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3T MRI基础与临床第七讲脑部成像(三)

    作者:刘怀军

    34脑部:瘤形成--介绍为了评价脑瘤形成的过程,同许多其它领域如解剖学和病理学一样,在采用3T时我们将面对的是:将提高的SNR用于提高空间分辨率还是用于降低扫描时间的两难抉择.临床上所采用的扫描方案常常是这两种极端条件的折中方案.对患有或怀疑患有脑部肿瘤性疾病的患者而言,不经意的运动常常会给扫描质量造成问题.请此类患者保持静止是指,对于平面内分辨率在0.5×0.5 mm2以下切片厚度为5毫米的扫描,在5分钟的扫描过程中患者的动作幅度不能超过半毫米,这根本不切实际.一种合理的折中方法就是采用3~5毫米的切片厚度,平面内分辨率大于0.5×0.5 mm2,因为3TFSE T2加权成像很稳定,这样就可以在1~2分钟内完成扫描.除了进行如内耳道检查或垂体检查等特殊检查之外,采用3T系统进行的5分钟T2加权扫描时提高空间分辨率不会再为我们增加任何重要的临床信息,因为被检查的疾病进程本身相对于像素分辨率而言通常偏大.

  • 内耳道的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曹焕军;鞠学红;李翠花;于建峰;朱世杰

    目的:[HTSS]为内耳道手术定位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00块颞骨的内耳道及其有关结构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内耳道与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结构有较恒定的位置关系.内耳道底投影点至岩大神经管裂孔的距离,在左右两侧分别为8.85mm、7.95mm;至弓状隆起高点的距离在左侧为7.89mm,右侧为8.50mm,内耳道上壁长左侧为8.41mm,右侧为8.61mm.结论:岩大神经管裂孔、弓状隆起等颞骨岩部结构是定位内耳道的重要标志.内耳道手术应避免损伤上半规管、耳蜗等结构.

  • 经乳突入路Meckel's囊及其毗邻结构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君玉;党瑞山;胡国汉;廖建春;刘环海;卢亦成

    目的:为临床手术中Meckel's囊的切开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经10%甲醛固定成人尸头标本15具30侧,模拟乙状窦前(迷路后)入路及乙状窦后入路,内窥镜下观察Meckel's囊口及毗邻结构.而后开颅取脑,三又神经自Meckei's囊处切断.解剖Meckel's囊,观察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测量Meckel's囊口的前后径、宽度,Meckel's囊的组成,与Dorello管外口、岩静脉、内耳道的距离.结果:Meckel's囊口的长径为(9.53±1.66)mm、宽径为(2.99±0.43)mm,Meckel's囊口上端到Dorello管口的距离为(6.99±1.30)mm.Meckel's囊口到内耳道、岩静脉、岩上窦-乙状窦交点的近距离分别为(9.80±1.61)mm、(9.40±1.65)mm、(38.41±2.49)mm.结论:部分Meckel's外侧壁两层硬膜之间夹有独立的骨片,增加了Meckel's囊区域操作的难度,解剖中测量的数据为Meckel's囊附近的手术提供了参考.

  • 15例成年国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MRI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图像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韩卉;孟庆玲;柏亚;朱有余;张嫒媛;胡玉婷;庞刚;吴连仲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图像,观测内耳主要结构磁共振成像(MRI)的正常解剖测量值,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名健康志愿者,使用GE-signal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机,环行耳颞部线圈,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FSE/T2W1)(水成像)及脂肪抑制技术,对两侧耳部同时进行扫描.原始扫描图像行MIP三维重建,多角度旋转对内耳主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IP三维重建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解剖结构,其中3个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蜗管及内耳道呈高信号.测量结果内耳主要结构均无显著的侧别差异.结论临床MIP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结构,为成年国人内耳主要结构MRI正常解剖测量值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 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的临床分析

    作者:朱伟栋;柴永川;杨洁;张治华;汪照炎;吴皓

    目的 探讨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的诊断以及影像学检查在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耳科学研究所2001年1月~2016年12月185例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的病例资料,其中后组颅神经鞘瘤65例,面神经瘤55例,脑膜瘤25例,胆脂瘤9例,恶性肿瘤9例,三叉神经鞘瘤8例,海绵状血管瘤6例,蛛网膜囊肿5例,脂肪瘤3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前诊断和手术入路根据术前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确定,术后均病理确诊.结果 185例患者中男96例,女89例,年龄11 ~77岁,平均(46.4土25.6)岁,术后平均随访(5.1±3.2)年,病变均全切除,术后并发症脑脊液漏4例(2.2%),术后随访过程中死亡4例(均为桥小脑角恶性肿瘤),1例胆脂瘤复发.各类内耳道及桥小脑角非听神经瘤病变有特征性影像学表现,根据术前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诊断准确率为93.5%(173/185).结论 准确的术前诊断对制定内耳道及桥小脑角病变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术前结合临床表现、颞骨高分辨率CT和MRI检查结果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 内耳道桥小脑角血管母细胞瘤一例

    作者:蒋立新;马玉坤;杨宁;罗冬;刘鑫;李愉宗

    内耳道桥小脑角肿瘤多见神经鞘膜瘤、脑膜瘤、胆脂瘤及蛛网膜囊肿等.自1999年开展经迷路进路内耳道桥小脑角肿瘤手术以来,2004年遇血管母细胞瘤1例,报道如下.

  • 咽旁封闭治愈鼓室丛神经痛一例

    作者:徐志勇;桂训海;宋美荣

    患者男,69岁。因左耳阵发性剧痛4个月住院。疼痛位于左耳深部,吞咽可引起发作,疼痛剧烈,为电击样,突发突止,不伴其它颅神经症状。初每日发作4~5次,每次持续约1 min,逐渐加重,现每日发作十数次,持续疼痛可长达1 h。患者曾于7个月前行左三叉神经根减压术。入院时每5~10 min耳痛发作1次,发作时表情痛苦,以手护耳,不敢进食,只能靠输液提供营养。体检时耳镜触压外耳道后壁突然引起耳痛发作,但触压咽侧壁及扁桃体时无任何不适;头颅CT扫描、颞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示颅脑、桥小脑角及内耳道均正常。给以卡马西平0.35 g,1日3次无效。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咽部粘膜也不能止痛,试用1%利多卡因5 ml行扁桃体外侧咽旁区注射可止痛1 h,因此诊断为鼓室丛神经痛。用2%利多卡因3.5 ml+95%酒精1.5 ml咽旁区注射2次,疼痛未再发作,随访17个月无复发。

  • 先天性中耳和岩尖胆脂瘤一例

    作者:吴柳青

    我科于2005年收治罕见先天性中耳、岩尖胆脂瘤1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17岁,因左耳渐进性听力下降8年,左侧面神经麻痹1年于2005年1月27日入院.患者曾在当地医院多次就诊,均未能确诊.既往无眩晕病史,亦无头痛、发热病史.入院查体外耳道正常,左侧鼓膜内陷,无穿孔、白斑、鼓室积液等,纯音测听检查为混合性聋,平均听阈为77 dB,鼓室图呈B型图.入院后行乳突CT扫描及MRI:左侧乳突不规则骨质缺损区,范围约1.8 cm×2.7 cm,边缘光整、清晰,可见硬化边,乳突缺损区及中耳鼓室内可见软组织阴影,左侧内耳道及岩尖骨质破坏(图1).

  • 内耳道薄层CT形态学参数测量

    作者:刘建铭;朱冬冬;金光华;朱学伟;李琳;刘岗威;程凯亮;李幼琼

    目的 采用颞骨薄层CT测量内耳道及其周边毗邻结构的形态学参数.方法 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影像数据库中筛选出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共100侧)无颞骨岩部及内耳可见病变的成年国人CT影像,在规定平面上分段测量内耳道各部分的形态学参数并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内耳道整体呈向外下倾斜长约10 mm、上下径及前后径约5 mm的短圆柱形.内耳道深度(9.30±1.60)mm;内耳道上下径:内耳门处(4.40±0.86)mm,内、中1/3交界处(4.13±0.83)mm,中、外1/3交界处(4.61±1.02)mm;内耳道前后径:内耳门处(6.93±1.85)mm,内、中1/3交界处(6.62±1.92)mm,中、外1/3交界处(6.28±1.65)mm;横嵴深度(上壁)(3.10±0.75)mm,横嵴深度(下壁)(1.46±0.59)mm,横嵴顶点至上壁距离(2.05±0.42)mm,横嵴顶点至下壁距离(2.93±0.41)mm;内耳道上壁骨壁厚度:内、中1/3交界处(4.45±1.34)mm,中、外1/3交界处(4.32±1.12)mm,横嵴顶点处(4.37±1.28)mm;内耳道上壁骨壁出现气房的概率为32%.结论 术前颞骨薄层CT可以获得内耳道形态学参数,确定内耳道的基本形态,可为术中避免损伤内耳道区域重要结构提供参考.

  • 颞骨显微外科手术

    作者:王正敏

    颞骨是耳的骨架.位听感觉官位于颞骨岩部;面神经从内耳进入颞骨,经内耳道面神经骨管出茎乳孔;颈内动脉和颈内静脉下出侧颅底.

  • 内耳道内神经问吻合及位置关系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田广永;徐达传;黄德亮;廖华;黄美贤;李泽雨;石小田;钟世镇

    目的 探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及相互吻合关系.方法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成人颞骨标本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观察神经走行、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及耳蜗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的吻合.结果 (1)30例颞骨标本中,37%(11例)的面神经在内耳道内一直在前上位置;63%(19例)的面神经从内耳道底至内耳道口过程中均有围绕前庭神经纵轴不同程度的向前下旋转,旋转范围大致在30°~90°之间,旋转的方向与耳蜗旋转的方向相同. (2)30例标本中,17%(5例)的标本没有发现前庭神经与面神经吻合支;83%(25例)的面神经与前庭神经之间存在吻合支,并且形态和数目存在差异.67%(16例)的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口部位;33%(8例)的吻合支在接近内耳道底的外1/3的内耳道内.吻合支直径不等,约在0.5~1 mm之间.(3)30例标本中,80%(24例)存在前庭耳蜗神经吻合支.在内耳道外1/3部位.13例标本中可明显看到一些刷状的神经纤维束直接进入球囊,15例在内耳道外1/3段有横行的吻合支,2例标本可以看到有多个吻合支,部分为两种形式共存.仅在内耳道中段有吻合支者1例;20%(6例)的标本未见有明显的前庭耳蜗神经吻合.结论 在内耳道内,神经走行关系及神经之间的吻合均存在着个体差异.熟悉这些关系有助于手术中保护神经功能,以及探讨面神经、前庭及耳蜗疾病之间的关系.

  • 内耳道重复畸形一例

    作者:戴慧;漆剑频

    患者男,10岁.2006年7月13日因自幼双耳畸形就诊,既往有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临床体征:双侧小耳廓,外耳道闭锁,颌面骨偏小.听性脑干反应阈值:左耳70 dBnHL,右耳90 dBnHL.临床诊断:下颌面骨发育不全.

  • 内耳道重复畸形的多层螺旋CT诊断

    作者:戴慧;张琳;漆剑频;周义成;夏黎明;王承缘

    内耳道重复畸形(duplicated internal auditory canal,DIAC)是先天性颞骨畸形中非常罕见的类型,笔者回顾性分析3例DIAC的CT表现并探讨MSCT后处理技术的应用,以提高对DIAC的认识及诊断能力.

  • 枕下-乙状窦后-内耳道入路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贾旺;于春江;王凤梅;陈菲

    应用10%甲醛充分固定的汉族成人尸头标本(保留C2以上)10例20侧;漂白干颅骨10例20侧.模拟手术入路逐层解剖,并对解剖结构进行精确测量和拍照.对桥脑小脑角和内耳道的骨性结构、神经及血管进行解剖测量,明确了听神经瘤手术时面神经、位听神经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并进行量化.通过对内耳道及枕下-乙状窦后-内耳道入路途径结构的测量和拍照,为临床手术提供解剖学参数.结果提示:熟悉内耳道周围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有助于在提高肿瘤全切率的同时保护脑的重要结构,降低死亡率、伤残率.

  • 大型听神经瘤显微手术面耳蜗神经功能的保留

    作者:史绩黎;刘春生;朱妍

    听神经瘤也称为前庭神经鞘瘤,好发生于内耳道附近11mm处听神经前庭支.

  • 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5)面神经炎的康复治疗

    作者:李立勇

    一提到面神经炎,人们往往会想到嘴歪眼斜,其实,面神经炎嘴歪眼不斜,这是因为常见的面神经损伤是周围性的,可发生在内耳道、面神经管、中耳或腮腺区等处.但不管损伤其周围部的哪一段,因它主要支配面部的表情肌,主要的临床表现是面肌的瘫痪.

  • 内耳道后壁磨除精确性的颞骨薄层CT扫描研究

    作者:李鑫;盛敏峰;吕璇;孙超;张檀;陈刚

    目的 应用颞骨薄层CT扫描影像测量内耳道后壁及其相关结构,分析枕下乙状窦后微创锁孔入路内耳道后壁磨除的精确范围及量化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患者的正常颞骨薄层CT扫描影像.在外侧半规管层面测量,外侧半规管后脚内侧点与颞骨岩部小脑面的短距离(AB)、磨除颞骨岩部小脑面内耳道后壁的长度(BC)、磨除内耳道后壁前后径的长度(BD)、乙状窦前点至磨除内耳道后壁后外侧点的长度(BG)、磨除内耳道后壁内外径的长度(CD),以及颞骨岩部小脑面与磨除内耳道后壁前后径的夹角(∠CBD)、磨除内耳道后壁的面积(△BCD).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及左右侧间的差异;分析颞骨气化情况.结果 BG:男性左侧为(17.25 ± 2.17)mm、右侧(16.30 ±2.77)mm;女性左侧为(17.20 ±2.00)mm,右侧(16.54 ±3.11)mm.BD:男性左侧为(6.41 ±0.88)mm,右侧(6.40 ±1.00)mm;女性左侧为(5.89 ±0.90)mm,右侧(6.20 ±1.30)mm.∠CBD:男性左侧为(47.99 ±9.00)°,右侧(44.71 ±7.20)°;女性左侧为(49.10 ±8.51)°,右侧(48.31 ± 7.80)°.△CBD:男性左侧为(18.90 ±5.49)mm2,右侧(18.62 ±6.90)mm2;女性左侧为(16.12 ± 5.21)mm2,右侧(17.08 ±7.00)mm2.男性左侧BG、CD、∠CBD均大于右侧(均P<0.05);女性各测量指标左右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的右侧∠CBD明显小于女性,两侧△BCD均明显大于女性同侧(均P<0.05).结论 颞骨薄层CT扫描可以精确定位及量化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中,内耳道后壁需磨除的范围.此方法简单实用,操作方便,有利于指导听神经瘤术中肿瘤的全切和功能的保护.

  • 国人颅中窝入路手术中一点法定位内耳道的相关解剖研究

    作者:马超武;吴皓;熊高云;张速勤;闵密克;孙浩;徐建中;詹玉琴;李兆基;周水淼

    目的:观察国人颞骨岩部表面标志与内耳道(IAC)的空间位置关系,定位内耳道中点,为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基础. 方法:15例(30侧耳)甲醛固定的正常成人头颅标本,磨除内耳道表面骨质,暴露耳蜗(C)、上半规管(SSC)、前庭(V)等,用游标尺进行测量. 结果;双耳外耳道口上壁中点连线与双耳内耳道中点(O)连线基本一致,该连线与鳞部内侧交点(A)至内耳道中点距离为(31.59±2.33)mm. 结论:熟悉内耳道毗邻解剖关系,有利于安全定位内耳道,扩大手术视野,减少并发症.

  • 巨大型位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

    作者:朱强;许培源;陈锋;傅林

    位听神经瘤多起源于内耳道的前庭蜗神经,故其准确名称为前庭蜗神经鞘瘤[1],但是临床上仍习惯沿用位听神经瘤一词.位听神经瘤是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之一,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巨大型位听神经瘤是指肿瘤大直径≥40mm,属第4期肿瘤[2].位听神经瘤手术疗效与肿瘤大小有直接关系,即肿瘤直径越大,面、位听神经保留越困难.我院自1990年12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巨大型位听神经瘤34例,均手术治疗,现作报道.

  • 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的应用解剖研究

    作者:王启荣;韩飞;李国华;刘树伟;王德福;王润华

    目的: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提供解剖资料.方法:解剖测量100块颞骨、25具成人头颅.结果:经迷路下后方开放耳道的后下部分,该处血管、神经分界清楚,易完整切断前庭神经.乙状窦前缘中点,前庭导水管外口为该手术进路的外部解剖标志,沿后半规管下支向内磨除可将76%标本的内耳道开放2/3.后半规管曲部骨质厚度为3.13±1.59mm,后半规管下支末端骨质厚度为5.83±1.59mm,后半规管下支至颈静脉球顶点的距离为5.47±3.26mm,单孔至后半规管曲部的距离为10.21+1.21mm,单孔前庭的距离为2.99±0.79mm.结论:经迷路下开放内耳道是另一种非破坏迷路开放内耳道的手术方法.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