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0期刊为您保价护航
-
您好,我们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期刊推荐
2、咨询绿色通道
3、医生论文咨询
-
现在咨询——先见刊后付款
请输入您想要咨询的问题......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为广大神经内外科医师及相关科研人员服务。贯彻党和国家的卫生工作方针,理论与实践、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报道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系统各种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成果和有参考价值的临床诊疗经验。含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内外科疾病、全身系统疾病引起的神经系统并发症、相邻组织和器官疾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性疾病和神经影像学、电生理学及超声学等辅助检查的临床应用并综述介绍国内外最新成果等。
1-3个月
1. 医学伦理问题及知情同意:当论文的主体是以人为研究对象时,作者应说明其遵循的程序是否符合负责人体试验的委员会(单位性的、地区性的或国家性的)所制订的伦理学标准,并提供该委员会的标准文件及受试对象或其亲属的知情同意书。
2. 利益冲突:作者应于投稿时告知与该项研究有关的潜在利益冲突(conflicts of interest)。
3. 基金项目: 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为国家或部、省级等基金项目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并在圆括号内注明其项目编号,如:“基金资助:××××(项目编号:××××)”。基金项目名称应按照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书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以“ ;”隔开后逐条列出。请附基金项目证明复印件。由厂商赞助的课题应在资金来源处注明。
4. 文题:力求简明、确切,能反映本文的特定内容,一般不用副标题。中文题名以不超过 20 个汉字为宜,避免使用化学式、公式及不为读者所熟悉的缩略语等。中、英文题名含义应一致。
5. 作者署名:作者应是参与文稿专题研究工作的主要人员,应对全文内容负责,并能根据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修,是论文的法定主权人和责任者。作者署名的次序应按参加者对论文的贡献大小排序。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而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该文的主要负责人(执笔者)。作者中若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对协助工作或提供资料、材料者,可放在文后致谢,但亦应事先征得被感谢人的同意。作者单位名称(应写全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文章首页左下方,同时应注明通讯作者姓名及其 Email 地址。作者单位如为一个单位以上,则第一作者单位名称列于首位,其他作者单位名称列于第一作者单位之后,用“ ;”号隔开,作者姓名按顺序写在所属单位后之圆括号内。
6. 摘要:论著类稿件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的内容必须包括研究背景(Background )或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 )、结果(Results )和结论(Conclusion )等 4 部分。采用第三人称撰写,不用“本文”、“作者”等主语,不列图、表,不引用文献,不加评论和解释。摘要应客观如实地反映文章原文,不得添加原文中所没有的内容。中文摘要以不超过 800 字为宜,英文摘要与中文摘要相对应。英文摘要中应提供正式对外交流的英文单位名称。其他各类稿件均应附简要的中英文摘要,摘要内容要客观全面地反映文章的中心内容,中英文摘要内容要一致。
7. 关键词:论著类稿件均应标引 3 ~ 5 个关键词。关键词请尽量选取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 Index Medicus 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 )内所列的词。若最新版 MeSH 中尚无相应的词,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取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 MeSH 还原为全称。
8. 统计学方法
(1 )研究设计:要求交代研究设计的名称和主要方法。如调查设计应写明是前瞻性、回顾性还是横断面调查研究;实验设计应写明具体的设计类型,如自身配对设计、成组设计、交叉设计、析因设计或正交叉设计等;临床试验设计应写明属于第几期临床试验,采用何种盲法措施等。应围绕“重复、随机、对照、均衡” 4 项基本原则进行概要说明,尤其要说明如何控制重要的非试验因素的干扰及影响。
( 2 )资料及结果的表达与描述:用均数 ± 标准差( x ± s )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 (P25, P75)] 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相对数时分母不宜小于 20 ,要注意区分相对数构成比与率。应写明所用统计分析方法的具体名称,统计量具体值,应尽可能给出具体的P 值;当涉及总体参数时,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给出 95 %可信区间。
9. 医学名词:以 1989 年及其以后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编辑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 1995 年版药典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使用商品名。
10. 图表: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每幅图表应冠以图(表)题,并配以英文图(表)题目。图(表)内容均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说明性资料应以中英文对照格式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和统计学处理内容(如 t 值、 P 值等),则在此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应使表中每一列数据的单位相同,有效位数一致。以计算机制图者应提供单张的原始图片(无箭头、无图号),以图形文件格式(.jpg)发送至编辑部(xdsjjbzz@263.net.cn),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请另附 Word版说明,并注明图号及图的上下方向。照片图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大体标本照片务必在图内有尺度标记;病理图要求大小8 cm × 6 cm,分辨率300 dpi,以图形文件格式(.tif)发送至编辑部,并请另附 Word版注明染色方法和具体放大倍数。
11. 计量单位: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三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1 。
12. 数字:执行 GB/T 15835-1995 《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计数与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
13. 缩略语:文题不用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应于正文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用圆括号注出缩略语;若为外文可于文中首次出现时写出中文全称,在圆括号内写出外文全称及其缩略语。一篇文章内缩略语一般不宜超过 5 个。不超过 4 个汉字的名词一般不使用缩略语,以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
14. 参考文献:按 GB/T 7714-2005 《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内部刊物、未发表资料、个人通信等请勿作为文献引用。每条参考文献著录项目应齐全,不得用“同上”或“ ibid” 表示。参考文献中的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均全部列出。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 Index Medicus 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须著录起止页码。中英文双语形式著录时,文献序号后先列出完整的中文文献英译文,再列出中文文献。作者姓名的英译文采用汉语拼音形式表示,姓大写,名用缩写形式,取每个字的首字母,大写。期刊名称以汉语拼音注录。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发文量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影响因子:0.96
期刊是核心杂志,对文章质量要求高,不确定文章质量,可以找我们老师免费给你评估
官网网址:http://journal11.magtechjournal.com/Jwk_cjcnn/CN/volumn/current.shtml
是的,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是中文核心期刊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目的 总结以双侧视乳头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3月至2017年9月共7例以双侧视乳头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眼科检查、头部影像学检查、线粒体基因检测以及治疗与转归.结果 7例患者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平均年龄为(44.43±9.05)岁,高原居住时间为7(4,13)个月,病程为(28.43± 10.05)d,发病初期血红蛋白均>210 g/L;均伴不同程度双侧视乳头水肿,视力为1只眼眼前1 m指数、13只眼矫正视力>0.10,视野缺损类型为2只眼生理盲点扩大、4只眼水平下方视野缺损、2只眼中心暗点、6只眼弥漫性视野缺损;7例头部MRI可见额顶叶或侧脑室旁点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影;7只眼视神经MRI可见视神经信号增高,呈轻度强化;均予抗血小板和改善微循环治疗,随访6个月视力恢复良好.结论 以双侧视乳头水肿为主要表现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易误诊为其他疾病.脱离高原环境、降低血红蛋白含量、辅以抗血小板和改善微循环治疗可以促进视力恢复.
目的 总结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6月共6例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症状与体征、神经电生理学、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谱、脑脊液、临床诊断、治疗与转归.结果 本组6例患者发病前均有外伤或手术史,创伤至吉兰-巴雷综合征发病时间平均8d,临床主要表现为四肢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6例)、呼吸肌麻痹(4例)和脑神经损害(4例);1例血清抗神经节苷脂抗体GMI IgG阳性,1例GM1和GD1b IgG阳性;2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增加、6例蛋白定量升高、4例出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神经电生理学以运动神经轴索损害为主.3例临床诊断为急性运动轴索性神经病,1例为急性运动感觉轴索性神经病,2例为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发病至呼吸肌麻痹时间平均3.25 d,1例呼吸机辅助通气27 d后放弃治疗,死亡;1例拒绝呼吸机辅助通气,死亡.5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0.40 g/(kg·d),1例仅静脉滴注糖皮质激素500 mg/d.平均随访9.50个月,4例生存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肌萎缩,3例肌力恢复良好,1例肌力3~4级.结论 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可以发生于不同的创伤应激后,临床表现较严重,病死率较高,预后较差,及时的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
目的 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2012-2017年诊断与治疗的138例神经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和影像学特征.结果 将138例神经梅毒患者分为无症状性神经梅毒(无症状组,32例)、间质性神经梅毒(间质组,46例)和实质性神经梅毒(实质组,60例).实质组男性患者比例(x2=9.623,P=0.002;x2=7.953,P=0.005)和年龄(t=2.985,P=0.004;t=3.322,P=0.001)均高于无症状组和间质组;间质组(Z=2.394,P=0.024)和实质组(Z=2.937,P=0.004)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滴度高于无症状组;实质组蛋白定量高于无症状组(t=2.453,P=0.017).无症状组患者影像学无特异性表现;间质组有22例影像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脑梗死;实质组有28例影像学异常,主要表现为脑缺血、脑白质变性和脱髓鞘、脑积水.结论 神经梅毒好发于男性和受教育程度较低人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多样,应加强高危人群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措施,以降低神经梅毒发生率.
患者 男性,24岁,因视物成双伴双眼上睑下垂22个月、加重6周,于2017年7月7日至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就诊.22个月前(2015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视物成双,自觉左眼不能外展,习惯性单眼视物,继而出现双眼上睑下垂,眼睑抬举费力,伴多汗、皮肤潮湿和手抖,无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无头痛、言语不清、张口困难、颈肌无力、肢体无力、感觉异常、吞咽困难和饮水呛咳、肌肉疼痛和肌肉跳动,休息和睡眠后上睑下垂减轻,外院行头部CT检查未见异常,仅予维生素B1和B12(维生素B1 100 mg和维生素B12 500 μg肌肉注射1次后改为维生素B110 mg/次、3次/d和维生素B12 500 μg/次、3次/d口服)治疗1个月后无明显改善;16个月前(2016年3月)于外院行新斯的明试验呈阳性,甲状腺功能试验显示甲状腺功能亢进,临床疑诊“重症肌无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予泼尼松(具体剂量不详)和甲巯咪唑20 mg/d口服,治疗3~4个月症状好转后自行停药;于6周前(2017年5月)双眼上睑下垂症状加重,伴视物成双,无视力下降、视野缺损、构音障碍、肢体无力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佳,自述平素饮食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
患者女性,31岁,主因突发吞咽困难伴视物跳动感5d,于2016年12月5日人院.患者5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吞咽困难、进食障碍,伴视物跳动感,同时出现反复呃逆、恶心、呕吐,伴头晕、饮水呛咳,无头痛、视物成双.当地医院行血常规、血液生化等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临床拟诊为“急性胃炎”,予保护胃黏膜、止吐等对症支持治疗(具体方案不详),未见明显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急诊至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睡眠、饮食较差,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个人史及家族史均无特殊.
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是临床罕见的、进展性中枢神经系统遗传性白质变性病,临床以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性格改变、精神行为异常和运动障碍等为主要表现;影像学表现为非对称性、斑片状或弥漫性脑白质损害;特征性病理改变为弥漫性脑白质病变,伴显著轴索球样变性;集落刺激因子1受体(CSF1R)基因是目前确定的唯一致病基因.本文拟就遗传性弥漫性白质脑病合并轴索球样变的临床研究、分子遗传学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的周围性眩晕性疾病,本文旨在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阐述其临床特点,首先介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前庭病理生理学,包括耳石和内淋巴比重及其与半规管空间位置关系、Flourens定律、Ewald第二定律、耳石移动致内淋巴动力学改变、半规管耦联作用、半规管与眼外肌的耦联关系和中枢速度储存机制;其次从前庭病理生理学角度剖析眩晕发作特征和眩晕眼震发作机制,水平半规管与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差异,手法复位过程中眼震变化规律;后基于前庭病理生理学,对两种类型耳石的判断、手法复位和前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注意事项提出观点.
梅尼埃病是一种原因不明并以内淋巴积水为主要病理学特征的周围性前庭疾病,其发病原因与病理生理学机制尚未阐明,笔者对其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临床特征进行总结,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深入研究.
目的 总结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病理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与结果男性患者,59岁,主诉双眼视物模糊1年余伴反应迟钝、易疲劳;头部MRI显示鞍区占位性病变.组织学形态,肿瘤组织由梭形细胞构成,呈束状或不规则排列,肿瘤细胞胞质丰富、呈嗜酸性颗粒样,胞核呈卵圆形或短梭形、无明显核分裂象,间质内可见散在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部分肿瘤细胞胞核甲状腺转录因子-1阳性,胞质抗线粒体抗体、S-100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和波形蛋白阳性,Ki-67抗原标记指数约3%.终病理诊断为(鞍区)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患者术后2个月出现视力急剧下降,复查MRI显示鞍上占位性病变,遂予放射治疗.随访10个月,视力无好转,肿瘤无明显改变.结论 梭形细胞嗜酸细胞瘤是临床罕见的发生于鞍区的肿瘤,属WHO Ⅰ级,应注意与发生于鞍区的其他肿瘤相鉴别,治疗以手术全切除为主,部分切除患者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患者 女性,44岁,公务员,因阵发性腰痛2年、双下肢疼痛2个月,于2018年6月25日人院.患者2年前(2016年9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腰痛,疼痛剧烈,均发生于夜间睡眠期,发作频率2~3次/晚,持续时间约30 min,起床活动后可改善,视觉模拟评分(VAS)10分,不伴头痛、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无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当地医院诊断为“骶髂关节炎”,予针灸治疗1~2个月后症状好转.2月余前(2018年4月3日)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双侧膝关节酸软无力感,发作频率7~8次/d,持续时间约10 min,尤以午后显著,不伴头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无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症状进行性加重,未予特殊处理.2个月前(2018年5月14日)无明显诱因突发双侧大腿深部剧烈疼痛,VAS评分10分,疼痛性质难以描述,发作频率1次/h,持续时间约5 min,无明显加重或缓解因素,并逐渐出现四肢肌肉跳动,尤以夜间显著,伴双侧大腿和膝关节酸软无力感,活动后多汗,再次就诊于当地医院,神经系统查体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红蛋白(Hb) 100 g/L(110 ~ 150 g/L),血清类风湿因子(RF)、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C-反应蛋白(CRP)、人类白细胞抗原B27(HLA-B27)、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均于正常值范围;腰椎穿刺脑脊液检查外观清亮、透明,常规、生化、细胞学均于正常值范围,细菌涂片和培养、抗酸染色、墨汁染色呈阴性;肌电图显示,左侧腓总神经末梢潜伏期较右侧延长;双下肢血管超声、头部MRI和MRA、脊椎CT均未见明显异常;临床诊断为“双下肢疼痛、肌肉跳动原因待查”,予以加巴喷丁、氨酚待因、维生素B1、甲钻胺、维生素C、乳酸亚铁口服(具体剂量不详)和针灸治疗,2~3d后双下肢疼痛略缓解.1周前(2018年6月18日)双下肢疼痛进展至腰背部,伴双足麻木感和灼烧感,活动时加重,蹲起后出现头晕伴双下肢无力,数秒后自行缓解,不伴黑蒙、意识障碍.为求进一步诊断与治疗,至我院就诊.患者自发病以来,失眠,精神、食欲欠佳,大小便正常,近2个月体重下降6 kg.
椎管内(髓内及硬脊膜下)脂肪瘤与胚胎期原始脑膜残留和异常脂肪分化相关,若脂肪组织内陷于椎管,扰乱神经沟正常闭合,可合并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脊髓拴系、皮下脂肪瘤和皮毛窦等症状.脂肪瘤可发生于髓内,也可起源于脊膜下方且向外生长形成硬脊膜下脂肪瘤,通常位于脊髓背侧近中线处,累及数个椎体节段.
内淋巴囊肿瘤(ELST)是临床罕见的颞骨内淋巴源性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低度恶性,约有10%与Von Hippel-Lindau病(简称VHL病)相关.肿瘤组织由乳头状和囊性结构组成(图1);肿瘤细胞常呈单层排列、也可以呈双层,细胞呈扁平状、细长、矮立方状或柱状,胞核位于细胞中央,胞质呈嗜酸性淡染或透明;肿瘤细胞呈小腺体样和滤泡样排列,部分含高碘酸-雪夫(PAS)染色阳性的胶样分泌物,类似甲状腺样组织;未见核分裂象和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肿瘤细胞胞质表达细胞角蛋白(CK)和波形蛋白(Vim,图2),不表达甲状腺球蛋白(TG)和CD10.
目的 分析前庭神经炎患者前庭自旋转试验的特征表现及临床意义,以及在前庭康复治疗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共42例前庭神经炎患者,分别以增益、相移、非对称性偏向作为前庭自旋转试验的评价参考指标.结果 本组42例患者增益降低占73.81%(31/42)、相移延迟占61.90% (26/42)、非对称性偏向占19.05% (8/42),与对照组相比,增益降低(x2=17.890,P=0.000)和相移延迟(x2=12.446,P=0.001)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非对称性偏向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10,P=0.920).康复治疗3个月后,前庭自旋转试验显示联合治疗组患者增益降低与相移延迟基本恢复至正常值范围,增益降低(x2=8.005,P=0.005)和相移延迟(x2=8.400,P=0.004)发生率较单纯药物治疗组降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前庭自旋转试验可用于分析前庭神经炎患者的高频区间半规管功能状态,有助于前庭康复训练效果的评价;于前庭神经炎早期施行前庭康复训练可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目的 探讨Barbecue法治疗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过程中耳石发生半规管转换的正确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 与结果选择2010年1-12月共66例符合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断的病例,施以Barbecue法复位治疗,治疗过程中6例(9.09%)转变为后半规管耳石、10例(15.15%)转变为背地性眼震;50例(75.76%)未发生半规管转换,3例(4.55%)治疗后30 d随访时复发.治疗后30d随访时,治疗总有效率达95.45%(63/66),无一例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向地性眼震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过程中可能发生耳石半规管转换,应密切关注眼震特点,务求尽早发现并再次行手法复位.
目的 对手法复位无效且MRI阴性的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眼震类型和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药物治疗及预防方案.方法 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9月共43例位置性眼震患者,随机(随机数字表法)接受氯硝西泮和盐酸氟桂利嗪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大慢相角速度评价急性期药物疗效;另选择其中21例近2个月发作频繁患者,分为盐酸氟桂利嗪预防治疗组和对照组,随访并记录每月眩晕平均发作天数(单次发作时间×发作次数),分析盐酸氟桂利嗪对眼震发作的预防作用.结果 43例患者中有29例符合确定的和很可能的前庭性偏头痛,其眼震类型分别为水平背地性(23例,53.49%)、水平向地性(3例,6.98%)、垂直下跳性(4例,9.30%)和混合性(13例,30.23%),眼震持续时间长并缺乏渐强渐弱特点.治疗3d后,氯硝西泮组患者大慢相角速度[2.40(0.00,17.15)o/s]显著降低,急性期疗效优于氟桂利嗪组[18.85(1.58,35.75)°/s;Z=-2.284,P=0.022)];2个月后预防治疗组患者每月眩晕平均发作天数[1(0,2)d]缩短,与对照组[3.50(1.50,6.50)d]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96,P=0.036).结论 手法复位无效且MRI阴性的位置性眩晕可能与中枢功能异常有关,排除相关禁忌证后,急性期予以氯硝西泮治疗具有缓解眩晕和眼震作用,尤以前庭性偏头痛患者疗效更佳;频繁发作者可预防性应用盐酸氟桂利嗪.
年 | 期数 |
2019 | 01 02 |
2018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7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6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5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4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3 | 01 02 03 04 05 06 07 08 09 10 11 12 |
2012 | 01 02 03 04 05 06 |
2011 | 01 02 03 04 05 06 |
2010 | 01 02 03 04 05 06 |
2009 | 01 02 03 04 05 06 |
2008 | 01 02 03 04 05 06 |
2007 | 01 02 03 04 05 06 |
2006 | 01 02 03 04 05 06 |
2005 | 01 02 03 04 05 06 |
2004 | 01 02 03 04 05 06 |
2003 | 01 02 03 04 05 06 |
2002 | 01 02 03 04 05 06 |
2001 | 01 |
以自身的投稿经验说下自己的看法,我觉得文章只要有创新性,实验论证严谨,文章内容丰富合理,有自己的观点,还是很好中的,期刊的处理速度也是比较高的,推荐大家投稿。
在期刊上投了一篇误诊分析的文章,审稿速度还是很快的,外审专家提出的问题都很中肯,对文章的修改有很大的帮助,编辑人也很好,每次咨询都会耐心的回复,值得称赞。
期刊的质量很好,我是去年12月份投的稿件,今年3月收到录用通知,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期间编辑和我多次进行沟通,给予了我很多的修改指导,很敬业,希望期刊可以越办越好。
投稿到录用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效率很高,外审专家给出的意见都很中肯,文章经修改后有了很大的提升,编辑也能是的处理稿件信息,效率很高,希望期刊可以发展的越来越好。
投稿后一个多月收到审稿意见,针对专家给出的意见认真修改,一个月后录用,期间编辑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不厌其烦的帮助我修改稿件,很感谢。
5月20号在中国现代神经疾病上投稿,6月22号初步被收录,要求修改文章,8月1号提交修改稿件,15号收到录用通知,前后历时三个月的时间,速度还是很快的。
我投了一篇技术改进的文章,投稿到录用历时三个月的时间,外审期间催过一次稿件,编辑很有耐心,一点也不会不耐烦,文章是经修改后收录的,外审专家指出了很多中肯的意见,很感谢。
个人觉得文章只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就能被收录,投稿后半个月送外审,一个月左右退修,经修改后被收录,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效率还是很高的,就是出刊的周期比较长,着急见刊的话也可以安排加急,大家可以投稿试试。
10月15号投的稿件,17号内审退修,修改后于30号提交,之后送外审,11月22号外审返回,建议修改后录用,12月初提交修改稿件,半个月后被收录,前后历时两个月的时间,效率很高,这是我第一篇被期刊收录的文章,还是很开心的。
外审期间送审了三个专家,历经是四次修改,历时三个月的时间被期刊收录,虽然整个过程还是比较坎坷的,但是最后的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很开心。
我的文章是有有关临床药学的,审稿速度很快,外审专家和编辑给予了我很多的指导,修改后,感觉文质量的有了明显的提高,很感谢。
第一篇文章,整个投稿经历还是很坎坷的,期间历经四次的修改,才被期刊收录,外审专家和编辑对文章的要求很高,会反复的进行校对,很是仔细,值得称赞。
审稿速度很快,一般三个月左右就会返回结果,编辑认真负责,对文章中的细节问题都会进行标注,很仔细,经修改后文章有了很大的提升,从中学习到了很多,还是很满意的。
在中国现代神经疾病上投稿后,一个月返修,外审专家给出的意见很有价值,经修改后送复审,一个多月后被收录,前后历时三个月不到,效率很高。
10月15号投的稿件,一个星期送外审,大概两个月的时间返回修改,修改后两周被收录,前后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感觉还是比较快的。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4年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4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1.医学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已有论文-内部合作见刊
5.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客服正在输入...
投稿到录用历时三个月的时间,效率还是很高的,个人觉得文章并有一定的创新性,还是很容易中的,大家可以尝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