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3D-SPACE序列在磁共振胰岛管水成像中的应用对比

    作者:肖建明;彭涛;王宗勇;王娜

    目的 对比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三维快速自转回波成像技术(3D-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3D-SPACE)序列在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使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扫描仪对44名受检者行胰胆管水成像,同时采用3D-SPACE的高分辨率与低分辨率序列扫描,两名高年资医师对成像效果进行评价和评分,评分的结果采用秩和校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高分辨率3D-SPACE原始图像对微小病变显示更清晰;低分辨率3D-SPACE成像时间更快;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重建图像质量无统计学差异(胆总管显示评分差异:P=0.899,左、右肝内胆管、主胰管显示评分差异:P=0.623).结论 对于配合程度较差的受检者应用低分辨率3D-SPACE更易获得较理想图像.

  • 不同血管分析方法在脑血管成像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潘国兵;孙建军;吴慧敏

    目的 为了更准确、直观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结构以及与临近组织的关系,确定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性质.方法 采用GE64排128层VCT先对脑血管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再通过软件减影的办法实现类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效果,后用惠普ADW4.5工作站进行血管分析.结果 80例患者颅脑CTA(CT血管造影术),病变的检出率达93.7%,漏诊血管瘤2例,比较DSA总符合率达96.0%.1例为CT阈值不正确,1例为观察角度不正确,原因是血管分析法使用不当.结论 综合运用各种血管分析方法对于正确诊断血管病变是非常必要,CTA在诊断颅脑血管病变上是可靠的.

  • 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周围血管病的应用

    作者:石佳滨;任克;姜飚;杨永平;茅亭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8例疑有下肢动脉硬化、阻塞性病变患者在血管动脉期进行16排螺旋CT容积扫描,重建动脉血管的三维图像.结果:6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1例髂动脉闭塞,21例股浅动脉闭塞,6例股浅动脉狭窄,4例动脉闭塞.结论:16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评价下肢动脉阻塞性病变方面与DSA结果基本一致,是一项高度准确的成像技术和非侵袭性检查方法.

  • 3.0T磁共振LAVA序列技术对肺血管成像的研究

    作者:顾爱华;李征宇;胡运胜;沈晨;罗倩;张贵祥

    目的:探讨3.0 T磁共振LAVA序列对肺部血管成像的可行性.材料和方法:GE 3.0T HD MR对怀疑胸部病变行MRI检查的患者59例,行横断位T1WI(FSE,TR/TE 833ms/13.4ms)和T2WI(抑脂SSFSE,TR/TE 2000ms/98.7ms)常规扫描,继之采用冠状位LAVA序列(TR/TE2.3/1.1msec,flip angle120,FOV=35x35cm层厚1.4mm)行肺动脉期、肺静脉期、主动脉期扫描.ADW4.3工作站上以MIP方法进行重建,得到肺血管图像.由2名有经验的胸部放射科医生对肺动脉各分支、肺静脉属支、支气管动脉显示程度以及肺动脉和肺实质的信噪比分析.结果:肺动脉3级分支显示率98%,4级分支显示率为90%,5级分支显示率为51%.肺静脉3级属支显示率98%,4级属支显示率为91%,5级属支显示率为58%.左右支气管动脉纵隔内段的显示率分别为78%和86%.结论:在3.0 T MR LAVA技术可清楚显示肺部各级血管走行,并能提供高质量的肺血管形态细节.

  • 15例成年国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MRI大密度投影三维重建图像的解剖学研究

    作者:韩卉;孟庆玲;柏亚;朱有余;张嫒媛;胡玉婷;庞刚;吴连仲

    目的研究成年国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大密度投影(MIP)三维重建图像,观测内耳主要结构磁共振成像(MRI)的正常解剖测量值,为临床耳显微外科及神经外科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15名健康志愿者,使用GE-signal 1.5T超导型核磁共振机,环行耳颞部线圈,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序列(3D/FSE/T2W1)(水成像)及脂肪抑制技术,对两侧耳部同时进行扫描.原始扫描图像行MIP三维重建,多角度旋转对内耳主要结构进行解剖学观测.所得数据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IP三维重建能满意显示两侧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解剖结构,其中3个膜半规管、椭圆囊、球囊、蜗管及内耳道呈高信号.测量结果内耳主要结构均无显著的侧别差异.结论临床MIP三维重建能直观、立体地显示内耳膜迷路及内耳道的结构,为成年国人内耳主要结构MRI正常解剖测量值的确立提供了一定的基础资料.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细胞癌中的应用

    作者:常虹;苏秉亮

    目的 评估肝细胞癌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44例肝细胞癌和30例正常肝脏行MSCT腹部血管成像,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的腹腔血管显示率有显著性差异,肝细胞癌组轴位、MIP、VR对各级血管受侵例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MSCT血管成像结合MIP、VR,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直观显示腹腔血管的形态,多角度观察肿瘤与血管的关系,有望成为肝细胞癌治疗方案选择的常规检查方法.

  • 乳腺癌MR增强扫描所示肿瘤血管形态与肿瘤临床、病理特性的相关性

    作者:秦乃姗;王霄英;武春雪;蒋学祥

    探讨乳腺癌MR动态增强扫描(DEC)大密度投影(MIP)重建图像所示肿瘤血管形态特征与肿瘤大小、伴随淋巴结肿大、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类型及肿瘤病理分级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 对48例细针穿刺活检证实为乳腺癌的患者治疗前均行动态增强MR扫描.增强早期(第一时相)图像减影后行3D-MIP重建,根据重建图像所示肿瘤血管的特征分级(正常血管,异常动脉和肿瘤血管).在AW4.2工作站上测量肿瘤大直径、观察双侧腋窝淋巴结情况、使用Functool软件绘制动态TIC(渐进型、平台型、流出型).对3D-MIP所示肿瘤血管形态分级与肿瘤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TIC类型及肿瘤病理分级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及Kappa相关性检验.结果 3D-MIP所示肿瘤血管形态分级与腋窝淋巴结及肿瘤病理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动态增强扫描TIC类型间具有较强相关性(r=0.840).两者经Kappa检验,Kappa=0.761,一致性较好.结论 乳腺癌MR动态增强扫描3D-MIP示肿瘤血管形态与TIC类型间存在较强相关性,可以通过3D-MIP所示的肿瘤血管特征推测TIC类型.

  • 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及邻近血管征鉴别诊断乳腺良恶性病变

    作者:周海鹰;陈天武;张小明

    目的 探讨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及邻近血管征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2例乳腺病变患者的MR增强3D大密度投影图像,比较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邻近血管征、上述两种征象均为阳性及其中任意一种征象为阳性在不同大径病变及良恶性病变中的出现率;评价其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的价值.结果 102例患者中,恶性病变58例,良性44例.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及邻近血管征在恶性病变中的出现率高于良性病变,在大径>2 cm病灶中的出现率高于大径≤2 cm的病灶.以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鉴别同侧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及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56.89%(33/58)、79.54%(35/44)、78.57%(33/42)、58.33%(35/60)及0.68;以邻近血管征诊断同侧乳腺恶性病变的上述指标分别为56.89%(33/58)、93.18%(41/44)、91.67%(33/36)、62.12%(41/66)及0.75;以上述两种征象均为阳性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AUC分别为46.55%(27/58)、93.18%(41/44)、90.00%(27/30)、56.94%(41/72)及0.70;以其中任一征象阳性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及AUC分别为68.97%(40/58)、81.82%(36/44)、83.33%(40/48)、66.67%(36/54)及0.75.结论 乳腺血供不对称性增加及邻近血管征在鉴别乳腺良恶性病变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3.0T MR与MRA观察

    作者:李敬武;刘怀军;李晖;汪国石;贺丹;耿左军;杨桦

    目的 应用3.0T MR与MRA探讨椎-基底动脉病变的类型及相应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椎-基底动脉病变患者(过度弯曲、缩细、狭窄、闭塞、缺如或消失等)及正常志愿者各218例接受常规MR及MRA检查.MRA图像观察以大密度投影(MIP)重组后图像为主,辅以MRA源图像.观察并记录脑实质MRI表现、椎-基底动脉血管病变类型、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及前循环血管有无异常,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例组血管弯曲、冗长、狭窄、管壁毛糙比较常见,血管闭塞、增粗、缺如或消失相对少见.对照组MRA主要表现为少数椎-基底动脉的弯曲,但弯曲程度均较轻.病例组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管弯曲数量明显较对照组多(椎动脉:χ2=92.171,P=0.000;基底动脉:χ2=95.671,P=0.000).病例组后交通动脉开放数量多于对照组(χ2=11.477,P=0.001).结论 应用3.0T MR与MRA能够清楚地显示椎-基底动脉病变类型,为诊断和针对性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多层螺旋CT应用于肋骨隐匿性骨折诊断的临床价值探讨

    作者:樊冰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肋骨隐匿性骨折中的实用意义.方法:对60例临床怀疑肋骨骨折,而X线平片未显示骨折征象的病例,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后经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和容积再现(VR)等成像,分析各方法诊断准确率.结果:60例患者共检出隐匿性骨折60处,完全线性骨折9处,不完全性骨折51处,多位于右肋骨角处.4种三维重建技术对肋骨隐匿性骨折的总检出率中,CPR(100%)高,之后依次为MPR(96.7%)、VR(81.7%),MIP(35%),各方法诊断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3.86,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强大的后处理重建技术可高效精准的显示肋骨隐匿性骨折,同时在纵隔窗、肺窗、骨窗薄层横断观察时检查其他复合损伤,充分发挥CT扫描的优势,诊断正确率高,降低肋骨隐匿性骨折漏诊率,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 64层CT血管造影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张建军

    肺栓塞(PE)是以各种栓子阻塞肺动脉系统为其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较高,不经治疗的PE病死率高达25%~30%,由于PE发病和临床表现的隐匿性和复杂性,漏诊率和误诊率较高。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可使病死率下降到3%~10%[1],对于肺栓塞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DSA是诊断上肢血管性病变的金标准,能反映血管形态改变的动态信息,细小血管分辨率高。但DSA检查费用高,为有创性检查,穿刺部位血肿、远端血管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达2%。CTA是螺旋CT问世后产生的一种无创、快速的血管检查技术,尤其是64层螺旋CT问世后,因覆盖范围大,扫描速度快,Z轴分辨率高,目前已应用到血管成像中并被临床广泛接受。CTA检查不仅能显示血管各个断面的图像,而且能显示血栓性质并能测量其厚度的范围,对临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同时其出众的后处理能力可很好地显示病变血管的形态,诸如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等后处理技术能从各方位、多角度观察病变部位,在评价不同血管病变方面具有很大优势[2]。本文就MSCTA检查技术、技术参数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加以论述。

  • 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

    作者:谢元忠;孔庆奎;公维云;张立涛;崔群生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对腰椎峡部裂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机对43例腰椎峡部裂患者的腰椎进行扫描,利用多平面重建(M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技术(VRT)进行多模式图像后处理,多方位观察患者椎弓峡部裂情况.结果:43例患者中共发现83个椎弓峡部裂,双侧32例,其中4例累及两个脊椎的双侧椎弓;单侧11例.腰椎斜矢状位MPR及平行于椎弓的轴位MPR能够诊断全部病例,13例裂隙呈不规则锯齿状,边缘清晰,9例边缘骨质硬化、膨大;12例伴有碎骨块,并见裂隙周围纤维组织增生.正中矢状位MPR发现脊椎向前滑脱22例,其中Ⅰ度滑脱16例,Ⅱ度滑脱5例,Ⅲ度滑脱1例.7例出现假性椎间盘膨出征,硬膜囊向前移行.MIP也能全部显示所有病例的峡部裂,但是对软组织观察不如MPR.高密度VRT仅发现峡部裂23例39处.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后MPR、MIP及VRT图像后处理技术能够全方位评价腰椎峡部裂的形态变化,为临床提供与峡部裂有关的更多更详细的影像信息,MPR是有价值的重建方法.

  • 4DCT MIP图像与FDG PET-CT不同SUV阈值勾画NSCLC IGTV的比较研究

    作者:段益利;李建彬;张英杰;王玮;范廷勇;邵倩;徐敏;郭延娈;尚东平

    目的 比较NSCLC基于4DCT MIP图像与FDG PET-CT不同SUV阈值勾画所得靶区间体积及位置差异.方法 10例NSCLC患者序贯完成胸部3DCT、4DCT增强扫描并基于相同体位固定方式及定位参数行FDG PET-CT扫描.在4DCT MIP图像上勾画IGTVMIP,分别基于PET图像9种不同阈值自动勾画及手动勾画10种IGTVPET(IGTVPET2.0、IGTVPET2.5、IGTⅣPET3.0、IGTVPET3.5、IGTVPET20%、IGTVPET25%、IGTVPET30%、IGTV PET35%、IGTVPET40%、IGTVPETman).配对£检验比较IGTVPET与IGTVMIP靶区位置、体积、包含度及匹配指数差异.结果 10种IGTVPET与IGTVMIP中心点坐标仅在z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 ~0.044).IGTVPET2.0及IGTVPET20%与IGTVMIP体积大小接近,体积比分别为1.02和1.06(P =0.806).IGTV PEET2.0与IGTVMIP及IGTVPET20%与IGTVMIP的匹配指数高,分别为0.46和0.45(P =0.603).IGTVMIP对IGTVPET20%及IGTVPET20的包含度高,分别为0.61和0.61 (P =0.963).结论 基于PET SUV值2.0及大值的20%勾画的IGTVPET与基于4DCT MIP图像构建的IGTVMIP体积大小接近、空间错位也相对较少,但就空间位置而言,两者均不能替代IGTVMIP.基于PET-CT勾画NSCLC原发肿瘤靶区时,选择合适的SUV值的同时要参照4DCT进行靶区位置校正.

  • 磁共振快速检查法在乳腺癌高危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孟优;屈睿;张帆;刘晨鹭;沈玉英;蔡庆;陈双庆

    目的 通过与磁共振常规检查法(full diagnostic protocol,FDP)的对照研究,探讨磁共振快速检查法(abbreviated protocol,AP)在乳腺癌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以乳腺癌高危人群为研究对象,搜集78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良恶性病变患者的磁共振成像资料.采用3种方法对图像进行分析,其中AP-1仅仅读取首次增强减影(ifrst postcontrast subtracted,FAST)和大密度投影(maximum-intensity projection,MIP)图像,AP-2读取FAST、MIP及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图像,FDP则读取全部的MRI图像,记录阅片所需时间,计算3种方法检出乳腺癌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比较其对乳腺癌的诊断准确性.结果 组织病理学显示78例患者中乳腺恶性病变者32例,良性病变者46例.AP-1及AP-2两种方法中做出诊断所需阅片时间分别为(78±25)s和(91±29)s,FDP为(205±54)s,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355,P<0.05).AP-1、AP-2及FDP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分别为93.8%、100%和100%,特异性分别为76.1%、91.3%和93.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2%、88.9%和91.4%,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6%、100%和100%.3种方法诊断乳腺癌的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142,P>0.05),但是AP-1的特异性明显低于AP-2(P=0.023)及FDP(P=0.017),而AP-2和FDP之间特异性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9).结论 对于乳腺癌高危人群,AP是有效的乳腺癌筛查方法,结合DWI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检测的特异性.

  • 伪彩编码定量分析技术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的作用

    作者:程乐;苏子华;舒欣;殷光珠;刘长建;张雪斌;朱斌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由于腹主动脉异常扩张而导致的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疾病,1991年Parodi等[1]首次对患者实行腔内支架植入治疗后, DSA引导下的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neurysm repair, EVAR)逐渐成为治疗肾下型AAA的重要手段[2]。DSA技术是EVAR术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对DSA图像的判读不仅影响支架植入的成功与否,还对术后疗效的评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医师对术中所获得的DSA图像的解读还停留在对单纯灰阶图像的分析上。但首先,灰阶图像上只能显示植入支架前后的形态改变,并不能从功能上定量分析血供的恢复情况;其次,DSA电影文件的图像很多,需要挑选适当的图像进行判断,比较耗时。本研究中,笔者利用伪彩编码血流定量技术,通过对时间轴上的电影数据进行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对比剂到达时间进行伪彩编码来定量分析血流的灌注情况。此技术已经在神经影像领域得到良好的应用[3]。它的优点是可以同时提供直观的血管形态学信息以及定量的血液动力参数。笔者在AAA腔内修复术患者采用这种技术,对放置支架前后髂动脉血流情况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具体总结如下。

  • 双源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东林;陈广礼

    目的 探讨双源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37例肝癌患者进行双源螺旋CT扫描诊断后,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容积再现(VR)、大密度投影(MIP)血管重建.结果 肝动脉期VR图像和MIP多平面重建图像均能清晰显示腹腔干、脾动脉、肝总动脉左右动脉及其2~3级分支,还能清晰显示1~6级门静脉血管结构及1~3级肝静脉血管分支,具有较强的空间立体感.结论 双源螺旋CT门静脉三维重建成像是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无创性血管造影技术,有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合理选择及疗效随访.

  • MS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思琦;罗敏;唐光才

    目的:探讨MSCT及后处理技术诊断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临床应用,提高该病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5年6月间35例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MSCT原始数据,行薄层重建,并在工作站行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大密度投影(MIP)、容积重现(VR)等后处理,观察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MSCT表现及后处理技术对各种并发症的显示情况。结果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的MSCT表现为双肾盂、双输尿管。21例均为单侧不完全型重复畸形。12例合并并发症,其中7例合并肾盂、输尿管发育不良;5例合并汇合部狭窄伴梗阻,其中3例合并汇合部狭窄处结石;9例未见并发症。结论 MSCT及后处理技术对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及合并症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佳检查方法。

  • 利用3.0T MR血管成像探讨乳腺癌周围血供特点及相关因素

    作者:徐海燕;赵红;邹立巍;郑穗生;钱波

    目的 利用3.0T MR血管成像探讨乳腺癌周围血供特点及与肿瘤形态、大小、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方法 94例行3.0T MR动态增强扫描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腺癌患者.分析形态学资料并测量病灶大径、肿瘤实性部分的ADC值,并从临床获取病理分级资料,利用ADW 4.4工作站,对动态增强图像中强化明显图像与平扫图像进行减影,用大密度投影法(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获取双乳3D减影图,在3D-MIP图像上记录乳腺癌病灶周围血管及对侧乳腺相对应区域的血管数、血管内径、血管长度,分析患侧乳腺血供特点及与肿瘤形态、大小、肿瘤实性部分ADC值及病理分级的相关性.结果 94例乳腺癌患者中,79例乳腺癌病灶周围血供较对侧异常增多,肿瘤血管主要表现为血管走形迂曲或僵直,供血血管管径增粗,远端分支小血管增多,并围绕肿瘤分布.乳腺癌患侧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形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071,P>0.05);乳腺癌病灶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大小、病灶实性部分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1=0.567,r2=0.230,P <0.05),与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乳腺癌为富血供肿瘤.乳腺癌病灶周围异常增多的血管数与病灶大小、ADC值呈正相关;与病灶形态、浸润性导管癌的病理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

    作者:于红;汤连志;张燕

    外伤性骨折中以脊柱爆裂性骨折为常见,好发于胸腰段.收集我院胸腰椎爆裂性骨折50例,螺旋CT扫描后在AW4.0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大密度投影(MIP)后处理.分析其图像特点,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胸腰椎爆裂性骨折中应用价值.

  •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应用

    作者:孙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和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例夹层动脉瘤均进行了多层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及增强并将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阴影表面显示、大密度投影及容积处理等后处理.结果 6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真腔、假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部位、范围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诊断夹层动脉瘤准确、快捷、有效的首选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103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