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诊断永存三叉动脉的价值与优势

    作者:冯刚;寇介丽;许晶晶

    目的 探讨256层螺旋CT头颈部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与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8 471例行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者中的13例PTA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PT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结果 PTA的发生率为0.15%(13/8 471),其中位于左侧和右侧的病例分别为5、8例.三叉动脉都源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且血管走形为内侧型、外侧型者分别有3、10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7例,Ⅱ型0例,Ⅲ型为6例.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一侧或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9例,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2段以远发育不良和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者分别有1、3例.结论 256层螺旋CT头颈部CTA检查能清晰、快速、无创、准确地显示PTA的走形及后循环供血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 永存三叉动脉伴基底动脉闭塞1例及文献回顾

    作者:于海理;钱坤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2年,于2017年3月18日来院.患者2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意识不清,发作时以头晕为首发症状,然后出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无抽搐,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恶心、呕吐,持续约5分钟后自行缓解,外院行头颅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按照缺血性脑血管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此后患者上述症状又间断发作3次,每次持续约3~5分钟,发作后均可自行缓解,行MRA检查提示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有长期吸烟、饮酒史.入院后查体:神经系统检查未见异常,辅助检查:血、尿、便常规正常,血生化正常,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MRA提示双侧椎动脉远端病变.基底动脉闭塞.全脑血管造影提示左侧颈内动脉自海绵窦段发出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primitive trigeminalartery,PPTA),可见双侧小脑上动脉显影,基底动脉未见显影(图1),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右侧椎动脉发出小脑后下动脉以远闭塞(图2),左侧椎动脉起始端闭塞.考虑患者无手术指征,建议其出院后继续给予口服药物治疗,定期复查.

  • 左侧永存三叉动脉合并右侧椎动脉成窗及行程异常一例

    作者:卓明星;南善姬;吴杰

    患者男,60岁,因头晕6个月,加重5 d于2017年10月19日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收治. 患者主要表现为头部昏沉感,伴后枕部发木、发胀感,与头位及体位改变无明显相关. 无视物旋转,无恶心呕吐,无耳鸣及听力减退. 患者有高血压病病史5 年,血压高200/110 mmHg ( 1 mmHg=0. 133 kPa),每日口服左旋氨氯地平片2. 5 mg 1次及替米沙坦80 mg 1次,血压控制良好. 发现血糖升高4年,测空腹血糖10~15 mmol/L,未诊治. 因风湿性心脏病行心脏二尖瓣、三尖瓣修复术后4年,术后口服华法令抗凝治疗3个月,现心脏无明显不适. 饮酒史40年,平均300 g/d,已戒3年. 入院时查体:血压140/89 mmHg,神志清楚,颅神经无异常,四肢肌张力、肌力正常,肢体感觉未见异常,四肢腱反射对称引出,病理征未引出.

  • 磁共振血管造影诊断永存三叉动脉

    作者:贺业新;徐成;李军东;高强;李丁;张辉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及变异型永存三叉动脉(PTAV)的MRA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PTA和3例PTAV患者的MRA资料.结果 本组PTA和PTAV的发生率分别为0.18%(11/6153)和0.05%(3/6153).根据PTA走行及与外展神经的关系,11例PTA分为外侧型PTA 10例,中央型PTA 1例;其中基底动脉发育正常1例,中度发育不良4例,重度发育不良6例.3例PTAV患者基底动脉发育均正常.结论 MRA能明确诊断PTA及PTAV,清楚显示其走行及与相邻神经、血管的关系,对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MRA观察40例永存三叉动脉

    作者:程豪;冯平勇;邢千超;冯文峰;孙培培;沈杉杉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的3D TOF MRA表现、分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40例经MRA诊断为PTA的患者资料,分析PTA的MRA表现、Saltzman分型以及年龄、性别、左右侧发病率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 40例患者中,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P<0.05);平均年龄为(55.7±13.9)岁;Saltzman Ⅰ型24例(24/40,60.00%),Ⅱ型13例(13/40,32.50%),Ⅲ型3例(3/40,7.50%);对SaltzmanⅡ型进一步细化为a、b、c三个亚型.24例PTA伴基底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MRA可作为PTA的常用检查手段,PTA的分型和表现具有一定临床意义.

  • 低剂量320排CT血管成像诊断永存三叉动脉价值研究

    作者:甄杰;张左奇;张可欣

    目的:探讨低剂量320排CT血管成像在永存三叉动脉(PTA)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PTA 11例,采用320排动态容积CT进行扫描,扫描管电压80 kV,管电流150 mA.扫描后采用工作站软件(4D-DSA),首先导入减影后的CT血管成像数据图像,再将其导入Vital Fx3.1.0工作站后处理系统,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选择不同的重组模式,多角度立体观察、分析血管形态及PTA的起源、走行和后循环供血等.结果:本组11例CT 血管成像图像清晰,尤其末端血管显影清楚,其中,图像质量优8例,良3例.CT血管成像VR重组及MIP显示PTA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近后膝部,走行于蝶鞍旁或蝶鞍内,止于小脑上动脉与小脑前下动脉之间的基底动脉,其中,位于左侧5例,右侧6例.按照Saltzman分型,Ⅰ型9例,Ⅲ型2例,无Ⅱ型病例.结论:低剂量320排CT血管成像可清晰显示PTA的起源、形态、与邻近组织结构关系及合并脑血管异常情况,在PTA诊断中实用且可行.

  • 永存三叉动脉合并脑梗死一例

    作者:王晓丽;方保锋

    1 病例简介患者,女,43岁,主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无力1d入院.患者于1d前夜间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上肢不能持物,下肢不能行走,伴左侧口角麻木下垂,鼓腮左侧漏气,言语含糊,持续40min缓解,立即就诊于某医院.颅脑CT示:无明显异常.后间断发作3次,症状同前,程度及持续时间较第1次减轻,遂转入我院.入院时神经系统查体:左上肢肌力Ⅳ级,左下肢肌力Ⅳ级,左侧病理征阳性,余无阳性体征.入院后颅脑磁共振(MRI+MRA):(1)右侧基底核缺血性病变,右额叶变性灶.(2)左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虹吸段及其以远与基底动脉汇合,考虑永存三叉动脉.左侧颈内A-C5段囊状高信号向腔外突出,考虑动脉瘤可能.遂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显示:双侧椎动脉细小,远端仅发出小脑后下动脉.左侧颈内动脉自C4-5交界处延续为基底动脉,C4段近端为盲端,左侧大脑中动脉通过与大脑后动脉的皮层支吻合补充供血.右侧颈内动脉C5-1、大脑中动脉M1-5未见异常,右侧大脑前动脉管径较细且通过前交通动脉使左侧大脑中动脉浅淡显影(见图1).考虑为:永存三叉动脉,左侧颈内动脉末端未发育或闭锁,左侧颈内动脉通过永存三叉动脉与基底动脉沟通,左侧大脑半球通过大脑后动脉的皮层支吻合及对侧前交通开放补充代偿供血.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出院.

  • 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

    作者:陈超;刘崎;陆建平;沈碧霞;王飞;王莉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3D CE-MRA诊断为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3D CE-MRA能清楚显示3种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起源及其走行.32例中,22例为永存三叉动脉,7例为永存舌下动脉,3例为寰前节间动脉.结论:较之DSA、CTA和常规非增强MRA(时间飞跃法/3D-TOF-MRA),3D CE-MRA能无创、安全、便捷、可靠地显示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图像,为临床该区域疾病诊断及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解剖资料.

  • 永存三叉动脉的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附24例分析)

    作者:陈元畅;李明华;陈世文;胡丁君;乔瑞华

    目的:以大宗病例运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测颅内动脉,以期评估其对永存三叉动脉(PPTA)的诊断价值,并对Saltzman分型法进行补充.方法:自2007年6月至2008年9月,于我院行头颅MRA检查者4650人(男性1977人,女性2673人).采用3D-TOF成像法,容积显示图像重建法.根据MRA显示PPTA及原始图像上血管走行,按Saltzman标准分型分为Ⅰ、Ⅱ、Ⅲ型,并根据PPTA止于小脑上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吻合于大脑后动脉,分支状无吻合将Ⅲ型分为a、b、c、d、e五个亚型.结果:检出PPTA24例,患病率为0.52%.Saltzman Ⅰ型16.67%,Sahzman Ⅱ型16.67%,Sahzman Ⅲ型66.66%(Ⅲ a 0%,Ⅲ b 18.75%、Ⅲc0%、Ⅲd 6.25%、Ⅲ e 75%).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可明确诊断PPTA,亦可根据动脉结构与形态间接评估其血流动力学特征.

  • 永存三叉动脉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及其他脑部疾病

    作者:陈元畅;李明华

    永存三叉动脉(PPTA)是成人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是一种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PPTA经常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并且可引起三叉神经痛,动眼神经、外展神经麻痹,蛛网膜下腔出血等症状,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本文对1983年至今中英文文献报道的116例PPTA伴发脑血管性病变及其他脑部疾病的病例进行总结.

  •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血管病变特点

    作者:梁奕;陶静雄;李贞;石敏;周杰;杜柏林

    目的 探讨CTA诊断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6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CTA检查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4例为永存三叉动脉(PTA),1例为永存舌下动脉(PHA),1例为永存寰前节间动脉(PIA).4例PTA中2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其中2例伴有近心端基底动脉和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有胚胎型左侧大脑后动脉.1例PHA起始于右侧颈内动脉颈段,合并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双侧椎动脉缺如.1例PIA起始于右侧颈外动脉,合并右位主动脉弓、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后交通动脉多发动脉瘤.结论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属于罕见的先天性头颈部血管变异.PTA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穿过鞍背中线或绕过鞍背连于基底动脉.PHA起源于颈内动脉C1段,经扩大的舌下神经管入颅后与基底动脉吻合.PIA起源于颈内动脉C1段或颈外动脉,向上与椎动脉汇合后,经枕骨大孔入颅.

  • 永存三叉动脉合并颈内动脉吻合口远端未发育1例

    作者:吕达平;姚明;杨莹;李鑫

    1病例资料 患者,女性,48岁,因"频发左上肢无力、口角右歪伴头昏18 h"于2015年7月24日入院.2015年7月23日22时,患者突发左上肢无力、难以抬举,口角右歪,伴头昏,约2 min后完全恢复,24日9时、10时,再发同前,遂于当日16时至本院.既往于2008年,有"甲状腺腺瘤"手术史,2015年4月某日,劳作中突发"晕厥",持续5 min意识恢复,继头昏沉感持续达10 d好转.无高血压、糖尿病、脂质代谢紊乱及心脏病史,无烟、酒、毒品不良嗜好,无不洁性生活史,家族中无类似患者.

  • 双源CT双能量去骨血管成像对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价值(附11例分析)

    作者:殷磊;卞力勇;马明平

    目的 探讨双源CT双能量去骨血管成像(DE-CTA)诊断头颈部动脉永存三叉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永存三叉动脉患者的资料.11例均行头颈部DE-CT血管造影检查,两位高年资医师盲法观察3D血管图像.结果 11例永存三叉动脉均为单发,其中6例右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5例左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吻合,Saltzman Ⅰ型8例,Saltzman Ⅱ型3例.结论 DE-CTA 能有效去除骨结构,显示永存三叉动脉的位置、形态和毗邻关系,是诊断头颈部动脉畸形的有效方法.

  • 永存三叉动脉的CTA和MRA特征

    作者:李贞;梁奕;石敏;杜柏林

    目的: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 PTA)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 MRA)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CTA和MRA发现的9例PTA的影像资料,分析其起源、走形、后循环供血、合并其他的血管变异以及伴发脑血管病变。结果9例PTA均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汇入基底动脉,其中4例位于右侧,5例位于左侧。按Saltzman分型,I型6例,III型3例,未发现II型。4例伴发有腔隙性脑梗死,2例伴有三叉神经痛。结论 CTA和MRA可清楚显示PTA的解剖结构。正确认识PTA可以解释与其相关的临床症状,在进行鞍区手术或相关介入操作过程中,避免不当操作所致的危险。

  • 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价值

    作者:梁占东;刘燕霞

    目的 探讨640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对永存三叉动脉的诊断价值,提高对此类血管变异的认识,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46例行脑动脉或头颈动脉联合CTA检查中4例永存三叉动脉(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1)PTA发生率为0.35%(4/1146),所有PTA患者均为单侧,其中1例位于右侧,3例位于左侧;2)PTA其起自于海绵窦段后侧壁,其中根据血管走形与外展神经关系,分为外侧型(3例)、内侧型(1例).根据Weon分型显示后循环血供:Ⅱ型2例,Ⅲ型1例,特殊类型1例;3)4例病例均出现吻合口以下基底动脉发育不良或未发育,其中1例合并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合并对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结论 640层螺旋CT能快速、无创、清晰显示PTA位置、形态、走行及其毗邻关系,还可以发现是否合并其它脑血管疾病,是诊断PTA有效且首选检查方法.在外科手术及介入治疗前,了解这种变异血管,更加有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

  • 永存三叉动脉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陈德强;张艳春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诊断永存三叉动脉(PTA)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46例行头颅64层螺旋CTA检查者中的10例PTA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PTA的发生率、起源、走行、后循环供血及合并其他血管畸形的情况.结果 (1)PTA的发生率为0.39%( 10/2546),其中1例位于右侧,9例位于左侧.(2)三叉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海绵窦段,血管走行外侧型8例,中央型2例;按Saltzman分型显示PTA后循环供血情况:Ⅰ型7例,Ⅱ型1例,Ⅲ型2例.(3)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7例.结论 64层CTA能清晰、准确地显示PTA的走行及后循环供血情况.

  • 磁共振相位对比成像评价永存三叉动脉合并一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

    作者:宋明慧;岳云龙;金延方;郭劲松;李滨;左利利;张超

    目的 应用MR相位对比成像评价永存三叉动脉(PTA)合并一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患者PTA内血流状态.方法 对2009年4月至2015年11月发现的5例PTA合并单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患者行磁共振相位对比法电影成像(CinePC)检查,采用Q-Flow测量PTA血流方向、平均流速及平均流量.结果 PTA合并一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时的其血流方向与单纯PTA相反,表现为由后循环经PTA至颈内动脉闭塞侧大脑前循环;PTA平均流速(9.77 ±0.92) cm/s,平均流量(0.82 ±0.41) ml/s.结论 当合并一侧颈内动脉发育不良时PTA内血流方向会发生反转,由后循环向前循环供血,MR相位对比技术可以无创性地对这一血流变化进行定性、定量观察.

  •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及其意义

    作者:袁飞;崔翔;刘银社;赵军;顾欣

    目的 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此类异常吻合血管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头颈CT血管造影(CTA)及MR血管造影(MRA)诊断为永存颁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9例病人行头颈联合CTA检查,3例行头和/或颈部MR血管造影(MRA)检查。结果12例中,9例为永存三叉动脉,3例为永存舌下动脉。永存三叉动脉中,外侧型8例,内侧型1例;按Saltzman分型Ⅰ型3例,Ⅱ型2例,Ⅲ型4例;吻合点近端的基底动脉及双侧椎动脉发育不良4例,吻合点近端基底动脉完全萎缩1例;1例合并动脉瘤,2例合并大脑中动脉成窗。3例永存舌下动脉中,2例伴同侧椎动脉缺如,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及成窗变异。结论(1)CTA及MRA能清晰、快速、准确地显示永存三叉动脉和永存舌下动脉等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走行、毗邻关系及其合并症;(2)熟悉这些原始吻合血管的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相应治疗中的安全性。

  • 永存三叉动脉合并脑血管病的脑循环及临床研究

    作者:王佳楠;张雄伟;王磊;尹世敏;杜彬;李险峰

    目的 探讨永存三叉动脉(PTA)合并脑血管病的脑循环及临床特征. 方法 选择自2010年3月至2013年3月第二炮兵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神经介入科收治的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成像(CTA)证实存在PTA的脑血管病患者8例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脑循环特征及临床表现. 结果 8例PTA合并脑血管病患者中,2例合并脑梗死,1例合并脑动脉狭窄,2例合并脑梗死和脑动脉狭窄,1例合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例合并动脉瘤;发作性头晕4例(其中1例伴一侧肢体力弱),一侧肢体麻木2例,头痛、眼睑下垂1例,复视1例;PTA分型Saltzman Ⅰ型6例,SaltzmanⅡ型1例,特殊类型1例.4例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均与PTA相关. 结论 PTA合并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多由其合并疾病所决定.PTA的存在可改变正常脑循环途径,对其进行检测可为多发性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分析提供帮助.

  • 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CTA、MRA 表现及临床意义

    作者:毛一朴;马隆佰;黄涛

    目的:探讨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 CT 血管造影(CTA)及 MR 血管造影(MRA)影像学表现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经头颈 CTA 及 MRA 诊断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血管患者的影像学资料。10例患者行头颈联合 CTA检查,7例患者行颅脑和颈部 MRA 检查,其中3例同时行 CTA 及 MRA 检查。结果永存三叉动脉(PTA)10例,按 Saltzman 分型:6例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永存舌下动脉(PHA)3例,1例起始于右侧颈内动脉颈段,2例起始于左侧颈外动脉。寰前节间动脉(PIA)4例,2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1例 PTA 及1例 PHA 合并前交通动脉瘤。6例 PTA、2例 PHA 及1例 PIA 伴发基底动脉或椎动脉发育不良。结论CTA 及 MRA 能清楚显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行程及其伴发颅内畸形血管合并症,为外科及介入手术提供准确的影像资料和指导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