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双侧桡动脉途径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在锁骨下动脉狭窄治疗中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

    作者:王利宇

    目的:探讨经过双侧桡动脉途径进行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方案,并对该方案的可实施性以及安全性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方法选择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的患者共11例,采用双侧桡动脉途径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治疗,分析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11例患者双侧桡动脉穿刺成功率100%,未发现因桡动脉穿刺形成的并发症。导管导丝到位率100%,锁骨下动脉支架均全部植入成功,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率<15%。围手术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在植入支架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时,选择双侧桡动脉路径进入能够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特征的临床分析

    作者:彭红兵;武清菊;李俊青;李丹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疾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方法,评价其可靠性,以提高此类疾病的超声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年来CDFI诊断的锁骨下动脉狭窄性病例(71例),CDFI检查包括二维超声观察血管管腔,彩色血流及频谱综合分析,评估血管的狭窄程度及特征.超声检查结果与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结果对比,评价前者确诊及病变程度评估的准确性及可靠性.观察不同程度动脉狭窄患者椎动脉血流窃血情况.结果 CDFI诊断锁骨下动脉轻度狭窄26例,中度狭窄18例和重度狭窄或闭塞27例;诊断中度及以上狭窄的敏感性为95.6%,特异性为96.0%,阳性预测值为97.8%,阴性预测值为92.3%.随着病变程度增加,椎动脉内血流呈现逐渐演变的规律性变化,提示不同程度的窃血现象.结论 与DSA或CTA的结果相比,CDFI诊断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价值和狭窄程度评估的结果是可靠的.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吴滢;钟萍

    目的 探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病因、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表现.方法 通过报道一例入住我科治疗的SSS病例,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该患者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成功,随访3个月经彩超及多普勒血流图检查均未发现病变部位再狭窄,血流通畅良好.结论 SSS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多普勒超声、CT血管造影、磁共振血管造影术是安全准确的无创诊断方式.无症状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的SSS可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双侧肱动脉收缩压差与盗血程度的关系

    作者:黄辉;梁定;许华宁

    锁骨下动脉近心段狭窄导致同侧椎动脉血流反向先是1960年由Contorni[1]通过血管造影证实的。1961年Fisher[2]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不过当时认为这种现象所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无害的,也不会影响神经系统[3-4]。在多普勒超声应用之前,临床诊断SSS的可靠标准是双侧肱动脉收缩压差超过20 mmHg并伴随脉搏的延迟[5]。对于可疑SSS患者首先要做的检查就是通过颅外多普勒超声探测患侧椎动脉是否有反向血流信号[6-7]。椎动脉血流方向的改变主要取决于锁骨下动脉近心段狭窄的程度及局部侧支血管的建立[8-9]。随着疾病的进展,椎动脉波形由收缩期峰值流速减低型变成收缩期血流反向而舒张期血流正向型,后变为收缩期与舒张期均反向型。临床一般是通过一侧动脉血压的下降来判断同侧锁骨下动脉狭窄的[10],因此本文主要探讨SSS患者双侧肱动脉收缩压差与椎动脉彩色多普勒频谱波形关系,从而用来预测盗血的严重程度。

  •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椎动脉收缩期切迹频谱改变的原因

    作者:李刚;许敬华;邓华东

    椎动脉收缩期切迹可作为超声评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中隐匿型盗血的判定标准[1],但实际工作中发现并非所有的椎动脉收缩期切迹均由锁骨下动脉狭窄引起,早期明确病因,并采取准确、合理的治疗方法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是对44例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针对可能引起椎动脉收缩期切迹的相关病变的病因进行分析,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现报道如下。

  • 探索锁骨下动脉狭窄与闭塞的介入腔内处理指征(附28例报告)

    作者:张欢;张福先;张昌明;胡路;冯亚平;罗小云;梁刚柱

    目的:探讨锁骨下动脉狭窄与闭塞性疾病腔内处理的临床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0月至2010年5月间,因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而行腔内处理的患者28例,男性23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62±13.1)岁,其中动脉硬化性狭窄27例,大动脉炎病变1例,27例患者存在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表现,1例为冠状动脉搭桥术前乳内动脉造影中发现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并无症状.结果:28例患者腔内处理均获得成功,其中植入球囊扩张式支架27例,单纯扩张1例,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无重大并发症发生,1例穿刺处假性动脉瘤形成,经局部压迫后消失,手术前双上肢收缩压压力差为35~65 mmHg(1 mmHg=0.133 kPa),平均为(41±12.5)mmHg,手术后为(10±5)mmHg,平均为(12±7.3)mmHg,有显著性改善(P<0.05),25例患者随访1年期间,再狭窄1例,经再次处理后效果良好,其他患者无不良事件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为4%,1年原发性通畅率为96%,2次通畅率100%.结论:通过科学的把握介入腔内处理指征,锁骨下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锁骨下动脉狭窄介入治疗20例随访分析

    作者:颜红兵;焦媛;王嘉莉;王勇;曾玉杰;李宪伦;柯元南

    目的总结采用两种介入方法治疗2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方法 20例有症状男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平均年龄63.4岁,定量血管造影分析显示锁骨下动脉平均狭窄87%,双上肢动脉收缩压差平均为116 mm Hg.经右股动脉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8例、支架置入术11例,经右桡动脉完成支架置入术1例.结果介入操作全部成功,术后即刻桡动脉搏动恢复正常,双上肢平均动脉收缩压差降低至24 mm Hg.未发生严重并发症.20例平均随访18.5个月,除1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患者复发外,其余19例均良好.结论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和支架置入术的效果可靠、操作相对简单和安全,可以作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

  • 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病因和解剖特征:阜外医院18年1793例患者分析

    作者:车武强;蒋雄京;董徽;邹玉宝;熊洪亮;陈阳;杨跃进;高润霖

    目的:探索锁骨下动脉狭窄(SS)的病因分布和解剖特征,为SS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连续入组1999-03至2017-06间阜外医院外周血管病房1793例诊断为SS的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8.7±13.9)岁,男性1166例(65.0%).收集其基线、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93例SS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AS)为常见病因(1543/1793,86.1%),其次为多发性大动脉炎(TA,232/1793,12.9%),其他病因少见(18/1793,1.0%).>40岁和≤40岁的SS患者中,主要病因不同,前者为AS(1529/1594,95.9%),而后者为TA(180/199,90.5%).且随增龄,AS所致的SS占比逐渐升高(P<0.001).就不同性别而言,男性SS患者病因多见AS(1120/1543,72.6%),女性多见TA(197/232,84.9%).AS和TA受累位置不同,病因为AS的患者中,单纯左侧、右侧及双侧同时受累比例分别为65.4%、21.9%和12.7%(左:右=3:1);而病因为TA的患者,该比例分别为52.2%、13.4%和34.5%(左:右=4:1).病因为TA的患者SS闭塞病变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病因为AS的患者(58.0%vs 19.0%),而且无论是单纯左侧(33.2%vs 17.9%)、单纯右侧(15.5%vs 2.5%)还是双侧闭塞(14.7%vs 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解剖特征方面,AS所致病变一般位于锁骨下动脉的近段(97.4%;其中近段病变为77.1%,近中段病变20.2%,全程病变0.1%);而TA所致病变常位于锁骨下动脉的中段(88.5%;其中近中段病变29.5%,中远段病变31.4%,单纯中段病变为5.4%,全程病变22.1%).结论:AS和TA是阜外医院18年来收治的SS住院患者主要的两种病因,其中年龄和性别对SS的病因分布有很大影响.整体上AS的比例随着增龄而逐渐升高.与病因为AS的患者相比,病因为TA的患者中段病变、闭塞病变以及双侧病变均更为常见.

  • 2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随访结果

    作者:颜红兵;高焱莎;曾玉杰;王勇;李宪伦;柯元南

  • 先天性心脏病及黄色素瘤伴冠心病1例

    作者:张晓丽;张招;孙卫卫;崔英凯;曹雪滨

    1病例
      患者男性,31岁,主因“间断胸闷、发憋、气短10余年,加重10 d”入院。患者于10余年前活动后胸闷、发憋、气短伴头晕,休息后可缓解。近年症状渐加重,活动耐量减低,步行约20 m即出现上述症状。患者入院10 d前出现发作性右上肢无力,伴言语不清,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右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右侧基底节区脑软化灶。既往“多发性黄色素瘤”史20余年,行手术切除,术后复发,四肢掌指关节、肘关节、踝关节多发皮下肿物。吸烟史多年,20支/日。口服辛伐他汀降脂治疗,疗效欠佳,诊断为“黄色素瘤高脂血症”,为求明确诊断入252医院。心脏超声示:左房扩大,左室肥厚;主动脉瓣钙化伴关闭不全(轻度);主动脉瓣口狭窄,升主动脉起始处狭窄;主动脉降部狭窄不除外;二尖瓣环钙化伴关闭不全(轻—中度),前叶脱垂不除外;左室舒张功能减低;考虑先天性心脏病,(图1)。颈部血管超声示:双侧颈动脉内膜增厚伴斑块形成;双侧颈内、颈外动脉狭窄(70%~99%);双侧颈总动脉狭窄(50%~69%);右锁骨下动脉斑块形成并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可能性大;双侧椎动脉狭窄(左侧生理性)。心脏冠状动脉成像:前降支近段重度狭窄伴节段性混合型斑块(非钙化斑块为主);右冠状动脉及旋支近段中度狭窄伴节段性非钙化斑块;前降支中段肌桥(部分包埋型);升主动脉部缩窄。头颅核磁示:左侧基底节、放射冠、半卵圆中心及额颞枕顶叶多发新鲜腔梗;脑内散在缺血灶、慢性期腔梗;磁共振脑血管(动脉)成像符合颅内动脉硬化。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TC)13.63 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9.35 mmol/L、三酰甘油(TG)2.69 mmol/L。

  • 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腔内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李春民;姜双鹏;张望德

    目的: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 永存舌下动脉伴颅内外大动脉狭窄一例

    作者:李响;张雄伟;金旻

    永存舌下动脉属罕见的胚胎遗留血管,发生率为0.02%~0.1%[1].而永存舌下动脉伴颅内外大动脉狭窄,国内外鲜见相关报道.现报道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永存舌下动脉伴大脑中动脉主干和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 锁骨下动脉支架术治疗九例锁骨下动脉狭窄的随访

    作者:颜红兵;王勇;刘鹏;曾玉杰;柯元南

    目的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段,在国外已经成为锁骨下动脉狭窄的一线治疗方法.我们报告过去54个月期间采用锁骨下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9例锁骨下动脉狭窄患者的随访结果.

  • 锁骨下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病人的护理

    作者:黄金丽;高瑞英;刘淑敏;孙志瑛;黄鑫

    锁骨下动脉狭窄为临床常见疾病,病因以动脉粥样硬化或大动脉炎为多见,且常常是全身动脉病变的一部分[1]。锁骨下动脉近端狭窄和闭塞,左侧多于右侧[2]。临床以头晕为主要症状,多伴有双上肢血压不对称,常被误诊为颈椎病而耽误治疗,容易引起后循环缺血,甚至危及生命。血管内支架置人术是治疗脑动脉狭窄的一项新技术,近来我科成功开展锁骨下动脉支架置人术。现将此病人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介入治疗右侧锁骨下动脉瘤合并左侧椎动脉狭窄及术后内漏1例

    作者:李立强;俞恒锡;杨盛家;齐一侠;李明飞;燕超

    患者,女性,66岁。住院检查发现右侧锁骨下动脉瘤(subclavian artery aneurysm,SAA)1个月于2013年6月29日转入本院。患者1个月前因心慌不适就诊于当地医院,以心肌缺血诊治,行胸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示左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梭形动脉瘤,大小约2.7 cm×1.8 cm,瘤体内未见附壁血栓(见图1)。无上肢麻木、无力及皮肤营养性改变,无眩晕、复视、构音障碍、跌倒发作、共济失调等后循环缺血症状。查体:左上肢血压120/57 mmHg(1 mmHg=0.133 kPa),右上肢118/60 mmHg;双侧颈动脉未闻及杂音,双侧锁骨上窝可闻及杂音;双侧颈动脉、桡动脉搏动对称;无眼球震颤,轮替试验、交替指鼻试验(-)。造影检查结果大致同入院前CTA,精确测量瘤体大小为2.74 cm×1.75 cm,瘤颈长度为1.21 cm(见图2)。入院诊断:动脉硬化,SAA(右),左椎动脉狭窄(中度),左锁骨下动脉狭窄(轻度),心肌缺血。

  •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左锁骨下动脉严重狭窄非体外循环下同期手术的临床经验

    作者:张旌;孙寒松;罗新锦;张瑛;常谦;樊丽姿;高莹

    目的探讨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治疗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2003年1月~2004年5月,我院治疗须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时合并左锁骨下动脉近端重度狭窄3例,术中先行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左乳内动脉获得满意的流量后,再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结果手术时间210~340 min,平均283 min,出血量570~1 630 ml,平均963 ml.游离左乳内动脉后量杯测流量均<5 ml/min,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后量杯测流量均>50 ml/min,乳内动脉远端与前降支吻合后流量仪测流量12~27 ml/min,平均20 ml/min.术后临床症状缓解,未发现冠脉-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3例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无心绞痛发作.结论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同时主动脉-锁骨下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冠心病合并锁骨下动脉重度狭窄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 Kissing支架技术在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病变的应用一例

    作者:张宏鹏;郭伟;刘小平

    患者男,63岁,因左上肢无力、酸麻进行性加重2年,间断头晕6个月于2010年3月23日入院.查体:左侧上肢收缩压较对侧上肢低60 mm Hg,左侧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微弱,左上肢皮温低,肌力较对侧弱.既往大量吸烟史30余年,高血压5年,高血脂10年.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左侧锁骨下动脉中段重度狭窄,峰值流速210 cm/s,左侧椎动脉双向血流,开口处重度狭窄.右侧锁骨下动脉、椎动脉、颈内动脉未见异常.CTA检查同超声检查结果,左侧锁骨下动脉狭窄后扩张,左侧椎动脉远端通畅(图1A).术前全脑造影结果相同(图1B~1D).

  • 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锁骨下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作者:刘加春;陆军;王利军;祁鹏;王俊杰;胡深;王大明

    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式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式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下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下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 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闭塞再通1例报道

    作者:张振芳;毕振云;窦荣花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57岁,主因“头痛、头晕2.5年,加重半个月”于2013年4月25日入院,患者于2.5年前(2010年8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头晕,头痛以后枕部钝痛为主,不伴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明显肢体麻木无力,于当地医院行颅脑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未见明显异常,测双侧血压不一致(具体数值不详),继而行头颈部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CTA)检查,发现左侧锁骨下动脉(subclavian artery,SUB)起始段重度狭窄(狭窄率约90%)(图1),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证实重度狭窄,遂行支架植入血管成形术,术中植入膨式支架1枚,即刻造影显示残余狭窄约20%,术后无高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transfusion syndrome,CHS)、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坚持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氯吡格雷75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一直未停药,且术后严格戒烟戒酒,术后两侧血压仍有明显差异(具体数值不详),头痛等症状有所减轻,但未痊愈。术后2个月,患者出现哮喘发作,再次住院治疗,因仍有头痛等症状,行头颈部C TA检查,显示左侧锁骨下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70%~80%(图2),因经济原因未行介入治疗,继续服药治疗,患者头痛、头晕症状一直未完全缓解,但较支架术前略有减轻,尚能忍受,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近半个月患者自觉头痛头晕明显加重,不能从事正常工作,为进一步治疗入我院。

  • 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术后再狭窄病例一例

    作者:陶钧;李克;刘永晟;王峰

    患者,女,48岁,因“间断头晕7个月余,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后7个月”入院,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上肢桡动脉及肱动脉搏动减弱,自述左上肢血压110/70 mmHg,右上肢血压144/90 mmHg (1mmHg=0.133kPa)。于外院行脑血管造影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同期行左锁骨下动脉支架植入术,术中释放Express LD 8/17mm球扩式支架一枚。术后左上肢桡、肱动脉搏动改善,双上肢收缩压差值降至15 mmHg,头晕症状缓解。3个月前患者再次出现左上肢动脉搏动减弱及头晕症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左锁骨下动脉管腔狭窄率大于70%。患者既往高血压病史8年,规律口服降压药(硝苯地平控释片30 mg/d),血压控制在140-160/80-90 mmHg之间;高血脂病史8年;支架植入术后规律口服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类药物(阿司匹林100 mg/d,氢氯吡格雷片75 mg/d,阿托伐他汀20 mg/d)。患者无糖尿病、冠心病病史;无吸烟及饮酒史。入院时查体:体温36.5℃,脉搏72次/分,呼吸19次/分,血压120/80 mmHg(左上肢),150/90 mmHg(右上肢),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左上肢桡、肱动脉搏动较右侧弱。神经系统查体:神志清楚,语言流利,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对光反应灵敏,双眼球各向运动充分自如,无复视及眼震,双侧额纹对称,双侧鼻唇沟对称,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转颈耸肩对称有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四肢腱反射正常,双侧巴氏征阴性,双侧深浅感觉查体对称,指鼻及跟膝胫试验尚稳准,颈软,无抵抗,脑膜刺激征阴性。实验室检查提示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均正常,风湿、免疫、补体、血沉、C-反应蛋白亦正常,仅高密度脂蛋白值略低:0.78 mmol/L(正常为>1.04 mmol/L)。胸片、心电图及心脏彩超未见异常。

63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