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的临床应用

    作者:苏贺先;桂松柏;娄飞云;马骏;孙辉

    目的:探讨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可行性及优缺点.方法:通过该入路显微手术顺利切除8例上中下斜坡以及桥小脑角颈静脉孔区肿瘤.结果:肿瘤完全切除6例,大部切除2例.术后并发面瘫1例,脑脊液耳漏2例.后者经外耳道填塞分别于术后1周和3周治愈.结论:经乳突乙状窦前入路适用于上中斜坡、岩斜区及桥小脑角的肿瘤切除术.

  • 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铁牛;苏贺先

    目的:总结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研究进展.方法: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的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具有视野开阔、对脑组织牵拉少、距斜坡路径短等优点.结论:经乳突岩骨乙状窦前手术入路是处理岩斜区病变较好的手术方式,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钱增辉;梁径山;汤可;李一鸣;刘爱华

    目的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 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 c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 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 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 ±2.13) 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 168.00 ±12.90)mm3、(26.43±1.71) 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 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 411.00± 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 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 经乳突入路Meckel's囊及其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君玉;党瑞山;胡国汉;廖建春;刘环海;卢亦成

    目的:为临床手术中Meckel's囊的切开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30侧,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及乙状窦后入路,内窥镜下观察Meckel's囊口及毗邻结构.而后开颅取脑,三又神经自Meckei's囊处切断.解剖Meckel's囊,观察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Meckel's囊口的前后径、宽度,Meckel's囊的组成,与Dorello管外口、岩静脉、内耳道的距离.结果:Meckel's囊口的长径为(9.53±1.66)mm、宽径为(2.99±0.43)mm,Meckel's囊口上端到Dorello管口的距离为(6.99±1.30)mm.Meckel's囊口到内耳道、岩静脉、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近距离分别为(9.80±1.61)mm、(9.40±1.65)mm、(38.41±2.49)mm.结论:部分Meckel's外侧壁两层硬膜之间夹有独立的骨片,增加了Meckel's囊区域操作的难度,解剖中测量的数据为Meckel's囊附近的手术提供了参考.

  • 虚拟现实系统中岩骨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比较研究

    作者:汤可;袁小东;周敬安;周青;刘策;赵亚群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显露解剖结构的顺序和范围。方法将尸体头颅CT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 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分别模拟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并测量数据。结果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的虚拟现实可视化效果良好,解剖数据测量方便快捷;膝状神经节和乳突尖部分别为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的重要术中解剖标志;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骨内结构的磨除骨质操作多于颞下入路,显露颈静脉球受到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颞下入路;颞下入路显露颈内动脉所受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乙状窦前入路。结论颞下入路适合显露颈内动脉,乙状窦前入路在显露颈静脉孔区方面具有优势。虚拟现实系统在同一模型中进行不同入路模拟,有利于节约标本,进行个体化比较。

  • 颅底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新的入路:经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特点的分析

    作者:杨军

    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第Ⅴ、Ⅶ和Ⅷ脑神经,上缘为鞍背,下缘为颈静脉孔水平[1-5]。脑膜瘤是这一部位常见的肿瘤,这一部位脑膜瘤往往体积巨大,而且由于此部位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密集,因此肿瘤全切除率低,手术后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仍然是较为棘手的难题。如何根据肿瘤的位置及血供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减少术中操作难度及术后并发症就显得至关重要。上中斜坡型肿瘤:早年多选用颞下入路,由于岩骨嵴的遮挡,不易达到全切。后来又尝试乙状窦前入路,近年来,我们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通过切开小脑幕并磨除岩骨嵴,能够达到充分暴露肿瘤并保护颅神经的目的。全斜坡型肿瘤:常选用乙状窦前或经迷路入路(后部岩骨入路),这种入路是中后颅窝联合入路的改良,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累及全斜坡的患者常选择这一入路。中下斜坡型肿瘤:主要选用远外侧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要遵循到达肿瘤距离短、视野开阔便于操作、便于处理肿瘤供血血管的原则。

  • 双骨瓣成形在乙状窦前入路脑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附14例报告)

    作者:周辉;施辉;李爱民;陈覃;江伟;陈军;王富元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双骨瓣成形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4例岩斜区肿瘤采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行肿瘤切除双骨瓣成形术,先取颞枕游离骨瓣(乙状窦后),再通过磨钻,游离出乳突表面骨瓣(乙状窦前).保留骨性半规管、耳蜗的完整性,避免将乳突及岩骨根部大部分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2例脑脊液耳漏,无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无死亡.14例术后3、6个月随访,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手术中采用双骨瓣成形术后脑脊液漏、皮下积液、颅内感染等并发症少,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

  • 侧颅底区导航手术的实验研究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吴兰;刘正津;陆明;陈伟

    目前应用于神经外科的神经导航系统已比较成熟,并在各种神经外科手术中广泛运用 [1].但由于侧颅底解剖结构复杂、细微,导航精确度要求更高,使得神经导航系统在侧颅底手术中的应用受限[2,3].因此,我们采用侧颅底表面骨性解剖标志作为基准点与CT图像进行配准,应用Stealt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并在头颅标本上模拟颅中窝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对侧颅底导航手术的可行性进行实验研究.

  • 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四例

    作者:薛洪利;于春泳

    例1 女,52岁.因头痛,进水呛咳和走路不稳3个月于2003年12月19日入院.体格检查:除昂白征(+)外,余未见特殊.MRI示岩斜区有一3.5cm×3cm×3cm等T1、长T2信号影,注对比剂后明显增强.诊断:岩斜区脑膜瘤.于2003年12月25日经改良的乙状窦前入路切除肿瘤.病理诊断:脑膜瘤.

  • 迷路后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作者:柳琛;刘波;鲍遇海;党木仁;周庆九

    一、资料与方法男性3例,女性11例.年龄19~67岁,病程2月~4年.临床表现以头痛、行走不稳、患侧听力下降、Ⅲ、Ⅳ、Ⅴ、Ⅵ颅神经麻痹为主要症状.

  • 74例颅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肖玉强;付振宇

    一、资料与方法2002-2006年1月手术治疗74例颅底脑膜瘤,男性31例,女性43例,年龄小13~76岁,病程1个月至10年.其中起源于内侧型蝶骨嵴和前床突的35例,起源于鞍隔、鞍结节的19例,起源于鞍旁、海绵窦的9例.岩斜区脑膜瘤11例.临床主要表现包括:颅神经功能障碍,如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眼球运动障碍,面部麻木,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头痛;感觉、运动障碍;癫痫;本组患者中有2例无临床症状,在体检中发现病变.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本组资料中肿瘤大径为2.0~10.0cm,其中直径大于3.0cm的53例.全部病例均在术前应用神经导航技术模拟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在全麻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翼点入路41例,额下入路22例,颞下入路7例,乙状窦前入路3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

  • 颞下-乙状窦前入路岩斜区脑膜瘤的显微手术切除

    作者:黄玮;杨雷霆;冯大勤;张超元;廖声潮

    1998年1月至2004年11月采用颞下-乙状窦前入路行岩斜区脑膜瘤切除术11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 经岩骨入路的显微外科解剖和临床应用

    作者:杨雷霆;黄玮;肖绍文;黄祜鸿;朱贤立

    合理选择手术入路和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是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治疗岩斜区病变的前提.经岩骨入路,或经岩-颞下-乙状窦前入路是处理岩斜区病变的主要入路之一[1-6].我们从2000年2月-2004年2月在10例(20侧)尸头上学习和模拟AlMefty等[1-3]描述的经岩骨入路,同期在临床上运用该入路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16例,取得良好效果[7].现报告如下.

  • 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

    作者:王勇;罗其中;钟春龙;费智敏;周正文

    目的探讨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的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采用Fukushima提出的经岩周乙状窦前入路显微外科切除岩斜区肿瘤16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组病例包括脑膜瘤9例,表皮样囊肿3例,桥脑胶质瘤2例,神经鞘瘤2例.获肿瘤全切除12例,次全切除3例,大部切除1例.术后新出现暂时性颅神经障碍3例,无脑脊液漏及死亡.结论该入路较其它扩大经岩乙状窦前入路更简便、安全,可充分显露岩斜区,有利于提高肿瘤切除程度和术后疗效,是岩斜区肿瘤手术治疗的较佳入路.

  • 岩斜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研究

    作者:吴震;李达;郝淑煜;王亮;林久銮;汤劼;肖新如;贾桂军;张力伟;张俊廷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 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TA/KA) (35.1%).全切(SimpsonⅠ、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TA/KA (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T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 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T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佳预后.

  • 北京天坛医院成功摘除颅底罕见巨大脑膜瘤

    作者:朱丽丽

    本刊讯日前,北京天坛医院采用乙状窦前入路高难度手术方法,历时19小时,成功为河北雄县农民宋书平摘除颅底罕见巨大脑膜瘤.2008年4月初的一天,54岁的宋书平和丈夫赶集骑车同家途中,宋书平突然栽倒在大堤上,不省人事.被送到当地雄县人民医院,经CT和核磁检查发现,宋书平颅内有一个巨大肿瘤,医生让他们马上到北京看病.春天,农活儿正忙,以种地为生的老俩口一拖再拖,直到秋收后才到北京看病.

  • 岩斜区肿瘤手术入路的选择

    作者:赵永轩;苏贺先;马骏;李健

    目的 总结岩斜区肿瘤3种不同入路优缺点,探讨选择手术入路应考虑的因素,以及如何选择入路,并对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2014年手术切除岩斜区肿瘤21例临床资料,手术入路包括: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乙状窦前入路和颞下经小脑幕入路3种,从肿瘤性质、生长方式、术后并发症和操作难度等因素进行分析,总结选择手术入路时如何依据这些因素对3种入路进行选择,观察依据这些因素指导手术入路选择的临床效果,分析正确选择手术入路对保护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手术效果的作用.结果 本组21例,全切16例,次全切4例,部分切除1例.神经鞘瘤6例,表皮样囊肿3例,脑膜瘤12例.术后1例为乙状窦前入路,术后出现脑脊液耳漏,颅内发生化脓性感染,治疗无效死亡;5例出现患侧滑车神经损伤,有复视;6例周围面神经瘫痪;1例出现颞叶脑内血肿,经过保守治疗后,血肿吸收,正常出院;3例出现运动性失语,经治疗后,渐好转;3例出现手术区皮下积液并有反复低热,给予留置腰大池治疗,无临床症状出院,1~2月随访,体温正常,积液消失.5例肿瘤残留术后进行放射治疗,未有复发.结论 手术入路所经过的解剖结构不同,暴露范围分别有侧重点,术前应当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适合患者入路,这样可以大限度保护周围组织,提高手术成功率.

  • 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及巨大听神经瘤

    作者:张征军;蒋广元;梁新强;宋星志;廖毅超;覃彦;陈慧溪

    目的 探讨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的显微手术方法及并发症.方法 1994年3月~2006年4月对27例岩斜区肿瘤及16例巨大听神经瘤患者实施经岩骨乙状窦前入路的手术.结果 显微镜下肿瘤全切除34例(79.1%),大部切除9例(20.9%).颅内感染8例(18.6%),脑内血肿5例(11.6%),死亡2例(4.7%).结论 该手术入路的主要优点是对小脑和颞叶牵拉轻,能直接处理肿瘤的基底部,手术野开阔,但具有潜在并发症、手术费时的缺点.

  • 乙状窦前入路治疗岩骨斜坡区病变

    作者:王仲伟;陈坚

    经岩骨入路切除岩骨斜坡区(下称岩斜区)肿瘤已有近百年历史.1904年Fraenkel[1]首次报道了枕下-经迷路入路切除听神经瘤,1977年Hakubu[3]据此改为经岩骨-经小脑幕入路做斜坡脑膜瘤全切除术,术中保留迷路.1988年AlMefty等在应用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时提出了乙状窦前入路到达岩斜区.目前,乙状窦前迷路后小脑幕上下联合入路已公认为到达岩斜区的佳入路.

  • 颅内肿瘤手术治疗锁孔入路的分类及应注意的问题

    作者:张懋植

    以微创理念为核心的微创神经外科在20世纪末已成为颅内肿瘤外科治疗的主流模式.锁孔手术(keyhole surgery)即是微创神经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创"的中心原则是在保证充分处理病灶的前提下,将手术损伤降至低限度.在微创理念的影响下,开颅手术逐渐形成两大趋势.一种是针对于体积较大、部位较深、累及范围较广而难以显露的病变,通过增大头皮(大切口)和颅骨(骨质切除)的损伤来换取对脑组织的"微创",如颅眶颧入路、乙状窦前入路等;另一种则是采用直径约2~3 cm左右的小骨瓣开颅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开颅方式能够大大降低各层面如肌肉、颅骨、脑膜及脑组织的创伤,从而形成了今天的锁孔手术或微骨孔手术.它并不是指通过一个骨孔进行的手术,而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根据具体病变的部位、性质和局部解剖学特点进行精确的个体化入路设计,选择到达病变的佳手术通道.这就像钥匙开锁一样,得心应手地施行脑内手术,以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比传统开颅手术更好的治疗效果.

53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