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老年人颅内动脉瘤的锁孔手术治疗

    作者:

    老年人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手术风险大,患者手术耐受差,导致老年人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效果不尽人意,大多数神经外科医师以前不主张积极手术,近年随着微创手术的发展,国外大宗病例统计发现,早期积极手术治疗比姑息治疗的远期效果好[1].

  • 壁内出血起病的后交通动脉夹层动脉瘤1例

    作者:梁玉敏;殷玉华;潘耀华;包映晖;徐巳奕;高国一;万杰青;江基尧

    颅内动脉瘤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起病,可伴有脑内血肿(intracerebral hematoma,ICH)或/和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1-3].而以壁内出血(intramural hemorrhage,IMH)无SAH的颅内破裂动脉瘤罕见,作者收治1例报告如下.

  • 血管内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沛光

    目的:讨论在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过程中应用血管内栓塞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7月~2013年1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观察组(血管内栓塞治疗组)39例,对照组(传统显微外科夹闭治疗组)39例,比较2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32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82.1%;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5.1%,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15.6±4.6天。对照组31例临床治愈,构成比为79.5%;5例好转,构成比为12.8%;2例无变化,构成比为5.1%;1例术后病情恶化,构成比为2.6%,患者住院平均时间为21.4±5.2天。2组患者治疗效果上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将血管内栓塞治疗技术应用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急性期具有安全性高、并发症少等优点,能够有效降低再出血率、致残率及死亡率。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李彦君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异常膨出的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原因,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脑血管疾病.随着介入神经放射学的发展及导管技术、栓塞材料的不断改进,使绝大多数颅内动脉瘤患者都能通过血管内栓塞而治愈,从而避免了开颅手术.我院自2006 年1 月~2012 年3 月共收治此类患者145 例,效果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

  • 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杨春祥;张兆辉

    目的 探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间收治的120例(动脉瘤122个)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动脉瘤61个).观察组患者采用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术夹闭治疗,平均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破裂动脉瘤的闭塞率及临床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破裂动脉瘤的100%闭塞率明显提高(58.3%和40.0%,P =0.04),恢复良好率显著提高(93.3%和78.3%,P=0.02),表明可脱卸弹簧圈早期栓塞术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能够提高闭塞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质量.结论 对于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应用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术治疗能够有效提高破裂动脉瘤的闭塞率,减少再次破裂出血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 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术后发生慢性硬膜下血肿的风险评估

    作者:张超;刘小印;王传宝

    目的 比较手术夹闭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IA)与颅内破裂动脉瘤(RIA)后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汉中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行动脉瘤夹闭术的410例 UIA患者和464例 RIA患者,根据术后有无CSDH(经头部CT平扫评估硬膜下积液及其程度)的发生,比较UIA与RIA患者动脉瘤夹闭术后CSDH发生率的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术后CSD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 (1)UIA动脉瘤夹闭术后CSDH的发生率高于RIA[11.0%(45/410)比3.0%(14/4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IA患者CSDH因神经系统损伤症状而需手术治疗率也高于RIA患者[35.6%(16/45)比28.6%(4/14),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未发生破裂(OR=2.59, 95% CI:2.19~3.06,P<0.01)、硬膜下积液≥5 mm(OR=1.98,95% CI:1.94~2.03,P<0.01)和CT值≥40 HU(OR=2.87,95% CI:2.65~3.01,P<0.01)是颅内动脉瘤患者术后发生CSDH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UIA夹闭术后CSDH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IA,颅内动脉瘤未破裂、硬膜下积液≥5 mm和CT值≥40 HU是颅内动脉瘤CSD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 电解可脱性弹簧圈栓塞脑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邹安琪;江志群;胡观成;赵异才;况建国;夏亮

    1991年,Guglielmi等[1]首先应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颅内破裂动脉瘤,而后该技术逐渐被更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接受.微弹簧圈工艺和栓塞技术的发展,使得血管内治疗动脉瘤的适应范围不断扩大.近年来,该技术在国内已得到迅速开展[2,3].作者对GDC栓塞治疗的21例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 复合手术室中手术联合介入手段治疗复杂脑血管病

    作者:

    尽管大多数脑血管病能通过显微手术或血管内治疗,但也有一部分患者需要通过两种方法联合治疗,患者需从手术室转往介入治疗室则是这类治疗的显著缺陷。
      近期有日本学者报道在复合手术室中通过外科手术联合血管内介入的方法治疗脑血管病的临床经验。纳入29例一期治疗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16例择期治疗,13例急诊治疗(3例因出现血管内治疗并发症而转为外科手术治疗)。29例中,3例患者为颅内破裂动脉瘤,8例为未破裂动脉瘤,8例为动静脉畸形,8例为动静脉瘘,2例为脊髓肿瘤和硬膜动静脉瘘。

  • 70岁以上老年人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作者:钱硕;鲁晓杰;季卫阳;徐幸;丁鸭锁

    高龄与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预后良好率可从青年组(18~29岁)的86%锐减到老年组(70~87岁)的26%[1].由于高龄患者入院时往往临床评分较低,且并存很多基础疾病,开颅手术夹闭的风险很大.对颅内动脉瘤行血管介入治疗具有快速、病程短、创伤小等特点,在紧急处理颅内破裂动脉瘤时较外科手术治疗具有一定的优势[2].然而,这一方法也同样面对着很多困难.

  • 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

    作者:王海秋;姚建社;夏国道

    我们自1996年3月至2000年5月,用微弹簧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29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3例,女16例,年龄28~70岁,平均45岁.29例脑CT检查有SAH,合并脑内血肿5例,其中位于额颞叶1例,颞叶2例,前纵裂额底2例,并破人脑室,血肿量10~30ml左右.动眼神经麻痹1例.发病到人院时间:1~4天26例,5~10天3例.人院到脑血管造影时间:1~4天12例,5~10天17例.动脉瘤栓塞治疗时间:1~4天3例,7~14天18例,15天以上8例.全部病人都做了脑CT和DSA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有6例做了MRA检查,有3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双瞳散大呼吸停止,经复苏后病情稳定后,在DSA血管造影后行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1例治疗成功,但因原有高血压糖尿病、额叶底部脑内血肿,出现下丘脑损害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

  • 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的手术治疗

    作者:杨立庄;杨冬晓;蒋传路;叶伟;薛可瑞

    我院从1990年开始对8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选择了急性期手术,现将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男性47例,女性37例。年龄从31岁到68岁,平均43.2岁。其中二次出血15例,三次出血4例,高血压病史11例。  2.临床表现:术前按Hunt分级:Ⅰ级25例、Ⅱ级38例、Ⅲ级12例、Ⅳ级5例、Ⅴ级4例。70例有脑膜刺激症状,患侧动眼神经损伤12例,视神经损伤5例,伴有不同程度瘫痪23例,颅内压增高63例。  3.X线情况:所有病例经股动脉穿刺DSA全脑血管检查,其中8例进一步患侧颈内动脉造影。动脉瘤位于颈内动脉39例(后交通动脉36例、眼动脉2例、脉络膜前动脉1例),32例前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10例,大脑后动脉2例,多发动脉瘤1例(前交通、大脑中动脉)。全部病例术前CT扫描,72例可见不同程度的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颅内血肿,脑室出血8例,脑积水9例。  4.治疗:54例翼点入路,30例患侧额叶入路。动脉瘤瘤颈夹闭术80例,A1段夹闭2例,动脉瘤包裹术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5例行载瘤动脉暂时性阻断,每次不超过20分钟,术中均予以控制。去骨瓣减压23例。所有病例术后脑池引流,平均引流2.5天。同时脑室-腹腔分流7例。术后16例脑血管痉挛,10例未构成后果。

  • 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治疗——开颅夹闭还是血管内栓塞

    作者:杨树源

    颅内动脉瘤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病因,年发生率为6~8.0/10万.SAH 3个月的病死率达36%,严重致残率达18%~([1-2]).上世纪60年代Mckissock等~([3-5])报道了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与保守治疗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认为外科手术是有益的,此后由于显微外科技术、神经影像学、麻醉学等学科飞速发展,手术死亡率及致残率不断下降,使开颅动脉瘤夹闭手术成为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标准治疗方法.

  • 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术后的临床意义

    作者:朱涛

    目的 探究不同疾病进展程度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术后脑血管痉挛(CVS)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 1)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探讨.方法 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天津市红桥医院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术后CVS患者作为实验组,根据CVS严重程度分为A组(n = 20,轻度)、B组(n = 25,中度)、C组(n = 15,重度),并纳入同期2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术后无CVS患者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术后不同时间段(1 ~ 3 d、4 ~ 5 d、6 ~ 10 d)血清SICAM - 1水平、四组血清SICAM - 1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A组、B组、对照组高血清SICAM - 1水平发生于术后1 ~ 3 d内,C组高血清SICAM - 1水平发生于术后4 ~ 5 d,随后呈降低趋势;A组1 ~ 10d 血清SICAM - 1平均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高于A组,C组高于B组(P < 0.05);血清SICAM - 1水平与CVS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 = 0.646,P = 0.014).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急诊术后CVS患者体内存在血清SICAM - 1水平变化,且血清SICAM - 1水平随CVS严重程度增加而升高,可作为CVS发生、发展危险性评估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信息.

  • 血管内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荆一鹏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101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49例,显微外科夹闭手术治疗)和研究组(52例,血管内栓塞治疗).对比两组的预后效果和住院时间.结果 研究组预后良好率(76.92%)与对照组(79.5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住院时间为(14.37±1.78)d显著短于对照组的(22.41±4.17)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栓塞能够有效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缩短其住院时间,值得推广.

  •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选择对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产生的影响

    作者:吴刚;谢德斌;贺建雄;刘文星;李伯和

    目的 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采用不同手术时机进行手术,针对术后临床症状与预后效果影响进行深入的探讨.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在本院就诊的7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作为临床研究病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其中对照组(39例,发病后95~145 h内手术)和观察组(56例,发病后22~72 h内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MRS、GOS评分和治疗效果及不良症状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患者手术后MRS分值为(4.16±0.45)分;观察组为(3.13±0.67)分,观察组MRS显著低于对照组,评分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GOS评分,观察组(4.2±1.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3.5±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显著,总有效率达到92.3%,明显高于对照组20.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不良症状发生率为10.2%低于对照组2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发病后应该尽早地开展手术治疗,能有效提升患者预后,减少手术风险,值得推广.

  • 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简国庆

    目的 探讨分析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收治的58例高龄(≥65岁)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58例患者(58个动脉瘤)均行开颅夹闭治疗,观察手术疗效,,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58例患者经开颅夹闭治疗,48例(82.76%)患者恢复良好,7例(12.07%)患者功能障碍,3例(5.17%)患者死亡.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主要为年龄、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高血脂症、Fisher分级、Glasgow 评分,其中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和高血脂症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结论 高龄患者颅内破裂动脉瘤开颅夹闭手术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应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相对复杂,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和高血脂症起主要作用.

  • 急诊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1例

    作者:张伟;李亮;钱澍;李振武;贺洪德;孙立军

    经过文献查阅,笔者发现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后二次破裂出血介入治疗的报道比较少见.在此,笔者报道所见1例前交通动脉瘤二次破裂出血的病例.1病例报告患者女性,27岁,主因头昏、头痛伴恶心、呕吐13d,加重1d于2010年9月20日入院,半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昏,伴有头部胀痛不适,无视物旋转、无耳鸣,头昏、头痛呈持续性,并阵发性加重,伴有恶心、呕吐,就诊于当地诊所给予抗感染无效,随后就诊于本院神经内科,行头颅CT提示:左侧额叶脑出血破人脑室,CTA提示:双侧大脑前动脉起始局部见少许扭曲血管,建议必要时DSA检查除外畸形可能.第二日上午(未超过24 h)患者突然头痛加重,自诉不能忍受,伴间断恶心、呕吐,神智不清,复查CT提示:左侧额叶脑出血破人脑室,铸型形成,各脑室扩张,较前出血量明显增多.患者随即转入神经外科监护室,本科会诊后建议急诊行经皮股动脉穿刺电解脱弹簧圈栓塞治疗.

  • 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姜昊;张燕;郭松韬

    目的:探究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以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探究其治疗效果。结果通过本文研究可以看出,5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实施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经过3个月~9个月的随访,有4例患者出现复发情况,之后再次对其实施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痊愈,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出血现象。结论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治疗效果较为显著,避免了患者开颅的痛苦,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安全有效,复发率低,其具有较高的临床治疗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以及推广。

  • 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时机选择对患者手术疗效及预后的影响

    作者:吴华伟;屈洪艳

    目的:探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不同手术时机与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东风医院收治的198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分为两组:观察组( n=100)给予早期手术治疗(手术距末次发病的时间≤3 d),对照组(n=98)先予以保守对症治疗,然后给予中期手术治疗(手术距末次发病的时间>4 d),采用改良Rankin 量表( MR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状态,并比较不同组间术后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及预后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的 MRS 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U =8.403,P=0.015),观察组的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后再出血、脑积水、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患者随访观察100 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组间生存率经Log-rank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2,P=0.663)。结论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晚期手术会增加患者再出血风险,但是否有利于预后恢复尚需扩大样本量进行研究。

  • 手术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破裂动脉瘤70例疗效分析

    作者:刘小军

    目的:探讨针对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对其完成手术夹闭以及血管内介入治疗(E V T)后的效果表现。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7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A1组(手术夹闭组35例)以及A2组(EVT组35例)。术前对患者进行Hunt-Hess分级,对患者完成颅脑CT诊断后利用Fisher进行分级,完成手术后的1个月-6个月,对患者进行改良Rankin评分。结果:在准备进行手术之前,A1组与A2组Hunt-Hess分级情况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如果患者患有的动脉瘤既可以采用手术夹闭的方法给予治疗,又可以采用E V T方法给予治疗,处于相同阶段手术前Hunt-Hess分级以及CT Fisher分级的患者,无论采用何种术式,完成手术后获得的短期治疗效果不会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针对年龄较大或者手术前Hunt-Hess分级较差的患者,应该对其采用EVT方法给予治疗。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