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邓军将;冯镇国;陈广鑫;陈立朝;徐伦山;许民辉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手术时机、手术技巧对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128例首诊经CT、全脑教.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力争在72 h内经翼点入路开颅行显微手术夹闭动脉瘤.结果 128例中,116例全愈出院,2例死亡,10例术后放弃治疗出院(失访).术后随访6个月~3年,恢复良好101例,轻度残疾、但生活能自理12例,中重度残疾、生活不能自理3例.结论 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经CT、DSA和(或)CTA确诊后应争取早期手术,CTA和术中多普勒超声等无创检查措施能为手术提供帮助.

  •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行额颞开颅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后观察与护理6例

    作者:高淑云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颞叶出血,血肿压迫脑组织,颅内压增高,甚至发生脑疝而危及生命.急诊手术治疗,细心护理能使患者康复.现将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本组患者6例,男4例,女2例;年龄39~57岁,平均53.6岁.其中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右侧颞叶出血并破入脑室4例,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合并左侧颞叶出血并破入脑室2例;1个动脉瘤破裂出血5例,左右2侧大脑中动脉均有1个动脉瘤1例,右侧动脉瘤破裂出血,左侧动脉瘤未破裂;均有高血压病史.

  • 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间隙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黄勤;付万新;朱蔚林;王伟金

    目的对鞍区的显微解剖研究,进一步掌握和熟悉鞍区内重要结构及其毗邻关系,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15例(30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颅标本,模拟翼点入路双侧开颅,对鞍区手术常用的3个手术间隙及其内部结构进行解剖和测量.结果描述和测量了各间隙内血管和神经的毗邻、走行及直径、长度.间隙Ⅰ为视交叉间隙,垂体柄的形状呈上粗下细的近似圆锥形,与活体差异较大,翼点入路中通过间隙Ⅱ更能清楚地看见垂体柄;间隙Ⅱ为视神经、颈内动脉(ICA)和大脑前动脉(ACA)间隙,ICA床突上段分为眼段、交通段和脉络膜段;间隙Ⅲ为ICA、小脑幕游离缘间隙.AchA是视束的主要供血动脉之一.结论在鞍区显微手术中,间隙Ⅰ、Ⅱ是常用的间隙,间隙Ⅲ、Ⅳ主要配合间隙Ⅰ、Ⅱ完成手术.间隙Ⅲ内进行手术操作时,动眼神经的识别和保护比较重要.垂体上动脉分支对视神经血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熟悉这3个间隙的显微解剖是鞍区手术成功的关键.

  • 翼点入路治疗鞍区肿瘤82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新文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治疗鞍区肿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鞍区肿瘤患者82例,在全麻下翼点入路充分暴露鞍上、鞍内、鞍前、鞍后及鞍旁等部位,解剖鞍区4个解剖间隙,根据肿瘤的大小及部位选择相应的解剖间隙,逐块切除终全切肿瘤.结果 肿瘤全切62例,次全切20例.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血电解质紊乱14例,轻中度尿崩12例,癫痫发作2例,持续高热昏迷1例,处理后好转.术后随访0.5~3年,随访56例,50例能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生活需要照顾6例.结论 翼点入路能很好满足鞍区手术的需要,达到肿瘤的满意显露的同时减少了脑牵拉,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21例

    作者:张万宏;张文学;吴恒浩;张海军;郑占强;李革军;刘俊超;郑光明

    目的 探讨经翼点入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治疗相关问题.方法 经CTA或DSA明确诊断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21例,回顾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21例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1例.成功夹闭动脉瘤颈2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4例.随访2~12个月,良好16例,轻残3例,重残1例.死亡1例.本组近期疗效良好率为85.8%(20/21),病死率为6.6%(1/21),术中破裂发生率19.05%(4/21).结论 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应尽早手术,翼点入路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控制性降压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吴瑜;王中;赵宏祥;余念祖

    目的 掌握经翼点入路1颈内动脉外侧间隙的显微外科解剖.方法 在15例(30侧)经颈内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头颅上模拟翼点入路,测量第三间隙的数据,并探讨在不同角度下对基地动脉顶端分叉的暴露情况,进行显微解剖.结果 经翼点入路第三间隙,可对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基底动脉顶端等重要结构进行良好的显露.结论 经翼点入路第三间隙在一定的角度下,可以清晰暴露基底动脉顶端,但需要保护好穿动脉.

  • 巨大颅内动脉瘤夹闭术1例探讨

    作者:唐路弘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0岁,以"无明显诱因脑出血,反复发作三次"来诊.每次发作后,伴随头痛,恶心,晕厥,眼突症状.经卧床,保守治疗一段时间后缓解.本次来诊,经CTA检查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瘤体直径大于25毫米,且瘤颈位置显示不清.经全科会诊,终决定行手术探查,术中尽可能行动脉瘤颈夹闭术.术中取翼点入路,作额颞骨瓣开颅,切开硬脑膜,钻磨切除前床突,显微镜下暴露动脉瘤,发现载瘤动脉为前交通动脉.术中发现;1、该瘤体巨大,无法暴露瘤颈的位置;2、暴露瘤颈的过程中,由于寻找瘤颈,牵拉不慎,造成动脉瘤破裂出血,出血凶猛.因术前已充分准备,术中处理及时得当,即临时阻断载瘤动脉,在瘤颈暴露清楚的条件下,迅速准确上瘤夹,夹闭动脉瘤,历经8小时,终顺利完成手术.

  • 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臭沟脑膜瘤的临床研究

    作者:张培君

    目的 了解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嗅沟脑膜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4年3月收治的74例嗅沟脑膜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予以经纵裂额下联合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对照组予以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①肿瘤切除有效率:实验组总有效率(97.30%)明显优于对照组(83.78%),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②GCS评分:实验组术后GCS评分(14.57±0.37)分显著优于对照组(11.37±0.48)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③并发症: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8.11%)明显低于对照组(2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纵裂额下+入路显微手术在嗅沟脑膜瘤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疗效确切.

  • 显微手术切除岛叶肿瘤

    作者:赵勇刚

    研究经翼点入路显微技术切除岛叶肿瘤的方法和意义.方法:采用经翼点入路,显微镜下,经外侧裂分离额、颞叶,保护血管,分块切除肿瘤.结果:经术后影像证实,切除达90%15例,75~90%4例,少于75%2例,无1例死亡.结论:经翼点入路显微切除岛叶肿瘤是可行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 翼点入路 岛叶 肿瘤
  • 翼点入路鞍结节脑膜瘤的显微治疗

    作者:陈广宁;赵军;于广久;王艳华;关宇欣

    前颅凹底脑膜瘤约占全部颅内脑膜瘤的40%,其中约25%为鞍结节脑膜瘤.由于肿瘤位置深在,且与视交叉、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垂体柄、下丘脑、三脑室底等重要结构毗邻关系复杂,术后并发症较多,故手术切除难度大.自2000年4月~2008年5月.我院应用翼点人路和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4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

    作者:王政刚;齐洪武;张旭东;张卫宁;樊丰势;宫凡;程建业;王帅;赵亚鹏

    目的总结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巨大鞍结节脑膜瘤的经验. 方法 2000年2月~2004年11月我院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巨大鞍结节脑膜瘤18例.偏侧生长的肿瘤选择翼点入路,先处理肿瘤基底减少血供,再充分利用鞍区脑池及肿瘤与周围结构之间的蛛网膜界面,在保护好重要结构的前提下大限度地切除肿瘤. 结果全切除16例(88.9%),次全切除2例(11.1%),无一例手术死亡.14例随访3个月~4年,平均2.5年,肿瘤无复发. 结论翼点入路可对中颅窝、鞍区病变进行良好暴露,提高巨大型鞍结节脑膜瘤全切除率.

  • 单层皮肌瓣翼点入路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奇;杨新宇;颜荣;张琳;洪国良;岳树源;刘春祥;魏伟;张建宁;杨树源

    翼点入路又称为"筋膜间翼点开颅"或"额颞蝶入路",为神经外科处理颅内动脉瘤、鞍区占位性病变等的经典入路;该入路术式成熟、显露充分、并发症少,已被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1-2].我科在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垂体瘤、颅咽管瘤及鞍区脑膜瘤时,对传统的翼点入路进行了一些改良,成功地治疗了177例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前交通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139例

    作者:邹安琪;胡观成;况建国;江志群;夏亮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后的手术时机、诊断方法及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139例前交通动脉瘤破裂患者(140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诊治过程,对手术时机与近期疗效关系、不同的诊断方法进行评价.术前按Hunt-Hess分级标准对患者进行分级,其中Ⅰ级42例,Ⅱ级52例,Ⅲ级25例,Ⅳ级20例.结果本组近期疗效良好率75.5%,病死率7.9%;Ⅰ级患者近一次动脉瘤破裂后3 d内手术(早期)、4~14 d手术(中期)和14 d后(延期)手术,近期疗效均为良好,Ⅱ级疗效良好患者比例依次为9/9、26/35、8/8,Ⅲ级患者依次为6/7、9/13、4/5,Ⅳ级患者依次0/6、0/6、3/8;8例行CTA检查的患者,结果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均符合.结论Hunt-Hess评分Ⅰ~Ⅱ级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应尽早手术,但Ⅱ级患者CT显示出血量多的患者在后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后4~14 d手术,近期疗效不确定;Ⅲ级患者若错过早期手术机会宜延期到14 d后手术.Ⅳ级患者应延期到14 d后手术.CTA可作为可疑前交通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选诊断方法.

  • 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两种颞肌固定方法对颞肌萎缩的影响

    作者:杨海峰;赵元立;王硕

    目的 比较经翼点入路开颅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两种不同的颞肌固定方法对术后颞肌萎缩的影响. 方法 对经翼点入路开颅的32例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行前瞻性研究,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骨面打孔组和留肌肉条组,每组各16例.对患者均采用相同的皮肤切口及颞肌筋膜处理方式.游离颞肌时,对骨面打孔组完全游离颞肌,在骨面上打孔固定颞肌;留肌肉条组的处理是在颞肌前缘处,留一窄条颞肌备固定用.术后6个月复查头部CT,取颧弓中点上2 cm层面,根据CT标尺比例,测量颞肌厚度. 结果 32例患者在出院时头部创口愈合良好,无红肿、积液和化脓.术后6个月32例患者均生存,11例患者头部外观有明显的颞肌萎缩,21例患者外观无明显颞肌萎缩.17例患者诉咀嚼无力.骨面打孔组和留肌肉条组术后颞肌厚度分别为(5.05±0.24)和(4.17±0.36)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P<0.05. 结论 采用完全游离颞肌,于骨面上打孔固定颞肌的术式能够保持恒定、有效的张力,对颞肌萎缩影响较小;而留肌肉条组的颞肌萎缩较明显.

  • 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治疗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邓青山;李定君;顾应江;黄昌仁;董劲虎;陈礼刚

    目的 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显微外科手术夹闭颅内双侧后交通动脉动脉瘤(BPcoAA)的可行性及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8例BP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均行头部CT扫描、三维CT 血管成像(3D-CTA)检查.全部经一侧翼点入路行开颅显微外科手术夹闭BPcoAA.术后随访6个月至3年,复查头部3D-CTA及患者的一般情况,并以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评估预后.结果 ①3D-CTA术前良好显示28例的56个动脉瘤,动脉瘤被完全夹闭的有24例,对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3例,入路侧动脉瘤夹闭不完全的有1例,无一例死亡.术中入路侧动脉瘤破裂的有8例.②术后7例出现脑积水,5例入路侧及3例对侧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对侧动眼神经损伤.③平均随访1.7年.GOS评分:5分10例,4分7例,3分9例,2分2例.无动脉瘤复发及新动脉瘤形成,动脉瘤夹闭不全者无再发破裂出血. 结论 根据3D-CTA检查,采取单侧翼点入路,针对视交叉位置及对侧动脉瘤的指向,一期显微夹闭BPcoAA是安全可行的.

  • 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54例

    作者:王政刚;王帅;张旭东;张卫宁;樊丰势;宫凡;程建业;齐洪武;赵亚鹏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对5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直视手术.经翼点入路,以Mayfied三头钉头架固定头部,取自耳屏前方、颧弓上缘至中线发际内作弧形切口.根据需要充分显露载瘤动脉后,再解剖瘤颈.结果54例颅内动脉瘤手术夹闭成功,以格拉斯哥术后评分量表对患者神经功能评分,评分为好的患者48例,差者3例,死亡3例.结论经翼点入路,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手术路径短,视野角度大,是手术治疗大脑动脉环动脉瘤的经典入路.

  • 翼点入路治疗基底动脉上段破裂大动脉瘤一例

    作者:战华;刘相轸;韩占强;史怀璋;陈会荣;孙志丹

    患者 男,15岁,2006年3月20日于活动中突发剧烈头痛、头晕,短暂性意识障碍20min,醒后恶心呕吐,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保守治疗3 d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既往健康.头部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于中脑右前方见高密度球形占位,直径约20mm,边界清晰,质地均匀.MRI显示该占位有"洋葱皮"样改变,见图1a~1c.MRA提示基底动脉上段动脉瘤,瘤腔内有部分血栓形成,见图ld~1e.

  • 模拟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手术的指导作用

    作者:宋庆斌;王玉林;黄居易;王金龙;吴婷夏;凌锋

    目的 探讨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三维DSA)对颅内动脉瘤夹闭手术的指导意义. 方法 选择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50例,常规血管造影发现动脉瘤后,行三维血管造影,然后将图像旋转成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将影像所显示的动脉瘤的大小、空间位置、动脉瘤瘤颈、动脉瘤与载瘤动脉间的关系等,与手术中所暴露的情况进行比较. 结果 ①三维DSA显示动脉瘤的直径与术中测量相符合的有140例,符合率为93.3%(140/150);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空间位置符合率为100%.②术前根据三维DSA,共选择动脉瘤夹149枚,因与术前判断不符术中更换6枚;准确率为96.0%(143/149).③术前有49例根据三维DSA,识别出相关穿支动脉或动脉瘤的邻近血管分支,术中发现有11例患者的重要穿支动脉被遗漏;符合率为81.7%.这些动脉均在术中解剖分离动脉瘤颈时直视下给予完整保留. 结论 模拟翼点入路手术体位的三维DSA能够在术前较准确地提供动脉瘤局部血管的完整信息,对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经翼点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

    作者:张洪钿;刘建明

    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由于位置深在,解剖结构复杂,与重要的丘脑穿动脉关系密切,因此直接夹闭动脉瘤颈难度很大,极具挑战性.近年来大多数病例通过血管内栓塞的方法治疗,但存在栓塞后动脉瘤复发、蛛网膜下腔再出血等致命的风险,另外一些瘤颈较宽和巨大的动脉瘤也不适于血管内栓塞治疗,因此神经外科医生还需要掌握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本视频详细讲解了采用翼点入路夹闭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的全过程.

  • 一次手术夹闭颅内多发动脉瘤并切除脑膜瘤

    作者:赵冬;刘祺;许晖;戴晶;姬云翔;高杰善;王业忠

    患者 女,69岁.间断头痛2个月,阵发性发作,以额颞部疼痛明显,头痛时感双眼胀痛.头颅CT和MRI提示左侧顶部病变,5.4 cm ×5.2cm×4.5cm大小(图1).完善术前检查,欲行手术前1d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动眼神经麻痹.查体:神志清,右上睑下垂,右侧瞳孔4mm,直接、间接光反射均未引出,眼球内收受限.急查头颅CTA提示双侧后交通动脉瘤(图2.3).全麻下,先经右侧翼点入路,夹闭右侧后交通动脉瘤,再做左侧顶枕部“马蹄”形切口全切脑膜瘤,改变头位经左侧翼点入路夹闭左侧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发现左侧眼动脉起始部有小动脉瘤,无法夹闭,用棉丝包裹,行眼动脉瘤加固术.

303 条记录 1/16 页 « 12345678...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