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栓塞治疗

    作者:王慎付;张启田;王鸿鹤;李正伟;张奎明

    目的: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栓塞治疗的效果、安全性、技术要点等.方法:对造影后动脉瘤直径<3mm的9例10个颅内微小动脉瘤进行栓塞治疗,6个采用了单纯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血管内支架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2个采用了球囊辅助结合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技术.结果:10个动脉瘤均栓塞成功,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00%填塞4例,90%以上填塞4例,70%~90%填塞2例.术中出血1例,继续填塞成功;术中出现血管痉挛2例,应用法舒地尔后缓解;1例弹簧圈部分残留在载瘤动脉内,但未见血栓形成及其他不良反应,1例术后第二天再出血死亡.8例随访6个月~2年,未见再出血,4例造影复查未见复发.结论:弹簧圈栓塞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技术难度大,常需结合血管内支架或球囊辅助技术,技术的选择和操作是治疗的关键.

    关键词: 微小动脉瘤 栓塞
  • 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对微小动脉瘤筛查及诊治的比较研究

    作者:冯屹;林惠岚;李斌;黎国春;钟文;李传伟

    目的:本实验的课题在于探讨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在微小动脉瘤中的诊疗价值.方法:先根据随机数字法选取60例本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颅内动脉瘤患者,对所有患者分别实施头颈部CTA能谱成像与头颈部DSA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的准确率以及对不同动脉瘤直径检出的个数对比,同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致患者总体X线辐射剂量.结果: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差异不大,且在< 5mm动脉瘤中的检出率差异不大,组间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而CTA检查是总体X线辐射剂量远小于DSA,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A在微小动脉瘤筛查与诊治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其诊断准确率与DSA差异不大,但辐射少,对微小动脉瘤检出更具有优势.

    关键词: CTA DSA 微小动脉瘤
  • 数字减影CTA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王宗盛;周霞;周胜利

    目的 探讨多排螺旋CT(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本院31例可疑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应用MSCT数字血管造影术(简称减影CTA)进行颅内动脉成像检查,全部患者均进行了手术确诊或DSA检查,并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全部患者中手术及DSA造影共检出微小动脉瘤35个,采用数字减影CTA共检出32个,敏感性为91.4%.结论 MS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一种安全、无创的新型检查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在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初步筛选及评价方面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小于等于2mm微小动脉瘤的疗效

    作者:佟志勇;王运杰;梁传声;刘源;温志峰;潘起晨;王刚

    目的 观察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直径≤2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2012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9例(34个动脉瘤)颅内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4个动脉瘤中,21个为微小动脉瘤,对其中19个微小动脉瘤进行了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19个微小动脉瘤中,9个为破裂动脉瘤,10个为未破裂动脉瘤.单发颅内微小动脉瘤的6例患者,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随访手术治疗微小动脉瘤的疗效.结果 使用迷你动脉瘤夹成功夹闭18个微小动脉瘤(9个破裂,9个未破裂),使用颞浅筋膜片包裹1个大脑中动脉未破裂微小动脉瘤.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5分17例,4分2例.平均随访14.1个月,未发生再次SAH.15例在出院后3~6个月复查DSA,未见动脉瘤复发.结论 采用迷你动脉瘤夹夹闭微小动脉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

  • 弹簧圈栓塞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观察

    作者:黄理金;文军;黄伟佳;钟兵;张晓斌;石小峰;叶宇;欧阳锡华;陈委;纠智松

    [目的] 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由CT证实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经DSA证实后实施了微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①本组有前交通动脉动脉瘤9例,脉络膜前动脉瘤1例,胼周动脉瘤1例.入院时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2例,Ⅳ级1例.②11例均被栓塞成功,其中被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5例,在术后3~6个月的DSA随访中,显示这5例完全闭塞.术后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5分的有9例,4分的有1例,死亡1例.无技术相关并发症.③术后3~6个月DSA随访6例,MRA随访2例,电话随访2例.有影像资料的随访病例显示,动脉瘤均被完全闭塞;电话随访患者GOS均为5分,无再出血.[结论] 微弹簧圈栓塞颅内前循环微小动脉瘤安全、可行,短期随访结果显示效果良好.

  •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

    作者:邹超;黄清海;赵瑞;许奕;洪波;赵文元;刘建民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2012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支架后释放技术)治疗的26例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①26例患者均获成功栓塞,其中致密栓塞15例(57.6%),瘤颈残余6例,大部分栓塞5例;载瘤动脉血流均通畅.②术后1.5~72.0个月行临床随访,26例中无一例再次发生动脉瘤相关性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1例Hunt-Hess Ⅳ级患者术后6周死于心、肺功能衰竭.23例完全恢复正常,2例发生轻度神经功能障碍,但生活能够自理.③ 22例术后6~24个月获DSA随访,14例致密栓塞患者中无一例复发;5例瘤颈残余者中4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3例大部栓塞的患者,2例动脉瘤不显影,1例血栓进一步形成.20例动脉瘤不显影的患者中,10例可见明显的愈合线.结论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前交通动脉破裂微小动脉瘤安全、有效;支架后释放技术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率及长期预后的良好率.

  •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疗效分析

    作者:彭亚;宣井岗;陈荣华;朱旭成;杨伊林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瘤体大径≤3 mm)的方法 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1年12月,45例(45个)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资料.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29例,后交通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段3例,小脑下后动脉2例.其中单纯采用弹簧圈栓塞治疗28例,血管内支架置入联合弹簧圈栓塞治疗8 例,球囊辅助技术栓塞 4例,双微导管技术栓塞3例,单纯血管内支架置入2例.结果 ①动脉瘤达到致密栓塞28例,大部分填塞15例,单纯支架成功置入2例.②术中并发症情况:1例发生术中出血,经继续填塞弹簧圈后,术后恢复良好.1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术中发生同侧大脑中动脉急性血栓形成,经溶栓后再通,但术后头部CT显示有皮质梗死,患者遗有左侧肢体偏瘫.对5例脑室积血患者行脑室外引流.③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1分28例,2分14例,3~4分2例,5分1例.④DSA随访24例患者,随访时间6~12个月,无一例复发;CT血管成像随访12例,随访时间为2~6年,未见复发.结论 血管内栓塞是治疗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精确的微导管塑形,合适的弹簧圈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和减少并发症是保证疗效的关键.

  •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研究进展

    作者:倪伟;宋冬雷

    颅内动脉瘤是成年人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的大多数颅内动脉瘤虽都以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起病,但实际上未破裂动脉瘤的患病率远高于SAH.目前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病率在成年人约为2%~6%[1],其中,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所占比例约为6.2%~21.7%[2-3].尽管国际上多项有关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4-6],微小动脉瘤的破裂率极低,但是考虑到其破裂后可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有学者主张对此类动脉瘤仍应采取积极的外科治疗.但无论是采用显微外科手术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微小动脉瘤的治疗风险均不可忽视.因此,是否治疗及如何治疗这类未破裂动脉瘤就成为神经外科医师所面对的一个难题.现对近年来关于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文献进行综述,其内容包括未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自然史及各种治疗方式的临床应用,以期为此类动脉瘤的治疗提供客观的依据.

  • 后交通动脉微小动脉瘤夹闭术后颈内动脉闭塞一例

    作者:仲雷;何川;张鸿祺

    患者女,29岁.因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5 h,于2011年10月收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既往体健,无脑血管病家族史.神经系统检查:Hunt-Hess分级Ⅰ级,意识清楚,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颈项强直,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阴性,其余体格检查未见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头部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急诊行全脑DSA检查,提示右侧后交通动脉起始部位远端囊状动脉瘤,大小约3.0 mm×2.5 mm,窄颈,瘤体指向后内侧,瘤颈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的关系密切(图1a,1b).在全身麻醉下,经翼点入路急诊行显微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术.

  • 颅内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是否需要治疗?

    作者:张鸿祺

    近年来,由于神经影像学的进步和普及,越来越多的无症状或症状轻微的颅内未破裂动脉瘤(unruptured intracranial aneurysms,UIAs)被检出,对其自然风险的评价和干预措施安全性的评价,引起了医师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预防性治疗虽然可避免动脉瘤破裂出血所造成的灾难性的后果,但绝大部分患者的UIAs终生不会破裂.目前,无论是开颅手术还是血管内介入治疗动脉瘤,均并非绝对安全.

  • 3.0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

    作者:李永东;陆靖;孙贞魁;李明华;谭华侨;王武;陈元畅

    目的 评价3.0 T三维时间飞跃法无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术(3D-TOF-MRA)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直径≤3 mm)的准确性.方法 选择513例疑似动脉瘤或因其他脑血管疾病行3D-TOF-MRA检测的患者.经DSA确诊131例患有微小动脉瘤(143个),170例无动脉瘤.以该301例为研究对象,容积重建DSA(VR-DSA)为金标准,评估3D-TOF-MRA在诊断微小动脉瘤中的价值.评价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脉瘤的数目及动脉瘤位置对诊断准确性的影响.结果 301例中,3D-TOF-MRA共检测出动脉瘤患者135例(149个).①以患者为样本数,3D-TOF-MRA检测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3%、98.5%、94.7%、95.6%及 97.0%.以动脉瘤为样本数,上述指标分别为96.8%、98.6%、95.3%、94.6%及98.9%.②与无SAH患者比较,3D-TOF-MRA诊断SAH的假阴性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准确率虽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单发或多发动脉瘤对诊断动脉瘤无影响.④3D-TOF-MRA诊断位于大脑前动脉、椎 - 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的准确性高,均为100%,诊断位于颈内动脉系统、大脑中动脉的动脉瘤的准确性分别为97.3%和98.4%.与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椎 - 基底动脉的微小动脉瘤比较,3D-TOF-MRA诊断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的准确性略低,P= 0.039.结论 3D-TOF-MRA对微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高,基本可以替代DSA.

  •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作者:王大明;刘加春;王利军;陆军;祁鹏;翟乐乐;姜学丽

    目的 探讨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动脉瘤长径≤3 mm且动脉瘤颈/瘤体宽径I>3/4)血管内治疗的町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24例27个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影像、血管内治疗和随访资料.结果 27个动脉瘤中24个用弹簧圈栓塞,3个仅在载瘤动脉内放置支架.前者有4个动脉瘤100%栓塞,13个90%,6个80%,1个80%以下.2例术后出现一过性轻偏瘫.所有患者临床随访平均51个月(1-94个月)无再出血,6例7个动脉瘤在术后6-38个月复查血管造影,未见再生长.结论 相对宽颈的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技术上可行,操作相对安全,初步结果有效.

  • 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的介入治疗

    作者:李强;许奕;张琪;洪波;黄清海;方亦斌;刘建民

    目的 评价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介入治疗的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介入治疗的12例共12枚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其中9枚为破裂动脉瘤;10枚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起自瘤颈.结果 单纯弹簧圈栓寨6枚,支架辅助栓塞4枚,球囊辅助栓塞1枚;另外单纯支架治疗1枚.除该枚动脉瘤外,2枚致密栓塞,4枚瘤颈残留,5枚不完全栓塞.2例术后发生脉络膜前动脉综合征,其中1例为一过性.1例发生术中出血.9例获得造影随访,3枚动脉瘤保持稳定,3枚进一步闭塞,2枚瘤颈愈合;1枚复发,但无需再治疗.结论 介入治疗脉络膜前动脉微小动脉瘤是安全可行的,支架有利于保持脉络膜前动脉通畅并促进动脉瘤愈合.

  • 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

    作者:李立;李天晓;薛绛宇;朱良付;王子亮;白卫星;冯光;段光明;韩冰沙;邵秋季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适应证、安全性以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9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介入科收治的25例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共25个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25例均采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总结支架辅助栓塞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适应证和安全性.平均随访时间为9个月(3~24个月).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其临床效果.结果 本组未破裂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手术原因包括动脉瘤先兆破裂、多发动脉瘤、动脉瘤形态不规则、随访期内瘤体增大、患者发生严重焦虑.25个微小动脉瘤的栓塞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DSA示Raymond Ⅰ级22例(88%),Ⅱ级2例(8%),Ⅲ级1例(4%).未发生术中出血和血栓性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随访18例,其中Raymond Ⅰ级17例(94%).随访期内无一例发生再出血.25例的mRS评分均为0分,5例存在严重焦虑的患者中,4例SAS评分在正常范围内,1例仍有轻度焦虑.结论 对于合适的未破裂微小动脉瘤患者,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安全、有效,支架的应用能明显扩大手术适应证并明显提高完全栓塞率.

  • 3D-DSA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及对治疗指导意义的探讨

    作者:蔡红法;张栋;刘一之;倪才方

    目的 探讨3D-DSA 对颅内微小动脉瘤(大径≤ 3mm)(Very Small Cerebral Aneurysms,VSCAs)的诊断价值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自2010 年12 月至2011 年8 月间66 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脑血管造影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DSA(正侧位+ 各种斜位)及二维旋转DSA 造影,并经3D-DSA 重建,包括表面阴影重建(SSD),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结果 66 例患者中发现39 例共50 枚动脉瘤(阳性率59.09%),其中VSCAs 占10 例11 枚(占动脉瘤总数的22.00%),位于颈内动脉后交通段6 枚,眼动脉段、前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小脑后下动脉及小脑前下动脉各1 枚.其中,6 例行动脉瘤夹闭术,4 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所有VSCAs 在3D-DSA 下均清楚暴露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动脉瘤的形状和大小及其与邻近解剖结构的关系.结论 3D-DSA 在显示动脉瘤特别是直径小于3 的微小动脉瘤的载瘤动脉的走向、动脉瘤的大小、形态、瘤体的长短径、瘤颈显示、瘤颈的宽窄及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等方面有着显著地优势,使用3D-DSA 能更正确判断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准确选择第1 枚弹簧圈,并准确判断动脉瘤的栓塞程度.

  • 微小动脉瘤17例的介入治疗

    作者:陆培松;陆新宇;李巧玉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佳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科室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治疗的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1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中,单纯使用弹簧圈栓塞7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5例,球囊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使用双导管技术2例.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完全闭塞13例,瘤颈残留3例,瘤腔残留1例.术后6~12个月随访:15例完全恢复,未留有神经功能障碍;1例6个月后出现交通性脑积水,经过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完全恢复至生活能自理;1例9个月后再次出血,进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6~12个月脑血管造影随访,14例动脉瘤完全闭塞,2例留有残颈,1例瘤腔扩大.结论 颅内微小血管瘤介入治疗是安全、可靠和有效的,选择合适的栓塞技术是成功的关键.

  • 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分析

    作者:庞红立

    目的 :探讨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选取2010年6月-2016年3月于我科诊治的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45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窄颈动脉瘤(颈体比≤1/2)27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法治疗,其余18例为宽颈动脉瘤(颈体比>1/2),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法治疗.术后即刻采用Raymond分级法评价栓塞手术效果和并发症,采用GOS评分在术后30d进行评定,行电话、造影随访6~12个月.结果:45例患者共45枚动脉瘤均得到成功栓塞,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得到完全栓塞33枚(73.3%),瘤颈残留7枚(15.6%),瘤腔残留5枚(11.1%);GOS评分预后为5级者共45例.45例患者在术后经电话随访6~12个月,未见动脉瘤再破裂或出血.结论:介入栓塞法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安全可靠,但其疗效需长期观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续引流后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影响的调查研究

    作者:魏健强;李健;马剑

    目的 分析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续引流后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2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37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为研究对象.均为动脉瘤破裂所致,接受腰大池持续引流治疗,制定自编问卷并应用于收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续引流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描述性统计方法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收集到的临床资料,以期找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检出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为14.67%(55/375).老年(OR=7.12,P=0.000)、入院时Hunt-Hess分级(OR=4.84,P=0.000)、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OR=5.81,P=0.000)、夹闭治疗(OR=6.72,P=0.000)及其每日脑脊液引流量(OR=6.56,P=0.000),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腰大池持续引流发生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危险因素.结论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腰大池持续引流后发生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较为普遍,其发生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为此,在临床工作中,关注病人年龄、入院时Hunt-Hess分级、入院时改良Fisher分级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权衡利弊选择治疗方法,术后充分引流脑脊液对慢性分流依赖性脑积水意义重大.

  • 大脑后动脉微小动脉瘤1例

    作者:屈晓东;荔志云;田立桩;季玮

    病人,男,18岁.于2012年4月25日跑步时自觉头晕、眼花不适,随即发生意识丧失,持续约1h,发病时伴有四肢末端抽搐及呕吐,清醒后自觉头痛剧烈,以右侧颞枕部为著,疼痛呈针刺样,疼痛时自觉视物模糊及头晕、恶心不适.当地部队卫生队测得血压低(具体不详),给予口服葡萄糖制剂后改善.次日患者赴当地医院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MRI及MR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治疗期间患者头痛、恶心症状明显,呕吐数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该院给予对症治疗后上述症状改善,为进一步诊治2012年5月22日转我院,门诊以"蛛网膜下腔出血"收住.入院查体:血压128/74 mmHg(1 mmHg=0.133kPa),心率78次/min,呼吸19次/min,体温36.7℃.

  • 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方法的探讨

    作者:胡小辉;刘建刚;黄亚波;吴江;张世明

    目的 探讨颅内微小动脉瘤手术治疗的方法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7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经手术治疗的33个直径≤4 mm微小动脉瘤的临床资料,总结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手术治疗方法,并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经手术治疗的33个微小动脉瘤中,直接夹闭10个,棉片辅助夹闭23个.手术中有2个微小动脉瘤瘤颈撕裂,以载瘤动脉破口为中心,用棉片辅助动脉瘤夹闭术成功修补破口.术后随访3周至8年,平均38.6个月,复查DSA或CTA提示动脉瘤均消失,无动脉瘤再出血或复发.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恢复良好26例,1例因术后时间短,正在康复中.结论 棉片辅助夹闭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方法.

40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