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显微解剖学

    作者:常书锋;杨波;郑鲁;付战胜;杨万敬;黄晓峰;王俊善;刘昌

    目的 通过对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岩裂-桥脑裂入路的各段结构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 对15具30侧正常成人湿头颅标本进行解剖.模拟手术状态下该入路操作,将尸头侧卧位固定在头架上,乳突后横(纵)切口,开2.5 ~3.0 cm骨窗,切开硬脑膜,测量分开岩裂-桥脑裂前后时手术野显露范围变化,以及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暴露情况;光学显微镜下解剖岩裂和小脑桥脑裂上、下支;对岩裂、桥脑裂上、下支、岩静脉、小脑动脉、三叉、面听、舌咽神经入脑干处等相关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摄片.结果 该入路可显露的解剖结构上至天幕前侧缘,下到枕骨大孔颈静脉结节,内侧到桥脑和中脑的侧方.可显露桥小脑角区包括岩静脉、小脑上中下3个神经血管复合体.岩裂-桥脑裂分离前后距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该入路是对经典乙状窦后入路的补充和扩大,具有切口小,脑损伤小,充分利用小脑的自然间隙,不牵拉或少牵拉小脑的情况下增加了操作空间的特点,其在微血管减压治疗颅神经疾病及桥小脑角区占位性病变的切除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 腰大池置管引流在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作者:赵明

    目的:分析腰大池置管引流应用于垂体瘤切除术的疗效。方法:资料随机选自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行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128例,按照完全双盲法随机平均分为2组,2组患者术前均行腰大池置管引流,对照组64例患者予经鼻蝶入路垂体瘤切除,研究组64例患者予翼点入路垂体肿瘤切除,比较2组患者手术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治疗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垂体瘤切除率100.00%(64/64)高于对照组的75.00%(48/64),具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25%(4/64)比对照组10.94(7/64)略低,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治疗时间8.69±2.41天,短于对照组的15.84±2.10天,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大池置管引流在翼点入路垂体切除术中疗效更佳,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常书锋;杨波;郑鲁;刘昌;王俊善;付战胜;杨万敬;黄晓峰

    目的:评估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和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的148 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 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其中136 例完全减压,12 例未完全减压;术后痉挛消失134 例,明显减轻14 例;听力下降1 例,面部轻瘫3 例,脑脊漏1 例.结论: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有利于显露面神经全程,特别是面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

  • 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前庭神经鞘瘤

    作者:崔大明;薛亚军;赵耀东;沈睿;沈照立;楼美清

    目的 探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大型前庭神经鞘瘤的治疗策略和显微外科手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9月采用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大型前庭神经鞘瘤37例患者的临床、影像学、手术过程及随访资料.结果 37例神经鞘瘤均经病理证实,无死亡及发生严重并发症的病例.肿瘤次全切除1例,大部切除1例,全切35例.全切率94.6%.37例患者面神经均获得解剖保留,解剖保留率100%.术后3~6个月随访,HB分级:Ⅰ级9例,Ⅱ ~Ⅲ级26例,Ⅳ级2例.术后3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听力保留,3个月后随访电测听听力在60~70dB,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能有效的提供桥小脑角的显露空间,可提高大型前庭神经鞘瘤的全切率和面神经功能的保留级别.

  • 内耳道后壁磨除精确性的颞骨薄层CT扫描研究

    作者:李鑫;盛敏峰;吕璇;孙超;张檀;陈刚

    目的 应用颞骨薄层CT扫描影像测量内耳道后壁及其相关结构,分析枕下乙状窦后微创锁孔入路内耳道后壁磨除的精确范围及量化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6年3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患者的正常颞骨薄层CT扫描影像.在外侧半规管层面测量,外侧半规管后脚内侧点与颞骨岩部小脑面的短距离(AB)、磨除颞骨岩部小脑面内耳道后壁的长度(BC)、磨除内耳道后壁前后径的长度(BD)、乙状窦前点至磨除内耳道后壁后外侧点的长度(BG)、磨除内耳道后壁内外径的长度(CD),以及颞骨岩部小脑面与磨除内耳道后壁前后径的夹角(∠CBD)、磨除内耳道后壁的面积(△BCD).比较不同性别患者及左右侧间的差异;分析颞骨气化情况.结果 BG:男性左侧为(17.25 ± 2.17)mm、右侧(16.30 ±2.77)mm;女性左侧为(17.20 ±2.00)mm,右侧(16.54 ±3.11)mm.BD:男性左侧为(6.41 ±0.88)mm,右侧(6.40 ±1.00)mm;女性左侧为(5.89 ±0.90)mm,右侧(6.20 ±1.30)mm.∠CBD:男性左侧为(47.99 ±9.00)°,右侧(44.71 ±7.20)°;女性左侧为(49.10 ±8.51)°,右侧(48.31 ± 7.80)°.△CBD:男性左侧为(18.90 ±5.49)mm2,右侧(18.62 ±6.90)mm2;女性左侧为(16.12 ± 5.21)mm2,右侧(17.08 ±7.00)mm2.男性左侧BG、CD、∠CBD均大于右侧(均P<0.05);女性各测量指标左右侧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男性的右侧∠CBD明显小于女性,两侧△BCD均明显大于女性同侧(均P<0.05).结论 颞骨薄层CT扫描可以精确定位及量化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中,内耳道后壁需磨除的范围.此方法简单实用,操作方便,有利于指导听神经瘤术中肿瘤的全切和功能的保护.

  •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听神经瘤35例

    作者:张峰林;田新华;黄延林;杨芳裕;刘禹冰;陈锷;李泉清;邓志鸿;孙瑾

    我们2008年1月至2012年6月应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35例听神经瘤,取得较好疗效,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听神经瘤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21~68岁,平均40.5岁.病程6~50个月,平均16.2个月.肿瘤大小2.3 cm ×2.6 cm~4.7 cm ×5.3 cm.2.手术方法:均采用单侧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气管插管全麻后,患者侧卧位,头稍前曲和侧曲,轻度侧俯卧,使乳突处于高点,于病侧耳后发际内0.5 cm作纵行内收切口长约5cm,用后颅窝撑开器2把将术口撑开,乳突后颅骨磨薄,磨到颅骨接近透明再用咬骨钳咬去颅骨,骨窗偏圆形上下3.5 cm,前后约3 cm,骨窗上界显露横窦下缘,外侧暴露乙状窦后缘,开始磨颅骨时快速静滴甘露醇250ml,硬膜剪开后边缘悬吊防止挡住视野.

  • 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三叉神经内镜解剖学研究

    作者:张铁辉;许华;蔺友志;张毅;李明;韩凤平

    目的为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行神经内镜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测量28具干性颅骨表面标志位置关系,确定枕下乙状窦后锁孔位置;在15具尸头上采用内镜模拟手术,观察入路中主要神经、血管等解剖标志的分支、变异情况和周围毗邻关系.结果①以星点-乳突尖连线中点为圆心作2.0 cm直径的骨窗,可以充分暴露桥小脑角区.②采用不同角度内镜,可扩展对桥小脑角立体结构的暴露,直接对血管与神经接触部位进行仔细观察,利于查明手术显微镜难以观察的部位.结论利用神经内镜可以减少对脑神经、脑干、小脑的牵拉,能够更好地显露桥小脑角结构,准确确定责任血管.

  • 面神经电位监测显微手术切除听神经瘤16例

    作者:夏志民;谭占国;吴举;王新华;宣改丽

    2003年1月至2005年5月我们在面神经自发和诱发电位监测下辅以神经内镜,开展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切除听神经瘤手术16例,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 经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作者:王辉;刘党奇;崔连旭;徐叶;梁学军;何睿瑜

    听神经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颅内肿瘤,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手段.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9年6月应用枕下乙状窦后锁孔入路手术治疗了54例听神经瘤,现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手术效果的临床因素,报告如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