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银杏酮酯滴丸联合氟桂利嗪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雅菁

    慢性脑供血不足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老年脑供血不足的主要病因为颅内主要动脉的狭窄、椎-基底动脉的狭窄以及血压变化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血管痉挛和血液流变学异常引起的微循环血液瘀滞等。运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 CD )检查能够得出颈动脉内以及椎-基底动脉的血流状态、血流速度变化,能够粗略地估计脑供血不足的产生原因。而颅内血管狭窄、血管过度扩张以及血液黏稠度升高会导致血液流速降低。本研究选择我院2012年8月至2013年8月诊治的16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的患者,对其中部分患者运用银杏酮酯滴丸(银杏速通)联合氟桂利嗪治疗,临床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 闭锁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帆;邢效如

    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 ,LIS )临床少见,且易被误诊。近几年来,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文献[1]报道有上升趋势。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12例确诊为L IS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4—2012年L IS患者12例,男性9例,女性3例,年龄40~81岁,平均60.6岁,既往有高血压史10例,冠心病史8例,心肌梗死病史2例,心房颤动史1例,高脂血症、高黏血症10例,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2例,脑梗死病史6例,糖尿病史3例,吸烟史9例,饮酒史8例,肥胖者4例,高血压及脑卒中家族病史10例。1.2临床表现:全部病例发病均为急性起病,病程早期均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以头晕为首发症状7例,恶心、呕吐7例,呼吸困难4例,面舌肌肉瘫痪12例,眼球震颤8例,眼球运动障碍及双侧面瘫12例,四肢瘫痪12例,肌力0级9例,肌力1~3级3例。

  • 双针疗法加中药治疗脑中风后遗症

    作者:李国杰;王洪英

    脑血栓形成是老年人多发病之一,发病年龄多在45岁以上,主要发病部位多在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小脑后动脉.常见病因多数为高血压、动脉硬化、低血压等.血栓栓塞的血管所供应的脑组织发生肿胀、缺血、坏死和软化,坏死组织液化后形成囊腔,后形成瘢痕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首先确立了"中风"病名,其特点是:突然昏倒,半身不遂,口歪,语言困难,昏不识人,并且死亡率和致残率相当高.我科采用双针疗法加中药治疗脑中风后遗症,其疗效非常显著,现将治疗方法总结如下.

  • 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淑芸;仲云

    目的:评价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a basilar insufficiency, VBI)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VBI性眩晕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以活血补气祛痰汤治疗,对照组以尼莫地平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眩晕强度的变化。采用经颅多普勒检测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1.7%(55/60)、80.0%(48/6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34,P=0.01)。治疗后,2组基底动脉、左侧和右侧椎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提高(治疗组t值分别为2.909、4.558、5.424,对照组分别为9.831、8.388、11.191, P均<0.01),且治疗组较对照组平均血流速度提高更显著(t值分别为7.385、6.940、3.890,P<0.01)。2组治疗后,眩晕强度分级均较同组治疗前降低,其中治疗组眩晕强度0级、3级的患者比例变化情况优于对照组(χ2值分别为8.298、4.547,P值分别为0.004、0.033)。结论血补气祛痰汤可改善VBI性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及眩晕强度,提高临床疗效。

  • 耳穴贴压加体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37例

    作者:傅玉红;廖广玲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的颈椎病之一,除眩晕、呕吐、耳鸣等颈椎病共有特征外,常出现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改变.笔者自2004年10月-2005年5月采用耳穴贴压加体针治疗本病37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电热砭石作用于大椎区域对脑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研究

    作者:黄涛;Gerhard Litscher;王璐;张维波

    目的:使用多向超声多普勒血流测定仪,对10名健康受试者进行了电热砭石(9cm×10cm)作用于大椎穴后对脑动脉血流速度影响的观察.方法:观察了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血流速度.结果:电热砭石对大脑中动脉影响不大,而对离大椎较近的基底动脉具有显著的影响(P<0.01).结论:说明电热砭石对改善局部动脉血流、加强脑组织的供血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 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李晓玲;陈艳;张紫寅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23例采用血管内治疗的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23例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男11例,女性12例,年龄33 ~ 73岁,其中有蛛网膜下腔出血史18例,5例为未破裂动脉瘤.H-H分级:0级5例,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6例;16例窄颈动脉瘤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再塑形联合微弹簧圈栓塞治疗.5例宽颈动脉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所有病例均成功的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本组中19例动脉瘤100%栓塞,90%以上栓塞3例,90%以下栓塞1例.所有患者均于栓塞后3、6、12个月行DSA造影复查.20例同栓塞时无明显变化,3例患者有复发,所有病人均未出现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治疗是处理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式,其疗效确切,并发症少,明显优于外科夹闭术.

  • 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头皮针电刺激治疗卒中后丘脑痛40例临床观察

    作者:路明;罗苓芝;蒙璐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头皮针电刺激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0例卒中后丘脑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药物组各40例,针刺组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头皮针电刺激治疗,药物组采用口服西药卡马西平片治疗,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应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MPQ)评价疼痛程度,应用经颅彩色多普勒(TCD)检测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速度、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MPQ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针刺组的改善程度优于药物组(P<0.05);TCD检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高,且针刺组治疗后左侧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与药物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椎动脉、基底动脉的血管搏动指数、血管阻力指数均较治疗前降低,针刺组治疗后基底动脉搏动指数与药物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头皮针电刺激治疗卒中后丘脑痛疗效确切,并可改善椎动脉、基底动脉血液供应,降低外周阻力.

  • 旋提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相关指标的影响

    作者:魏戌;朱立国;高景华;杨克新;于杰;冯敏山;银河;高春雨;谢利民;李俊杰

    目的 观察旋提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经颅多普勒(TCD)指标的影响,探讨TCD的临床价值.方法 195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96例)和对照组(99例).治疗组采用旋提手法治疗,隔日1次;对照组采用牵引疗法,每日1次.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进行TCD检查,观测双侧椎动脉和基底动脉血流量相关指标[包括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p)、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脉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 与正常组同侧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椎动脉双侧Vp、Vm、Vd水平及基底动脉Vp、Vm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本组同侧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PI水平降低,基底动脉Vp、Vm水平明显降低(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后双侧椎动脉Vp降低、左侧PI水平升高(P<0.05或P<0.01).治疗组治疗后基底动脉Vm水平亦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P<0.05).两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Vd、PI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旋提手法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TCD指标,从而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TCD可作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

    作者:陈仁智;檀素娟;闫宏亮;赵美萍

    目的 探讨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情况及其血流流速在后循环缺血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4年3月-2015年5月包头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经1.5T或3.0 T MRA证实为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住院患者40例为观察组,以头晕等症状门诊就诊、头颅MRA显示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且基底动脉发育正常的52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所有实验对象的基底动脉直径在MRA原始图像上使用MR扫描仪自带VolumeView软件远、中、近三段中点截面进行测量;使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并对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基底动脉直径分别为(1.98 ±0.20) mm、(3.40 ±0.47) mm,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分别为(36.0±5.6)cm/s、(56.0±7.0) 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9.602、-14.788,P值均<0.01);观察组患者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20.0% (8/40),高于对照组的1.9%(1/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48,P<0.05).结论 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患者基底动脉发育不良导致基底动脉血流流速减慢,致使后循环缺血的发生率升高,为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

  • 健康体检成人基底动脉弯曲的磁共振血管成像影像解剖学特征

    作者:李学军;崔平;蔡玉;秦宝琦;尚璟超

    目的 探讨健康成人基底动脉弯曲的MR血管成像(MRA)表现及其解剖因素.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5年3月—2016年5月,北京丰台医院健康体检成人MRA检出基底动脉弯曲160例,其中男99例、女61例,年龄30~65岁.在基于MRA重建的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观察基底动脉及椎动脉颅内段的形态、走行.应用SPSS 16.0软件,采用x2检验比较健康人群基底动脉弯曲在椎动脉优势、椎动脉走行及汇合点变异间的分布差异性.结果 MRA检出基底动脉弯曲160例中,104例(65.0%)基底动脉右侧凸弯,56例(35.0%)基底动脉左侧凸弯,基底动脉右侧凸弯型占比多于左侧凸弯型.104例基底动脉右侧凸弯中84例(80.8%)为左优型椎动脉,56例基底动脉左侧凸弯中23例(41.1%)为右优型椎动脉,不同基底动脉弯曲类型间左优型与右优型椎动脉占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基底动脉右侧凸弯不伴左侧椎动脉优势型20例中,双侧椎动脉汇合前走行不对称者13例(65.0%)、对称者7例(35.0%),双侧椎动脉汇合点偏左侧8例(40.0%)、偏右2例(10.0%)、居中10例(50.0%);基底动脉左侧凸弯不伴右侧椎动脉优势型33例中,椎动脉汇合前走行不对称者23例(69.7%)、对称者10例(30.3%),双侧椎动脉汇合点偏左侧13例(39.4%)、偏右6例(18.2%)、居中14例(42.4%),两组间双侧椎动脉走行及汇合点位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基底动脉弯曲的健康成人多伴发椎动脉优势变异;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椎动脉优势可能是引发基底动脉弯曲的解剖学因素之一.

  • 经穹隆间第三脑室底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

    作者:朱玉辐;兰青

    目的 探索经穹隆间第三脑室底锁孔入路的可行性和手术方法. 方法 设计经穹隆间第三脑室底锁孔入路(第三脑室底切口起自灰结节向后,经乳头体间,止于后穿质).运用解剖学方法在导航辅助下在16例尸头标本上模拟经穹隆间第三脑室底锁孔入路手术,在手术显微镜下对手术显露进行观察,利用导航作解剖学测量. 结果 导航辅助下能顺利完成16例尸头标本的经穹隆间第三脑室底锁孔入路手术.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到室间孔上缘、丘脑间黏合、乳头体和中脑导水管上缘的距离分别为(68.4±4.6)mm、(66.3±6.0)mm、(86.3±5.3)mm、(82.0±7.6)mm,冠状缝与矢状缝交点到基底动脉末端分叉的操作距离为(91.8±5.0)mm.灰结节向后经乳头体间止于后穿质切开第三脑室底可获得长(9.5±2.6)mm的手术通道.术中经第三脑室底切口能清晰显露脚间池内的基底动脉末段、大脑后动脉P1段、P2段、小脑上动脉、后交通动脉以及它们的穿通支血管.向前解剖Liliequist膜可显露斜坡和鞍背,侧方可显露出动眼神经,向后显露出脚间窝.基底动脉末端分叉多偏于左侧(68.8%),两侧大脑后动脉多向前外侧斜行(68.8%).大部分大脑后动脉夹角上有1~4支小穿支血管自基底动脉末端分出. 结论 经穹隆间第三脑室底锁孔入路在技术上可行,深入研究可望应用于基底动脉末端动脉瘤的直接手术.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脑基底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与结构的影响

    作者:朱俊德;余彦;戈果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动脉粥样硬化( AS)模型大鼠脑基底动脉血管内皮功能与结构的影响。方法将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平均分成正常对照组、AS组与bFGF治疗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在喂食开始时一次性腹腔注射维生素D3(6×105 IU/kg)加高脂配方饲料喂养,6周后bFGF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bFGF(9.5μg/kg,2次/d)治疗,连续2周后处死。观察不同组离体基底动脉对不同浓度乙酰胆碱( Ach)的舒张反应率;光镜观察血管形态结构的变化;ELISA与比色法分别测定血管壁一氧化氮( NO)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含量变化;MTT法测体外培养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鬼笔环肽染色观察培养平滑肌细胞骨架微丝的变化。结果高脂饲料饲养6周后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AS组相比,经bFGF治疗2周后基底动脉对不同浓度Ach舒张反应百分率、动脉管壁NO与血清VEGF含量明显升高(P<0.05);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性也显著增强(P<0.05);平滑肌细胞骨架微丝损伤明显改善。结论 AS对基底动脉血管内皮造成了损伤,而bFGF参与了损伤动脉血管结构与内皮功能的调节,这些变化提示bFGF对脑血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 钩藤碱减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作者:孙娟;张艳;徐霆;杨磊;周长满;李建华;闫军浩

    目的 探讨钩藤碱(Rhy)能否减轻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的脑血管痉挛(CVS)及其机制.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采用血管内刺破法建立SAH模型.SAH后立即腹腔注射Rhy,24h后通过磁共振成像(MRI)测量基底动脉(BA)直径.BA经HE染色后,测量BA的直径和血管壁厚度;应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不同组动物BA的磷酸化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p38 MAPK)、p-p53和剪切Caspase-3(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RI和组织学染色结果均表明,10mg/kg Rhy在SAH后可明显增加BA的直径并显著减少血管壁厚度(P<0.05).Rhy明显降低了SAH后BA的p-p38MAPK、p-p53和cleaved-Caspase-3蛋白的表达水平(P<0.05).Rhy能够明显减少SAH后BA内皮细胞p-p38MAPK、p-p53和cleaved-Caspase-3等凋亡蛋白的表达.结论 Rhy能通过抑制BA内皮细胞凋亡减轻SAH后脑血管痉挛的严重程度.

  •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溶栓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杜治军;昌军;谢艳

    目的 探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溶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39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动脉内早期溶栓治疗,溶栓药物选择尿激酶,药物总量30~100万单位.观察患者溶栓治疗血管再通情况及预后情况.分析溶栓时间、术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血管完全再通14例,部分再通21例,未再通4例.患者预后良好21例,预后不良18例,共6例患者死亡.②溶栓时间≤180分者,术后30 d MRS评分0~2分者11例,其比例为57.89%,显著高于溶栓时间181~500分者(P<0.05).③治疗前NIHSS评分≤20分者,术后30 d MRS评分0~2分者13例,其比例为68.42%,显著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20分者(P<0.05).结论 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早期溶栓治疗具有良好的效果,手术时间及术前患者情况与预后相关.

  • 彩超和TCD联合应用诊断多发大动脉炎致一过性黑朦1例

    作者:毛洪涛;秦王燕

    患者,女,41岁.因发作性黑朦半年来诊,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随体位改变的黑朦,近日加重.查体:左颈总动脉搏动消失,右颈总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未闻杂音,视力正常.超声所见:双侧颈总动脉正常结构消失,外膜回声增强与周围组织界线不清,管壁弥漫性增厚,管腔明显变窄,血流不规则变细,彩色血流暗淡,左、右颈总动脉残存管腔分别为0.3~0.4mm和1.1~1.3mm(图1),频谱多普勒均为低速血流.双侧椎动脉结构正常,血流充盈好,血流速度代偿性加快,峰值流速0.72m/s,RI 0.52.TCD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低,峰值流速0.58m/s,呈低阻性血流频谱,PI 0.25,RI 0.19,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代偿性加快,基底动脉峰值流速0.92m/s,PI 0.22,RI 0.18.超声诊断:1、双侧颈总动脉狭窄(重度),多发大动脉炎所致;2、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加快(代偿性);3、颅内颈内动脉系统代偿性血流,后交通开放.

  •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应用

    作者:段欣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诊断价值.方法仪器采用HP Image Point多特色超声仪,探头频率10 MHz,探得椎动脉二维图像,测内径并观察形态,显示彩色血流,取样测脉冲多普勒血流图的收缩期峰值(VS),舒张末期流速峰值(VD),及阻力指数(RI).结果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发生于女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增,右侧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多于左偏.从血流指标分析,椎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可作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灵敏指标,而舒张期血流可作为血管阻力增高的指标.结论用高频率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对颅外段椎动脉提供了一种无创、方便直观的检测手段.为临床诊断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 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TCD检测分析

    作者:王倩

    为了解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我们应用TCD技术对60例糖尿病患者的颅内动脉进行了检测分析,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本文收集了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的Ⅱ型糖尿病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4~70岁,病程6个月~25年.伴发高血压20例,脑梗塞15例,冠心病10例,视网膜病变18例,血脂升高21例,伴头晕、头痛症状10例.采用EME公司TC-4040型经颅多普勒仪,平卧位用2MHz探头经颞窗检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内动脉终末端(ICA1);经枕窗检测双侧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监听声频.TCD主要检测指标有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末流速(Vd)、平均流速(Vm)及搏动指数(PI).正常值参照北京宣武医院正常值.检查结果见表1.

  • 脑囊虫致TCD检查右侧中深静脉流速异常增快1例

    作者:刘强;华杨

    患者,男性,31岁.门诊病人,主因头疼伴左侧偏身麻木20余日就诊.10年前有食豆猪肉史.神经系统检查未见阳性体征.头颅CT示:右侧底节区梗塞灶.TCD检查:双半球大脑前、中、后动脉、颈内动脉终末段及双椎、基底动脉未见异常.右侧颞窗探查,与右侧大脑中动脉伴行,可探及一指向探头搏动性很低的血流频谱.

  • 基底动脉病变患者预后及相关因素研究

    作者:宋新杰;龚浠平;鞠奕;王拥军

    目的 研究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所致后循环缺血患者的预后,分析与预后不良有关的临床特点.方法 分析48例基底动脉中重度狭窄(狭窄率>50%)或闭塞患者的临床特点,随访患者病后3个月的情况,评估临床特点与预后不良的关系.结果 病后3个月时预后不良患者19例,其中死亡4例.常见临床表现为眩晕.发病72 h内出现意识障碍者12例,有早期意识障碍者病后3个月时多预后不良(P<0.05).结论 基底动脉病变所致后循环缺血的预后并不象以往认为的那样差.眩晕是基底动脉病变的常见临床表现,但与预后不良无明显相关.早期出现意识障碍可能提示预后不良.

546 条记录 1/28 页 « 12345678...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