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后交通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张洪伟;李爱民;刘希光;伏光辉;孙勇;马草原;戴大鹏;徐德智;徐瑶

    目的 探讨后交通动脉及其分支血管的显微解剖结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取15例(30侧)10%甲醛固定的成人尸头标本,男9例(18侧),女6例(12侧).开颅后自桥脑水平离断脑干取出大脑,保留Willis环的完整性;显微镜下观察后交通动脉的起始部位、分支血管数量,测量后交通动脉的长度、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管径进行分型;观测后交通动脉粗大分支乳头体前动脉的起始部位及起始部外径,并根据其形态特点进行分型.结果30侧后交通动脉均发自颈内动脉外侧壁.左侧长度(13.63±0.42)mm,直径(1.72±0.56)mm,发出分支血管(6.92±0.55)支;右侧长度(14.42±0.46)mm,直径(1.81±0.60)mm,发出分支血管(6.22±0.48)支.后交通动脉为胚胎型4侧,过渡型2例,发育不全型7侧,成人型17侧.15例30侧标本中,乳头体前动脉缺如1侧,其余29侧后交通动脉均发出乳头体前动脉,其中单干型24侧、双干型3侧、多干型2侧.29侧乳头体前动脉中,起自后交通动脉的前1/3者7侧,中1/3者15侧,后1/3者6侧,后交通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汇合处者1侧.结论后交通动脉的管径及其分支血管的数量、起始部位、管径等均存在一定的变异;处理鞍区病变,特别是显微夹闭后交通动脉瘤时,应详细了解后交通动脉的解剖结构特点,并注重分支血管的保护,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大脑动脉环后交通动脉的形态观察

    作者:许政成;蔡永裕;柯翠玲;崔冈;苏柏诚;郑可大;王任直

    目的 观察大脑动脉环后交通动脉的形态变异。 方法 取50例经福尔马林处理的台湾地区成年男性大脑,用光学摄像系统摄取后交通动脉影像,冲映成照片后,再经扫描仪存入计算机并放大至20倍,用打印机映出影像后测量并统计外径值。 结果 左侧后交通动脉近颈内动脉端外径为1.72±0.77(0.7~4.3) mm,右侧则为1.69±0.78(0.8~3.3) mm。左侧后交通动脉近大脑后动脉端外径为1.59±0.58(0.8~3.0) mm,右侧则为1.59±0.68(0.5~3.2) mm。 结论 台湾地区测量值与大陆地区测量值有差异,是由于两地采用的测量方法不同造成的。

  • 短暂性脑缺血患者脑供血动脉病变及Willis环的MRA评估

    作者:王小玲;于铁链;李建龙;王瑞敏

    目的 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供血动脉病变分布及Willis环组成血管.方法 41例TIA患者为研究对象,与30例正常人及3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对照.用3D CE-MRA和3D TOF MRA分析头颈部供血动脉病变和Willis环组成血管.结果 TIA组供血动脉病变同时累及Willis环前动脉[包括颈总-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V-BA)]、环后动脉(包括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情况较梗死组减少(P=0.001).单侧VA发育不良伴动脉硬化者在颈动脉(ICA)系统TIA组和V-BA系统TIA组均较正常组多见(P=0.045;P=0.018).ACA 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在ICA系统TIA组较V-BA系统TIA及正常组更常见(P=0.001;P=0.012).存在Willis环前供血动脉严重病变的病例中,TIA组后交通动脉(PCoA)显示率明显高于脑梗死组(P=0.046).前交通动脉(ACoA)、PCoA同时显示在TIA组较脑梗死组更常见(P=0.003).结论 脑梗死组较TIA组存在更多的Willis环后动脉病变.单侧VA发育不良伴动脉硬化可能是TIA发生的危险因素.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可能是ICA系统TIA发生的易感因素.ACoA、PCoA同时存在对维持脑供血起代偿作用.

  • 血管与斑块内出血同时成像序列对Willis环完整性的评价

    作者:陈亚伦;何乐;陈慧军;赵锡海;陈振森;唐玲

    目的 以常规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TOF)作为参照,探索非造影增强血管与斑块内出血同时成像(SNAP)对大脑Willis环完整性的评估价值.资料与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收集3个月内发生卒中症状的患者共62例.所有患者在Philips 3.0T MR扫描仪上进行头部SNAP和TOF,然后在Philips工作站使用大和小强度投影分别对TOF和SNAP进行处理,生成非增强MR血管造影图像.然后采用盲法阅片对患者的SNAP和TOF图像生成的MR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判读,构成Willis环的各个血管的存在或缺失.为了评价判读的一致性,2周后再次对所有图像进行判读,以避免记忆偏倚.检测两次判读的一致性,并比较SNAP和TOF对Willis环完整性的评估能力.对其中有各向同性的高分辨率快速自旋回波(VISTA)图像的15例患者,使用SNAP及VISTA图像对Willis环血管壁斑块进行评价,比较两者对Willis环血管管壁斑块的评估能力.结果 SNAP和TOF的第一次与第二次判读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次判读完全一致的血管包括左侧大脑前动脉A1(LA1)、右侧大脑前动脉A1(RA1)、左侧大脑后动脉P1(LP1)和右侧大脑后动脉P1(RP1)(Kappa值=1.000),在左侧后交通动脉(LPCoA)(Kappa值=0.926、0.924)、右侧后交通动脉(RPCoA)(Kappa值=0.931、0.732)和完整性(Kappa值=0.815、0.816)上两次结果一致性较高,而在前交通动脉(ACoA)上两者的一致性均稍低(Kappa值=0.640、0.675).在评估构成Willis环的各个血管及完整性方面,SNAP与TOF有较好的一致性,SNAP和TOF两次判读完全一致的血管包括LA1、RA1、LP1和RP1(Kappa值=1.000),在LPCoA(Kappa值=0.852、0.848)、RPCoA(Kappa值=0.796、0.796)和完整性(Kappa值=0.701、0.742)上两种成像技术判读的一致性较高.而在ACoA上,SNAP和TOF的一致性稍低(Kappa值=0.680、0.714).在评估Willis环血管壁斑块方面,SNAP和VISTA的评价结果一致.结论 SNAP序列作为一种非增强血管造影技术能够较好地评价Willis环的完整性,也可评价Willis环血管壁有无斑块.

  • 浅析后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

    作者:王树庆;叶远良;左赞江;韦骏;杨德军

    目的:探讨后交通动脉瘤与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确诊为后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判断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变异;另选42例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无颅内动脉瘤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后交通动脉瘤组中出现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比率为43.48%,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4).结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使后交通动脉瘤容易发生.

  •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内径的关系:3.0T高场3D-TOF-MRA解剖学分析

    作者:慕青;柳海斌;张宇新

    目的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对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可能的影响,为影像学分析提供参考信息。方法对50例来院接受3.0 T 3D-TOF-MRA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于大密度投影法三维重建结果上测量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内径,以统计学分析探索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出现是否对各目标血管的内径产生影响。结果本研究中20%的样本具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50)。根据本研究结果,尚不能认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随着大脑前动脉A1段正常率的变化。与不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样本相比,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者的同侧颈内动脉内径较大( t=-2.108, P=0.040),而基底动脉内径较小( t=2.935, P=0.005)。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左侧颈内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基底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并非少见。根据本研究结果,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有右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的改变。

  • 经颅超声造影对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颅内侧支循环及颅内动脉狭窄的评价

    作者:栾玉爽;白志勇;张华斌;李小刚;李敬府

    目的:探讨经颅超声造影对颅内侧支循环及颅内动脉狭窄的评估价值。方法选择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33例,行双侧经颅超声造影检查,观察Willis环、颅内大动脉和眼动脉的走行、血流方向及血流信号,记录大脑中动脉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并对健侧或患侧颈总动脉行压迫试验。结果经颅超声造影对眼动脉、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侧支循环的检出率分别为100.0%、84.6%、56.5%,单侧颈内动脉闭塞患者患侧大脑中动脉峰值血流速度明显低于健侧[(74.71±13.07)cm/s vs(100.46±19.15)cm/s,P<0.01]。经颅超声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敏感性为71.4%,特异性为92.6%。结论经颅超声造影能实时观察颅内侧支循环及血供,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有较好的准确性,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检查的有效方法。

  • 影像学诊断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W illis 环侧支开放及脑梗死形式

    作者:刘蕾;胡晨;李春芳;吴伟;程焱;薛蓉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Willis环侧支循环代偿及脑梗死形式。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3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98例,其中新发脑梗死患者64例。头颅C T血管成像或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情况及颅底动脉环开放形式。按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分为颅内组11例、颅外组40例及内外并存组47例,分析比较3组Willis环开放情况及脑梗死形式。结果内外并存组男性比例明显高于颅内组(91.49% vs 54.55%,P<0.05),糖尿病和吸烟是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37,P=0.042)。3组Willis环各分型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05)。颅外组皮质脑梗死较内外并存组增多(44.00% v s 13.64%,P<0.05);内外并存组分水岭脑梗死较颅外组增多(59.09% v s 28.00%,P<0.05)。前交通动脉开放者颈内动脉分布区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较无开放者发生率低(4.00% vs 23.08%,P=0.048)。结论颈内动脉不同部位重度狭窄或闭塞Willis环开放形式无统计学差异,提示脑卒中发病有多种机制参与,前交通动脉开放可以降低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

  • 诱导性升/降压技术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中的应用及疗效

    作者:蒋庆君;柏骏;季相国;曲乐丰;李文波;颜玉峰;柴东喆;柳尧林;李清勇;曹忠文

    目的 探讨诱导性升降压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8月至2018年8月于国内多中心收治的1 48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筛选共纳入1 448例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在CEA术中均使用诱导性升降压技术.结果 共纳入1 448例患者,手术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占87.8%.评估代偿血管情况,平均手术时间(51.8 ±6.1)min,颈内动脉阻断时间(11.4±3.1)min.经诱导性升压后,所有患者残端压均升高,其中1 438例(99.3%)>50 mmHg.监测脑电氧饱和度,阻断前未升压时,术侧较对侧明显降低[(56%±3%)比(64%±4%),P<0.05];诱导性升压后,术侧rSO2较对侧rSO2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6%±3%)比(70%±2%),p>0.05];颈动脉开放后,术侧rSO2较对侧rSO2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5%)比(69%±3%),P>0.05].围手术期共发生脑梗死2例,同侧脑出血1例,对侧脑出血1例,心肌梗死2例.结论 CEA术中使用诱导性升降压技术可起到临时脑保护作用,初步证明了诱导性升降压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 分水岭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及Willis环血流代偿对其的影响

    作者:殷萍;冯加纯;王守春

    目的 探讨分水岭脑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SI)的发病机制及Willis环血流代偿对WSI发病机制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7年1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行脑血管检查(包括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CT血管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的前循环脑梗死患者278例,再通过统计学分析脑梗死患者行以上检查的影像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WSI(143例)、非WSI大面积脑梗死(66例)、腔隙性脑梗死(69例)3类脑梗死有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或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重度狭窄或闭塞者分别为61.5%(88/143例)、53%(35/66例)、7.2%(5/69例).皮质下上型WSI(48例)、混合型WSI(52例),ICA和MCA的狭窄多于皮质型WSI(43例),而有颈动脉斑块的比例与此相反.各类型WSI在ICA、MCA血管狭窄分布上无明显差别,但皮质后型WSI(33例)合并后循环血管狭窄比例高(8例,24.2%).WSI与非WSI组Willis环血流代偿无差别.各类型WSI Willis环血流代偿亦无差别.结论 ①WSI重要的发病机制是ICA或MCA在严重狭窄基础上发生血流动力学变化,低灌注对皮质上下型WSI的影响重于皮质型WSI.②各类型WSI之间ICA、MCA血管狭窄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但皮质后型WSI提示ICA或MCA狭窄合并后循环血管狭窄.③相对于血管狭窄,Willis环血流代偿在WSI的发病机制中居次要作用.

  • CT血管成像评价颅内Willis环变异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的关系

    作者:王洪生;徐新文;王辉;杨昭伟;王鹏;赵佩林;王阳春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段)发育异常和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颅内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形成的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16例64排CT血管成像(CTA)的资料.①将216例中CTA发现有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126例,分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组69例和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CoAA)组57例,其余CTA检查无动脉瘤,但有头痛、头晕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②分析动脉瘤的有无,动脉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和瘤颈的宽度、瘤顶指向及瘤体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③将判定结果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④同时观察大脑前动脉A1段是否存在发育不良或缺如,是否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 结果 ①64排CTA共检出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126例,其中ACoAA 69例,PCoAA57例,以DSA和手术为判断标准,64排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②ACoAA组中一侧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达81.7%,明显高于PCoAA组和对照组(P <0.05);PCoAA组中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达56.1%,明显高于ACoAA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1)64排CTA检出动脉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②一侧大脑前动脉Al段发育不良或缺如及胚胎型大脑后动脉与前、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 大脑动脉环变异的形态及影像学研究进展

    作者:赵兵;杨华

    为了探讨脑血管病发病机制,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的安全性,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大脑动脉环(Wilis)的发生学、形态学、组织学、显微解剖学及影像学特点进行了研究.现将国内外有关Wilis环动脉形态量化及其变异的研究综述如下.

  •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储备功能及其在近期预后的应用价值研究

    作者:陈炎;朱幼玲;董斌;陈娅;胡婉华;彭宇豪

    目的 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状况及其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发病72 h内收治于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单侧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试验组)106例,NIHS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为4(2,5)分.并按照头颅DWI结果将试验组划分为病灶侧106例,非病灶侧106例.另选取同期来我院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结合CO2吸入试验测定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脑血流速度变化率(CBFV)及搏动指数变化率,以CBFV≥10%为脑血流储备正常,<10%为脑血流储备受损,并比较试验组病灶侧、试验组非病灶侧、对照组3组间的CBFV及搏动指数变化率的差异.应用头颅MRA检测试验组Willis环评估脑结构储备功能并进行分型.采用单因素分析评估糖尿病、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吸烟及饮酒史等对脑血流储备的影响,并对NIHSS评分、梗死部位及体积与CVR进行相关性分析.试验组均采用药物治疗,3个月后随访并通过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HDL、LDL、糖尿病、高血压、吸烟史、饮酒史、脑血流储备是否正常、NIHSS评分、脑结构储备、梗死部位、年龄等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病灶侧CBFV增加率为5.94% (2.18%,10.49%),搏动指数增加率为10.77% (2.21%,22.62%),二者均低于对照组[CBFV增加率:11.54% (5.01%,17.96%),Z=2.547,P<0.05;搏动指数增加率:48.36% (33.93%,64.51%),Z=6.604,P<0.01].有无糖尿病史在脑血流储备正常组和受损组中的分布不同,分别为2/14和43.48% (40/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328,P <0.05).试验组脑结构储备分别与梗死体积和N1HSS评分呈正相关,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219和0.238(P<0.05).脑血流储备正常组较受损组预后良好,其CBFV正常患者的比例为18.84%(13/69),预后良好但CBFV下降的患者的比例为81.16%(56/69),预后不良但CBFV正常患者的比例为2.70%(1/37),预后不良且CBFV下降的患者的比例为97.30%(36/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55,P<0.05).脑结构储备分组中Ⅰ、Ⅲ型患者预后良好占比分别为37.68%(26/69)、5.80%(4/69),Ⅱ型、Ⅳ型预后良好占比分别为43.48(30/69)、13.04(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456,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NIHSS评分、年龄及脑结构储备是试验组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脑血流储备正常是预后良好的保护因素.结论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CVR显著降低,CVR可作为患者3个月预后的评价指标.

  • 虚拟现实技术在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王守森;张辉建;荆俊杰;魏梁锋;王如密

    目的 研究虚拟现实(VR)技术在脑Willis环前循环动脉瘤手术设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Willis前循环动脉瘤患者50例,术前Hunt-Hess分级I级7例、Ⅱ级22例、Ⅲ级17例、Ⅳ级3例、V级1例.CT血管造影术(CTA)检查50例患者共发现57枚动脉瘤,其中小型动脉瘤(≤5mm) 16枚,一般型(5~15mm)28枚,大型(15~25mm) 10枚,巨大型(≥25mm)3枚.采用64排螺旋CT行头部薄层扫描血管造影,数据导入Dextroscope图像工作站进行三维重建并模拟手术操作,结合实际手术所见进行对比评价.结果 VR系统具有“身临其境”感和人机交互性,不仅可直观显示三维空间内的解剖结构,还能模拟部分手术操作,其结果与实际手术所见基本符合.对50例患者均成功实施了责任动脉瘤或主要动脉瘤瘤颈夹闭.结论 应用VR技术设计手术方案,能增加手术医生的信心,改善对复杂血管变异的辨识,使手术操作更为便捷,对于动脉瘤外科手术有积极的指导价值.

  • 颈动脉狭窄与眩晕症状的初步分析

    作者:鲁晓燕;张挽时;时惠平;宋云龙;王东;喻敏;郭英;祝红线

    目的探讨眩晕与颈动脉狭窄之间的联系.方法17例经手术或DSA证实的颈动脉重度狭窄病例.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10例,反复发作性眩晕7例,其中4例眩晕为惟一或主要临床症状,手术解除狭窄后症状消失或减轻.17例均首先行颈部血管多普勒超声(DUS),然后行颈部血管磁共振血流成像(MRA)及头部CT或MRI检查,其中10例同时行头部血管MRA,5例行DSA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程度,评价颅内动脉及Willis环.结果临床表现为大脑半球供血不足症状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3例,同侧多发性脑梗死2例,两侧多发梗死灶3例,狭窄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1例.狭窄侧后交通动脉(PCOA)未见显示5例,显示细小1例.反复发作性眩晕者,狭窄同侧腔隙性脑梗死2例,对侧皮层梗死1例,未见异常4例.狭窄侧PCOA显示2例,PCOA粗大1例;狭窄侧未显示PCOA,而大脑后动脉增粗1例.结论对以眩晕为惟一或主要症状的颈动脉重度狭窄者,应重视同时行头部血管MRA以评价Willis环及颅内动脉,并测量流速,适时解除颈动脉狭窄有利于消除或减轻此类病人的眩晕.

  • 成年健康男性大脑前动脉A1段变异者Willis环形态的MR血管成像研究

    作者:邱传亚;张勇;薛彩霞;高敏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变异者Willis环形态,以及与其他血管发育状况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8月进行健康体检的2 246名受试者的影像资料.所有受试者均无体格检查及生化检查异常,脑MR检查脑实质结构正常,且MRA排除动脉硬化引起的动脉狭窄.根据大脑前动脉A1段(ACA-A1)变异情况,将受试者分为变异组和对照组.利用x2检验比较变异组ACA-A1左右侧发育变异情况,比较变异组与对照组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TP)的形成比例以及大脑后动脉P1段(PCA-P1)的发育情况;利用趋势x2检验比较变异组内不同ACA-A1发育变异程度与同侧FTP形成及PCA-P1发育变异情况的关系.结果 2 246名受试者中ACA-A1变异634例,正常1 612名.ACA-A1变异组中右侧429例、左侧205例,右侧变异多于左侧(x2=26.19,P<0.01).变异组与对照组形成FTP的比例分别为22.56%(143/634)和18.30%(295/1612),变异组形成FTP比例较对照组高(x2=14.16,P<0.01).变异组与对照组合并PCA-P1段发育不良或缺失变异比列分别为17.35%(110/634)、14.21% (229/1612),变异组较对照组更易发生PCA-P1发育不良或缺失(x2=4.32,P<0.05).变异组内ACA-A1发育正常侧、轻度变异侧、发育不良侧、缺失侧形成FTP的比例分别为9.15%(58/634)、15.62%(52/333)、16.50%(34/206)、23.16%(22/95),各变异间FTP的形成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51.12,P<0.01),且随着ACA-A1变异程度加重,FTP形成比例增加(x2=13.340,P<0.01).变异组内ACA-A1发育正常侧、轻度变异侧、发育不良侧、缺失侧伴有PCA-P1发育不良或缺失的比例分别为4.57% (29/634)、12.91%(43/333)、16.02% (33/206)、20.00%(19/95),ACA-A1不同发育程度各组间PCA-P1发育不良或缺失变异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5.87,P<0.01).结论 ACA-A1变异常伴发Willis环多段血管变异,MRA可作为全面评价脑血管解剖及变异的重要无创手段,指导临床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后判定.

  • 飞行员颅底动脉环磁共振图像形态的初步分析

    作者:郝志军;石进;宋云龙

    目的 调查飞行员颅底动脉环形态的完整性及变异情况. 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在空军总医院住院、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的104例飞行员的病例资料和颅底动脉环图像,排除既往有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者,排除有神经功能缺损且头颅MRI有明显异常者.统计颅底动脉环的完整性和变异情况. 结果 51例病历资料完整着入选,均为男性,年龄22~56岁.歼击机飞行员29例,轰炸机或运输机飞行员19例,直升机飞行员3例.飞行时间100~8000 h.41例因病入院,10例改装体检入院.51例中37.3%(19/51)颅底动脉环完整,23.5%(12/51)前交通动脉缺如,7.8%(4/51)A1段发育不良,2.0%(1/51)一侧A1段缺如,51.0%(26/51)后交通动脉缺如,7.8%(4/51)P1段发育不良,3.9%(2/51)一侧或双侧P1段缺如. 结论 本组飞行员颅底动脉环存在变异,有半数以上者不完整,其航空医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确定.

  • 应该重视对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饶明俐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eversible cerebral vasoconstriction syndrome,RCVS)是一组罕见的临床综合征,自1988年Call和Fleming首次报告以来,至今已查到193例文献报道,其中欧洲91例,亚洲47例(日本5例、中国香港6例、中国台湾36例),北美洲27例及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共28例.在有些文献报道中还将此综合征冠以不同的名称,如Call-Fleming综合征、中枢神经系统良性血管病、雷击样头痛伴血管收缩、药物诱导的脑动脉炎或脑血管病和产后血管病等.

  •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一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作者:倪俊;崔丽英

    目的 报告1例临床罕见的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病例,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对1例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征及临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女性患者,25岁.以声音刺激后发作性、雷击样、剧烈头痛为首发症状.继之出现右侧肢体无力,症状持续.MRI检查显示右侧外囊、左侧枕叶及左侧额顶叶皮质多发长T1、长T2信号;TCD检查显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伴涡流、杂音,提示血管狭窄;MRA检查双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呈节段性狭窄,似"串珠样"改变.经氯吡格雷、羟乙基淀粉和维生素B1治疗后,临床症状完全恢复.出院后复查TCD显示血流速度和频谱基本正常,MRI显示病灶明显缩小,MRA可见血管形态恢复正常.临床诊断为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结论 临床表现为雷击样头痛的患者应考虑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的可能,其继发性脑梗死易发生于大脑后循环供血区和分水岭区.TCD和MRA检查可作为诊断、药物疗效评价及随访观察的重要方法.

  • 脑血管缺血性病变患者 Willis 环发育及变异情况

    作者:刘淑香

    目的:探讨脑血管缺血性病变患者大脑动脉环(Willis 环)的发育及变异情况。方法分析100例脑血管病变患者3D-TOP MRA 图像,统计各个动脉的变异情况及发生率,并与100例健康体检人群的3D-TOP MRA 图像对照。结果两组 Wills 环存在很大的变异。病变组与对照组 Wllis 环发育完整率分别为1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Willis 环发育不完整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33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