侧弯程度也明显加重.椎旁肌肉出现代表神经源性变性的小角纤维.结论实验性脊髓空洞症常引起脊柱侧弯,脊柱侧弯加速脊髓空洞发展,及早终止两者的恶性循环将有助于改善本病的预后.

  • 金属卟啉化合物的光动力学作用对人膀胱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米其武;曹正国;周四维;贾涛;叶章群

    目的探讨金属卟啉的光动力学作用对人膀胱癌细胞增殖和凋亡基因bcl-2、bax表达的影响及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机制.方法合成水溶性锰卟啉化合物后,分别采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膜联蛋白/碘化丙锭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锰卟啉的光动力学作用对人膀胱癌BIU-87细胞的生长活性、凋亡率和bcl-2、bax蛋白及相应mRNA表达水平变化的影响.结果1μmol/L锰卟啉光动力作用BIU-87细胞30 min后,MTT法和流式细胞术结果显示细胞生长抑制率和凋亡率分别为(62.39±9.17)%、(19.15±5.49)%,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表明bax蛋白及相应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46.4±5.67)%、(0.63±0.13),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2.26±0.04)%、(3.95±0.84)%、(32.7±4.52)%、(0.29±0.02)(P<0.05);而bcl-2蛋白及其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31.5±2.59)%、(0.44±0.02),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4.8±6.21)%、(0.73±0.07).结论锰卟啉的光动力作用可以通过抑制bcl-2的表达、促进bax的表达来诱导BIU-87细胞发生凋亡.

  • 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对大肠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作者:罗开元;赵泉;杨镛;杨国凯;李波;杨嵘;许绍斌

    目的探讨125Ⅰ粒子抑制大肠癌生长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采用雄性BALB/C裸小鼠建立人类大肠癌HCT-8细胞株的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荷瘤鼠分5组(每组10只),对照组、空剂量组(0 Bq)、低剂量组(7.4×106 Bq)、中剂量组(14.8×106 Bq)、高剂量组(29.6×106 Bq),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行微血管密度记数(MVD),同时检测p53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大肠癌,高、中、低剂量组抑瘤率分别为46.2%、34.0%、21.5%.在高剂量组中,p53蛋白表达增加,凋亡细胞增多,MVD及VEGF减少.结论(1)确证了125Ⅰ粒子对大肠癌治疗的有效性.(2)125Ⅰ粒子的推荐剂量14.8×106~29.6×106Bq.(3)125Ⅰ粒子组织间植入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同时p53蛋白表达量增加,细胞凋亡增多.

  •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乳腺珠蛋白mRNA和CD44V6-mRNA表达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剑仑;杨华伟;曹骥;杨南武

    目的研究人乳腺珠蛋白(hMAM)mRNA和CD44v6-mRNA在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Nested-RT-PCR)技术检测67例乳腺癌、16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和20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hMAM-mRNA和CD44V6-mRNA表达.结果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mRNA阳性表达率为50.7%;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mR-NA表达率明显高于Ⅰ、Ⅱ、Ⅲ期者(P<0.05);hMAM-mRNA在健康人外周血无表达,乳腺良性肿瘤中仅6.25%阳性表达,乳腺癌患者外周血hMAM-mRNA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患者及健康人(P<0.05).而CD44V6-mRNA在乳腺癌、乳腺良性肿瘤及健康志愿者中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AM-mRNA特异性表达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检测出hMAM-mRNA提示可能有血循环转移;而CD44V6-mRNA作为血液中乳腺癌细胞的标志缺乏特异性.

  • 基因芯片筛选颅内动脉瘤炎性相关基因的研究

    作者:石忠松;李明昌;孙毅明;戴华浩;朱永华;潘伟生;黄正松

    目的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血液单核细胞中炎性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方法采集5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外周血,10名正常成人作为对照组,分离血液单核细胞,提取总RNA,与含22 215个人类基因的寡核苷酸基因芯片杂交、洗脱、染色和扫描,分析检测的数据.荧光定量RT-PCR验证芯片结果.结果检测的22 215个基因中,颅内动脉瘤共差异表达的基因有325个,差异水平均达2倍以上的基因有35个,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有16个基因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有关,其中上调10个基因,下调6个.结论血液单核细胞基因表达谱是研究颅内动脉瘤发病机制的新策略,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可能是颅内动脉瘤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

  • STAT3在大鼠急性结肠炎应激反应中的异常表达

    作者:周静;冯艺;王杉;叶颖江

    目的探讨转录信号传导子与激活子3(STAT3)信号传导通路在大鼠急性结肠炎应激反应中的作用.方法自大鼠肛门注入6%醋酸建立急性结肠炎应激模型;应用5级法进行结肠炎症组织学分期;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脊髓中STAT3蛋白表达水平.结果结肠内灌注6%醋酸可产生明显局部炎症反应,程度随时间进行性加重,16~24 h达高峰(16 h分级3.5±0.63,24 h分级3.0±1.27);急性结肠炎后L5-S1脊髓内STAT3表达明显上调,3 h达高峰,明显高于sham组(P<0.05);吗啡治疗对L5-S1、C2-4脊髓内STAT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大鼠急性结肠炎时,STAT3的上调与炎症应激有关,STAT通路可能并未直接参与介导结肠炎症性疼痛.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Flt-1和KDR在原发性胆囊癌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作者:庞作良;李海军;张国庆;彭淑牖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Flt-1和KDR的表达与原发性胆囊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对21例原发性胆囊癌和10例胆囊腺瘤样息肉新鲜组织标本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VEGF、Flt-1和KDR在原发性胆囊癌和胆囊腺瘤样息肉的表达情况,并分析VEGF、Flt-1和KDR免疫组织化学阳性表达的病例与胆囊癌肝浸润、淋巴转移、病理分级和Nevin分期等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在胆囊癌和胆囊腺瘤样息肉组织中VEGFmRNA阳性表达率为90.47%(19/21)和20%(2/10);Flt-1mRNA阳性表达率为71.42%(15/21)和0%(0/10);KDR mRNA阳性表达率为85.71%(18/21)和10%(1/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VEGF蛋白检测阳性表达率为80.95%(17/21)和20%(2/10);Flt-1蛋白阳性表达率为60.90%(13/21)和10%(1/10);KDR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6.19%(16/21)和10%(1/1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Flt-1和KD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在胆囊癌肝浸润、淋巴转移和NevinⅣ、Ⅴ期组明显高于无肝浸润、无淋巴转移和NevinⅠ、Ⅱ、Ⅲ期组(P<0.05),而在高、中和低分化组三者的阳性表达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胆囊癌组织中VEGF、Flt-1和KDR在mRNA和蛋白水平均存在高表达,VEGF、Flt-1和KDR蛋白的阳性表达同胆囊癌肝浸润、淋巴转移和Nevin分期明显相关,但与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

  • 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乌司他丁对核因子-κB活化的影响及对损伤的保护作用

    作者:韩喜春;金山;韩宁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及核因子(NK)-κB在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的作用.方法制作大鼠部分肝I/R模型,分为:A假手术组,B肝缺血90 min组,C肝缺血90 min、再灌注120min组,D肝缺血90 min、再灌注120 min加乌司他丁组.光镜观察肝脏组织学改变,测定血清酶学水平和肝组织中髓过氧化物酶(MPO)含量,s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肝组织中NF-κB的活化程度.结果A组肝细胞索排列有序,肝细胞形态正常;B组肝小叶结构紊乱,肝血窦和中央静脉有轻度淤血,内皮细胞和肝细胞水肿变性;C组肝细胞坏死较明显,D组上述改变明显减轻;B组的血清ALT、AST和MPO分别为454.1±26.2、819.1±18.2 IU/L和0.908±0.189 U/g,肝组织NF-κB活化程度为1.89±0.12(与A组比较,P<0.05);C组分别为1 156.9±216.3、2 150.5±209.8IU/L和2.126±0.160 U/g,肝组织NF-κB活化程度为2.86±0.20(与A组比较,P<0.01);D组分别为553.6±19.4、897.6±23.9IU/L和1.128±0.162 U/g,肝组织NF-κB活化程度为2.04±0.16(与C组比较,P<0.01).结论乌司他丁能减轻NF-κB活化,减轻肝I/R时中性粒细胞通过释放蛋白酶造成的肝损伤.

  • 基因-病毒治疗系统CNHK300-murine endostatin的构建及体外研究

    作者:聂明明;方国恩;王星华;苏长青;崔贞福;李林芳;钱其军

    目的构建一种新型的肿瘤基因-病毒治疗系统CNHK300-murine endostatin (CNHK300-mE),以肿瘤增殖病毒为载体,携带抗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基因.方法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将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启动子插入腺病毒E1A基因上游,将小鼠内皮抑素基因表达盒插入到腺病毒包装信号和hTERT启动子之间,通过病毒增殖试验、电镜技术、Western blot分析、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试验,观察CNHK300-mE的复制情况、mE的表达情况及对鸡胚绒毛尿囊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情况.结果成功构建了基因-病毒治疗系统CNHK300-mE,该系统为hTERT启动子调控腺病毒E1A基因表达并携带小鼠内皮抑素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该病毒可以在端粒酶阳性的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肝癌细胞株HepGⅡ中大量增殖及复制,而在端粒酶阴性的正常纤维细胞中不增殖.电镜证实该重组病毒在胃癌细胞株SGC-7901中复制及增殖.ELISA检测表明SGC-7901感染CNHK300-mE后7 d,小鼠内皮抑素的表达量为1 000μg/L.CAM实验证实该病毒感染胃癌细胞后的培养液上清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的生物活性.结论基因-病毒治疗系统CNHK300-mE能在端粒酶阳性的肿瘤细胞中特异性增殖复制,并大量表达具有抗新生血管生成生物活性的小鼠内皮抑素.

  • 细胞角蛋白20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

    作者:孟兴凯;岳根全;张俊晶;陈怀增;彭淑牖;杨成旺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CK)20 mRN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与病理组织学类型的关系.方法运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64例胃癌组织CK20 mRNA的表达,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定量分析,并与病理组织学类型比较.结果64例胃癌组织有52例表达,表达率为81%.表达量在0%~91%之间,平均约63%.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管状腺癌表达率高,而6例黏液腺癌无1例表达.印戒细胞癌、低分化腺癌、管状腺癌平均表达量为(67±23)%、(58±19)%、(62±21)%,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CK20 mRNA表达率高;黏液腺癌极少表达CK20 mRNA;不同癌组织CK20 mRNA的表达量不相同.

  • 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在突出腰椎间盘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黄东生;丁悦;叶伟;苏培强;刘尚礼;梁蔚文

    目的观察促炎因子白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a及抗炎因子白介素(IL)-4在退变椎间盘组织内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方法收集30例单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及10例经前路松解手术的特发性脊柱侧弯患者的髓核组织,术前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均予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定,23例行MRI检查的患者,根据Schneiderman分级评定椎间盘退变程度,术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髓核组织中IL-6、TNF-α和IL-4的含量.结果退变髓核中IL-6的含量(11.2±7.5)ng/L较对照组(6.4±0.8)ng/L高(P<0.01)、TNF-α的含量(186.8±86.0)ng/L亦较对照组(122.3±23.5)ng/L高(P<0.05);IL-4的表达仅存在于TNF-α表达较高的髓核组织中;IL-6及TNF-α的同时表达与ODI评分高低正相关(IL-6:B=0.481,β=0.229,P<0.05;TNF-α:B=6.945E-2,β=0.522,P<0.01);椎间盘退变MRI分级与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高低无明显相关.结论促炎因子TNF-α与IL-6的表达增高为椎间盘退变的重要原因,亦为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促炎因子与抗炎因子表达的不平衡亦可能为椎间盘退变进展的重要因素.

  • 大鼠膀胱内灌注125 Ⅰ脱氧尿嘧啶核苷的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

    作者:侯建全;周守军;朱然;温端改;严春寅;郭震华

    目的探讨125Ⅰ-脱氧尿嘧啶核苷(125Ⅰ-UdR)在大鼠膀胱内灌注后药代动力学及组织分布情况.方法将8只SD大鼠随机分成2组,每组4只.A组每只大鼠单纯125Ⅰ-UdR(7.5MBq/kg体重)膀胱内灌注给药,B组每只大鼠单纯125Ⅰ-UdR(7.5 MBq/kg体重)经尾静脉注射给药.连续采集血液,用γ计数仪测定其放射性;12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每只膀胱内灌注125Ⅰ-UdR1.5 MBq,经0.5、2、24 h后分组处死,取相关脏器后测量放射性计数.结果膀胱灌注125Ⅰ-UdR后的大鼠体内代谢符合二房室分布模型,按化学剂量100μg/kg体重灌注后测得,平均T1/2a为3.34 h,T1/2β为36.78 h,Cmax为0.54μg/L,Tmax为1.72 h.静脉注射125Ⅰ-UdR后的大鼠体内代谢符合一房室分布模型,按化学剂量100 μg/kg体重静注后测得,平均T1/2为0.09 h,Cmax 为14.55μg/L,Tmax为0.00h,膀胱灌注的绝对生物利用度F为38.46%.膀胱灌注后125Ⅰ-UdR主要分布在大鼠膀胱,肝脏,脾脏中.结论125Ⅰ-UdR用于膀胱灌注可以提高局部组织药物浓度,延长其在靶器官的滞留时间,并可减少对周围组织的毒副作用.

  • 大鼠动脉内少量冷盐水输注对诱导局部亚低温的作用

    作者:苏万东;吉训明;吴浩;赵喜庆;田欣;祝自新;凌锋

    亚低温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目前仍是实验研究的有效手段.本实验旨在观察动脉内输注少量冷盐水的亚低温诱导作用.

  • 前列腺素E1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细胞因子及胰腺病理的影响

    作者:杨雪菲;杨智勇;周峰;王春友

    多种细胞因子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我们选取代表性的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抑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10作为指标,研究前列腺素E1(PGE1)对SAP大鼠细胞因子的影响,并对胰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观察其对胰腺局部病理损害是否有减轻作用.

  • 苦参碱对人乳腺癌细胞阿霉素多药耐药性的逆转作用

    作者:周炳刚;陈志宏;范玉琢;黄允宁;苏刚;王炜

    有研究证实苦参碱(Mat)在体外具有诱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凋亡等作用,毒副作用小[1].本研究旨在观察Mat对人乳腺癌细胞耐药株(MCF-7/ADR)的多药耐药(MDR)有无逆转作用.

  • 兔膀胱vx-2肿瘤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陈军;徐祗顺;董德鑫;赵海峰

    目前建立膀胱肿瘤的动物主要局限于鼠类,方法多通过化学诱导剂诱导产生.但由于鼠类个体较小,使得一些需要在较大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研究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1].我们采用膀胱黏膜下生理盐水充盈法进行vx-2瘤块包埋,建立了兔膀胱肿瘤模型,报告如下.

  • CIITA基因修饰的树突状细胞增强对小鼠肠癌细胞的杀伤及免疫保护作用

    作者:戴起宝;兰斌;许东坡;欧启水

    本研究旨在探讨修饰后的树突状细胞增强细胞毒性T细胞(CTL)活性的作用,以及对小鼠肠癌细胞的免疫保护作用.

  • 乙酰肝素酶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

    作者:王顺祥;田志宏;吴晓慧;周少英;彭利

    乙酰肝素酶(Hpa)是一种内切糖苷酶,可降解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中的硫酸乙酰肝素,破坏其完整性,同时释放在细胞外基质中储存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促进肿瘤血管的生成,从而有利于肿瘤细胞的侵袭和转移[1].本研究旨在探讨Hpa、VEGF与肝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肿瘤血管新生之间的关系.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离纯化及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作者:袁源;杨树源;韩忠朝;张晓辉

    间充质干细胞(MSC)在特定条件下能转化为神经元样细胞,并参与神经损伤修复,使其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1,2].研究表明,MSC不仅存在于骨髓,还存在于脐血,胎儿内脏等[3].脐带作为胎儿与母体间的营养桥梁,其中是否也含有并能否提取到足量的MSC引起本研究室的关注.本研究首次探讨从脐带获取MSC的方法及其基本生物学特性.

  • NS-398对肝癌SMMC-7721细胞裸鼠移植瘤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彭利;徐卓;周烨;左连富;王顺祥;唐瑞峰;张凤瑞

    为观察COX-2对肝细胞癌生长和血管生成的影响,我们通过构建肝癌SMMC-7721细胞株荷瘤裸鼠,检测NS-398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微血管密度(MVD)和凋亡的影响,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肝细胞癌生长和血管生成过程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 犬嫁接性梭形动脉瘤模型制作与血流动力学观察

    作者:张文清;漆松涛;安胜利;许益民;龙浩;袁智锐

    梭形动脉瘤(AN)病因尚不明确.我们采用犬颈外静脉(EJV)嫁接颈总动脉(CCA)制作梭形AN模型,探讨其发生机制及适合的治疗方法.

  • 中期因子和微血管密度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李良满;刘红波;张勇

    中期因子(MK)是一个新的碱性肝素结合生长因子,在Wilms瘤、肝癌、胰腺癌等多种人类恶性肿瘤中高度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1-3],而肿瘤血管的生成是肿瘤生长和转移的先决条件,我们通过检测骨肉瘤中MK和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与骨肉瘤恶性程度的关系,为临床判断预后、提供相应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

  • 转化生长因子-β1、bax在慢性胰腺炎组织中的表达

    作者:陈启龙;朱功兵;温浩

    慢性胰腺炎(CP)是多种病因造成的,以胰腺实质慢性炎症、腺泡细胞被结缔组织替代,伴有腹痛和/或永久性内、外分泌功能障碍为基本特征[1].我们通过建立犬CP模型,探讨CP胰腺广泛纤维化及胰腺实质减少的可能机制.

  • 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时供肝己酮可可碱预处理对移植肝的保护效应

    作者:卿德科;杨永胜

    目前,如何减轻心脏停搏供体(NHBDs)肝移植时供肝的冷热缺血及再灌注损伤达到移植肝的保护,从而大限度地利用和改善此类供肝以取得满意的疗效正成为肝移植研究的重要课题[1,2].本实验旨在探讨己酮可可碱(PTX)供肝预处理在NHBDs肝移植时对移植肝脏的保护效应及其相关机制.

  • 肠造瘘式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虞俊波;徐泽宽

    目前,围绕胰腺移植的研究都需要在合适的动物模型上进行.本实验旨在建立一个相对简便、稳定且成功率较高的糖尿病大鼠同种异体胰腺移植模型.

  • 大鼠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及鉴定

    作者:许天文;陈道达;陈剑英;郑勇斌

    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C/VEGFR-3信号调控通道的关系已在临床病理组织学上被证实[1,2],本实验旨在应用管内酶消化法进行大鼠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原代培养,观察它的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特性.

  • 食管鳞癌△ NP63表达和肿瘤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作者:李印;马军;郑世营;郭敏;邢文群

    p63基因作为p53基因家族的成员,参与肿瘤的发生过程,其剪切体之一△NP63具有癌基因的作用[1],为了探讨△NP63和肿瘤生长的关系,我们用CD105作为微血管密度判断指标,分析了△NP63表达和肿瘤血管密度之间的相关性.

  • 白细胞介素-23基因转染树突细胞联合β-榄香烯对小鼠胰腺癌的抑制作用

    作者:谭广;林琳;王忠裕;殷朔

    本研究旨在探讨白细胞介素(IL)-23基因转染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联合β-榄香烯协同对实体肿瘤的抑制作用.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叶伟;王晓峰;赵春波;刘波

    脑血管痉挛(CVS)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常见的高危并发症之一,SAH后CVS的发生率达16%~66%,一般多发生于SAH后2~3 d,7~10 d达高峰,以后逐渐缓解[1].CVS发生后,临床上常出现颅内压增高,意识障碍加重.病人由清醒转为嗜睡或昏迷;或由昏迷(早期CVS多在2 d内恢复)→清醒→昏迷(再次CVS).这种动态的意识变化是CVS的突出特点.同时还常有不同程度的局灶性体征出现或加重,如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病人持续发热,周围血象白细胞持续增高.CVS是SAH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2].

  •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进展

    作者:王刚;孙备

    急性胰腺炎(AP)是一种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的外科常见急腹症.其病变常使患者处于免疫过反应状态[1],经历着局部组织坏死和全身炎症反应的双重打击.因此,首先针对其发病及进展机制的治疗显得极为重要[2].近年来,随着对AP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胰腺微循环障碍在AP病程演进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关注.大量的血管活性物质如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内皮素、缓激肽等均在胰腺微循环障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实体肿瘤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静;赵刚;刘涛;王春友

    新研究认为肿瘤是一种干细胞疾病,是由具有成瘤能力的肿瘤细胞增殖发育而成的异常组织.肿瘤细胞中仅有极少数的细胞具有成瘤潜能.它们数量虽少,但具有干细胞特征,可无限增殖,并可以不对称分裂成具有及不具有成瘤能力的肿瘤细胞,故称之为肿瘤干细胞.它们在肿瘤的形成和生长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其他肿瘤细胞没有或仅有有限的增殖能力,经短暂的分化即死亡[1].这个研究结果对肿瘤形成的生物学研究及肿瘤的诊断治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一种生物陶瓷体内血管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胡学峰;洪建明;王臻;许宋峰;王林;李爱民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生物陶瓷(Bioceramics)体内血管化动物模型.方法选择体重2.5~3kg的成年新西兰兔24只进行动物手术,在生物陶瓷人工骨的中轴穿入兔腰背动脉后将其包埋入兔左侧腰背筋膜内,将其作为实验组,右侧单纯埋入生物陶瓷作为对照组.术后4周、8周、12周后对人工骨材料进行切片染色、骨扫描等检查,观察人工骨血管化及骨代谢情况.结果术后4周实验组人工骨材料内出现发育成熟的血管,并开始出现新生骨和骨代谢,术后12周骨小梁发育成熟,而对照组血管化及骨化程度较差.结论中轴穿入动脉的人工骨材料埋入兔腰背筋膜后可以显著地促进人工骨的血管化.

  • 一种G422胶质母细胞瘤瘤株标准化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孙梅珍;赵澎;王红云;王钜;张亚卓

    目的建立标准化小鼠G422胶质母细胞瘤动物模型.方法将接种G422胶质母细胞瘤昆明小鼠的皮下肿瘤,接种于国际标准化小鼠双侧上肢皮下,每侧分别注射0.1、0.2、0.3ml.接种后5、10、15、20 d观察小鼠的生存状态及肿瘤的生长特性;用HE染色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分析.结果标准化小鼠G422胶质母细胞瘤模型生长稳定,成瘤率高,3个实验组均100%成瘤,无1例死亡(P<0.05);GFAP'及S-100蛋白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有棕黄色颗粒呈强阳性,符合胶质源性肿瘤的特点.结论国际标准化小鼠G-422胶质母细胞瘤模型,生长特征及病理表现与人脑胶质母细胞瘤相似,是一种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 一种新型的大鼠胰肾联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作者:蔡秋程;杨芳;吕立志;江艺

    目的建立一种简易、可靠的大鼠胰肾联合移植(SPK)模型.方法雄性SD大鼠作同品系异体移植的供受体,受体术前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70 mg/kg体重.采用供体右肾,移植物门静脉与肾下下腔静脉袖套式吻合,供受体肾上下腔-下腔、腹主-腹主两血管显微缝合;供体十二指肠与受体Treitz韧带下3~4 cm的空肠侧侧吻合,移植物带输尿管的膀胱片与受体膀胱吻合,切除受体双肾.结果正式实验30例中手术成功率为90%(27/30),血管吻合时间30min,移植前血糖为(20.02±2.12)mmol/L,移植后24 h血糖、肌酐即降为正常.结论此模型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并发症少,可进一步用于SPK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胰腺 肾脏 移植
  • 大鼠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制作肾性高血压模型

    作者:郭予大;韩天旺;郭付有;游潮

    目的探讨一种经背双侧切口入路行大鼠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制作颅内动脉瘤模型的手术入路新方法.方法选用70只雌性SD大鼠,实验组35只采用经背双侧手术入路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对照组35只采用传统经腹手术入路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两组同时作左颈总动脉结扎,手术1周后,用2%盐水替代饮水喂养3个月.比较实验终结时两组的血压,切肾、感染、死亡和总失败率.结果两组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0,P>0.50);两组的切肾率(χ2=4.79,P<0.05)和感染率(χ2=4.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高于实验组;总失败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3,P<0.01),对照组明显高于实验组.结论经背双侧手术入路行大鼠双侧肾动脉后支结扎术是一种安全性较高和手术操作简便的新方法.

  • 胰腺癌实验研究的热点及展望

    作者:王春友

    胰腺癌的外科治疗经历了多年的历史,从上世纪前叶的原始积累到后几十年的诊断与治疗探索,包括早期诊断、扩大手术到综合治疗.就早期诊断而言,目前仍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的标志物,以影像学为基础的诊断方法,以早期诊断和以手术扩大为主的综合治疗很难进一步提高生存率,即使临床诊断为早期胰腺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亦令人失望.

  • 胰腺癌耐药细胞株SW1990/Fu产生获得性耐药机制的研究

    作者:郭俊超;赵玉沛;廖泉;陈革;朱预

    目的探讨胰腺癌耐药细胞株SW1990/Fu产生获得性耐药的可能机制.方法以体外诱导建立的人胰腺癌耐药株SW1990/Fu为模型,通过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细胞化学(ICC)方法测定耐药相关基因在SW1990/Fu产生获得性耐药前后的变化;罗丹明外排实验检测SW1990/Fu细胞膜上的P-gp泵功能.结果RT-PCR结果显示多药耐药基因1(MDR)和肺耐药相关蛋白基因(LRP)在SW1990/Fu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97±0.23和0.95±0.34,而在SW1990中的表达率仅分别为0.67±0.19和0.53±0.1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药耐药相关基因(MRP)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π)在2株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ICC与RT-PCR的结果一致.在罗丹明浓度为0.5 mg/L时,只检测到(11.4±2.5)%的SW1990/Fu细胞内有荧光染科积蓄,在亲本细胞中罗丹明阳性细胞为(57.9±5.4)%,而在P-gp阴性的HL60细胞中,(99.5±3.3)%的细胞内存在罗丹明的积聚.当罗丹明浓度增加时,其在SW1990/Fu细胞内的积聚也明显增加.结论耐药基因MDR1和LRP表达增强可能是胰腺癌耐药细胞株SW1990/Fu产生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

    关键词: 胰腺肿瘤 多药耐药
  • 重症急性胰腺炎器官损伤与内皮素-1mRNA表达的关系及丹参的影响

    作者:张莹;石承先;任娟娟;李玉祥;黄平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内皮素-1(ET-1) mRNA表达对胰腺及肺、肾损伤的作用机制,观察丹参注射液对ET-1mRNA表达及病情转归的影响.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15)、丹参组(n=15)、对照组(n=15).建立SAP模型后,丹参组动物立即肌肉注射丹参注射液(每日2 ml/kg体重),每6 h 1次,共给药4次.对照组仅行假手术.各组动物在术后24 h测血淀粉酶、ET-1和腹水量.使用原位杂交和图像分析检测胰、肺、肾ET-1 mRNA的表达强度,并观察胰、肺、肾病理变化.结果模型组血中淀粉酶(2 156.05±355.87)U/L和腹水量(9.87±2.34)ml显著高于丹参组(1 439.21±332.99)U/L、(5.27±2.81)ml和对照组(215.67±37.27)U/L、0 ml(P<0.01).模型组血中ET-1(185.47±20.80)ng/L高于丹参组(164.27±18.53)ng/L和对照组(72.90±17.27)ng/L(P<0.05,P<0.01).模型组胰、肺、肾中ET-1mRNA表达显著高于丹参组(P<0.01).丹参组胰、肺、肾病理改变较模型组减轻.结论SAP时胰腺的ET-1 mRNA高表达导致ET-1过度生成并可能继发引起肺、肾病理损害.丹参能抑制胰腺的ET-1mRNA的过度表达,减轻血管内液体丢失,改善血流动力学,从而对胰腺及肺、肾组织起保护作用.

  • 小鼠异种胰岛移植排斥反应研究

    作者:张雷;秦新裕

    目的观察小鼠对肾被膜下异种胰岛移植物的排斥反应规律和免疫病理学特点.方法将大鼠胰岛移植到小鼠肾被膜下,分别于术后当日、第1、2、4、5、6天取出移植物,研究异种胰岛排斥的病理组织学形态特点和过程.结果异种胰岛移植可有功能存活(5.9±1.2)d,在自然情况下,胰岛在术后6 d左右完全被排斥,术后4 d胰岛形态已不完整,单核细胞浸润明显增多.移植物附近未发现IgG+IgM的免疫沉积.结论异种胰岛的排斥反应是一个以单核细胞浸润为特征的渐进性过程,移植后4~6 d达排斥高峰,CD4+T细胞可能在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而体液免疫没有或很少参与.

  • 树突状细胞疫苗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PC3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孙早喜;孙诚谊;王福生

    目的体内外观察多种细胞因子及肿瘤相关抗原(TAA)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PC3的抑制.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抗凝新鲜全血以获得单核细胞(PBMC),用贴壁法获取DC和去DC的单核细胞(免疫效应细胞),并分别用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人白细胞介素(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PC3肿瘤相关抗原(PC3TAA)和人白介素2(IL-2)培养正常人DC和免疫效应细胞,5-6d后将DC和免疫效应细胞混合培养1-2d.观察DC,免疫效应细胞生长状况.酶法检测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PC3的毒性作用.体内观察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和DC培养上清液对裸鼠PC3移植瘤的生长抑制作用.结果体外多种细胞因子和肿瘤相关抗原能有效引起DC增殖.DC疫苗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PC3的大杀伤效率为62.4%.体内实验见:阴性对照组Ⅰ,单纯细胞治疗组Ⅲ及其联合培养上清液治疗组Ⅳ裸鼠均于第12天发生移植瘤;预防治疗组Ⅱ,观察30 d时,6例只有2例发生移植瘤;于移植瘤产生后的第45天处死所有裸鼠并称瘤体的重量,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组Ⅰ分别与组Ⅱ、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组Ⅰ与组Ⅳ、组Ⅱ与组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疫苗在抗恶性肿瘤中有重要作用.

  • 胰腺癌淋巴管生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的关系

    作者:李凯;陶京;王春友

    目的探讨人胰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其受体3(VEGFR-3)的表达与胰腺癌微淋巴管密度(LVD)、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7例人胰腺癌组织VEGF-C的表达情况,VEGFR-3结合Ⅳ型胶原(collagen type Ⅳ)进行LVD计数并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VEGF-C的表达和胰腺癌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均呈显著相关(P<0.05),LVD与胰腺癌分化程度、区域淋巴结转移、VEGF-C的表达程度呈明显相关(P<0,01).VEGFR-3不仅在肿瘤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表达还在部分肿瘤血管内皮细胞上表达.结论VEGF-C通过其受体VEGFR-3促进胰腺癌淋巴管生成、区域淋巴结转移.

  • 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肺损伤的影响

    作者:王刚;孙备;孟庆辉;高长路;潘尚哈;姜洪池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SAP)肺损伤的影响.方法将45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n=15):sham组、SAP组和PAF-AH干预组.PAF-AH干预组于造模1、24 h后经阴茎背动脉注射PAF-AH(5 mg/kg体重).各组于造模48 h后测定血清中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含量;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对肺组织进行病理学评分.结果与SAP组比较,PAF-AH干预组血PAF(7.91±0.12)pg/L、内毒素(0.28±0.02)EU/ml、TNF-α(1.46±0.76)μg/L含量及肺组织MPO活性(5.24±1.34)U/g、肺组织病理学评分(4.88±1.35)显著降低(P<0.05).结论应用PAF-AH可从改善微循环障碍、保护肠道屏障功能和抑制急性炎症反应等方面减轻SAP并发肺损伤.

  • 中性粒细胞对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胰腺腺泡凋亡的作用

    作者:于金宁;王忠裕;王长淼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大鼠急性重症胰腺炎时对胰腺的病理损害及对胰腺腺泡凋亡的作用.方法氨甲蝶呤(MTX)腹腔注射制成大鼠低中性粒细胞模型,然后以脱氧胆酸胰胆管注射诱发急性重症胰腺炎,造模后0、3、6、9、24、48、72 h随机分批处死动物,按各时间点检测胰腺组织髓过氧化物酶活性(MPO),血清淀粉酶,应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PT末端标记染色(TUNEL)和电镜技术检测胰腺腺泡凋亡情况,胰腺组织的病理学检查.结果实验组MPO在造模24h开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胰腺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也较对照组轻.两组胰腺腺泡凋亡在造模3和6 h均仅出现少量凋亡,在24和48 h显著增多,以后逐渐下降;实验组胰腺腺泡凋亡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胰腺腺泡凋亡指数(P<O.01).结论适当地降低外周血的中性粒细胞水平能够增加胰腺腺泡凋亡,从而减轻急性重症胰腺炎时胰腺的病理损害程度.

  • 体内转染生长抑素二型受体基因治疗胰腺癌移植瘤

    作者:杜志勇;夏维;田锐;秦仁义

    目的观察生长抑素二型受体(SSTR2)基因体内转染对胰腺癌移植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将缺乏SSTR2表达的胰腺癌细胞株panc-1种植于裸小鼠背部皮下形成移植瘤模型,动物随机分成3组,每组6只;第Ⅰ组不做处理为空白对照组,第Ⅱ组瘤内注射空载体pCMV-6C-脂质体为治疗对照组,第Ⅲ组瘤内注射pCMV-6C-SSTR2-脂质体为治疗组.观察肿瘤生长速度,后测量瘤体大小及重量,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转染效率,用凋亡原位检测方法(Tunel)检测胰腺癌细胞的凋亡率.结果Ⅲ组SSTR2蛋白表达,肿瘤生长速度显著慢于Ⅰ组、Ⅱ组,肿瘤大小(0.318±0.098)cm3显著小于Ⅰ组(2.058±0.176)cm3、Ⅱ组(2.025±0.163)cm3(t值分别为21.190、22.029,P值均<0.05);重量(0.523±0.090)g也显著小于Ⅰ组(1.412±0.146)g、Ⅱ组(1.365±0.116)g(t值分别为11.602、13.233,P值均<0.05);癌细胞凋亡率(1.47±0.13)%显著高于Ⅰ组(0.56±0.09)%、Ⅱ组(0.57±0.11)%(t值分别为13.265、14.362,P值均<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多数胰腺癌不表达SSTR2可能是其快速生长的重要原因之一;体内转染SSTR2基因后能显著抑制裸鼠移植瘤的生长,显著增加胰腺癌细胞的凋亡.

  • 基因枪转导突变特异性K-ras siRNA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峰;刘晔;刘三光;谢绍建;李冬斌;李荣琴;蔡建辉

    目的探讨基因枪转导突变特异性K-ras siRNA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根据胰腺癌细胞系突变特征,设计突变特异性K-ras siRNA;应用基因枪将siRNA转导入胰腺癌细胞系,提取总RNA和胞浆蛋白;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基因枪转导突变特异性K-ras siRNA对突变型K-ras基因表达的干扰作用;行细胞爬片K-ras p21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探讨siRNA对K-ras p21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活细胞计数法,绘制转基因前后细胞生长曲线,观察siRNA的抑瘤效果.结果RT-PCR结果显示,K-ras突变特异性siRNA,能有效抑制K-ras基因表达(P<0.05);Western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K-ras p21蛋白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细胞生长曲线显示,转导siRNA组较对照组细胞生长明显受抑制(P<0.05).结论基因枪可以有效地对小片段双链siRNA进行细胞内转导;突变特异性K-ras siRNA,可显著下调胰腺癌细胞系突变型K-ras mRNA及K-ras p21蛋白表达,并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 肥大细胞稳定剂对重症急性胰腺炎肺脏的保护作用

    作者:王红禄;孙家邦;张淑文;崔叶青;李非;刘爽

    目的探讨肥大细胞(MC)稳定剂酮替芬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大鼠肺脏的保护作用.方法SAP大鼠模型前或模型后30min给予酮替芬,模型后3 h及6 h取大鼠肺组织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计算病理评分,甲苯胺蓝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MC数目,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了解中性粒细胞(PMN)聚集程度,Western blot法检测类胰蛋白酶表达.结果酮替芬预处理组3 h及6 h肺病理评分为1.30及1.58,相应时段SAP组肺病理评分为2.27及3.03,两组同时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酮替芬早期治疗组3 h及6 h病理评分为1.43及1.61,与酮替芬预处理组同时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甲苯胺蓝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MC计数、MPO活性亦呈上述趋势.酮替芬处理组类胰蛋白酶表达较SAP组明显下降.结论预防性或SAP早期应用酮替芬,可减轻SAP肺组织的损害.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反义核酸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邵成浩;胡先贵;刘瑞;张怡杰;唐岩;曹贵松

    目的探讨腺病毒介导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反义核酸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作用.方法构建反向插入VEGF165基因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Ad-αVEGF).18只裸鼠皮下接种人胰腺癌细胞株SW1990,随机分成3组(n=3),1周后瘤体内分别注射磷酸盐缓冲液(PBS,100μl,PBS对照组)、报告基因LacZ重组腺病毒(100μl,Ad-LacZ对照组)、反义VEGF重组腺病毒(100μl,Ad-αVEGF治疗组),隔日1次,共4次.1个月后处死动物.PCNA染色、TUNEL法和CD31染色观察反义VEGF165基因转染对胰腺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Ad-αVEGF治疗组PCNA阳性表达率为(38.1±6.8)%,较LacZ组(89.6±4.3)%、PBS对照组(92.1±5.2)%明显降低(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αVEGF治疗组细胞凋亡率(32.3±3.8)%,明显多于LacZ组(8.6±7.6)%和PBS对照组(9.9±4.2)%(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αVEGF治疗组肿瘤微血管密度(12±3),明显少于LacZ组(26±5)和PBS对照组(25±4)(P<0.01),LacZ组与PBS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义VEGF165基因转染可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增加细胞凋亡,减少了肿瘤内微血管数量,从而抑制肿瘤生长.

  • CDC25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黄庆先;王国斌;孙念峰;王春友

    目的探讨CDC25B在胰腺癌中的表达与胰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酶复合物(ABC)法检测88例胰腺癌组织,15例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中CDC25B的表达情况,并分析CDC25B的表达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CDC25B在胰腺癌组织和胰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9%(50/88)和13.3%(2/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C25B的阳性表达与肿块的大小、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5或<0.01),与患者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及癌细胞分化程度无关(P>0.05).结论胰腺癌组织中CDC25B存在异常高表达,CDC25B的高表达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

  • 胃酸调节肽C端8肽对胰腺炎大鼠胰腺外分泌的影响

    作者:李非;张雁;张淑文;孙家邦

    目的探讨胃酸调节肽C端8肽(KA-8肽)对蛙皮素诱导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胰腺外分泌影响.方法采用Wistar大鼠蛙皮素皮下注射诱导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收集胰液计量,并检测蛋白和碳酸氢盐的含量;胰腺干湿比、Evans blue漏出率、胰腺组织蛋白/DNA评价胰腺水肿情况.结果KA-8肽和生长抑素对蛙皮素所致的胰腺外分泌功能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59.7±19.5比89.8±18.9;37.5±7.8比89.8±18.9,单位:μl/30 min),但并不能影响胰液中蛋白的含量(0.50±0.16比0.47±0.19;0.53±0.19比0.47±0.19,单位:mg/30 min);两种多肽可明显降低胰腺组织水肿(干湿比:0.20±0.08比0.15±0.08;0.19±0.09比0.15±0.08).结论KA-8肽对蛙皮素诱导的急性水肿性胰腺炎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 信息科学时代的外科:任务与挑战

    作者:黄志强

    传统外科的极盛时代20世纪过去了,年长的外科学家都曾见证,20世纪后半期外科学的迅速发展,在这短短的50年中,新的领域的开拓、新的"禁区"被打开,使人眼花缭乱.外科学的发展带来了医学上的巨大成就.

  • 我国实验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杨镇

    实验外科是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外科的"桥梁",是外科学创新发展的基础和先导.其主要内容包括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二个方面.动物实验属于比较医学的范畴,其宗旨是探讨不同种系动物的生物学特征和疾病特点,并与人类的健康和疾病进行类比研究,求得规律.

中华实验外科分期目录
期数
2019 01 02
201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2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11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2010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9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8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7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6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5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4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3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2002 01 02 03 04 05 06
2001 01 02 03 04 05 06
2000 01 02 03 04 05 06
1999 01 02 03 04 05 06
1998 01 02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