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虚拟现实系统中岩骨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比较研究

    作者:汤可;袁小东;周敬安;周青;刘策;赵亚群

    目的在虚拟现实系统中评估比较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显露解剖结构的顺序和范围。方法将尸体头颅CT影像数据输入Dextroscope 虚拟现实系统,构建岩骨三维解剖模型。分别模拟颞下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并测量数据。结果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磨除岩骨的虚拟现实可视化效果良好,解剖数据测量方便快捷;膝状神经节和乳突尖部分别为颞下入路和乙状窦前入路的重要术中解剖标志;乙状窦前入路显露岩骨内结构的磨除骨质操作多于颞下入路,显露颈静脉球受到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颞下入路;颞下入路显露颈内动脉所受岩骨内其他结构遮挡少于乙状窦前入路。结论颞下入路适合显露颈内动脉,乙状窦前入路在显露颈静脉孔区方面具有优势。虚拟现实系统在同一模型中进行不同入路模拟,有利于节约标本,进行个体化比较。

  • 颅底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新的入路:经颞下-小脑幕入路切除岩斜区脑膜瘤特点的分析

    作者:杨军

    岩斜区位于颞骨岩部背面与枕骨斜坡部的岩斜裂汇合处,内侧至斜坡中线,外侧至第Ⅴ、Ⅶ和Ⅷ脑神经,上缘为鞍背,下缘为颈静脉孔水平[1-5]。脑膜瘤是这一部位常见的肿瘤,这一部位脑膜瘤往往体积巨大,而且由于此部位肿瘤位置深在,解剖关系复杂,血管神经密集,因此肿瘤全切除率低,手术后并发症、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对于神经外科医师来说仍然是较为棘手的难题。如何根据肿瘤的位置及血供关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以减少术中操作难度及术后并发症就显得至关重要。上中斜坡型肿瘤:早年多选用颞下入路,由于岩骨嵴的遮挡,不易达到全切。后来又尝试乙状窦前入路,近年来,我们采用颞下-经小脑幕入路,通过切开小脑幕并磨除岩骨嵴,能够达到充分暴露肿瘤并保护颅神经的目的。全斜坡型肿瘤:常选用乙状窦前或经迷路入路(后部岩骨入路),这种入路是中后颅窝联合入路的改良,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累及全斜坡的患者常选择这一入路。中下斜坡型肿瘤:主要选用远外侧入路。手术入路的选择要遵循到达肿瘤距离短、视野开阔便于操作、便于处理肿瘤供血血管的原则。

  • 颞下-小脑幕入路在中颅底病变的应用

    作者:苏万东;倪石磊;李新钢;刘玉光;朱树干

    颞下入路是经典的侧方颅底入路,其手术入路直接且径路短,操作简便.但传统方法视野较窄,部分病例受Labbé静脉阻挡,术后颞叶挫伤及血肿的发生率较高[1].本文总结我科颞下-小脑幕入路治疗21例颅底肿瘤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神经导航辅助下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的内镜解剖学研究

    作者:丁哲旻;王清;鲁晓杰;钱心炜

    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至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可行性,并探讨神经导航在Kawase入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成人尸头标本10具(20侧),模拟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随后在每例标本随机一侧模拟硬膜下Kawase人路(对照组),另一侧同时应用神经导航辅助(导航组).通过内镜观察相关解剖结构,比较两组的Kawase菱形区磨除面积和部分残余骨质的厚度.结果 采用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人路可观察到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于腹外侧区的大部分解剖结构,通过动眼神经-后交通动脉间隙可观察到鞍上绝大部分解剖结构.导航组的Kawase菱形区磨除面积大于对照组[分别为(276.8±14.6) mm2和(244.8±12.6)mm2,P<0.05],而在内听道上壁[分别为(1.0 ±0.2)mm和(2.5 ±0.4)mm]、耳蜗内上壁[分别为(1.0 ±0.2)mm和(3.0±0.4)mm]、颈内动脉岩骨段上壁[分别为(1.2±0.2) mm和(3.4±0.4)mm]的残余骨质厚度方面,导航组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于鞍上区、岩斜区以及脑干腹外侧区的病变,采用神经内镜经颞下锁孔硬膜下入路可提供良好的手术视野,利用神经导航可获得更大的手术视野及手术操作空间.

  • 颞下入路显露岩骨段颈内动脉的一种改进的定位法

    作者:林毅兴;史继新;樊友武;成惠林;印红霞;陈克非;李首春;邱永明

    目的 根据岩骨段颈内动脉水平部(hpICA)的显微解剖特点,在颞下入路(STKA)中寻找并证实定位hpICA的新方法.方法 观测20侧干颅骨的岩尖结构,用44侧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尸头模拟STKA操作,测量有关定位参数并与三角形定位法进行比较.结果 棘孔到蝶岩沟的距离为(3.26±0.47)mm(2.44~4.32mm).平行四边形定位法均能准确定位hpICA,此法显露的hpICA面积和有效利用系数均非常显著地大于其他两种三角形定位法(P<0.01).结论 在STKA中平行四边形定位法是迄今为止准确、方便、安全的hpICA定位法.

  • 手术切断引流静脉成功治疗天幕硬脑膜动静脉瘘一例

    作者:李美华;徐庚生;李义云

    患者 男性,46岁.因突然出现头痛、颈项痛和记忆力下降2周入院,入院后检查病人一般情况良好.头颅CT发现鞍上池蛛网膜下腔出血,MRI和DSA诊断为右侧天幕动静脉瘘,血供来自右颈内动脉的脑膜垂体干,少部分源自椎基底动脉,引流静脉在起始段扩展成一巨大血管瘤,逆流入小脑半球静脉.由于岩上窦未见显影,我们考虑该脑膜动静脉瘘是仅通过软脑膜静脉引流而不与静脉窦相通的动静脉瘘.经颞下入路开颅后,见天幕上有大量动脉血管,于滑车神经入口后方切开天幕切迹后发现一根动脉化的静脉,在右侧大脑脚旁可见一巨大的动脉瘤扩展的静脉血管瘤.用动脉瘤夹在引流静脉出天幕处夹闭后见该静脉和巨大动脉瘤样血管扩张渐变为紫蓝色,其内压力也明显下降.电凝切断血管瘤远端和近端血管,切除该血管瘤送病检.术后恢复顺利,无神经功能并发症.复查DSA证实硬脑膜动静脉瘘和动脉瘤样扩展均消失.

  • 74例颅底脑膜瘤的显微外科治疗

    作者:肖玉强;付振宇

    一、资料与方法2002-2006年1月手术治疗74例颅底脑膜瘤,男性31例,女性43例,年龄小13~76岁,病程1个月至10年.其中起源于内侧型蝶骨嵴和前床突的35例,起源于鞍隔、鞍结节的19例,起源于鞍旁、海绵窦的9例.岩斜区脑膜瘤11例.临床主要表现包括:颅神经功能障碍,如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视野缺损,眼球运动障碍,面部麻木,声音嘶哑,饮水呛咳等;头痛;感觉、运动障碍;癫痫;本组患者中有2例无临床症状,在体检中发现病变.全部病例均行MRI检查,本组资料中肿瘤大径为2.0~10.0cm,其中直径大于3.0cm的53例.全部病例均在术前应用神经导航技术模拟个体化的手术入路,在全麻下行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翼点入路41例,额下入路22例,颞下入路7例,乙状窦前入路3例,枕下乙状窦后入路1例.

  • 改良颞下和额颞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海绵窦肿瘤的临床对比研究

    作者:毕智勇;房晓勇;刘畅;赵敏;张鹏飞;贾旺

    目的 比较改良颞下入路和传统额颞断颧弓颞下入路切除海绵窦肿瘤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改良颞下入路即耳前直切口(保留颧弓)颞下入路组(A组)26例,男12例,女14例,脑膜瘤9例,三叉神经鞘瘤17例;传统额颞断颧弓颞下入路组(B组)22例,男9例,女13例,脑膜瘤8例,三叉神经鞘瘤14例,比较两组病例的全切除率、术后海绵窦侧壁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开颅时间等,并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两组病例的肿瘤全切除比率,A组为73.08% (19/26),B组为81.82%(18/22),术后海绵窦侧壁脑神经并发症的发生率A组为80.77%(21/26),B组为86.36%(19/2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A组开颅时间为(34.85±6.27) min,B组为(60.86±6.6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远期随访面神经颞支损伤和颞肌萎缩发生率A组较B组显著减少.结论 耳前直切口颞下入路海绵窦暴露充分,保留了颧弓,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是切除海绵窦区肿瘤的一种良好选择.

  • 耳前直切口经颞下入路切除海绵窦区脑膜瘤

    作者:毕智勇;张鹏飞;董程远;李普贤;张俊廷;贾旺

    目的 探讨耳前直切口经颞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海绵窦区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总结耳前直切口经颞下入路外科手术切除的36例海绵窦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肿瘤24例全切除,8例近全切除,4例大部切除;随访期为6~30个月,肿瘤全切除的24例随访期间2例有复发,行伽马刀治疗;8例近全切除患者术后临床观察,6例肿瘤进展行伽马刀治疗;4例大部切除的患者术后均行伽马刀治疗,2例肿瘤无明显进展,2例肿瘤仍缓慢生长.结论 对于海绵窦区脑膜瘤,耳前直切口颞下入路是一种良好的选择,此入路海绵窦暴露充分,保留了颧弓,手术创伤小.

  • 岩斜区脑膜瘤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研究

    作者:吴震;李达;郝淑煜;王亮;林久銮;汤劼;肖新如;贾桂军;张力伟;张俊廷

    目的 分析岩斜区脑膜瘤影像学分型及手术入路选择.方法 回顾分析318例岩斜区脑膜瘤临床资料,将其分为岩尖型、海绵窦型、蝶岩型、岩斜型、岩斜海绵窦型、CPA型、斜坡型和广泛型,根据分型选择手术入路.结果 入组248例,术前KPS评分73.7±10.3.主要入路包括乙状窦前入路(49.6%),颞下经岩经小脑幕入路/岩前Kawase入路(STTA/KA) (35.1%).全切(SimpsonⅠ、Ⅱ级)52.4%.前3型主要入路为STTA/KA (53.7%),而后5型则为乙状窦前入路(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7.461,P<0.001).乙状窦前入路的第Ⅵ、Ⅶ和Ⅷ脑神经并发症率较STTA/KA高.随访KPS评分为75.8±26.9,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1.321,P=0.188),改善57.7%,稳定19.0%.结论 岩斜脑膜瘤分型有利于手术入路的选择,STTA/KA入路适于前3型,而乙状窦前入路则适于后5型,但仍需术前全面评估,实现个体化治疗,以达到佳预后.

  •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作者:韩建国;张春阳

    目的: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显露组织结构的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并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方法:10具尸体头双侧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分别行硬膜下和硬膜外解剖研究,显微镜下观察暴露的解剖结果,测量重要结构到标记点的距离.结果:硬膜外入路可以暴露海绵窦外侧壁的全貌及其内部结构,磨除岩骨可以暴露内听道全程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桥小脑角、小脑前下动脉、内听动脉、展神经、Dorello管孔,三叉神经与内听道间的上斜坡和部分内听道以下的中斜坡.颞下硬膜下锁孔入路暴露中脑下段和脑桥上端的外侧及小脑上表面、小脑幕切迹缘、环池、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穿动脉、动眼神经、视束、视交叉、视神经、垂体柄、双侧乳头体、三叉神经起始部及三叉神经以上的上斜坡、滑车神经、岩静脉.结论:颞下锁孔入路可以暴露鞍上区、脑干腹侧方、岩斜区、海绵窦区等部位,可以进行这些部位的手术操作.

  • 额颞-颞下入路治疗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疗效分析

    作者:陈东;石军伟;熊文德

    [目的]探讨经额颞-颞下入路对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优点.[方法] 回顾分析5例经额颞-颞下入路手术切除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临床资料.4例全切,1例大部切,海绵窦内有残留.2例断颧弓.[结果] 术后病人临床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其中1例病人术后出现一过性动眼神经麻痹,术后1月恢复;1例出现脑脊液漏,经抗炎治疗和腰大池置管引流痊愈.本组无死亡病例.1例大部切病人术后行γ刀治疗,复查MRI,残存肿瘤无增大.[结论] 经额颞-颞下入路对切除中颅凹型三叉神经鞘瘤具有创伤小,距离近,显露好等优点.

  • 显微手术治疗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17例

    作者:岳双柱;周国胜;周文科;张新中;王仲伟;金保哲;惠磊;赵新利;黄立勇

    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发生率很低,仅占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的1%~5%;因周围毗邻颅神经、穿通动脉、脑干等重要组织结构[1,2],操作空间小,手术显露及手术夹闭的技术难度大.本文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我院收治并实施显微手术的17例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人选患者为2006年1月至2012年5月间,因蛛网膜下腔出血收住我科者,临床症状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13例,意识障碍5例,脑膜刺激征13例,动眼神经麻痹1例,视野缺损2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为基底动脉分叉动脉瘤,其中瘤顶指前4例,指上10例,指后及后下3例;患者男10例,女7例;平均年龄(55.5±6.1)岁;按Hess-hunt分级:Ⅰ级3例,Ⅱ级8例,Ⅲ5级例,Ⅳ级1例;瘤体直径<10 mm9例,10 ~ 15 mm 6例,>15 mm2例;基底动脉分叉低于后床突3例,同时伴发前循环动脉瘤3例;CT扫描显示环池积血3例,鞍上池等处积血10例,积血进入脑室4例(并发脑积水1例).

  • 颅内脊索瘤10例临床分析

    作者:李毅平;张雅洁;罗毅男;赵万;鞠砚;赵刚;王长坤

    脊索瘤是由胚胎期脊索的残余组织发生的肿瘤,约占颅内 肿瘤的0.5%~1%,属罕见肿瘤[1]。组织学上该肿瘤属良性,生长缓慢,但因其生 长在脑干等重要结构附近,外科根治非常困难,且复发率高,对放射治疗不敏感,预后不良 。本文作者8年间共手术治疗了10例颅内脊索瘤,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科自1989年1月~1996年1月,共手术治疗颅内脊 索瘤 10例,其中男性6例,女性4例。年龄小20岁,大57岁,平均38.5岁。7例位于斜坡 部并向鞍旁发展,3例局限在斜坡部。  1.2 临床症状、体征及手术所见 视力及视野障碍8例,其中4例出现 外展神经麻痹。2例出现丘脑下部损害的症状和体征。手术经额、颞下入路7例,经鼻蝶窦入 路3例。术中见肿瘤位于颅底硬膜外,7例肿瘤呈浅灰色,质软呈胶状,行次全切除。3例 肿瘤硬韧,似软骨样,行部分切除。所有病 人术后经过良好,均行放疗。术后2年随访,2例肿瘤复发,未行再次手术。目前该组病人2 例死亡,8例健在。  1.3 术后病理 7例为典型的脊索瘤,3例为软骨性脊索瘤。

  • 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虚拟现实微创化研究

    作者:汤可;周敬安;周青;赵亚群;刘策

    目的:构建岩尖虚拟现实三维解剖模型,探讨颞下入路显露过程中的微创策略。方法对15例尸体头颅进行头颅C T和M RI扫描后获得影像数据,在虚拟现实系统中利用影像数据建模。在颅盖和颅底中选择骨性标志点模拟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缩小手术路径体积进行微创设计,观察测量和比较微创化过程中路径中解剖结构的显露情况。结果虚拟现实模型清晰显示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中所包含的骨性和神经血管结构。伴随路径微创化,手术路径a、b、c和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颞叶、三叉神经和静脉的体积逐渐减小,路径a显露面听神经复合体、岩浅大神经和迷路的体积多于路径 b ,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仅路径 a显露岩骨内颈内动脉。结论在颞下入路显露岩尖的手术路径微创化过程中,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提供客观量化数据。该入路方向固定时,路径范围缩小导致手术创伤和靶点显露随之缩小,为手术微创化提供指导信息。

  • 三叉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张远征;周定标;程东源;许百男;魏少波;薛怀安;余新光;孙正辉

    一般资料 男16例,女19例。年龄13~59岁,平均42.5岁。病程3个月~20年,平均28个月。以面部麻木为首发症状的有31例,占89%。其次为复视、小脑症状。 肿瘤直径小于4cm 6例;4~6cm 11例;大于6cm 8例。大的1例为12cm。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可分为4型[1,2]:①中颅窝型11例,其中侵及海绵窦4例;②中-后颅窝哑铃型19例,其中有2例侵及海绵窦;③后颅窝型5例;④颅内外型2例,主体位于中颅窝,突破颅底侵入眼眶1例;侵入上颌窦1例。 手术方法与结果 颞下入路切除中颅窝型三叉神经鞘瘤9例;颞下经天幕入路切除中-后颅窝哑铃型肿瘤11例、后颅窝型2例;幕上下联合入路切除哑铃型肿瘤4例;枕下入路切除后颅窝型三叉神经鞘瘤4例;经岩骨乙状窦前经天幕入路切除哑铃型三叉神经鞘瘤3例;额眶-颞下联合入路切除颅-眶沟通型鞘瘤1例;唇下经上颌窦入路(Ⅰ期)颞下经天幕入路(Ⅱ期)切除颅-鼻沟通型三叉神经鞘瘤1例。

  • 64排CT导引经颞下入路立体定向治疗重症脑干出血(8例临床分析)

    作者:祖兴旺

    目的 探讨64排CT导引经颞下入路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重症脑干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64排CT导引下采取经颞下入路立体定向手术治疗的8例重症脑干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均首次采取经颞下入路方法治疗,8例患者手术均取得成功,术中无死亡病例,术后无再次出血病例,术后血肿清除率85%~95%,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2例,轻度残疾2例,重度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 经64排CT导引颞下入路立体定向治疗重症脑干出血方法可行.

  • 耳前锁孔颞下入路切除岩斜区肿瘤

    作者:殷鑫;王志刚;王益华;郝晓光;姜彬;何伟;张杰;郭文强

    目的 探讨电生理监测下耳前锁孔颞下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岩斜区肿瘤的手术技巧和治疗效果.方法 根据肿瘤术前影像学特点,采用耳前锁孔颞下入路切除肿瘤,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 本组共18例患者,其中15例肿瘤全切除(83.3%),2例次全切除(11.1%),1例大部切除(5.6%).术后出现动眼神经麻痹1例,术后9d出院时已恢复;复视2例,其中l例4个月后恢复,1例6个月后复查明显缓解;面部感觉减退3例,1例2个月后基本缓解,2例6个月后恢复;面瘫1例,6个月后痊愈;无脑脊液漏、偏瘫、失语及死亡病例.结论 耳前锁孔颞下入路显微手术是治疗主要位于中、上斜坡的岩斜区肿瘤的理想选择,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保护神经功能,减少神经功能损害.

  • 颞下锁孔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与应用

    作者:韩建国;潘强;李勇刚;李海红;岳树源

    目的 研究颞下锁孔入路的解剖结构和暴露范围,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10具尸头双侧模拟颞下锁孔入路,分别行硬膜下和硬膜外解剖研究,显微镜下观察暴露的解剖结果,测量重要结构到标记点的距离.结果 颞下硬膜下锁孔入路暴露小脑幕切迹缘、环池、中脑下段和脑桥上端的外侧及小脑上表面、小脑上动脉、大脑后动脉、动眼神经、视束、视交叉、视神经、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脉络膜前动脉、丘脑穿动脉、垂体柄、双侧乳头体、滑车神经、岩静脉、三叉神经起始部及三叉神经以上的上斜坡;硬膜外入路可暴露海绵窦外侧壁的全貌及其内部结构,磨除岩骨可暴露三叉神经与内听道间的上斜坡和部分内听道以下的中斜坡,内听道全程及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展神经、Dorello管孔、桥小脑角、小脑前下动脉及内听动脉.结论 颞下锁孔入路可暴露鞍上区、脑干腹侧方、岩斜区、海绵窦区等部位,可用以切除累及上述部位的病变.

  • 微骨窗颞下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初步研究

    作者:朱永华

    目的 探讨微骨窗颞下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可行性.方法 对5例高血压脑干出血昏迷病人实施经微骨窗颞下入路手术.采用外耳道正上方发迹内直切口, 2.5cm骨窗,脑桥侧方切开清除血肿.结果 5例高血压脑干出血昏迷患者血肿均全部清除,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1例.结论 论微骨窗颞下入路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方法可行.

36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