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部小切口在腮腺混合瘤切除术中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涛

    腮腺混合瘤是腮腺中发病率高的良性肿瘤,约占腮腺肿瘤的60%~70%,外科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方法。目前的手术切口选择常把手术切口设定在耳垂下颌角、下颌缘,以便隐藏手术切口,但手术切口要求比较长,导致手术区较大,术后面部反应较重,潜在损伤面神经的风险高,术中又要求行面神经解剖,使得整个手术时间较长。而我科采用在腮腺混合瘤皮肤表面直接小切口摘除肿瘤,手术时间短,又无面神经损伤,手术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 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外科手术疗效观察

    作者:赵晓波;杨大为;陈涛

    颅脑创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的危重疾病,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是其显著的病理特点。颅脑创伤的发生率占全身创伤的第2位,而致死率和致残率却在全身创伤中排在第1位,它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与头皮损伤、颅骨损伤、面神经损伤、脑损伤等复合存在[1]。有研究显示:“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5.04%,是颅脑损伤后造成面瘫的首要原因,危害非常大[2]。”对于较为严重的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患者,手术治疗是为有效的挽救生命的方式,特选择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患者26例为研究对象,探讨外科手术在治疗颅脑创伤合并面神经损伤中的疗效。

  • 面神经损伤端侧吻合修复的临床应用体会

    作者:王琰

    目的 分析面神经损伤应用端侧吻合进行修复的疗效.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面神经损伤患者5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应用端侧吻合修复术进行神经的修复,分析其疗效.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手术治疗疗效较好,达到了满意的修复疗效.结论 面神经损伤应用端侧吻合修复的方法进行治疗,疗效很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腮腺区肿瘤手术治疗对面神经损伤的分析研究

    作者:刘勇;高静;柴健

    目的 探讨腮腺区肿瘤不同手术治疗方法与术后面神经损伤的关系及原因.方法 收集2012年~2017年我院腮腺区肿瘤患者103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53例,B组50例,分别采用包膜外切除术和浅叶切除术,分析两组观察指标,并观察和随访面神经损伤例数及损伤恢复时间.结果 A组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14例(26.4%),B组术后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50.0%).结论 两种术式的术中细节(出血量,牵扯神经次数,暴露时间等)对面神经损伤存在影响.

  • 全科口腔医学论文与上次分月发表 鼠神经生长因子在面神经损伤中的疗效

    作者:时燕慧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将我院2010年1月~2015年1月收治伴有面神经损伤的患者有75例,其中腮腺肿瘤术后面神经损伤15例,颌面外伤60例,随机分为两组.结果 以15天为一疗程,治疗组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后,全部患者好转,甚至基本治愈.结论 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面神经损伤有明显疗效.

  • 改良耳屏前切口在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李伟;张现军;赵宁;王斌

    目的 探讨改良耳屏前切口入路行髁状突骨折复位内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4年 12月收治的髁状突骨折患者78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耳屏前切口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耳屏前切口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面神经损伤、味觉出汗综合征以及随访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出现面神经损伤1例,味觉出汗综合征7例;对照组患者出现面神经损伤5例,味觉出汗综合征19例,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年,两组患者髁状突吸收、关节强直及关节弹响等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耳屏前切口入路行髁状突骨折内固定,术后临床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 面神经损伤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冰冰;吴蜀江

    本文讲述了离断的面神经的修复,面神经再生室的概念,神经营养因子的作用,药物对未离断的面神经损伤的修复作用,并对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进行分析、展望.

  •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的方法和效果分析

    作者:陈吉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颅脑外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23例颅脑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手术治疗方法和效果.结果: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其中良好7例,中度残疾恢复4例,重度残疾4例,植物状态和死亡0例;其中良好和中度残疾者共11例,占据随访人数的84.6%.结论:对颅脑创伤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手术,能够提高患者预后,降低致残率.

  • 腮腺肿瘤的切除与术后面瘫的关系分析26例

    作者:赵金荣

    目的:腮腺肿瘤的切除与术后发生面瘫的原因及关系,以指导临床减少面瘫的发生.方法:2009年1月~2011年4月60例腮腺肿瘤切除术后发生面瘫患者26例,根据肿瘤大小行全腮腺切除术、区域性切除或浅叶切除术.结果:60例行面神经解剖加腮腺全切除术51例,其中有9例行面神经颊支切除术,发生面瘫26例.其原因是患者肿瘤侵及面神经颊支,术后出现永久性面瘫;肿瘤切除术及面神经解剖加腮腺浅叶切除术者51例,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进行对症治疗,给予肌肉注射维生素B1、B12及其他治疗,3个月后恢复,经过1个月~2年的随访,1例腮腺鳞癌患者复发死亡.60例发生面瘫26例,面瘫发生率43.3%,其中永久性面瘫1例(总面瘫的3.85%),发生暂时性面瘫25例,发生暂时性面瘫占总面瘫的96.15%.结论:手术的切除范围、肿瘤大小、面神经的解剖方法是影响面神经功能的重要因素.

  • 穴位电针刺激对周围性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BDNF 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孙忠人;卫彦;姜国华;寇吉友

    目的:观察穴位电针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BDNF mRNA)表达的影响,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机理.方法:日本大耳白兔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模型组(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西药组(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地塞米松)、传统针刺组(手针针刺"翳风""颧髎""地仓""颊车""四白""阳白"穴)、电针刺激组(穴同传统针刺组),每组分为术后7、14、21、28 d 4个时间组.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面神经损伤模型.采用伊红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细胞形态的改变,用原位杂交方法对面神经核BDNF mRNA表达阳性神经元进行染色,并用阳性细胞表达数定量分析.结果:穴位电针刺激后伊红染色可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现象比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明显改善,且电针刺激组兔面神经核中BDNF mRNA的表达明显多于其它4组(P<0.01),3个治疗组均有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BDNF mRNA表达增高的趋势(P<0.01).结论:穴位电针刺激对损伤的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

  • 电针对兔面神经损伤的超微结构影响

    作者:刘立安;王照钦;付静静;杜茜茜;张译元;矫翠翠;董京军

    目的:对比电针与手针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雪旺细胞、髓鞘及线粒体等结构形态学影响,探索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新西兰兔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手针组、电针组,每组10只.经面神经压榨复制面神经损伤模型.电针组取“地仓”“下关”“太阳”“阳白”进行电针治疗,每次30 min;手针组选穴同电针组,每10 min平补平泻捻转手法行针1次,留针30 min.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共治疗28 d.每7d进行1次面肌运动评分,28 d后电镜观察各组面神经超微结构.结果:治疗后,假手术组与正常组比较各项结果未见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在面肌运动评分、超微结构形态学变化以及单位面积轴突数目、髓鞘厚度、轴突面积等方面均差于正常组(P<0.05);两治疗组面肌运动评分、超微结构形态学变化以及单位面积轴突数目、髓鞘厚度、轴突面积均好于模型组(P<0.05);电针组各项结果均好于手针组(P<0.05).结论:在面神经损伤的治疗中,电针比手针更能促进轴浆线粒体增殖、髓鞘恢复以及轴索再生,这可能是电针治疗面神经损伤效果优于手针的机制之一.

  • 针刺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的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李小娟;赵中亭;朱田田;赵怡坤;严兴科

    面神经损伤可引起面部表情肌的运动功能障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社交和生活.针刺作为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笔者通过总结近十年针刺干预治疗面神经损伤的相关文献,发现针刺可通过调整患者面部肌电波型、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细胞和蛋白分子表达等多途径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为阐明针刺干预促进面神经损伤修复和指导针灸临床医生治疗面神经损伤提供思路.

  • 不同穴位的电针电兴奋性与贝尔面瘫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杨联胜;张昆;章闻;庄子齐

    目的: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面部不同穴位的电针兴奋性与贝尔面瘫预后相关性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贝尔面瘫患者,针刺穴取患侧攒竹、阳白、迎香、地仓、下关、牵正,以攒竹-阳白为A组、迎香-地仓为B组、牵正-下关为C组,予电针治疗,连续波,频率1 Hz,治疗时间30 min,隔日1次,治疗至面神经功能究全恢复或于起病16周时进行终点结局评价.收集患者起病第8天A组、B组、C组的电兴奋性分级及性别、年龄、面神经病变节段、2型糖尿病等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指标,与预后作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及C组电针的电兴奋性与预后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型糖尿病、面神经病变节段,A组及B组电针电兴奋性与预后相关(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组及B组电兴奋性是贝尔面瘫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OR值分别为8.410(1.176-60.113)、12.589(1.355-116.922).结论:攒竹-阳白、迎香-地仓的电针电兴奋性反应可成为贝尔面瘫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可早期鉴别面神经损伤程度较重的患者,调整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

  • 分级评定面神经功能在电针治疗贝尔麻痹中的应用

    作者:周章玲;左聪;程鉥泺;邵伟薇;刘丽平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贝尔麻痹中电刺激所致面肌收缩幅度与患者面神经损伤程度的相关性以及电反应分级评价的意义.方法:选择68例贝尔麻痹患者,将针灸治疗仪输出导线的正负极分别接通刺入太阳—阳白、下关—颧髎、禾髎—夹承浆3组腧穴的针柄,选用疏密波,根据针刺局部肌肉收缩反应的强弱,将电反应分为优级、中级、差级、无反应级4级.采用针刺、电针等治疗后,评定不同电反应分级者的疗效.结果:电反应分级优级者治愈率为100.0%(44/44),中级者治愈率为100.0%(7/7),差级者治愈率为18.2%(2/11),无反应级者治愈率为0(0/6),4组间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疗效与电反应分级优劣相关(P<0.001),电反应分级越好疗效越佳;不同电反应分级的疗程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电反应优级者疗程短.结论:电针分级符合贝尔麻痹面神经损伤分级的实质,电针刺激引起面部表情肌的收缩幅度与病情轻重程度密切相关,根据电反应可以基本了解面神经受损程度,判定预后.

  • 管灸对面神经损伤模型家兔NGFmRNA表达的影响

    作者:杨金蓉;宋军;田丰伟;唐路;张权森

    目的:探讨管灸治疗面神经损伤的机理.方法:采用机械压榨制作家兔面神经损伤模型,采用原位杂交技术观察管灸对其面神核、面神经、面部表情肌NGFmRNA表达的影响,并和电针进行对比.结果:与模型组、电针组比较,管灸组各部位NGFmRNA积分光密度均增加,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结论:管灸可显著增加各部位NGFmRNA表达,从而促进面神经损伤的修复和再生.

  • 电针不同刺激量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1、3蛋白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小娟;严兴科;曹朝霞;魏玉婷;赵中亭

    目的 观察电针对急性期面神经损伤兔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SOCS)1、SOCS3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其较佳刺激量.方法 将新西兰兔面神经用特制止血钳压榨5 min,损伤长度约2.5 cm,制作面神经损伤模型.实验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弱、中、强刺激组.电针各组术后1 d予不同刺激量治疗,连续7 d,模型组术后不予任何干预.治疗结束后截取各组受损面神经,采用ABC-ELISA检测介导JAK-STAT负反馈调节SOCS1、SOCS3的蛋白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兔SOCS1、SOCS3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弱刺激组 SOCS1、SOCS3蛋白表达降低(P<0.01).结论 面神经损伤急性期电针弱刺激可使SOCS1、SOCS3蛋白表达趋于正常,电针治疗效应不随刺激量的增强而增加.

  • 超声辐照微泡对肝细胞生长因子转染大鼠损伤面神经的促进作用

    作者:郝亚宁;骆文龙

    目的 观察超声微泡介导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基因促进大鼠受损面神经修复的可行性及有效性.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4组,A组:单纯手术组(PBS);B组:HGF+微泡组;C组:HGF+超声组;D组:HGF+超声+微泡组,每组10只.建立大鼠面神经损伤模型,以HGF作为治疗基因.基因转染后28 d,观察各组大鼠的一般情况,检测面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及神经电位波幅的变化.处死各组大鼠,采用Westem blot和RT-PCR检测损伤面神经HGF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 经行为学检测,D组大鼠在触须摆动及鼻尖位置均明显优于其余3组.D组面神经传导速度、神经电位波幅明显高于其余3组,潜伏期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D组中HGF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 微泡在一定频率和强度的超声作用下能够安全、有效的将目的基因转染进入损伤后的面神经,有利于受损面神经的修复.

  •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面神经损伤的临床研究

    作者:彭华;陈红;李和

    目的 探讨鼠神经因子对面神经损伤后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七叶皂甙钠、尼莫地平和维生素B-12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除外使用维生素B-12)同时,给予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9 000 Au共两个疗程.两组治疗前后均进行面神经功能评估,面神经电图(EnoG)检查,同时监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结果 两组在治疗后30 d内症状和体征、EnoG的变化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且无肝、肾功损害.结论 鼠神经生长因子配合常规治疗明显缩短面神经损伤病程,改善预后,并且不良反应少.

  • 神经干细胞与自体筋膜联合修复家兔面神经损伤

    作者:闫长祥;安沂华;历俊华;刘淑玲;万虹;于春江;王忠诚

    目的观察应用神经干细胞和自体筋膜修复面神经损伤的效果.方法 22只健康新西兰日系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单纯自体筋膜移植)和治疗组(自体筋膜+神经干细胞移植),对照组8只,共15侧;治疗组14只,共20侧.分别于术前、术中(切断前后)、术后6周以阈刺激记录其潜伏期.术后6周取桥接处的再生面神经,脱水、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度5 μm),MBP髓鞘染色.半薄和超薄切片,分别观察髓鞘的数目和厚度.结果电生理阈刺激下,神经潜伏期术前、术中切断前无显著性差异.与术后6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6周取桥接处的再生神经, BrdU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治疗组有大量BrdU阳性细胞.对照组未见BrdU阳性细胞.MB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邻片与大量BrdU阳性细胞相对应区有大量MBP阳性细胞,横断面为环形或半环形,纵断面为连续或不连续的条索状.对照组MBP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减少.半薄和超薄切片显示治疗组的再生纤维以有髓神经纤维为主,髓鞘板层结构明暗相间,结构清晰,轴浆内细胞器丰富.对照组的再生纤维髓鞘发育差,但能看到典型的髓鞘板层结构,轴浆内细胞器较少.结论神经干细胞和自体筋膜联合应用能显著提高面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及致面神经损伤的原因分析

    作者:田鹏;吴政海;李忠华;刘晓谦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效果,并分析导致面神经损伤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至2017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及哈尔滨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92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实况录像回放,全部患者均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术中游离责任血管,并以Teflon棉球隔离.结果 192例患者中,术后疼痛完全缓解173例,大部分缓解11例,延迟治愈5例,不缓解0例,面神经损伤3 例.对所有患者随访3 ~6 个月,三叉神经痛复发2 例,永久性面神经损伤1 例.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效果可靠,术中避免导致面神经损伤的不当操作,可以完全或极大程度降低面神经损伤的可能.

252 条记录 1/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