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改善颈动脉狭窄患者症状的研究进展

    作者:蒋庆君;吴鉴今;曲乐丰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已是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公认的"金标准",但其对于改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视觉、听觉以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临床症状的相关研究,目前疗效尚存争议,其机制也尚未明确.本文针对CEA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对视觉、听觉及认知功能等方面的影响,从临床疗效、作用机制等方面作一综述.

  •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手术时机的研究进展

    作者:余翀;周斌;李毅清

    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外科干预时机是近几年相关领域争议的热门话题.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金标准,虽然美国心脏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HA)、欧洲血管外科学会(European Society for Vascular Surgery,ESVS)等国际权威指南已经推荐将佳的CEA时机从首次卒中症状发生后4~6周提前至2周,但是现有不少证据显示超急性期CEA(48 h内)具有更好预防卒中复发的效果且不明显增加围手术期卒中和死亡的风险,建议手术时机进一步提前,而对接受静脉溶栓后CEA手术时机的把握,目前仍无定论.在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方面,虽然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与CEA的总体效果相当,但是早期CAS的安全性不确切,需要更多有力证据支持.目前国内卒中的早期外科干预理念尚未被广泛接受,本文对卒中后早期CEA/CAS干预时机进行综述,以期在各专科医生协作下,选择佳的干预时机,获得好的疗效.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预后及其危险因素的研究

    作者:余翀;李毅清

    目的:评估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探索与CEA围手术期和远期发生相关卒中事件的危险因素,以期为未来临床工作和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8年1月至2015年11月于武汉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接受CEA干预的病例,统计病例的一般资料、诊断、治疗和转归等情况,随访记录患者在CEA术后30 d内和30 d后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分析CEA的安全性和远期治疗效果,并且分别探索患者在CEA术后30 d内和30 d后发生相关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⑴围手术期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3%,均为卒中事件,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4.1%;⑵远期发生同侧脑卒中5例,其中4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cerebral ischemic attacks,TIA),1例发生脑梗死,2年内累计相关卒中发生率为5.5%;⑶吸烟和伴对侧颈动脉闭塞(contralateral carotid occlusion,CCO)者CEA围手术期卒中率明显增加,但是只有伴CCO为CEA围手术期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⑷存在家族卒中病史的病例CEA术后远期复发同侧卒中的比例明显增加,家族卒中病史同样是CEA远期再发同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他13个因素差异皆不明显。结论 CEA围手术期安全性和远期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初步认为伴CCO是CEA围手术期卒中的唯一独立危险因素。家族卒中病史可能是CEA远期同侧卒中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CEA术后应该根据个体的不同特征设定重点随访时间窗,实现术后患者的精细化管理。

  • 彩色多普勒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的应用

    作者:唐杰;李俊来;徐建宏;汪娜;王晓刚;周定标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CDFI)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颈动脉狭窄中的临床价值.方法:CEA治疗前经CDFI检查的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患者27例,其中12例患者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CAG)检查.结果:CDFI显示40侧颈总或/和颈内动脉内-中膜增厚,34侧伴有斑状强回声,31侧管腔狭窄,程度为40%~95%,中位数是76%;2侧颈内动脉闭塞.CDFI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与CAG检查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DFI在显示颅外段颈动脉管壁病变方面有很高的敏感性,并且能准确地判定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可作为筛选CEA患者的可靠手段,也能用作CEA患者治疗后随访.

  •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作者:郑敏;李春梅;叶志东;贾冬林

    目的 探讨二维超声和CDFI技术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术前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二维超声和CDFI于CEA术前、术后对比观察66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径、狭窄率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将术前超声检出结果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术前超声检出6例颈动脉狭窄60%~69%,53例狭窄70%~99%,7例颈动脉闭塞,与DSA相比,超声诊断准确率为95.45%(63/66).CEA术后狭窄处颈动脉内径显著增宽,血流速度明显下降,血流动力学参数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均<0.001).术后随访效果满意.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狭窄的诊断率较高,能客观反映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在CEA术前筛查诊断及术后疗效评价中均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

    作者:牛宏珍;勇强;张蕾;秋阳;李春梅;张爽;张勤奕;何晓芬;李同勋

    目的 探讨术中超声检查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收集因颈内动脉重度狭窄而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21例患者,术中应用超声扫查确定斑块位置、病变长度,判断颈动脉管腔内有无游离动脉内膜及小血栓等.参照Panetton标准,将术中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正常、轻度异常和显著异常.结果 9例患者于颈动脉缝合后超声检查发现细条带状高回声,共14处,12处轻度异常均为长度<3 mm的游离内膜片,未予特殊处理;2处显著异常,其中1处为缝入动脉管腔内的动脉外膜,1处为细带状血栓,对此2例患者均于超声引导下再次切开颈动脉、去除游离物.术后3天复查超声显示游离内膜片均自行愈合.结论 CEA术中应用超声监测可以明确颈动脉斑块位置、病变范围及形态、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时发现内膜损伤等手术并发症,有助于降低术后脑卒中率及死亡率.

  • 脉冲磁场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血管内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作者:郭燕梅;索伟;高月明;朱才兴

    目的 观察不同强度脉冲磁场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血管内膜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A(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A)表达的影响.方法 家兔50只,制作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料喂养2月后行CEA手术.术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对照组、0.6 T治疗组和1.0 T治疗组.在CEA术后1个月、2个月及3个月使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病变血管内膜PDGF-A表达.结果 CEA术后2个月,治疗组PDGF-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1.0 T治疗组PDGF-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和0.6 T治疗组(P<0.05),0.6 T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适当剂量脉冲磁场能抑制CEA术后颈动脉内膜PDGF-A的表达,对CEA术后再狭窄的发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脑性盐耗综合征的处理

    作者:王志强;刘建林

    我们自2001-04实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中,遇到术后发生脑性盐耗综合征3例,对其发生原因和处理探讨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例1:男,72岁,因反复出现左侧肢体功能障碍1个月入院.14 a前曾患脑梗塞,有高血压病史14 a,无糖尿病、冠心病史.术前DSA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严重狭窄,约95%,长约3cm,左大脑前动脉闭塞.彩超示右颈内动脉内径1.7 mm,流速129 cm/s.例2:男,81岁,因坐起后头晕3个月为主诉入院,伴右侧肢体功能障碍l a,有高血压病史5 a,术前DSA左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约70%,彩超示右颈内动脉内径1.7 mm,流速129 cm/s.右大脑中动脉闭塞,Wills循环良好.例3:女,70岁.因反复左侧上肢震颤伴无力3个月为主诉入院,有高血压、糖尿病病史,术前DSA左侧颈内动脉狭窄40%,右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约80%.

  • 全麻复合颈丛阻滞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15例分析

    作者:许艳荣;卢家凯;徐凯智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一种风险性较高的手术,但对哪种麻醉方法是CEA较理想的尚无定论.CEA麻醉处理有其一定特点, 我们在全麻复合颈丛阻滞完成15例,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0例,女5例,年龄57~76岁.术前伴有高血压12例,冠心病13例,糖尿病8例,术前有脑梗死9例,短暂脑缺血发作史13例,无症状1例.所有患者术前均经颅脑多普勒和血管造影证实术侧颈动脉狭窄>70%.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李伟玲;王贺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手术配合经验.方法:在8例CEA的手术配合中,强调器械护士的熟练操作和巡回护士的密切观察.结果:全部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结论:CEA的手术配合,以防损伤,防血栓和防感染为主要原则;手术室护士高度责任心,熟练技术操作,是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保证.

  • 颈动脉狭窄内膜剥脱术1例的护理

    作者:王春笋

    2011-01我科对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成功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取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男,45岁.于2010-12无诱因突发头晕,伴右侧肢体麻木,无力而摔倒,行CT检查:颈动脉狭窄,脑栓塞入院.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患者T2-FLAIR高信号血管征相关研究

    作者:陈忠华;褚春燕;朱传芳;龚向阳

    目的探讨T2-FLAIR序列高信号血管征(HVS)与颈动脉(ICA)狭窄程度的相关性,评估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HVS的影响。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ICA狭窄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将患者分为ICA狭窄程度<90%组和≥90%组。将HVS的分布区域划分为侧裂池、颞枕叶脑沟和其他部位,统计HVS在各区域出现的次数。根据HVS的分布范围,将HVS分为I级(HVS分布范围<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II级(HVS分布范围>1/3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比较不同狭窄程度HVS的发生率和分级的差别,分析CEA前后ICA及T2-FLAIR序列的变化,评估CEA对HVS的影响。结果 ICA狭窄程度≥90%组HVS的发生率显著高于<90%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584, P<0.001)。HVS在各区域出现的次数分别为:侧裂池12次,颞枕叶脑沟34次,其他部位15次。ICA狭窄程度≥90%组的HVS II级比例高于<90%组(χ2=8.395, P<0.05)。CEA后24例HVS消失,5例HVS不变。结论 HVS的发生率及等级与ICA狭窄程度具有相关性。ICA狭窄所致HVS多见于颞枕叶脑沟,侧裂池较少见。CEA可以明显改善HVS,术后HVS消失可能成为评估CEA效果的有效指标之一。

  • 颈部CTA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作者:魏里;付玉存;秦雷;贾慧娟;郭芸

    目的:探讨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3例诊断为脑缺血性疾病的患者行颈动脉CTA检查.所示结果与部分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对照.依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试验(NASCET)、欧洲颈动脉外科试验(ECST)方法,中重度颈动脉狭窄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术前、术后CTA测得的颈动脉狭窄处直径比较用配对t检验.结果:CTA观察颈动脉86支,其中轻度狭窄17支,中度狭窄23支,重度狭窄34支,闭塞2支;10支正常.发现斑块121处,其中软斑33处,纤维斑20处,纤维钙化斑53处,钙化斑15处.内膜剥脱术术后血管狭窄的改善情况:本组狭窄率为中重度的颈动脉共35例39支血管行内膜剥脱术,术前39支颈动脉狭窄段管腔内径平均为(6.02±0.44)mm,术后狭窄段管腔内径为(10.18±0.62)mm,t =34.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部CTA是颈动脉狭窄术前诊断及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效果评价的有效手段,可作为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术后随访的首选影像方法.

  • 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的超声造影研究

    作者:魏立亚;何文;张红霞;刘冬梅;王立淑;邬冬芳;田凤兰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96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行实时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造影增强情况,运用声学定量分析软件在机分析,根据斑块回声分组并进行组间比较.对9例有外科手术指征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对造影观察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病理切片行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单克隆抗体以及新生血管标记物Ⅷ因子、PBS缓冲液染色,分析颈动脉斑块造影增强情况与组织病理学新生血管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回声斑块造影增强率按由高至低顺序排列分别为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高回声,其中低回声、等回声、混合回声组间斑块增强数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低回声、等回声及混合回声与高回声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颈动脉硬化斑块病理组织学与超声造影结果 分析提示,造影剂增强效应较强的斑块在组织学上新生血管形成数量较多,两者呈正相关性(r=0.773,P=0.015).结论 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无创性评价斑块稳定性.

  • 血管超声评估颈内动脉闭塞血运重建复合手术的成功性

    作者:周瑛华;华扬;王力力;夏明钰;段春;凌晨

    目的 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CS)评估颈内动脉闭塞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并取栓和(或)支架植入复合术的血运重建再通的成功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经(DSA)确诊为颈内动脉闭塞,并接受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78例.术前1周和术后1周内行CDFI和TCCS检查.分析比较术前颈内动脉近段及远段内径、闭塞管腔内病变回声、责任斑块长度、交通支开放(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与否等因素对复合手术血运重建再通成功性的影响.结果 78例患者复合手术再通成功率为78.2%(61/78).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闭塞管腔内均质回声、眼动脉血流方向逆转均是颈内动脉闭塞再通成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OR=0.069,95%CI:0.045~0.604,P=0.007;OR=0.164,95%CI:0.009~0.501,P=0.008).结论 闭塞管腔内的回声性质、眼动脉方向的逆转与颈内动脉闭塞后血运重建的再通率密切相关.CDFI与TCCS联合评估颈内动脉闭塞复合手术的成功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二维超声特征与斑块标本结构一致性的研究

    作者:刘蓓蓓;华扬;刘玉梅;李景植;孟秀峰;周瑛华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术前二维超声基本形态及内部回声特征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斑块大体标本高倍相机影像结构的一致性,以二维超声方法评估斑块易损性的特征.方法 连续纳入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因颈动脉狭窄70%~99%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术前颈动脉超声纵、横切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清晰的患者160例,根据二维超声斑块形态特征分为规则型(32例)与不规则型(128例),其中溃疡型斑块91例,与CEA术后即刻斑块的外观形态结构进行比较;根据二维超声回声特征分为均质等回声斑块组(64例)、低至无回声斑块组(44例)、不均质强回声斑块组(52例),分别与CEA术后即刻斑块的纵断解剖切面高倍相机成像显示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对比.将超声回声均质的斑块(108例)按CEA术后斑块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类为均质性非粥样物质(64例)、粥样物质(10例)、新鲜出血(10例)及陈旧性出血坏死(5例),测量不同性质斑块在二维超声图像上的平均灰阶中值(GSM)并进行比较.结果 1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超声显示斑块形态与术中标本检查结果: (1)二维超声显示斑块形态与大体标本斑块形态特征的准确率93.1% (149/160),对不规则斑块诊断的敏感度为95.3%,特异度83.9%;对溃疡性斑块诊断的敏感度84.8%,特异度88.5%,两种类型斑块的总准确率86.2% (138/160). (2)二维超声回声特征为均质等回声斑块64例,标本内解剖结构显示为结构均匀一致非粥样物质者占95.3% (61/64);低至无回声斑块44例,标本内结构显示为粥样物质和斑块内新鲜出血占86.3%(38/44).术中标本显示为非粥样物质成分的斑块GSM值平均为55±19,显著高于粥样物质斑块39±11 (P<0.001)和新鲜出血性斑块29±10 (P<0.001),而新鲜出血性斑块平均GSM值低于粥样物质性斑块. (3)不均质强回声斑块52例,二维超声特点为基底部钙化的斑块17例,CEA术中标本为斑块基底部钙化伴内部粥样物质8例,伴陈旧性出血坏死9例;中低回声混杂微小钙化(强回声)特征斑块29例,术中斑块大体标本均呈陈旧性出血与坏死组织相间.结论 二维超声对不规则型与溃疡型斑块的检出准确率高,回声特征的观察与斑块结构特征具有较高的一致性,GSM值的测量能弥补超声医师在二维超声影像上对低灰阶图像识别的困难,可在超声检测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 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

    作者:郭周颖;惠品晶;颜燕红;张白;徐岚;顾信平;石伟强

    目的 分析颈动脉粥样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探讨准确评估易损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患者64例,术前、术后均行基于颈部血管超声(CDU)的多模式影像学检查,根据术前6个月内是否首发缺血性卒中,分为缺血组(44例)与非缺血组(20例);根据术前CDU检查、术后斑块大体形态及HE染色特征评估斑块的性质,采用x2检验对患者进行卒中高危因素分析及斑块性质与缺血性卒中的统计学分析,采用Kappa检验对术前CDU结果与术后相应层面病理学结果行一致性分析.结果 缺血组与非缺血组的斑块性质:缺血组44例,其中,CDU评估易损斑块81.8% (36/44),稳定斑块18.2% (8/44);病理学评估易损斑块86.4% (38/44),稳定斑块13.6% (6/44);非缺血组20例,其中CDU评估易损斑块35% (7/20),稳定斑块65% (13/20);病理学评估易损斑块40% (8/20),稳定斑块60% (12/20).斑块易损性与缺血性卒中比较:CDU与病理学评估缺血组易损斑块均明显高于非缺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67、14.62,P均<0.001).CDU与病理学评估斑块易损性的一致性: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669,P< 0.01).结论 颈动脉易损斑块与缺血性卒中密切相关,CDU能准确评估斑块易损性,对于及早发现并精准治疗易损斑块、防止缺血性脑卒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成分的CT能谱分析

    作者:陈蓓蕾;徐俊;李晓波;叶靖;吕朋华

    目的 探讨CT能谱分析检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内成分的准确性.方法 通过CT血管成像筛选出狭窄程度>70%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2例,并对斑块内结构进行CT能谱分析,获取感兴趣区的能谱曲线,与纤维、脂肪等物质的标准曲线对比,推断出斑块内的组织成分.选择部分患者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获得颈动脉斑块进行病理分析.比较CT能谱分析与斑块病理分析结果的一致性.结果 32例患者均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共获得32枚颈动脉斑块,其中Ⅱ型斑块3枚,Ⅲ型斑块5枚,Ⅳ型斑块6枚,Ⅴ型斑块18枚.病理检查与CT能谱分析检测富含脂质的斑块、纤维帽破损斑块以及斑块内钙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谱分析能较准确的评估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和治疗工作的开展.

  •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成形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作者:刘祺;王业忠;赵冬;姬云翔;许晖;雷霆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颈动脉狭窄患者43例,分为CEA组20例和CAS组23例,分析比较CEA和CAS 2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 CEA组成功率为95%,术后随访2年,再狭窄率为10%;CAS组成功率为100%,术后随访2年,发生再狭窄率为13%,2组的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和CAS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有效方法,两者在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相同.

  • 普罗布考抑制兔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

    作者:梁春阳;周定标;余新光;许百男;魏少波;章文斌;王世波

    目的 观察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早期再狭窄形成过程的影响.方法 采用血管内膜气体损伤结合高脂饲料喂养的方法建立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30只),在此动物模型基础上行CEA,实验组在术前14天开始用普罗布考(0.6 g·kg-1·d-1)胃管灌入,连续用药,运用超声、病理等方法从影像学和组织学的角度,观察其在CEA后对新内膜的作用.结果 实验组术后新内膜的厚度和面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小,内膜与中膜的比例显著降低,血管残腔面积增加,狭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双功超声及术后病理测量均证实上述结果.结论 抗氧化剂普罗布考可能通过其复杂的结构和多方面的作用机制,起到抗再狭窄的作用.

321 条记录 1/17 页 « 12345678...161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