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合并胸腹主动脉瘤破裂1例

    作者:曾巧

    1 病情介绍患者男性,75岁,既往高血压病史2 6年,糖尿病病史9年,维持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7年.2011年5月曾行CT检查示:降主动脉、腹主动脉囊性及双髋总动脉多发动脉瘤,大层面位于第3腰椎,大直径5.9cm.2012年5月28日患者血液透析时诉腰部疼痛,无胸痛、心悸,无腹痛、发热,测血压152/99mmHg(1 mmHg=0.133KPa),心率95次/min.治疗20min后血压下降至85/47mmHg,心率103次/min,吸氧、补液等处理无好转,予回血结束透析.

  • 1例颈动脉架桥孤立海绵窦段动脉瘤的护理配合

    作者:赵悦;李媛;宋秀棉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发病率在脑血管意外患者中居第3位,仅次于脑血栓形成及高血压脑出血.[1]颅内动脉瘤大多数为单发,少数为多发,后者约占20 %~31.4 %,其中3个动脉瘤并发者约占3.4 %~3.9 % .[2] 2002年9月25日,我院为1例多发动脉瘤患者实施了眼动脉段动脉瘤切除、颈内动脉架桥、海绵窦段动脉瘤孤立手术.该手术操作难度大,手术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对护理配合要求高,现将手术配合介绍如下.

  • 先天性多发动脉瘤一例

    作者:崔燕南;郭红;王秀华

    患儿,男,3岁,因"发现腋下包块2年余,咳嗽、喘息2d"入院.患儿6个月时家长无意中发现其双腋下各有直径约2.0 cm×2.0 cm大包块,局部肤色正常,无破溃、无触痛,不伴发热及皮疹、指趾端脱皮等,曾就诊于我院做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双腋下、腹股沟、腘窝等处有多发性动脉瘤,家长自行出院后就诊于北京某医院,考虑为"川崎病"所致动脉改变,予丙种球蛋白静点5 d,阿司匹林口服(一个月后自行停药),未再予其他治疗.此后患儿腋下、腹股沟包块略有增大,时有乏力及多汗症状.入院时查体:T 38.7℃,P 160次/min,R 70次/min,精神不振,烦躁哭闹,呼吸促喘,可见明显鼻扇及三凹征,皮肤无皮疹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双上肢内侧壁近腋窝处各可触及一3cm×4 cm包块,双腹股沟各触及一2 cm×3 cm包块,局部皮肤无发红及破溃,质软,有搏动感,眼睑无浮肿,口唇发绀.咽充血,颈软,双肺末闻及啰音.

  • 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策略

    作者:周国胜;张新中;周文科;赵新利;王明盛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显微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在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期间收治24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所有病例均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而就诊,经CT血管成像(CTA)或者(脑血管造影)DSA确诊为颅内多发动脉瘤.入院时患者的Hunt-Hess分级如下:1级3例,2级10例,3级8例,4级3例.本组24例患者中20例有2个动脉瘤,4例有3个动脉瘤,共有52个动脉瘤.动脉瘤均为囊状,瘤体直径2 ~19 mm,颈宽2~8 mm.2例患者在等待和保守治疗中二次破裂出血末及时手术治疗而死亡,1例因家属放弃治疗而出院,其余的21例均采用开颅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在所有的手术治疗病例中,手术时机选择如下:4例1~3级患者采用超早期手术,8例1~3级患者采用早期手术,10例1~3级患者采用巾期手术,2例4级患者采用延期手术.结果 21例经过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46个动脉瘤均被成功夹闭.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明显神经功能障碍,能完全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14例,轻度残疾(轻偏瘫和颅神经功能障碍,日常生活能自理)4例,重度残疾(完全偏瘫、失语和思维障碍,日常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顾)2例,植物生存(昏迷超过1个月)1例,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在术后进行了DSA或CTA复查,显示动脉瘤被完全夹闭,不再显影.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治疗复杂,需要结合每个患者的具体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手术治疗方案,提倡在首先处理责任动脉瘤的前提下,尽早、尽量通过一期或者分期手术将所有动脉瘤处理,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 家族性多发动脉瘤:一家系2例报告

    作者:李红云;韩迪;孙成建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破裂出血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主要原因,约占SAH的70%~90%,临床病情严重,致残率致死率极高.对于脑动脉瘤的家族性特点,芬兰和日本报道较多,国内也有个别的报道[1,2].而一家系均为多发动脉瘤未见报道,现将一家系2例报告如下.

  •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立庄;杨冬晓;蒋传路;叶伟;薛可瑞

    我院从1990年开始对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选择了急性期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47例,女性37例。年龄从31岁到68岁,平均43.2岁。其中二次出血15例,三次出血4例,高血压病史11例。  2.临床表现:术前按Hunt分级:Ⅰ级25例、Ⅱ级38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4例。70例有脑膜刺激症状,患侧动眼神经损伤12例,视神经损伤5例,伴有不同程度瘫痪23例,颅内压增高63例。  3.X线情况:所有病例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检查,其中8例进一步患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9例(后交通动脉36例、眼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32例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2例,多发动脉瘤1例(前交通、大脑中动脉)。全部病例术前CT扫描,72例可见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颅内血肿,脑室出血8例,脑积水9例。  4.治疗:54例翼点入路,30例患侧额叶入路。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0例,A1段夹闭2例,动脉瘤包裹术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5例行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每次不超过20分钟,术中均予以控制。去骨瓣减压23例。所有病例术后脑池引流,平均引流2.5天。同时脑室-腹腔分流7例。术后16例脑血管痉挛,10例未构成后果。

  •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个性化手术治疗

    作者:许百男

    颅内复杂动脉瘤是指由于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态、数量等因素的影响而给外科治疗带来很大困难的动脉瘤,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直径>25 mm的巨大动脉瘤.(2)部位深在难于暴露,或周围有重要神经、血管结构的动脉瘤,如颈内动脉的岩骨段、海绵窦段和床突旁动脉瘤以及后循环动脉瘤.(3)动脉瘤的构型复杂,如宽颈动脉瘤,梭形、半梭形动脉瘤,巨长形动脉瘤,夹层动脉瘤,缺乏动脉瘤壁的泡状动脉瘤或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瘤壁、瘤颈粥样硬化或钙化的动脉瘤,血栓性动脉瘤,载瘤动脉囊性扩张致使重要穿通支血管或远端分支起于动脉瘤壁的动脉瘤,以及经手术或介入治疗失败的动脉瘤.(4)一次需要同时处理多个病变的多发动脉瘤[1-2].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许百男;孙正辉;周定标;余新光;张远征;姜金利;殷尚炯

    目的报告29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探讨其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29例,共73个动脉瘤,一期手术17例,二期手术12例.动脉瘤直接夹闭62个,动脉瘤包裹3个,动脉瘤孤立1个,7个未破裂动脉瘤未予手术处理.结果术后恢复良好24例,差4例,死亡1例.结论正确判断多发动脉瘤中的破裂动脉瘤并首先进行处理;根据动脉瘤的部位、Hunt-Hess临床分级等因素,一期或二期处理多发动脉瘤,以期达到佳的治疗效果.

  • 1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的护理

    作者:张锐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其破裂出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为首发症状,患者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首次发病半年内再次出血率为30%~50%,再次出血死亡率为25%~35%而多发性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是指颅内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脉瘤.

    关键词: 多发动脉瘤 护理
  • 多发性主动脉瘤一例

    作者:孙志红

    患者女,35岁.近半月左胸部隐痛.入院检查胸片示:双肺野清晰,胸主动脉降部见线状钙化,纵隔旁与心影重叠处见巨大类圆形密度增高影,透视下有搏动征象.胸部CT与胸主动脉血管造影(CTA)示:心脏后方胸主动脉瘤形成,瘤体内周围见低密度充盈.胸主动脉降部起始处及胸腹主动脉移行部均见多个小囊状突起,其表面壳状钙化斑块,胸主动脉末端管腔混合斑及血栓形成,管腔中度狭窄.诊断:胸主动脉降部多发动脉瘤,较大者位于心脏后方,瘤体边缘血栓形成.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

    作者:王飞;白慧茹;王君;顾捷;张占普

    目的 探讨血管栓塞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 对26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60个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行3D-DSA检查并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结果 术中无动脉瘤破裂,术后病人住院天数10~20日.术后疗效依照GOS评分为优良19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因动脉瘤夹闭术后继发同侧大片脑梗塞死亡.术后6个月,23例遵医嘱行DSA复查均未见动脉瘤复发及新生动脉瘤,2例病人未随访.结论 3D-DSA检查可有效检出颅内多发性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安全可行,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颅内多发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孙林;余光琴

    总结颅内多发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对策.对于颅内多发动脉瘤,护士严密细致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术后并发症,早期果断处理,对病人康复极为重要.

  • 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手术效果及并发症

    作者:高剑峰;戴刚;周鹏;曾旭东;杨延飞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多发动脉瘤的手术效果.方法 诊断为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患者23例,均经翼点入路实施夹闭手术,观察临床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术中动脉瘤破裂12例;术后脑血管痉挛10例(其中加重脑梗死致瘫痪7例,大面积脑梗死放弃治疗3例)、脑积水5例.随着Hunt-Hess分级的增加,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的风险增高,同时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的风险亦增高(P<0.01).随访3个月,动脉瘤复发1例,无再出血病例.结论 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多发动脉瘤有较好的疗效,且颅内多发动脉瘤的术后效果与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动脉瘤破裂大出血,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存在相关性.

  • 颅内多发动脉瘤1例行全麻显微镜下夹闭术及效果分析

    作者:钱程行;齐文涛;武永康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ultiple intracranial aneu-rysms,MIA)是一种特殊类型动脉瘤,是指颅内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动脉瘤. 相比于单发动脉瘤手术夹闭多发动脉瘤的难度较大. 笔者对 1 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成功实施一期双侧入路手术夹闭,现报告如下.

  • 颅内多发动脉瘤围手术期的护理

    作者:张晓辉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通常以单个动脉瘤多见,而颅内多发动脉瘤(MLA)是指颅内同时有2个或2个以上的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的7.5%~37.7%,是一类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发病高峰年龄30~60岁,多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现将我院收治的21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 颅内多发动脉瘤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加重的因素分析

    作者:霍伟康;赵泽林;宋昭;桂小娟

    目的 探讨多发动脉瘤患者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加重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自2011-03—2016-01行介入治疗的47例颅内多发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对患者介入术后脑血管痉挛加重的影响.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血糖升高、高血压、术中使用支架、术中动脉瘤破裂、手术操作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血脂升高、年龄、性别等因素对脑血管痉挛加重的影响结果,其P值及Exp(B)如下:(0.033,30.619)、(0.135,15.698)、(0.132,17.572)、(0.999,4.476)、(0.151,1.762)、(0.494,2.049)、(0.914、1.669)、(0.210,1.103)、(0.056,0.050).结论 血糖升高是术后脑血管痉挛加重的独立因素;高血压、术中使用支架、术中动脉瘤破裂是影响术后血管痉挛加重的重要原因;年龄、手术时间、术前Hunt-Hess分级、血脂升高是术后血管痉挛加重的危险因素.

  • 颅内多发动脉瘤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

    作者:郭锁成;唐东方;王江涛

    目的 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3例颅内多发动脉瘤的外科手术经验.按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位置分布分为三型:一型,多发动脉瘤全部位于颅中线一侧;二型,多发动脉瘤分布于颅中线两侧,未破裂动脉瘤位于对侧大脑中动脉分叉近端;三型,多发动脉瘤分布于颅中线两侧,未破裂动脉瘤位于对侧大脑中动脉分叉或对侧大脑中动脉分叉远端.一期手术采用单侧翼点入路,夹闭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如经同一手术入路可夹闭其余未破裂动脉瘤,行同期夹闭;如不能通过一期手术夹闭所有多发动脉瘤,则在一期手术后1~2个月,行二期手术对侧翼点入路夹闭剩余动脉瘤.结果 一型多发动脉瘤7例,一期手术单侧翼点入路夹闭所有多发动脉瘤;二型多发动脉瘤11例,8例行一期手术单侧翼点入路夹闭所有多发动脉瘤,另3例患者一期手术后再行二期手术,经双侧翼点入路夹闭所有多发动脉瘤;三型多发动脉瘤5例,均在一期手术后再行二期手术,双侧翼点入路夹闭多发动脉瘤.按照Glascow预后评分,恢复正常生活19例,中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 颅内多发动脉瘤手术应考虑动脉瘤的位置分布和脑水肿情况.

  • 颅内多发动脉瘤18例临床分析

    作者:游潮;郭付有;王晓澍;贺民;蔡博文;吴波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对18例共39个颅内多发动脉瘤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女性13例,男5例,以1cm左右直径多见,全部经开颅手术治疗,疗效优良率83%(15/18).结论①本组颅内多发动脉瘤多发于女性;②中等大小动脉瘤较常见,主要发生在前循环;③手术治疗效果较理想;(④微型动脉瘤极易漏诊;⑤手术应先处理出血侧或易出血侧动脉瘤,并注意手术技巧及要点.

  • 颅内多发动脉瘤诊治进展

    作者:张科;詹仁雅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特别是DSA、CTA、MRA的不断发展,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断率不断提高,但颅内多发动脉瘤由于其部位分布广、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以及术后并发症多致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单发动脉瘤明显增高.本病以女性多发,小型动脉瘤术前极易漏诊.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夹闭、血管内治疗以及结合基因治疗等,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处理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对于能够在同一侧手术人路处理的多发动脉瘤,应在一次性手术中处理完毕.

  • 颅内多发动脉瘤的诊治进展

    作者:郭付有;游潮

    颅内多发动脉瘤由于其部位分布广、手术难度高、风险大以及术后并发症多致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单发动脉瘤明显增高.本病以女性多发,且以中等大小动脉瘤常见,微型动脉瘤术前极易漏诊.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夹闭、血管栓塞以及锁孔夹闭,治疗的基本原则是:首先处理破裂出血的动脉瘤;对于能够在同一侧手术入路处理的多发动脉瘤,应在一次性手术中处理完毕.

29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