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爱己之心爱病人

    作者:伍西明;罗闻

    众所周知,颅底肿瘤不仅种类较多、位置较深、不易显露,且手术治疗相对复杂,手术风险和难度之大不言而喻,稍有不慎便可能对人体生命中枢造成损伤.湘雅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神经外科在手术治疗颅底肿瘤方面有独到之处,对于多种类型颅底肿瘤的治疗水平处于世界先进行列.颅底肿瘤治疗专家袁贤瑞教授正是这支医学队伍的带头人.作为湘雅医院神经外科主任,25年里,袁贤瑞教授累计完成颅内肿瘤治疗5000例,多项技术世界领先.

  • 经鼻内镜治疗颅底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效果

    作者:谢盼盼

    目的:本文就经鼻内镜治疗颅底肿瘤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方法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在我科接受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84例颅底肿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各42例,对参照组施以常规护理,在实验组围术期则予以针对性护理配合,较比二组的并发症、住院时间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4.76%<26.19%),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参照组(97.62%>83.33%),组间比较P<0.05.结论:在颅底肿瘤行经鼻内镜手术治疗的围术期,予以针对性护理配合,对减少相关并发症、加快术后康复均有显著性帮助,患者也会因此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值得推广.

  • 颅底脊索瘤的影像诊断与鉴别论断

    作者:林颖;游瑞雄;江飞;郑义浩

    目的:分析颅底脊索瘤的影像学特点,探讨CT与MR对颅底脊索瘤的诊断和鉴别论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脊索瘤CT与MR表现。结果:颅底脊索瘤好发于斜坡与蝶鞍,在CT上主要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在MR上表现为T1WI上呈高低混杂信号, T2WI上以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结论: CT在显示病灶的骨质破坏、病灶内残存的骨质及钙化灶方面优于MR,而MR在显示病灶的范围、对邻近结构的侵犯及与颅底重要结构的关系等方面明显优于CT,联合应用CT与MR检查,不仅可以提高颅底脊索瘤的诊断,还能为临床确定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提供重要的依据。

  • 护理干预对颅底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作者:陈思;姚佳;张雅娜;李菁;郭太伟;王曼

    目的 探讨颅底肿瘤患者术后并发症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医院收治的90例颅底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90例病例经治疗均顺利出院,无1例发生手术相关死亡.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8.9%,对照组为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可以降低颅底肿瘤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 综合护理干预对颅底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

    作者:唐芙蓉

    目的:讨论颅底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我院进行颅底肿瘤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按照入院时间进行分组试验,其中试验组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效果及患者吞咽功能变化.结果:护理后试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试验患者吞咽功能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是护理措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在颅底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吞咽功能的护理中,综合护理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治疗的有效率,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同时可以提高护理的整体水平,是患者容易接受的一种护理方式.

  • 吴斌:精益求精造福患者——专访北京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七病区主任吴斌教授

    作者:李洪

    谈起神经外科颅底手术,吴斌可谓如数家珍,每年他做过的各种复杂颅底肿瘤、颅咽管瘤、脑干肿瘤和颅内复杂动脉瘤等手术多达400多例.五月一个春日的下午,雨后湿润的空气,格外的清新,吴斌教授在香山脚下的三博脑科医院接受本刊记者的专访.那天下午,他刚刚做完脑部胶质瘤手术,他朝办公椅上一靠,神情里显出几分疲惫.

  • 于春江 一切为了患者

    作者:彭雁

    他,声名赫赫,目前已是我国颅底外科权威专家.他,组建了我国第一个颅底显微外科实验室,目前完成十余种颅底手术入路的显微解剖学研究.他,被誉为勇闯脑王国禁区的“神刀手”,他通过大量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分离肿瘤、保护脑组织及神经功能的措施,使颅底肿瘤的治疗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手术致残率明显下降.

  • 上颌骨入路的颅底手术

    作者:欧阳学剑

    便于操作、彻底切除病灶、保护正常组织器官、促进功能恢复、为恢复面容创造有利条件的理想手术径路,是每位外科医师的梦想,同时也可以给患者带来新的生命力.

  • 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健;苏贺先;尚毓淳;赵永轩;徐德才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选取2016年6月—2018年7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颅底肿瘤患者3例为研究对象,导入患者术前CTA与MR薄层扫描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制作颅底肿瘤3D打印模型;在模型上观察肿瘤与颅底及周边血管、神经的关系,与患者家属进行充分有效地病情交流,制定手术计划及模拟手术入路,进而按术前制定的手术计划行颅底肿瘤显微切除术;术后行头颅CT及MR检查验证手术疗效.结果 本组3例均顺利构建出三维可视化复合虚拟模型,进而打印出1:1实体模型.实际手术操作顺利,术中避免损伤相应重要的神经组织及血管,2例前颅底脑膜瘤达到SimpsonⅡ级切除,1例听神经瘤镜下全切.患者术后无明显新增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3D打印技术在颅底肿瘤治疗时可以帮助术前制定手术计划,利于术前和患者家属的交流,指导术中的显微操作,减少对重要的神经功能区与血管结构的损伤,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以声音嘶哑为首发症状的小儿颅内外肿瘤2例

    作者:郭虎;高修成;郑帼

    病例1:患儿女,4岁,因声音嘶哑1个月,烦躁2 d。患儿于1个月前开始出现嘶哑,家长认为患儿平时大声喊叫所致,未予治疗。3周前患儿声音嘶哑无缓解,于本院耳鼻喉科就诊,诊断为“喉炎”,予以相应治疗,但未见好转,行鼻咽侧位X线片示腺样体肥大;2周前喉镜检查诊断声带麻痹、腺样体肥大,予以头孢克肟、泼尼松、孟鲁司特钠、糠酸莫米松鼻喷剂治疗,仍无效。近2日来患儿伴有烦躁,病程中无发热、无呕吐、无抽搐。抱入诊室查体:神志清楚,精神烦躁,头部转动时烦躁加重;右眼外展受限,颈部抵抗;心肺、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四肢活动检查不合作,双侧膝反射活跃,拒绝检查病理征及脑膜刺激征。考虑颅内占位可能,急行头颅CT检查示鼻咽腔顶后壁至脑干前方占位(图1)。转外科治疗。病例2:患儿女,1个月11 d。因咳嗽1周入院。1周前患儿出现咳嗽,伴有声音嘶哑,吸气性喉鸣。查体:神志清楚,精神反应一般,呼吸稍急促,肺部闻及中粗湿罗音;心脏、腹部查体未见异常,四肢活动正常;脑膜刺激征阴性,双侧巴氏征阳性。追述病史,患儿20 d前即出现哭声减弱,声音嘶哑,近日来声音嘶哑加重。入院诊断:喉炎,支气管炎。予以头孢甲肟、甲泼尼松龙、氨溴索等治疗。入院第4天患儿声音嘶哑加剧,喉镜检查示右侧声带运动正常,左侧声带固定不动;考虑声带麻痹,预约头颅MRI。入院第5天患儿哭闹时口角稍歪斜,安静时正常;头颅MRI报告脑干占位(右侧脑干体积增大、右侧桥脑臂明显),见图2。转外科治疗。

  • 吞咽训练操促进颅底肿瘤手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研究

    作者:徐德保;王滨琳;唐运姣

    目的:观察吞咽训练操对促进颅底肿瘤手术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选择颅底肿瘤术后存在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吞咽功能训练操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吞咽功能康复情况。结果研究组吞咽功能康复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为65.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60.5,P<0.01)。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吞咽训练操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老年患者内镜经鼻前颅底肿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刘伟;秦志新;宋洪珍

    目的 探讨老年患者内镜经鼻前颅底肿瘤切除术的围手术期及术后护理.方法 充分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后严密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结果 20例患者均镜下全部切除肿瘤,无手术死亡及颅内出血等并发症.术后1例脑脊液鼻漏、2例眶周淤斑,保守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 结合老年患者心理及疾病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观察、心理疏导、并做好围手术期护理指导.是提高疗效和患者康复的关键.

  • 优质护理服务在颅底肿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亚辉;孔侠;姜俊芝;邹杰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颅底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10年5月至2012年12月接受颅底肿瘤手术治疗的72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进行护理,研究组采用优质护理,通过术前访视和护理评估、术中配合和术后的随访,对患者实行全程的整体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对照组皮肤压疮、暴露性角膜炎、神经损伤、感染和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6.7%,19.4%,16.7%,22.2%,16.7%,研究组分别为0.0%,0.0%,0.0%,2.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痊愈率为52.8%,死亡率为16.7%,研究组分别为88.9%,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平均住院日为(15.17 ±0.35)d,平均医疗费用为(12 250.05±73.42)元,研究组分别为(11.22±0.42)d,(8 141.67±30.35)元,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901,53.176;P<0.01).结论 优质护理服务在颅底肿瘤患者手术中的应用,减少了并发症发生,促进了患者康复.

  • 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底侵入瘤的护理

    作者:王薇;米立霞;田星

    目的探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底侵入瘤手术病人的护理.方法总结自2000年3月~2002年3月采用经上颌骨翻转入路手术切除的12例颅底侵入瘤病人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术前准备、术后生命体征监测、手术切口的护理、呼吸道护理、并发症观察与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该组病例肿瘤全部切除,无死亡,未发生重要血管损伤,未导致新的颅神经损伤.结论经上颌骨翻转入路切除颅底侵入瘤手术复杂、创伤大,细致、全面的观察和护理对患者顺利康复至关重要.

  • 颅底高分化软骨肉瘤的CT及MRI诊断价值

    作者:卢红;王健;蔡萍;黎海涛;陈伟

    颅底软骨肉瘤是临床少见的一种生长缓慢、具有侵袭性的低级别恶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0.1%,占颅底肿瘤的6%[1];而发生于颅底的高分化软骨肉瘤则更少见,其发病率不确切,目前国内外尚无大宗病例报道,临床误诊率高.颅底高分化软骨肉瘤分化较好,恶性度低,预后良好,但因血运丰富,且易与临近结构粘连,故手术完整切除难度大.本文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底高分化软骨肉瘤患者的CT和MRI资料,旨在探讨本病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及影像检查方法在其临床诊治中的价值.

  • 颅底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CT、MRI诊断价值比较

    作者:翟建春;石安斌;杨秋云;方文亮;张良金

    目的:探讨颅底沟通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CT、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CT、MRI和组织病理学确诊的颅底沟通性肿瘤64例,比较不同病变部位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T和MRI特点,以及CT和MRI对颅底沟通性肿瘤、侵犯周围骨质、侵犯周围软组织诊断符合率的差异。结果:颅底沟通性肿瘤沟通部位位于前颅窝32例(50.00%),中颅窝26例(40.62%),后颅窝6例(9.38%);等密度45例(70.31%),稍高密度13例(20.31%),高密度6例(9.38%);信号均匀13例(20.31%),不均匀41例(64.06%),混杂10例(15.62%);中等强化49例(76.56%),高度强化15例(23.44%);钙化或骨化35例(54.69%)。 CT对颅底沟通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与M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对颅底沟通性肿瘤侵犯周围骨质及周围软组织的诊断符合率与MR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T、MRI能准确显示颅底沟通性肿瘤的病变特征,两者在诊断准确率和符合率方面各有优势。

  • 髁旁-颈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15例疗效分析

    作者:王祥宇;袁贤瑞;廖艺玮;刘定阳;谢源阳;袁健;苏君;赵子进;刘庆

    目的 探讨髁旁-颈外侧入路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16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5例采用髁旁-颈外侧入路一期切除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患者资料,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22~77岁,平均(41.9±15.8)岁.12例为首次手术,3例为再次手术.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耳鸣、听力下降10例;吞咽、饮水困难8例;声音嘶哑9例;伸舌偏向病灶侧7例;闭目难立及共济失调等小脑体征8例;病灶对侧肌力减退1例;面部麻木或疼痛2例;面神经功能为2级者1例.根据颈静脉孔神经鞘瘤分型:B型2例,C型4例,D型9例.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术后3、9、12个月复查颅底MRI,观察肿瘤有无复发和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14例患者肿瘤全部切除,1例次全切除.术后新发吞咽困难2例,吞咽困难较术前加重3例;新发声嘶2例;面瘫加重1例;颅内感染2例,肺部感染2例,皮下积液1例,脑脊液鼻漏1例,术后5例留置胃管.无围手术期死亡、颅内出血和听力下降病例.随访时间3 ~ 33个月,平均(26.9±11.2)个月.2例吞咽功能较术前改善,3例声音嘶哑较术前减轻,3例伸舌偏斜改善,9例听力改善和(或)耳鸣消失,1例面神经功能恢复正常,7例平衡功能较术前改善.2例术前面部麻木或疼痛患者、1例肌力下降患者神经功能均恢复至正常.随访结束时无肿瘤复发及进展病例.结论 髁旁-颈外侧入路是切除颅内外沟通颈静脉孔神经鞘瘤的一种入路选择.

  • 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子进;袁贤瑞;邹华元;姜维喜;廖艺玮;罗端午;彭泽峰;李学军;刘定阳

    目的 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岩斜坡区脑膜瘤后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1年7月至2010年4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的71例岩斜坡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其中男性18例,女性53例;年龄15 ~ 68岁,平均(47±11)岁.病程1周至180个月,平均(32±30)个月.肿瘤大径15 ~72 mm,平均(44 ±11)mm.主要表现为头痛、平衡功能障碍、轻偏瘫、饮水呛咳或声嘶、面部麻木或疼痛、面瘫及听力下降等.采用Karnofsky生存质量评分(KPS评分)评估患者生存质量.术前KPS评分40 ~ 100分,平均(69±11)分.手术主要采用枕下乙状窦后(经天幕)入路共65例(91.5%).采用组内x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逐步回归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肿瘤全切除48例(67.6%),术后死亡1例.术后KPS评分20~ 100分,平均(73±16)分.术后主要神经功能障碍为不同程度的颅神经麻痹及偏瘫等.获得随访64例,随访时间4~132个月,平均(61±48)个月.末次随访KPS评分50~ 100分,平均(83±13)分,死亡7例,肿瘤复发6例,进展8例.肿瘤切除程度(OR=0.280,95% CI:0.081 ~0.967,P=0.044)、术前脑干是否水肿(OR =0.100,95% CI:0.027 ~0.372,P=0.001)、是否包裹神经血管(OR=0.288,95% CI:0.084 ~0.985,P=0.047)及是否侵犯海绵窦(OR =0.254,95% CI:0.061~1.057,P=0.04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围绕手术入路的选择、肿瘤的切除程度、瘤周神经血管结构的保护及围手术期的处理制定合理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 颞下-小脑幕入路在中颅底病变的应用

    作者:苏万东;倪石磊;李新钢;刘玉光;朱树干

    颞下入路是经典的侧方颅底入路,其手术入路直接且径路短,操作简便.但传统方法视野较窄,部分病例受Labbé静脉阻挡,术后颞叶挫伤及血肿的发生率较高[1].本文总结我科颞下-小脑幕入路治疗21例颅底肿瘤及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采用CT静脉造影研究Labb6静脉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

    作者:姜保东;施炜;马祥兴;王青;王茜;冯晓源;李克;于富华

    颅底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难点,近年来经颞骨岩部人路切除岩斜区肿瘤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深入研究Labbé静脉的解剖特点及与周围结构关系,对选择手术入路,避免对其损伤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采用脑CT静脉造影(CT venography,CTV)对Labbé静脉的解剖学特征和临床意义进行探讨.

321 条记录 1/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