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冠状动脉MRA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刘玉亭

    冠状动脉位于心脏表面,其管径细小,走行迂曲,同时随心脏跳动在一般的影像上常难以满意显示.因此,影像学检查要求较高,既要在冠状动脉与周围结构之间形成良好的对比,又要克服冠状动脉本身运动形成的伪影.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是临床上评价冠状动脉病变的金标准,然而该技术需要经动脉插管和注射碘对比剂,具有一定的创伤性和碘过敏的危险.目前冠状动脉无创伤性检查技术有超声心动图、电子束CT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这些技术可用以筛选或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这将减少不必要的冠状动脉造影的数量,其中冠状动脉MRA临床应用是一项热门的研究课题.

  • 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对血管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陈自谦;倪萍;陈代文;郑兆聪

    目的 对照分析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表现及手术结果,探讨MRTA在诊断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中的价值.方法 经临床诊断三叉神经痛53例,面肌痉挛42例,行MR三维时间飞越稳态梯度回波序列(3D-TOF-SPGR):采集图像,利用原始图像对两侧三叉神经和面神经进行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观察血管与神经的关系,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53例三叉神经痛中,有48例MRTA重建显示明确的异常血管,存在血管压迫或接触三叉神经,阳性率为90.56%.42例面肌痉挛中有40例MRTA显示了面神经起始段有微血管跨越或对面神经有轻微的推压改变,阳性率为95.24%(40/42),与手术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 MRTA对发现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血管神经压迫具有重要价值,MRTA原始图像及斜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是显示神经血管接触的敏感方法,对选择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双流高压注射器进行低浓度对比剂CE-MRA在头颈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姜海龙;王丽萍;毛存男;殷信道;王利伟

    目的 通过与DSA对照,探讨使用双流高压注射器进行低浓度对比剂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在诊断头颈动脉狭窄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50例临床怀疑头颈动脉狭窄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接受双流高压注射器低浓度对比剂头颈部3D CE-MRA成像,并于一周内接受DSA检查.两位影像科医师采用5分法对3D CE-MRA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以DSA为金标准,对3D CE-MRA诊断头颈动脉血管狭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低浓度对比剂头颈部3D CE-MRA图像质量较好,均值为(3.66±0.48)分.3D CE-MRA对头颈动脉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及闭塞诊断的敏感度为94.4%、83.3%、91.7%、100%,特异度为100%、94.7%、94.7%、97.6%,阳性预测值为100%、90.9%、84.6%、88.9%,阴性预测值为97%、94.9%、97.3%、100%.结论 采用双流高压注射器进行低浓度对比剂头颈部3D CE-MRA成像能清晰地显示头颈动脉狭窄性病变,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

  • 3.0T CE-MRA对糖尿病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作者:魏华刚;孟祥水;柴相君;侯金文;冯德朝;郑金勇;丛培新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增强MRA(CE-MRA)对糖尿病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GE 3.0T磁共振,对36例拟诊有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糖尿病患者行CE-MRA和DSA检查,并将其分为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浅动脉、股深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10段进行分析.结果:36例CE-MRA与DSA比较,CE-MRA显示髂总动脉、髂外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病变检出率无差异(P>0.05),动脉粥样斑块、动脉狭窄及动脉闭塞3种血管病变显示无差异(P>0.05).CE-MRA显示腹主动脉粥样斑块病变多于DSA(χ2=5.94 P=0.02),髂内动脉、股深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病变检出率高于DSA(P<0.05),以DSA为标准,CE-MRA存在高估.结论:CE-MRA是一种有效评价糖尿病并发腹部至下肢动脉病变的方法.

  • 双下肢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技术改良

    作者:赵强;王筝;曹海勇

    目的 优化双下肢动脉3D CE-MRA扫描参数,以清晰显示各段动脉.方法 对180例疑有双下肢动脉病变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行双下肢动脉自动移床3D CE-MRA检查.一组使用透视触发方法,另一组使用反椭圆中心填充法,然后进行大信号强度投影重建和多层面重建.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检查,共显示了2880支动脉段(100%显示率).反椭圆中心填充法对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显示全部达到3或4分,平均得分分别为3.8分、3.8分及3.7分;透视触发法腘动脉、胫前动脉及胫后动脉平均得分分别为2.0分、2.1分及2.0分.结论 反椭圆中心填充法三维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可以显著缩短从开始注射对比剂到启动小腿段扫描时间,能清楚显示小腿段动脉及其分支,对诊断下肢动脉病变有重要作用.

  • MR常规头颅Willis环成像技术的探讨

    作者:李晶;续晋铭

    目的 探讨3D-TOF MRA序列在检查头颅Willis环中的成像参数的组合.方法 对检查头颅Willis环的病人,随机分两组,A组日常组和B组对照组各40例,其中男46例,女34例,年龄(50~75)岁,平均62岁.结果 对于头颅Willis环的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分支和末梢部的显示效果,B组对照组优于A组日常组,缺点是扫描时间稍长,为2分钟.结论 Willis环成像质量与扫描方法 及参数值密切相关,MRA扫描技术和扫描参数的正确选择,是获得理想头颅Willis环图像的关键.

  • 脊髓血管畸形MR血管成像的应用

    作者:盛元相;于友涛;于多;宁路江

    目的:探讨脊髓MR血管成像诊断脊髓血管畸形的应用价值.方法:首先采用MR脊髓平扫,然后应用PC法作MR脊髓血管成像,并进行三维血管重建.结果:MR平扫只能显示脊髓内血管流空信号,很难提供畸形血管的血运关系,难以进一步分型,不便于治疗.MR脊髓血管成像能清楚的显示畸形血管的形态、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并能根据血运关系进行分型.结论:MR血管成像方法简便安全,不用造影剂,病人无痛苦无危险.血管影像清楚,可以替代X线脊髓血管造影做出正确诊断,为临治疗提供依据.

  • 磁共振血管成像方法及应用

    作者:汤漪凡;王辉

    磁共振血管成像由于无损伤性已经在全身各部位的血管性疾病诊断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介绍了几种常用血管成像技术的原理、成像方法及应用.

  • 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黄元发;杜红;刘峰;邹南安;胡含明;王敬朋;王爱华

    目的 分析研究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技术(3D-ASL)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48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均接受3D-ASL和MRA检查,观察患者MRA下血管形态,并检测相对脑流量(rCBF),分析对比3D-ASL和MRI的诊断结果.结果 3D-ASL联合MRA的血管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单独使用MRA及3D-ASL(P<0.05);健侧rCBF明显高于患侧(P<0.05);17例TIA患者3D-ASL与MRA诊断一致率为64.71%;大面积梗死患者3D-ASL灌注异常与MRA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小面积梗死患者3D-ASL灌注异常与MRA的一致率为27.78%.结论 3D-ASL在TIA中的诊断价值高于MRA,且前者能够定量分析TIA患者早组织血流灌注程度,两者联合使用,可进一步提高TIA的诊断准确率.

  • 60例血管性眩晕的MRA诊断(附100例非眩晕症状者对比分析)

    作者:解绍春;周军;马志强;张大勇;单西云;纳翠云;黄勇;罗云芳;雷斌;张先云

    目的:探讨椎动脉狭窄引起的血管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我院近2年来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诊断的血管性眩晕60例与100例非眩晕症状者的推动脉横轴位图像;分别测量其椎动脉的直径作对比分析.结果:在60例中,左侧椎动脉狭窄20例、直径狭小平均值为1.8mm,右侧椎动脉狭窄40例,直径狭小平均值为1.6mm.100例非眩晕症状者椎动脉测量数据:左侧椎动脉直径平均值为2.9mm,右侧椎动脉直径平均值为2.5mm.结论:椎动脉直径在1.8mm以下,血管的信号减弱,即可提示狭窄的存在.MRA是诊断本症的一项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其图像的清晰度可与传统的血管造影类似,是值得推广应用.

  • 高场强MRI常规序列及3D-TOFMRA诊断烟雾病的价值

    作者:周劲松

    目的:探讨高场强MRI常规序列及3D-TOFMRA诊断烟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烟雾病患者共30例,均行颅脑MRI平扫,并采用3D-TOFMRA进行检查.结果:MRI检查显示基底节区、放射冠区软化22例,枕叶、顶叶脑梗死5例,梗死合并出血8例;14例单纯脑出血,以高信号为主的T1WI、T2WI混杂信号.MRA检查显示大脑中、大脑前动咏近端及颈内动脉远端出现闭塞或狭窄,大脑中、大脑前动脉狭窄后扩张8例,颅底烟雾状血管减少10例,大脑前或大脑中动脉缺失12例.结论:高场强MRI常规序列及3D-TOFMRA诊断烟雾病,对脑实质及血管的病变显示清晰,是诊断烟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3.0 TMRA对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华亮;李辉;李克军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hy,MRA)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以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11月—2017年3月该院6831例颅脑检查患者的MRA图像,所有病例均用3.0T磁共振行MRA检查.原始图像在工作站上进行三维大信号投影及容积再现重建,多角度旋转观察,全面分析异常血管情况.结果 共发现75例颅内动脉开窗畸形,检出率为1.09%(75/6831);74例单发开窗畸形,1例双发开窗畸形;凸透镜型18例,裂隙型54例,重复型3例;基底动脉46例,椎动脉9例,大脑前动脉11例,大脑中动脉1例,大脑后动脉2例,椎基底动脉结合部6例;男41例,女34例,性别间无明显性差异.结论 MRA可以准确显示颅内动脉开窗畸形的位置、形态,明确诊断颅内动脉开窗畸形.

  • 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作者:徐永芹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收治脑动脉瘤患者18例,回顾性分析其磁共振血管成像表现。结果:18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23个,其中磁共振血管成像共检测出动脉瘤22个,敏感性95.65%(22/23)。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因其具有定位明确、确诊率高等优点,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 DWI联合MRA诊断急性期脑梗塞的研究

    作者:邓静;蒋中灿;刘魏

    目的:析急性期脑梗塞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病情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进行治疗后证实急性期脑梗塞患者80例,根据治疗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治疗前接受常规脑CT检查;研究组治疗前接受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5.0%,高于对照组的65.0%(P<0.05);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P<0.05);诊断原因导致的纠纷事件仅有1例,少于对照组的5例(P<0.05).结论:急性期脑梗塞患者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病情诊断价值高,可推广.

  • 非对比剂增强肾动脉MRA的临床应用

    作者:冯康

    目的:探究非对比剂增强肾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选取我院接收诊治的肾动脉狭窄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LAVA扫描处理技术,观察组应用基于流入反转回复的稳态自由进动处理方式.结果:两组患者诊断准确度对比,不具备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诊断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肾动脉狭窄患者应用基于流入反转回复的稳态自由进动的M R A处理方式实现诊断过程,诊断结果显著,有助于提升诊断准确度,为临床上的相关后续治疗提供可靠有效的依据.

  • 多序列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谷小娜

    目的:探讨多序列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7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211例,对其进行多序列磁共振成像扫描,主要包括有T1加权成像(T1W I)、T2加权成像(T2W I)、磁共振成像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弥散加权成像(DWI)、灌注加权成像(P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结果:21例发病患者仅有弥散加权成像可显示病灶,7例患者通过早期扫描并未发现病变,9例患者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为烟雾病.结论:多序列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筛查价值

    作者:钱金甲;李军

    目的:评价三维时间飞越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用于筛查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对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行3D-TOF-MRA检查的发现为颅内动脉瘤患者,35例患者,于检查一周后再行头颅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比3D-TOF-MRA和DSA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差异.结果:35例3D-TOF-MRA阳性诊断者发现的55个颅内动脉瘤,均经DSA检查确诊,DSA检查发现61个颅内动脉瘤,3D-TOF-MRA漏诊的6例颅内动脉瘤均为直径<3mm的病灶.结论:3D-TOF-MRA对于>3mm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准确度较高,对于3D-TOF-MRA筛查发现的颅内动脉瘤患者要积极行DSA检查,有助于患者的进一步临床干预及改善预后.

  • 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诊断价值

    作者:李旭光;张凤昌;王莉莉;孙红杰

    目的:探讨椎动脉MRA、TCD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8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82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结论:对椎动脉MRA、TCD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 以ABCD2评分为基础联合应用颈动脉超声及MRA评估TIA预后

    作者:木崇仙;杨兴隆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颈动脉的ABCD2评分与颅内外脑供血动脉病变相关性.方法 将148例TIA患者根据临床资料进行ABCD2评分并分组.低危组(0~3分)38例、中危组(4~5分)58例、高危组(6~7分)52例,分析比较各组经颈部血管超声(CUS)及MRA资料.结果 CUS显示,高危组颈部血管狭窄比例、软斑及混合斑检出者比例、内中膜增厚(IMT)者比例高于中、低危组(P<0.05),而硬斑检出者比例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0.05),MRA显示,高危组患者重度脑动脉狭窄的比例高于低、中危组(P<0.01).结论 ABCD2评分与颅内动脉狭窄、颈部动脉狭窄、斑块性质、IMT厚度水平相关,ABCD2评分、CUS、MRA联合应用TIA病因探讨、治疗、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糖尿病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周慧文;樊凌云;邓晓鹏

    目的:探讨合并2型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的病灶分布特点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及其分布规律.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6年3月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脑梗死患者,记录一般情况、既往病史及脑血管病家族史等.根据是否共患糖尿病,将患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对两组进行比较分析.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颅内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价颅内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结果:①共纳入290例脑梗死患者,糖尿病组121例,非糖尿病组169例.②两组患者均以前循环梗死为主,但是糖尿病组后循环供血区梗死率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③两组患者颅内大动脉狭窄和(或)闭塞均较多发生于前循环,以颈内动脉终末段及大脑中动脉常发生;后循环以基底动脉为主.无论是在前循环,还是后循环,糖尿病组均较非糖尿病组大动脉病变发生率高(P<0.05);但是在有病变血管中,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变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别(P>0.05).④糖尿病组患者高血压病患病率高于非糖尿病组(P<0.05).结论:①糖尿病患者发生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风险增加,微血管病变可能是糖尿病性脑梗死主要的发生机制.但是糖尿病患者大动脉狭窄和(或)闭塞的风险不会增加.②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更易伴发高血压病.

661 条记录 1/34 页 « 12345678...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