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前颅窝底脑膜瘤行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优势探讨

    作者:曹子轩;王冬杰

    目的:探析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行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优势.方法:将2015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选为观察目标,依照随机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行单侧额下入路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行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肿瘤全切除率及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结果:研究组肿瘤全切除率高于对照组,数据分别为96.7%、76.7%,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6.7%、26.7%,差异显著(P<0.05).结论:前颅窝底脑膜瘤患者行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优势更加显著,可彻底切除肿瘤,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韩庆东;孙青;周鹏;黄亚波;王中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手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前交通动脉动脉瘤(ACoAA)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 年1月至2017 年3月经眶上外侧入路开颅显微手术治疗的79 例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术后3~3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79例患者中,瘤顶指向上型34例,下型37例,复杂型8例.ACoAA均被夹闭成功.术后随访3~36个月,GOS示预后良好者70例(88.6%),其中上型26例,下型36例,复杂型8例;轻度残疾者9例(11.4%),其中上型8例,下型1例;无一例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及死亡;动脉瘤瘤顶指向下型者预后较指向上型者好[97.3%(36/37)比76.5%(2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是治疗急性期不同瘤顶指向的破裂ACoAA的有效手段,瘤顶指向下型者疗效优于上型者.

  • 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的效果

    作者:张健;朱昀;孙春明;周岱;王中

    目的 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在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手术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的Hunt-HessⅠ~Ⅲ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急性期68例患者的术前症状、影像表现、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以突发头痛为主要表现,术前CT血管成像和(或)DSA诊断为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对患者均行眶上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对所有动脉瘤顺利夹闭,无开颅相关并发症.门诊随访2~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58例(85.3%),无植物生存或死亡病例. 结论 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地夹闭低分级前交通动脉破裂动脉瘤,是一种简便易行、微创的手术方式.

  •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切除嗅沟脑膜瘤(附20例报告)

    作者:付雄洁;曾翰海;芦晓阳;王林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LSO)入路在嗅沟脑膜瘤切除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采用LSO入路手术的20例嗅沟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影像学检查结果、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评分量表评估采用LSO入路切除嗅沟脑膜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 20例患者中,Simpson Ⅰ级切除6例,SimpsonⅡ级切除12例,SimpsonⅣ级切除2例.平均手术时长为(204.8 ±77.4) min,平均出血量为(192.5±109.2) ml.术后出现发热4例,精神症状1例,意识障碍1例,癫痫1例,脑水肿1例,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或切口感染.术前存在嗅觉功能损害的8例患者中,2例术后改善,6例无变化;术前存在视觉功能损害的4例患者中,2例术后改善,1例无变化,加重1例.随访3 ~ 40个月,平均(16.4±9.7)个月.获随访的19例患者中,术后效果满意16例,2例复发,1例病情危重,无死亡病例.结论 LSO入路在可安全全切除嗅沟脑膜瘤的同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并发症少以及病死率低等优势,值得推广.

  • 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马翔宇;张鑫;李卫国;张文华;王新宇;徐淑军;李新钢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在前颅窝底脑膜瘤神经外科治疗中的优势和意义.方法 对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实施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前颅窝底脑膜瘤的4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及其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评价该手术方案在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中的可靠性.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45例,Ⅱ级切除2例;病理学示脑膜瘤WHO Ⅰ级46例,WHOⅡ级(非典型性脑膜瘤)1例.术后患者出现发热4例,低钠血症5例,精神症状9例,脑水肿1例,癫痫发作7例;无刀口感染及脑脊液鼻漏发生,无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36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病例.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颅窝底脑膜瘤具有切除肿瘤彻底、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 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鞍结节脑膜瘤(附34例报告)

    作者:马翔宇;牟龙;黄斌;李卫国;王新宇;徐淑军;李新钢

    目的 初步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在鞍结节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7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4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肿瘤.采用Simpson分级评估肿瘤的切除程度.根据患者的术后MRI及其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评价手术的有效性,并根据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评估手术的安全性.结果 34例患者中,Simpson Ⅰ~Ⅱ级切除30例,SimpsonⅢ级切除4例.术后视力改善23例,无变化8例,视力损害较术前加重3例.术后发热3例,低钠血症3例,出现精神症状1例,脑水肿l例,癫痫发作2例.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3~36个月,平均(12±5)个月.l例(3%)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证实复发,其余33例未见复发.结论 经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具有开关颅简单、快速,术野整洁,创伤小等优点,可有效治疗鞍结节脑膜瘤.

  • 眶上外侧入与翼点入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作者:曾火勇;谭鑫;冯海滨;袁炳文

    目的 观察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4月~ 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鞍区脑膜瘤患者80例,根据手术入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眶上外侧入路)及对照组(翼点入路),各40例,术后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手术情况及并发症.结果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鞍区脑膜瘤与翼点入路手术疗效相当,而眶上外侧入手术实施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创伤性小,患者术后恢复快,且并发症发生少,安全性更为理想.

  • 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作者:孟庆虎;续继军;魏胜程;于锐;姜军;王骥;曲春城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第二医院2016年2至12月手术治疗23例Hunt-Hess分级Ⅰ~Ⅲ级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术前症状、影像学资料、手术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术前CT血管成像(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为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均接受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动脉瘤,手术顺利,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随访2~12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18例(78.3%),4分2例(8.7%),3分2例(8.7%),1分1例(4.3%).结论 通过眶上外侧入路可以充分暴露前循环动脉瘤,从而安全、有效地完成动脉瘤夹闭,该手术入路简便、创伤小,在熟练掌握翼点入路的前提下采用,可充分发挥其优势.

  • 经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切除鞍区肿瘤20例临床分析

    作者:芦晓阳;付雄洁;曾翰海;姚远;王林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LSO)在鞍区肿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LSO入路切除鞍区肿瘤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影像学检查、神经系统症状改善情况及相关评分量表来评估该入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其中鞍结节脑膜瘤11例,颅咽管瘤4例,表皮样囊肿4例,垂体瘤1例.结果 20例患者中肿瘤全切者17例(85%),平均手术时间(144.0 ±54.1) min,平均出血量(96.5 ±51.1) ml.术后出现发热4例,内分泌紊乱4例,癫痫1例,无其他手术并发症. 15例术前存在视功能损害患者术后改善7例(46.7%),加重1例(6.7%);随访3~46个月,平均19个月,随访Karnofsy评分中位数95分,Glasgow预后评分4.7分,随访病情改善者18例,死亡2例.结论 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鞍区肿瘤,是一种简便易行、微创的手术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 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手术29例的治疗体会

    作者:印辰宇;马建华;刘艺春;印佳

    据报道[1]颅内动脉系统(前循环)的动脉瘤占所有颅内动脉瘤的85%.改良翼点入路作为处理颅内动脉瘤的经典入路,适用于处理前交通动脉瘤、颈内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等,以及位于上述部位的多发性动脉瘤[2].眶上外侧入路作为一种简捷、快速、微创的手术入路,越来越广泛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的夹闭手术.本院神经外科2012年3月-2014年3月29例患者行手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15例采用翼点入路,14例选择眶上外侧入路,均取得了较好的手术效果,现报告如下.

  • 经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

    作者:蒋震伟;许文辉;张翔;王中;张旭辉

    目的:探讨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显微外科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技巧。方法收集我科20例应用眶上外侧入路行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术前按照Hunt-Hess分级Ⅰ~Ⅲ级以及改良CT Fisher分级Ⅱ~Ⅲ级作为入选标准,术后以格拉斯哥结果评分( GOS)评价手术效果。结果20个动脉瘤均一次夹闭成功。根据GOS评估标准,恢复良好者18例,轻残2例。所有病例无术后感染、面神经损伤、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眶上外侧入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微创手术入路,适宜在低分级的前循环破裂动脉瘤夹闭术中应用。

  • 眶上外侧入路或翼点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作者:刘晓杨;王晋;洪勇志;刘宁;赵鹏

    目的 比较眶上外侧入路(SOLA)与经典翼点入路(PA)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Hunt-HessⅠ~Ⅲ级前循环动脉瘤夹闭手术患者127例,分别采用SOLA(SOLA组,60例)和PA(PA组,67例),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两组动脉瘤夹闭手术成功率均为100%.与PA组比较,SOLA组手术切口和骨窗较小,术中出血量较少,手术时间较短(P<0.05).SOLA组未见颞浅动脉损伤、颞肌萎缩和脑脊液漏及颅内感染病例.结论 SOLA手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较PA创伤小,并发症少.

  • 眶上外侧入路在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中的疗效分析

    作者:申屠华松

    目的 分析眶上外侧入路(LSO)对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9月至2017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90例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翼点入路(PA)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LS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骨质缺损面积及术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LSO治疗在急性期前交通动脉瘤患者中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眶上外侧入路显微手术夹闭颅内前循环动脉瘤

    作者:高歌;张扬;晁迎九;陈昱;顾大群;余舰;魏建军;牛朝诗;傅先明

    分析应用眶上外侧人路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回顾分析应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动脉瘤分布、并发症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等).62例患者(72个动脉瘤),其中9例为多发动脉瘤,共夹闭动脉瘤72个.预后良好59例、中残1例、轻残2例、无死亡病例.眶上外侧入路较传统翼点入路操作简捷高效,尤其适合应用于Hunt-HessⅢ级以内的动脉瘤患者.

  •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临床分析

    作者:邢振义;孙来广;郑杰;张红赟;王磊;范超勇;董剑锋

    目的 总结86例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的疗效,并与传统翼点入路手术进行比较,评价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04—2016-10新乡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6例前循环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病例,与采用传统翼点入路手术病例进行对比,分析两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中显露情况,以及术后近期恢复情况.结果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缩短30~55 m 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量较对照组减少200~400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显露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近期恢复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 经眶上外侧人路手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附6例报道)

    作者:雷军荣;秦军;罗杰;牟磊;陈志明;陈亮;潘逸恒

    目的 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的疗效.方法 对2013年7月至2017年9月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切除的6例大型嗅沟脑膜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Simpson Ⅰ级切除5例,Ⅱ级切除1例.无术后死亡,术后出现发热1例,癫痫发作1例.术后随访1~36个月,影像学检查未见复发.结论 单侧眶上外侧入路具有创伤小、显露充分、降低肿瘤切除难度及并发症少的优点,切除大型嗅沟脑膜瘤效果良好.

  • 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临床分析

    作者:梁世鹏;李凡;梁前磊;李朝晖;刘德华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至2017年7月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治疗的70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时间(152.5±15.6)min,开颅时间20~30 min,切口长度(9.3±0.9) cm,住院时间(12.1±3.7)d.所有动脉瘤均一次手术完成夹闭,其中1例夹闭后予以肌肉包裹.术后随访3~6个月,按GOS评分评价,恢复良好66例,中残3例,重残1例.2例出现局灶性脑梗死,4例术后早期脑积水.出院前均复查3D-CTA或DSA,无瘤颈残余,术后半年再次复查无复发.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对于前循环动脉瘤兼顾手术暴露及微创的特点,效果良好.

  • 眶上外侧人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52例

    作者:肖高华;陈峥;陈钢;刘笑;刘科;熊绍棠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治疗破裂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6月~2016年3月采用采用眶上外侧入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52例(观察组),同期采用翼点入路夹闭前循环动脉瘤46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85%)明显低于对照组(19.57%;P<0.05).两组术后GOS评分和术后复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与翼点入路相比,眶上外侧入路手术夹闭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时间短,创伤小,出血少.

  •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对比分析

    作者:王玉贵;李朝晖;郭永川;贾翊平;梁世鹏;刘德华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2014年3月至2015年9月采用显微手术治疗Hunt-Hess分级Ⅰ~Ⅲ级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81例,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43例(观察组),翼点入路夹闭38例(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152.7±19.1)min]、手术切口长度[(9.1±0.9)cm]、住院时间[(12.3±3.6)d]较对照组[分别为(182.4±26.6) min、(15.1±1.1)cm、(15.3±2.8)d]均明显减少(P<0.01).两组术后3个月GO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眶上外侧入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治疗Hunt-Hess分级低级别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效果良好.

  • 眶上外侧入路与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对比分析

    作者:邓民强;潘轲;田仁富;王国堰;向春晖

    目的 探讨眶上外侧入路与经典翼点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颅内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4年5月收治74例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采用眶上外侧入路手术37例(眶上外侧组),采用经典翼点入路37例(翼点组).结果 眶上外侧组手术时间[(138.9±15.9)min]、切口长度[(9.4±1.6)cm]、术中出血量[(52.6±5.9)ml]较翼点组均明显减少[分别为(174.8±22.6)min、(15.7±2.6)cm、(236.8±25.8) ml;P<0.05].眶上外侧组术中动脉瘤破裂率(16.2%,6/37)和翼点组(18.9%,7/37)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相比经典翼点入路,眶上外侧入路手术治疗急性期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手术创伤较小.

35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