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颈动脉梭形动脉瘤模型的建立

    作者:殷尚炯;许百男;孙正辉

    动脉瘤的制作方法较多,但尚无一种模型能够解释人动脉瘤的临床、流行病学、病理、生化、分子等诸方面的特征,而利用酶诱导动脉瘤模型有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应用弹性蛋白水解酶灌注大鼠颈动脉在大鼠体内诱导颈动脉梭形动脉瘤.

  • 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颅内椎动脉动脉瘤

    作者:刘爱华;吴中学;李佑祥;张静波;姜除寒;杨新健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技术在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采用支架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动脉瘤,其中椎动脉梭形动脉瘤10例,全部一期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椎动脉夹层动脉瘤8例,单纯支架技术4例,支架技术二期联合弹簧圈技术治疗4例.结果 16例造影随访3~24个月全部治愈,无复发及狭窄.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结论在治疗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时应区别对待,血管内支架辅助GDC技术可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选择.

  • 血管内支架+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椎基底交界区梭形动脉瘤1例

    作者:张宪;刘建民;王立富;许奕;闻金坤;施学强;孙陵

    由于解剖和生理特点,基底动脉瘤有一些表现为梭形动脉瘤,无论是外科手术还是传统的血管内栓塞都无法将动脉瘤腔消除并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我们采用血管内支架+电解可脱卸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既栓塞了瘤体又保持了载瘤动脉的通畅.

  • 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瘤合并左侧椎动脉狭窄及术后内漏1例

    作者:李立强;俞恒锡;杨盛家;齐一侠;李明飞;燕超

    患者,女性,66岁。住院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A)1个月于2013年6月29日转入本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心肌缺血诊治,行胸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梭形动脉瘤,大小约2.7 cm×1.8 cm,瘤体内未见附壁血栓(见图1)。无上肢麻木、无力及皮肤营养性改变,无眩晕、复视、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等后循环缺血症状。查体:左上肢血压120/57 mmHg(1 mmHg=0.133 kPa),右上肢118/60 mmHg;双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双侧锁骨上窝可闻及杂音;双侧颈动脉、桡动脉搏动对称;无眼球震颤,轮替试验、交替指鼻试验(-)。造影检查结果大致同入院前CTA,精确测量瘤体大小为2.74 cm×1.75 cm,瘤颈长度为1.21 cm(见图2)。入院诊断:动脉硬化,SAA(右),左椎动脉狭窄(中度),左锁骨下动脉狭窄(轻度),心肌缺血。

  • 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的血管内重建治疗

    作者:祁鹏;杨希孟;王利军;陆军;王俊杰;胡深;陈鲲鹏;王海峰;王大明

    目的 探讨椎动脉颅内段破裂与未破裂梭形动脉瘤(VAFAs)血管内重建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神经外科2009年10月至2017年9月连续收治行血管内重建治疗VAFAs 26例患者的临床、影像与随访资料.结果 (1)26例患者共26个VAFAs,年龄为38 ~69岁,破裂9例,未破裂17例;瘤径5~ 12 mm.重建技术成功率100%.(2)破裂组9例中,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8例,单纯支架置入1例;多枚支架重建5例,单枚支架重建4例.未破裂组17例中,支架辅助栓塞技术13例,单纯支架置入4例;多枚支架重建7例、单枚支架重建10例.无围手术期相关并发症发生.(3)临床随访8.0 ~97.5个月,中位时间39.5个月,无一例新发脑梗死或脑出血,预后均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22例接受造影随访3.5~34.0个月,中位时间10.3个月,14例(63.6%)治愈,4例(18.2%)稳定或好转,4例(18.2%)复发;其中破裂组8例治愈5例,未破裂组14例治愈9例,两组各有2例复发.结论 血管内重建治疗对破裂与未破裂VAFAs临床可行,安全性较高,中长期随访疗效较好;破裂VAFAs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术后需密切随访.

  • 猪胰弹力蛋白酶血管外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

    作者:李子付;江国权;方兴根;张连富;方亦斌;黄清海;刘建民

    目的:探讨使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法制作兔颈总动脉梭形动脉瘤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6只新西兰大白兔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12只,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80~400 U孵育消化右侧颈总动脉起始点远端2~4 cm段。造模后1周行静脉血管造影,测量颈总动脉梭形膨大的宽度;取梭形扩张血管行苏木素-伊红( 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血管病理学变化。对照组取4只新西兰大白兔,使用等渗盐水孵育颈总动脉,1周后采用同样方法观察颈总动脉管腔及内膜变化。结果实验组12只新西兰大白兔在颈总动脉外膜消化后,血管造影显示10只模型兔颈总动脉管腔呈梭形扩大,梭形动脉宽处直径为(3.70±0.32) mm,2只出现颈总动脉闭塞,较对照组右侧颈总动脉血管直径[(1.80±0.16) mm]明显增粗(P<0.01);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兔右侧颈总动脉消化段管腔增宽,外膜及中膜减少;扫描电镜显示实验组兔颈动脉内膜炎性损伤及血栓附着。结论使用猪胰弹力蛋白酶消化颈总动脉外膜可以使兔颈总动脉呈梭形扩张,并造成颈动脉内膜损伤。使用此方法能够有效制作出梭形动脉瘤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导致的脑干梗死二例报告

    作者:刘俊艳;任士卿;王瑜玲;魏娟红;刘玮

    病例1男,54岁.突然眩晕、言语不清6 h,加重伴意识障碍5 h,于2002年12月8日12:30就诊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6 h前患者小便时突发眩晕、恶心,伴言语障碍且吐字不清,口服"降压0号",症状无好转,并出现意识障碍、呕吐.以"脑干梗死"被收入院.

  • 开颅手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中段梭形动脉瘤一例

    作者:梁爱军;张鸿祺;胡鹏

    患者男,40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24 d于2014年6月19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5月26日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以后枕部、颈部为主的炸裂样疼痛,并且伴有恶心、呕吐,无肢体抽搐、昏迷、大小便失禁。在当地医院行头部CT检查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出血、三脑室出血、四脑室出血(图1a~1c);急诊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中段(延髓后段)动脉瘤。先后在当地两家三甲医院行介入治疗,均未能成功。给予脱水、预防脑血管痉挛等药物治疗,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到我院进一步治疗。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0 mm,对光反应灵敏。双侧眼球活动正常,未见眼球震颤。口角不歪,伸舌居中。颈软。四肢活动肌力V级,四肢肌张力正常。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共济失调征阴性。既往否认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后完善各项术前检查,进一步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延髓后段梭形动脉瘤(图2,3)。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及告知家属手术风险后,行左侧小脑后下动脉侧-侧吻合术。给予患者全身麻醉后,将患者右侧俯卧位,头部俯曲,Mayfield头架固定,取枕部正中切口,骨膜下分离肌肉,暴露枕骨大孔及寰椎后弓。咬除寰椎后弓、枕骨大孔后缘及枕骨鳞部,以左侧偏多。“Y”型剪开硬脑膜,开放枕大池,缓慢放出部分脑脊液,使脑张力下降。进一步分离左侧小脑延髓侧池,显露左侧椎动脉及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术中操作仔细,以避免损伤脑神经。进一步分离,可见小脑后下动脉瘤。动脉瘤位于扁桃体腹侧、延髓表面,动脉瘤体呈梭形,大小为3 mm ×4 mm,动脉瘤远端小脑后下动脉仍有部分动脉瘤样突起(图4)。小心分离动脉瘤与周围粘连组织,尤其注意与延髓及脑神经的粘连,数支与瘤体粘连的小脑后下动脉穿支均被仔细分离。因动脉瘤呈梭形,无明显瘤颈,因而无法采用常规方法夹闭,改行动脉瘤切除及小脑后下动脉侧-侧吻合术。吻合部位为左侧小脑后下动脉瘤两端的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尾袢附近,并且为两端靠近处(图3),避开供应脑干的穿支。清除需要吻合的血管外膜周围组织,临时阻断小脑后下动脉。外科显微镜下切开需要吻合的小脑后下动脉两侧,形成吻合口,反复使用肝素等渗盐水冲洗,使用血管缝合线(10-0)连续吻合。先撤出远端临时阻断夹,排空气体,然后撤出近端临时阻断夹,可见血流通畅,吻合后无渗血,阻断时间为22 min。采用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显示吻合后血流通畅(图5)。然后切除动脉瘤及病变累及的小脑后下动脉,以减少动脉瘤复发风险。切除后血管残端用迷你瘤夹夹闭(图6),再次吲哚菁绿血管造影检测,见吻合口通畅。术毕,患者意识清楚,四肢活动正常,无呼吸困难,无吞咽功能障碍,行走正常。术后DSA复查提示吻合口血流通畅(图7a,7b)。出院3个月多次电话随访,患者未出现神经功能改变。

  • 颅内外血管搭桥加动脉瘤孤立术治疗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梭形动脉瘤三例

    作者:汪雷;李萌;张鸿祺;支兴龙;张鹏;凌锋

    梭形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而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VA-PICA)梭形动脉瘤更为罕见,并且PICA常开口于动脉瘤上,进行开颅直接手术塑形夹闭或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都十分困难.2005年2月至6月,作者采取颅内外血管搭桥加动脉瘤孤立术治疗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3例VA-PICA梭形动脉瘤患者,现将经验报道如下.

  • 血管内栓塞颅内后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于建军;衡雪原;高玮;孟凡国;郭锋;费昶

    后循环系统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3.8%~15%[1],其中梭形动脉瘤、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等难治性复杂动脉瘤所占比例较高.传统的开颅手术风险和难度较大.

  • 单纯支架治疗梭形动脉瘤的计算机仿真及血流动力研究

    作者:方亦斌;Larrabide.I.;徐瑾瑜;于瀛;黄清海;王盛章;Wakhloo A. J.;刘建民

    目的 血流导向是治疗颅内梭形或宽颈动脉瘤的重要概念.本研究拟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探讨单纯多支架治疗梭形动脉瘤的血流导向作用.方法 选用病例特异性的椎动脉梭形动脉瘤CFD模型.使用快速虚拟支架植入法植入1~3枚Enterprise支架.使用ICEM CFD软件进行网格化处理,ANSYS软件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比较不同数量支架植入后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 虚拟支架植入后支架位置良好、贴壁满意.虚拟植入1~3枚支架后,梭形动脉瘤壁的平均瘤壁面切应力(WSS)分别下降了10%、20.4%和28.3%;经过瘤体大截面的血流量分别下降了9.6%、21%和32.6%;相对滞留时间延长至支架植入前的1.45倍、2.07倍和2.79倍;动脉瘤壁平均压力变化不大.结论 单纯支架治疗颅内梭形动脉瘤具有血流导向作用,随着支架数量增加,上述作用明显增强.快速虚拟支架植入法仿真度高、操作时间短,是适用于临床的虚拟支架植入技术.

  • 破裂颅内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王志刚;张纪庆;王成伟;曲春城;丁璇;郝晓光;潘顺;冀勇;李卫国;秦时强;赵旭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在破裂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1例血管内介入治疗的颅内椎动脉夹层及梭形动脉瘤患者,其中8例采用微弹簧圈或球囊进行载瘤动脉闭塞术,13例应用支架辅助弹簧圈进行栓塞治疗.结果 8例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载瘤动脉完全闭塞,小脑后下动脉保持通畅;随访3-12个月,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3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的患者,术中1例因再出血死亡;余12例中,致密栓塞10例,接近完全栓塞2例.9例患者(包括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有效造影随访3-11个月,致密栓塞的患者中动脉瘤无复发,载瘤动脉及PICA保持通畅;接近完全闭塞的2例患者中有1例部分复发,给予再次致密栓塞,另1例达稳定状态;另3例电话随访,未发现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载瘤动脉闭塞术治疗破裂的椎动脉梭形及夹层动脉瘤效果肯定,但有潜在缺血的风险;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近期效果较好,但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的验证.

  • 球囊意外脱落栓塞大脑中动脉急诊治疗一例

    作者:张友平;吴中学;刘宇清;杨新建;姜除寒

    患者男,10岁.4年前开始出现左眼视力下降,全脑数字减影发现左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的动脉瘤,动脉瘤直径约10mm的梭形动脉瘤.行Matas试验6个月后,交叉压迫试验显示代偿良好,实验性闭塞左侧颈内动脉后,以球囊闭塞颈内动脉.在准备放置第二枚球囊时,病人出现烦躁、言语不清,透视发现球囊意外泄漏,移位至左侧大脑中动脉根部.

  • 大脑前动脉水平段梭形动脉瘤二例

    作者:张弘;王剑伟;李可

    例1男,21岁.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双上肢屈曲样抽搐、项强二横指,克氏征阳性.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检查(DSA)示右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的起始部有一约0.3cm×0.5cm大小的梭形动脉瘤影.例2男,33岁.以头痛、恶心、呕吐一个月内反复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人院.项强、腰穿为血性,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中部可见0.4cm×0.5cm大小动脉瘤影.2例患者均为翼点人路、术中探查前交通动脉存在无变异,通血良好,采用阻断A1段主干夹闭梭形动脉瘤两端,术后收到良好效果,术后查体无神经功能障碍.随访1年一切正常.

  •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

    作者:许百男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指由于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而给外科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的动脉瘤,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直径>25 mm的巨大动脉瘤.(2)部位深在难于暴露,或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动脉瘤,如颈内动脉的岩骨段、海绵窦段和床突旁动脉瘤以及后循环动脉瘤.(3)动脉瘤的构型复杂,如宽颈动脉瘤,梭形、半梭形动脉瘤,巨长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缺乏动脉瘤壁的泡状动脉瘤或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瘤壁、瘤颈粥样硬化或钙化的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载瘤动脉囊性扩张致使重要穿通支血管或远端分支起于动脉瘤壁的动脉瘤,以及经手术或介入治疗失败的动脉瘤.(4)一次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病变的多发动脉瘤[1-2].

  • 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

    作者:吴中学;张静波;李佑祥;姜除寒;杨新健;张友平;尹可;王忠诚

    目的探讨和总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颅内梭形动脉瘤的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梭形动脉瘤,均采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治疗.结果基底动脉处4例,椎动脉远端7例,11例全部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1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脑缺血的表现.7例造影随访3~12个月,无复发及狭窄.结论在栓塞颅内梭形动脉瘤时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防止弹簧圈突入载瘤动脉,保持载瘤动脉通畅,提高了颅内梭形动脉瘤的疗效.

  • 血管移植治疗颅内巨大蛇形动脉瘤一例及文献复习

    作者:漆松涛;陈状;黄胜平;方陆雄;冯文峰;潘军

    Segal等[1]于1977年首次提出了"巨大蛇形动脉瘤(giant serpentine aneurysm GSA)"这一概念,它构成颅内巨大动脉瘤的亚型,因其特殊的临床特征而不同于囊性和梭形动脉瘤.南方医院成功收治的1例右颈内动脉GSA,复习相关文献,就其诊断及血管搭桥治疗等方面作一讨论.

  • 复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新技术——带膜支架

    作者:吴中学;刘爱华

    背景脑动脉瘤的治疗通常采用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尽管目前有许多较成熟的血管内微创治疗技术和品种繁多的栓塞材料,如支架辅助的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的液体栓塞、可脱微弹簧圈或者单纯球囊栓塞,但对于一部分颅颈动脉的巨大或宽颈动脉瘤,各种原因所致的颅颈动脉假性动脉瘤,椎-基底动脉梭形动脉瘤,海绵窦动静脉瘘,高流量的椎动脉-颈静脉瘘等,仍是目前手术及血管内治疗材料和技术难以解决的.

  • 一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患者搭桥孤立术的护理配合

    作者:王海静

    颅内梭形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常发生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近年来迅速发展的显微外科手术或介入栓塞治疗已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重要手段,但梭形动脉瘤的手术治疗仍十分困难,威胁到动脉瘤患者的生命和生存质量[1].我院于2013年7月收治1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患者.予以移植桡动脉行颅内外血管搭桥孤立术,手术过程顺利,现将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 一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患者的观察与护理

    作者:王秀东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局部的异常膨出,常发生破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治疗动脉瘤为理想的方法是手术直接夹闭动脉瘤颈或采用栓塞材料栓塞瘤体,同时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1].我科于2011年7月收治1例大脑中动脉梭形动脉瘤患者,予以移植桡动脉颅内外血管搭桥并动脉瘤闭塞术,手术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42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