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经终板手术入路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作者:金保哲;张新中;周国胜;周祥;周文科

    目的:为经终板手术入路的临床应用提供显微解剖学资料,以利于术中重要血管、神经结构的辨认和保护.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对12例国人成人头颅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详细观察终板及其邻近结构,并进行测量和拍照.结果:终板为一薄层灰质膜,连于前连合与视交叉中部上表面之间,弧形长度(14.4±2.8)mm,大宽度(4.8±1.3)mm,厚度(0.27±0.16)mm;视交叉上隐窝位于视交叉中线区后半的上表面,前后长度为(5.6±1.5)mm;与终板关系密切的血管结构是前交通动脉复合体及其穿支血管.结论:经终板入路是打开终板后所获得的手术间隙,由视交叉后缘、左和右视束内缘和终板后缘构成.中嵴或中央区膨隆是安全切开终板的重要标志.

  • 3D弹簧圈在颅内前交通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蔡廷江;史跃;黄玉杰;王栋;陈龙;王中勋;王颖

    目的 探讨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塑型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1例(31个)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和全脑DSA检查确诊,其中破裂动脉瘤21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患者均采用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3D弹簧圈,术毕即刻进行DSA及CT检查.DSA检查显示弹簧圈均位于动脉瘤内,载瘤动脉通畅,其中完全栓塞26例,占83.87% (26/31);大部分栓塞5例,占16.13%(5/31).CT检查显示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现象.31例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26例,占83.87%(26/31);轻度残疾4例,占12.9% (4/31);重度残疾l例,占3.22%(1/31).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8.95±4.08)个月.术后3、6、12个月行DSA或CTA复查提示,前交通动脉轻度狭窄5例,前交通动脉通畅26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重塑技术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CT血管显影在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贺侠;杨风云;刘回耀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从1998年9月~2000年7月,对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男14例,女6例,年龄21岁~67岁,平均40.5岁,临床上均有头痛或(和)脑膜刺激症。CTA与DSA检查时间相差4d~20d,平均9d。 2.方法:利用GE Prospeed S Fast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为120KV,160mA,层厚1mm,螺距1~1.5,重建间隔1mm,先行平扫再行CTA检查。CTA扫描范围从鞍底至其上5cm,部分从鞍底至顶部。使用碘浓度为300mg/ml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利用高压注射器经外周静脉注射,团注速度为3.0mg/ml,延迟时间20s。扫描所获图像传经GE Sun工作站,对二维原始图像进行编辑,采用表面阴影显示法(SSD)和大强度投影法(MIP)及四维四管成像法(RAYSUM)技术重建图像,DSA采用GE的ADVAMTXADSA机器,采用标准股动脉插管技术。 二、结果 2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A检查发现7例动脉瘤,9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正常,而同期DSA检查发现8例动脉瘤,9例脑动静脉畸形,3例正常。 1.8例动脉瘤中(见图1),除1例外CTA均能满意显示,阳性检出率为87.5%,所见与DSA基本一致,均为单发动脉瘤,直径5~32mm之间,分别位于前交通动脉3例,基底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2例,后交通动脉1例。表现为异常结节状高密度影。CTA图像可在工作站上进行任意角度旋转并观察,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形态、轮廓、大小、血管痉挛,钙化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并可显示毗邻的颅底骨结构,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9例AVM中(见图2、3、4),与DSA检查结果完全相同,其中枕叶1例,颞叶3例,顶叶2例,可见异常增粗迂曲的血管,可显示出主要供血动脉,畸形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的空间关系,其空间分辨率优于DSA,但不能显示细小的供血动脉。三、讨论 1.CTA是经周围静脉高速注入碘对比剂,在靶血管内对比剂充盈的高峰期,用螺旋CT进行快速体积数据采集,获得的图像再经各种计算机处理技术,合成三维血管影像。利用大强度投影(MIP)方法来显示轴面、矢状面、冠状面及任意旋转角度的脑立体血管影像,并可鉴别钙斑和腔内对比剂,采用表现阴影显示(SSD)法来显示重叠的血管和血管的外部轮廓,利用四维血管成像法,显示血管与病变之间的毗邻关系[1]。

  • 基于CTA的破裂与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对比

    作者:谭世芳;吕发金

    目的 分析破裂与未破裂前交通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探讨影响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形态学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诊断为前交通动脉瘤的114例患者共114个前交通动脉瘤的资料,其中破裂组88个,未破裂组26个.记录CTA图像中动脉瘤的形状、长径、单发或多发、瘤颈宽度、瘤体宽度、纵横比(AR)、动脉瘤倾斜角及血流夹角、大脑前动脉A1段血管构象和动脉瘤指向,对以上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破裂组与未破裂组前交通动脉瘤单发/多发(P=0.001)、动脉瘤形状(P=0.002)、瘤颈宽度(P<0.001)、长径(P<0.001)、瘤体宽度(P<0.001)、AR值(P=0.014)、血流夹角(P<0.001)和单侧A1优势型发生率(P=0.0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中,瘤颈宽度(OR=2.950,P=0.022)、AR(OR=6.206,P=0.022)、血流夹角(OR=1.121,P<0.001)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对其均具有正向影响;ROC曲线分析显示敏感度(76.1%)、特异度大时(88.5%)对应血流夹角为126.65°.结论瘤颈宽度、AR值和血流夹角是前交通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瘤颈越宽、AR值越大、血流夹角越大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越高,可将血流夹角=126.65°作为判断前交通动脉瘤破裂风险的临界值.

  • 难以诊断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一例

    作者:柳扬;马晓敏;聂莹雪

    患者男,43岁,既往高血压4~5年。2011年12月25日患者上厕所时突然自觉后颈部有异物爬行感,并感觉被棒子打了一下头部,继而头痛,约10 min后头痛缓解,并伴恶心呕吐,行颅脑CT扫描未见异常,经止痛、降压治疗后头痛症状明显缓解。2012年1月4日因突然头痛加重入院,查体:神志清醒,血压160/80 mm Hg,颅神经正常,四肢肌力Ⅴ级,肌张力正常, Babinski征(-),颈强可疑阳性,Kernig征双侧阳性,双眼视盘上、下边缘不清,视网膜静脉扩张、弯曲、充血,提示双眼视乳头水肿,诊断为颅内压增高。颅脑MR平扫+增强示:右侧丘脑小缺血灶(图1),余未见异常(图2)。MRV检查示:上矢状窦前部略纤细,未见确切血栓及狭窄。头颈部动脉CTA结果回报:未见确切异常。腰椎穿刺检查为淡红色脑脊液,脑脊液压力300 mm H2O,脑脊液离心后上清液为透明淡黄色,蛋白599 mg/L、氯120 mmol/L、葡萄糖2.6 mmol/L,细胞无法计数,因腰椎穿刺过程不顺利,疑为穿刺后人工损伤,未做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2012年1月10日,患者上厕所时头痛,短暂意识不清,伴喷射性呕吐,面部及手部抽搐,立即复查颅脑CT扫描示:双侧大脑脑沟、大脑纵裂、环池、小脑幕上池见条形及羽毛状高密度影(图3),诊断蛛网膜下腔出血。回顾头颈部动脉CTA检查:发现前交通动脉处有囊袋状突起(图4)。后经血管造影证实为前交通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图5)。

  • 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形态学特征分析

    作者:蔡建勇;黄崇权;陈献东;陆川;巴华君;陈茂华;孙军

    目的 分析前交通动脉瘤形态学特征,揭示动脉瘤形态学特征与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关系. 方法 根据动脉瘤是否破裂将1 12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分成破裂动脉瘤组(74例)和未破裂动脉瘤组(38例),根据三维CTA模型,记录并比较两组间的动脉瘤直径、动脉瘤容积、高宽比、尺寸比、动脉瘤角、流动角和载瘤动脉-子动脉角,采用Logistic分析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ROC曲线判断其预测价值.结果 破裂动脉瘤瘤径、高宽比、尺寸比、动脉瘤角和流动角较未破裂动脉瘤显著升高(P均<0.05),破裂动脉瘤载瘤动脉-子动脉角较未破裂动脉瘤显著降低(P<0.05),破裂动脉瘤容积与未破裂动脉瘤比较差异未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高宽比、流动角和载瘤动脉-子动脉角是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动脉瘤高宽比、流动角和载瘤动脉-子动脉角可显著预测动脉瘤破裂出血,且有中等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论 动脉瘤高宽比、流动角和载瘤动脉-子动脉角等动脉瘤形态学参数可协助临床评估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的风险.

  • 胎儿大脑中动脉超声多普勒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作者:傅静

    胎儿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是颈内动脉在颅内的分支。在解剖上,与 Willis 环关系密切。Willis 环由前交通动脉、两侧大脑前动脉起始段、两侧境内动脉末端、两侧后交通动脉和两侧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共同组成[1]。该环的解剖及其与 MCA 的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超声下测量MCA 时探头与 MCA 的位置关系及超声下 MCA的图像如图2、3所示。MCA 是胎儿脑部供血的主要血管。脑血管具有自主调节功能,内外环境的变化如缺氧等可导致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 MCA 的测量均可反映这些变化导致的病理状态,但以 MCA 的灵敏度高[2]。MCA 的超声多普勒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检查,客观性强,因此,可用来检测胎儿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协助判断胎儿的预后并采取相应措施。

  •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

    作者:邹超;黄清海;赵瑞;许奕;洪波;赵文元;刘建民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①26例患者均获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15例(57.6%),瘤颈残余6例,大部分栓塞5例;载瘤动脉血流均通畅.②术后1.5~72.0个月行临床随访,26例中无一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相关性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1例Hunt-Hess Ⅳ级患者术后6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3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发生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够自理.③ 22例术后6~24个月获DSA随访,14例致密栓塞患者中无一例复发;5例瘤颈残余者中4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大部栓塞的患者,2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20例动脉瘤不显影的患者中,10例可见明显的愈合线.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后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率及长期预后的良好率.

  •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韩庆东;孙青;周鹏;黄亚波;王中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 年1月至2017 年3月经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79 例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术后3~3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79例患者中,瘤顶指向上型34例,下型37例,复杂型8例.ACoAA均被夹闭成功.术后随访3~36个月,GOS示预后良好者70例(88.6%),其中上型26例,下型36例,复杂型8例;轻度残疾者9例(11.4%),其中上型8例,下型1例;无一例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动脉瘤瘤顶指向下型者预后较指向上型者好[97.3%(36/37)比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的有效手段,瘤顶指向下型者疗效优于上型者.

  • 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入路选择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晟;王勇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是前循环常见的动脉瘤,约35%的颅内动脉瘤发生于此处[1].该部位的动脉瘤生长位置多变,周围组织解剖结构较复杂,是神经外科较难处理的颅内动脉瘤之一[2].目前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显微手术夹闭和血管内栓塞治疗.一般认为,瘤体/颈比例<2、瘤顶方向指向前、Hunt-Hess分级Ⅰ~Ⅲ级的动脉瘤是显微手术较好的适应证[2].合并颅内大血肿、脑血管痉挛较重、有占位效应的巨大动脉瘤病例,亦应选择手术夹闭动脉瘤[1].我们就显微外科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入路选择和影响因素进行综述如下.

  • 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后前交通动脉开放对另一侧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贾凌云;华扬;侯伟红;刘蓓蓓

    目的 研究一侧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重度狭窄(狭窄率为70% ~ 99%)或闭塞后,前交通动脉(ACoA)开放对另一侧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 选择一侧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另一侧ICA颅外段正常或狭窄率<50%(简称相对正常侧)的患者228例,其中ACoA未开放者115例,开放者113例.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测量双侧ICA颅外段近段管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术流速(FDV),血管阻力指数(RI);经颅多普勒(TCD)测量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PSV、EDV及血管搏动指数(PI).分析ACoA开放对相对正常侧ICA、MCA、ACA 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结果 ①ACoA未开放组和开放组的相对正常侧的ICA颅外段管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CoA开放组相对正常侧ICA的PSV、EDV均高于未开放组(P=0.000),RI值低于未开放组(P=0.001).②ACoA开放组相对正常侧的MCA、ACA的PSV和EDV均高于术开放组(P=0.000)、PI值低于术开放组,但两组间仅ACA的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③相关性分析显示,相对正常侧MCA和ACA的平均血流速度与ICA颅外段的平均血流速度呈正相关关系(r=0.587,r =0.346,P =0.000). 结论 一侧ICA颅外段重度狭窄或闭塞时,ACoA的开放直接影响另一侧ICA颅外段及MCA、ACA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大脑前动脉成窗变异

    作者:袁飞;刘银社;赵军;顾欣;冯凯琳

    目的 探讨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成窗的发生率及CT血管成像(CTA)特征,提高对该血管变异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734例经头颈部64排螺旋CTA诊断为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动脉成窗94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分析大脑前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等特征及其合并症.结果 ①发现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成窗率占3.44%(94/2734),其中有大脑前动脉成窗的为67例(69个成窗),检出率为2.45%;前交通动脉成窗27例,检出率为0.99%.②大脑前动脉中,A1段27个成窗(左侧13个、右侧14个),A2段36个成窗(左侧15个、右侧21个),A1与A2交界区6个成窗(左右侧均有3个).③ 42个"窗"径较小(<2 mm),呈孔状;54个"窗"径较大,其中33个成窗变异的分支粗细不等,呈椭圆形;21个成窗的分支血管粗细大致相同,呈凸透镜样.另外,1例表现为3个成窗形成网状,5例成窗近端或远端伴有动脉瘤.结论 头颈部64排螺旋CTA能快速、直观、准确地诊断大脑前动脉和前交通动脉成窗及所合并的动脉瘤.

  • 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价

    作者:周瑛华;华扬;凌晨;段春;王力力;侯伟红

    目的:探讨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重度颈动脉狭窄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患者前交通动脉开放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症状性一侧重度颈动脉狭窄而接受CEA治疗的住院患者89例。根据DSA显示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分为开放组(45例)和未开放组(44例)。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与DSA诊断前交通动脉是否开放的一致性;分析两组术中实施临时性分流率的差异及手术前后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的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搏动指数(PI)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与DSA结果比较,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9例患者术前评估前交通动脉开放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1.1%(41/45)、97.7%(43/44),总符合率为94.4%(84/89)(Kappa=0.888,P<0.01)。前交通动脉开放组患者CEA术中临时性分流实施率[2.2%(1/45)]明显低于未开放组[20.5%(9/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00,P=0.017)。两组患者术后患侧MCA的PSV、EDV、PI均较本组术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开放组:(128±41)cm/s比(77±24)cm/s,(55±18)cm/s比(41±13)cm/s,(0.92±0.14)比(0.67±0.14);未开放组:(139±44)cm/s比(86±31)cm/s,(59±22)cm/s比(44±16)cm/s,(0.94±0.15)比(0.71±0.16);均P<0.01];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5±42)cm/s比(157±57)cm/s,(55±24)cm/s比(72±34)cm/s,均P<0.01],手术前后健侧ACA的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开放组术后健侧ACA的PSV、EDV及PI与术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对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前交通动脉的开放与否进行准确而客观的评价,对于 CEA术中选择性分流、提高 CEA的成功率具有指导意义。

  • 大脑前交通动脉成窗现象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赵兵;杨华;刘健;李玉明;隋建美;陈益民;出良钊;胡阳春;向欣;匡涛

    目的 探讨胚胎大脑前交通动脉成窗现象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60具用质量分数为20%的甲醛溶液固定的胚胎,行大脑血管彩色乳胶灌注.胎龄为16~40周,平均(28±6)周.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前交通动脉成窗的解剖学特征.按胎龄分为16~20周7例,21~24周10例,25~28周19例,29~32周9例,33~36周12例,37~40周3例.结果 胚胎前交通动脉成窗的发生率为20%(12/60).根据形态学大致分为4类:线型为8%(5/60),网状型为3%(2/60),丛状型3%(2/60),复合型5%(3/60),各组间前交通动脉成窗的发生与胎龄无相关性(χ2=1.134,P>0.05).结论 前交通动脉成窗的发生与胎龄无明显相关性,可能与胚胎个体发育和血流动力学等多种因素相关,并容易被误诊为动脉瘤.

  • 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动脉瘤

    作者:田新华;张俊卿;陈锷;陈陆馗;黄延林;孙瑾;杨芳裕;李泉清;邓志鸿;刘禹冰;张峰林;康俊龙;林锦超

    目的:探讨前交通动脉(ACoA)动脉瘤经眶上锁孔入路手术夹闭的手术技术、安全性和相对适应证.方法:总结27 例经眉弓眶上锁孔入路手术治疗的ACoA 动脉瘤临床资料,着重阐述手术方法、术中动脉瘤破裂处理及手术适应证.结果:27 例动脉瘤全部一次手术夹闭成功,但其中有5 例术中动脉瘤破裂,3 例合并脑积水者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 例死亡.27 例患者均未出现手术入路相关并发症.19 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或CT 血管造影随访显示夹闭良好.结论:眶上锁孔入路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ACoA动脉瘤的一种有效、安全的微创方法.

  • 支架辅助栓塞破裂性前交通宽颈动脉瘤

    作者:陈鑫璞;黄清海;许奕;洪波;赵瑞;赵文元;刘建民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宽颈动脉瘤的术前评估、支架植入策略、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的21例前交通宽颈动脉瘤及载瘤动脉解剖形态,支架植入技术操作程序,临床和造影结果.结果 21例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19枚、LEO支架2枚.12例支架远端位于同侧A2段、5例支架远端越过前交通植入对侧A2段、4例位于动脉瘤内.术后即刻致密栓塞18例;大部分栓塞2例;部分栓塞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经继续栓塞后出血得到控制.平均8.7个月后DSA随访12例,MRA随访4例,显示1例动脉瘤再通.结论 术前应根据动脉瘤及前交通动脉的解剖形态和功能制定支架植入策略.支架辅助栓塞前交通宽颈动脉瘤技术安全可行,动脉瘤致密栓塞率高.支架的长期疗效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 微小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李永利;李瑞岩;赵均峰;蒋传路;杨立庄;叶伟;王晓峰;李仙锋;陶海泉;李永哲

    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发生率高,占所有颅内动脉瘤1/3以上[1].由于前交通动脉复合体解剖位置深,发出多支细小的穿支,又存在很多的变异情况,对于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加上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及脑水肿等因素,手术困难,风险高.近10年来随着神经介入技术及材料的发展,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已经成为另外一种选择.微小动脉瘤是指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的动脉瘤[2],我们自2004年6月至2007年6月共应用血管内治疗栓塞了9例破裂的微小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报道如下.

  • 脑动脉瘤夹闭术中动脉瘤破裂二例

    作者:李金星;洪涛;裘伟光;黄海鹰;王炳勇

    例1 女,24岁,因突发头痛2 h入院.查体:神志清,颈强胸前4横指,四肢肌力Ⅴ级.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行DSA示左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瘤颈宽约3 mm,瘤顶指向上方.Hunt-Hess分级Ⅱ级.次日在全麻下行左侧翼点入路动脉瘤夹闭术,麻醉诱导后血压略有波动,可达140/85 mmHg,打开骨瓣时硬脑膜张力正常,稍后发现硬脑膜张力突然急剧增高,并见硬膜呈深蓝色.

  • 急性硬膜下血肿清除术中探查夹闭前交通动脉瘤一例

    作者:朱巍巍;周岱;朱凤清;张世明

    患者 男,46岁.因突发性头痛伴昏迷1 h入院.查体:神志中至深昏迷,右侧瞳孔散大(5 mm),对光反应消失,左侧瞳孔直径3 mm,光反应存在.颈项强直,强刺痛后四肢微屈,右下肢Babinski征阳性.头颅CT示右额叶脑内血肿伴大量右额颞硬膜下血肿,中线结构明显左偏.既往无高血压病史,否认有头部外伤史.入院后急诊气管插管在全麻下行右额颞大骨瓣开颅清除硬膜下血肿约60 ml,脑压明显下降后,术中探查未发现脑皮层有异常血管,并见纵裂池及右侧额底有薄层少量血肿,在显微镜下打开侧裂池,沿右侧颈内动脉、大脑前动脉探查至A1、A2前交通动脉交界处发现约2.5 mm×2 mm大小动脉瘤,瘤体指向上方,分离暴露瘤颈后予以顺利夹闭,双侧A1、A2保留完好,血供通畅.术后去除骨瓣,硬膜做减张缝合.术后患者无肢体偏瘫和其他神经功能障碍,复查CT显示清除血肿满意.

  • 大脑前动脉水平段梭形动脉瘤二例

    作者:张弘;王剑伟;李可

    例1男,21岁.突然头痛、恶心、呕吐,双上肢屈曲样抽搐、项强二横指,克氏征阳性.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数字减影全脑血管检查(DSA)示右侧大脑前动脉水平段(A1)的起始部有一约0.3cm×0.5cm大小的梭形动脉瘤影.例2男,33岁.以头痛、恶心、呕吐一个月内反复二次蛛网膜下腔出血人院.项强、腰穿为血性,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DSA检查示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中部可见0.4cm×0.5cm大小动脉瘤影.2例患者均为翼点人路、术中探查前交通动脉存在无变异,通血良好,采用阻断A1段主干夹闭梭形动脉瘤两端,术后收到良好效果,术后查体无神经功能障碍.随访1年一切正常.

105 条记录 1/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