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成年人脊髓拴系综合征的显微手术治疗

    作者:王曲;高方友;熊兵;罗涛;刘窗溪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外科治疗成年人脊髓拴系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成年人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未采用电生理监测手术治疗的24例患者为对照组,2013年2月至2015年12月采用电生理监测手术治疗的28例患者为试验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膀胱残余尿量、下肢功能评分、膀胱功能改善率及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膀胱残余尿量、下肢功能评分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残余尿量为(34.2±14.7)mL,下肢功能评分为(26.1±2.6)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46.8±15.5)mL和(30.8±2.5)分(P<0.05);术后试验组患者膀胱功能改善率为57.1%,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率为67.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33.3%和41.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外科治疗成年人脊髓拴系综合征能够提高手术疗效.结论 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外科治疗成年人脊髓拴系综合征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膀胱功能,且在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也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谭志彬;陈谦学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接受手术治疗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根据是否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实验组在神经电生理联合监测下进行手术,在手术过程中监测指标出现异常变化,立即报告,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尽可能地使电生理指标恢复正常,观察神经电生理检测组患者检测结果,并比较两组患者再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GOS评分、瘫痪、死亡率。结果采取神经电生理监测的40例患者中,有9例患者体感诱发电位( SEP)、运动诱发电位( 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及脑电图( EEG)表现为无变化、波幅降低或波形消失,术中通过积极的干预,2例患者偏瘫,2例患者轻偏瘫。两组患者术前脑血流量图( CBF)、脑血容量图( CBV)、平均通过时间图( M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两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但术后实验组患者CBV及CBF明显低于对照组,MMT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说明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患者其术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更好;实验组在再手术、住院天数、并发症以及GO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而实验组术后2例重度瘫痪和死亡的患者均由高龄、并发症引起。结论在颅动脉瘤夹闭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实时地了解患者脑组织血流情况,根据监测指标的变化在未发生不可逆的缺血性改变之前采取相应干预措施,能够降低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致残率、病死率,改善预后。

  •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小儿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中的应用

    作者:董辉;马云富;李振涛;谌婧

    目的:探究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小儿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0例脊髓脊膜膨出患儿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所有对象的临床一般资料.对全部患儿行基本的神经系统检查、MRI检查,所有患儿在显微镜辅助下实行小儿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手术,根据术中是否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将患儿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50例.其中观察组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照组未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比较两组患儿的有效率,脊髓与脊神经功能保留率,以及圆锥与马尾神经损伤率.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以及脊髓与脊神经功能保留率分别为72.00%和100.0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00%和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圆锥与马尾神经损伤率为0,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期规范的手术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可以减少患儿严重残疾发生率,增强脊髓脊膜膨出修补手术的疗效.

  • 听神经瘤微侵袭治疗进展

    作者:陈立华

    现代听神经瘤的微侵袭显微外科治疗要求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同时将手术并发症降低至低水平,以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安全而成功地实现这一目标[1-2]。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将神经导航应用于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1,3-4],并且国内外也已有听神经瘤术中神经导航的临床应用报道[1,3]。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3,5],另外,为了增加肿瘤的全切除率,避免术后脑脊漏和减少术中损伤,神经内镜也开始辅助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6]。

  • 合并骨质疏松颈椎病后路减压术颈5神经损伤的MEP监测研究

    作者:谢恩;白璐;齐华光;郝定均

    目的 评估应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行术中脊髓监测在预测颈椎后路减压术后部分节段运动麻痹的价值.方法 64例患者,男47例、女17例,平均年龄64岁,合并骨质疏松,在本中心行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术中脊髓监测下颈椎后路减压术.经颅电刺激经针型电极进行传送,胸髓及双侧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诱发电位被完整记录.结果 术中诱发电位在57例患者的上述所有肌群被成功记录,在其余的7例患者中诱发电位未被完整记录.在57例患者中无一例出现诱发电位波幅的明显降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均有明显的改善;然而,有3例患者出现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结论 在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监测中无异常出现,即使在合并有短暂的术后颈5神经麻痹的患者.这些结果提示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与术中神经根或者脊髓的损伤无明显的关联,虽然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除.术者应清楚颈椎后路减压手术后颈5神经麻痹是一可能的并发症,即使术中无明显的神经损伤.

  • 脊柱手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对策

    作者:黄霖;赵敏;王鹏;陈铿;蔡兆鹏;唐勇;叶记超;胡旭民;沈慧勇

    目的:分析脊柱手术中影响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因素,总结提高术中神经监测成功率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476例脊柱手术中使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MEP)、自由肌电图(free-run electromyography,Free-run EMG)多模式联合监测患者的资料,对术中神经监测出现异常改变的患者进行原因分析.结果:76例术中电生理监测发生异常,其中21例患者因术前存在神经功能障碍,8例因手术操作引起神经损伤,7例因肌松药使用不合理,8例因不合理使用吸入麻醉药,3例因患者发生肌颤导致下肢SEP监测异常,4例因电磁场干扰,7例因患者体位摆放不当,7例因电极线连接故障,11例原因不明.其中28例经采取合理干预措施使得神经监测异常得以纠正.结论:对诱发异常的病例应从操作技术、麻醉、电磁场环境、患者因素等多方面逐一分析原因,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提高监测的成功率.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应用的价值

    作者:赵庆林;步玮;吴健;于绍斌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肿瘤患者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2000年10月~2010年10月手术治疗椎管内肿瘤患者358例,均为硬膜内肿瘤,其中髓外硬膜下肿瘤234例,髓内肿瘤124例.术前均行肿瘤累及相应节段的肌电图(EMG)及体感诱发电位(SEP)检测.术中监测神经电生理变化,用SEP监测脊髓功能,EMG确定肿瘤切除范围.均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下操作完成手术.结果:358例患者术中自发性EMG监测无异常;124例髓内肿瘤患者术中应用激发性EMG确立“安全地带”,判定病变切除范围,避免了“危险操作”.术中监测SEP异常36例,其中29例SEP波幅降低20%~30%时,监测人员提醒术者寻找原因,减少刺激、牵拉及压迫后10~20min,SEP波形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7例髓内病变患者SEP波幅降低超过50%,暂停手术操作后30min左右,SEP有所恢复,继续完成手术.358例患者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镜下操作切除病变,肿瘤全切292例,其中硬膜内髓外肿瘤234例(100%)显微镜下全切,术中无SEP异常.髓内肿瘤124例,显微镜下全切58例(46.8%),次全或大部分切除66例(53.2%);7例术中SEP波幅降低超过50%的患者术后神经症状加重,其中6例用甲基强的松龙及神经营养药等治疗7~10d神经症状恢复至术前水平,1例改善不明显.结论: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指导椎管内肿瘤的切除,可提高肿瘤切除率,避免副损伤,提高肿瘤切除的安全性.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预警意义

    作者:江华;刘云;杨立井;詹新立;肖增明

    目的: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预警意义.方法:2014年9月~2015年4月对53例行颈椎前路手术的颈椎病患者术中进行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A组),选取60例年龄、性别、病变节段和手术方式匹配但未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颈椎前路手术患者作为对照(B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手术前后颈痛及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颈部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术后JOA评分改善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分析A组病例中术中预警的类型和原因,以及与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和手术节段之间的关系.结果: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0.5h (0.8~2.1h),术中出血量为390±236ml (120~600ml),B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0.7h(0.6~2.4h),术中出血量为346±293ml(105~610ml),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B两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的颈部和上肢VA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6.5±1.6 vs.6.8±1.4,7.6±2.4 vs.7.4±2.7,3.8±1.2VS.3.6±1.6,3.3±1.4 vs.3.9±1.8,P>0.05),A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术后NDI和脊髓型颈椎病患者JOA评分改善率明显优于B组[(19.2±7.1 vs 22.1±5.6,(84.1±10.3)% vs (73.3±9.2)%;P<0.05].在A组病例中,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椎间融合手术较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的术中监测“严重预警”发生率更高(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的“次要预警”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脊髓型颈椎病与神经根型颈椎病之间、单节段手术与双节段手术之间的术中监测“严重预警”和“次要预警”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颈椎前路手术中能及时预警神经损伤,可有效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胡楷;熊梅;王言;金相廷;周跃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37例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21例;平均年龄48.4±17.5岁.其中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35例,腰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症2例.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行微创经侧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e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中运用自发性肌电图(spontaneous electromyography,SEMG)监测神经根功能,同时纪录患者的主观感受(疼痛),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在手术通道放置过程中,所有患者在出现腰部疼痛时,神经电生理无明显改变.2例患者无明显腿痛,电生理却出现明显的成串、波幅较大的肌电反应,调整通道后电生理改变趋于正常.35例患者有明显腿痛且神经电生理出现明显的成串、波幅较大的肌电反应,立即提醒术者,查找原因,调整手术通道后,患者腿痛消失,且电生理发生明显改变,异常肌电反应减轻,趋于正常.所有患者在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时,无明显疼痛且神经电生理无明显变化.在剥离、解压粘连神经根时,均出现明显连串的电位波形改变和明显的腿痛,停止手术操作后,腿痛消失,神经电生理恢复正常.在直视下刺激神经根时,患者出现明显的腿痛,同时神经电生理出现连串的电位.所有患者健侧的监测结果均无明显电生理改变.术后所有患者均无神经并发症.以神经电生理监测作为安全指标,其真阳性率为100%,而以疼痛作为安全指标,其真阳性率为94.6%;假阴性率为5.4%.结论:术中应用自发性肌电图监测可提供更为客观的安全指标,从而提高手术安全性.

  • 伴神经损害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内移后路矫形术后神经电生理变化

    作者:刘臻;邱勇;朱卫国;金梦然;刘兴勇;王斌;俞杨;钱邦平;孙旭

    目的:观察伴神经功能损害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脊髓内移后路矫形术后神经电生理变化和功能转归.方法:2005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脊髓内移、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术治疗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14例,女6例,男8例;年龄22.0±14.5岁(6~53岁).术前均表现为双下肢麻木,其中7例伴行走不稳;双下肢病理征均为阳性.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C级5例,D级9例.胸弯11例,胸腰弯3例,后凸顶椎均位于侧凸顶椎区内.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为76.9°±33.2°(65°~100°),后凸Cobb角为71.5°±31.8°(41°~125°).采用加拿大XLTEK肌电诱发电位仪分别于术前和术后1周检测14例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术中行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EP)监测.在MRI上测量顶椎区凸侧脊髓外缘至椎管内缘距离,计算脊髓内移距离.结果:术前胫后神经SEP P40的波幅与峰潜伏期为1.67±0.38μV和38.96±2.51ms,术中为1.69±0.36μV和38.15±2.14ms,术中与术前比较波幅与峰潜伏期均无显著性变化(P>0.05).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矫正率为(50.3±20.6)%(14.5%~85%),后凸Cobb角矫正率为(39.0±17.7)%(20.8%~57.9%);顶椎区脊髓位置平均内移2.3±1.6mm(O.6~4.4mm).术后1周时胫后神经SEP P40波幅与潜伏期为2.10±0.35μV和35.54±2.12ms,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善(P<0.05).神经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脊髓内移后路矫形内固定治疗伴神经损害的脊柱侧后凸畸形术后患者神经电生理指标和神经功能均明显改善.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高维涛;李放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脊柱外科医生的重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监测技术包括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以及肌电图(EMG),其不仅已作为脊柱外科手术术前、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状况的重要评估依据和手段,而且已逐渐地应用于颈、胸椎手术术中脊髓功能监测,成为减少神经损伤、提高手术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脊柱侧凸矫形内固定术的相关并发症

    作者:王以朋;费琦

    随着现代麻醉技术的发展、脊柱内固定系统的改进、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和术后的加强监护,脊柱侧凸的三维矫形效果和长期预后已有了长足进步.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切除听神经瘤术中面听神经保护的意义

    作者:倪红斌;梁维邦;徐武;韦永祥;蒋健;陈杰;戴艳红;高下

    目的 探讨显微听神经瘤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对面听神经保护的意义.方法 1996年1月~2001年12月未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者为非监测组(n=18),2002年1月~2006年12月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者为监测组(n=22),比较手术前后2组面听神经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24 h内未监测组听力障碍好转1例,无变化9例,加重8例,面瘫症状好转1例,无变化2例,加重4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好转9例,无变化12例,加重1例,面瘫症状好转6例,无变化5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和面瘫症状好转优于未监测组(Z=3.389,P=0.001;Z=2.470,P=0.014).术后6个月随访,未监测组听力障碍减轻或消失4例,无改善8例,加重6例,面瘫症状减轻或消失1例,无改善4例,加重2例;监测组听力障碍减轻或消失15例,无改善6例,加重1例,面瘫症状减轻或消失10例,无改善1例.术后6个月时监测组听力障碍和面瘫症状恢复显著优于非监测组(Z=3.105,P=0.002;Z=3.187,P=0.001).结论 听神经瘤手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有效保护面听神经.

  • 神经电生理监测异常肌肉反应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

    作者:刘海云;高进喜;陈渊;罗明枝;王守森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2013年7月~2015年3月,采用面神经侧方扩散法,对126例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 结果 126例中123例术前记录到典型异常肌肉反应(abnormal muscle responses,AMR)波形,经手术后AMR消失.术后1个月内面肌痉挛症状消失119例(94.4%),残余轻微症状7例(5.6%). 结论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利于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中对责任血管的判断和减压效果的预估.

  • 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微创神经外科的应用

    作者:王振宇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内镜技术、显微外科手术的不断发展,手术器械的不断更新,神经外科微创手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术前的CT、MR能提供病变的定位信息,内镜与手术显微镜的放大与良好的照明都为提高手术的疗效创造了条件.然而,术前的影像技术难以做到病变及其周围的功能性定位,内镜与显微镜下手术虽然提高了组织结构的辨认能力,但手术中的牵拉、分离、剪切等操作仍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极易引起对正常神经的损伤或误伤.

  • 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外科中的发展及现状

    作者:马文斌;苏长保

    近20年来随着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学发展,使得微侵袭理念或理论日益完善,并开发出多个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解剖及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脑室镜及脊柱内镜)、影像引导外科(IGS)、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包括间质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放射神经外科及分子和干细胞神经外科.其中进展快、技术含量高的即是IGS,IGS 的核心在于将术中病灶及注册后手术器械位置同步显示于术前或术中的影像学图像上,用以指引手术医师处理病灶[1];基于此,IGS所应用的技术有神经导航系统及手术机器人系统.

  • 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的监测

    作者:宋志俊;史继新

    近年来,血管内介入方法治疗颅内动脉瘤进展很快,但仍有很多病例需要或不得不进行开颅手术治疗.有些需要外科手术治疗的往往是复杂、巨大的动脉瘤,神经外科医师必须采用一切创新、先进的诊疗技术及围手术期的辅助手段,以提高手术治疗的效果[1].作为术中常用的措施之一,术中载瘤动脉临时阻断可以降低瘤内压力,便于动脉瘤颈的分离与夹闭,可以有效地防治术中动脉瘤破裂.但是,该技术有可能导致脑缺血性损害[2].另外,穿支动脉的损伤或误夹、脑叶的过度牵拉等,亦可能造成相应区域的脑缺血损害和神经功能障碍.因此,为了避免脑组织不可逆性损伤,提高手术操作的安全性,采取规范、有效的术中神经功能监测,就显得极为重要.现仅就颅内动脉瘤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 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策略和疗效

    作者:严勇;陈菊祥;徐涛;龚振宇;李峰;王洪祥;徐汉冲;黄麒霖;胡国汉;卢亦成

    目的 探讨经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听神经瘤的手术策略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7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19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术中全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简称H-B分级)评估术后面神经功能.结果 319例患者中,全切除和次全切除291例(91.2%),大部分切除28例(8.8%).术后无并发症221例(69.3%),发生颅内感染39例(12.2%),其他部位感染28例(8.8%),颅内出血11例(3.5%),饮水呛咳10例(3.1%),脑脊液漏10例(3.1%).死亡3例(0.9%).共262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 ~89个月(中位时间为42个月).术后3~6个月H-B分级Ⅰ级148例(56.5%),Ⅱ级72例(27.5%),Ⅲ级26例(9.9%),Ⅳ级16例(6.1%).随访期内肿瘤复发5例(1.9%),死亡1例.结论 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可安全、有效切除听神经瘤,疗效满意,复发率低.

  • 岩斜区肿瘤的手术入路

    作者:唐勇;王汉东;马驰原

    岩斜区肿瘤的外科治疗涉及多种手术入路,针对肿瘤主体部位、侵及方向、供瘤血管以及毗邻结构的不同,其手术入路的选择也有所不同[1-3].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立体定向技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影像学的发展,神经外科医生对岩斜区肿瘤常用的手术入路进行了多种探索和改进.本文将对岩斜区肿瘤的各种常用手术入路做一综述.一、经颅底岩斜区前方入路包括(经颧弓或眶颧)额颞(翼点)入路,由翼点入路演化而来.20世纪70年代,Yasargil开创了翼点入路的基础,使得该入路逐渐发展成为常用、有效的颅底手术入路之一[4].此入路在岩斜区肿瘤外科治疗上主要适用于上斜坡肿瘤向鞍上、中颅窝底、海绵窦区和幕上发展者,具有开颅简单、神经解剖结构清晰、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但由于岩骨的阻挡,岩尖后部、小脑脑桥角区、下斜坡区显露欠佳,因此很难应用于主体位于后颅窝的肿瘤[3].

  • 神经生理监测在介入治疗合并动脉狭窄或痉挛的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

    作者:唐海涛;赵江;鲁春鹤;王晓民;王玉春;付振宇;范春红

    目的 通过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治疗合并血管痉挛或狭窄的颅内动脉瘤来讨论术中应用的意义.方法 本次研究对28例患者在术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时出现波形变化,并对神经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术中患者电生理变化做出正确的判断,做出及时调整,如扩容、提高血压、解痉甚至暂时停止手术进程等措施,使术者顺利完成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将手术并发症减至小.结果 28例患者中术前有10例狭窄,18例血管痉挛.术中由于载瘤动脉狭窄,有4例患者神经电生理波形出现明显下降,在18例血管痉挛的患者中,有14例出现波形下降50%,给予及时扩容、提高血压、解痉甚至暂时停止手术进程等措施,所有患者的神经电生理波形均恢复正常.术后3例患者遗留神经功能缺损,随访72 h后均恢复正常.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神经介入治疗中应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大大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160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