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吉银柱

    目的:通过显微解剖观察后交通动脉(PCoA)及其穿通动脉的形态、数量与行程,为临床后交通动脉瘤夹闭的显微外科手术提供解剖依据.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4具(28侧)经红色乳胶颈总动脉灌注的头颈部标本进行解剖,对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位置、走行、分支类型、口径进行了观察和测量.结果:PCoA起源于硬膜内颈内动脉床突上段的背侧并向后走向大脑后动脉(PCA),并与PCA吻合,是连接前、后循环的交通支.PCoA变异多见,不仅在管径的粗细和长短上有别,在形状上也有不同,偶有一侧或双侧PCoA都缺如的情况出现.每侧PCA发出约8(1~14)支穿通动脉,穿过后穿质供血给内丘脑及第三脑室壁.结论:后交通动脉本身变异多,并且它的穿通支供应脑底部重要结构,故熟悉后交通动脉段的显微解剖结构,对后交通动脉瘤的诊断和治疗将大有裨益.

  •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洪伟;李爱民;刘希光;伏光辉;孙勇;马草原;戴大鹏;徐德智;徐瑶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5例(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男9例(18侧),女6例(12侧).开颅后自桥脑水平离断脑干取出大脑,保留Willis环的完整性;显微镜下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位、分支血管数量,测量后交通动脉的长度、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管径进行分型;观测后交通动脉粗大分支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部位及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形态特点进行分型.结果30侧后交通动脉均发自颈内动脉外侧壁.左侧长度(13.63±0.42)mm,直径(1.72±0.56)mm,发出分支血管(6.92±0.55)支;右侧长度(14.42±0.46)mm,直径(1.81±0.60)mm,发出分支血管(6.22±0.48)支.后交通动脉为胚胎型4侧,过渡型2例,发育不全型7侧,成人型17侧.15例30侧标本中,乳头体前动脉缺如1侧,其余29侧后交通动脉均发出乳头体前动脉,其中单干型24侧、双干型3侧、多干型2侧.29侧乳头体前动脉中,起自后交通动脉的前1/3者7侧,中1/3者15侧,后1/3者6侧,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者1侧.结论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及其分支血管的数量、起始部位、管径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时,应详细了解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并注重分支血管的保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大脑动脉环后交通动脉的形态观察

    作者:许政成;蔡永裕;柯翠玲;崔冈;苏柏诚;郑可大;王任直

    目的 观察大脑动脉环后交通动脉的形态变异。 方法 取50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台湾地区成年男性大脑,用光学摄像系统摄取后交通动脉影像,冲映成照片后,再经扫描仪存入计算机并放大至20倍,用打印机映出影像后测量并统计外径值。 结果 左侧后交通动脉近颈内动脉端外径为1.72±0.77(0.7~4.3) mm,右侧则为1.69±0.78(0.8~3.3) mm。左侧后交通动脉近大脑后动脉端外径为1.59±0.58(0.8~3.0) mm,右侧则为1.59±0.68(0.5~3.2) mm。 结论 台湾地区测量值与大陆地区测量值有差异,是由于两地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造成的。

  • 壁内出血起病的后交通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作者:梁玉敏;殷玉华;潘耀华;包映晖;徐巳奕;高国一;万杰青;江基尧

    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起病,可伴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ICH)或/和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1-3].而以壁内出血(intramural hemorrhage,IMH)无SAH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罕见,作者收治1例报告如下.

  • 创伤性脑膜中动脉动静脉瘘自行闭塞一例

    作者:贾家宝;罗祺;陈儇;许侃;于金录

    患者 男性,42岁,因“颅脑外伤后1个月,右眼突出伴有颅内杂音20 d”入院.患者1个月前因车祸致颅底骨折及右侧颞骨骨折,予以保守治疗;治疗10 d后出现右侧眼球突出及颅内杂音.体检:右眼视力0.5,右眼球向外突伴结膜充血;眼底检查见静脉充血水肿;右侧眼眶、额部及颞部可闻及与心率一致的吹风样杂音.头部CT示右侧颞骨累及蝶骨见骨质不连续.DSA示右侧颈总动脉造影见海绵窦区造影剂滞留,血流自颈内动脉进入海绵窦,动脉晚期及静脉期见血流引流向眼上静脉、岩下窦及翼窝(图1);后循环造影见血流通过后交通动脉进入海绵窦区;压迫右侧颈动脉后行左侧颈内动脉造影见右侧大脑前动脉及中动脉显影良好.

  • 胎儿大脑中动脉超声多普勒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傅静

    胎儿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是颈内动脉在颅内的分支。在解剖上,与 Willis 环关系密切。Willis 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境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1]。该环的解剖及其与 MCA 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超声下测量MCA 时探头与 MCA 的位置关系及超声下 MCA的图像如图2、3所示。MCA 是胎儿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脑血管具有自主调节功能,内外环境的变化如缺氧等可导致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 MCA 的测量均可反映这些变化导致的病理状态,但以 MCA 的灵敏度高[2]。MCA 的超声多普勒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客观性强,因此,可用来检测胎儿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协助判断胎儿的预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交通动脉主干动脉瘤一例

    作者:冯文峰;王刚;张国忠;李明洲;何小艳;张龙;漆松涛

    患者男,67岁.因突发头痛伴呕吐1d,于2011年5月收入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5年,未规律服药;无动脉瘤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除脑膜刺激征阳性外,其余未见阳性体征.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行DSA,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图1a),颈外动脉造影未见颅内供血分支;左侧椎动脉造影,示右侧后交通动脉发达,右侧颈内动脉C7段以远显影良好,右侧后交通动脉上有1个囊状动脉瘤,大小约6.94 mm ×4.31 mm,瘤颈宽约4.63 mm,瘤顶指向前上方(图1b);DSA三维重建后,显示右侧后交通动脉近大脑后动脉段狭窄(图1c);左侧颈内动脉造影示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大小约2.75 mm×3.00 mm.诊断为: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左侧A2段动脉瘤,右侧颈内动脉闭塞.术者结合头部CT分析认为,右侧后交通动脉上的动脉瘤为此次出血的责任病灶,需紧急处理,左侧大脑前动脉A2段动脉瘤可择期治疗.经气管插管在全身麻醉下,行支架辅助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栓塞术.

  • 超声检测烟雾病对颈内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彭涛;张宏春

    目的:探讨烟雾病患者后交通动脉(PCoA)开放与否,对颅外段颈内动脉(EICA)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纳入2008年8月至2014年4月,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联合检测并经DSA证实的烟雾病患者单侧病变103例。根据DSA显示PCoA开放情况,将患者分为PCoA未开放组(83例),PCoA开放组(20例);选择同期接受TCD和CDFI筛查的健康者80名作为对照组。通过CDFI及TCD分别检测两组对象EICA及大脑后动脉(P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血管阻力指数(RI)和(或)血管搏动指数(PI)。结果(1)3组 PSV、EDV、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76、12.24、8.10,均 P <0.05)。PCoA未开放组患者病变侧血管EICA的PSV[(42±15)cm/s]、EDV[(14±7)cm/s]均低于对照组[(92±24)、(38±11)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CoA开放组患者病变侧EICA的PSV低于对照组(P<0.05),但EDV高于对照组(P<0.05)。(2)与对照组比较,PCoA未开放组RI值增高(P<0.01),PCoA开放组RI值降低(P<0.01)。(3)烟雾病组PCA的PSV、EDV高于对照组(P<0.05),PI值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烟雾病患者PCoA开放与否,对EICA血流动力学的参数影响不同。PCoA未开放患者的PSV、EDV低于健康者,RI值增高;PCoA开放患者EICA较对照组PSV、RI减低,EDV增高。

  • 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3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张豫娟;杨鹏飞;黄清海;邹超;陈洪高;刘建民

    目的 探讨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的3例患者共3枚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多个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总结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有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生手术相关永久并发症;7~12个月的临床随访,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加重.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共得到1篇相关文献,报道了1例患者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技术,未发生任何技术相关永久并发症.结论 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与颈内动脉闭塞关系密切,其血管内治疗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评价.

  •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合并无症状性颅内动脉瘤一例

    作者:张敏;周佳君;许锦;李斌;魏孟丽;刘建仁

    In等[1 ]发现约7%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具有无症状性动脉瘤.我们发现1例患者『司时患有右侧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段的无症状性囊状动脉瘤和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的高度狭窄,报道如下.

  • 后交通动脉主干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作者:张莹;荆林凯;刘健;范吉星;张义森;穆士卿;杨新健

    目的 研究后交通动脉(PCoA)主干动脉瘤区别于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ICA-PCoA)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治疗的PCoA主干动脉瘤患者15例(11例破裂,4例未破裂;简称PCoA主干组).收集同期治疗的15例动脉瘤大小近似、破裂状态相同的ICA-PCoA动脉瘤患者作为配对对照组.采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对患者个体化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两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区别.结果 PCoA主干动脉瘤符合侧方动脉瘤的血流流动模式,ICA-PCoA动脉瘤符合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流动模式.两组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PCoA主干组和对照组的壁面切应力(WSS)分别为(0.48±0.08)和(0.63 ±0.07),低壁面切应力面积百分比(LSA)分别为(23.20±6.94)%和(4.50±2.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22和P=0.008).两组的壁面切应力震荡因子(OSI)分别为(0.0233±0.0071)和(0.0158 ±0.00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1).破裂组(22例)和未破裂组(8例)的WSS分别为(0.45±0.05)和(0.84±0.08),LSA分别为(18.22±5.11)%和(1.84±1.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P=0.006);两组的OSI分别为(0.0234 ±0.0054)和(0.0091 ±0.00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2).结论 低WSS可能是PCoA主干动脉瘤破裂风险高的原因之一.

  •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特点分析

    作者:张莹;荆林凯;张倩倩;刘健;张义森;王坤;穆士卿;杨新健

    目的 分析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的形状及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介入科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未破裂单发PCoA动脉瘤患者70例.按照其主要临床症状分为无症状组、动眼神经麻痹组、其他临床症状组.对患者个体化的三维DSA图像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各组形状和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区别.结果 (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径颈比为1.75 ±0.46,高于无症状组的1.15±0.44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1.20±0.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间动脉瘤的侧壁/分叉分型、是否带子瘤、大径、瘤颈宽度、表面积及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动眼神经麻痹组的平均壁面切应力为0.48±0.21,低于无症状组的0.68±0.24和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82 ±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眼神经麻痹组的低壁面切应力面积百分比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77%(1.48%,27.16%),高于无症状组的0.15% (0.00%,1.07%)及其他临床症状组的0.03% (0.0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组之间壁面切应力震荡因子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420).结论 伴动眼神经麻痹的未破裂PCoA动脉瘤,具有高径颈比及低壁面切应力,可能是未破裂PCoA动脉瘤中的高风险类型.

  • 双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闭塞伴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一例

    作者:于金录;许侃;罗祺;王柏;王宏磊

    患者 女,69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10d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4年,糖尿病病史10年,一直口服药物治疗,效果满意.查体:Hunt - Hess分级Ⅲ级,Kernig征阳性,项强3横指,余无其他阳性体征.CT示桥前池及脚间池内索条样高密度影,向环池右侧延伸,并进入侧脑室后角.入院后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糖尿病及高血压病.CTA示基底动脉顶端丘状突起,直径约3.2 mm,双侧颈内动脉动脉管段未显影,双侧后交通动脉发达并向前循环供血.

  • 深低温停循环条件下处理基底动脉巨大动脉瘤一例

    作者:许百男;姜金利;余新光;周定标;段国升;张纪;孙正辉;杨家斐;杨健安;李佳春;丁振媛;王刚;张宏

    患者男,13岁.因间断性头痛、复视及走路不稳一个月入院.脑CT扫描:鞍上球形占位性病变,等密度为主,杂有高密度区,显著强化.脑MRI:鞍上球形血流空信号,直径约3.0cm,病变信号不均匀,略偏左,桥脑及大脑脚受压.DSA:基底动脉顶部巨大半梭状动脉瘤,其内可见血栓形成.手术过程:经右侧眶-颧-颞-翼点联合入路开颅,术中见动脉瘤位于基底动脉干远端,囊状,张力较高,瘤颈宽约2cm,右侧大脑后动脉P1段和小脑上动脉自瘤颈远侧角发出,左侧大脑后动脉系主侧,为基底动脉的直接延伸,右侧后交通动脉的穿支较粗大,与动脉瘤的囊壁粘连.动脉瘤的后下部分嵌入中脑,与其粘连甚重.

  • 血管内治疗动脉瘤后动眼神经麻痹的恢复

    作者:马延全;姜除寒;张振彪;路梅;李荣年

    例1 女性,48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2天入院.查体右动眼神经完全麻痹.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GDC栓塞动脉瘤后2天眼睑下垂开始恢复,术后10天眼睑下垂和瞳孔对光反射完全恢复正常出院.例2 男性,52岁.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天入院.查体发现右动眼神经麻痹的体征.全脑血管造影显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GDC完全闭塞动脉瘤,术后10小时眼睑下垂开始改善,术后2周动眼神经功能完全恢复.

  •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立庄;杨冬晓;蒋传路;叶伟;薛可瑞

    我院从1990年开始对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选择了急性期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47例,女性37例。年龄从31岁到68岁,平均43.2岁。其中二次出血15例,三次出血4例,高血压病史11例。  2.临床表现:术前按Hunt分级:Ⅰ级25例、Ⅱ级38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4例。70例有脑膜刺激症状,患侧动眼神经损伤12例,视神经损伤5例,伴有不同程度瘫痪23例,颅内压增高63例。  3.X线情况:所有病例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检查,其中8例进一步患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9例(后交通动脉36例、眼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32例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2例,多发动脉瘤1例(前交通、大脑中动脉)。全部病例术前CT扫描,72例可见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颅内血肿,脑室出血8例,脑积水9例。  4.治疗:54例翼点入路,30例患侧额叶入路。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0例,A1段夹闭2例,动脉瘤包裹术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5例行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每次不超过20分钟,术中均予以控制。去骨瓣减压23例。所有病例术后脑池引流,平均引流2.5天。同时脑室-腹腔分流7例。术后16例脑血管痉挛,10例未构成后果。

  • 颅内动脉瘤46例手术治疗体会

    作者:李双保;梁建荣;景文记;赵伟;任红岗

    一、资料与方法男性12例,女性34例,年龄21~78岁,平均49岁.病程3d至1个月,平均2周.头痛38例,头晕20例,动眼神经麻痹2例,意识朦胧21例,昏迷5例.后交通动脉支16例,前交通动脉支20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6例,眼动脉2例.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中处理

    作者:吴近森;诸葛启钏;王均炉;钟鸣;郑伟明;瞿宣兴

    我院自1996年9月至1999年9月共收治颅内动脉瘤54例,现就显微手术中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临 床 资 料  1.一般资料:男31例,女23例。年龄16~69岁,平均48岁。临床表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头痛呕吐为首发症状,其中轻偏瘫或两下肢活动差15例,动眼神经麻痹4例;有神志不清史12例。本组15例有反复破裂出血史,其中1周内再次出血者8例。  2.辅助检查:CT均证实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伴脑室内出血10例,脑内血肿16例,脑积水6例。血管造影: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25枚,其中双侧ACA发育良好、对称者7例,不对称或仅单侧ACA供应双侧大脑半球内侧面者18例,后交通动脉(PCoA)动脉瘤21枚,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瘤11枚,其中2例为双侧动脉瘤,1例为ACoA动脉瘤合并PCoA动脉瘤。  3.手术方法:常规以翼点入路,术中根据脑压情况选择作脑室穿刺,充分开放周围脑池,依次暴露载瘤动脉的近端和远端,后暴露动脉瘤蒂。

  • 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崔岩;张明铭;蒋宇钢

    目的 从临床与形态学方面分析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连续收治的单发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病例(185例),并针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行单因素分析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提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率在高血压病史(x2=23.013,P=0.000)、瘤体长径/瘤颈宽度(aspect ratio,AR)≥1.5(x2=8.492,P =0.004)、不同瘤顶指向(x2=15.057,P =0.020)、子瘤(x2=18.952,P=0.000)的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为高血压病史(OR=13.240,P=0.000)、存在子瘤(OR=12.933,P=0.001)、年龄低于60岁(OR=3.766,P=0.010)以及AR值≥1.5(OR=4.997,P=0.001)、瘤顶指向后下外(OR=7.584,P=0.038).结论 高血压病史、存在子瘤、年龄低于60岁、AR值≥1.5和瘤顶指向后下外为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

  • 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孤立术"

    作者:艾泉山

    动脉入路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可治愈大部分(约75%)TCCF,同时保留ICA通畅[1],是目前被广泛接受的首选治疗方法.但在海绵窦瘘口过于巨大,球囊或弹簧圈不能完全栓塞瘘口或填塞后造成窦内颅神经压迫、有假性动脉瘤同时存在时,或可脱性球囊栓塞会造成致命性鼻出血的情况下,我们采取球囊闭塞瘘口近端颈内动脉,再经前或后交通动脉弹簧圈闭塞瘘口远端及颈内动脉,旷置瘘口治疗这种复杂的CCF,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71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