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底脊索瘤的CT诊断价值

    作者:杨进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CT表现,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CT影像资料.结果:12例肿瘤其中发生于斜坡5例、鞍区3例、颅中凹2例、鼻咽部1例、蝶窦1例,大者直径约7.5cm,平均6.7±1.4cm,形态表现为圆形3例、不规则形7例、椭圆形2例,8侧边缘清晰或大部分边缘清晰,4例大部分边缘不清楚.CT平扫呈不均匀等或稍高混杂密度,其中6例可见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钙化,7例中见不同程度的骨质破坏,增强后轻、中度不均匀强化.结论:颅底脊索瘤CT表现具有一定特异性,是术前重要的检查方法.

  • 颅底缺损修补临床分析

    作者:刘伟林;陈春光;任宗凯

    目的:经鼻内镜鼻颅底缺损修补的经验,评价鼻颅底缺损的原因、部位和经鼻内镜鼻颅底修补术的效果及关键技术.方法:回顾性分析鼻颅底缺损经鼻内镜颅底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颅底缺损的病因、部位、手术效果及关键技术.结果:主要病因是外伤性颅底骨折、颅底或鼻-鼻窦占位性病变切除,终成功率高.结论:经鼻内镜鼻颅底缺损修补效果理想,缺损处彻底清创、制作缺损缘创面和修补物嵌塞于颅底内侧面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游离肌肉和筋膜是理想的修补材料.

  • 内镜在前颅底重建中的作用

    作者:刘伟林;陈春光;任宗凯

    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入路颅底手术后使用钛网行前颅底重建的可行性.方法 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选择16例内镜经鼻颅底手术后颅底骨质缺损的患者,术中尝试内镜下经鼻入路使用钛网行前颅底重建.将钛网剪成双排网眼约3.0cm×2.0cm的条状,采用内镜引导下经鼻植入前颅底,依次由前向后使其横行嵌入双侧眶上壁与前颅底硬脑膜间,以修复前颅底骨质缺损.结果 16例患者中前颅底骨质缺损4例,前颅康及蝶鞍骨质缺损4例,前颅底、蝶鞍及斜坡骨质均缺损8例.组织病理学类型:嗅神经母细胞瘤4例,鳞状细胞癌2例,软骨肉瘤2例,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2例,脑膜瘤4例,脊索瘤2例.术后随访2~10个月,1例钛网移位于鼻腔,其余1 5例均未发生移位,且鼻腔侧有黏膜覆盖.结论 内镜经鼻入路使用钛网行颅底重建方法简便、安全、可行,并能够获得满意的重建效果.

  • 鼻眼相关性疾病

    作者:金康业

    我国鼻科学近年来发展很快,逐渐成为一门专科.鼻是头部重要器官,其毗邻的器官很多,如颅底、眼及颞下窝,特别与眼眶部极为密切.

  • SPECT/CT(16层)骨显像对356例鼻咽癌放疗前的骨评价

    作者:黄庆强

    目的:探讨SPECT/CT(16层)全身骨显像对鼻咽癌患者放疗前骨显像的临床价值.方法:356例经病理确诊的鼻咽癌患者行SPECT/CT(16层)全身骨显像和常规颅底部融合显像、远处转移灶融合显像;统计分析骨显像阳性率,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与骨显像阳性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以阳性部位统计,颅底的阳性率高(93.6%),其次为肋骨、脊柱、骨盆、四肢、胸骨、肩胛骨;不同临床分期骨显像的比较,随着分期增加,骨显像阳性率增加;不同病理类型骨显像阳性率的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NPC患者放疗前常规进行SPECT/CT全身骨显像及颅底融合显像,对鼻咽癌分期、选择治疗方案、预后评估有重要价值.

  • 颈部淋巴结病变CT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赵静

    颈部淋巴结病变CT扫描技术:采用GE-lightspeed8层 CT机,所有患者均作颈部平扫加双期增强.患者仰卧位,扫描范围自颅底至胸廓入口,增强时从肘静脉打针,高压注射器注射碘海醇80~100ml,压力100,注射速率3ml/秒.扫描参数:120KV,250mAs,层厚层距各5mm,标准算法,动脉期25~30秒,静脉期55~60秒.

  • 超急性期脑挫裂伤的低场强MRI诊断

    作者:李洪一;王连娥

    目的:探讨超急性期(<24小时)脑挫裂伤低场强MRI表现特征,提高基层医院医师对本症的认识水平.方法:对60例超急性期(<24小时)脑挫裂伤低场强MRI信号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现T1WI与T2WI在脑挫裂伤超急性期(<6小时)、超急性晚期(6~24小时)各有特征性信号变化,T2WI明显优于T1WI;检查时间相对短,仅为缩短检查时间T2WI也能正确做出脑挫裂伤诊断;易于显示颅底、脑干、后颅凹等处CT不易显示的病灶;对于重症病人可携带简易监护设备进行检查,增加了检查的安全性.结论:超急性期(<24小时)脑挫裂伤低场强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准确认识这些征像,有助于超急性期(<24小时)脑挫裂伤的诊断.

  • 从医疗过错鉴定谈知情同意书的共性缺陷

    作者:李冬

    案例背景吴天,男,21岁,北京某大学学生.2010年8月,吴天因"鼻塞、头痛、鼻腔出血一年半"入住北京某医院神经外科.入院后,经头颅核磁、CT检查,诊断为"颅底肿物待查:①脊索瘤;②鼻咽血管纤维瘤".2010年8月14日,医院为吴天在鼻内窥镜下行颅底肿物切除术.术前患者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术前诊断:颅底肿物待查;拟施行的手术名称:颅面联合入路颅底肿物切除术;本病例手术中和手术后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并发症及危险性:①全麻意外;②术中出血、术后出血;③术后颅内血肿;④术后视力下降,失明;⑤术后复发;⑥术后尿崩;⑦损伤颅内神经、血管,危及生命."手术进行顺利,患者术后无明显不适及视力变化,病理报告为鼻咽部血管纤维瘤.2010年8月29日取鼻部碘仿纱条时,发现有瘤体残留,遂在全麻下行残留瘤体切除术.

  • 3D打印解剖模型在耳鼻喉科教学的应用

    作者:查洋;高志强;吕威;潘慧;姜英姿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耳鼻喉科临床解剖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使用Mimics软件将颞骨和鼻窦CT元数据重建成三维数字模型.根据兴趣层面将模型切割为可观察内部解剖结构的子模型.利用3D打印机制作模型,将兴趣层面的CT影像打印、裁剪并与模型贴合.后,校验解剖模型的准确度.结果 成功地制作了颞骨和鼻窦的3D数字模型和3D打印模型,同时在模型截面上复合了CT影像图片,可准确、清晰地还原显示颞骨和鼻窦的内、外部的结构.结论 本方法制作的解剖模型有助于医学生学习和掌握耳鼻喉科临床解剖和影像,是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

  • 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相关骨性标志的研究

    作者:孔锋;张秋航;梁朝辉

    目的:研究与内镜经鼻入路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掌握颅底腹侧面骨性解剖标志间的距离,以完善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技术.方法:利用成人干性颅骨标本51具,测量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相关的骨性解剖标志之间的距离,并比较各测量项目左右两侧之间的差异.结果:各测量指标左右两侧对比,卵圆孔后缘-岩骨前缘左侧大于右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视柱-破裂孔外侧缘右侧大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1<P<0.05);其它各项左右两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卵圆孔后缘骨板变异很大,其中卵圆孔后方未闭合者2侧( 1.96%),与岩骨融合者1侧(0.98%);颈内动脉管腹侧为骨质缺损的大裂开者1例2侧(1.96%),颈内动脉管腹侧前下壁骨质薄、有裂隙者1侧(0.98%).结论:颅底腹侧骨性标志的解剖观测为内镜经鼻侧颅底手术提供形态及数据信息.

    关键词: 颅底 内镜 解剖 测量
  • 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手术入路的应用解剖

    作者:李思忠;王险峰;李家亮

    目的:探讨枕骨大孔区腹侧肿瘤的佳手术入路及其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在5例共10侧正常人尸头标本上模拟枕下外侧经枕髁入路逐层解剖观测毗邻结构,到达枕骨大孔腹外侧区.结果:应用此入路切除部分枕髁可满意暴露枕骨大孔腹外侧区,而对重要的血管神经损伤小.结论:枕下远外侧入路是枕骨大孔腹侧区肿瘤的佳手术入路.

  • 基于Matlab精确测量半规管在颅底中的方位

    作者:吕慧英;戴培东

    目的:确定半规管在颅底的精确方位,并分析其在不同年龄组、侧别和性别中的差异.方法:将45例正常人(90侧耳)的CT序列图像导入Mimics软件,读取确定半规管平面的标志点以及为确定以法兰克福平面为基准的标准空间坐标系的关键结构标志点的三维坐标,基于Matlab软件编制计算程序Laby Calculation,确定标准空间坐标系的相关方程,计算半规管在标准坐标系中的空间方位和面面夹角,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半规管的方位在不同年龄组和性别中具有一定的差异,而左右侧无明显差异,不同年龄组同侧半规管间面面夹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随年龄增长同侧三个半规管方位的旋转可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一同发生的.结论:本研究可为半规管发育研究提供形态数据,并对相关前庭功能检查和平衡功能障碍治疗提供依据和帮助.

  • 颅底侵袭性骨纤维性结构不良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作者:计晓;万经海;吴跃煌;冯晓莉;钱海鹏

    目的:探讨颅底巨大侵袭性骨纤维性结构不良( FDB)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例颅底侵袭性FDB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和随访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男,29岁,CT和MRI检查发现前中颅底巨大(9.7 cm ×8.8 cm ×7.9 cm)沟通性肿瘤,于2013年8月28日经上颌骨掀翻入路切除肿瘤;因肿瘤复发、症状加重,于2014年9月3日二次行经右侧中颅底硬膜外入路肿瘤切除术。结果首次手术后鼻塞和视力减退明显缓解、嗅觉消失,病理诊断为颅底侵袭性FDB;术后3个月MRI检查示肿瘤复发。二次术后病理诊断:颅底FDB,随访至今14个月,未见病情明显进展及肿瘤复发。结论颅底侵袭性FDB的病程进展迅速,影像学表现不典型,病理学提示生物学行为不良,术后很快复发,主张根治性的手术治疗,不建议行放疗、化疗,同时注意密切随访、警惕恶变。

  • 各种骨瓣眶颧入路的应用解剖进展

    作者:冯学泉;佟小光

    目的:总结各种骨瓣眶颧入路的应用解剖进展。方法在万方、CNKI及Pubmed等数据库查阅国内外各种不同骨瓣成形方式的眶颧手术入路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汇总分析。结果眶颧入路可分为单骨瓣眶颧入路、双骨瓣眶颧入路和三骨瓣眶颧入路,目前常用的为三骨瓣眶颧入路,该方法操作简便,在保障暴露效果的前提下,增加了术式的灵活性。结论眶颧入路的演变过程充分体现出随着相关应用解剖研究的进展,颅底外科从过分追求颅骨、病变切除的传统理念到兼顾患者安全、美观与生活质量的微创理念的变化。

  • 神经内镜经鼻入路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鞍上区操作空间的应用解剖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嵩;张丙杰;王晨;盛志国;万晨光;李牧

    目的:了解神经内镜经鼻入路至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的内镜解剖特点,以及颅底中线区可暴露面积和鞍上区的可操作空间,探讨该入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和适用范围。方法2013年9月—2014年9月选用新鲜成人尸头10具,红色与蓝色明胶分别灌注动、静脉血管,75%医用乙醇浸泡保存5 d,经CT薄层扫描和重建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应用直径4 mm,长度18 cm的0°和30°硬质内镜,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模拟手术过程,采用双鼻孔扩大经鼻入路对尸头进行颅底中线区及鞍上区内镜下解剖,重点观察该入路中重要解剖结构及其位置关系,以及颅底可暴露面积及鞍上区手术可操作空间。结果内镜经鼻入路可以安全、清晰地暴露前颅底面积平均(6.43±0.7) cm2,中颅底面积平均(3.43±0.5) cm2,后颅底面积平均(8.31±1.1) cm2;由于脑池提供了自然空间,因而可以充分地暴露鞍上区,并具有较宽裕的手术操作空间。结论神经内镜经鼻入路可较广泛地暴露颅底中线区,为鞍上区手术操作提供了宽广、清晰、多角度的手术视野和空间。内镜经鼻入路不仅是临床治疗颅底中线区和鞍上区病变的一种安全、可行的微侵袭手术方法,而且是具有发展前景且不可替代的手术方式。

  • 虚拟现实技术在微创化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解剖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钱增辉;梁径山;汤可;李一鸣;刘爱华

    目的 在虚拟现实系统中探讨合理缩小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手术路径操作范围.方法 采集15例成人尸头标本CT和MRI影像数据构建岩骨和后颅窝的虚拟现实解剖模型.在颅盖中选取乳突尖部为乙状窦前入路的开颅标志点,在颅底中选择颈静脉结节前缘为目标显露区的标志点,以开颅和显露标志点连线为轴线作出直径为2 cm的圆柱状模拟乙状窦前入路手术路径,再缩小圆柱直径至1 cm进行微创化设计;观察和测量微创化前后手术路径中解剖结构显露情况,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微创化前路径中包含乙状窦前缘、颈静脉球下端、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和舌下神经,包含部分颈内动脉的体积为(41.57±2.38) mm3和小脑前下动脉的体积为(60.64 ±2.13) mm3.微创化后手术路径经过部分颈静脉球、颈内静脉和岩下窦,经过副神经.微创化后手术路径体积以及路径中所包含骨性结构、颅神经、静脉结构体积分别为(2 168.00 ±12.90)mm3、(26.43±1.71) mm3和(780.32±18.74)mm3,均小于微创化前的(7 083.40±156.24)mm3、(130.24±1.88)mm3和(2 411.00± 162.86)mm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4.349、217.286、54.402,P值均<0.01).结论 模拟手术路径中,操作方向和范围确定,可实现量化比较.乙状窦前入路显露颈静脉结节的微创化手术路径有助于减少术中对骨性结构的磨除和神经血管的损伤.

  • 经颞-颧-颌进路颅底巨大神经鞘瘤切除术(附1例报告)

    作者:廖建春;胡国汉;卢亦成;王海青;范静平;孙爱华;郎军添

    手术显微镜及显微外科技术的提高,虽可以帮助外科医生在手术中精细的进行定位,但是,掌握颞下窝区的解剖学知识,了解其结构的变异情况,对于经颞-颧-颌进路进入颅底开展外科手术仍然是非常重要的.

  • 枕部减速伤致颅底面脑挫伤的解剖特点

    作者:王千;朱青峰;扬婷;田亚蕾

    颅脑损伤无论是单纯损伤或作为全身复合伤的一部分,其发生率已越来越高,从受伤机制分析,颅脑加速伤由于有空间上的缓冲,且损伤主要发生在受击打部位,其预后相对较好.

  • 经口腔进路切除下斜坡及寰枕区占位病变的解剖与临床

    作者:廖建春

    如何更好地切除斜坡及寰枕区肿瘤及其他占位性病变,是颅底外科领域中的难点及热点.传统的手术进路一般采用后颅窝减压进行间接性治疗,达不到根治的目的.无论是神经外科医师还是耳鼻咽喉颅底外科医师都在研究各种能直接暴露斜坡及寰枕区的手术进路.通过不断的经验积累,以及显微手术器械的改进,经口腔进路切除斜坡及寰枕区肿瘤及占位性病变的手术方法逐步趋向成熟[1-3].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就该进路的相关手术应用解剖及临床手术中应注意的解剖要点展开讨论.

  • 三叉神经穿颅底段的放射解剖学

    作者:乔明亮;刁玉领;梁亮;张梦楠;张铭;高艳

    目的 揭示三叉神经穿颅段及其周围结构的放射解剖学,为临床诊断和治疗三叉神经痛提供形态学及影像学依据.方法 26具完整成人尸头(10具女性,16具男性,年龄45 ~81岁,平均63.8岁),分别行显微解剖(8具)、微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2具)和薄层塑化(16具),观察到的结果与临床无三叉神经疾患人群骨窗位CT图像(32例)、B-FFE序列MRI图像(3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三叉神经眼支与Ⅲ、Ⅳ、Ⅵ对脑神经及眼上静脉被硬脑膜及蛛网膜包绕共同穿越眶上裂,在此形成一个生理性的狭窄.CT及MRI结合应用,可以满足该部位的诊断需求.圆孔是一个内侧壁中部带有骨嵴的弯曲管道,其突出的骨嵴造成管腔的狭窄,容易压迫到三叉神经上颌支.CT在该部位的应用较MRI有优势.三叉神经下颌支穿出卵圆孔处,有大量的静脉丛伴行,容易造成血管性压迫.MRI在该部位的应用较CT有优势.结论 三叉神经的3个分支在穿颅底段时,都存在机械性的压迫可能,这可能是三叉神经痛发生的原因之一.CT和MRI在上述3处部位的联合应用,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

784 条记录 1/40 页 « 12345678...394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