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钱增辉;梁径山;汤可;李一鸣;刘爱华

    目的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 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 c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 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 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 ±2.13) 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 168.00 ±12.90)mm3、(26.43±1.71) 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 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 411.00± 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 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 虚拟现实系统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牛育鸿;白石;阮彩莲

    目的 探讨虚拟现实系统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三维解剖研究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18例尸体头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头颅MRI和CT扫描,将混合造影剂乳胶依次灌注到静脉系统和动脉系统中,灌注后行2次头颅CT扫描.解剖两侧尸体头颅时根据枕髁入路,切除部分小脑半球显露颅神经和脑干,再次行头颅MRI扫描,将所扫描的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根据数据结果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设计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可选择颅盖和颅底的骨性标志点,采用相应的测量方式测验结果.比较不同手术路径解剖显露情况、手术解剖测量数据及各解剖结构在手术路径微创前后的变化.结果 模拟手术路径直观地体现了神经、血管等随操作方向和角度等解剖结构变化.虚拟现实系统和尸体头颅测量结果一致,但是三维解剖模型数据测量无观察和测量角度限制.三维解剖影像模型显示,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路径中静脉窦体积及岩骨骨性结构小于微创化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神经体积在微创化前后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经枕髁入路微创化手术路径在限定靶点的情况下显露解剖结构随之变化,也减少对重要神经血管结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手术解剖研究

    作者:汤可;周敬安;赵亚群;周青;刘策

    目的 在构建虚拟现实模型的基础上探讨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不同手术路径中包含结构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 15例尸体头颅行头颅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方向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方差分析和配对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比较.结果 模拟手术路径有效体现随操作方向和角度变化所包含的神经、血管等解剖结构变化,仅路径b包含外展神经,仅路径c包含脑干.路径中骨性结构体积:路径a>路径c>路径b;静脉体积:路径b>路径a>路径c;小脑前下动脉体积:路径b>路径c>路径a;后组颅神经(不包括舌下神经)和舌下神经体积:路径c>路径a>路径b;椎动脉体积:路径c>路径a;小脑体积:路径b>路径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限定靶点的情况下,围绕枕髁的手术路径方向和角度变化,路径中显露解剖结构随之改变;量化结果可为手术微创化提供信息.

  • 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手术路径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作者:周青;汤可;谢金娟;赵亚群;刘策;周敬安

    目的 在虚拟现实解剖建模基础上,探讨实现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路径微创化可行性.方法 15例尸体头颅CT和MRI数据构建颈静脉孔区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选择骨性标志点,设计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观察和测量路径体积改变后解剖结构显露情况.结果 手术路径微创化前后均从脑干外侧、小脑半球腹侧和颈静脉球内侧经过.微创化前手术路径依次显露椎动脉、后组脑神经和颈静脉球,在颈静脉球内侧下方显露舌下神经,在后组脑神经上方显露小脑前下动脉.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从舌咽神经下方穿过,包含部分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小脑前下动脉和岩下窦.测量手术路径、路径中骨性结构、后组脑神经和静脉的体积:微创化前>微创化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小脑前下动脉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枕髁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能够减少骨性结构磨除以及对后组脑神经和静脉损伤,同时不影响对小脑前下动脉显露.

  • 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虚拟现实对比研究

    作者:钱增辉;汤可;刘爱华

    目的:在构建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基础上,量化比较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显微解剖特征。方法15例(30侧)尸头行CT和MRI扫描,影像数据输入虚拟现实系统构建颅后窝三维解剖模型。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乙状窦后和乙状窦前入路微创路径,观察和测量两种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乙状窦后入路由横窦下方开颅,包含小脑半球和小脑前下动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路径包含舌咽、迷走、副神经和岩下窦。乙状窦前入路由乳突磨除岩骨,经过颈静脉球下端和颈内静脉,到达颈静脉结节时,包含部分副神经。测量手术路径和后组脑神经体积: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路径中骨性结构和静脉体积:乙状窦前入路>乙状窦后入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状窦后入路中包含小脑半球体积为(2750.50±123.27) mm3、小脑前下动脉体积为(78.72±1.75) mm3,乙状窦前入路不包含上述结构。结论乙状窦后入路有利于显露后组脑神经,显露过程应注意保护小脑和小脑前下动脉。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时,受到磨除岩骨操作和保护静脉窦的限制,适于处理累及颈静脉孔的病变。

  • 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的量化分析

    作者:王洪正;戴黎萌;许燕球;沈伟锋;刘窗溪;韩国强;陈建良;吴耀晨;徐如祥

    目的建立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的相关解剖数据,并将其与枕下开颅术相比较.方法应用30具成人带颈尸头湿标本及30具成人干颅骨标本按远外侧经枕髁经颈静脉结节手术入路进行显微解剖并测量.从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髁后缘画一参考线,以这条参考线测量手术入路角度,确定暴露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必须磨除枕髁的程度.结果自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至枕髁内缘的距离左(27.46±2.75)mm,右(27.28±2.11)mm;至枕髁后缘的距离左(25.42±2.48)mm,右(25.84±2.40)mm.枕髁后缘至斜坡中点(两侧颈静脉结节连线中点)距离左(28.67±1.73)mm,右(29.43±1.66)mm.舌下神经管内口至斜坡中点距离左(13.48±1.63)mm,右(13.63±1.36)mm;至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左(19.68±1.61)mm,右(19.34±1.16)mm.枕下开颅时的手术角度为(88±2)度,去除枕髁至打开舌下神经管内口,无牵拉脑干即可暴露对侧颈静脉结节内缘的手术角度平均为(52±1)度,即每切除1 mm的枕髁即能平均减小该角度4度.结论去除枕髁至打开舌下神经管内口并去除同侧颈静脉结节能充分暴露区域上颈髓腹侧、枕骨大孔前部、中下斜坡及颈静脉孔区.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