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持续剧烈头痛伴恶心,马上送市级救治中心

    作者:顾宇翔

    怀疑出血,应尽早进行全脑造影朱先生今年50岁,正值年富力强之时.然而,就在上个月,他突然出现剧烈头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在持续两天后被送入医院急诊.在急诊做了全脑血管造影后,找到了朱先生剧烈不适的原因:由出血型烟雾病引起的急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过1个月左右的保守治疗后,朱先生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随后他接受了脑动脉搭桥等系列手术,手术十分顺利.目前,他恢复良好.

  •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使用动脉压迫器止血方法及护理

    作者:黄慧雯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术后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止血的方法及护理.方法:对我科266例DSA术后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所有患者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及有效护理,大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动脉压迫止血器在DSA术后使用效果良好,深受患者满意.

  •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

    作者:仇晓光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在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共1 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选择性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依据病变血管判定标准评估患者的血管异常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造影结果显示,血管异常者144例,患者术中无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2%.结论:选择性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在脑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能够有效评估患者血管异常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对合理制订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 全脑血管造影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

    作者:欧阳征

    目的:探讨全脑血管造影在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神经内科诊断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疾病的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次对其实施计算机断层成像(CT)血管成像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分别对两种方式检测下的结果进行记录和比较,并将其与临床终检查结果进行对照,计算其各自的阳性检出率.观察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临床终确诊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59例为血管狭窄,21例为血管闭塞,其中经计算机断层成像血管造影(CTA)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血管狭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71.2%和98.3%;血管闭塞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1.0%和100.0%,全脑血管造影显著高于CTA检测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后并发症发生率为0.25%.结论:经全脑血管造影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颇具临床应用价值,但临床实践过程中,也需正确掌握其适应证,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进行预防.

  •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作者:张美兰;黄妃文

    目的:分析探讨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预防术后并发症的临床效果.方法:226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手术的患者,根据术后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干预组和常规组,每组各11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传统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不同护理措施下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采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显著减少了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了致残率,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及护理效果,在临床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应积极的使用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

  • 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护理体会

    作者:周士华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的相关护理措施.方法:对25例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患者予有针对性的术前心理护理、术中护理配合、术后预防并发症的护理.结果:25例患者均顺利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恰当的护理是经桡动脉途径行全脑血管造影成功的有力保证.

  • 永存三叉动脉伴基底动脉闭塞1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于海理;钱坤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2年,于2017年3月18日来院.患者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发作时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然后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无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恶心、呕吐,持续约5分钟后自行缓解,外院行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按照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此后患者上述症状又间断发作3次,每次持续约3~5分钟,发作后均可自行缓解,行MRA检查提示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长期吸烟、饮酒史.入院后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血生化正常,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MRA提示双侧椎动脉远端病变.基底动脉闭塞.全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自海绵窦段发出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primitive trigeminalartery,PPTA),可见双侧小脑上动脉显影,基底动脉未见显影(图1),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右侧椎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以远闭塞(图2),左侧椎动脉起始端闭塞.考虑患者无手术指征,建议其出院后继续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邹国荣;胡友珠;黄波;陈自平;张玉兰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DSA检查结果.结果:55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发现颅内动脉瘤45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烟雾病1例,检测结果阴性3例.结论: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可靠的检查方法,为病因治疗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造影分析

    作者:王升;鲁娟娟

    目的:应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方法:2008~2010年收治患者64例,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系统和椎动脉系统责任血管的病变情况.结果:64例TIA患者DSA检查发现脑血管正常8例.56例(87.5%)患者存在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共检出病变127处,颅外病变62处,颅内病变65处,轻度狭窄47处(37%),中度狭窄30处(23.6%),重度32处(25.2%),闭塞28处(22%).结论:颅内外血管狭窄是TIA的主要病因.

  • 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78例报告

    作者:李军;张春瑞

    目的:观察不同疾病的脑血管造影的结果.方法:对78例不同疾病患者按改良的Seldinger技术进行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无1例发生严重并发症.脑梗死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及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1%、38%及60%.其中脑梗死以颈内动脉病变为主(尤其是狭窄).其他疾病患者也有相应血管病变.结论:脑血管造影是一种安全、简便、灵敏的检查方法,颈动脉病变在脑梗死及短暂脑缺血发作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功能性改变.

  • 谁在逼医生"动粗"关于医患集体"械斗"的思考

    作者:解伟

    案例背景8月8日,一位40岁的农民因饮酒后呕血到南昌市第一医院就诊,经抢救处理清醒后离院.消化内科医生曾要求做头颅C丁检查以排除险情,但被其妻拒绝.8月13日,患者又因头痛到该院就诊.由于患者长期饮酒,且有在血吸虫疫区活动经历,入院后医生建议做头颅CAT(全脑血管造影)和肝功能彩超检查,再次被家属拒绝.8月19日清晨,患者意识丧失,经全力抢救无效死亡.

  • 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瑾;许志强;张猛;王延江;邓娟;周华东

    目的:为我国研究脑血管疾病提供脑动脉粥样硬化形态学基础.方法: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阳性患者259例,对其斑块的发生部位以及与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血脂状态等合并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脑动脉粥样硬化的好发部位主要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其次为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锁骨下动脉.27.6%合并糖尿病,24.1%合并高脂血症,58.7%合并高血压.结论: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多因素疾病,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多病变、双侧共同病变及复杂病变为主.

  • 颅脑损伤性颅内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诊治

    作者:胡学安;李兵;胡世颉;费舟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性假设动脉瘤的诊断与治疗要点,为挽救患者生命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23例颅脑损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诊断及治疗状况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均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颅内假性动脉瘤,颅脑损伤性假性动脉瘤患者颅脑损伤后突发头痛20例,反复大量鼻衄2例,反复癫痫大发作3例,另外15例检查认定为颅内血肿8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假性动脉瘤位置为:6例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5例在颈内动脉床突上段,4例在颈内动脉A2段,8例在颈内动脉床突旁段.23例患者均采用开颅切除载瘤动脉、覆膜支架、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弹簧进行栓塞.术后12月随访发现痊愈19例且均无并发症.其余4例有2例偏瘫,2例死亡.结论 利用全脑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确诊颅脑损伤性假性动脉瘤.开颅手术和血管内栓塞在治疗颅脑损伤性假性动脉瘤有着突出的作用,其中后者更有利于促进患者脑部功能恢复进度.

  •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全脑血管造影术后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萍;杨玉娟;孟永贤;石亚芬;陈丹

    目的 将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术后患者2种压迫止血方法 做对比,观察其止血效果(卧床时间)及不良反应(腰背部酸痛、尿潴留、穿刺处皮下渗血、血肿等并发症).方法 将125例DSA术后患者分为动脉压迫止血器60例为观察组,使用传统绷带或自粘弹力绷带法65例为对照组,分为不同时间不同制动方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 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6~8 h,解除压迫后患者主诉腰背部酸痛0例、尿潴留0例、穿刺处皮下渗血2例、血肿0例,对照组术后卧床时间12~24 h,解除压迫患者主诉腰背部酸痛48例、尿潴留16例、穿刺处皮下渗血10例、血肿5例,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动脉压迫止血器在DSA术后使用效果良好,深受患者满意.

  • 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治疗的护理

    作者:汪沁芳;刘燕;李莉

    2004年2月我科收治1例头部外伤后致右眼搏动性眼球突出2个月的病人,全脑血管造影检查诊断为右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行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后痊愈出院.现将其护理报道如下.

  • 经股、肱、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对病人舒适度的影响与护理

    作者:帅冬梅;常红

    目的 探讨经股动脉、肱动脉、桡动脉行全脑血管造影术术后对病人舒适度的不同影响.方法 将82例脑血管造影病人随机分为肱动脉组21例、桡动脉组28例、股动脉组33例.在行脑血管造影后对其术肢局部疼痛情况、术肢麻木、肿胀、肌肉痉挛、腰酸背痛、术后排尿方式及睡眠情况的对比.结果 经肱、桡动脉造影组比经股动脉造影组病人更易接受.结论 经肱、桡动脉行造影对于病人的预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能较少引起并发征的发生.

  • 细节管理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护理中的应用

    作者:武化云;李娟;韩青;王芳;吴子敬

    脑血管疾病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常见病症之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是诊治脑血管病症的重要手段,操作简便,效果可靠.但由于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复杂,脑组织细胞损伤的不可自生性[1],使介入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术后可能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

  • 踝臂指数与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宋新杰;黄可飞;王拥军

    目的 观察踝臂指数(ABI)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测量243例行全脑血管造影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踝臂指数,并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结果 以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脑供血动脉重度狭窄的特异性为84.6%,敏感性为16.8%.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下面积为(0.591±0.046)(P<0.05), 95%CI=0.500~0.681.结论 ABI≤0.9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动脉重度狭窄有一定预测价值.

  • 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全脑血管造影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徐进;李立波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全脑血管造影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114例脑血管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血管狭窄程度明显比对照组严重,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两组造影血管病变部位及程度也存在差异;两组患者的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结论采用脑血管造影技术能够准确判断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血管情况,判断狭窄程度,提供可靠的临床诊治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 全脑血管造影七步法

    作者:席刚明;岳炫烨;胡发云;张迎春;鲍玉华;庄凤娟

    传统的脑血管造影方法包括主动脉弓造影和四血管(双侧颈内动脉、双侧椎动脉)造影,至少得使用两根导管(猪尾巴导管和单弯导管)和150ml造影剂,既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增加了医生和患者X线照射时间.

236 条记录 1/12 页 « 12345678...11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